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亚洲C国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下列商品价格数据清晰地告诉说明了这一点:
人的一辈子总有一些不能忘怀的记忆。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以保尔-柯察金的诗来鞭策自己:“…当你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如今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我也亲历和见证了金融改革。回想起我曾经参与创建嘉兴金融市场的经历,往事历历在目,倍感荣耀。可以说,我们都是踏着金融改革的步伐走过了人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旅程。
一、1984年,嘉兴金融业的转折点
新中国的金融曾经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在1984年以前,那时的银行员工都是国家干部。金融更多是履行了国家财政出纳的功能,全国资金是切块管理,举例说,西部的银行资金再宽余,是不可能借给浙江使用的。也就是说,资金不是按市场需求配置,而是切块使用,船到田头死。197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似一股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到1982年,社会上对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可以说,金融改革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1983年,中国金融再次进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将原来由人民银行承办的工商存贷款业务全部划归工商银行经营,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责。1984年,嘉兴人民银行专职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从此嘉兴人民银行开始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一系列旅程。
1986年4月,嘉兴成立了嘉兴市金融市场。这在嘉兴金融史上是个创举,意味着资金可以象商品一样流通了。当时的嘉兴市市长杜云昌参加了成立仪式。起初的市场,是由嘉兴各大银行出资200万元组成的会员制机构,尽管号称金融市场,机构名称很大,但内容单一,仅仅是银行间的短期头寸调剂,局限于沪苏浙毗邻地区银行间1-15天的资金拆借。但不可否认它的历史功绩,它是嘉兴金融业市场化的摇篮。嘉兴是全国最早成立资金同业拆借市场的地区。当时嘉兴市金融市场和嘉兴人民银行的综合计划科合署办公,主要操作者为银行资深退休员工。但所从事的业务都是嘉兴银行业全新的未曾有过的,可谓是老银行碰到新业务,因此大家操作十分谨慎,在成立仪式上的成交都是几天前确定的。首任的副经理(全面负责)是许晓村。他是一位从大兴安岭、大庆支边10余年回来的、令人尊敬的老知青。他为金融市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于1987年从嘉兴人民银行金融管理科调到综合计划科工作,第二年我专职从事资金拆借工作。渐渐地嘉兴市金融市场与综合计划科脱钩,成为人民银行一个独立的部门。我在这里工作了10余年,从1988年,直至1999年圆满撤销。我参与了嘉兴市金融市场发展的全过程,我曾做过资金拆借岗位、会计岗位和证券交易岗位。从1993年起我担任了嘉兴市金融市场总经理,期间嘉兴金融市场的名称也历经更换,1989年更名为嘉兴市融资中心,1992年又更名为嘉兴市金融市场,1994年更名为浙江融资中心嘉兴办事处。同时对外挂牌的还有两块牌子:嘉兴市金融市场证券交易营业部、浙江省证券登记中心嘉兴代理处。期间全国金融市场历经风雨,毁誉参半,三起三落,市场命运何去何从争论不断,我们嘉兴金融市场也曾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和有意义的故事,自不在此言表。
在成立后的十年中,我们嘉兴金融市场潜心走自己的路,不断拓展市场的功能,除了资金拆借外,先后引入国债交易、企业债券公开发行、证券托管等业务,年融资量从成立到1998年撤销,累计金额总额近1000亿元,名列全省同行第一。10年经营中没有发生一笔坏账,这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在代理企业公开发行债券方面,我们先后承销了10多家企业、近亿元企业债券,同样,也没有引起一笔兑付风险。
二、嘉兴金融市场为嘉兴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嘉兴市金融市场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银行资金流通、国库券交易和代理企业发行债券的场所,是金融业的新领域,下设融资、证券交易、证券登记三大块业务。前面说过,计划经济时期的银行,从来是按照上级制度来操作,但金融市场业务,因为是新生事物,没有一套现成的制度、模式可以照搬。作为第一代创业者,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自行制定了《嘉兴金融市场章程》、《内部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从而保证了嘉兴金融市场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盲目跟风,在发生全国性信用危机时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具体来说,有以下三大块业务:
1、大胆开展异地融资业务,走在金融改革最前沿
