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郡所
擴展閱讀
新三板好處 2025-01-21 04:44:32
買工行股票分紅 2025-01-21 04:44:28
三流合一股票代碼 2025-01-21 04:28:39

中郡所

發布時間: 2023-11-14 14:44:51

『壹』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與縣域經濟

1998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為咨詢所,是一家專門從事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咨詢和服務的單位,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2000年1月,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
2000年3月,開始進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2001年11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2001年12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
2002年1月4日,發表了第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2年4月12日,發表了「縣域經濟主要競爭什麼?」的文章。
2002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內涵」的文章,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2年8月27日,發表了「發展縣域經濟是西部開發的重要動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區經濟的差距深層地表現在縣域經濟的差距,縣域經濟發展是繼「東部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後的深層次的區域問題。
2002年12月10日,發布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8月,編輯出版了全國縣域經濟領域第一個權威性、綜合性、年鑒式讀本——《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將全國縣域經濟的整個輪廓展現在社會面前,促進社會對縣域經濟的了解。
2003年11月23日,發布了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11月23日,發表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的文章,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6月14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壯大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7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
2004年7月24日,參加「山東滕州產業化發展高層論壇」,提出:縣域經濟為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縣域經濟既是統籌安排的客體,又是統籌協調發展的主體,是主客體的統一體。
2004年11月6日,發布了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4年11月6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歷史性選擇」。
2005年4月 完成了「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課題研究。
2005年5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運行,全國縣域經濟年鑒式讀本正式定名為《中國縣域經濟年鑒》。
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05年12月1日,發布了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師市舉辦「中部縣域經濟論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欒川縣舉辦「全國縣域旅遊經濟論壇」。
2006年10月,在重慶參加「地理標志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
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發表了「著力推進『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文章。對「市管縣」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分析
2006年12月,發布了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7年7月,作為民建中央「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統籌」專題調研專家成員進行調研。
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縣舉辦「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
2007年8月,發布了「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7年8月,發表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十大特徵」。明確提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2007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縣域經濟的十大問題」。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一一分析解答。
2008年4月,作為中央縣域經濟現狀和問題調研組專家組成員進行調研。
2008年6月,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為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榜樣力量」。
2008年7月,在廣東省增城市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
2008年7月,發布「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8年10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8卷)》。
2008年11月,發布「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舉辦「全國州盟首府科學發展交流會」
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長沙縣舉辦「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09年7月,發布「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9年7月,發表「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轉變。
2009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9卷)》。
2009年11月,發布「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0年3月,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活動。
2010年8月,在遼寧省海城市舉辦「2010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0年8月,發布「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0年8月,發表「縣域經濟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
2010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10卷)》。
2010年12月,發布「第三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1月,在北京舉辦「2011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經驗交流年會。」
2011年1月,發布「第二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11年8月,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辦「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1年8月,發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1年8月,發布「2011全國百強縣居民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2011年8月,發表「一壯大三提高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2011年8月,發表「建設幸福縣域初探」。
2012年12月,發布「縣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2012年12月,編輯出版《縣域統籌與統籌縣域》。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
2013年12月,發布」2013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3年12月,出版編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2014年11月,發布」2014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8月,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 繼續推動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

『貳』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工作內容

1.中郡所是一家民間研究所,對中國縣域經濟進行了比較長時間的研究 ,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對「市管縣」體制改革也做過專題的研究,特別是今年,又對建設幸福縣域的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中郡所的評價工作是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再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依據他們的評價體系對全國縣域經濟進行評價。
2.從2000年起連續開展了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工作,評價工作為全國省市區、縣市旗提供一個相對的、參照坐標,開創了全國縣域經濟評價的先河,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做出開拓性貢獻;
3.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地市州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和地市州盟科學發展提供交流平台;
4.主持編輯出版全國縣域經濟領域權威性、綜合性《中國縣域經濟年鑒》,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提出縣域經濟進入新時期,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雙流模式」、「增城模式」和「江陰模式」等三大新模式;
5.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交流縣域經濟、探索縣域經濟規律,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6.開展縣域經濟調研和課題研究。進行縣域經濟專題調研和縣域經濟理論研究,引導縣域經濟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為省市區、縣市旗以及金融機構和經貿企業提供咨詢服務。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工作。
7.為了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積極統籌區域發展,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從2006年起進行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研究和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08年11月完成了「首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影響。
2009年11月,中郡研究所依據2007年的公開數據,完成了「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8月20日, 以「建設幸福縣域」為主題的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咨詢所會上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並揭曉2011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紹興縣、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

