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復旦大學校長
擴展閱讀
買以太坊還是股票 2024-11-07 22:11:28

復旦大學校長

發布時間: 2024-06-04 10:27:07

⑴ 請問誰都當過復旦的校長啊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解放前)

校 長 任職時間
校長 馬相伯 1905~1906
校長 嚴 復 1906~1907
監督 夏敬觀 1907~1909
監督 高鳳謙 1909~1910
校長 馬相伯 1910~1912
校長 李登輝 1913~1936.7
代理校長 唐路園 1918
代理校長 郭任遠 1924. 7~1925. 3
代理校長 錢新之 1936. 8~1940. 5
校長 吳南軒 1940. 5~1943. 2
校長 章 益 1943. 2~1949. 7

復旦大學歷任校長(解放後)

張志讓(1893-1978) 號季隆,又號季龍,江蘇常州人。1920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回國後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參事、大理院推事、武漢國民政府最高法院審判員。 "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他拒絕去南京政府供職,回上海執律師業,積極營救中共黨員和革命志士。1936年救國會" 七君子"被捕後,擔任"七君子"的首席辯護律師。上海解放後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陳望道(1891-1977) 原名參一,筆名佛突、雪帆,浙江義烏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獲法學學士學位。回國後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任《新青年》編輯,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員。1921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並當選為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1927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歷任全國人大第四屆常委,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屆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畢生從事進步語文運動和語文科學的教學研究,建立了我國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對哲學、倫理學、文藝理論、美學等造詣較深。主編《辭海》,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等。

蘇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3年起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歷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任學術委員會常委,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等專著10部。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謝希德(1921-2000 ) 福建泉州人。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 學數理學系。後留學美s國,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2 年10月回國到復旦大學任教,歷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副 校長、校長等職,1988年起任復旦大學顧問。1979、1980年 兩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十三 屆中央委員,上海市第七屆政協主席。 1980 年當選為中國 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1年被選為主席團成員,1988 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專長表面物理和半導體物理 的理論研究。撰有《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 群論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等專著4部。

華中一(1931- ) 江蘇無錫人。195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物理系。 1952年底隨交通大學X光管研究室來復旦大學。歷任物理系主任、現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技術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等職。 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專長電真空物理研究, 1952至1956年參加我國第一隻國產醫用X光管和高壓鎮流管的研製, 獲得成功。撰有《高真空技術與設備》、《真空技術基礎》、《真空技術三十年集》等專著10多部。

楊福家(1936~ ) 1936年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歷任原子核科學系主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4年獲國家級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領導、組織並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完成了一批國際上重視的研究成果。撰有《原子物理學》、《應用核物理》等專著。

復旦大學歷屆黨委書記

李正文(1908- ) 山東濰縣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肄業。1933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受黨組織的委派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並以教授身份先後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大夏大學等學校任教。 1949年6月,上海市軍管會派李正文為軍代表接管復旦大學,兼任上海暨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1年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 1952年1月任中共復旦大學黨委書記,10月兼任副校長。1954 年奉調北京,歷任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司長、北京教授講學團主任、中國老教授協會名譽會長等職。長期從事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撰有《黨史課是大學馬列主義理論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等論文,譯有(蘇)拉比杜斯的《政治經濟學教程》和羅森塔爾的《唯物辯證法》等著作。

楊西光(1915~1989) 安徽蕪湖人。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組織派遣到東北軍從事地下工作,參加了"西安事變"。1939年調離東北軍,先後在華中野戰軍和華東軍區敵軍工作部任俘虜管理處主任、教導總團教育長、副政委等職。1949年8月到福建省工作, 歷任中共福建省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等職。1954年擔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後兼副校長。在這期間他是中共上海市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1959 年任中共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部長。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候補書記。1978年任《光明日報》總編輯,主持修改並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特約評論員文章, 從而引發全國范圍內的真理標準的討論。當選為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主席。

