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代码 » 怡和集团港股股票代码
扩展阅读

怡和集团港股股票代码

发布时间: 2024-11-01 19:00:24

❶ 摩根大通银行详细资料大全

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 Chase & Co,NYSE:JPM;TYO:8634),业界称西摩或小摩,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总资产2.5万亿美元,总存款1.5万亿美元,占美国存款总额的25%,分行6000多家,是美国最大金融服务机构之一,摩根大通于2000年由大通曼哈顿银行及J.P.摩根公司合并而成,并分别收购芝加哥第一银行和贝尔斯登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摩根大通是一家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及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包括投资银行,金融交易处理,投资管理,商业金融服务,个人银行业务等。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摩根大通银行排名第74位。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 :摩根大通
  • 外文名称 :JPMorgan Chase & Co
  • 总部地点 :美国纽约公园大道270号
  • 成立时间 :1799年
  • 经营范围 :银行、证券、投资、基金、贷款
  • 公司性质 :股份制
  • 公司口号 :Your Choice,Your Chase
  • 年营业额 :1500亿美元
  • 员工数 :260,157人
  • 上市市场 :NYSE、TYO
  • 总资产 :2.5万亿美元
  • 市值 :2000亿美元
基本资料,发展历程,高管团队,制胜之道,哑铃战略,投资创新,布局中国,中国战略,进军中国,分支机构,亚太三甲,人才战略,处罚事件,国际排名,世界500强排名,银行排名,

基本资料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NYSE:JPM;TYO:8634)是1968年在Delaware法律之下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市,是一家跨国金融服务机构,也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其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包括投资银行、金融交易处理、投资管理、商业金融服务、个人银行等。摩根大通旗下有超过1亿多名客户,它为5000多万名消费者以及企业、机构和 *** 提供服务。该公司拥有约2.5万亿美元铅旅洞资产,是投资银行业务、金融服务、金融事务处理、投资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和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领导者。 摩根大通是美国目前按资产计算最大银行,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也是公认最稳健的银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作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由大通银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 摩根大通的总部设于曼哈顿区的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部份银行业务则转移到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摩根大通大厦(JPMorgan Chase Tower)。 资产状况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银行之一,拥有超过2.5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的资金超过1.5万亿美元。公司在全球拥有772名销售人员,覆盖近5000家机构投资者客户;股票研究覆盖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亚洲公司。自1998年以来,由摩根大通担任主承销的股票在上市后股价走势表现突出,一周后股价平均上涨17%,一个月内平均上涨27%,三个月内平均上涨37%。公司在全球拥有26万多名员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务。摩根大通亚太总部位于香港,在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23座城市,拥有1万多名员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来亚洲股票和股票相关发行的第一名,自 1993年以来,公司为亚洲公司主承销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过150亿美元的资金。

