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技巧 » 中国当时多少钱买的房利美股票
扩展阅读
股票行情002148 2024-11-17 20:14:05
廊坊发展股票有限公司 2024-11-17 18:48:16

中国当时多少钱买的房利美股票

发布时间: 2024-07-15 20:01:21

A. 房地美和房利美

房地美是第二大的美国政府赞助企业,商业规模仅次于房利美。1970年由国会批准成立,作为旨在开拓美国第2抵押市场,增加家庭贷款所有权与房屋贷款租金收入。

(1)中国当时多少钱买的房利美股票扩展阅读

房地美与房利美均为私人拥有的上市公司,但它们是作为联邦法律创建的“政府赞助企业”,它们可以享受特殊的权利,包括它们可以免交各种联邦及州政府的税收,并且享受来自美国财政部的金额均为22.5亿美元的信贷支持。

这两家公司共同负责建立美国房地产贷款的二级市场,其发行的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MBS债券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它们帮助补充抵押资金的供给,并让购房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

B.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

谈起亚洲金融风暴,就要从1980年代开始,国际资本就不断注入亚洲,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亚洲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四小龙”,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小虎”,亚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派繁荣。还有已经发展起来的日本、正在快速发展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不少人看好亚洲,亚洲的世纪真的来临了吗?
在亚洲奇迹中,一些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放松了金融管制,资本项下可以自由兑换,外国资本可以自由进出。这样,国外的资金、技术项目加速进入,经济过热,速度也在加快。各国股市、楼市币值飙升。到了1997年,股市、楼市、汇市就有了泡沫。这里国际游资就蜂拥而至,向亚洲大规模集结。
1997年香港回归后,以美国为首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以及老虎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以泰国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在风暴之前,美元与泰铢之间的汇率为1:25,这是固定的,就是1美元可以换25泰铢。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是向上发展的,泰国经济却出了问题,它的房地产有泡沫,经济增长放缓,汇率怎么能维持1:25呢?美国三大基金集结了上千亿美元,第一站冲到泰国。索罗斯先找泰国银行借入250亿泰铢、抛泰铢。当时泰国人就慌了,担心泰铢会贬值,都去拿泰铢换美元。恐慌情绪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去换美元。可泰国银行外汇储备是有限的,等换到最后,没有美元了,泰国就只能放弃固定汇率制,让泰铢自动浮动,泰铢马上贬值。原来1:25,如果贬到1:50,一美元就可以换50泰铢。炒家拿5亿美元换成250亿泰铢还给泰国银行,剩下的那5亿美元就可以归自己了。在国际炒家的轮番攻击下,泰国政府终于寡不敌众,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当天泰铢对美元汇率下降了17%,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正式拉开了序幕。
金融风暴迅速漫延,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暖意土崩瓦解,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了冲击。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转头攻击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中国台湾主动放弃了新台币汇率。到11月中旬,韩国又爆发了金融风暴,韩元暴跌,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求援。日本许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也相继破产。此时东南亚金融风暴变成了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再起,再次攻击印尼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菲律宾比索开始第二轮暴跌。日元兑美元汇率则从1997年6月底的115:1跌至1998年5-6月间接近150:1的水平。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又对香港再次攻击,港股恒生指数从16000点跌到6600多点。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买进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把汇率稳定在7.75港币兑1美元的水平上。此时中国政府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充足的资金后援,使国际炒家在香港未能如愿,香港联系汇率守住了,但股市却差点崩盘。亚洲金融危机向北染指北方的俄罗斯,俄中央银行1998年8月17日扩大卢布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迅速导致卢布贬值70%。俄罗斯股市、汇市一路暴跌,正是这场意外使得在俄罗斯股市和债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最终导致一家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美国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了破产的境地,金融炒家这才收兵。亚洲金融风暴这才进入尾声。
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紧密配合、联合作战的画面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席卷亚洲国家30年财富的金融风暴是美国各个利益集团协同作战的结果,它们前面有实业公司、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先头部队,后有专门游资的粉墨登场,美国舆论的摇旗呐喊、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关键时候政府出面撑腰,完全是大兵团作战,岂是几个对冲基金可以独立完成的。
通过这一仗,美国终于发现了“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好东西,将亚洲如此大规模的财富轻松收入囊中,并使亚洲国家一夜间回到了起飞前。她仅次于原子弹、氢弹的摧毁力量。这就促使许多美国人财富思想的转变:即原来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后来通过军事战争来明抢,此时可以发动金融战争暗夺财富。华尔街的炒家功不可没,这是一次成功的试验。
