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反者,道之動」該如何解釋
中國先秦哲學家老子的辯證法命題.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運動的規律,而柔弱則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諸如長短、 高下、 美醜、難易、有無、前後、禍福、剛柔、 損益、強弱、 大小、生死、智愚、勝敗、巧拙、輕重、進退、攻守、榮辱等一系列矛盾,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須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握腔相和,前後相隨」.在事物的對立統一中,他還比較深刻地認識到矛盾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把事物如皮迅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轉化的規律,概括為「反者道之動」.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命題對中國哲學中辯證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啟迪了《易傳》、《淮南子》等書作者和韓非、揚雄、張載、程頤、王夫之等人的辯證法思想.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就[是對「反者道之動」思想的通俗表述.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曾說:「在一渣此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② 反者道之動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擾州纖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注釋
1、反者:循環往復。一說意緩仿為相反,對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這里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4、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於「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賞析:
老子認為,可見的物質有是從不可見的無里產生的。這個推斷基本正確。但是今天的科學觀察更證明了,其實物質的世界是一個無限的可分解的世界。它分為可見部分和不可見部分,就是老子所說的有和無。然後有無轉化是受某種轉化的趨勢來決定。
這些轉化規律由低級到高級逐層累積。以現在人類所能了解和理解的方式是這樣跡純的:不可見的粒子,形成粒子團原子和電子,然後是分子,然後是細胞,然後是可見的物質,然後是萬物,然後是地,然後是天。直至我們目力和能力所無法到達的地方,雖然無法到達,但是我們知道它的存在,老子把這種存在叫做天道。
③ 反者道之動是什麼意思
國學頻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於《老子》一書中,可謂是道家的經典語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句話呢?
先來看看譯文: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這句話看似矛盾,又充滿哲學,其實很多事物的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系統,比如太陽今天傍晚落山了,第二天早上又會從東方升起,長此以往,循環雹備不斷。
再比如說,海水受熱蒸發成雲,雲會往高原地區飄去(熱碼返脹冷縮原理),然後匯聚成雨雪,下在高原上成冰雪,再慢慢的融化遲肆飢,經過小溪、湖泊、江河等流到海里,這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④ 反者道之動什麼意思
循悶消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此句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原文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喊空有,有生於無。」
譯文: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賞析:
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闢的見解。
「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
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
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
「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螞滲知到有什麼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
⑤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到底啥意思
之前一直聽老公反復念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直不明白他嘀咕的啥,偶然看到《道德經》里的這句話,反復琢磨良久才明白過來。
老子《道德經》的的話是這么說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短短一句話,其實蘊含著無盡的妙處。
有人說,這句話如果徹悟的話,那都可以算得上得道之人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那這句話究竟怎麼理解呢?
道,其實就是事物,萬事萬物;反,就是道的運行規律;弱,更有助於道的發揮。
反者道之動 這五個字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 事物永遠存在著對立的兩種屬性,這兩昌旁種屬性總是在向它的對立面轉化過程中,在臨界點返回,循環往復。
舉個例子,太陽光在夜晚最弱,經過黎明,清晨,上午,一點點變強,到中午到達最高峰,之後一點點變弱,由最弱變最強,然後又慢慢變弱,這樣循環往復。
同樣,人也是一樣。剛出生的嬰兒至柔至弱,到中年則至剛至強,之後到老年,又恢復到至柔至弱,這時又需要我們像保護孩子一樣的愛護了。
正因為反者道之動,所以我們要把握好一個"度"字,不必過分強求,豈不知,過猶不及,緊握的沙子更容易流逝。一耐拿橡旦事物發展到臨界點,就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天下萬物自然生長,都有循環往復的規律,對可見的,有形的事物,我們易於感知,對敏族於無形的事物,我們也要足夠重視。
比如一個國家極盛而衰,事業興旺擴張到極點就會走下坡路。
弱者道之用, 道在柔弱的狀態下發揮作用。
這里的弱就是不強勢,不急躁,不冒進,有條不紊,不卑不亢,順其自然,只有在這種狀態下,道才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
反者道之動, 任何事物,任何現象,任何狀態都不會永遠存在的,一切都是暫時的,都是在過程中的,我們所擁有的,只是當下的一瞬間而已 。弱者道之用, 我們不必苦苦強求,而應該看開,看淡一些,努力做事,不必強求結果,做就可以了,不必為結果糾結,坦然面對,欣然接受,不必為過去的事情悲傷。
所謂無和有 ,無,是不能辨別,無法感知的物質;有,是可以感知和辨別的物質。
有的物質實際存在,但你感知不到,也就是無;同樣的,有的物質表面上不存在,但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感知到,那也就是有了。
所以無並不是沒有,有也並非是真有。無何有是大道的兩種狀態,有既是無,無既是有,形態不同而已。所以老子說: 有無相生 。
看來這句話還真是極富辯證哲學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