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有哪些臨床表現
阿米巴痢疾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2周,可短至4天,長達1年以上。起病突然或隱匿,可有以下臨床類型。
無症狀型(原蟲攜帶狀態)
大多數糞便內能找到阿米巴原蟲而無症狀,包囊僅在常規糞檢中發現,並在整個感染期間排出,作為共居者存在,不侵襲組織,這類患者約90%為迪斯帕內阿米巴感染。但也有極少數感染溶組織內阿米巴而症狀不明顯,多年保持亞臨床狀態如腹部不適、氣脹、便秘等。
普通型
起病一般緩慢,有腹部不適,大便稀薄,有時腹瀉,每天數次,有時亦可便秘。腹瀉時大便略有膿血,呈痢疾樣。如病變發展,痢疾樣大便可增至10~15次/d或以上,伴有里急後重,腹痛加劇和腹脹。回盲部、橫結腸及直腸部均可有壓痛。全身症狀較輕微,常有低熱或不發熱。上述症狀一般持續數天至數星期,可自行緩解,如未接受治療則易於復發。糞檢可有少量或多量滋養體,大便有腐敗腥臭。
暴發型
此型少見,多發生於體弱和營養不良者。起病急驟,中毒症狀顯著,重病容,有高熱及極度衰竭。大便迅速增至15次/d以上,含明顯膿血與大量滋養體,甚至肛門失禁,呈水樣或血水樣,有奇臭,伴嘔吐、劇烈腹痛、里急後重及腹部明顯壓痛。患者有不同程度脫水與電解質紊亂,有時可出現休克,易並發腸出血與腸穿孔。如不積極搶救,可於1~2周內因毒血症或並發症而死亡。
慢性型
常為普通型未經徹底治療的延續,病程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愈。腹瀉反復發作,或與便秘交替出現。一般腹瀉每天不超過3~5次,大便呈黃糊狀,帶少量黏液及血液,有腐臭,常伴有臍周或下腹部疼痛。症狀可持續存在,或有間歇。間歇期長短不一,可為數星期或數月。間歇期間可無任何症狀,常因疲勞、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及情緒變化等為復發的誘因。久病者常伴有貧血、乏力、消瘦、肝大及神經衰弱等。易並發闌尾炎及肝膿腫。大便檢查可找到滋養體或包囊。
Ⅱ 痢疾阿米巴的症狀體征
阿米巴腸病潛伏期長短不一,自1~2周至數月以上不等,雖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組織內阿米巴包囊感染,僅以共棲生存,當宿主抵抗力減弱以及腸道內感染等,臨床上始出現症狀。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分為以下類型: 1.腸穿孔:
急性腸穿孔多發生於嚴重的阿米巴腸病患者,此系腸阿米巴病威脅生命最嚴重的並發症,穿孔可因腸壁病變使腸腔內容物入腹腔釀成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穿孔部位多見於盲腸、闌尾和升結腸。慢性穿孔先形成腸粘連,爾後常形成局部膿腫或穿入附近器官形成內瘺。
2.腸出血:
發生率少於1%,一般可發生於阿米巴痢疾或肉芽腫患者,因潰瘍侵及腸壁血管所致。大量出血每因潰瘍達於粘膜下層,侵襲大血管,或肉芽腫破壞所致。大量出血雖少見,但一旦發生,病情危急,常因出血而致休克。小量出血多由於淺表潰瘍滲血所致。
3.闌尾炎:
因阿米巴腸病好好於盲腸部位,故累及闌尾的機會較多,結腸阿米巴病屍檢中發現6.2%~40.9%有闌尾炎,國內報告,累及闌尾者僅0.9%。其症狀與細菌性闌尾炎相似,亦有急、慢性等表現,但若有阿米巴痢疾病史並有明顯右下腹壓痛者,應考慮本病。
4.阿米巴瘤:
腸壁產生大量肉芽組織,形成可觸及的腫塊。多發生在盲腸,亦見於橫結腸、直腸及肛門,常伴疼痛,極似腫瘤,不易與腸癌區別。瘤體增大時可引起腸梗阻。
