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人寿国寿鸿鑫两全保险有多少分红
中国人寿的实力🎉🎉🎉中国人寿为啥能给5.05的利率,看看下面就知道啥叫霸气[奋斗]。中国人寿的主要投资项目:
1、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始送气,公司总投入约53亿元。年收益率为8.5%。
2、三峡工程:以购买三峡建设债券的方式进入,总投资逾190亿元,分8年投入。从2001年开始债券年息11.5%。
3、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有部分项目已开始运营,投资约11亿元。年收益率11.36%。
4、大亚湾核电站:以于2001年建成投产。公司投资约9亿元,从2000年开始至2020年可获年回报12.8%。
5、华东华南电网改造工程:公司投资37亿元,年收益率14.05%。
6、中国人寿斥资56.亿元认购广发银行20%股权。预计今年收益8%,未来五年15%。
7、中国人寿共斥资350亿元人民币,南方电网192亿股股份,占南方电网总股本的31.94%,跃居成为南方电网第二大股东。预计今年收益率5%,未来8%。
8、中国人寿认购中国银行股份万股H股,总金额达23.5亿港元,
9、中国人寿投资建设银行4亿H股,占建行总股本的0.19%。
10、中国人寿两次投资中国银行,合计5亿多股,占中行总股本的0.21%。
11、中国人寿认购工商银行:在AH上市时,国寿仅战略和网下配售部分就投资约120亿元。
12、招商银行:
13、兴业银行:国寿以3.9亿元,每股5.6元的价格认购了7000万股兴业银行股票,占比为1.75%。
14、大秦铁路:认购3.4615亿元 ,
15、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以每股9.29元的价格认购了中信证券全部5亿股定向增发股份。按照约定,12个月内不能上市流通。其中,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认购3.5亿股,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认购1.5亿股。加上中国人寿已持有的流通股,中国人寿两公司共持有中信证券5.13亿股,持股比例17.22%,分别为中信证券第二大和第五大股东。
获准分享京沪高速铁路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盛宴的保险商包括中国人寿2628.HK、平安保险2318.HK及人保财险2328.HK等。400亿元巨额保险资金的追捧。
此外,据报道中国人寿计划认购徽商银行10%的股权,并有兴趣对即将股改的农业银行进行财务投资或战略投资。
⑵ 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电话多少
平安保险怎么样?
22.9万 1'21"
>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重要成员。从规模保费来衡量,是目前国内第二大寿险公司。
2018年11月30日,荣获“2018TOP金融榜评选——年度最佳寿险公司”。[1]
经营状态
开业
成立日期
2002年12月17日
注册资本
3,380,000万(元)
法定代表人
丁新民
公司类型
股份有限公司
报错
查看全部
快速
导航
主要险种
历史保费
集团关系
企业新闻
服务内容
中国平安人寿的服务内容,具体包括各种保险合同内容变更、收取续期保费服务、保单借款、保险理赔、理赔申请免填单服务、寿险全国异地理赔等方面。
各种保险合同内容变更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双方订定的合同,具有履行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保险合同内容或有关事项,如有不符、错误或变动,投保人应办理变更或更正,并经平安人寿公司同意,且批注于保险单上后,始生效力。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收取续期保费服务
平安人寿公司会于保单续期保险费应交日前,寄发收费通知单,说明应交付保险费金额,或提醒投保人准备款项,以便客户按照约定的交费方法及日期,交纳续期保险费(第二期及以后各期的保险费)以维护保单继续有效。
保单借款
购买终身寿险、储蓄险等主险的客户可按照规定的条款,若已连续交费一年以上并累积有保单现金价值时,可在当时保单现金价值的百分之八十范围内或依约向平安人寿公司申请贷款,以用于满足个人或家庭理财一时急需,手续简便、免抵押、免担保。
保险理赔
投保人、受益人或被保险人于知悉保险事故发生后进行理赔报案,平安人寿公司审核相关资料后按保险合同所承担的保险责任给付保险。
理赔申请免填单服务
客户到柜台办理理赔申请,无需填写理赔申请书,只需向柜面工作人员说明事故相关信息,由柜面工作人员录入打印出理赔申请书,客户签字即可。
寿险全国异地理赔
理赔跟着客户走,为平安客户提供“本地保单、异地理赔、全国通赔”的便利服务。
理赔受益客户电话回访
确认赔款准确到达客户,及时了解理赔受益客户服务满意度、理赔结果满意度以及理赔客户的建议和意见。
住院客户探视
对及时报案的病情较重住院客户拜访、慰问、附送理赔申请书、说明理赔注意事项;指导客户就诊、用药、延长住院申请、转诊等。
赔款支付方式选择
以客户方便的赔款支付方式支付赔款,客户可选择转帐、亲自上门领取现金、委托代理人领取等方式。
理赔事项咨询受理
回答客户寿险理赔方面的专业问题以及理赔申请处理进程。
主要险种
人寿保险
世纪同祥终身寿险
鸿鑫终身寿险
鑫盛终身寿险
鑫利两全保险
鑫祥两全保险
少儿保险
平安世纪才俊投资连结保险
平安世纪赢家终身寿险(万能型)