『叄』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縣域經濟評價體系

1.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和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兩個組成部分,兩者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縣域經濟與縣域相關聯,量與質相統一,物質與精神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和諧,動力和目標相一致。
縣域是一個系統,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和縣域生態等子系統,縣域發展要「五位一體」。因此,縣域與縣域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的指標和內容也不同。縣域經濟評價突出縣域經濟實力和活力,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強調效率;縣域評價更多突出縣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等,體現共同富裕的地區差異性,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縣域經濟評價和縣域評價各有側重點,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全面評價縣域的發展情況。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宗旨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指導思想是「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 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的內容是:「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1)強調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在縣域科學發展中具有基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①縣域經濟為縣域統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強縣域科學統籌能力。應該將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到一個基礎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認識,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工作抓手。沒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2)突出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新常態下,縣域經濟要強調質量和效益,要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3)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發揮縣委縣政府在縣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法治縣域、文明縣域、和諧縣域。
(4)促進「強縣富民」。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高富裕程度。
(5)加快綠色縣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居民滿意度,建設幸福縣域。
因此,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中,首先是縣域經濟評價,縣域經濟評價是整個評價的基礎。全面評價和考察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情況,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縣域(包含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五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採用公開的、基本的、綜合的、可比的縣域經濟數據來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反映客觀事實,基本上反映出縣域經濟競爭力。
1.完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
在第十五屆評價中,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突出了縣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細化了縣域企業活力,增加了反映縣域經濟活力和內生動力的新增企業登記注冊數量指標。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由總量、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方面指標組成,形似一個拳頭,大拇指是縣域經濟總量,另外四個手指分別是均量、速度、質量和活力,五個手指攥成拳頭,形成競爭力。②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總量 人口 常住人口 1 經濟總量 地區生產總值 2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 均量 經濟均量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5 居民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質量 縣財貢獻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 8 縣域民享 居民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9 居民收入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 10 城鄉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比值 11 經濟綠色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12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13 科技進步 R&D經費支出/地區生產總值 14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5 城鎮化 城鎮化率 16 速度 經濟
增長速度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17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速度 18 居民收入
增長速度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1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 20 活力 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 22 消費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3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 24 企業 企業登記注冊數量增長率 25 2.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體系說明
評價體系簡潔明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評價的基本原則——指標公開、客觀、可比,指標規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評價對象的范圍有針對性,評價結果有確切導向性,評價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連續性。全國 縣域經濟差異大、影響因素多,影響規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把握,因此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採用縣域經濟的基本的核心數據來進行是現實的需要。
經濟結構指標問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沒有經濟結構性指標,如非農產業比重、經濟密度、進出口額佔GDP的比例等。由於縣域經濟的差異性非常大,這些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可比性差。如進出口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貿依存度,處在東部與處在中西部的縣表現不一樣,相當多的中西部縣外貿需求比較小,這些縣的資源配置可能在國內就可以完成;再如非農產業比也不能簡單統一比較,因為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還有些指標(比如經濟密度等)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影響是正相關性或是負相關性需要深入研究。因此,縣域經濟結構性指標只有在進行分類研究時使用,進行細化研究。
評價指標多少的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多不是越多越好,指標多的評價結果不一定正確。原因有:一是競爭力本身就沒有唯一的標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是在沒有把握每個指標對競爭力影響規律以及指標之間的規律的情況下,眾多的指標放在一起,得到的競爭力就不確切。
評價必須保持連續性。評價指標主要是「現在完成式」的,評價結果反映的是已經形成的競爭力強弱。通過連續幾屆的評價結果對比,關聯起來考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現狀和變化趨勢。
縣域經濟將進行分類評價。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非常大。縣域經濟應該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發展路徑不應只有一個模式,應該百花齊放。縣域經濟要分類研究、分類評價、分類指導,共同發展。
現在已開展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縣域地理標志產業研究等。 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是對縣域「五位一體」科學發展的評價。現階段,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可以從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縣域相對綠色指數和縣域居民滿意度三個方面來進行。
1.縣域相對富裕程度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評價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特點:一是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利用相對核心的指標;二是以居民收入為主,兼顧基本公共服務;三是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財政轉移支付為統籌的主要手段。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指標包括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發展水平類指標、統籌能力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發展水平類和統籌能力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指標體系強調:一是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數據,以全國平均數為基準;二是突出居民富裕,不僅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三是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統籌能力;四是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域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能力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差異。縣域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發揮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工作中的兩個積極性。
表2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 居民
收入類
指標 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儲蓄 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3 消費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 公共
服務類
指標 醫療 千人擁有醫生數 5 教育 百名普通中小學生擁有專任教師數 6 發展
水平類
指標 人均值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7 城鎮化 城鎮化率 8 地均值 經濟密度 9 統籌
能力類
指標 收入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10 支出 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 11 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全國相對富裕程度平均為100,各等級規范: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縣域;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縣域;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縣域;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縣域;其中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縣域。
2.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中郡研究所已從第十屆(2010年)開展了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旨在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包括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宜居等方面的指標,見表3。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縣、綠化模範縣、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工作的理念和有關要求,規范出縣域相對綠色指數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參照數據,然後綜合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
表3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 參照數據 綠色
經濟 工業三廢處置利用率(%) 100 1 單位GDP能耗(噸標煤/萬元) 0.84 2 環保投入占當年GDP比例(%) 3.5 3 綠色
環境 縣域森林覆蓋率(%) 山區 75 4 丘陵 45 4 平原 25 4 縣域空氣質量好於或等於二級標准天數(天/年) 365 5 縣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 100 6 城鎮綠化覆蓋率(%) 45 7 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m) 12 8 綠色
宜居 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 100 9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 10 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 100 11 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率(%) 100 12 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以100為基準,分A+、A、A-和B級等四個等級,具體規范為:A+級:95以上,相對綠色級縣域;A級:85~95,相對淺綠色級縣域;A-級:75~85,相對欠綠色級縣域;B級:75以下,相對綠色警示級縣域。
3.縣域居民滿意度
縣域居民滿意度是縣域發展的主觀指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幸福縣域建設指數的重要部分,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完成。
縣域居民滿意度包含居民自我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和政府服務滿意度。居民自我滿意度是居民自己和家庭的總體滿意度;縣域發展滿意度是居民對縣域發展的總體滿意度;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居民對政府服務的總體滿意度。
現階段,政府服務滿意度是具有綜合性質的滿意度,在中國特色的縣域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縣的發展,縣委、政府是關鍵。政府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域社會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建設先進文化方面作用重大。政府能動性是縣域居民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無論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無論是無限政府,還是有限政府;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都應該是居民滿意的政府。政府服務滿意度是現階段建設幸福縣域的內在要求。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標准。
縣域居民滿意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來獲得:居民自我滿意度,通過對工作、收入、愛情、家庭、健康等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滿意度,通過對縣域發展滿意度調查獲得,縣域發展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先進文化、政治文明、環境保護等調查事項。政府服務滿意度,通過對政府服務態度、政府服務效率、政務公開、政府人員廉潔等滿意度調查獲得。調查時將滿意度劃分為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等五個等級,然後賦值、統計,計算出縣域居民滿意度。
4.評價工作的簡化和細化
為了簡化工作,對百強縣的縣域相對富裕程度和縣域相對綠色指數不進行逐屆評價,只對變化比較大的和新進的百強縣進行評價,劃分等級。
為了細化工作,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發展,將細化縣域經濟質量、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反貧困和特色產業等專題研究。
四、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歷程體現了科學探索精神,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其探索歷程大致經歷了體系建設、體系改進和體系完善等階段。
1. 2000年到2006年,第一屆到第六屆,體系建設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主要工作:進行縣域經濟基礎性研究,發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確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內涵」、「科學規范縣域經濟單位」、「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等。
主要目的:引導全社會關注縣域經濟,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動態的、相
對的參照坐標,營造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 2007年到2009年,第七屆到第九屆,體系改進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居民收入水平比較(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的初級形式)+縣域發展(生態環境、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定性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的初級形式)。
主要工作: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2008年6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推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鄉統籌為內涵的「雙流模式」、以區域統籌為內涵的「增城模式」和以提高民生幸福為內涵的「江陰模式」。
3. 2010年到2011年,第十屆到第十一屆,體系初步完善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縣域相對綠色指數評價+縣域居民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幸福縣域建設指數評價。
主要工作:提出縣域經濟走內生性發展道路,編輯出版《建設幸福縣域》。
4. 2012年開始,第十二屆開始,進入體系完善新階段
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
評價指導思想:「一壯大二升級三提高,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建設更加富裕綠色幸福縣域」。「一壯大」是壯大縣域經濟,「二升級」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和升級縣域治理現代化,「三提高」是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綠色指數、提高居民滿意度。縣域發展要更強、更富、更綠、更幸福。
評價指導思想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和「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
主要工作:縣域經濟主體功能區研究;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實證分析;企業活力和政府簡政放權分析;特色產業中地理標志專題調研等等。編輯出版《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推動縣域統籌發展和統籌縣域發展,統籌推動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和縣域科學發展無止境。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肆』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百強縣與國貧縣