王 零(1918~ ) 安徽潛山人。1937年參加革命,19 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江北游擊十八中隊指導員、中共鹽阜地委、射陽縣委委員、常委、五區書記,無錫縣委副書記、宣傳部長,中共渤海區地委委員,沾化縣委書記等職。1952年起至復旦大學工作,歷任黨委第一副書記、副書記等職,同時兼任政治輔導處主任、原子能科學系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副校長。1965年10月被任命為復旦大學代理書記,"文革"結束後,主持復旦大學運動辦公室,負責開展撥亂反正工作。1978年被任命為復旦大學黨委第二書記兼副校長。1981年調任同濟大學黨委書記。

夏征農(1904~ ) 原名正和,字子美,筆名征農, 江西新建人。金陵大學、復旦大學肄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新建縣黨部負責人,1928年任復旦大學共青團支部書記,1929年被捕入獄。出獄後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秘書,1933年加入"左聯",是"左聯"後期領導人之一,任《讀書生活》、《太白》雜志編輯,《新認識》雜志主編。曾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部長,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山東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78年任復旦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任上海市委常委、書記,還歷任上海社聯主席,上海文聯主席,《辭海》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學代表。著有《征農文藝散論》、《征農文藝創作論》、《征農政論選》等。

盛 華(1913~1997) 江蘇儀徵人。曾在開封大學、北平大學農學院求學,1935年留學日本仙台帝國大學。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軍部服務團社會調查組副組長,蘇中三分區敵工科長,三地委敵工部長、城工部長,一地委黨校黨委書記,華中野戰軍俘虜軍官管理處處長,蘇中區黨委聯絡部副部長,華中工委黨校教育處長等職。建國後歷任蘇北區黨委宣傳部部長,華東人事部教育處長,華東紡織工學院黨委書記兼校長,浙江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浙江省科委黨組書記、主任,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等職等。於1957年、1979年兩度來復旦工作,歷任黨委常委、副校長、黨委第二書記、書記兼副校長等職。

林 克(1923~ ) 原名袁溥,江蘇如皋人。1940年從南通中學去新四軍抗日軍政學校入伍,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四軍軍部軍法處執法隊政治指導員,南通地下黨特派員,通如工委副書記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長、南通市委副書記、南通市長,南京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書記,1984年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離任後擔任上海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著有《高校改革與思想工作》,主編《通向理想之路》(中國社會百思集)等。

錢冬生(1932~ ) 江蘇無錫人。 1950年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工系學習,1952年被學校調出任中國革命史助教,1955至195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中國革命史分班。此後長期在大連工學院擔任中共黨史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學工作,1982年起又從事西方組織行為學的介紹和教學工作,同時兼任黨務工作,歷任大連工學院系總支書記、宣傳部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等職。1990 年8月調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著有《成功之路》等譯著。

程天權(1946- ) 上海人。1970年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1980至1983年求學於復旦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班,畢業後在法律系任教。歷任復旦大學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黨委副書記等職,1995年起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著有《中國民法史》、《六部成語注釋》、《大清律》等專著和譯著,主編《大學生德育叢書》第一輯《大學生生活導論》、《鄧小平理論研究》等。

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享譽海內外的全國重點大學。復旦大學由馬相伯創建於1905年,原名為復旦公學。「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

1911年,辛亥革命如疾風暴雨,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加上經費停發,學校本土又為光復軍司令部佔用,學校一度停辦。

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復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漢章大公祠為課堂,昭忠祠為宿舍,籌備復學。1905~1911年,復旦公學培養出四屆高等正科 ,畢業生共57人。

1912年五5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學校、專門學校開學。一時各校紛紛籌備復課,復旦則因校址無著,經費困難,束手無策。孫中山先生在聽了於右任(時任臨時政府交通部長)匯報後,當即決定撥補助金一萬元,然後教育部立案。但是有了錢還沒有用,關鍵是教學場所,於是遷址李鴻章祠堂。