资金拆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兴产物,具有政策性和经营性双重风险。从1984年开始金融业资金可以跨地区流通后,全国同业拆借市场风起云涌,全面铺开。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资金的瓶颈问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搞活资金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有些甚至十分严重。那时候,金融机构为了拆借到资金,开展了各种宣传公关活动,就类似于现在的商品交易会或客户恳谈会。以拆借为名的出差人员满天飞,就如同当年一些企业的采购员。到了1993年,全国范围内乱拆借一度导致货币市场混乱,引发了通货膨胀和银行的不良资金增加,南方一些地区的高额利差(主要是各类信托投资公司)让北方个别不发达地区的闲散资金趋之若骛,纷纷以各种名义、各种手段把资金盲目拆向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比如将银行同业拆借资金不入在人民银行开立的存款帐户里,而是直接“飞过海”,汇入企业帐户里,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也有的银行把拆借资金的收益和小集体及个人利益挂钩,盲目拆借,因此损失惨重。海南等地大量的房地产“半拉子”工程就是那时的后遗症。全国至今还有数百亿呆账资金成为中国特色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整顿金融出现的“三乱”,当年中央决定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可见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而我们嘉兴市金融市场应该说是幸免于难,这和我们谨小慎微的理念和嘉兴人的“儒心”分不开。工作中,我们既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又灵活运用市场规律,合理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地区差和行际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资金融通业务,融资金额和综合考评一直名列全省同行第一。我们不跟风搞乱拆借,积极引进资金为嘉兴经济金融服务,在嘉兴市资金长期紧张情况下,确保了嘉兴市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在农副产品收购中未打一张白条。并未发生过一笔坏账,从而有效地支持了嘉兴经济金融的发展。
我没有忘记,是我们竭尽全力,不厌其烦,以诚交友,以信待人,与全国各地的银行和资金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那时的我们,可以和武汉、重庆、内蒙、西安等大市场成为合作伙伴。 1988年的嘉兴,还没有程控长途电话,打一个市本级以外的长途电话,需要邮电局人工呼叫和漫长的等待。嘉兴作为农副产品收购大市,银行一直是借差行。资金较为紧缺。每逢农副产品收购旺季,银行资金叫紧,我们便有无形的压力和责任,我们的工作不可能按部就班,似乎永远都做不完。
我没有忘记,当年嘉兴人行营业部的刘树珍、刘雪芳等,给予我们的理解和帮助。当时拆借资金的价格很高,月利率在1.5%左右,而我们赚取的利差仅为0.01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当天资金不能到帐,就意味着这笔交易亏损了。而当年银行汇款还没有实现“天地对接”,要通过邮电局的电报汇款。是营业部的同志们急我们所急,给予通融,我们就先用电报的传真件充抵入帐。这些做法在当时来说也是违规的,他们也承受了压力。好在我们都与对方汇出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也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背景,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了解你的客户”。
我没有忘记,当我看到其他部门的员工都在准备年货,而我们市场的同事还在联系资金,调剂头寸时,不得空闲,心中便有愧疚。那时候,每天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仿佛不是金钱,而是一个符号,仅凭一个传真、一个电话记录、就成交了。我们几个人可以不辞辛苦牵头召开全国部分地区金融市场座谈会,宣传嘉兴,热情接待,忙得不亦乐乎,为的是争取省内外资金的流入;当然,一次次的迎来送往,我们也没有少喝酒。
我没有忘记,我们几个人,在嘉兴人民银行保卫科的配合下,可以扛着几百万、上千万国库券的实物券坐火车、飞机运回嘉兴。虽然我们市场收益颇丰,但我们除了招待客户,自己十分节俭,出差住便宜的旅馆,挤公交车,吃大排档。做到了廉洁自律。
2、嘉兴最早的证券市场在这里诞生
我们嘉兴市融资中心在1989年首次把证券交易业务引入嘉兴。起初主要是国库券转让业务。国库券当时是靠行政摊派、利率较低、不能流通、期限较长的国家债券,发行也十分困难。1988年开始在金融改革的推动下,国库券转让开始成为现实。1989年4月1日,我们设立了交易专柜,由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和聘请来的两位退休老银行开展了国库券柜台买卖和大宗机构交易业务。这是嘉兴市最早的证券市场的雏形,后来曾以浙江省证券公司嘉兴代理处、嘉兴市金融市场证券交易营业部的名称对外营业。后来各家银行和信托公司、财政部门也都陆续开办了包括股票交易在内的证券营业部,有的机构在筹建时还专门派员工在我们这里进行实习。这是后话。
