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罗兰是谁
罗兰,本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8年去台湾,同年便开始在台湾警察广播电台当主持人。《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吸引着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它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诞生于法国的一个律师家里。罗兰童年时代就很聪慧,特别喜爱音乐和文学。1889年从高等师范毕业,作为官费生录往罗与研究历史。1892年回国后,先后在巴黎几家中学和巴黎大学教授音乐史课程。在90年代中期发生的德雷汤斯事件的影响下,一向信守个人主义的罗兰,不由自主地为社会主义思想所吸引。不过,他要的是“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他的思想是充满着矛盾的。
罗兰的初期创作活动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先后写了四部剧本,他原想建立起一种不是供少数人消遣而是为群众提供精神参料的“人民戏剧”,还为此写了一系列论文,但是他的努力都受到资产阶级指责,这使他感到被利己主义腐蚀着的资产阶级社会空气的龌龊。“让我们把窗子打开!让我们把自由空气放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他这样大声疾呼着。在这种动机指导下,他写成了关于贝多芬、未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3部伟人史。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些作品中,罗兰既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却又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看问题,他的世界观的矛盾是很明显的。
直至1931年,罗兰经过20多年的痛苦探索,终于给出了自己的抉择。他发表了《与过去告别》,表示自己决心站到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队伍里来”,跟新生的力量一起投入战斗。之后,他积极投入进步的政治活动,出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以巨大的创作热情从事写作,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Ⅱ 关于罗曼·罗兰有哪些生活背景的介绍
罗曼·罗兰这种别具一格的创造,把音乐与小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文艺结合在一起,产生无穷的魅力,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一位有名的音乐艺术史家、音乐评论家和音乐传记作家。这位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者和进步作家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美西城一个中产者的家庭。罗兰五六岁时,就从爱好音乐的母亲那里得到对贝多芬的认识,接受了音乐的启蒙教育。在大学里,他主要攻读的是文学和历史。由于对社会前途的怀疑,青年时代的罗曼·曼兰是彷徨和痛苦的。22岁时,他写信给早已蜚声世界的文坛泰斗托尔斯泰,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他开始根本没有期望托尔斯泰会给他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以任何回音。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久后竟收到了长达几十页的托尔斯泰的亲笔回信。他鼓励罗曼·罗兰为人类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他说:“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大师的精神令年轻的罗兰深受鼓舞,在人品上、学识上,罗兰都看到了人类的典范。
Ⅲ 罗兰·艾默里奇的个人生活
在生活中,艾默里奇是一位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女权运动而积极筹款的公益家,而自从导演了《后天》之后,他就一直致力于唤起公众对全球温室效应问题关注的各项工作。
Ⅳ 罗兰的个人经历
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一个平凡的家庭里有一位平凡的少女名叫卢燕英。小燕英不算特别漂亮,也不算特别聪明,但是为人诚厚,做事踏实,读书也非常认真,可惜由于家境贫寒,中学未毕业就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之后好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常在街头闲逛,偶尔也会和朋友一起,跑去片场看拍电影。后来去做了临时演员。1960年,她的表演受到岭光制片公司老板黄卓汉的赏识,认为她很有成为超级大反派的潜质,于是签了她作为正式演员,并为她取了一个艺名叫做罗兰。从此开始了她的电影传奇。
当时的香港影业正在迈向腾飞阶段,中联、新联、华侨、光艺等大型电影制作公司陆续崛起,粤语片和国语片各擅胜场,全年产量达200部左右,电影成为香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兴旺的市场需要大量的片源和演员,于是,在片场旁观的卢燕英就和许多群众演员一样,经常给工作人员请去扮演一个两个小角色。就算扮演一个只露一面完全没台词的过路人,片酬也有三元港币之多(当时可以买三十个面包或十碗云吞面);演一个会喊一句“小姐”的丫环则可以拿到十元钱,实在令小燕英开心不已。就这样,卢燕英渐渐成为正式的临时演员,每月参演三十多部电影,片酬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五十元,不仅可以养家,也可以交学费供自己去学校读书了。
本来打算“以演供学”,读到中学毕业去做白领,但是卢燕英的临时演员事业竟是出乎意料地顺畅,由路人甲路人乙开始出演“表妹”“情妇”“探长太太”甚至男主角的女朋友。1960年,她的表演受到岭光制片公司老板黄卓汉的赏识。取罗兰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好听,也不仅是想借借已退休的大明星罗兰的光彩,用黄老板的话说:“罗兰这名字像个上海交际花,你演反派取这个名字最合适不过啦!”
