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再生紗線產業觀察_再生紗線
編者按: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經實施兩年有餘,在多個行業都出現了可示範的循環經濟案例。在紡織領域,再生棉紗就是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項活動,既實現了天然纖維資源的再利用,同時也賦予了紡織廢料的資源化內涵。
2009年1月1日轎段開始執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明確指出,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所稱的減量化,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所稱的再利用,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製造後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所稱的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本文所介紹的再生棉紗就是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項活動。
再生棉紗是指利用某些在紡紗、織布、服裝加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布角料或廢絲為原料,經再加工所製得的纖維材料,該纖維的性質或結構與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相同,以此生產出的紗線。
再生棉紗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用廢棄布角料等加工製成的棉型纖維紗線,另一類是瓶片熔融抽絲加工成的滌綸短纖紗線。本文僅對前者做出介紹。據不完全統計,該類再生纖維產量達到約 300 萬t/a。
一、再生棉紗產業概況
(一)再生棉紗產業發展歷程
據記載,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宜山鎮的再生棉紗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並在近年來得以發展。就以宜山鎮來說,土紡土織傳統有 350 多年的歷史,在計劃經濟發布票的年代,當地的人們挑著貨擔走街串巷收集各種碎布,加工成粗紗粗布以解決一些穿衣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 90% 以上的農民大興紡織業,形成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家庭工業和聯產工業為支柱,以專業市場為依託,以購銷員為骨乾的農村商品經濟新格局。
進入21世紀,隨著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再生棉紗紡織業已是當地不可忽視的行業之一:其產出量越來越大,已是紡織業重要的原料之一;其加工產業,已成為鄉鎮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從業者眾多,已是重要的民生產業。
據調查,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是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基地,棉型再生棉紗基本上是由棉針織服裝的布角料加工製成,化纖再生紗基本上是以滌綸服裝或製品的布角料加工而成,通過專業化的布角料經營、再生棉紗轉杯紡紗加工、紗線銷售等上下游產業鏈,為牛仔布、窗簾布、沙發布、手套和拖布提供了原料。進入21世紀,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再生棉紗產業得到迅猛發展。
(二)再生棉紗產業現狀
1.資源
全國約有幾千名購銷員長期集中收購布角料,以全國各地服裝產業集群的布角料為主,同時部分東南亞地區如印尼、泰國、越南、寮國等國家服裝企業 90% 的廢棄布角料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國內再生棉紗使用的布角料等原料量共計能達到 300 萬t左右。
2.產量
在再生棉紗生產過程中,按照 10% ~ 15% 的損耗率計算後,可估算出國內再生棉紗紗線產量約為 250 萬 ~ 270 萬t。其中,只有約 10% 的產量計入到國家統計局的紗線產量中。因此,盡管再生棉紗產量大,但由於它所使用的原料和產出的紗線均未計入睜雹統計的范圍,不涉及對目前的閉早譽棉花和化纖等棉紡用原料需求的測算。
