1. 歷史課文中冷戰的影響是什麼
冷戰給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帶來了長期的粗族對峙和對抗,阻礙了全球一體化發展,也造成了德國、 朝鮮、 中國等的分裂,並引發局部空凳碰戰爭。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斗談的發展。
2. 冷戰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冷戰這一用語是二戰及戰後時代的產物。所謂的冷戰,我認為就是一種在戰爭威脅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較量。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政治與經濟是其主要的戰場,而軍事競備僅僅是其表象。
在美蘇冷戰期間,既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也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的直接大規模的戰事。在此期間雖然沖突仍頻,小戰不鮮,乃至大國之間時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緊張對抗,而且橡猜稿軍備、尤其是核軍備及競賽達到空前的地步,然而,這一時期最終沒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穩定,總的說來,屬於和平時期,是對峙的雙方之間兼有對話與對抗、緊張與緩和而趨向對話與緩和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或集團之間在和平狀態下,進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國民生活水平諸方面的較量,是和平共處、和平競賽。
冷戰最終以前蘇聯的解體而告終,這場沒有硝煙的對戰爭給以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經濟安全建設
蘇聯解體後,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冷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日趨緩和,越來越多的國家從美蘇和日德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將不再以軍事力量的競爭為主,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將不斷上升並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經濟安全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政治目的重要方式,經濟利益成為各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經濟外交將更加活躍。
冷戰梁孝後,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而不再強調所謂的「集團利益」和「陣營利益」。在國際關系中,尤其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對立和差異被逐漸淡化,不再成為判斷親疏敵友的標准。國家之間的投資、貿易、技術、信息、勞務等領域將越來越非意識形態化,過去那種集團利益的概念也將逐漸淡化,國家利益日益被置於集團利益之上。例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明確提出美國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改編更新美國的軍事力量、推行美國的民主人權。在這三大支柱中,把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放在首位。俄羅斯經過多年醞釀和准備,制定了《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於1997年八月被葉利欽總統批准。這個《構想》明確提出了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是軍事方面,而主要在內政、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其中經濟安全也是關鍵。 近年來,中日和中美之間的經貿互補性和巨大的合作潛力已成為改善和發展雙邊關系的主要動力。
二、利用經濟手段解決國際政治問題
在國際競爭和交流中,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糾紛往往成為國家之間政治關系的重要內容。同時,國家間政治上的分歧和沖突也將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冷戰前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的優勢和有利地位,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採取經濟制裁、經濟封鎖,或者實行經濟援助、經貿合作,這些手段都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為了推行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人權」,或是企圖干涉別國的內政,顛覆別國政權。冷戰後,西方國家改變以往的做法,開始實行「接觸」戰略,謀求與我國建立某種「夥伴」關系。 1998年2月,歐盟外長會議決定,歐盟及其成員國都不在日內瓦人權會議上支持或聯署有關中國人權狀況的提案。3月,美國政府也宣布不在該會上提反華方案。在經濟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近年來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有很大發展。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達到同化我國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三、強調軍事威脅,控制戰爭規模。
冷戰結束後,國際上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消失,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軍事大國。從軍事實力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之抗衡。因此暴發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性很小,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其主要的任務。在安全上,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採取軍事上圍堵、監視與經濟上的滲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控制。例如在歐洲,通過北約東擴來防止社會主義力量東山再起;在亞太地區,重新確立了日美安全同盟,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進行修改,把重點防禦蘇聯改為針對中國、朝鮮等國家;安全合作的范圍也擴大到包括中國台灣海峽、南沙群島在內的地區。
然而自從911事件後,恐怖主義活動上升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威脅。經濟控制手段不能立竿見影的解決國際安全的問題。恐怖主義作為冷戰結束後的遺留物,兆宏嚴重影響則國際安全。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超級大國,在戰略上,以先行打擊為預防的手段,針對所謂的「流氓」國家以軍事打擊消滅現政權,建立親美政權的手段,通過可以控制規模的局部戰爭,重新建立國際社會秩序。
四、經濟外交成外交工作的主要內容