发展历程

J.P.摩根大通公司是1968年12月20日建立的持有摩根银行全部股权的银行持股公司。 摩根银行原名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是1959年4月20日由两家商业银行合并而成的,一家也称为J.P.摩根公司,一家是纽约担保信托公司。 组成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于1860年,以J·皮尔庞特·摩根名字命名。创建之初,该公司只是一家个人经营的办事处,专门买卖外汇。尔后业务不断发展。1864年更名达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称德雷克塞尔·摩根公槐枯司,1895年改为J.P.摩根公司镇昌。该公司从早期开始,就同美国金融界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包揽美国对西欧的金融业务,大发其财。根据1933年银行法,摩根公司改为商业银行,把原来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交付给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后,摩根公司由合伙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经营信托业务。 纽约担保信托公司建于1864年,1896年改名为纽约担保信托公司。1910年合并莫顿信托公司和第五大道信托公司,1912年合并标准信托公司,1929年合并商业银行。 二战以后,美国银行界的竞争日趋剧烈。摩根公司同纽约担保信托公司合并为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就加强了实力,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竞争。60年代末期,作为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即摩根银行的持股公司――J.P.摩根公司建立之后,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为了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该公司先后建立了一些新的附属机构,其中包括1971年建立1976年更名的摩根社会发展公司,1981年建立的摩根期货公司,1986年建立的J.P.摩根证券公司等。 大通曼哈顿公司于1799年由为纽约市供水的曼哈顿公司成立,至1922年成为全国商业和工业贷款的领先者,并在六年之中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 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的浪潮,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如推出网上银行、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信用卡服务等等。银行的业务已遍布全球,但公司仍始终本着真诚、公正与公平的原则,为全球千千万万个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摩根大通在香港有30年历史,多次被评为香港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在执行香港复杂上市发行方面具有广泛的经验。1999年11月,摩根大通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成功发行香港盈富基金。摩根大通在此次金额为43亿美元的交易中作用举足轻重,接获机构需求量为承销团之首,占机构投资者订单总量的32%,零售订单的6.4%。摩根大通自1987年起即开始在中国投资及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主承销过许多国企发行项目,包括多起H股重组上市项目:华能国际电力、安徽海螺、成渝高速等,B股有内蒙古伊泰煤矿等,以及N股:华能国际电力。2006年5月,摩根大通在中国财政部10亿美元的10年期债券发行中担任联席牵头行及薄记行。此前,还为财政部1亿美元世纪债券和5亿美元7年期全球债券担任过主承销。摩根大通于2000年为华能国际收购山东华能担任财务顾问。 J.P.摩根公司早先作为一家英国的商人银行由John Pierpont Morgan的父亲在伦敦建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公司对包括美国钢材、通用电器以及美国电话电报等一些知名企业最初的建立构造及融资起了重大作用。 富林明集团是一家以伦敦为基地的全球性投资银行集团,其亚洲业务均以怡富名义运作,而怡富证券则是于1970年由富林明及怡和公司共同在香港建立的该地区首家投资银行集团。 合并后的摩根大通主要在两大领域内运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义下为企业、机构及富裕的个人提供全球金融批发业务;二是在美国以“大通银行”的品牌为3千万客户提供零售银行服务。其金融服务内容包括股票发行、并购咨询、债券、私人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私募、资金管理等。 2004年,摩根大通收购芝加哥第一银行,把芝加哥第一银行的行政总裁Jamie Dimon委任为营运总裁,成为现行政总裁的接班人。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十二,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八。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 2004年6月14日,美联储发表声明,批准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与美国第一银行的兼并方案。合并后的新摩根大通银行资产总额达1.12万亿美元,一举超过美洲银行,与1.19万亿美元资产的第一大银行花旗仅一步之遥,而且业务也将从纽约扩展到整个中西部,成为了继花旗之后第二家真正跨地区的银行。

高管团队

摩根大通董事长兼执行长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1956年3月13日出生)金融天才,华尔街的传奇人物,世界上最让人敬畏的银行家。摩根大通在戴蒙带领下不仅在每个季度均保持盈利近20亿美元,而且其投资银行等业务还在五大投行纷纷倒台的情况下逆市走高,更让摩根大通在风暴中屹立不倒的金融天才。他是全球500强最年轻的总裁,《财富》杂志评选的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名利场》杂志“资讯时代百名权势人物”排行榜TOP10之一,深得欧巴马的信赖。毋庸置疑,杰米·戴蒙是美国最有权力的银行家。 杰米·戴蒙Jamie Dimon 摩根大通总裁:安浩德(Andrew Crockett,1943年出生于英国格拉斯哥,受教育于剑桥和耶鲁大学),他于2003年10月加盟摩根大通集团,出任摩根大通国际总裁。至2013年,他还担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加入摩根大通之前,从1994年1月至2003年3月,安浩德曾担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期间,他出任全球金融稳定论坛主席。在1989至1993年期间,他出任英格兰银行执行董事,负责其国际事务。 安浩德Andrew Crockett

