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鐵良
擴展閱讀
python測試股票軟體公式 2024-11-20 09:33:42
股票看盤要幾台電腦 2024-11-20 09:16:02

鐵良

發布時間: 2023-05-29 08:10:51

㈠ 烏衣巷唐劉禹錫詩一首落款下邊提到的鐵良書是什麼人

這是一位叫「桐陸鐵良」的人書寫《烏衣巷》唐劉禹錫詩大扒一首。鐵良,可能是柳鐵良,男,漢族,1964年10月生於北京房山局仿頃琉璃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㈡ 穆爾察·鐵良的軼事典故

1904年5、6月間,湖北革命黨人張難先、胡瑛、呂大森等人成立科學補習所,在湖北新軍中宣傳革命排滿思想。科學補習所成立不久,就和長沙的華興會取得聯系,准備積極響應長沙起義。正當各項工作積極准備之時,不料長沙事敗,消息泄秘,湖南巡撫急電湖北督都,查封科學補習所。科學補習所遭到破壞後,多數成員還留在當地,繼續活動。其中最為突出的事件是王漢、胡瑛謀刺清政府戶部侍郎鐵良。
科學補習所解散後,王漢、胡瑛把准備響應長沙起義使用的槍支、彈葯藏匿於漢陽南郊的鸚鵡洲,伺機再行動。時值外界風傳清政府為預備立憲,倚望江南財賦,充實內府。1904年8月,鐵良以欽差大臣身份南下,巡查各省軍事財政,搜刮錢財。1905年1月下旬,鐵良由湖南到武漢經河南返回北京。得到此消息,王漢便向劉靜庵、胡瑛建議:「革命空氣何其岑寂,而天下之禍已亟,士大夫猶昏昏然無所知覺,如之奈何!今清廷重臣南下,將以百姓為奴純帶源,猜疑防範之心,無時或竟。我欲拼卻一身,刺殺此獠,如何?」劉靜庵、胡瑛等,認為這是「國賊」,如不鏟除則百姓更難生活,遂議決以暗殺的手段除掉這個清廷大吏。鑒於劉靜庵年老行動不便,最後由王漢與胡瑛二人擔任此使命。
王漢、胡瑛初步擬定的行刺地點在漢口大智門車站,但是二人達到火車站時,火車已經開走。王漢便與胡瑛商議,先赴河南彰德尋找時機,這是火車北上的必行差經站。二人遂攜帶鸚鵡洲所藏手槍,趕赴彰德預備行刺。
二人在彰德潛伏數日,而鐵良遲遲不至。胡瑛臨陣退縮,王漢說:「吾不敢強君懼死也,君可別寓一旅店,待吾死後,設法收吾屍,以死狀告武昌同志足矣。」遂獨承擔起刺殺使命。沒過幾日,鐵良乘車到達彰德,此時王漢早已攜槍候於站內。見鐵良下車,王漢選一有利地做態點,對准鐵良,便舉槍射擊。然而王漢平時缺乏射擊訓練,致連發不中。及至清吏四齣搜捕,王漢遂投道傍井自殺。次日,鐵良命彰德府打撈上屍體,在其遺骸上發現絕命書數千言,「皆闡明民族民權大義,及憤親貴亂政,願以身殉,為天下倡。」