卢燕英个性随和,对这个不讨好的标签浑不在意,安心做起了大反派兼大配角罗兰。之后的十年间,罗兰演出了一百多部电影,与当红大明星陈宝珠、萧芳芳、嘉玲、南红等均有大量合作,共同见证了六十年代香港粤语片横扫天下的浪潮。七十年代国语片兴起,罗兰转投小荧屏,先后在丽的电视和无线电视演出剧集,大都仍然是演配角。有趣的是,这位香港观众熟知的大反派到了电视剧里却经常扮演慈祥母亲,其亲切、朴实、用心良苦的形象和从前妖艳、阴险、花枝招展的形象一样深入人心。她也以其中印混血的鲜明轮廓和娴雅的气质多次扮演西洋贵妇甚至英女皇,不过最擅长最不可替代的依然还是性格怪异的角色,在无线电视台屡拍不厌的金庸武侠剧中,裘千尺、谭婆、归二娘等几个著名的凶婆婆都当仁不让地由她扮演。
时光进入八十年代,粤语片重新振兴,演艺经验丰富、戏路宽广又极具专业精神的罗兰再次成为大银幕的抢手人选,继续投入大反派兼大配角的生涯。这时候的她已经年近半百,从“妖女”全面升级为“妖婆”,演出了一系列盲婆婆、恶婆婆、垃圾婆、神经婆的角色,尤以《七月十四》、《七月十三之龙婆》系列中的龙婆角色最具震撼力。龙婆是一个香港民间常见的神婆形像,在影片中具有沟通阴阳的超能力,罗兰将这个外表并未有特别之处的老太婆演绎得极其生动而传神,大大增强了影片阴森恐怖的效果,不仅夺得了两届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且使这个角色在以后的香港鬼片中反复出现,成为令人疑幻疑真的经典角色。此后,罗兰继续在受欢迎的鬼片《阴阳路》系列中常演常青,堪称香港神鬼电影的中坚人物之一。
从影四十余年,演出了大半辈子的反派和配角,或许影界、观众和罗兰自己都以为她的演艺生涯就将沿着这样的道路走进历史,但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位光彩特异的绿叶却在五十七岁高龄之际以一个正面角色拿到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相信是罗兰电影事业中最为传奇的一个片段。1998年,罗兰已经64周岁了,受叶伟信导演的邀请,在影片《爆裂刑警》中扮演一个患有痴呆症的老婆婆。这个角色的戏份不是很多,性格之怪异也与罗兰以往扮演的角色有所雷同,但是罗兰的演出细致入微,使这位老婆婆的表现既突出又不抢戏,既令人敬畏又惹人爱怜,为这部刻划人性温情的影片添加不少分数。这部电影使男主角吴镇宇获得第六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也使罗兰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和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双料影后桂冠,当她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拿到影后奖座时,全场掌声长久不歇,香港影人以此表达了对这位敬业乐业常年如一的影坛前辈由衷的敬佩。
银幕下的罗兰,至今未婚,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以弘扬教义、扶助众生为人生乐事,经常参与慈善活动,也是圈中人尊敬爱戴的大姐。对于众多新人关于演技的请教,罗兰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其实资历与演技无关,有些业余比赛里的演员演技好得惊人,叫人意外,都分不清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对于圈内圈外关于影后桂冠的赞誉,罗兰更是淡然处之:“奖项并不重要,那是额外的赏赐;拍戏有金钱才可,所以钱才重要。”或许正是这份淡然的态度,使罗兰在漫长星旅中始终宠辱不惊,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反而赢得了从未企望过的名和利。2005年香港电影月期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举行了“百年梦工场之最触动你心灵的演员及电影”全民选举,罗兰赢得了“最佳绿叶奖”——这个奖真像是为她度身定造呢,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倾轧的世界里,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实至名归。
Ⅳ 罗兰.英格斯.怀德
罗兰·英格尔斯·怀德
罗兰英格斯怀德 一般指本词条
罗兰·英格尔斯·怀德(1867—1957),出生于威斯康新州的大森林,代表作品有《草原上的小木屋》等。
中文名
罗兰·英格尔斯·怀德
外文名
Laura Ingalls Wilder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威斯康新州的大森林