制胜之道

在Bondware10月5日公布的内地和香港两地股本融资排名中,单月排名名列第一。计入建行、工行两个上市大单后,摩根大通名列摩根史坦利和瑞银之后,排名第三。迄今为止,摩根大通2006年共完成14个股本融资项目(包括IPO、增发、发债),金额总计76.39亿美元;9个并购项目,涉及金额总计67.37亿美元,实现了跳跃式增长。虽然摩根大通没能参与建行和工行这两个中国最大的海外上市大单,但对此信心十足。他认为,在超大型银行上市收尾后的投资银行市场,摩根大通的竞争优势将更突出。

哑铃战略

任何成功都是基于过去多年的积累和耕耘,但在关键时期,正确的战略和有效的执行,可促成锦上添花。哑铃战略的成功实施,是摩根大通2006年取得跳跃式增长的一大法宝。所谓哑铃战略,是指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双重并重的客户定位系统,一手抓传统的大客户,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一手抓民营企业和新兴行业中的新锐企业,拓展客户群的规模和种类,其他业务部门为前端客户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在经过了早期海外上市大企业独占鳌头的局面后,中型企业和新兴企业,正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这是摩根大通“哑铃战略”产生的一个动因。从2006年摩根大通的成绩单看,“哑铃”的两端平衡增长,既有像中海油、中海化、瑞安、招行这样的传统大客户,也有像富力地产、绿城、超大农业等中型客户。摩根大通未来最大的挑战,在于机会成本。这意味着决策的成本增加,由于可支配资源有限,一旦决定了做A项目,必然要放弃其他项目,但风险在于,A项目是否是一个值得做的项目,是否优于其他项目中型客户有时往往更考验一个投行的判断力和服务质量。 大企业是好项目,有时可能更显而易见。但要发掘好的中小企业项目对投行家的眼光及判断力以及投行服务的差异性有时可能就是一个更大的考验。摩根大通在中型企业的筛选和服务上,已形成一套价值和服务体系,并将逐渐成为新的竞争力卖点。“哑铃战略”亦要求内部高效的协调性。9月份2周内,摩根大通完成5个股本市场项目,并且分属不同的行业领域;仅9月21日一天,摩根大通亚太区有四个项目同时进行,2个中国公司、2个韩国的IPO,并且实现了每个项目都是属于高端定价,项目上市之后都涨了10%-20%。“每个项目至少要见80-100个机构和基金,要适应各地时差开全球电话会议,可能一天会与某个大基金谈起他不同的项目。

投资创新

善于创新的最大持股者,在摩根大通今年翻几番的业绩中,除来自IPO市场的兴旺外,来自二级市场的收益也大大增加。摩根大通是几乎所有中国大国企的H股或者红筹股上市公司的股东,有些还是前三名的大股东,有些持股占比30%。这是一项其他外资投行无法比拟的纪录。而2006年港股的总市值、总成交额、新上市集资额等8项纪录均创下了历史新高,无论是H股还是红筹股,都实现了大幅增长。摩根大通持有的股票,一部分是来自摩根大通自营资金;一部分通过基金持有,另外一部分是专门用来做证券放贷,进行衍生品等二级市场的操作。许多交易活跃的股票,都离不开摩根大通。而为中型企业量身定制的新融资方式--将上市前的融资与股本市场IPO融资相结合,是摩根大通的专长。很多喜好高增长的投资者对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很感兴趣,而中小型企业融资方式也开始尝试更先进更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布局中国

摩根大通在中国渐入佳境,一个大背景便是其全球整合基本完成,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加重。按照WTO相关协定,2006年12月后,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从中国证券监管层的公开表态看,2007年证券市场的开放力度和范围,也将大大增加。显然,证券市场将是外资投行的首选领域。摩根大通面向全球机构投资者的定期调查问卷显示,有43%的机构投资者对2007年中国股市预测是“看涨”,调查对象中已经有55%的机构持有了中国股票,而且有26%表示会在6-12个月内购入。 2004年,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和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合资成立了上投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摩根大通持股49%,2006年摩根大通又获得证监会增批的1亿美元投资额度,其QFⅡ总额度增至1.5亿美元。外界传言摩根大通证券与辽宁证券洽谈合资之事,虽然对此摩根大通一直拒绝发表评论,但抢滩国内券商的计画是几乎所有外资投行的共同兴趣。摩根大通亦获得牌照,为外资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币业务以及全球性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养老基金业务和现金管理等。