当时一批有经营头脑的人开始去收购国库券,然后再到我们柜台来交易,赚取差价。当时的二手买入国库券的收益率也都很高,平均收益在17%-27%之间。给嘉兴最早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那时在车站码头桥边都能看见他们躲躲闪闪的身影,因为私下交易还属于投机倒把行为,时不时会遭到冲击。尽管他们的身份各异,甚至也有服刑期满人员,但他们应该说是我们嘉兴第一代的证券经纪人。他们到全国各地走乡串户去收购,有时候是成捆成箱地前来交易,我们来不及点数,只能先扎个大数,隔天交接,多还少补,信誉极好。为了利用他们的资源,也担心失去这些客户,我们接待他们不受营业时间的限止,并免费供应盒饭。由于他们的参与,我们的交易量不断上升,但也因此受到单位监察室的关注,因为想不通为什么要和贩子交往,有一次还到贩子所在的居民会去调查。面对如此,心里尽管不快,然而我们还是坦荡荡,看着每天的盈利,很有成就感。
由于国库券面值都很小,以10元面额为主,给家庭保管带来很多隐患和不便。为了方便市民, 1991年7月1日嘉兴融资中心开办了有价证券代保管业务。银行开办代保管业务,这在当时也是一条见诸报端的新闻。
我们作为嘉兴证券业的第一批从业人,在浙江省证券公司嘉兴代理处成立之初,还在培育发展嘉兴市证券和国债市场上作了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新的机构模式和交易方式,渐渐地把融资和证券交易结合起来,与财政国债部合作,通过资金融通、证券回购、代保管等业务,灵活地使用了资金,为商业银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达到了通过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同时也为嘉兴金融市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证券交易业务的开展也使我们大胆开拓证券一级市场,为企业代理发行债券,推动了嘉兴企业的直接融资,为繁荣嘉兴证券市场奠定了基础。在嘉兴形成了功能齐全的证券市场,也向嘉兴社会宣传和普及了证券知识和风险意识。
为了缓解嘉兴市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我们作为嘉兴市金融市场的拓荒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分析,设计债券凭证和发行方案。我们先后承销了嘉兴石油公司、五交化公司、木材公司、南湖布厂、钢丝厂等10多家,近亿元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为一年、两年、五年不等,并要确保审批、印刷、发售、代保管和兑付无任何风险。想当初我们曾啃着面包轮流守在嘉兴印刷厂的机器旁,为的是确保印刷环节不出纰漏。每逢发行日,在我们北门的营业柜台是人头攒动,只有请求人民银行的保卫科来维持秩序。“到北门望吴桥银行买债券”在当时的嘉兴市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然而当我们在成功操作这一笔笔实实在在的业务时,我们在心里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企业直接融资,市场风险很大,这在目前仍旧是个难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发生挤兑风波。为了确保能按期兑付,在债券持有期内,时刻关注发行债券企业的风吹草动,帮助企业协调资金是有求必应。并在心里祈求上帝千万别出乱子。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人民银行的机构里购买的债券如果不能按期兑付,将会引起风波。
为了规范证券市场,我们还在嘉兴设立了浙江省证券登记中心嘉兴代理处,专门对企业持有的证券进行登记托管,为的是引导企业规范股权处置,为准备上市的企业做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重点参与完成了钱江生化、巨石集团、惠肯股份(现为中宝科控)三家公司的登记托管工作。为他们日后的上市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难以忘却的历程
回想近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金融业的改革得到了迅猛的推进,特别是最近的十年,新的金融格局已在改革中形成。并已逐步与国际接轨。曾经辉煌的嘉兴金融市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被遗忘了,不为人所知了。我们今天回忆这段历史,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歌颂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今天金融监管的格局,正是这段历史的延续。同时也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倡导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敢于创新的政策大环境给了我们机会和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嘉兴人民银行领导层的开明、胆略和宽容的小环境也使我们可以放手去做。历史不会忘记,从1988年以来,嘉兴人民银行历任的行长朱金海、单丽蓉和王中佳等,为嘉兴金融业的改革发展、为嘉兴人民银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从1993年开始,时任嘉兴人民银行副行长的王中佳同志(现任嘉兴人民银行行长),作为分管金融市场的直接领导,以敏锐的辨别力,敢于负责任的精神和豁达的胸怀,放手让我们嘉兴金融市场一班人去显身手。正因为有这样的决策者,才使我们嘉兴金融市场轰轰烈烈,远近闻名。不可否认,我们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这里,我要感谢嘉兴各家银行和我们的精诚合作,特别是各行计划部门的同志,他们是:工行王青英、钱逸敏,农行冯德新、吴志勇,中行王萍、毛利君,建行程能平、张志敏,郊区农行叶士奇、高庆士等。还有其他同志包括各个县级行社计划部门的同志们。我们嘉兴市金融市场因有你们的参与而辉煌!