出生日期
1867年
快速
导航
早期生活婚姻作者的荣誉
人物介绍
罗兰·英格斯·怀德童年时的生活足迹几乎遍及美国西部,15岁时就为拓荒者们开办的小学执教。婚后迁往密苏里州曼斯费尔德,抚养女儿罗丝成人。1922年罗兰获得欧亨利奖。1932年劳拉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从65岁开始到她90岁去世的25年间,她总共出版了9卷系列图书,包括《农庄男孩》(Farmer Boy)、《草原上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在梅溪边》(On the Banks of Plum Creek)、《在银湖岸》(By the Shore of Silver Lake)、《好长的冬天》(Long Winter)、《草原小镇》(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快乐的金色年代》(These Happy Golden Years)、《新婚四年》(The First Four Years),被后人称作“小屋系列”(Little House Books)。
早期生活婚姻
出生于威斯康星州大森林(大伍兹)的丕平村附近,父亲查尔斯·菲利普·英格斯,母亲卡罗琳·莱克·奎奈·英格斯。她是五个孩子中的老二,她的兄弟姐妹有玛丽·阿梅利亚,双目失明;卡罗琳·加勒斯蒂亚,昵称卡丽;查尔斯·弗雷德里克,9个月时就夭折了;还有格莱斯·珀尔。罗兰的出生地上有一座以前遗留下来的小木屋,被人称为“路旁的小木屋”,是用来纪念她的。
罗兰姐妹的合影
在罗兰很小的时候,爸爸将家安置在堪萨斯州独立镇附近的印第安人领土上,可是那里还不能分地定居。在好多年里,她的爸爸不知疲倦地领着他们不断地搬家,后来为了优先认领土地而到了明尼苏达州的核桃林,与明尼苏达州南特洛伊附近的亲属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经营一家位于爱荷华州奥伯尔的旅馆。从伯奥克搬回核桃林后,查尔斯·英格斯当过屠夫和治安法官。1879年春天,查尔斯找到了一份铁路工作,于是他到了达科他州东部。1879年秋天,查尔斯的家人也来到这里。从1879年到1880年的冬季,查尔斯·英格斯抵达南达科他州的德斯梅特申请宅地定居,在这里他和妻子卡罗琳、女儿玛丽渡过了余生。1880年那里还是一片大草原,那年冬天他们只能住在铁路测量员的房子里,后来德斯梅特逐渐发展成为小镇。随之而来的1880年到1881年的冬季,是达科他州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冬季,后来罗兰在她的一部书——《漫长的冬天》中有提到过。当他们定居在德斯梅特之后,她就开始上学,交了不少朋友,并遇到了来此申领土地的阿曼乐·怀德(1857-1949)。这一时期的生活,在罗兰的“小木屋”丛书中有详细的记录。
15岁时,罗兰获得了她的第一个教师职位,在一所仅有一间教室的学校里教了三个学期的课,而她自己则无法在德斯梅特的学校上学了。后来她承认,她不是特别喜欢教学,但觉得从小就有责任在经济上帮助家里,而女孩子获得工资收入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1885年8月25日罗兰和阿曼乐·怀德结婚后,她就不再去教书。19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气候很适宜,阿曼乐申领宅地的要求已经快要成功,两人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罗兰与阿曼乐婚后住在德斯梅特北部放领地上的新家里,她愿意帮助阿曼乐实现分地定居的愿望。1886年12月5日,她生下了罗斯·怀德(1886-1968)。1889年,她又生下一个男孩,没有取名,生后不久就死了。
婚后的最初几年他们经受了许多考验。阿曼乐感染了严重的白喉,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虽然他的腿几乎完全康复,但在余生中他仍然要借助拐杖来行走。祸不单行,他们还经受了其他的灾难,包括儿子的死,家园被大火烧毁,持续数年的严重旱灾,这让他们债务缠身,身患疾病,无法依靠320英亩(1.3平方公里)的土地谋生。关于他们在农场遭受不幸的故事,可以在罗兰的《新婚四年》里读到,这本书的手稿在她的女儿罗斯·怀德·莱恩死后才被发现,并于1971年出版。它详细地记述了他们婚后四年时间里,在达科他州大草原上艰难拼搏的故事。
大约在1895年,罗兰一家离开南达科他州,到明尼苏达州阿曼乐父母办得很红火的农场里休养了一年,然后又搬到佛罗里达州的韦斯特维尔短暂居住。他们想借助佛罗里达州的气候改善阿曼乐的身体状况,但由于已经适应了干燥平原上的生活,在南部高温潮湿的气候中,阿曼乐的病情更加严重了。1892年,他们回到德斯梅特,买了一座小房子(后来莱恩错误地指出这是租用的)。罗兰夫妇得到特别许可,可以让他们聪颖的女儿很早就去上学。阿曼乐打零工,罗兰做裁缝,这使他们能够积攒下足够的钱,重新开始经营农场。