5.腸腔狹窄:
慢性患者,腸道潰瘍的纖維組織修復,可形成疤痕性狹窄,並出現腹部絞痛、嘔吐、腹脹及梗阻症狀。
6.肛門周圍阿米巴病:
該病較少見,在臨床上常誤診。當有皮膚損傷或肛裂、肛管炎及隱窩炎等病變時,阿米巴滋養體即可直接侵入皮膚內而引起肛門周圍阿米巴病,有時病變可繼發於掛線法治療痔瘺之後,阿米巴滋養體偶可通過血行感染肛門周圍組織,出現粟粒樣大小棕色皮疹,其疹扁平隆起,邊緣不清,最後形成潰瘍或膿腫,破裂後排出膿液及分泌物。易被誤診為直腸肛管癌、基底細胞癌或皮膚結核等。 1.糞便檢查:
⑴活滋養體檢查法:常用生理鹽水直接塗片法檢查活動的滋養體。急性痢疾患者的膿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要求容器干凈,糞樣新鮮、送檢越快、越好,寒冷季節還要注意運送和檢查時的保溫。檢查時取一潔凈的載玻片,滴加生理鹽水1滴,再以竹簽沾取少量糞親,塗在生理鹽水中,加蓋玻片,然後置於顯微鏡下檢查。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糞便為醬紅色粘液樣,有特殊的腥臭味。鏡檢可見粘液中含較多粘集成團的紅細胞和較少的白細胞,有時可見夏科一雷登氏結晶(Charcot—Leyden crystals)和活動的滋養體。這些特點可與細菌性痢疾的糞便相區別。
⑵包囊檢查法:臨床上常用碘液塗片法,該法簡便易行。取一潔凈的載玻片,滴加碘液1滴,再以竹簽沾取少量糞樣,在碘液中塗成薄片加蓋玻片,然後置於顯微鏡下檢查,鑒別細胞核的特徵和數目。
2.阿米巴培養:已有多種改良的人工培養基,常用的如洛克氏液、雞蛋、血清培養基,營養瓊脂血清鹽水培養基,瓊脂蛋白腖雙相培養基等。但技術操作復雜,需一定設備,且阿米巴人工培養在多數亞急性或慢性病例陽性率不高,似不宜作阿米巴診斷的常規檢查。
3.組織檢查:通過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直接觀察粘膜潰瘍,並作組織活檢或刮拭物塗片,檢出率最高。據報道乙狀結腸、直腸有病變的病例約佔有症狀患者的2/3,因此,凡情況允許的可疑患者都應爭取作結腸鏡檢,刮拭物塗片或取活組織檢查。滋養體的取材必須在潰瘍的邊緣,鉗取後以局部稍見出血為宜。膿腔穿刺液檢查除注意性特徵外,應取材於膿腔壁部,較易發策滋養體。 1.甲硝咪唑或稱滅滴靈(metronidazole):對阿米巴滋養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且較安全,適用於腸內腸外各型的阿米巴病,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選葯物。劑量為400~800mg,口服,1日3次連服5~10日;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50mg,分3次服,連續7日。服葯期偶有惡心、腹痛、頭昏、心慌,不需特殊處理。妊娠3個月以內及哺乳婦忌用。療效達100%。
2.甲硝磺醯咪唑(tinidazole):是硝基咪唑類化合物的衍生物。劑量為1日2g;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50mg,清晨1次服,連服3~5日。偶有納差、腹部不適、便秘、腹瀉、惡心、瘙癢等。療效與滅滴相似或更佳。
3.吐根鹼:對組織內滋養體有有高的殺滅作用,但對腸腔內阿米巴無效。本葯控制急性症狀極有效,但根治率低,需要與鹵化喹啉類葯物等合量用葯。劑量按每日每公斤1mg計,成人每日不超過60mg,一般每次30mg,1日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連用6日。