中国战略

进军中国

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9年,JP摩根担任湖广铁路债券的承销商。1920年代,大通银行在上海和天津开设了办事处,为当地及外国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摩根大通与新中国的关系始于1973年,当时担任大通银行主席的大卫·洛克菲勒带领第一个美国商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大通银行当年就成为中国银行首家美国代理银行,并于1982年成为首家在北京开设办事处的美资银行之一。 2003年10月,摩根大通得到中国证监会批准,取得了QFⅡ资格。这是摩根大通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又一重要步骤。 摩根大通旗下的基金公司摩根富林明与上海国投签署协定,合资成立基金公司。摩根大通作为商业银行取得了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外汇兑换牌照,这为其在中国境内开展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各项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摩根大通董事长哈里森指出,摩根大通这样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能够利用其宝贵经验,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创新的金融服务行业。他们掌握这个过程所必需的种种工具,例如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全球范围资本市场的广泛接触,创造分散风险及促进竞争的新型金融市场的第一手资料等。哈里森表示将与中国分享这些财富并将这些工具中国化。 2011年6月,摩根大通和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合资证券公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一创摩根)宣布,该公司已经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一创摩根将凭借该许可在国内开展证券市场业务。 2010年12月,中国证监会批准组建一创摩根,其中第一创业持股66.7%,摩根大通持股33.3%。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从事国内股票与公司债券的承销与保荐业务。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兼执行长度琪明先生(Gaby Abdelnour)表示:"一创摩根的建立是摩根大通在华90年历史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我们很荣幸能有第一创业作为合作伙伴,因为我们双方对合资证券公司拥有共同的承诺、理念和抱负。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对合资双方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我们实现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服务的共同愿景至关重要。"

分支机构

至2012年,总部位于北京的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拥有7家分行,分别是北京分行、上海分行、天津分行、广州分行、成都分行、哈尔滨分行和苏州分行。

亚太三甲

投行业务亚太三甲,一段时间以来,摩根大通在中国并不很受关注,无论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尽管它是美国第二大金融机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的典范。原因何在? 摩根大通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批发银行业务,很少做零售银行业务。因为在其经营哲学中,做批发业务更有利于管理。摩根大通在中国也秉承这个原则,因此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从投资银行业务来说,2000年9月合并以前的JP摩根和大通曼哈顿都是商业银行,尽管JP摩根已经得到美国证监会的特批,可以从事证券业务。合并后的摩根大通的投资银行业务几乎是从零起步,在中国更是如此。 经过3年的努力,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在全球投资银行中,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交易量都取得了前五名的成绩,在亚太地区更是进入三甲,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已经拔得头筹。 仅仅在10月份,摩根大通就在中国内地市场做成了六项业务: 在中国 *** 海外发行的合计15亿美元的国债中,摩根大通是全球联席账簿管理人之一; 中国电信在以近800亿人民币从母公司收购六省市网路资产的项目中,摩根大通是独立财务顾问; 中海油签署了收购澳大利亚的Gorgon项目,估计金额3亿美元。摩根大通是财务顾问之一; 中信国际金融发行的1.8亿美元可转债项目,摩根大通是独立账簿管理人及全球联席协调人; 中旅国际投资发行的1.5亿美元可转债项目,摩根大通是独立账簿管理人及独立全球协调人; 在摩托罗拉对中兴通信晶片厂的收购中,摩根大通担任摩托罗拉的财务顾问。

人才战略

招揽高级人才,摩根大通以中国市场为战略性发展重点,有超过1/3的亚洲员工派驻在大中华地区。摩根大通加大了中国区的力量,从其他机构挖来了几位在业内颇有影响的投行人才。

处罚事件

2014年11月12日,英国、美国和瑞士金融监管机构就汇率操纵一案作出裁决,对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士银行全球五大银行共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对五家银行共处以17.7亿美元的罚款,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这五家银行则处以14.8亿美元的罚金,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仅对瑞士银行处以1.34亿瑞郎(约合1.38亿美元)的罚金。