1894年,捉襟见肘的年轻夫妇最后一次搬家,这次是搬到密苏里州的曼斯菲尔德,用自己的积蓄付定金在小镇郊外购买了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他们将这里命名为落基岭农场。一开始仅有约40英亩(0.2平方公里)覆盖着茂密树林和石头的坡地,一座没有窗户的小木屋。在以后20年的时间里,这里发展为一个面积为200英亩(0.8平方公里),拥有家禽、奶牛和果园的繁荣农场,破败的小木屋最终也被一座有10个房间的大房子及其他建筑所取代。
罗兰夫妇从贫困到富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仅有的收入来自从农场里清理出来的柴禾,阿曼乐把它们一车车拉到镇上,每车可以卖50美分。从地里清除树木和石头的工作虽然艰苦,但使农场逐渐变为肥沃的农田和牧场。苹果树七年也没有结出果实。住在新农场里几乎无法维持生计,19世纪90年代末,罗兰夫妇决定搬到曼斯菲尔德附近,租下一座小房子。阿曼乐找到了做石油推销员和送货员的工作,而罗兰则给本地铁路工人送饭,并在外面寄宿。他们的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改善农场和规划更加美好的未来之上。
罗兰和阿曼乐的合影
大约在这个时候,阿曼乐的父母来看望罗兰夫妇,并把他们在曼斯菲尔德租住的房子买下来,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这对于他们的经济状况来说,是一个很及时的援助。他们最后卖掉了小镇上的房子,这些钱使他们能够搬回农场长期居住,并经营好洛基岭农场。
农场经营多样化
到1900年,罗兰夫妇回到洛基岭农场后,开始集中精力专注于提高农场的生产率和产量。宏伟的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竣工于1912年,它们不仅是罗兰夫妇艰辛劳动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他们从一片空地上建起一座舒适而可爱的家的决心。
鉴于在南达科他州只重视小麦种植的惨痛教训,洛基岭农场成为一个包括家禽、奶牛和大苹果园的多元化农场。罗兰总是积极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还是几个地方农业协会的倡导者,被大家认为是在家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方面的权威,因此经常受到邀请,到地方上的社团里进行演讲。
老年的罗兰和阿曼乐
当女儿罗斯·怀德·莱恩开始写作的职业生涯以后,罗兰也被激励着要自己写点儿东西。1911年,密苏里州《田园生活者》杂志邀请她写一篇文章,此后她便长期成为这家杂志的专栏作家和编辑,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她还在农业贷款协会做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职责是在农场办公室给农民发放小额贷款。
罗兰在《田园生活者》杂志的专栏“一个农妇的所思所想”,把她介绍给欧扎克乡下的忠实读者,他们非常喜欢读她的专栏。罗兰专栏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家乡、家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他国际事件,以及她女儿十分有趣的世界旅行和她自己关于扩大那个时代妇女权利的思考。
直到“小木屋”系列丛书畅销以后,罗兰一家才真正富有起来。而此时,农业劳作以及罗兰从写作和农业贷款协会获得的收入,让她们一家有了稳定的生活,最终使他们跻身曼斯菲尔德的中产阶级行列。
罗兰在俱乐部的女会友大多是企业主、医生和律师的妻子,她在俱乐部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莱恩鼓励妈妈应该效仿自己利用这些时间给全国性杂志写稿。但罗兰似乎不能或不愿放弃密苏里的《田园生活者》,给稿酬更高的杂志撰写文章。她仅有为数很少的几篇文章在这些杂志刊登,而且还是经由女儿大量修改后,依靠她在出版界的关系才实现的。
退休
罗兰的女儿莱恩长期在国外居住(包括她深爱的收养了几个孩子的阿尔巴尼亚),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一直和父母住在落基岭农场。由于她的自由写作生涯发展得很顺利,使她能够在欣欣向荣的股票市场成功地投资。
满头白发的罗兰