前文已經提到,冷戰結束後,國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團利益的地位下降。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態勢。無論是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擁有本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一切資源和條件,而孤立於經濟全球化之外。因此,許多國家政府把發展對外經濟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動力。戰後的日本和西德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成為經濟強國,尤其是日本這樣一個地少人多、資源不豐富的小國,經過助多年的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二經濟強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大力開展了「經濟外交」,大規模地發展對外經濟。前德國外長金克爾宣稱:經濟是德國的命運,經濟實力和出口能力將決定德國在今後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濟利益是德國外交的重點。因此,1997年德國政府在制定對亞洲的政策時,明確提出要加強經濟外交,要對中國、越南及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增設貿易和商務機構。
冷戰後,各種層次的經濟外交空前活躍,許多國家政府首腦出訪時都帶著龐大的經貿代表團,其主要任務就是與被訪國家洽談經濟貿易問題,簽定經貿協議等,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外交活動的一大特色。此外,在國際經濟交往活動中,會經常產生備種經濟糾紛、經貿摩擦,於是,各國又通過外交途徑相互磋商,從而產生了「經貿摩擦外交」、「金融外交」等。
五、經濟的發展是世界和平保障
發展是戰後乃至更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戰後世界經濟的空前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相互間的交流更為廣泛。各世界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從而制約了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和強權政治者的為所欲為。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冷戰結束後,由於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擴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於自身的利益,從某些方面注意推進南北關系的改善。
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兩次亞歐會議的召開,洛美協定的續訂,外國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的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有利影響。但是,以不合理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徵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壟斷資本占支配地位的貨幣金融體系,以及受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的一些國際經濟和貨幣機構所構成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加之冷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依然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政策,欺壓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發展有助於緩和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世界的不穩定局勢,減少軍事沖突的誘發因素。原蘇聯、東歐地區經濟的停滯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惡化,是引起人們思想混亂、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直至最後發生劇變的重要原因。第三世界國家內的動盪、動亂和戰爭,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國家的貧因、飢荒,或爭奪經濟資源有關。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乃至某些新興工業國國內的長期相對穩定局勢的維持,是與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見,世界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軍事對抗,成為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9AK--_
3. 冷戰對世界和平產生了哪些影響
冷戰(英語: Cold War, 俄語: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和蘇聯及她們的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歷毀的對抗。美國的主要盟友是西歐、加拿大、日本,而蘇聯的主要盟友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中蘇分裂)。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此外,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戰實質是: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意識形態諸方面除訴諸武力之外的緊張對峙和對抗。
其影響是:1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肢侍備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2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3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談顫,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4. 美蘇冷戰對世界產生了哪些影響
從兩個方面來看,分為好處與壞處
①好處:刺激蘇聯科學的進步 蘇聯為了獲得爭霸結果的勝利,在冷戰期間研製出核武器。刺激蘇聯增強軍事裝備:如當時蘇聯第一級大型巡洋艦「查拉級巡洋艦」 服兵役人數達到歷史上新高。刺激蘇聯往外太空的探索,讓航天技術創下歷史新高:為了與美國爭奪外太空佔領權,蘇聯也加緊了對宇宙飛船研製,最遠可達月球與火星搏物 。前期刺激了蘇聯經濟的發展:蘇聯的國民經濟與美國的國民經濟相差無幾,只是當時蘇聯的發展偏向重工業。而當時發展的最好的當屬蘇聯的軍事工業。軍事工業的興起也緣於國家對於軍火的需求
②壞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蘇聯的國家規劃路線並不明確,時常改變,並且此時為了進行冷戰,蘇聯的國力消耗了不少。使蘇聯無端發起戰爭:如入侵阿富汗,不僅造成了兵力上的損失,也造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困難。長期的經濟畸形發展:重視發展重工業,無視輕工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跌,貧富差距懸殊。為後來的東歐劇變埋下基扒液隱患:東歐劇變是造成此升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而蘇聯希望控制東歐,來增加自己在冷戰中獲得勝利的可能性,後接手東歐強行將自己的文化等加給東歐各國,企圖讓東歐與蘇聯合為一體,讓東歐各國有了怨言,這才產生了東歐劇變。
5. 美蘇冷戰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後果呢
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
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沖培。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
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彎汪保證毀滅。冷戰結束後再加上經歷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