国际排名

世界500强排名

2010《财富》英文网发布了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第25。 2011《财富》英文网发布了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第36。 2012《财富》英文网发布了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第51。

银行排名

1 JP Morgan Chase & Co 摩根大通公司 US JPM 2 Bank of America Corp 美国银行 US BAC 3 Citigroup 花旗集团 US C 4 Royal Bank of Scotland 苏格兰皇家银行 UK RBS 5 HSBC Holdings 汇丰集团 UK HBC 6 Wells Fargo & Co 美国富国银行 US WFC 7 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Japan MTU 8 ICBC 中国工商银行 China 9 Credit Agricole Group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France 10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西班牙国际银行 Spain STD 11 Bank of China 中国银行 China 12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中国建设银行 China 13 Goldman Sachs 高盛集团 US GS 14 BNP Paribas 法国巴黎银行 France BNPQY 15 Barclays Bank 英国巴克莱银行 UK BCS 16 Mizuho Financial Group 日本瑞穗金融集团 Japan MFG 17 Morgan Stanley 摩根史坦利公司 US MS 18 UniCredit 义大利联合信贷银行 Italy 19 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Japan SMFJY 20 ING Bank 荷兰国际集团 Netherlands ING 21 Deutsche Bank 德意志银行 Germany DB 22 Rabobank Group 荷兰合作银行 Netherlands 23 Societe Generale 法国兴业银行 France SCGLY 24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中国农业银行 China 25 Intesa Sanpaolo 义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 Italy IITSF

❷ 通过港股通可以买卖联交所哪些股票

通过港股通可以买卖联交所的股票如下:
00001 长江实业。是一间地产发展及策略性投资公司。长江集团是一家香港的跨国企业,集团在香港的成员包括三家同为恒生指数成份股的上市公司:长实、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及电能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记电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记港陆有限公司及TOM集团有限公司。截至二零一四年四月三十日,长江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之公司的总市值为一万零五百四十亿港元。长江集团的业务遍及全球五十二个国家,雇员人数约二十八万名。
00002 中电控股。于1901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当时名为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是香港两家电力供应商之一(另一家为香港电灯)。中电在香港经营发电、输电及供电的纵向式综合电力业务,透过现代化的电网为九龙、新界、离岛(南丫岛除外)及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逾220万客户供应电力。近年亦在澳洲、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地区投资发展及营运能源项目。
00003 香港中华煤气。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公用事业机构,亦是本港规模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之一,企业管理和营运均达到世界级水平。过去150多年来,煤气公司与时并进
00004 九龙仓。原本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的名称,也是香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系的“两翼”。1978年,“船王”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上世纪90年代初,包玉刚辞世,由其二女婿吴光正接管家族业务。九龙仓集团是香港十大地产商之一,总资产上千亿,公司业务包括房地产、传媒、酒店、港口、百货公司等
00005 汇丰控股。为汇丰集团的控股公司,总部设于英国伦敦,成立于1991年,但旗下附属公司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汇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2010年12月31日,市值达1800亿美元。汇丰的业务根基深厚,国际网络遍及全球六个地域,在欧洲、香港、亚太其他地区、中东、北美洲及拉丁美洲的8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约7500个办事处。汇丰的产品及服务乃透过两大客户群(个人理财和工商业务),以及两大环球业务(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和环球私人银行)推广。

❸ 恒生指数历史高位

各项纪录

历史最高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闭塌破31,900点,升至31,958.41点。
历史最高收市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600点,以31,638.22点收市。

