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銀行業在中國金融業中處於主體地位。按照銀行的性質和職能劃分,中國現階段的銀行可以分為三類: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整個銀行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2005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達到35.9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3%。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9.15萬億元,增長17.5%;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5.49萬億元,增長24.4%;城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88萬億元,增長19.9%;其他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9.44萬億元,增長20.0%。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負債總額為34.4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7%。其中,國有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37萬億元,增長17.4%;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5.29萬億元,增長24.2%;城市商業銀行負債總額1.81萬億元,增長19.6%;其他類金融機構負債總額8.99萬億元,增長18.3%。
截至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43.95萬億元,實現稅前利潤3379.2億元。較銀監會成立的2003年,增長了近10倍。
2006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快速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2409億元,比2005年增加559億元,增長30.2%,4家國有股改商業銀行總資產凈回報率和股本凈回報率平均達到0.9%和14.9%,主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17.5%,收入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為1974.9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緊隨其後,為434.2億元。其次是政策性銀行為311億元,隨後為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186.2億元和180.9億元。
研究證明,銀行業務,包括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都是高效益的行業,其主要成本為管理成本。以3%的利差計算,僅貸款這一項,每年自動為國內銀行增加近8000-9000億元的利潤,正常情況下,銀行業肯定是最最賺錢的行業。國內銀行的資產擴張倍數約在20-40區間,總資產利潤率只有0.1-0.9%(平均在0.5%左右),資產利用率約為2-4%,國內銀行自身素質與經營管理效率提高潛力很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商業銀行業務開始交叉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競爭局面,商業化的驅動和對利潤的追逐使這種競爭尤其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變的越來越激烈。同國際標准和國外成功的商業銀行相比,中國的四大商業銀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銀行間的競爭也始終未走出各自為戰的低層次競爭格局。
在金融危機開始的背景下,財富管理機構將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尤其是老牌機構面臨三大威脅。一是信用缺失,自身資產負債表的金融損失及其客戶組合的不良發展使老牌機構變得不再可信。這使得其保留員工和客戶更具挑戰性。二是客戶信任的缺失,一旦客戶認為機構的推薦不是為其帶來最大利益而是追求費用最大化,那麼重新建立客戶的信任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三是收入減少。事實上,現在正是中資銀行採取果斷行動的最佳時機:利用全球競爭對手聲譽受損、積極僱用人才並獲取客戶、考慮進行戰略性海外收購以及特別要將建立能力的目標銘記於心。
中國投資咨詢網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銀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概況,接著分析了中國貨幣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銀行業的發展。然後分別介紹了國內銀行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票據業務、網上銀行業務、銀行卡業務及國際業務等。隨後,報告對銀行業做了競爭與挑戰分析、不良資產分析、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分析、國有商業銀行運營狀況分析、股份制銀行運營狀況分析和其他銀行發展現狀分析,最後分析了國內銀行業的投資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您若想對銀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Ⅱ 關於我國商業銀行的簡介和未來發展前景
一、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大力加強並改進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經營效益實現了逐步提高。但是,商業銀行在體制和機制上矛盾和問題依然很多,改革任務還十分繁重和緊迫。總體來看,當前我國銀行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 健全的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建立。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存在缺陷,國有商業銀行雖為國家所有,但沒有明確的所有者主體,也沒有明確的所有者權益要求,導致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道德風險(moralhazard)與「內部人控制」的存在。由於所有者主體的不明確,對經營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標,其業績評價、激勵約束機制均無明確界定。極大增加了商業銀行作為契約組織內部的協調交易成本。盡管商業銀行經過多年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產權制度與法人治理結構方面的缺陷,仍未能真正形成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機制。
2. 商業銀行自身發展能力的下降。主要體現為3個方面。首先,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資本充足率體現了銀行對負債的最後清償能力。由於體制原因,國有商業銀行正常經營所需要的資本金沒有穩定的補充渠道,並被大量不良貸款和無效投資嚴重侵蝕。2003年底,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5.11%;11家股份制銀行為7.31%。其次,銀行盈利能力差。銀行資本的主要來源是利潤留存,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4大商業銀行贏利水平急劇下降,銀行風險程度明顯增大。目前4大商業銀行的人均利潤率僅相當於境內外資銀行的1/25(田國強,2004)。第三,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截至2003年6月,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按5級分類已超過兩萬億元。
3. 商業銀行運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業銀行內部管理粗放,決策與控制缺乏有效性。由於產權不明與資本「人格化」虛置原因,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管理中缺乏統一的內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較低。銀行內部各業務部門在具體行使監控職能時,職責不明確,或者「齊抓共管」,或者「互相推諉」,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運作機制與制約機制,金融犯罪與管理瀆職行為時有發生。其次,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升。中國銀行業整體上存在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風險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感等較差,缺少團隊精神等問題,嚴重製約了銀行業務的發展。第三,金融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的突出問題是業務范圍狹窄,盈利空間有限,缺乏產品創新能力。隨著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在現有金融創新能力約束下,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將變得日趨不穩定。
二、加入WTO對中國商業銀行發展帶來的挑戰
本人認為,加入世貿組織的重要意義在於確立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長期制度環境。根據中國在加入WTO時有關承諾,我國目前已正在人民幣業務經營地域與客戶等7個方面逐步放寬對外資銀行的准入。全面地看,加入WTO對中國銀行業改革帶來了促進競爭的積極效應,但更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產權制度競爭的挑戰。就我國商業銀行的產權構成來看,占國內銀行業70~80%市場份額的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他新興商業銀行盡管是股份制形式,但其大股東仍然多數與國有成分有關。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代表的產權模式,決定了它經營目標的兩重性,既要以追求利潤為目標,同時又必須承擔一定的政策性業務,不可能完全按照經濟理性來運作,從而制約了自身競爭力的提升。而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絕大多數都是產權明晰、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股權具有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點,這種產權模式決定了其經營目標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國內商業銀行目前在產權制度競爭上面臨著不利格局。
2. 銀行業務上的沖擊。外資銀行在資金實力、管理經驗與金融創新等方面處於明顯優勢,必將逐漸使國內商業銀行某些業務受到強烈沖擊。(1)儲蓄存款出現轉移。過去我國法規限制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吸收存款的規模和范圍。加入WTO後,中、外資銀行爭奪儲蓄的競爭加劇,居民部分儲蓄出現向外資銀行的轉移。(2)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趨勢不斷發展,因此銀行國際結算業務大量增加,外資銀行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與中資銀行爭奪業務。(3)貸款業務有所流失。外資銀行重視以信貸為手段去爭奪市場,而優質企業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4)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面臨激烈競爭。
3. 在客戶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中資銀行在優質客戶發展和鞏固方面的競爭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優質客戶。外資金融機構能夠進一步利用其跨國網路優勢、創新能力與國內金融機構爭奪優質客戶群。可能的結果是國內金融機構的一批優質客戶出現流失,而有風險、效益不好甚至虧損的客戶留在國內金融機構。
4. 優秀金融人才的流失。廉價的人力資源是中資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一個優勢,但同時也是一個致命的劣勢。更多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後,出於業務經營需要,會普遍採用人才本地化戰略,僱傭一批有豐富從業經驗的當地高層管理人員和熟練員工。外資銀行具有收入水平高、工作條件好與人才任用機制靈活等優點,會以高薪聘請、委以重用等優厚條件,以及科學的管理方式來挖掘「金融精英」,因此,國內商業銀行將面臨人才流失的嚴峻考驗。人才流失對我國金融業不僅意味著人力資源的劣化,更嚴重的是發生客戶、業務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