3.產品
再生棉紗包括棉型再生紗及化纖再生紗。在使用方面,一部分自用於紡紗、織布、成衣;另一部分則將其打包後直接銷售。目前再生棉紗的生產、銷售及使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小型產業鏈。棉型再生紗用途中,1/3 用於生產牛仔布,1/3 用於生產窗簾和沙發面料,其餘用於生產勞動手套和拖布。化纖再生紗多用於生產裝飾布、手套、拖布和填充物等。
4.貢獻
僅宜山鎮來看,以轉杯紡紗工藝加工再生棉紗的規模以上企業約 40 家,加之以家庭作坊加工的戶數,全鎮有85% 以上的農戶、含外來農民工約 6 萬餘人從事再生棉紗的生產及流通,年產約 80 萬t紗線,產值 30 多億元。以此類推,全國約有 30 萬人從事著再生棉紗的加工及流通,估算產值約 200 億元左右。
如前所述,全國再生棉紗原料約 300 萬t,以 50% 的棉型再生棉紗計算,按每畝棉花產量 200 kg計算,相當於約700 余萬畝棉田的產量。
(三)再生棉紗產業的特點
經過這次實地調研,筆者發現再生棉紗產量不可小視,如何看待和規范乃至提升再生紡織業,值得紡紗和織布行業重視,其特殊性決定了該產業是不可缺少和復制的。
1.傳統性
再生紡織業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隨著世界特別是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的不斷提高,必然會產生大量紡織和服裝的邊角料,溫州地區早在明清時代就出現了土紡土織,該地區地理環境特殊,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多可耕種土地少,也沒有大塊的土地可供發展大型工業化項目,而這一帶的氣候四季溫濕,非常適合紡紗生產。在此次考察的工廠中,即使規模以上的紡紗企業也少有安裝空調加濕設備的,一方面是成本考慮,另一方面也和濕度大有關,在漫長的時間里,當地的土紡土織已經形成了傳統與習慣。
2.獨特性
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僅宜山鎮就有 1 000 多名購銷員長期在外,他們長期奔波在內地的服裝企業以及印尼、泰國、越南、寮國等東盟國家的服裝服飾加工場,品類不限、多少不限、地域不限,分區收購、集中運輸,以最快的速度把廢棄布角料源源不斷地返銷運送到蒼南縣的各個鄉鎮紡織企業和專業戶。
3.民生性
溫州地區的百姓普遍吃苦耐勞,即使有錢了,也依然不放棄這一傳統產業,現在再生紡織業已經在蒼南縣的龍港、望里、新安、藻溪、蘆浦、雲岩等十幾個鄉鎮得到發展。統計顯示,全縣有上下游再生棉紗企業 8 500 多家,各類機器設備幾萬台,從業人員達 20 萬人,2009年工業產值達 145 億元以上,佔全縣工業產值 27.7%,是蒼南縣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據調查,一般分揀碎布角料的大多為中老年婦女,月收入 1 000 元左右,這些人隨子女外出打工,幫助照顧小孩的同時再得一些收入;紡紗企業的工人月收入在2 500 元左右。蒼南縣本地人基本上都是或大或小的企業主,僱傭的基本上是外地的農民工。
4.生態性
廢棄布角料全身都是寶,首次的下腳紡出的紗可用於服裝的生產,二次下腳紡出的紗用於裝飾或產業用品,就是生產中不能紡紗的纖維粉塵也是造紙業的好原料,可被造紙廠收購。再生紡織業發展不僅沒有同國家爭原料,而且為全國乃至東南亞國家紡織工業城市和廠家解決了布角料處理難題,為這些地方環境治理作出了貢獻。再生紡織業生產地拖、寵物用品,遠銷歐美國家;用布角料加工成再生棉並紡成紗,是各類紡織品的原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既為社會節約了大量資源,又間接增加了棉花種植面積,屬於典型的循環經濟。「舍小家為大家」,如果這些廢布角料得不到處理,污染環境也將是一個難題。
(四)再生棉紗產業存在問題
由於種種原因,再生紡織業發展曲折,特別是「黑心棉」的帽子,使這個循環經濟產業遭受到社會和政府的偏見與歧視。這既有行業本身的客觀原因即能耗高、污染大,更是政策、管理和人的素質等主觀因素使然。
1.無序發展現象嚴重
由於缺乏土地建設倉庫、交易市場和標准廠房,蒼南縣存在大量違章建築,造成企業分散,規范難度大。布角料堆放混亂,影響市容市貌,並存在大量安全隱患;濼口機多數分布在城區和中心村的房前屋後,布局散亂,污染環境。從業人員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處於自流經營狀態,蘊藏著較大行業風險。
2.單位能耗偏高,環境污染壓力大
這幾年能耗有所下降,但是節能壓力依然很大。單位能耗高的原因有三:一是行業本身能耗較大;二是部分轉杯紡企業擔心稅負增加不敢實報產值;三是一些零散的家庭作坊產值無法統計。生產經營中亂堆亂放,產生視覺污染;亂排放,產生大氣粉塵污染,而且量大面廣,治理難度大。