恒生指数

股票指数 - 股市,就是经济体系的寒暑表,那么,同时间,一些股票升,又有一些股票跌,点睇个股市同埋 D经济情况呢 ? 中国香港一向行即极不干预政策 ( 唔做唔错吗 ) 有见及此,当时恒生银行既投资部, 就以外国股票指数作参考, 于 1964年制订左恒生指数,
当时是以 30 间最具代表性的大公司, 作计算 ,继有电车, 煤气,怡和,太古,和记,会德丰,南海纱厂,黄埔船坞等等--------
计算是将 30只股票总市值加埋一齐, 假设 1964年 7月31日系 23亿虚兄元 ,
就是 100 点差态袭, 那么,十几年之后,假若总市值变成 230亿元 ( 即升了十倍 ),即是计出指数也是十倍,达 1000点了, 依家一万伍千几,即系比对1964年 6月1日时,升了150几倍了,
,( 不过,家阵是以加权平均法计算, 指数成份股, 改编为 43 只 )
在 1986 年, *** 编了中国香港指数, 订为 1000 点,估唔到 D 人习晒用左恒生指数,家阵继续用嘞o
升跌点数计法 :
假设 : 恒生指数 = 15000 点,现升跌左150点 ;
升跌左150点 昨日收市恒生指数 = 升跌左的百份之几 ,
即 150 除以 15000 = 1% ( 升跌左1 % )
假设 :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 = 1900点,现升跌左19点
即 19 除以1900 = 1%
,
( 股票的收市价 X 发行左的股票总数 ) = 总市值

由2008年10月6日起,恒生指数42只成份股包括:

0001 长江实业
0002 中电控股
0003 中国香港中华煤气
0004 九龙仓集团
0005 汇丰控股
0006 中国香港电灯
0011 恒生银行
0012 恒基地产
0013 和记黄埔
0016 新鸿基地产
0017 新世界发展
0019 太古股份公司A
0023 东亚银行
0066 港铁公司
0083 信和置业
0101 恒隆地产
0144 招商局国际
0267 中信泰富
0291 华润创业
0293 国泰航空
0330 思捷环球
0386 中国石油化工
0388 中国香港交易所
0494 利丰
0551 裕元集团
0688 中国海外
0700 腾讯
0762 中国联通
0857 中国石油股份
0883 中国海洋石油
0939 建设银行
0941 中国移动
1088 中国神华能源
1199 中远太平洋
1398 中国工商银行
2038 富士康国际
2318 中国平安保险
2388 中银中国香港
2600 中国铝业
2628 中国人寿
3328 交通银行
3988 中国银行
计算
今日恒生指数的计算公式:

Current Index:现时指数
Yesterday's Closing Index:上日收市指数
P(t):现时股价
P(t-1):上日收市股价
IS:已发行股票数量
FAF:流通系数
CF:比重上限系数
(例如比重上限系数为40%,即指在指数编算上,只计算该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权。)
基准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准日指数是100点。
四个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公式与恒生指数相同。
2006年6月30日恒指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更改恒生指数加入H股后的计算方法及对现有成份股的数目及影响。(详情于外部连结)

2008-12-08 14:13:17 补充:
各项纪录
·历史最高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900点,升至31,958.41点。
·历史最高收市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600点,以31,638.22点收市。
·历史最低收市点数则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点,原因是六七暴动引发的股灾。
·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以百分率计)是1987年10月26日,当日收市报2,241.69点,下跌1,120.7点,跌幅达30%以上,原因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引发的87股灾。
·

2008-12-08 14:14:20 补充:
·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以点数计)则是2008年1月22日,当日收市报21,757.63点,跌2,061.2点,跌幅达8.65%。这次大跌的主因为美国次按风暴无法受控而引发的全球股灾,恒生指数曾一度下跌2,109.23点,报21,709.63点。该日虽以历史最大单日点数跌幅收市,翌日却以历史最大单日点数升幅收市。
·

2008-12-08 14:15:20 补充:
·历史单日最大升幅(以百分率计)是1997年10月29日,当日的升幅18.82%(1,705.4点),报10,765.3点,主要是对冲基金活动以及前一日暴跌后的反弹引致。之前一日因泰铢被狙击,对冲基金炒作港股,恒生指数下跌1,438.31点,报9,059.89点,当日最大曾下跌1,722.32点。
·