莱恩经济上的宽裕,使她能够更多地承担赡养年迈的父母的责任,同时她也为在阿尔巴尼亚和曼斯菲尔德“收养”的几个年轻人提供接受大学教育的资助。莱恩接管了父母早年建造的农舍,还建了一座漂亮的现代化的房子作为礼物送给他们。但是,当几年后莱恩离开农场,罗兰夫妇因为想念自己亲手建造的屋子,又搬了回去,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到20年代末,他们大大缩减了农业经营,罗兰也从密苏里州《田园生活者》杂志和农业贷款协会辞职。这时阿曼乐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自如地管理农场。他们雇人住在莱恩建起的房子里,帮忙照顾其余的农场工作。
他们的退休生活似乎是舒适无忧的,而到1929年,股市大崩溃摧毁了他们一家的投资。夫妻二人还拥有200英亩(0.8平方公里)的农场,但他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大部分积蓄都经由莱恩之手去投资了。现实是严酷的,莱恩必须在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写出更多的作品去出售,以使她能继续承担她所肩负的经济责任。罗兰夫妇也把莱恩看作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依靠她来生活。
1930年,罗兰完成了她关于拓荒时代的童年故事的自传手稿,并征求女儿莱恩的意见。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以及1924年母亲的去世,1928年姐姐玛丽的去世,似乎都在督促她记录下关于“拓荒女孩”的“生命故事”的记忆。她也重新点燃了用写作来赚取一些收入的希望。她的第一部书的最初题目叫《当奶奶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也就是后来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这部书取得成功以后,罗兰继续写作。妹妹琳琳与她一起分享童年时代的记忆,给她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合作完成“小木屋”丛书
莱恩在其母亲著名的“小木屋”系列丛书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围绕着这个问题有一些争论。一些人认为罗兰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写作天才”,她主要依靠女儿的鼓励以及女儿与出版商和文学经纪人之间的联系。另一些人主张莱恩拿到母亲每一部未经润色的粗糙手稿,然后把加工成我们所知道的系列丛书。
罗兰和阿曼乐的墓地
事实可能介于这两者之间:在写作“小木屋”丛书20多年前,罗兰作为一名农村新闻记者和随笔作家就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而莱恩作为一名编辑和作家的超凡写作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
现有的证据(包括双方关于该系列图书写作进展的通信,莱恩内容广泛的个人日记以及罗兰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手稿)都揭示出她们之间存在着共同协作的关系。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罗兰的优点在于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讲故事的人,而莱恩则在戏剧节奏和营造冲突的文学构思上具有杰出的才能,这两个天才而富有主见的女人合作的结果是丰硕的。事实上,合作在两个方面起了作用:莱恩最成功的小说中的两部——《让飓风咆哮》(1932)和《自由的土地》(1938),是与“小木屋”系列书籍同时写作的,基本上是以成人的视角重述了英格斯和怀德两家的故事。她们的合作也给洛基岭农场带来了收入,弥补了她们在股市中的投资损失。简单地说就是:如果罗兰不写这套书,它们就不会存在,因为莱恩根本没有兴趣写她认为是所谓“青少年”的东西;但是如果不是莱恩修订这套书,它们就决不可能被出版,更别说成为名著了。自1931年《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首次出版之后,这些书不断重印,并被翻译为40种文字。