3.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宜山鎮是蒼南縣最集中的再生棉紗生產集聚地,全鎮有 85% 以上的人口從事與此有關的各道加工生產,但即使在宜山鎮一直以來也沒有出現大型龍頭企業,缺乏知名品牌產品,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土地瓶頸制約,企業無法在本地延伸再生棉紗產業鏈,無法擴大再生產,成品紗只好賣到廣東等地的牛仔布織布廠家,企業做大做強難度很大。
二、再生棉紗生產的技術進步
(一)再生棉紗加工的裝備及工藝流程
再生棉紗的主要原料是「布角料」,即這些原材料都是新的,但是碎小的,它與人們通常理解的二手服裝、舊衣服不是一個概念。
再生棉紗的加工生產幾乎全部是轉杯紡紗流程,這主要是由於原料經過開松後,纖維長度縮短、強力下降,不再適合環錠紡紗流程,而轉杯紡工序短、產量高,非常適合再生棉紗的生產。
再生棉紗的工藝流程:布角料人工分色 →(退色)(化纖需熔融加工抽絲)→開松 → 清花 → 成網 → 梳棉 → 並條 → 紡紗 → 打包。
(1)布角料分色
由服裝廠等購進的布角料按照同類色、原料成分(棉、棉混紡、純化纖等)分類打包進入各家各戶,再通過人工分揀,將布角料進行精細分類,如棉及棉混紡的白色、淺色廢布角料可以直接開花,最後紡成本色紗;純紅、藍、黑色的布角料可以做拖把、寵物用品、地毯等的原材料或直接開花,最後紡成麻灰色紗,用作牛仔紗之用;雜色且可退色的廢布角料予以退色;雜色且不可退色的廢布角料可以作為車輛運輸過程中物品防護用品。而純化纖布角料則直接分色,熔融成顆粒,進入小化纖廠抽絲、切片。
(2)布角料退色
將雜色且可退色的廢布角料放入退色池中,把次氯酸鈉溶液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兌成「退色水」,把「退色水」倒入退色池後,進行充分攪拌,經過 24 h的化學反應,再把退色池的水放干,把退色後的廢布角料撈出來鋪在平地上曬干。
次氯酸鈉是強還原劑,活性高,次氯酸鈉的氧化作用會破壞染料的結構,從而達到退色的目的。次氯酸鈉溶液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3NaClO → NaClO3 + 2NaCl,乾燥後繼續加熱;
2NaClO3 → 2NaCl + 3O2 。
由於退色工序污染高,近年來主要加工地區已經不再經過這道工序,而是盡量做到布角料分色精細,有色布角料直接紡製成帶色紗線,省卻了後道的染色工序,不失為環保節能的好選擇。
(3)布角料開松
將廢布角料放入濼口機、開花機中,經多道高速齒桶充分打碎,形成類似原棉的各色再生「棉花」,其中有本色的、淺灰色的、紅色的、黑色的等等,打包後供清花。
濼口機投資費用不到萬元,蒼南縣很多家庭有能力購置 2 ~ 3 台。開棉企業把開好的花打成棉包賣到當地有實力投資紡紗機器的加工廠,從而形成了分工明細的產業鏈。
(4)再生棉清花
再生棉的清花工序與正常的工藝和設備完全相同,為了增強紗線的強力,在抓棉時一般要混入少量的好棉花(俗稱國棉)或其它化學纖維如粘膠纖維,比例不超過 5% ~ 15%,視最終產品和再生棉的情況而定。
(5)梳棉與並條
工藝和設備與一般轉杯紡前紡工序相同。
(6)紡紗
初期,蒼南縣的再生棉紗紡紗設備以進口的二手全自動或半自動轉杯紡紗機為主,既有歐瑞康賜來福的Autocoro也有立達的R系列,盡管設備老舊,但性能可靠,運轉穩定,到現在仍有大量在運轉,轉速達到 9 萬r/min,為當地賺到了第一桶金。2005年後的投資主要是國產手動及半自動轉杯紡紗機,經過 5 年左右的運轉,目前已經進入升級改造階段,後續設備仍以國產半自動轉杯紡紗機為主,新機器大多都增添了花式紡紗功能,如氨綸包芯紗、竹節紗等再生棉紗已經開始走向市場,利潤率可觀。
規模以上的紡紗企業具備了除塵設備,對生產中的浮塵、雜質和棉絮集中收集,這些廢絮又出售給當地的造紙廠,成為很好的造紙原料。
(7)包裝
一般成品轉杯紗筒子每個重為 4 ~ 5 kg,落紗後立即裝袋、打包,紗線就可以集中銷售到各地了,其中較好的紗(Ne 7 ~ Ne 16、淺色、灰色等)可以賣到 15 000 元/t左右,主要銷往廣東、常州、蘭溪、襄樊等地用作牛仔布用紗或粗支紗。雜色、粗支和強力低的紗主要用作窗簾布用紗、勞保用品如手套等的原料,一般也能賣到 9 000 ~ 10 000 元/t,主要銷往廣東、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二)再生棉紗加工的產業升級
1.再生棉紗加工企業的類型
目前,再生紡織行業里實力較強的加工企業多是能夠生產轉杯紡紗線的,以宜山鎮為例,總計有 64 家轉杯紡紗企業,其中也有少部分企業擁有一條龍的加工生產,即從布角料分揀、濼口機開棉、到最終紗線的生產;第二大類企業只經營濼口機,即只負責布角料的開松,所生產的產品「再生棉花」售賣給轉杯紡紗廠,這類加工企業規模較小,宜山鎮總計有濼口機經營戶 250 戶左右;第三類加工類型是布角料的分揀,即再生紡織行業里的頭道工序,以家庭為主經營,分揀好的各類布角料交給各個濼口機經營戶,或經過簡單的熔融將純化纖布角製成各種色母粒,供小化纖廠使用,這類布角料經營戶在宜山鎮有 1 200 多戶。