本葯毒性較大,治療過程中應卧床休息,每次注射前應測血壓及脈搏,注意心律及血壓下降。毒性反應有嘔吐,腹瀉、腹絞痛、無力、肌痛、心動過速、低血壓、心前壓痛、心電圖異常,偶有心律失常。幼兒、孕婦,有心血管及腎臟病者禁用。如需重復治療,至少隔6周。
4.鹵化喹啉類:主要作用於腸腔內而不是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對輕型、排包囊者有效,對重型或慢性患者常與吐根鹼或滅滴靈聯合應用。
碘仿,0.5g,1日3次,口服,連服10日,亦可加用1%碘仿溶液100~150ml作保留灌腸。主要副作用為腹瀉,偶有惡心、嘔吐和腹部不適。對碘過敏和有甲狀腺病者忌用。
5.其他:安特醯胺,口服,0.5g,1日3次,連續10日;巴龍黴素,每日每公斤體重15~20mg,分次口服,5~7日;安痢平,口服,0.1g,1日3次,連服10日。以上3葯都作用於腸腔內阿米巴。
6.中草葯:鴉膽子,取仁15~20粒,裝膠囊內口服,1日3次,連續7日;大蒜,1日6g,分次生吃,連續10日;白頭翁,15~20g製成煎劑,分3次服,連續10日。
以上各種葯物除滅滴靈外,往往需要2種或2種以上葯物的聯合應用,方能獲得較好效果。 在積極有效的滅滴靈工吐根鹼治療下,一切腸道並發症可得到緩解。暴發型患者有細菌混合感染,應加用抗生素。大量腸出血可輸血。腸穿孔、腹膜炎等必須手術治療者,應在滅滴靈和抗生素治療下進行。
腸阿米巴病若及時治療預後良好。如並發腸出血、腸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腦部轉移性膿腫者,則預後較差。治療後糞檢原蟲應持續半年左右,以便及早發現可能的復發。
Ⅲ 阿米巴痢疾治療
用最好的蕎麥粉,放入鍋中炒到微黃,待其氣溫全退,
加紅塘拌均,每日三次,每次三錢,用開水送下`輕者一日可愈``重者一星期
Ⅳ 痢疾阿米巴的病理
阿米巴的致病是蟲體和宿主相互作用,並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溶組織內阿米巴的的侵襲力主要表現在對宿主組織的溶解性破壞作用。過去已證明阿米巴具有多種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但一直未能分離成功。70年代初期,實驗證明生活的滋養體對宿主細胞的破壞作用具有接觸溶解(contact lysis)的特點,對痢疾阿米巴酸性磷酸酶的細胞化學分析,表明其活性物質存在於質膜和食物泡膜之中,因而提出「膜結合酶」(membrane bound enzyme)的論點。另外從痢疾阿米巴活體中提取有水解明膠、酪蛋白、纖維蛋白、血紅蛋白等物的酶。實驗與電鏡觀察表明,滋養體不僅能吞噬紅細胞,而且還能觸殺白細胞。Lushbaugh等(1979)還在阿米巴原蟲的可溶性提取物中分離到一種腸毒,具有細胞毒素特性,在阿米巴痢疾發病中也起重作用。
阿米巴的蟲株問題,近代研究表明,阿米巴的毒力有遺傳性,但毒力強度隨蟲株而異。阿米巴痢疾發病率高的熱帶地區蟲株,由於長期適應組織內寄生,故具有較強的毒力;而寒帶、溫帶地區蟲株毒力較弱,帶蟲者較多。但蟲株的毒力並非固定不變,可以通過動物傳代而增強,亦可在長期離體培養後而減弱,但若再經動物接種又使毒力提高。毒力的出現雙與腸腔內伴隨的細菌有著互相關系。曾有人以自身作實驗,表明單純吞食洗干凈的無力痢疾阿米巴包囊,只發生帶蟲狀態,隨後再吞服患者的腸道細胞就發生了痢疾。這種促成致病的協同作用,很可能因細菌能提供阿米巴增殖與活動的理化條件,例如造成適宜的氧化還原電位和氫離子濃度等,同時細菌還可能削弱宿主的全身或局部抵抗力,甚至直接損害腸粘膜,為阿米巴侵入組織提供可乘之機。