虽然曾有人提出过罗兰和女儿合作的问题,但从来没有人公开讨论过。罗兰的第一次也是最少的一次版税,是从哈珀出版社领到的500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7300美元。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小木屋”丛书的版税给罗兰夫妇带来了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可观收入,这是两个人结婚50年来从未有过的。各种荣誉、大量读者的信件以及赞誉都给予了罗兰·英格斯·怀德。罗斯·怀德·莱恩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也代表了她文学创作的巅峰。她的名字被显著地印在发表她的小说和文章的杂志封面上。《星期六晚邮报》支付她30000美元(约相当于2007年的40万美元)连载她的畅销小说《自由的土地》,而此时《让飓风咆哮》的销量也在海伦·海耶斯主演的广播剧播出后稳步增长。如今这部书仍以《青年拓荒者》的名字在重印。
作者的荣誉
20世纪30年代末期,莱恩离开了落基岭农场,在得克萨斯州的哈灵根和康涅狄格州的丹伯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她最终停止了小说创作,把她的余生花在写作和推广她的个人自由的哲学思想上。她成为20世纪中期美国较有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之一。这些年来,罗兰和丈夫经常独自居住在落基岭农场。周围大部分土地(包括莱恩为她们建造的石头房子在内的财产)已经卖掉了,但仍保留一些家畜,照料花圃和菜园。几乎每天都有一群群的读者来拜访,渴望见到“小木屋”故事中的“罗兰”。罗兰夫妇独自生活,经济上毫无后顾之忧。1949年,阿曼乐去世,享年92岁。罗兰非常悲痛,但决心要独立生活,并留在农场,拒绝了莱恩让母亲与她在康涅狄格长期生活的请求。在接下来的8年里,她独自生活,由邻居和朋友照顾,这些人无法相信他们的“怀德夫人”就是闻名世界的大作家。在曼斯菲尔德,大家都认识她。她会让司机定期送她去镇上、去教堂或访问朋友。那时的她还与编辑、读者和朋友频繁地通信。
罗兰的手迹
在20世纪50年代,莱恩经常回到密苏里陪母亲过冬。有一次,罗兰飞往康涅狄格去探望莱恩。在1956年秋天,莱恩到曼斯菲尔德过感恩节,发现她89岁的母亲患上了尚未确诊的糖尿病和心脏衰弱,病得很厉害。在医院住了几个星期后,情况似乎有所改善,使罗兰能够在圣诞节第二天回到家中。不过她年纪太大,病得又重,从那以后身体状况迅速变差。但罗兰的精神极其坚韧,就像一个回到校园的孩子。她曾经对许多人说她要活到90岁,“因为阿曼乐活过90岁”。她没有食言。1957年2月10日,90岁的生日刚刚过了三天,在曼斯菲尔德的农舍里,罗兰·英格斯·怀德于睡梦中去世。
随着1957年罗兰的去世,洛基岭农场的使用权又回到了之前购买周围土地的农民手里。当地居民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社团买下这里的房子和土地,为了作博物馆用。莱恩认识到房子是比书籍更好的纪念地,她相信建一座博物馆会吸引人们长期关注母亲的那些书。她捐款买房子,建起博物馆,愿意每年捐很多钱来进行维护,并拿出家里的许多物品。这个博物馆受到人们的欢迎,现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曼斯菲尔德。
按照罗兰的遗愿,莱恩只在她有生之年继承“小木屋”丛书的著作权,在她去世后著作权交给曼斯菲尔德图书馆。1968年莱恩去世后,她的继承人罗杰·麦克布赖德获得了版权。麦克布赖德是莱恩非正式收养的孙子,同时也是她的经纪人、律师和继承人。麦克布赖德的所有行为显然得到了莱恩的批准。事实上,根据莱恩的要求,在罗兰和莱恩去世几十年后,当“小木屋”丛书中每一本书以及她自己的文学作品的最初版权过期时,这些书的版权又都以麦克布赖德的名字获得了延期。
麦克布赖德1995年去世后出现了争论。当时密苏里州曼斯菲尔德科赖特县图书馆罗兰·英格斯·怀德分馆(罗兰帮助建立)决定要回“小木屋”丛书的版权。随后的法庭审理采取的是不公开的形式,但麦克布赖德的继承人保留了著作权。图书馆也获得了足够的援助,开始谋划建造一座新建筑。
这些年来,“小木屋”丛书越来越受到欢迎,缔造了数百万美元的销售数量,还有后续的系列丛书(有些是由麦克布赖德和他的女儿写的),以及长期播出的由迈克尔·兰登主演的电视节目。在电视系列剧中,罗兰·英格斯·怀德先后由梅丽莎·吉尔伯特(1974至1984年),梅雷迪斯·门罗(1997年和1998年)和凯尔·查瓦里亚(2005年在电视连续剧)扮演。
罗兰曾经说过,她写这些书的首要原因是她想为以后的孩子保留下她童年的故事,帮助他们了解了在她那个时代美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993年,罗兰跻身密苏里名人堂,她的半身青铜塑像永久陈列于密苏里州议会大厦圆形大厅。
2006年,罗兰的名字载入密苏里州曼斯菲尔德星光大道,大卫·英格斯——罗兰的一位亲属,参加了庆祝仪式。
Ⅵ 罗兰的公司简介
罗兰整体卧室涵盖整体衣柜、木门、床三大品类,构筑整体卧室主体,为整体卧室提供了解决方案。