2.產業提升
(1)加大技改投入,注重裝備更新
除去有部分使用進口二手自動轉杯紡紗機之外,大多數生產設備為國產低端開清棉機、梳棉機、並條機和轉杯紡紗機,能耗高、污染大、安全性差,相當比例的設備屬於淘汰機型,產品為低支數紗,產品質量特別是強力和條干都不高,要積極推進技術改造,使其生產效率和成品紗質量顯著提升。
(2)優化紡紗原料,強化質量管理
大多數轉杯紡企業越來越注重嚴格把好原料關,如生產 10S 以上的紗線,配棉比例為新棉含量占 20%,再生棉紗含量占 80%;20S 以上紗線,新棉含量占 40%,再生棉紗含量占 60%。在生產上,通過增加濼口機分梳單元,進一步提高再生棉紗的長度,通過這些技術進步,使再生棉紗原料品質得到提升,成品紗質量得到保證,改變以往成品紗大多作為生產拖把、篷布、窗簾布用紗等低端產品原料的局面。
(3)推行清潔生產,強化企業管理
再生棉紗多數由本色廢布角料加工而成,使退色布角料含量大大減少,保護了環境。同時,扶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降低能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是產業升級的主要內容。
(4)規范專業化市場的管理和運作
在產業鏈自然分工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市場的建立,有效合理地布局收集、運輸、分揀、加工、再回收、再加工、賣紗等環節,形成有特色的專業化產業集群。
3.資金投入
在調查中了解到,宜山鎮積極落實《蒼南縣紡織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出台了紡織業扶持政策,積極推進再生棉紗紡織業轉型升級,提升綠色紡織產業的綜合競爭力。近 3 年共投入技改資金 1.69 億元,約 80% 的轉杯紡企業已完成技術設備更新,生產效率和成品紗質量顯著提升。
三、再生棉紗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再生紡織業這一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提高紡織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效破解資源環境制約具有積極意義。加快再生棉紡織業轉型升級,關鍵是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
我國耕地數量及種植棉花情況已表明我國難以利用的土地資源面積大,特別是耕地後備資源不足。充分利用廢棄紡織品加工再生棉纖維,循環利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我國紡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緩解了土地資源壓力。
我國《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也明確提出,發展純化纖和天然纖維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技術,形成環保、可持續的纖維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產業化示範基地,以順應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潮流,符合綠色、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❷ 產業觀察:應對疫情影響 汽車企業復工主動求變
近期,國內的一些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紛紛延長了春節假期。目前,大部分企業已明確提出於2月10日左右復工;東風本田、華晨寶馬、現代、起亞等企業也表示,將於2月17日復產。記者發現,車企在復工後,已採取了相應措施來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專家:疫情影響會讓行業產生「陣痛」
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就有業內人士指出,汽車生產製造業、4S店的延時開工,再加上同一鏈條上的某些企業暫時無法復工,會導致其他企業受到串聯影響,這為未來幾個月的汽車業國際貿易往來,也增加了一些不確定性。