1998年6月5日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和财长鲁宾等人向美国国会施压,冻结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6个月的监管权力,并于1999年11月推动了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从此,金融衍生品成为和平条件下美国最强大的掠夺性国家武器。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让全世界目睹了美国金融霸权和美元霸权的强大蛮横。欧洲坐不住了。
1998年5月2日欧盟宣布了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爱尔兰和芬兰等11囯成为欧元创始国。欧元从1999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11个国家正式流通。这对欧洲有很大的好处是:一是欧洲各国之间贸易往来,节省交易成本;二是联手对抗美元。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阻止欧元崛起就成了美国的一个难题。
1998年10月13日欧洲境内的前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机爆发。1991年南斯拉夫科索沃中90%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阿族于1991年单方面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后来组建“科索沃解放军”,试图以武力实现民族独立。1998年2月28日阿族武装分子与塞族警察发生流血冲突。从此,阿塞两族矛盾升级,武装冲突不断。1998年8月份,科索沃难民20万人无家可归,联合国做出决议要求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后来迫于北约压力,南联盟宣布全面履行安理会决议,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由国际派员监督,并尽早与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问题开展谈判。1998年10月27日北约宣布暂缓对南联盟发动空袭。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开盘价为1欧元兑1.17美元。全世界看好欧元。美元坐不住了。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危机再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开始轰炸塞尔维亚,科索沃战争正式爆发。经过73天的激战,南联盟被迫接受联合国的调解方案,同意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并最终让联合国托管科索沃。一打仗,还不到一年,欧元一路下跌,最低跌到0.82。科索沃把战争把欧洲变成了一个不安全的地区,资金不得不加速从欧洲和欧元区撤离,欧元一路暴跌是必然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的插曲:克林顿是智商很高,比共和党更大意义代表了民众的利益,但不太了解华盛顿和纽约上层政治结构,即美国政治经济军事从来都是由美国资本集团来支配的,克林顿政府不代表美国资本集团的利益,结果这些资本集团就搞出了“裙子事件”,实际上就是没有“裙子事件”,也会找出其它他们事件。最后向克林顿提出两个条件:要么下台,要么满足资本利益集团的条件。克林顿答应后一个条件。美国资本集团主要是石油、军工、金融等,后来就发生了科索沃战争。
亚洲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欧洲打来打去,还是美国安全、美元稳定,资金如愿疯狂地流向了美国和美元。 恶劣和欧洲经济前途黯淡,资金选择了美国和美元。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革命,并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由于美国高科技时代的来临,吸引了全世界的资金潮水般地涌入美国,涌入到硅谷,涌向了在1971年就成立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到这里来淘金。
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方式,把全世界的钱吸引到美国来。这些公司拿到钱后,开始经营它们的网络和高科技公司。当时有太多的网络公司一夜暴富的。这种财富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资金流向了高科技,流向了网络。后来在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美国通过资本市场,使大量的钱从亚洲、欧洲以及世界各地流入美国,出现了一股网络投资热。大量的资本原来是要流进实业,流进公司的钱,但在高科技股票高涨的时代,干脆拿钱到纳斯达克市场,去买高科技股票,买网络公司股票,这样赚钱更快。所以大量资金注入纳斯达克,掀起了炒作高科技股票热潮,使股市有了很大的泡沫。
伴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1999年科索沃的炮火,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多点就一路狂奔到5000点以上。
但好景不长。到2000年4月14日,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泡沫开始破灭,一年之内就从最高5300点跌到最低1600点。从而大多的公司破产、倒闭。这时人们才明白,美国搞网络、搞信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股票有太多的泡沫,股价是人为炒上去的,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但互联网络却成就了美国,一是把全世界的大量资金吸引到了美国,成就了强势美元。二是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的高科技地位,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三是美国财富模式深入人心,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了大规模的财富原始积累。
但是物极必反。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欧洲不打仗了,欧元区开始变得安全,资金开始流向了欧洲。欧元兑美元从1:0.82开始走向了2008年的1:1.56的水平,使美元的强势地位受到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美国资本市场便失去了对资金的吸引力。亚洲经济却在此在逐渐复苏,欧洲已经恢复科索沃后的平静,资金又开始向亚洲和欧洲回流,流入美国的资金越来越少。1999年流入美国的资金是7000亿美元,2000年是3000亿美元,2001年是1000亿美元。
2001年9月11日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挟持四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塌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塌华盛顿五角大楼一角,另一架在撞向国会大厦途中因乘客奋起反抗而提前坠毁。恐怖组织袭击了美国本土。打破了美国最安全的神话。国际资金开始大量投向了欧元。
这时祸不单行,“9.11”事件后,资金的加速撤离终于逼迫美国公司的欺诈行为陆续浮出水面。安然、安达信、施乐、朗讯科技、世通这些大跨国公司都在做假帐,最后都纷纷倒下。美国面临着资金大规模外逃,美国经济神话破灭。
“9.11”事件已经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信心,财务丑闻又使美国大公司的神话在全世界破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千方百计转移全世界的视线。