如今,我们当年的这班经营者,有的继续留在人民银行,有的正在银监部门的监管岗位上发挥着生力军作用。我也要借此机会感谢和怀念我们在望吴桥老银行大楼里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他们是:钟盛、沈君玉、杨岭、张裕平(现在嘉兴人民银行工作);许晓村、陈竹、陈晓媛、单蕴芳、赵建林(现在嘉兴银监分局工作);李少舫(现在嘉兴商业银行工作);王连根(现在禾城合作银行工作);唐鼎雁(现在杭州某担保公司工作);费金星(现在上海某证券公司工作)。另外还有来自嘉兴市人行、嘉兴市工行、嘉兴市农行的、退休聘用的老银行工作者,他们是:姚其寅、张文若、刘树珍、虞丽华、刘翠英、姚捷敏等。
⑵ 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
人的一辈子总有一些不能忘怀的记忆。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以保尔-柯察金的诗来鞭策自己:“…当你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如今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我也亲历和见证了金融改革。回想起我曾经参与创建嘉兴金融市场的经历,往事历历在目,倍感荣耀。可以说,我们都是踏着金融改革的步伐走过了人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旅程。
一、1984年,嘉兴金融业的转折点
新中国的金融曾经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在1984年以前,那时的银行员工都是国家干部。金融更多是履行了国家财政出纳的功能,全国资金是切块管理,举例说,西部的银行资金再宽余,是不可能借给浙江使用的。也就是说,资金不是按市场需求配置,而是切块使用,船到田头死。197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似一股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到1982年,社会上对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可以说,金融改革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1983年,中国金融再次进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将原来由人民银行承办的工商存贷款业务全部划归工商银行经营,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责。1984年,嘉兴人民银行专职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从此嘉兴人民银行开始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一系列旅程。
1986年4月,嘉兴成立了嘉兴市金融市场。这在嘉兴金融史上是个创举,意味着资金可以象商品一样流通了。当时的嘉兴市市长杜云昌参加了成立仪式。起初的市场,是由嘉兴各大银行出资200万元组成的会员制机构,尽管号称金融市场,机构名称很大,但内容单一,仅仅是银行间的短期头寸调剂,局限于沪苏浙毗邻地区银行间1-15天的资金拆借。但不可否认它的历史功绩,它是嘉兴金融业市场化的摇篮。嘉兴是全国最早成立资金同业拆借市场的地区。当时嘉兴市金融市场和嘉兴人民银行的综合计划科合署办公,主要操作者为银行资深退休员工。但所从事的业务都是嘉兴银行业全新的未曾有过的,可谓是老银行碰到新业务,因此大家操作十分谨慎,在成立仪式上的成交都是几天前确定的。首任的副经理(全面负责)是许晓村。他是一位从大兴安岭、大庆支边10余年回来的、令人尊敬的老知青。他为金融市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于1987年从嘉兴人民银行金融管理科调到综合计划科工作,第二年我专职从事资金拆借工作。渐渐地嘉兴市金融市场与综合计划科脱钩,成为人民银行一个独立的部门。我在这里工作了10余年,从1988年,直至1999年圆满撤销。我参与了嘉兴市金融市场发展的全过程,我曾做过资金拆借岗位、会计岗位和证券交易岗位。从1993年起我担任了嘉兴市金融市场总经理,期间嘉兴金融市场的名称也历经更换,1989年更名为嘉兴市融资中心,1992年又更名为嘉兴市金融市场,1994年更名为浙江融资中心嘉兴办事处。同时对外挂牌的还有两块牌子:嘉兴市金融市场证券交易营业部、浙江省证券登记中心嘉兴代理处。期间全国金融市场历经风雨,毁誉参半,三起三落,市场命运何去何从争论不断,我们嘉兴金融市场也曾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和有意义的故事,自不在此言表。