對此,有行業分析師表示,本有望實現同比增長的2月份汽車銷量,受疫情影響或將呈現下跌趨勢。但是,更多業內人士認為,疫情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包括零部件製造業、供應鏈、售後服務體系及整車製造業在內的汽車行業都已逐漸成熟,歷埋所以從整體來看,我國的汽車行業目前具備一定抗風險能力,下半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會強勁復甦。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更是提出:「我們協會已於2月11日向國家發改委遞交《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流通行業影響及政策建議的報告》,建議放開限購限行政策、完善便利二手車交易的政策環境、開拓廣大農村市場等若干項措施,進一步拉動和擴大汽車消費。
企業:施「良策」應對市場促產業發展
在車企眼中,此次疫情雖有影響,但由於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性,也都紛紛採取了相應措施。
天際汽車紹興匠心智造基地(企業供圖)
而國產造車新勢力企業天際汽車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其實汽車企業面對的挑戰不只是疫情,而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輪耐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帶來行業變革的挑戰。「面對新的市場挑戰,我們作為整車製造企業要緊抓客戶需求,踐行高質量發展戰略。」
此外,為防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各大4S店也紛紛選擇線上銷售。例如特斯拉為旗下每一家店都注冊了視頻賬臘爛春號,讓消費者在通過視頻參觀店面的同時提出問題,然後銷售進行即時解答,增強用戶與銷售代表的互動。
在調研機構看來,當前,車企面對的挑戰不只是疫情,而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帶來的行業變革挑戰。從產業發展結構看,中國經濟已從工業向服務業快速轉型,特別是一些消費力旺盛的城市,服務業更是成為了支柱產業。
「一場以消費者為核心的中國汽車市場變革已進入『深水區』,中國汽車市場還將會繼續增長。」該調研機構負責人表示,對於車企來說,此次疫情應對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順勢而為、化挑戰為機遇無疑是要進一步關注並思考的問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❸ 智能語音產業觀察:微軟小冰建半開放生態 AI創造與商業化已至
有別於過去五次,7月26日舉辦的微軟小冰第六代發布會,首次走出了微軟亞太研究總部的一層報告廳,搬到了798區域大型會場。「發布會規模也從過去的幾十家媒體,擴張到數百家、覆蓋全國范圍的規模。」一位接近微軟方面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是一種信號。在過去,微軟從未給過小冰任何商業方面的壓力,甚至直到近日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采訪時,微軟小冰負責人李笛依然強調,小冰並沒有盈利指標。
但就像發布會本身一樣,小冰也在不自覺地走出實驗室和研究機構,逐漸洞碼嘗試商業化。這是小冰發布會首次搬家的底氣所在。而經歷了過去五代,從小冰萌芽到成長,從擁有二維框架圖到二維圖像,再到如今三維立體全息影像的展現,小冰正在愈發接近一個人類。
其背後的技術在持續迭代,生態也開始成型。據微軟方面介紹,此次發布會是小冰情感技術框架所有部分的全面升級,從首次完成落地時的情商+智商設定,到對話式人工智慧、生成模型、全雙工語音,如今的小冰開始邁入AI創造的階段。生態方面,微軟此次首次提出構建Dual AI半開放式生態系統,差異化融合合作夥伴優勢,打造小冰的專屬技能與能力。
「人工智慧的最終目標是『人機協同』,以數字智能幫助人類,但這個方向擁有不同的路線。」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慧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表示,「小冰團隊走出了不一樣的道路。」納困哪
AI創造
自去年開始,微軟小冰便在創作上擁有諸多嘗試,甚至出了一本自己的詩集。如今,小冰將要走得更遠。
在發布會現場,沈向洋宣布微軟思考了AI創造的三原則:其主體首先必須是兼具IQ與EQ的綜合體,而不僅僅是具有IQ;其次,人工智慧創造的產物,須能成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作品;第三,人工智慧創造的過程,須對應人類某種具有創造力的行為,而不是對人類勞動的簡單替代。