世纪天使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
世纪天使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外币版)
世纪星光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2004)
世纪星光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外币版)
查
⑶ 601628与601601的两只股票的异同点
601628是中国人寿,601601是中国太保,加上601318中国平安,请看下面的分析: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侧面比较
报告关键点:
我们期待太保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
公司是第三大寿险公司和第二大财险公司。
报告摘要:
我们认为四家主要的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在效率提升方面所处的状态有较大差别,我们制作了一张效率提升曲线以此来形象化的描述。太保是刚刚起步,效率改善的斜率比较陡峭;人保效率改善的斜率略为平坦;国寿已经过一轮效率改善,目前所处的斜率较小;平安是又迎来一轮新的效率改善。
2006年,国寿、平安和太保个人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8%、16%和13%。
而国寿、平安和太保的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分别是53%、23%和9%。太保代理人和新单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是很不匹配的。太保的人均FYP是平安的44%,是国寿的58%,而只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4%,只比六大公司中的新华更多。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并且在很多地区的网点覆盖层次堪与国寿媲美的公司长期的人均月度FYP是不应该与同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的,效率提高将是今后业绩提升的主动力。我们对太保最大的期待是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
公司是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从销售渠道看,太保的个险渠道占比与国寿和平安相比最低,但逐年上升。从险种结构看,太保的传统险比例要明显比国寿和平安高。从区域上看,其相对优势在县域,据统计太保有70%的保费收入来自于县域,而国寿这一比例也只是50%。
公司一直以来均是中国第二大财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1%。我们认为由于监管层加强了价格管制、偿付能力及准备金提取的管理,承保业务利润率会有所上升,综合成本率将会略有下降。
截至2007年中期,公司的投资资产1,917亿元,在保险行业中排名第三。从投资资产构成来看,太保最大的区别在于定期存款比例要明显更高,而债券投资比例要明显更低。与国寿和平安相比,太保股票投资比例最低,而封闭式基金比例最高。
我们采用内含价值法对太保的寿险部分进行估值,采用市盈率法对财险分部进行估值。内含价值的基本假设是投资收益率提高150bp至6.2%,贴现率10%,新业务价值倍数40倍,我们得出太保2008年寿险业务每股评估价值为49.14元,加上财险分部的6.34元,对公司6个月目标价为55.49元。询价区间确定根据2007年预计EPS0.91元,结合按内含价值发计算的2007年目标价,再考虑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差价,得到询价区间为23-27元。摇钱树下看摇钱术
1.效率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1.1.效率提升曲线
我们认为四家主要的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在效率提升方面所处的状态有较大差别。
平安上一轮的效率改善是在2004年之前,在经过2004年上市之后的内部架构完善和产品结构调整之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的进入又一轮的发展高峰。国寿的效率改善是从2003年底在境外上市开始的,到去年底基本结束了这一过程,今年以来开始进入调整期。人保是从年初开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综合成本率以及投资收益方面都开始有明显起色的。而太保的效率提升主要也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由于和同业比较起来人均保费等指标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判断未来提升的空间可能比人保要大一些。根据上面的定性判断,我们制作了一张效率提升曲线以此来形象化的描述我们认为各公司所处的效率提升状态。太保是刚刚起步,效率改善的斜率比较陡峭;人保效率改善的斜率略为平坦;国寿已经过一轮效率改善,目前所处的斜率较小;平安是又迎来一轮新的效率改善。从目前来看,平安是唯一一家具备长期效率改善能力的公司,其它的公司往往是上市后的一次性改善,能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证明。