在成立后的十年中,我们嘉兴金融市场潜心走自己的路,不断拓展市场的功能,除了资金拆借外,先后引入国债交易、企业债券公开发行、证券托管等业务,年融资量从成立到1998年撤销,累计金额总额近1000亿元,名列全省同行第一。10年经营中没有发生一笔坏账,这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在代理企业公开发行债券方面,我们先后承销了10多家企业、近亿元企业债券,同样,也没有引起一笔兑付风险。
二、嘉兴金融市场为嘉兴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嘉兴市金融市场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银行资金流通、国库券交易和代理企业发行债券的场所,是金融业的新领域,下设融资、证券交易、证券登记三大块业务。前面说过,计划经济时期的银行,从来是按照上级制度来操作,但金融市场业务,因为是新生事物,没有一套现成的制度、模式可以照搬。作为第一代创业者,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自行制定了《嘉兴金融市场章程》、《内部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从而保证了嘉兴金融市场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盲目跟风,在发生全国性信用危机时有效地规避了风险。具体来说,有以下三大块业务:
1、大胆开展异地融资业务,走在金融改革最前沿
资金拆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兴产物,具有政策性和经营性双重风险。从1984年开始金融业资金可以跨地区流通后,全国同业拆借市场风起云涌,全面铺开。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资金的瓶颈问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搞活资金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有些甚至十分严重。那时候,金融机构为了拆借到资金,开展了各种宣传公关活动,就类似于现在的商品交易会或客户恳谈会。以拆借为名的出差人员满天飞,就如同当年一些企业的采购员。到了1993年,全国范围内乱拆借一度导致货币市场混乱,引发了通货膨胀和银行的不良资金增加,南方一些地区的高额利差(主要是各类信托投资公司)让北方个别不发达地区的闲散资金趋之若骛,纷纷以各种名义、各种手段把资金盲目拆向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比如将银行同业拆借资金不入在人民银行开立的存款帐户里,而是直接“飞过海”,汇入企业帐户里,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也有的银行把拆借资金的收益和小集体及个人利益挂钩,盲目拆借,因此损失惨重。海南等地大量的房地产“半拉子”工程就是那时的后遗症。全国至今还有数百亿呆账资金成为中国特色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整顿金融出现的“三乱”,当年中央决定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可见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而我们嘉兴市金融市场应该说是幸免于难,这和我们谨小慎微的理念和嘉兴人的“儒心”分不开。工作中,我们既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又灵活运用市场规律,合理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地区差和行际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资金融通业务,融资金额和综合考评一直名列全省同行第一。我们不跟风搞乱拆借,积极引进资金为嘉兴经济金融服务,在嘉兴市资金长期紧张情况下,确保了嘉兴市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在农副产品收购中未打一张白条。并未发生过一笔坏账,从而有效地支持了嘉兴经济金融的发展。
我没有忘记,是我们竭尽全力,不厌其烦,以诚交友,以信待人,与全国各地的银行和资金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那时的我们,可以和武汉、重庆、内蒙、西安等大市场成为合作伙伴。 1988年的嘉兴,还没有程控长途电话,打一个市本级以外的长途电话,需要邮电局人工呼叫和漫长的等待。嘉兴作为农副产品收购大市,银行一直是借差行。资金较为紧缺。每逢农副产品收购旺季,银行资金叫紧,我们便有无形的压力和责任,我们的工作不可能按部就班,似乎永远都做不完。