宿主的免疫狀況對阿米巴能否侵入組織也重要作用,痢疾阿米巴必須突破宿主的防衛屏障,才能侵入組織繁殖,臨床和實驗資料都表明因營養不良、感染、腸功能紊亂、粘膜損傷等因素使宿主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均有利於阿米巴對組織的侵襲。在低營養標準的人群或實驗動物中,阿米巴的發病率和病理指數均顯著高於平衡飲食者,且不易為葯物控制;傷寒、血吸蟲、結核等腸道或全身感染的患者易罹患阿米巴病,得病後也不易治癒。
溶組織內阿米巴大滋養體,侵襲腸壁引起阿米巴病,常見的部位在盲腸,其次為直腸、乙狀結腸和闌尾,橫結腸和降結腸少見,有時可累及大腸全部或一部分回腸。 此期的特點為腸粘膜上皮增生,潰瘍底部出現肉芽組織,潰瘍周圍有纖維組織增生。組織破壞與癒合常同時存在,使腸壁增厚,腸腔狹窄。結締組織偶呈腫瘤樣增殖,成為阿米巴瘤,多見於肛門、肛門直甩交接處、橫結腸及盲腸。阿米巴瘤有時極大、質硬,難以同大腸癌腫相鑒別。
阿米巴滋養體可進入門靜脈血流,在肝內形成膿腫,且可以栓子形式流入肺、腦、脾等組織與器官,形式膿腫。
Ⅳ 如何診斷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腹瀉
阿米巴痢疾起病多緩慢。常以腹痛、腹瀉開始。腹瀉日數次至十餘次。里急後重程度不一。大便量中等,常有膿血或粘液,典型糞便呈果醬樣,有腐敗腥臭。也可表現為單純性腹瀉。右下腹壓痛明顯。病程數日或數周可自行緩解,若不治療,易復發。診斷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腹瀉大便檢查是比較常用的方法。留取大便時要挑取含有血液和粘液的部分,並應立即送檢。顯微鏡檢查可以看到大量紅細胞粘集成團,白細胞比較少,此外還可看到無色透明的結晶,醫學上稱為夏科雷登結晶。找到阿米巴原蟲可以確診。急性期大便中可以找到活動性強、吞食了紅細胞的滋養體,慢性期可以找到包囊。做乙狀結腸鏡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以看到腸粘膜上有潰瘍,潰瘍之間的粘膜正常,在潰瘍的邊緣做組織活檢病理切片或塗片檢查可以找到阿米巴滋養體。抽血查阿米巴的抗體,陽性率在80%左右。
Ⅵ 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的糞便特點是如何形成的
細菌性痢疾在發病初期常表現為腹瀉,而無膿血便,稍後才出現典型的膿血便,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菌痢病人的腸道病理變化所致。痢疾桿菌經口進入消化道後,在胃內可被胃酸所殺滅。當人抵抗力降低時,痢疾桿菌則經胃進入小腸大量繁殖,有些死亡了的細菌釋放出內毒素,刺激腸壁使其通透性增加。被吸收到血流的毒素,最後可從結腸粘膜排出,使結腸過敏和引起粘膜損害,在此基礎上,痢疾桿菌和腸道其他細菌在粘膜表面和粘膜下繁殖,進一步產生破壞作用,引起炎症反應。發病的初期,痢疾桿菌分泌的內毒素和炎症刺激腸壁神經末梢,而引起腸管痙攣、腸蠕動增加、腸壁吸收水分減少以及腸壁血管漿液滲出,並出現腹瀉;此後,腸粘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伴有大量粘液及纖維素滲出,最後形成潰瘍、出血,才出現粘液膿血便。阿米巴痢疾的大便特點,可隨腸道的病變轉化而不同,有的呈液狀,有的呈半流動的,甚至為成形的大便,其中可無血液或粘液附著。但在痢疾發作時,由於阿米巴在腸壁內繁殖,引起組織壞死,或因侵襲較深,出血較多,壞死的組織混著血液隨大便排出,就構成了阿米巴痢疾所特有的果醬色、魚凍樣、血腥惡臭且糞質較多的大便。