2008-12-08 14:15:47 补充:
·历史单日最大升幅(以点数计)是2008年1月23日,当日收市升2,332.54点,报24,090.17点,恒生指数曾一度上升2,482.35点,报24,239.98点,重上250天移动平均线,主要是因为美国突然减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跌后的反弹引致。
·在2007年10月3日证券市场创下单日最大成交量,有1,201,263宗。
·历史单日最大成交金额是2007年10月3日,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00亿,录得2,098.08亿。

2008-12-08 16:44:57 补充:
依家都系 42 只----不变 !!,

❹ 怡和集团的怡和迁册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团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由香港改为百慕大。当时正值香港前途谈判时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缺乏信心。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于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约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事实上,自80年代中叶起,怡和集团已开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将控股公司的注册地迁往百慕大外,集团又以“加速企业国际化”作幌子,暗地里将资产向海外转移,借以降低香港的投资比重。虽然该集团(及其他已迁册的公司)已将香港的企业变成了“海外附属”,但主要业务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证监会的规定,这些企业仍然必须接受这两个机构的监管。
然而,一向自恃实力庞大的怡和集团则以企业已迁册为由,要求交易所及证监会给予“上市豁免”,令该集团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规则”如《上市规则》及《收购合并守则》的约束和规范。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证监会均不表同意,并认为个别公司实在不应有特权。为此,怡和集团的法律顾问更以“股东权益超过40亿元或已公布的税后盈利超过4亿元”作标准,指出当局应该给予豁免。按照这一逻辑,有钱人或交税多的人便可以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了。对于这种近乎歪理的论点,监管当局除了直接拒绝外,还公开撰文批驳,认为要求极不合理。
由于要求遭到拒绝,该集团在1992年9月7日将第一上市地位移往伦敦,而香港则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离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团仍继续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压,希望取得特别豁免权。经过深入研究后,监管当局再次否决了怡和集团的要求,并清楚地指出为了维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须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场规则。怡和集团并建议百慕达当局以英国伦敦收购合并守则为蓝本,处理怡置系股票。该行动被认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讯号。
正因为没有争取到特权,最后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发表声明,决定从1994年12月31日起,终止该集团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于该集团在伦敦及其他3个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则不受影响。由于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属公司包括牛奶国际、置地公司、文华东方及仁孚等,随即也宣布从1995年1月1日起,结束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买卖,为集团在香港股票市场的呼风唤雨和吒咤驰骋画上了句号。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团作为一个主要业务集中于香港的英资龙头公司,率先宣布将集团迁册百慕大,以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压,并表明该集团对中国政府没有信心。这种高姿态的举止,不但引起市场极大的震撼,开展了后来企业纷纷迁册的浪潮。
自该集团宣布迁册后,很多企业相继跟随,并在1989年至1991年间形成了一个巨大浪潮。到了后过渡期,这个浪潮终于日渐平复下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成长,很多外资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进入中国大陆,开拓这个庞大而尚未开发的市场,而作为融会东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经济及股票市场则表现得异常突出和卓越。正因为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才外流及企业迁册的问题也戛然而止。

❺ 谁能告诉我香港100强企业

Cathay Pacific Airways 国泰航空公司 1
HSBC Holdings 汇丰控股 2
Swire Pacific 太古集团 3
The Peninsula Group 半岛集团 4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新鸿基地产 5
Shangri-La Asia 香格里拉(亚洲) 6
Mandarin Oriental 香港文华东方 7
Esprit Holdings 思捷环球 8
Hang Seng Bank 恒生银行 9
Cheung Kong (Holdings)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0
CLP Holdings 中电控股 11
Li & Fung 利丰有限公司 12
Hutchison Whampoa 和记黄埔企业有限公司 13
MTR Corp. 香港地铁有限公司 14
Dairy Far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牛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15
Hong Kong & China Gas (Towngas)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16
Kowloon Motor Bus 九龙巴士股份有限公司 17
Giordano International 左丹奴国际 18
Television Broadcasts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19
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怡和控股 20
Wharf Holdings 九龙仓控股 21
Hongkong Electric Holdings 香港电灯集团 22
Bank of East Asia 东亚银行 23
Kerry Properties 嘉里建设有限公司 24
PCCW 电讯盈科 25
KCR (Kowloon-Canton Railway Corp.) 九广铁路公司 26
Hopewell Holdings 合和实业有限公司 27
Hong Kong Exchanges & Clearing 香港交易所 28
China Mobile (Hong Kong) 中国移动(香港) 29
New World Development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 30
CITIC Pacific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31
Johnson Electric Holdings 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 32
Henderson Land Development 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 33
Hang Lung Group 恒隆集团 34
BOC Hong Kong (Holdings) 中银香港(控股) 35
Yue Yuen Instrial (Holdings) 裕元集团 36
Cosco Pacific 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 37
Lenovo Group 联想集团 38
China Unicom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39
CNOOC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40