罗兰是全球整体卧室的缔造者。罗兰不但颠覆式地创造了一个全新品类,同时也创造了一片蓝海,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巨大市场。罗兰整体卧室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整体家居的格局和未来,引领消费者从未拥有的整体卧室体验。由于罗兰在整体卧室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成就了整体卧室第一品牌。
凭借“意式设计”、“德式品质”的核心竞争力,罗兰成为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整体卧室供应商;问鼎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的奥斯卡—鲁班奖;荣膺中国整体衣柜十大品牌;基于罗兰与德国政府在环保领域的探索和杰出成就,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给予罗兰高度赞誉。
作为整体卧室的创导者,罗兰品牌基因与中国文化唇齿相依,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罗兰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生活美学的罗兰整体卧室已经成为“简约、时尚、优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Ⅶ 罗兰原名叫什么
罗兰(1919~),原名靳佩芬,河北宁河人,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后任音乐教员、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人、编辑等职。1948年赴台。罗兰长于散文创作,出版《罗兰小语》、《寄给飘落》、《早起看人间》、《寄给梦想》、《夏天组曲》、《生命之歌》、《寂寞的感觉》、《现代天伦》、《访美散记》等十余本散文集,也写作小说《飘雪的春天》、《西风古道斜阳》、《岁月沉沙三部曲》、《蓟运河畔》、《苍茫云海》、《风雨归舟》等。
与同时代的女作家一样,罗兰的散文选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琐事、随感杂思。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使她更接近社会现实生活,接近普通大众。她的散文创作充溢着强烈的现实感和大众意味。罗兰以现代都市女性热切关注现实生活的眼光写出一批评论社会,追踪热点的散文,以中国知识女性温柔丰富的情怀写出一批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表现出知性与感性交融的艺术风貌。
Ⅷ 罗兰的老公是谁
姓名:索菲亚·罗兰
英文名:Soplia
出生年份:年
出生地点:意大利罗马
简介:
索菲娅·罗兰是久负盛名的意大利红星,从五十年代起,她就以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杰出的演技,名扬天下。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罗兰:&uot;如果罗兰是花,她将不会是小巧精致,有色无香的西洋菊,而是粗枝大叶,清远香溢的荷花。&uot;
索菲娅·罗兰生于罗马的一个小乡村,由于是私生女,她从小受人鄙夷。屈辱与痛苦使她比别人更爱看电影,银幕上那种神奇动人的画面,使她乐而忘忧,明星们精彩的表演更使她着迷入痴。她的内心深处潜藏着一股力量,促使她关注着银幕;因为只有在银幕上她才能找到生活的欢乐。五十年代初,她在那不勒斯的选美竞赛中,登上了亚军的宝座。通过这个阶梯,她跨入了久已向往的电影界。从走上银幕的第一天起,罗兰就清醒地认识到:&uot;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uot;为此,拍片之余,她去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攻读表演。当时,人们并没有注意这位大眼睛、长腿、细腰,脸带愁容的姑娘,但她兢兢业业地在影片中演些小角色。不久,意大利极有经验的导演卡洛·宠蒂发现了她,觉得她是个天生的艺术家,因为在她的表演中总是释放出某种内在的真情实感,使人陶醉。于是卡洛·庞蒂决意栽培她,让她相继在自己执导的《海底的非洲》、《阿伊达》等影片中担任角色。在卡洛·庞蒂的精心指导下,罗兰的表演日趋成熟。终于在影片《那不勒斯的黄金》一片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脾气暴躁又俗不可耐的泼妇,引起人们的关注。