由于“9.11”事件让美国人对恐怖主义深恶痛绝,而伊拉克成为最大的恐怖主义来源之一,再加上历史的积怨。美国要打伊拉克,但联合国坚决不准,多数国家强烈反对,美国却一意孤行非打不可。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使用最先进的武器:B2隐形轰炸机、海上发射的巡般导弹、M1主战坦克等等,让全世界的舆论焦点立刻转向了伊拉克。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箭多雕:一是及时转移了全世界对美国财务丑闻的注意力。二是启动了战争,拉动了军火需求。三是石油飞涨、黄金飞涨,刺激了对美元的需求。四是控制了伊拉克这个油库,掌握了欧佩克组织,掌握了石油美元的权力。五是展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
由此可见为了保卫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美国资本集团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例如,美国人为什么要那么痛恨他们自己扶植起来的萨达姆,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独裁者?非要发动一场战争之死地而后快?为什么美国中央情报局要搞政变把查韦斯干掉?虽然后来政变过程中发生意外,让查韦斯侥幸逃过一劫。就是因为因为他们两个带头改变国际石油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历史,而改变为以欧元为结算货币。因为伊拉克和委内瑞拉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如果这两个国家带头把国际石油的结算货币美元改为欧元,就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就会效仿,就会推倒美元的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资本集团控制世界经济的手段,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工具。问题是2000年11月萨达姆政府已经通过决定伊拉克要把石油美元结算改为欧元结算,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才改为按美元结算。这才是伊拉克战争的真正由来。 伊拉克战争虽然暂时化解了美国国内的危机,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金流失,双赤字暴增,经济下滑的命运。打伊拉克时,美国的战争预算大约是500-600亿美元,当时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从2003年到2009年,美国在伊拉克整整待了6年,花费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国债、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放大。这就是美国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形势。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美国的房地产上。美国政府2000年前后就做出了选择,号召美国人买房。美联储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息,贷款利率很低,用房地产拉动美国经济,让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繁荣。鼓动美国穷人去买房,制造房地产繁荣。用制造一个更大的泡沫去堵另外一个泡沫留下的黑洞。
美国有3.5亿人口,还有很多人没买上房。先把有房的富人搜罗一遍,让他们最好再买别墅,让住小房的中产阶级住换大房。如果再进一步动员无房住的蓝领们买房,就会创造多大的房地产需求啊。次贷就一步一步产生了:
一是商业银行放出次级贷款。
开始是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后来优质客户越来越少,生意不好做,商业银行放宽了条件,让信用级别不那么高的人也能买房,把款货出去就有钱赚。但是商业银行的规矩还在挡着。怎么办,做假!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虽然信用很差,但商业银行可以把他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这就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了。只不过商业银行贷给优质客户的利率是5%,而贷给信用级别低的人,利率是10%。这样的利差对商业银行就很有赚头。
商业银行给买不起房的人说,花30万美元买一套房子,交3万美元的首付就可以入住。几年后如果房价涨到50万美元,你把这房子卖了,还主银行的本利30万,还有剩下20万美元的赚头。如果首付30%付不起,那就20%,或者10%,实在不行零首付也行。如果没有收入或收入不高,还不起月供,三年后再开始还就行,只是利息要高些。这样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起来,房价就往上涨。买房的人很高兴,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买房人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已经替买房人把钱付了。
二是商业银行把次级债卖给投资银行。
卖房人和买房人都皆大欢喜。商业银行却承担着全部风险。而一旦房价下跌,买房人还不上钱,房子也不值钱了,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这样商业银行就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平常按揭利率是5%,次贷利率是10%,可以按6%利率卖给投资银行,可赚余下的4%。这样次级贷的风险就是从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
三是投资银行打包再卖给全世界。
投资银行购买顾这些按揭证券后,就开始设计金融衍生产品,他们也打了一个包,变成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银行存在利率只有1%,规定次级债的利率为10%,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就这样,次级债就卖到了全世界。
四是为次级债上保险。
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就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如一个投资者买了50万美元的次级债券,他到保险公司去买信用违约掉期,交了3%的保险费后,如果这边出问题,那边保险公司就负责包赔损失。如果不出问题,保险公司就大赚了一笔。这样次级债就大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
可以就在美国资本集团和美国政府金融战争取得重大成功的时刻,却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事件: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
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 。
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
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
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
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
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
2009年1月20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
(本节摘自杨家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及诱因分析》一文)