美蘇冷戰的特點:
1、冷戰給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帶來了長期的對峙和對抗阻礙了全球一體化發展,也造成了德國、朝鮮等的分裂,並引發局部戰爭。
2、在冷戰大環境下,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兩方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所以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5)冷戰的影響擴展閱讀:
1、蘇美冷戰開始的標志:鐵幕演散鬧唯說序幕、杜魯門主義開始。
2、蘇美冷戰結束的標志: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3、新冷戰: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2007年4月27日強烈譴責美國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指責這一舉動完全針對俄方。
他還以「冷戰」時期的教訓警告說,這可能將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專家說,隨著美俄在導彈部署問題上矛盾升級,世界可能已站到「新冷戰時代」邊緣。
6. 冷戰的後果及其影響
後果:戰後,美國推行稱霸全球的政策;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和實行大國沙文主義。美蘇爭霸是世界不得安寧的根源,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沉痛。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必然是損人又害己。美蘇爭霸,進行軍備競賽,投入巨額軍費開支。蘇聯經濟形勢的惡化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
1、消極影響: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 勢,形成了全面凳輪孝「冷戰」和局部熱戰。 政治上,嚴重惡化了國際關系,使戰 後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經濟 上,嚴重妨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2、棗稿積極影響:美蘇實力均衡,都不敢輕易動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的爆發;在兩極格局下,亞非拉發 展中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利 益,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崛 起。
(6)冷戰的影響擴展閱讀:
美蘇和解:80年代是美蘇關系從激烈抗爭走向迅速桐拆緩解的大變動時期。這十年是蘇聯走下坡路、乃至進入困難的谷底,美國從守勢中轉為逼蘇在各領域中讓步,而美、蘇之間又終於出現戲劇性和解的時期。
這也就是戰後美蘇爭霸的最終一個結局,以馬爾他會晤為標志,美蘇關系進入了全面和解的新時期。這是以蘇聯的大步後退為條件的,美國認為是從幾十年「冷戰」中最終贏得了「勝利」。
7. 冷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冷戰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影響
冷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冷戰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影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冷戰的開始時間,冷戰的原因帶來的影響吧!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成為冷戰的序曲,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土耳其和希臘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為由宣布對這兩個國家提供援助,這被認為拉開冷戰的序幕。
冷戰的影響有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積極方面:第一冷戰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促使世界向整體性發展。第二,促陵嫌進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消極影響:第一,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整個世界籠罩在美國的陰影下;第二給社會主義的傳播帶來巨大的阻力,國際共產主義陷入新的一輪低梁掘谷;第三給新興的民族國家提尺渣手升國際實力創造了機會。這些就是關於冷戰的的內容。以上的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有什麼錯誤,請諒解!
8. 美蘇冷戰對世界產生哪些影響
有利影響:1、有利於鏟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維持戰後世界的總體和平段裂局面、避免新的世界大戰;2、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不利影響:1、是建立在美蘇戰時實力均勢基礎上、相互妥協的結果,事實上劃分美蘇的勢力范圍,打上大國強權的烙印;2、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種下不穩定的禍根;3、美蘇睜段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握早閉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盪;4、「兩極」對峙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9. 冷戰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一、冷戰回顧解析:
冷戰絕不僅僅是姓社姓資之爭,也不是東方的邪惡帝國與西方的正義帝國之爭,而是別有意義:第一,冷戰表面上是美蘇之間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斗爭,但從更長期的歷史階段看,冷戰是大航海時代以來殖民浪潮的延續,是從歐洲殖民者對第三世界領土、資源的瓜分,到美蘇兩大帝國通過意識形態手段,對第三世界制度、倫理等「現代化理想」的瓜分;第二,第三世界在面對美蘇提供的兩種不同的現代化路徑時,進行應對的做法.
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各自擁有一套走向現代化的理想、路徑和精神力量,包括如何實現人類的真正平等、正義、幸福、富裕和尊嚴等.可把美蘇分別概括成「自由帝國」和「正義帝國」,不論美蘇在越南或阿富汗各自犯下怎樣的滔天暴行,他們在冷戰期間對各自意識形態持有的崇高理想和獻身精神並不全然虛偽.因為,兩大集團在顧及自身與盟友利益的同時,也的確都在奮不顧身的為第三世界指出現代化道路.
美國是根據啟蒙運動的科學原則創生出來的第一個國家,這意味著美國是其他國家追隨的先驅……在19世紀,一種美國認同開始與現代性的概念聯系在一起.要想變成現代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仿效美國的榜樣.這一論斷非常深刻.在今日世界,美國既是解放者,又是侵略者;既是通往自由民主的現代化燈塔,又是激烈破壞其他地區傳統習俗的「破壞王」;既是消除暴力的,又是充滿暴力的,這些悖論在美國身上表現的一點也不矛盾,其原因正在於這種充滿熱情的現代化傳教.似乎美國人覺得,但凡與美國不同卻又還活的好好的國家與地區,即便不挑戰美國也已然構成對美國乃至人類的威脅,
蘇聯不僅在國家利益上與美國處處作對,更深刻的是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於美國,但在當時顯示出旺盛生命力且貌似更「平等」的現代化道路.於是,蘇聯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已挑戰了美國的上帝使命.蘇聯在對外干涉的層次、強度、頻率方面比美國差遠,但因意識形態的力量上卻咄咄逼人,冷戰從一開始就超出了兩個國家與集團之爭,成為人類走向未來的道路之爭.