㈢ 穆爾察·鐵良的人物生平

鐵良早年在吉安讀書,祖父死後,他與父親服喪回京,由其母博爾濟吉特氏授學業。四年後父親去世,因家境艱難,鐵良放棄科舉,改而研究財經、軍事。學成後,鐵良入榮祿幕府,協助處理各種軍務,深得榮祿信任。榮祿將其舉薦入兵部,為兵部侍郎,會辦京旗練兵。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鐵良赴日本考察軍事,回國後擢為戶部尚書。不久,清廷設立總理練兵處,統一對新軍的領導,慶親王奕劻為總理,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為襄辦,協助袁世凱辦理各項練兵事宜,並暗中監視袁世凱。 1904年(光緒三十年)7月17日,朝廷頒布諭旨,令鐵良南下考察江南製造局移廠一事,「順道將各該省進出款項,及各司庫局所利弊,逐一查明,並行具奏。」
地方對其用意也心知肚明,在鐵良的第一站上海,當地的《警鍾日報》便以《民窮財盡何以堪此》為題,指責鐵良此行是為了「收括東南之財富以供北京政府之揮霍」。兩江總督魏光燾還指示手下迅速造假清冊,彌補虧空。
8月20日,鐵良離京,先後前往上海、蘇州、南京、蕪湖、武昌等地,至次年年初返京時,八個省份最重要的財政來源「土膏捐稅」已被鐵良收歸中央;張之洞、魏光燾等督撫的勇營武裝,或被改編或被解散;江南製造局的大筆經費及用人權亦被鐵良奪走。至此,地方勢力大為削弱,中央實力一時增強。回京後,鐵良復奏摺文長達萬言,詳明切實,得到慈禧的贊賞。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鐵良就任戶部尚書,隨即著手從財務上對北洋軍「鉤稽精核」,使得北洋糧餉捉襟見肘。同時,鐵良開始在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他依靠留日歸來的多爾袞後代良弼聯絡士官學生,與袁世凱嫡系傾軋。對此,袁世凱大為不滿。不久入軍機處,升任軍機大臣。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官制改革,兵部、練兵處和太僕寺統一為陸軍部,鐵良離任軍機,專任陸軍部大臣。慈渣磨禧恐袁世凱尾大不掉,將北洋六鎮中的一、三、五、六鎮盡數劃歸鐵良統領,造成鐵良與袁世凱相抗的「均勢」。袁世凱隨後覲見慈禧,聯合奕劻參了鐵良一本:「若不去鐵,新政必有阻撓。」結果弄巧成拙,慈禧本來已經擬旨,不讓鐵良等「反對派」再參加御前會議,但袁世凱的表現,讓她馬上改變了主意,將此旨留中不發,貼上「野心家」標簽的袁世凱成了眾臣攻擊的對象。據說,在一次會議上,醇親王載灃甚至掏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經奕劻勸解,方才作罷。11月,清廷頒布上諭,設陸軍部,一切軍務均歸其管轄,任命鐵良為該部尚書。袁世凱大勢已去,只得主動交歸北洋六鎮中的四鎮。次年,袁世凱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明升暗降,失去了最後的軍權。
袁鐵之爭,鐵良已佔了上風。曾擔任鐵良幕僚的惲寶惠曾道,「鐵良敢於這樣做,仍由於宮廷之主持。慈禧太後之為人,陰鷙而多智謀,對滿漢大臣能恩威並用,權不旁落,絕非一般婦女所能及。」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太後、光緒帝去世,鐵良因勸說隆裕太後訓政,企圖排擠攝政王載灃未遂 。於是攝政王載灃免去鐵良陸軍部尚晌梁禪書之職,將兵權收歸皇室。
1909年(宣統元年),鐵良被排擠出京,1910年調任江寧將軍。
1911年(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紛紛響應,鐵良與兩江總督張人駿死守江寧。江寧陷落後,鐵良乘日本兵艦逃上海保得性命,被朝廷免職。
1912年,鐵良回到北京,與載洵、宴塵載濤、良弼等結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不僅反對袁世凱,反對南北議和,反對清帝退位。袁世凱組建內閣後,宗社黨作鳥獸散。鐵良寓居於天津,開始尋找日本這一「外援」,並時往來於青島、大連及日本等地,與肅親王善耆等策劃復辟清室。
1917年7月,鐵良積極參與「張勛復辟」。其間,溥儀命鐵良、張人駿等人為弼德院顧問。鬧劇收場後,鐵良又奔回天津租界寓居。
1931年參與策劃挾持溥儀前往奉天省,之後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鐵良也參與其中。
1938年,76歲的鐵良在天津英租界戈登道寓所病死,結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墓碑上刻著「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前江寧將軍予謚庄靖滿洲穆爾察公墓誌銘」。