小冰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個高情商的機器人。「我們計劃將AI創造當成一個新興產業來操作。」在發布會現場,微軟人工智慧創造事業部總經理徐元春表示,「如果將AI創造當做內容產業、而非簡單的文藝創作的話,僅有『概念車』是不夠的,從去年開始我們並行了『量產車』的工作。」
據介紹,在過去12個月內,小冰主持了21檔電視節目、28檔廣播節目,覆蓋中國包括9大衛視在內的41家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如今,小冰每天主持的廣播節目已經達到25檔。在日本和中國,小冰累計生產了2878個小時的視聽內容。
同時,小冰的有聲讀物已經覆蓋中國超過90%的早教機器人和80%的線上播放平台。此外,與網易新聞客戶端合作的讀新聞小冰,已於兩個月前突破1000萬次新聞閱讀評論。在金融等相關領域,小冰同樣在進行著持續的內容創造。
這背後的技術支撐,來自於小冰的情感技術框架,而第六代小冰的核心對話引擎與交互感官也得到了進一步升級。微軟在第六代小冰身上上線全新的共感模型,並公測一種融合了文本、全雙工語音與實時視覺的新感官。
其中,共感模型是一種基於生成模型的對話引擎。據介紹,去年小冰完成的生成模型能夠自創回應,而非在已有對話語料庫中檢索而得,如今的共感模型則進一步提升小冰對於對話內容、領域和節奏的控制力,即小冰可以自創回應來牽引對話的方向。
這一融合了共感模型的對話引擎、全雙工語音和實時視覺三個類別的全新感官在測試設備中的公測,令小冰能夠通過視覺、語音的實時連續交互,指揮用戶完成面容檢測,並在該過程中進行開放域對話。
此外,微軟還發布了第四版AI歌曲DNN模型。據小冰首席語音科學家欒劍介紹,該版本模型能夠快速合成與人類歌手質量相當的歌曲,還能夠使小冰自由吸收人類歌手演唱技巧和特尺氏質,在模仿之餘甚至代替人類完成新作品創作。
不過,盡管微軟提出AI創造的原則並進行技術更新,但小冰的所為將只是真正AI創造的起步。「根據2017年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虛擬助手仍需5-10年才能成為主流。」在評論AI創造能力時,Gartner研究副總裁蔡惠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應用主要針對智能家居設備中的個人助理或語音控制等狹窄領域,但仍需要包括為不同領域構建知識圖譜、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等技術的提升。它依然是新興領域。」
Dual AI生態
除了技術能力升級之外,第六代小冰的最大特點,莫過於開始構建屬於自己的生態——Dual AI。
「在微軟之前,行業內已經出現多種不同的合作生態與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模式有兩類,一類是開放賦能模式,通過對外提供SDK/API的形式構建生態系統。」小冰產品負責人彭爽分析道,「另一類是專注於自有的、封閉的平台,通過在平台上開放AI的應用商店形式構建生態環境。」
Dual AI則有所不同,更類似於半開放式生態。「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上,一方面,微軟會直接負責產品體驗,把控最具體的、直接與用戶接觸的產品細節,另一方面,我們並不封閉在自有平台上,而是對外接觸甚至直接融入到第三方平台上。」彭爽表示。
之所以如此選擇,源於其他兩類生態存在各自的問題。其中,封閉模式極大限制了數據之間的自由流通,與AI本質相悖。由於無法獲得迭代所需的基礎數據量,便難以快速迭代和發揮升級優勢。
開放賦能模式中,無論賦能或被賦能一方,則均是相對鬆散的關系,「也就是說沒有人真正對最終的產品體驗負責」。例如當前大熱的智能音箱之所以實際體驗普遍低於預期,正是由於鬆散合作關系帶來的問題。
與此同時,由於開放賦能生態中的API/SKD強調通用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新最優技術應用的及時性,通過這類介面或工具包獲取的數據也未必是最優質的。
而在合作過程中,小冰也在探索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式。目前,小冰已上線了包括金融、大眾文化、傳媒和出版四大商業化領域。「我們探討過各種各樣的AI盈利模式,最終發現為兩大類,一類是利用AI技術用更低成本去替代人類低並發、AI高並發的工作,如內容生產,」李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次便是AI與人類的協同,通過提升協同轉化率實現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