我没有忘记,当年嘉兴人行营业部的刘树珍、刘雪芳等,给予我们的理解和帮助。当时拆借资金的价格很高,月利率在1.5%左右,而我们赚取的利差仅为0.01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当天资金不能到帐,就意味着这笔交易亏损了。而当年银行汇款还没有实现“天地对接”,要通过邮电局的电报汇款。是营业部的同志们急我们所急,给予通融,我们就先用电报的传真件充抵入帐。这些做法在当时来说也是违规的,他们也承受了压力。好在我们都与对方汇出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也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背景,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了解你的客户”。
我没有忘记,当我看到其他部门的员工都在准备年货,而我们市场的同事还在联系资金,调剂头寸时,不得空闲,心中便有愧疚。那时候,每天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仿佛不是金钱,而是一个符号,仅凭一个传真、一个电话记录、就成交了。我们几个人可以不辞辛苦牵头召开全国部分地区金融市场座谈会,宣传嘉兴,热情接待,忙得不亦乐乎,为的是争取省内外资金的流入;当然,一次次的迎来送往,我们也没有少喝酒。
我没有忘记,我们几个人,在嘉兴人民银行保卫科的配合下,可以扛着几百万、上千万国库券的实物券坐火车、飞机运回嘉兴。虽然我们市场收益颇丰,但我们除了招待客户,自己十分节俭,出差住便宜的旅馆,挤公交车,吃大排档。做到了廉洁自律。
2、嘉兴最早的证券市场在这里诞生
我们嘉兴市融资中心在1989年首次把证券交易业务引入嘉兴。起初主要是国库券转让业务。国库券当时是靠行政摊派、利率较低、不能流通、期限较长的国家债券,发行也十分困难。1988年开始在金融改革的推动下,国库券转让开始成为现实。1989年4月1日,我们设立了交易专柜,由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和聘请来的两位退休老银行开展了国库券柜台买卖和大宗机构交易业务。这是嘉兴市最早的证券市场的雏形,后来曾以浙江省证券公司嘉兴代理处、嘉兴市金融市场证券交易营业部的名称对外营业。后来各家银行和信托公司、财政部门也都陆续开办了包括股票交易在内的证券营业部,有的机构在筹建时还专门派员工在我们这里进行实习。这是后话。
当时一批有经营头脑的人开始去收购国库券,然后再到我们柜台来交易,赚取差价。当时的二手买入国库券的收益率也都很高,平均收益在17%-27%之间。给嘉兴最早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那时在车站码头桥边都能看见他们躲躲闪闪的身影,因为私下交易还属于投机倒把行为,时不时会遭到冲击。尽管他们的身份各异,甚至也有服刑期满人员,但他们应该说是我们嘉兴第一代的证券经纪人。他们到全国各地走乡串户去收购,有时候是成捆成箱地前来交易,我们来不及点数,只能先扎个大数,隔天交接,多还少补,信誉极好。为了利用他们的资源,也担心失去这些客户,我们接待他们不受营业时间的限止,并免费供应盒饭。由于他们的参与,我们的交易量不断上升,但也因此受到单位监察室的关注,因为想不通为什么要和贩子交往,有一次还到贩子所在的居民会去调查。面对如此,心里尽管不快,然而我们还是坦荡荡,看着每天的盈利,很有成就感。
由于国库券面值都很小,以10元面额为主,给家庭保管带来很多隐患和不便。为了方便市民, 1991年7月1日嘉兴融资中心开办了有价证券代保管业务。银行开办代保管业务,这在当时也是一条见诸报端的新闻。
我们作为嘉兴证券业的第一批从业人,在浙江省证券公司嘉兴代理处成立之初,还在培育发展嘉兴市证券和国债市场上作了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新的机构模式和交易方式,渐渐地把融资和证券交易结合起来,与财政国债部合作,通过资金融通、证券回购、代保管等业务,灵活地使用了资金,为商业银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达到了通过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同时也为嘉兴金融市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证券交易业务的开展也使我们大胆开拓证券一级市场,为企业代理发行债券,推动了嘉兴企业的直接融资,为繁荣嘉兴证券市场奠定了基础。在嘉兴形成了功能齐全的证券市场,也向嘉兴社会宣传和普及了证券知识和风险意识。