C.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 文/周年洋 英国大哲罗素说:\"大多数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思考,《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许多人确实是这样死去的。\"用这句话去观察芸芸众生,你不得不叹服哲人的深邃;如果用这句话来看待投资领域的种种事情,这句话更显精辟。我们愿意接受很多流传甚广的关于投资的陈词滥调,但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下,这些陈词滥调到底意味着什么?只要你不培养思考的习惯,你就会被无知左右,被潮流左右。在一个20%的人赚大钱,80%不赚钱的投资世界里,被大众意见操纵的投资,最终结果是一次次赔钱,最后赔掉本钱,在这个市场里死掉。 要想跨进投资这个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思考习惯,去掉失败投资者的七种致命投资信念:一是迷信预测。要想赚大钱,就得对市场的下一步动向进行预测;二是迷信权威。认为自己不会预测,那些权威会预测;三是迷信内部消息能赚大钱;四是迷信分散化投资;五是要赚大钱就要冒大风险。六是迷信工具,以为有一套技术系统能确保投资利润;七是迷信市场必然性,市场会照着自己的预测去发展。这七种迷信几乎是很多投资者的通病。迷信权威的预测、冒大风险才能赚大钱、迷信分散化投资、内幕消息和技术指标,是在中国股市中最流行的信念,而恰恰是这些信念,让很多投资者走上了错误的投资道路。对流行的、脑海中现成的投资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是走向正确投资道路的第一步。 我在上篇评论《一号法则》的文章中,讲到要领悟投资之道,捷径就是阅读那些投资大师的著作或者总结投资大师投资经验的著作。投资大师是如此之多,要领悟每个人的投资精髓,对于初学者不是一个小工程,更重要的还在于,既然投资有一定的规律,这么多投资大家在其成功的投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共同特性或致胜习惯呢?如果有,那么这种带有归纳性的投资共性,就能揭示投资的成功之道,而对于初学者,一开始就能领会投资之道,那无疑是终南捷径。总结众多投资大师成功习惯的著作已经有了,这就是马克·泰尔著的《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结了两位大师虔诚奉行的23种思考习惯(也是投资习惯)和方法,虽然本书只是讲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实际上,他们两个人已经涵盖了林奇、巴鲁克、坦普尔顿、菲利普·费希尔等众多大师的投资习惯,\"所有人都遵循着与巴菲特和索罗斯一摸一样的思考习惯,无一例外。\" 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对这23种致胜习惯进行全部介绍,不过,我可以把我领悟到的精髓写出来。我觉得这23种习惯的最重要、最关键处在于,投资要保持尽可能高的确定性,或者说投资要找到高概率事件。可以说,作者总结出的这23种习惯就是围绕高确定性建立的一套系统。每一条原则都是在整个系统中运作的,不是单独的事件,每一条原则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致胜习惯的第一条原则是永不赔钱,怎么样才能不赔钱?那当然是赚钱的概率很高的事件了。什么样的事件是高确定性的呢?首先一定是你很懂很熟的投资对象,你不懂的行业或公司,你从一些大众渠道得到的所谓内幕消息,是不具备高确定性的,那就不是你投资的范围。如果是高确定性的事件,那么投资就不是冒风险,既然知道不赔钱,那就应该集中投资,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而不是去做什么分散化投资了。如果当初的投资从高确定性变得很不确定了,投资的性质已经改变,那就要从这种投资中退出了。当市场上找不到高确定性的投资对象时,那就只有耐心等待,什么事情也不要去做,而不是冒大风险去做只有5%可能性盈利的投资了。两位大师的23条致胜习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告诉投资者要以什么样的心态进入市场、确立什么样的投资对象、何时盈利或亏损退出、何时监控投资目标等等。 读完《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后,如果你领悟了高确定性或高概率事件的真正内涵,并能在投资的每个环节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你可能会交一些学费,但不会那么昂贵,离投资成功也就不远了。 对于高确定性,在巴菲特和索罗斯那里的具体做法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投资标准不同。