㈣ 清末「滿人五虎」是哪些人

於庫里·恩銘(1845年-1907年),滿洲鑲白旗人,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的女婿。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鐵良(1863年-1938年),滿洲鑲白旗人。清末大臣,以「知兵」自稱,被視為滿族中傑出的軍事人仔旦才。
愛新仿桐覺羅·載澤(1868年一1929年),晚清宗室大臣,立憲派的重要人物,滿洲正黃旗人,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六世孫。
愛新覺羅·良弼(1877年—1912年),滿洲鑲黃備戚坦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
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謝謝

㈤ 讀阿城《抻面》

我坐在成都世紀城公交車旁邊的木椅子上,懷里是熟睡的女兒,她在公交車上就睡著了。暖暖的春陽包圍御兄著我,我掏出手機點開Kindle讀《阿城精選集》。

《抻面》是集子里的一篇很短的小說。講滿族人鐵良,抻得一手好面,靠這手藝過活。他可以用鼻子聞出礆是不是放多了,比起其他的抻面師傅用舌頭舔,要得體多了。鐵良在北京城小有名氣。

阿城有一段描寫鐵良抻面的過程是這樣的:

讀這些文字,我眼前彷彿站著一位抻面師傅,伸展雙臂在案板前抻面。他穿著白衣服,因為我相信鐵良是很愛干凈的,他認為抻面是個露臉的活。

陽光下的我沉浸在這些描寫里。女兒睡得沉,她28斤,全部重量都在不足80斤的我身上。我托著她頭的手臂酸又麻。椅子另一端坐著的男人在抽煙,煙味飄到我鼻孔里。

我繼續讀《抻面》,文末講到反革命老頭在臨刑前要求吃鐵良抻的龍須面。鐵良不說話,開始抻。

讀到這里,我眼裡泛著淚花。心裡說不出的滋味。作家阿城文學造詣極高,只把現場描寫出來,該有何感受都留給讀者。作家非常克制,作碰陪為讀者的我卻無法抑制。

恩人被判為反革命,生命的盡頭,嘗後生的手藝,只吃一口,鎮吵襲只說一句話。簡單的文字卻似乎有千鈞之力,千萬種情緒全不留痕跡。果真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造化如此,評價留給後人去。

我心裡難受得很,不全是壓抑,也有心酸,感動,等等等等。我只想流淚,想把這篇文章給一位山西的愛吃面的朋友看。我女兒在陽光下睡得酣,她的眉眼都沉在夢鄉里。我聞聞她鼻子里呼出的氣味,覺得香。前幾天她發微信語音給我說:「媽媽,我睡得很香很香。不像你來聞聞。」果真是香。

我把手機放進包包里。我讀不下去了。眉頭微蹙,心瑟縮著,千萬只小蟲爬行。

老頭臨走那天,是不是也有淡淡的暖陽呢?

歷史捉弄人,人可以不捉弄自己。

我們還是可以好好活著。乾乾凈凈的活著,或許還能露個臉地活著。躲不過的厄運,就接受;能經營得好的日子,就好生經營。我隱隱感受到阿城的道家思想:忍耐,沖淡。就在人物的舉手投足里,不著痕跡,卻又抹不掉,這就是高手的深藏不露吧!

我把懷里的女兒搖醒了,我們要趕地鐵去春熙路參加一場講座。我要多多學習提升自己。女兒沒睡醒,不願下地走路,要我抱著。我抱著她走了幾十米,她才願意自己走,迷迷糊糊的牽著我,走在過馬路的人群里。

㈥ 清末最後的勛貴集團:鐵良成為隆裕太後的支柱

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後,年僅三歲的宣統皇帝登基。隨著袁世凱下野,北洋系遭到打壓,一群年輕的滿洲親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力,掌握了大清帝國最後三年的政治命脈。現在,幾乎所有的強力部門都掌握在了皇親國戚們的手中,似乎誰也擋不住他們抓權的腳步,然而時隔不久,武昌起義的槍聲便劃過了夜空。

清廷立即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商議對策,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究竟派誰悉閉出征為好。

在滿清貴胄中,鐵良、良弼均被稱為清季干將,但良弼年輕,資歷和地位也較低,只有鐵良才具備「帥」的各方面條件,而在實際生活中,他也確實常被人稱為「大帥」。

從慈禧太後決定編練新軍起,鐵良即奉旨與袁世凱共同主持練兵事宜。當時袁為主,鐵為鋪,練兵處辦事人員都稱袁世凱為「宮保」(袁世凱曾被封為「太子少保」),稱鐵良為「大帥」。

