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三千越甲可吞吳
擴展閱讀
信天游電腦股票軟體下載 2024-11-18 12:22:19
慧谷 2024-11-18 12:08:44

三千越甲可吞吳

發布時間: 2023-07-20 13:14:43

㈠ 「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自哪寫出全句。謝了

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自吳恭亨(清)《對聯話》記載,此聯為抗清名將金聲(字正希)所作。原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譯文:

有志氣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的,就象項羽破釜沉舟那樣,秦朝的雄關最終是屬於楚國的。苦勵心志的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卧薪嘗膽,僅用三千兵馬,就滅亡了吳國。

這兩句分別描述了項羽滅秦成西楚霸王故事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的故事,也寓意著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1)三千越甲可吞吳擴展閱讀: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

越國是大禹的後裔,出自於夏朝少康的兒子無余。少康派無余在會稽掌管大禹的祭祀。二十多代後傳到勾踐。越國在春秋時代相對落後。越王勾踐崛起為春秋五霸之一,勾踐之前的越王都默默無聞,勾踐之後的越王也沒有成就可言,所以勾踐在越國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吳越兩國交戰,越王勾踐派出一幫死囚,排成三隊,來到陣前,把劍架在脖子上說:「兩國國君出兵交戰,下臣觸犯軍令,在君王的隊列之前顯示出無能,不敢逃避刑罰,謹自首而死。」於是都自刎而死。(越王勾踐真夠野蠻,所以春秋時齊國、晉國視楚國為蠻夷。

楚國視吳國為蠻夷,吳國視越國為蠻夷,此謂鄙視鏈。)吳軍個個看得目瞪口呆。越軍趁機沖殺過去,吳軍大敗。闔閭的腳趾受了傷,不久後去世。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兩年後興兵為父報仇,打敗越國,將越王勾踐包圍在會稽山。勾踐派文種給夫差手下的太宰伯嚭行賄。

伯嚭勸說夫差接受了越國求和。吳王夫差收兵回國。越王勾踐回國後,日夜渴盼報仇。他將一個苦膽吊在飯廳里,每次吃飯都要嘗一下苦膽的苦味,對自己說:「勾踐,你忘記了會稽山的恥辱了么?」(成語「卧薪嘗膽」的由來)

越王勾踐親自耕地勞作,越王夫人親自紡織,和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後想要興兵吳國報仇。逢同勸阻說:「時機未到,我國剛富足了一點,就整修軍備,吳國知道了,我國的災難就要來了。」勾踐說:「對極了。」(要耐心等待時機)

又過了五年,勾踐問范蠡(傳說中西施的情郎):「吳王已經殺了伍子胥,可以動手了么?」范蠡說:「還不行。」(還是要耐心等待時機)第二年夫差北上會盟,吳國內只留下老弱殘兵,勾踐再次詢問范蠡,范蠡說:「行了。」於是越王勾踐進攻吳國,殺死了吳太子。

吳王夫差派人送重金求和,考慮到越國還不具備滅亡吳國的實力,勾踐答應了求和。(分階段達成目標)幾年後越國再次攻打吳國,吳國兵敗,勾踐想把夫差流放一個海島上。夫差覺得沒有臉面,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伍子胥之言,讓自己落到這個地步。」

於是拔劍自刎,吳國滅亡。勾踐安葬了夫差,殺了吳太宰伯嚭。勾踐北上與齊國、晉國等在徐州會盟,周王派人送給勾踐祭肉,稱他為諸侯的領袖。越王勾踐號稱霸王。

㈡ 三千越甲可吞吳全詩是什麼

這是一副對聯,

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下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事情一定能做成,項羽破釜沉舟,秦朝的百十座城池都歸了楚國。

用心刻苦的人,老天不會辜負他,勾踐卧薪嘗膽,三千越國士兵打敗了吳國。

蒲松齡為了激勵自己不斷發憤讀書和創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上了此聯,後懸置於書屋聊齋書房。

(2)三千越甲可吞吳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出處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㈢ 三千越甲可吞吳全詩

說法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吳恭亨(清)《對聯話》記載,此聯為抗清名將金聲(字正希)所作

說法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撰 自勉聯(註:貴州人顏邁明確表示該聯為其偽造,非蒲松齡自勉聯。)

全詩典故:

1.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穿》

2.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

3.百二秦關終屬楚——秦末楚軍佔領百二秦關

4.卧薪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5.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三千越甲吞滅吳國

㈣ 三千越甲可吞吳 是哪首詩里的

出處:出自清代蒲松齡的《百二秦關終屬楚》。

全詩原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白話譯文:

有志氣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的,就象項羽破釜沉舟那樣,秦朝的雄關最終是屬於楚國的。
上天是不會辜負有志氣的人,就象越王勾踐卧薪嘗膽那樣,最後率領三千越甲就可以滅亡吳國。

「百二秦關」或「百二雄關」古代通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秦國領地。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用「秦孝公據崤(xiáo)函(hán)之固」來說明秦國憑借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和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的天險立國。

「百二雄關」或「百二秦關」常被後人作為形容一個地區地勢險要的典故來引用。元曲家馬致遠在《蟾宮曲·嘆世》里有「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的詞句,指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了爭奪有天險可憑借的「百二山河」(秦國領地),興起許多勞民傷財的戰爭禍事 。

(4)三千越甲可吞吳擴展閱讀:

相關典故:

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

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與命運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國本已亡國,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最後一雪前恥,率領越軍(此處「三千越甲」為虛數,並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國士兵)反滅了吳國。

並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㈤ 三千越甲可吞吳三千越甲可吞吳,全詩是怎麼寫的

「三千越甲可吞吳」——出自蒲松齡撰自勉聯

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下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上聯含義:有志的人,事情終竟能做成,像項羽一樣,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於屬楚國。

下聯含義:苦心的人,上天不違背他的意願,像勾踐一樣,卧薪嘗膽,以三千披甲的越兵消滅吳國。

(5)三千越甲可吞吳擴展閱讀:

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干到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全部)引兵渡河(黃河),皆沉船,破釜(鍋)甑(zèng,蒸米飯等用的炊具),燒廬舍(房屋),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後遂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干到底。

百二秦關,「百二」為「以二敵百」或「百的一倍」的意思,形容秦關山之險。

《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指地理位置優越,地勢險要)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相距。縣,xuán,同「懸」)千里(指地盤大),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裴駰集解引蘇林說:「得百中之二。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司馬貞索隱引虞喜說:「言諸侯持戟百萬,秦地險固,一倍於天下,故雲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大概,大約)言秦兵當二百萬也。」

卧薪嘗膽,春秋時,越王勾踐戰敗為吳國俘虜,被放還後,為報吳仇,以柴薪為床,苦身焦慮,置苦膽於座,吃飯時即嘗之,使自己不忘敗辱之恥。

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