1.2.人均保费提升潜力很大
我们认为太保寿险业务人均保费提升潜力很大,正如我们在效率提升曲线中所说的那样。
2006年,国寿个人代理人65万人,平安21万人、太保18万人、新华14万人、泰康13万人、太平2.4万人,六大公司合计132万人。国寿、平安和太保个人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8%、16%和13%(图2)。而2006年个险渠道新单保费收入(FYP)
六大公司合计为512亿元,其中国寿、平安和太保的市场份额分别是53%、23%和9%(图3)。太保代理人和新单保费收入的市场份额是很不匹配的,13%的人只贡献了9%的保费收入,人均月度新单保费收入(个险新单保费收入/(代理人数量*12))同业界有较大差距(图4)。2006年,平安的人均月度FYP是4,718元,国寿是3,542元,而太保是2,069元。太保的人均FYP是平安的44%,是国寿的58%,而只相当于平均水平的64%,只比六大公司中的新华更多。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并且在很多地区的网点覆盖层次堪与国寿媲美的公司(图5)长期的人均月度FYP是不应该与同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的,效率提高将是今后业绩提升的主动力。如果太保将人均月度FYP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那也至少会有超越行业平均水平50%的增长。
1.3.国寿上市后效率大为改善
我们对太保最大的期待是其是否能够复制国寿境外上市后效率改善的故事。我们来回顾一下国寿上市之后的效率改善情况。
1.3.1.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上市之后,国寿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市场份额保持了基本稳定,甚至在2006年的时候,市场份额还略有上升。
1.3.2.人均月度FYP大幅提升
上市之后,国寿推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鸿鑫"等产品,同时加强了内部管理,使得人均月度FYP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1.3.3.产品利润率大幅提升
由于个险渠道在新单保费收入占比得到了有效提升,公司自上市之后产品利润率逐年提升。APE margin(标准保费利润率)从2004年的17.1%提升至2006年的24.23%。
2.各项业务分析
2.1.寿险业务
2.1.1.增长情况
自从1996年以来,公司就一直是中国第三大寿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0%。
2006年,公司寿险保费收入378亿元,保费收入的8年复合增长率为24%。
2.1.2.渠道结构
静态的比较2006年各公司数据,平安的个险渠道保费收入是最高的,达到了80%,其次是国寿的51%,太保的个险渠道占比最低,是35%。个险渠道占比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银保渠道业务量相对较大。
动态的比较太保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的个险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从2004年的38%提高到了2007年中期的48%,银保渠道占比基本未变,个险侵占的主要是团险的占比。
2.1.3.产品结构
从总保费收入来看,国寿最大的险种是分红险,占比67%,其次是传统险,占比25%;平安最大的险种也是分红险,但占比仅为34%,意外和健康险的占比是23%,传统险占比15%;太保的传统险比例要明显的高,占比达到了42%,和分红险几乎平分秋色,这是各大公司中绝无仅有的。
从新单保费收入来看,国寿85%的保费来自于分红险,而平安来自万能险的保费收入与分红险相当,太保新单保费收入中传统险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了21%。
2.1.4.区域结构
太保拥有仅次于国寿的分支机构,比平安更多。其相对优势在县域,据统计太保有70%的保费收入来自于县域,而国寿这一比例也只是50%。在县域保险市场,几乎只有国寿和太保两家机构,国寿的市场份额大致是70%,而太保则享有剩余的市场。
从分省数据来看,江苏、山东、上海、河南和山西是公司保费收入排名前5名的省份,占公司总保费收入的42%。其中山西在当地市场的份额居于太保系统内的首位,达到接近20%,其次是宁波、江苏、贵州和河南。而国寿市场份额最高的公司分别是江西、内蒙、广西、甘肃和河北,平安的是大连、宁夏、厦门、青岛、深圳。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太保与国寿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有较高的共同点,而平安作为一个城市公司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
2.1.5.关于利差损