中郡所在2011年發布的第十一屆百強縣中有國貧縣,其評價權威性受到質疑。其實「國貧縣進入百強縣恰恰體現了評價的客觀性」 。
中郡所評價是動態的,有些國貧縣經過幾年壯大發展縣域經濟,變富變強了,但國家的貧困縣名單沒有來得及調整。
中國政府網在2013年3月1日公布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的認定》指出:「重點縣中存在的所謂百強縣,已被全部調出。」
所以,在2015年發布的第十五屆百強縣中已經沒有國貧縣了。
「國貧縣進百強縣、百強縣調出國貧縣」恰恰反映出中郡所評價的客觀性。中郡所的客觀評價為國家扶貧開發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了正能量。

『伍』 肥西百強縣是怎麼評選的是什麼機構評選的

1、評選機構:目前每年發布的「百強縣」名單是有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評選發布的。
2、機構簡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98年,是全國第一家專門以「縣域經濟和地市州盟」等區域經濟和特色經濟為主要研究和服務對象的獨立性社會機構,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3、「百強縣」評選歷史由來:
1)從1991年開始,國家統計局主持發布「全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指數前100名評比」,簡稱「全國百強縣評比」,因其權威性一度受到追捧。
2)2007 年,該評比取消。
3)「中郡所」從2001年開始至今,每年發布「百強縣」名單。
4)在國家統計局的「百強縣」評比取消後,中郡所的「百強縣」名單「取而代之」,每次公布都引起輿論的極大關注,與原先官方評比極易混淆。
4、評價形式: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
5、評價內容:進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縣域科學發展評價;突出縣域經濟質量,強化縣域科學發展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