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3魔方進度
國內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宣布完成B輪4000萬元人民幣融資。此輪融資由漢王科技領投,雅惠醫療、豐厚資本、德商奇點跟投。
2015年4月,23魔方曾獲豐厚資本5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6年1月獲奇點資本、豐厚資本750萬元Pre-A輪融資。2017年1月,再獲由雅惠醫療領投,漢王啟創跟投2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
跟傳統以醫療為場景的基因檢測不同,2015年成立的23魔方將基因與大眾的需求面、好奇心相結合,通過互聯網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祖源、遺傳風險等方面的檢測服務。
今年4月,23魔方推出了第三代基因檢測產品,使用與全球生命科學巨頭賽默飛世爾聯合定製的73萬位點生物晶元,檢測項目可達300多項,價格在千元以內。
23魔方CEO周坤透露,截止目前,23魔方已完成5萬例檢測,用戶覆蓋全國所有省市區(含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社群。預計到今年年底,23魔方用戶可達10萬人。
周坤表示,23魔方按醫學臨床檢驗所標准建設的600平方米實驗室已經投入運營。此輪融資完成後,檢測中心的建設力度還會加大,預期到明年底形成年處理樣本100萬例的能力。同時,資金還將被投入到產品的研發中,開發更多適合中國人體質的檢測項目,並不斷提高檢測的准確度。
⑵ 如何評價23魔方基因檢測
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牛來買單,太絕了。
去年8月,23魔方率先將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從999元砍到499元,引起業內震動。迫使WeGene跟進降價。 時隔不到一年,今年6月26日,23魔方再次宣布降價,價格腰斬至299元。
據了解,這款299元的檢測產品採用賽默飛世爾的定製晶元,包含80萬個SNP位點,檢測內容包括自身的祖源、遺傳風險、遺傳特質、遺傳變異攜帶、營養需求、葯物反應、運動健身等板塊共計170多項。
雖然與臨床級產品相比,消費級產品的檢測項目內容大多「無關痛癢」,看似可以隨意捏造報告數據,其實不然。
一方面是因為檢測造假很容易被識破:同一個消費者只要化名寄送兩份自己的樣本,看看結果是否一致;或者將自己和父母的家系樣本分別化名寄送,看看位點是否符合孟德爾遺傳,就能找出破綻。檢測造假的風險太高,只要競爭對手寄送幾個樣本試探試探,分分鍾身敗名裂。
另一方面,消費級的基因檢測的技術門檻並不高,若產品流程各環節成本管控做得極好的話,做到這樣的低價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該公司宣稱預期在18年底達到50萬人次的樣本量,我猜測在這樣數量級的采購規模下,SNP+array和試劑耗材的采購成本都會大幅降低。
更何況,23魔方也能像WeGene一樣提供全部位點數據下載,因此我認為這款產品的檢測不太可能作假,應當是真實可靠的。
在檢測不作假的情況下,299元也就能勉強cover檢測成本。不少業內人士紛紛質疑,23魔方到底為什麼不想賺錢,自願將盈利空間壓縮到極限呢?
傅盛說過,以前的商業模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現在則有可能是羊毛出在豬身上。正如小米的最大本事:它在看得見的部分可以不掙錢,但卻可以用別的方式掙。
「羊毛出在豬身上」是互聯網行業(個人認為23魔方和WeGene在本質上更像是互聯網企業)慣用的一種策略,一般分兩個步驟:
1、利用一個侵略性的價格(極端的就是免費、補貼),找到一個具有普遍性需求的細分市場,大量獲取基礎用戶。
2、基礎用戶數量突破臨界點後,效應顯現,此時通過對高價值用戶收費或尋找第三方買單的方式獲取收入。
羊毛出在豬身上,其實是「甲方賣東西乙方買東西而丙方搶著來買單」的一個有趣概括。最典型的案例就是360。在過去,主流殺毒軟體的商業模式就是靠收取年費,360殺毒讓用戶永久免費使用。360的策略是先把其他殺毒軟體的用戶都搶過來,然後給他們裝360安全瀏覽器,再向廣告商收費。
同樣道理,23魔方很可能並不打算靠to C的檢測業務賺辛苦錢,而是先想辦法靠低價搶占市場憋大招,再靠to B的資料庫業務來賺錢。
我們可以把這次降價看作是一次大規模的獲取基因數據的行為,目的是積累百萬級的中國人群的基因資料庫。這樣的資料庫擁有巨大的商業和科研價值,將會成為23魔方最值錢的資產。只要稍微給用戶一點小恩小惠,讓他們在APP上填表,收集表型信息,就能做百萬人群的隊列研究。
23魔方在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是收取費用,將數據授權給科研機構或者葯廠使用。譬如做GWAS挖掘基因和腫瘤等疾病的相關性,篩選出新發現的易感位點,用於新葯研發。
作為普通用戶,我更關注基因檢測服務背後的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這里的數據安全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外部生物黑客的攻擊,存在數據泄密的風險;一個是內部的數據濫用,如何避免基因檢測服務商在未經我授權的情況下將我的數據應用於商業或科研中。
首先最好匿名注冊這類檢測服務;其次,在不授權檢測方使用數據的情況下,我建議填表時,能不寫實話就不寫實話,表型什麼的最好全部瞎填。如果檢測商信守承諾,不使用我們的數據,自然沒影響;若是暗地裡偷偷用未授權的數據,那被誤導也是咎由自取。
23魔方的299元的價格,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行業的沖擊相當大。首當其沖的並不是WeGene,而是做各類單項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
以小紅書上常見的美膚基因檢測和瘦身基因檢測為例,這類產品檢測范圍只有幾個到幾十個位點,價格還可能賣的比299更貴。而23魔方做80萬個位點。就好比,一家店裡單點一個漢堡要17塊;而另一家店裡點一個全家桶才要15塊,裡面漢堡雞翅薯條蛋撻啥都有,你怎麼選?
目前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SNP+array(或者其他檢測技術平台)的代工測序。直接測出SNP的信息之後,就能出具絕大部分的解讀報告,並不需要什麼生信演算法。
除了祖源分析需要獨家的演算法之外,別的幾乎沒有啥技術含量。不少企業的基因檢測等於掙的是代工測序的差價。隨著23魔方不斷拉低終端價格,一旦價格戰打起,代工測序的利潤會越來越薄。
因此,樣本上不了量拼不過價格的公司,倒不如趁早放棄代工測序的路子,沉澱下來打磨演算法,在個性化解讀方面下功夫。不掙測序的錢,掙演算法和解讀的錢,未來真正的壁壘在解讀,這才是正確思路。
最後,給做單項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支個招。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放大格局把23魔方這種公司當做自己的測序工廠,索性支持用戶上傳自己在23andme,WeGene,23魔方等公司測過的基因數據。
譬如用戶上傳數據後,只需付費20元,就可以生成一份專業級美膚基因檢測的報告。一方面,實現輕資產和純利潤;另一方面,不測序同樣可以累積別家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