1913年3月1日,復旦重新開學。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學界公祭宋教仁。復旦公學派人布置靈堂,校長李登輝、教師邵力子、蔣梅笙等在會上慷慨陳辭。不久,爆發「二月革命」,但這次革命迅速失敗。復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國外,學校經費補助又告斷絕。李登輝校長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師生共同努力,終於使學校收支趨於平衡。在這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了復旦師生團結奮斗,精打細算,講究效率的傳統。

1912年~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張志讓、孫越崎等人。

1916年6月,袁世凱帝制失敗,羞恨而死。當年國慶,復旦師生興高采烈,演劇三天。

1917年,復旦開始辦理大學生本科業務,改名為復旦大學。李登輝先生1917~1937年擔任校長。復旦升格為大學後學生也逐步增加。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

1918年,李登輝先生去南洋集資了15萬,在江灣買了塊地,即是今天復旦之基礎。

1919年,五四爆發,復旦教師邵力子當時任《民國時報》總編,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傳真,立即告知李登輝及復旦同學,成立了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堅持罷課、罷市,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並得到了孫中山的大力支持,使師生們大受鼓舞。

1920年冬在江灣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計有教室樓一座,名簡公堂(今復旦博物館);辦公樓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兩翼,改作圖書館,今經濟學院);第一學生宿舍(抗日戰爭中毀於炮火,今相輝堂址)一座;教師宿舍一棟(已毀)。學校初具規模,奠定了以後發展的基礎。

1921年,復旦學生為482人,教職員34人。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議在理科設立土木工程系,內部分為道路、橋梁、建築等。該年秋,郭任遠教授建議設立了心理學院,立志建成中國最好的心理學院。

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58人。

1928年,日寇在濟南弄出五三慘案,打死我軍民眾五千餘人,殘殺我外交人員蔡公時等17人.復旦同學在默哀完後,無不義憤填膺,自動組織義勇軍,積極訓練,准備投筆從戎。

1929年,復旦大學進行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有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復旦在李登輝校長主持下,召集全校師生開聲討大會,並成立軍事訓練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復旦同學在李校長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強烈要求出兵抗日。

11月20日,復旦一百多同學組織「義勇軍」,參加十九路軍抗日,被分配擔任後勤、宣傳、教育等工作.戰爭期間,復旦遷至徐家匯附中(今復旦中學),繼續上課。

1935年,日寇又製造華北事變,妄圖侵吞華北。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復旦同學立即響應,到上海市政府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後又雲集火車站准備赴南京請願。蔣介石打電報給李登輝,李校長被迫去火車站勸阻學生,被同學們謝絕。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擾,復旦學生自己開火車准備去南京請願,但是鐵軌又被破壞。「我們修。」同學們修復鐵路後在無錫被阻攔。國民黨用武力將同學押解回滬。但京滬鐵路中斷四天,引起了國際的重視,反響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軍警當局包圍復旦大學,並從校外宿舍逮捕學生救國會幹部七人。下午,軍警又沖入校內,毆打師生,學生大怒,有力反抗,將軍警逐出校外。軍警在校外開槍,誤殺警察一人,反誣學生所為。26日上午,軍警進校搜捕,結果一無所獲。李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的暴行,29日召開臨時校董會,會後前往責問上海市長吳鐵城。吳承認發布復旦學生槍殺警察的新聞是錯誤的,保證以後決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國會也發表宣言,抗議軍警圍捕復旦學生。在各方面的反對和抗議下,國民黨不得不將全體被捕學生釋放,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下半年,李登輝校長在國民黨當局的陰謀下被迫離職,吳南軒繼任。吳南軒到任後,復旦愛國學生遭迫害,救亡運動被扼殺。

1937年1月8日,為了貫徹國民黨最高當局把復旦大學遷出上海的意圖,學校董事會召開第九次會議「擬在太湖流域另覓佳處」。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期間,民族資本家 榮德生出資購買太湖邊土地一千餘畝,以促成復旦遷校。由於抗日戰爭爆發,這一遷校計劃未能實行。