巴菲特的投资标准就是找到高质量的低估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特权或又深又宽的护城河、优秀的管理层有效地分配资本、较高净资产收益率,而且价格被大大低估,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索罗斯的投资标准在于先投资再调查。他通过对市场各种因素的观察,发现市场的某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只是一种假设,先小量的资金买入,如果市场的表现跟假设一致,那么再大量买进,如果市场表现跟假设相反,那就赶快撤出。因为在小量买进之前,已经用自己长年累月的经验所形成的无意识能力考察了市场的方方面面,出错的概率已经很小了,小量的试验,即使出错,也不会带来巨额损失。 不管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他们建立的那套投资标准都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长期专一于同一件事情,对这个领域的所有方面甚至细节都非常熟悉,这种认识投资对象的能力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以至于他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在外人看来可能过于胆大了。巴菲特用10分钟时间就可以做出一桩收购一个1亿美元公司的决定,而索罗斯则可以在会谈中间,做出一个数亿美元的投资决策。而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实际上,学习大师的投资习惯,最终需要的是勤奋而不懒惰,这不仅是行为上的勤奋,更多的是思考上的勤奋。大多数人不能容忍别人行为上的懒惰,却对别人思维上的懒惰网开一面,读后感《《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而在投资这项事业上,没有思维上的勤奋,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只有从思想上领悟到,投资是买入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是股价的高低变化,你才会去寻找好的公司,再寻找各种渠道去考察公司。先有思考上的勤奋,行动上的勤奋才有价值。不然,就会南辕北辙,离投资成功之道越来越远。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马克·泰尔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2月 选股和耐心成就股市赢家 --《战胜华尔街》书评 文/周年洋 很多人认为要在股市中成为大赢家,必得有很高的天赋才行。像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奇才肯定是天赋了得。不过,大众的意见很多情况下是错的,这回也一样。当彼得·林奇第一次上《华尔街一周》节目,他向主持人介绍自己投资成功的秘诀时说:\"投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林奇的自谦之词,不能当真。当我读完他的《战胜华尔街》一书后,我不认为这句话是客套。勤奋确实是林奇投资成功的底色,这里的勤奋不仅指腿脚勤奋,还得加上思考的勤奋。林奇通过头脑和腿脚的勤奋选出了优秀的公司,以此为基础勇敢下重注,并耐心持有。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 我相信很多人不认同我对林奇的解读,因为林奇以选股灵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种\"的美称,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买卖过股票有15000多只,给巴伦周刊推荐股票时,动辄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似乎没有林奇看不上的股票。特别是在他基金经理生涯的起初阶段,换股频繁,买进卖出像走马灯似的,跟今日中国普通股民没有什么两样。奇怪的是,他成功了,而很多像他一样频繁买卖股票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只赔不赚。 对于林奇的投资生涯,要分阶段去看,在早期阶段,由于麦哲伦基金面临投资者大量的赎回压力,林奇不得不频繁买卖股票以应对投资者赎回的压力,但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准备阶段,这或许锻炼了林奇的选股感觉。但我以为,林奇选股的灵活性只是表象,他的基础是勤奋地考察和研究公司。如果没有勤奋,他的买卖股票的灵活性将成为他的灾难,而不是他的辉煌业绩。他自己说:\"我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未变。