如果單評政績,鐵良給袁世凱做副手都很勉強。不過依照清廷一向的陵碧規矩,凡是滿人中具備辦事能力,頭腦比較清楚,同時又官至二品的官吏,其得到信任和被遷擢重用的機會都要比漢官來得容易得多。在慈禧的信任賞識下,鐵良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歷任軍機大臣、陸軍尺陸舉部尚書,名位幾乎可與袁世凱平起平坐。

練兵的時候,大權歸屬袁世凱,鐵良尚對之俯首貼耳,惟命是從。等到「宮保」、「大帥」能面對面坐下了,他就不這么好說話了。圍繞著北洋新軍的使用,鐵良時時以陸軍部的命令與袁對抗,令袁很是難堪。兩人矛盾逐漸明朗化,鐵良也由此成為滿人「中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洋新軍共有六鎮。在慈禧的支持下,鐵良收回了其中的四鎮,從而揭開了他與袁世凱之間正面沖突的序幕。爾後改組四鎮軍官的做法雖遭到慈禧的制止,但鐵良在這場權力爭斗中已經贏了大半。

袁世凱被逐,本是「中興派」內部的一件大喜事,與袁世凱蓄怨已深的鐵良更是猶如去了一塊心病。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有袁這個大敵在,自己在朝中尚能相安,袁一走,他反而混不下去了。

攝政王載灃是個庸懦無能、眼光短淺之輩,他逐走袁世凱後,便把自己的弟弟載濤推出來,讓載濤掌握軍權。載濤時年才二十三歲,也沒有什麼文武才略,一切都要靠軍事熟手鐵良指導協助。

外行領導內行,是中國官僚場上的一個常見現象。面對載濤這個乳臭未乾,基本一竅不通的公子哥,有多年處理軍政事務經驗的鐵良不可能不感到憋屈,有時也難免會流露出「軍事你們不如我」之類的牢騷和倨傲。

載灃、載濤兄弟對此很是忌嫉,於是便將鐵良身兼的禁衛軍訓練大臣一職免去,調他籌辦海軍,實際上是架空了他。

鐵良知道自己不能為朝廷所容,就索性將陸軍部尚書也一並辭去,像他的政敵袁世凱一樣回家閑居去了。

鐵良在家閑住了一年,載灃、載濤還是如同防袁世凱般防著他。由於害怕鐵良暗中仍與各鎮將領聯系,便又特予起用,讓他去做江寧將軍。在大半個清代歷史中,各地駐防將軍的職權都非常重要,但到光緒以後,卻逐漸淪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閑職,基本無事可辦。

代替鐵良出任陸軍部尚書的蔭昌曾在德國留學,專習軍事。回國後,他長期在天津武備學堂擔任督辦(相當於校長),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尊之為老師,段祺瑞到小站投效袁世凱,其實也是由蔭昌所推薦。

蔭昌的最大缺陷是沒有練過兵,更無帶兵打仗的經驗,同時他在北洋新軍中的威信也與「大帥」鐵良相差很遠。不過也唯因如此,載灃等人才覺得他好駕馭,遇事不致掣肘。

事實上,蔭昌接到任命時尚在德國,其職務只能臨時由左侍郎署理,那位左侍郎「奉命唯謹」,上面說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確實聽話得很。後來即便蔭昌本人回國,部務也仍然倚重副手,他自己連公文都懶得處理。

武昌起義爆發時,蔭昌已出任內閣陸軍大臣。內閣開會幾經商討,認為鐵良已經下台,良弼資格太淺,只有蔭昌才是唯一合適的人選,於是便決定派他督師赴鄂剿辦。

然後最後的事實證明,也正是這個蔭昌把事情辦糟了。

㈦ 為啥稱呼鐵良為王爺

清朝聖上的弟弟。鐵良(1863年-1938年),字寶臣,宴困穆爾逗轎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主要成員之一。是清朝聖上的弟弟,所以被稱為王爺山祥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