1937年,復旦大學發展為具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的大學。還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復旦大學已成為我國東南的重要學府。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滬戰爭爆發,戰火紛飛,復旦學生開學到校極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來滬,指示復旦、大同、大夏、光華四所大學組織臨時聯合大學內遷。大同、光華因經費無著落而退出。復旦、大夏組織臨時聯大,分二部分別遷往江西、貴州。

11月12日,上海淪陷。江西一部聯大決定內遷貴陽與二部合並,師生長途跋涉,於12月底抵重慶。重慶各界歡迎復旦留在四川。

1938年2月,復旦在重慶復課,師生精神振奮,教學認真,生活儉朴,頗有一番新興氣象。同時,復旦於大夏之「臨時聯合」正式宣告解體。該年復旦大學重慶部有六十多名畢業生。

1938年2月,留滬復旦復課。這年暑假,復旦上海部有55名畢業生。

1938年秋,復旦渝校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機轟炸重慶復旦大學,罹難師生共七人。全校師生,同聲哀悼。由於校舍被炸毀,學校宣告本學期暫告一段落。

1940年秋,復旦渝校建立農學院。

1941年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屆一次會議通過決議,復旦大學渝校由私立改為國立,由吳南軒任校長。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進駐上海租界。李登輝校長宣布學校實行「三不主義」,即不向敵偽注冊,不受敵偽津貼,不受敵偽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辦。在敵偽環伺的情況下,學校堅持不教日文。

1946年8月,復旦大學渝校的師生回到上海。

12月24日夜,北大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國兵強行姦汙。30日晚,復旦舉行「全校學生大會」,控訴揭露駐華美軍暴行,決定從12月31日起罷課三天。31日,復旦與其他各校代表開會,組成「上海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並決定在1947年元旦舉行全市性抗暴遊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園經四川北路進行遊行示威。下午,遊行隊伍在外灘與十所大專院校、十六所中學同學一起共一萬餘人,排列成浩浩盪盪的隊伍,沿南京路進行遊行示威。同日,復旦大學的33位教授,發表《正告美國政府的意見書》。這場抗議駐華美軍的運動持續到三月上旬,成為蔣統區人民斗爭的新高潮的標志。

3月,復旦學生自治會進行改選,進步同學組成「五院聯合競選團」,反動學生組成「不談政治競選團」,展開了激烈的競選活動。「五院聯合競選團」獲得了壓倒的勝利。學生自治會競選一結束,復旦同學立即投入到三反運動中去。

5月26日,在特務學生的指揮下,反動軍警在國權路埋伏,襲擊進步學生,這就是「國權路血案」。 「國權路血案」發生後,同學罷課,教授罷教,章益校長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辭職。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學生50餘人。復旦同學被捕去11人,由於爭議力量的努力,從7月8日開始,被捕學生陸續釋放。

7月5日,李登輝老校長提出了「復旦精神」的定義,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也是你們的責任!」

1948年底,國民黨教育部暗中策劃復旦遷校台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這件事揭開了護校和迎接解放斗爭的序幕。

1949年,為了做好護校工作,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限令復旦大學在兩天內遷入市區育才中學。國民黨軍隊隨即進入學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復旦同學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6月20日,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復旦大學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復旦大學成為中國重點大學之一。毛澤東同志於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為復旦親筆題寫了校名。建國52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復旦經歷了三次重大發展機遇。

第一次是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復旦原有的一批應用系科調出,華東地區10餘所高校的文、理相關系科並入,是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

第二次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國家在「七五」、「八五」、「九五」計劃中,連年把復旦大學納入重點建設之列,使復旦迅速由文、理兩科發展成為包括人文、社會、自然、技術和管理科學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成為新中國一所有世界影響的著名學府。

第三次是2000年4月27日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的合並,組建新的復旦大學。復旦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醫科,學科門類比過去更齊全,綜合實力比過去更增強,更具備向世界第一流大學邁進的必要條件。

材料來自復旦大學網站相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