Ⅶ 治療阿米巴痢疾的特效葯物是
建議服用復方新諾明片。
Ⅷ 如何感染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變主要在盲腸與升結腸。臨床上以腹痛、腹瀉、排暗紅色果醬樣大便為特徵。本病易變為慢性,並可引起肝膿腫等並發症。 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多見,毒力較強的蟲株也集中於這些地區,呈穩定的地方性流行。感染率與社會經濟水平、衛生條件、人口密度等有關。如溫帶發達國家感染率為0%~10%,熱帶發展中國家則可達50%以上,農村患者多於城市。夏秋季發病較多,男多於女,典型的年齡曲線高峰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多呈散發性,水源性流行偶有發生。我國近年來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膿腫病例,除個別地區外,已較為少見,某些地方感染率已不到10%。 阿米巴痢疾預後一般良好,與病程長短、有無並發症、是否及早診斷和及時有效地治療有關。暴發型患者、有腦部遷徙性膿腫、腸穿孔及彌漫性腹膜炎等患者預後較差。
Ⅸ 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區別
1、病原體不同:
⑴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體是痢疾桿菌,屬於志賀氏菌屬。痢疾桿菌是革蘭染色陰性的短桿菌,按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可分為四群,即福氏菌、宋內氏菌、鮑氏菌和志賀氏菌。
⑵而阿米巴痢疾是溶組織阿米巴引起的,溶組織阿米巴有大滋養體、小滋養體和包囊等三種類型,以包囊為感染體,大滋養體主要見於急性阿米巴痢疾病人的大便中,而包囊則主要存在於慢性阿米巴痢疾病人或排包囊者的大便中。
2、臨床表現不同:
⑴細菌性痢疾以結腸的化膿性、潰瘍性炎症為基本的病理改變,臨床以發熱、腹痛、粘液和膿血便、里急後重及腹部壓痛為特徵。人被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小時至7天,多數為1~3天。本病主要的傳染源是患者及帶菌者。病菌由大便排出,通過污染的手、水、食物、蠅和用具傳播,而經口感染。細菌性痢疾全年均有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見。兒童發病率一般較高,細菌性痢疾通常分為急性細菌性痢疾及慢性細菌性痢疾兩大類。急性典型細菌性痢疾常見發熱、腹痛、里急後重等症狀,並排出粘液膿血便。患者如能得到及時治療,預後良好;若急性細菌性痢疾治療不徹底,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則可轉為慢性。
⑵阿米巴痢疾是溶組織阿米巴侵入結腸壁後引起的以痢疾症狀為主的腸道傳染病,病變主要在盲腸與升結腸。臨床表現以腹痛、腹瀉、排暗紅色果醬樣大便為特徵。大便呈果醬樣,有腐臭,此病易於變為慢性病,有復發的傾向,並易於發生肝膿腫、腸出血、腸穿孔和闌尾炎等並發症。傳染源主要是慢性阿米巴痢疾病人和排包囊者。臨床上可分以下幾種類型:排包囊者是受溶組織阿米巴感染後最多見的一型,普通型是較易識別的痢疾型,暴發型是較少見的一型,慢性型常為普通型的繼續,或為不明顯的輕型腹瀉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