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美蘇之外的國家來說,美蘇冷戰的勝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中看出了通往現代化之路的復雜性,冷戰並非不堪回首的過去,而是人類通往未來的寶貴經驗.第三世界國家從冷戰中找出隱藏在善與惡、進步與倒退、自由與平等、暴力與和平等表面現象之下的經驗教訓,才是更為實際的做法.
二、近百年間的中國
我們不妨用「中華帝國摹仿史」來簡單而戲謔的概括這兩百年:洋務運動尚只是「中體西用」、官僚主導下的軍事與經濟改革.此後,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摹仿了日本,其重點在於君主立憲制度,好歹也制了一部憲法;民國肇始,最初摹仿的是美國,其重點是權力集中的總統制;蔣中正氏初興,則摹仿了德國與蘇聯.
兩百年的摹仿史充分說明了一點:始終在摹仿,從來未超越.中國是一個持續千年向周邊輸出通往仁義禮制等正義秩序道路的國度,同樣是有著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文明,這樣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之路,比一般的第三世界國家更為艱難.所以,在我看來,當遭遇千年大變局之時,中國的反應已經足夠迅速了,如此盡快的調整步伐,反復試錯,那麼多精英視死如歸,已經是這個民族的寶貴智慧與財富了.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反觀評價過去二百年歷史時倍感棘手,忽而歸罪於傳統,忽而歸罪於外侮;忽而寬容,忽然苛刻;忽而曰為賣國賊,忽而曰為救世主,這種混亂是摹仿的必然結果.
冷戰中第三世界的命運給中國最大的啟示是:可以摹仿,但不能移植,單純「開葯方」的思維已經過時.
三、未來中國的現代化
當第三世界各國都意識到美蘇兩條路會帶來災難,從而反思自身傳統時,最初意義上的「第三世界」也即宣告解體.今日國際,最典型的現象當屬伊斯蘭主義的興起.伊斯蘭主義者在拒絕美蘇的現代化指路牌之後,選擇了來自自身宗教與歷史傳統的道路,在拒絕美蘇的同時幾乎也就拒絕了現代化本身.
這給中國未竟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美蘇之外的又一個參照物.那就是,盡管中國不能移植美蘇任何一條道路,但也絕不能拒絕現代化,尤其不能走向激進的民族主義道路,對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帝國」而言,激進的民族主義必然導致分裂與戰爭.此外,嚴格來說,中國兩百年的現代化道路不是白走的,到現在至少已經在工業化、教育普及等方面較為成功的實現了現代化.但是,如果政治的現代化不能順利實現,其他現代化成果包括多年積累的交通、建築等基礎設施很有可能失去.而到那時,無論是哪一派、無論主張的多麼宏大的理想、多麼高尚的主張、多麼美好的願景,一旦出現殺戮與死亡,就意味著永恆的失敗.有句話說的好:戰爭總有勝負,而母親永遠是失敗者.
對當下中國來說,政治改革即政治現代化.這個問題可以表述為:怎樣才能和平、人道、有道德的實現政治現代化.
冷戰之後的中國現代化道路,首先,一定要避免「進口」或「移植」他國的政治現代化模式.第二,無論怎樣反思現代性的弊端,反思現代性帶來的虛無主義,也必須接受現代性的命運.走向個體的自由、群體的平等,這是人類社會無法控制的走向.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為什麼一向不介意「拿來主義」的中國人在政治改革道路上走的如此艱辛?這恐怕是因為,中國自己仍然是一個「漢家自有制度」的「帝國」;仍然有一個呼之欲出,但卻至今仍未制度化的意識形態;仍然需要一個由傳統塑造的共同倫理來作為政治改革得以和平進行的共同基礎與前提.而只有將這一傳統的意識形態與倫理實現現代化,才能實現政治現代化,政治改革之路也才能順理成章的進行.
未來的中國不應該也不會提供像蘇聯那樣挑戰美國的現代化模式,中國的現代化模式必然只適用於自已,但這也要基於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及巨大的生產消費能力,基於公平而自由的經濟貿易,基於儒家提供的人道主義.因為中國的目的不是輸出現代化道路,而是完成自己的經濟與政治現代化,呵護傳統帶來的共同倫理,讓每個人活的富足、仁義且彬彬有禮.這才是冷戰之後中國的現代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