为了缓解嘉兴市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我们作为嘉兴市金融市场的拓荒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分析,设计债券凭证和发行方案。我们先后承销了嘉兴石油公司、五交化公司、木材公司、南湖布厂、钢丝厂等10多家,近亿元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为一年、两年、五年不等,并要确保审批、印刷、发售、代保管和兑付无任何风险。想当初我们曾啃着面包轮流守在嘉兴印刷厂的机器旁,为的是确保印刷环节不出纰漏。每逢发行日,在我们北门的营业柜台是人头攒动,只有请求人民银行的保卫科来维持秩序。“到北门望吴桥银行买债券”在当时的嘉兴市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然而当我们在成功操作这一笔笔实实在在的业务时,我们在心里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企业直接融资,市场风险很大,这在目前仍旧是个难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发生挤兑风波。为了确保能按期兑付,在债券持有期内,时刻关注发行债券企业的风吹草动,帮助企业协调资金是有求必应。并在心里祈求上帝千万别出乱子。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人民银行的机构里购买的债券如果不能按期兑付,将会引起风波。
为了规范证券市场,我们还在嘉兴设立了浙江省证券登记中心嘉兴代理处,专门对企业持有的证券进行登记托管,为的是引导企业规范股权处置,为准备上市的企业做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重点参与完成了钱江生化、巨石集团、惠肯股份(现为中宝科控)三家公司的登记托管工作。为他们日后的上市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难以忘却的历程
回想近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金融业的改革得到了迅猛的推进,特别是最近的十年,新的金融格局已在改革中形成。并已逐步与国际接轨。曾经辉煌的嘉兴金融市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被遗忘了,不为人所知了。我们今天回忆这段历史,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歌颂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今天金融监管的格局,正是这段历史的延续。同时也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倡导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敢于创新的政策大环境给了我们机会和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嘉兴人民银行领导层的开明、胆略和宽容的小环境也使我们可以放手去做。历史不会忘记,从1988年以来,嘉兴人民银行历任的行长朱金海、单丽蓉和王中佳等,为嘉兴金融业的改革发展、为嘉兴人民银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从1993年开始,时任嘉兴人民银行副行长的王中佳同志(现任嘉兴人民银行行长),作为分管金融市场的直接领导,以敏锐的辨别力,敢于负责任的精神和豁达的胸怀,放手让我们嘉兴金融市场一班人去显身手。正因为有这样的决策者,才使我们嘉兴金融市场轰轰烈烈,远近闻名。不可否认,我们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这里,我要感谢嘉兴各家银行和我们的精诚合作,特别是各行计划部门的同志,他们是:工行王青英、钱逸敏,农行冯德新、吴志勇,中行王萍、毛利君,建行程能平、张志敏,郊区农行叶士奇、高庆士等。还有其他同志包括各个县级行社计划部门的同志们。我们嘉兴市金融市场因有你们的参与而辉煌!
如今,我们当年的这班经营者,有的继续留在人民银行,有的正在银监部门的监管岗位上发挥着生力军作用。我也要借此机会感谢和怀念我们在望吴桥老银行大楼里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他们是:钟盛、沈君玉、杨岭、张裕平(现在嘉兴人民银行工作);许晓村、陈竹、陈晓媛、单蕴芳、赵建林(现在嘉兴银监分局工作);李少舫(现在嘉兴商业银行工作);王连根(现在禾城合作银行工作);唐鼎雁(现在杭州某担保公司工作);费金星(现在上海某证券公司工作)。另外还有来自嘉兴市人行、嘉兴市工行、嘉兴市农行的、退休聘用的老银行工作者,他们是:姚其寅、张文若、刘树珍、虞丽华、刘翠英、姚捷敏等。
http://china.qianlong.com/4352/more/1610450/ZTmore1610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