六十年代初,罗兰又幸运地结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导演德·西卡。德·西卡对罗兰十分赏识,他觉得罗兰的表演不仅充满着意大利民族健康的幽默感,而且热情泼辣,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他俩密切合作,共同创作了许多具有国际声誉的佳作。年,罗兰在德·西卡执导的影片《两妇人》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在战乱中因保护女儿免招侮辱而心力交瘁的母亲,从而荣获同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接着,罗兰又与德·西卡拍摄了影片《昨天,今天和明天》。此片上映后,一炮打响,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此,罗兰来往于美、英、法、意之间,成为&uot;在混乱中诞生的一颗巨星&uot;(卓别林语)。
罗兰在从影的卅年中,已在七十多部影片中扮演了各类妇女的形象,其中有:《意大利式的结婚》、$《向日葵》$B$、《旅程》、《香港女伯爵》、《黄铜靶》、《火力》和《血仇》等影片,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索菲娅·罗兰在艺术上执着追求,对爱情也很专注。她与长自己廿岁的卡洛·庞蒂相爱数十年,感情上几乎没有产生过裂痕。如今,罗兰很少拍戏,与心爱的丈夫及两个儿子,住在巴黎,享受着天伦之乐。罗兰希望自己能活到八十岁,因为这一天,她要向百岁的丈夫祝寿。
65岁的索菲亚·罗兰最近击败了多名年轻貌美的超级名模,获选千禧美人。她的照片将被放入一个“千禧时间囊”内,流传百世。
她的出现给好莱坞式的审美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并把人们的眼光从引向了意大利。她的五官粗旷,毫无细致可言, 然而举手投足之间的那份性感,却让人无法抗拒。索非亚至今仍活跃在各种舞台上,她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健康和自信才是拥有永久性感的不二法门。
Ⅸ 罗兰是谁(作家)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吸引着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它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诞生于法国的一个律师家里。罗兰童年时代就很聪慧,特别喜爱音乐和文学。1889年从高等师范毕业,作为官费生录往罗与研究历史。1892年回国后,先后在巴黎几家中学和巴黎大学教授音乐史课程。在90年代中期发生的德雷汤斯事件的影响下,一向信守个人主义的罗兰,不由自主地为社会主义思想所吸引。不过,他要的是“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他的思想是充满着矛盾的。
罗兰的初期创作活动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先后写了四部剧本,他原想建立起一种不是供少数人消遣而是为群众提供精神参料的“人民戏剧”,还为此写了一系列论文,但是他的努力都受到资产阶级指责,这使他感到被利己主义腐蚀着的资产阶级社会空气的龌龊。“让我们把窗子打开!让我们把自由空气放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他这样大声疾呼着。在这种动机指导下,他写成了关于贝多芬、未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3部伟人史。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些作品中,罗兰既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却又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看问题,他的世界观的矛盾是很明显的。
直至1931年,罗兰经过20多年的痛苦探索,终于给出了自己的抉择。他发表了《与过去告别》,表示自己决心站到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队伍里来”,跟新生的力量一起投入战斗。之后,他积极投入进步的政治活动,出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以巨大的创作热情从事写作,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Ⅹ 罗曼罗兰和罗莱哪个好
这个应该是看个人吧,我们一直都是用的罗曼罗兰,质量好,颜值高。两者相比反正我喜欢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