\"所谓科学就是要看财务报表,要进行数量分析。艺术则是需要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感。这两个方面在选股时都很重要,但过于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数学分析也好、艺术灵感也好,最终还是要到上市公司进行实际调查,要跟其管理层交流、对话才可以真正懂得这个公司,才可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投资。 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找到足够的石头,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一年要走访500-600家公司,每天6点就去办公室,晚上7点多才回家,路上的时间都是在阅读。每天午餐时都跟一家公司进行洽谈。在平常陪妻儿购物时也在考察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时,也是随时在进行公司调研。\"1980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减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如此的辛勤劳动,岂能说林奇只是靠灵感,靠表面的频繁换股的灵活性获得投资成功呢! 选到了好股就未必一定就会成功。华尔街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投资者买了一只涨幅200倍的股票,最后却跳楼自杀了,因为他只买了100股。选到了好股,还要敢下重注才行。林奇投资生涯中最成功的几只股票都是他的重仓股,往往是达到了一只基金可以达到的总资金5%的上限。1982年买入的克莱斯勒就是这样一只重仓股,还有沃尔沃和房利美。从克莱斯勒公司身上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沃尔沃获得了7900万美元,最神奇的是房利美,一只股票为麦哲伦基金赚了5亿美元。这是选到好股重仓下注,赢取巨额利润的最佳案例。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耐心持股。在这个方面,在林奇投资生涯的初期有切肤之痛。他很早就发现了家得宝建材公司,当时股价只有25美分,他买进持有一年后就卖掉了,15年后上涨了260倍。同样的股票还有玩具反斗城、阿尔伯逊、联邦快递,都因为没有耐心持股而错失几十倍几百倍的收益。由于有了早期的教训,林奇在后来的投资生涯中,一旦找到好公司都是长期耐心持有,1982年买入的克莱斯勒一直持有到汽车股一个周期的结束,而林奇1977年开始买入房利美,中间有过反复,等他认定这是一只可以放手一博的好股后,就逐年增仓,成为第一重仓股,耐心持有,1991年林奇离开富达基金依然未变。 从《战胜华尔街》这本书来看,选股、重仓、耐心持有几乎是成就彼得·林奇基金奇才的基本步骤。但是,很多普通投资者会认为自己缺乏林奇那样的接触公司大人物的机会,没有办法考察上市公司,所以林奇的经验对他没有用。但是,林奇在书中多次强调,个人投资者比基金投资者有更多优势,在选股这件事上同样如此。\"作为业余选股者,根本没有必要非得寻找50-100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而至于能不能见到公司高层,这并非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只要我们随时留心日常生活,注意吃穿用的生活用品,有可能比基金经理更早发现好股票。林奇在书中详细讲到的美体小铺的例子就非常典型,而《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几乎就是林奇专门为普通投资者选股做的示范,个人投资者如果想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挑出好股,这一章非得多阅读几遍不可。

D. 美国的“两房”是指

""两房”一般是指房利美和房地美两个公司。房利美,即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是最大一家GSE企业,创立于19世纪30年代。
房地美,即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是GSE中第二大的企业,商业规模仅次于房利美。它于1970年由国会成立。

最近几年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即肇始于这两个企业的倒下。

E. 结合实际,谈谈如今的中国股市。

当前股市,还是属于熊市,就未来能否走出牛市行情,还未见到任何希望,所以,操作上,可以抢反弹,假若水平一般,那么还是空仓观望为宜,等待趋势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