❻ 香港首富李嘉诚是怎样创业的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中国历史十大富豪排行 瞒着学校地下创业 亿万富翁成功路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义。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衷心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道歉,同时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随时欢迎被辞退的工人回来上班。之后,李嘉诚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逐一赔罪道歉,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材料和添置生产机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开设了分厂。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常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李嘉诚抓紧时机,亲自带人赴意大利的塑胶厂去“学艺”,在引入塑胶花生产技术的同时,还特意引入外国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争取海外买家的合约。

在“长江”的客户中,有个美籍犹太人马素曾订了一批塑胶产品,打算运到美国销售,后来不知何故临时取消合同。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他对马素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马素深感这位宽厚的年轻的创业者,是个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长江”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李嘉诚由此进一步感悟“吃亏是福”的道理。
投资房地产业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六百三十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三十五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十一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

“长实”在香港准备上市期间,李嘉诚遇到不少障碍。在那困难的时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励。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岁,两人可说是青梅竹马。庄月明的父亲庄静庵是香港著名的钟表商,拥有老字号中南表行。庄月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一九六五年事业有成的李嘉诚跟庄月明成婚。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树大招风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欧洲议会发表报告,点名指责以李嘉诚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太高,可能对香港经济造成支配性影响,甚至会出现垄断情况。报告又关注李嘉诚两名儿子在若干的上市及收购事件中,获得有关当局的优惠,而这种不公平的特权,将不利于外国商人在香港投资。报告声称:“这个家族的业务共占香港股票市场资本估值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中包括的行业有电话、移动电话、电力、超级市场及地产等等。”

报告中还提到,二○○○年初,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夺得香港最大电讯公司——“香港电讯”的控制权后,香港不少传媒均关注李氏家族日渐增大的影响力。还有未经公开招标的“数码港”,以及tom.com在创业板上市时获多项豁免条件,这些事件都惹来很多争议。报告更认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竞争法防止垄断。

李嘉诚纵横欧亚多年,从未被国际间如此高调抨击,故对欧洲议会的报告,立即作出回应,通过旗下的长实集团发表声明反驳,指出该报告不但计算错误,且指李氏家族影响力巨大的评论更属谬误。“长实”发言人称,李嘉诚名下四间公司市值,只占港股市值一成半,连同次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五间公司占股市总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霍广文亦驳斥有关报告,指tom.com在创业板获豁免部分上市条件,当时只是属于弹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权。他更指称,芬兰、加拿大等地也有个别公司在整体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颇大比重,不明白为何欧洲议会的报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强烈否认在“数码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对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垄断?身兼港府公平竞争委员会成员的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曾满基指出,高市场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垄断。垄断是取决于公司的行为,如业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行为,共同定价或限制供应等。

正当各界争议不休时,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诚再被欧洲委员会警告,指“和黄国际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购鹿特丹欧洲组合码头时,可能违反欧盟竞争法,并强调如果被裁定属实,有关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黄”更要面对罚款。据悉,欧委会所持的理由,是这个商业计划未被知会,这宗交易可能违反合并条例。

欧委会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业合并计划,这种情况实属罕见。“和黄国际港口”当即发表声明,否认有违反条例。

欧洲议会如此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香港著名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Orange(英国一移动电话通讯公司),获利一千一百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MMN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

“看李嘉诚从卖Orange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