太保与平安一样,均没有将高利率保单进行剥离。由于平安在利差损形成时期,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其利差损保单规模要更大。从准备金余额占比上来看,2006年平安的占比是37%,太保是24%。从有效业务价值来看,2007年中期,利差损保单的有效业务价值为-164亿元,而太保这一数据为-28.73亿元。与平安一样的是,在近年利润比较好的时候,公司均花费了一些力量来消化利差损,具体方式是调低利差损保单的评估利率。经过几次调整,目前太保利差损保单的负债成本已下调至了6.53%,与平安相当。预计两家公司在今年底都会继续下调评估利率。总体来讲,两家公司均具备消化利差损的能力。
2.2.财险业务
2.2.1.增长情况
公司一直以来均是中国第二大财险险公司。按照自1998年以来的数据,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了稳定,截至2007年10月份,公司的市场份额为11%。2006年,公司寿险保费收入181亿元,保费收入的8年复合增长率为16%。
2.2.2.险种结构
由于车险发展速度快于其它险种发展速度,太保的车险比重与市场一样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56%提升至68%。
与人保和平安相比,太保的车险比例在历史上较低,但由于近年的比例提高,使得和人保、平安的车险占比较为接近,甚至还略为高了一些。
2.2.3.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且有望下降
虽然车险比例逐年提高,但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还保持了稳定。其中赔付率呈下降趋势,而费用率的提升抵销了赔付率的下降,使得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正像我们在《中国财险:承保业务处于上行周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认为由于监管层加强了价格管制、偿付能力及准备金提取的管理,承保业务利润率会有所上升(图23),综合成本率将会略有下降。
2.3.投资业务
截至2007年中期,公司的投资资产1,917亿元。同期中国人寿的投资资产是7,663亿元,中国平安的投资资产是3,318亿元,中国财险是770亿元,太保的投资资产在行业中排名第三。
2.3.1.投资资产构成
从投资资产构成来看,太保最大的区别在于定期存款比例要明显更高,而债券投资比例要明显更低。定期存款与债券相比,优势在于其主要形式协议存款一般含有浮息条款,在加息时段更为有利;劣势在于其流动性较差,而且期限最长5年。与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相比,协议存款收益率并不低,如最新央行公布的3季度61个月协议存款加权利率为5.28%,而同期国债收益率一般为4.7%-4.8%。
2007年中期,太保权益类资产中42%是股票投资,30%是开放式基金,28%是封闭式基金。与国寿和平安相比,其股票投资比例最低,而封闭式基金比例最高。从金融工具分类来看,太保的交易性资产比例最低,只有8%,而国寿、平安和人保分别为18%、28%和40%。
2.3.2.投资收益率
2007年中期,国寿的总投资收益率为10.38%,平安和太保的收益率分别为15.81%和15.2%。投资收益率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人寿收益率是包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另一方面公司的会计政策对投资收益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可供出售类资产浮盈兑现比例以及交易性资产的占比等。因此,收益率指标只能作为一项参考而已,并不一定代表实际的投资业绩。我们认为10大重仓股是一个很好的跟踪标的,因为其表现不受管理层态度的影响,能公允地反映其权益类资产的表现。遗憾的是太保尚未公布其10大重仓股。
中国人寿中期债券收益率相对较低是因为在债券市场不断下跌的情况下,公司提取了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3.估值
我们采用内含价值法对太保的寿险部分进行估值,采用市盈率法对财险分部进行估值。
内含价值的基本假设是投资收益率提高150bp至6.2%,贴现率10%,新业务价值倍数40倍。公司公布了2006年新业务价值21.76亿元(12%的贴现率),截至2007年中期的一年新业务价值29.18亿元,同时在内含价值变动表中还列出了2007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8.42亿元,由此推出去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1亿元。今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我们预计公司今年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至少会有50%的增长,同时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公司由于效率的提高,新业务价值仍将会有快速的发展,未来两年同比增长分别会有30%和20%。同时考虑明年H股发行9亿股。
按照以上假设,我们得出太保2008年寿险业务每股评估价值为49.14元,加上财险分部的6.34元,对公司总的目标价为55.49元。
4.公司背景
4.1.历史沿革
1988年,交行成立了保险业务部。经过3年的运作,1991年交行发起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经过两轮增资,太保的注册资本达到了20亿元。由于太保的业务最初主要来自交行信贷相关的财产保险业务,所以太保最初更重视财险业务,财险业务的相关经验积累也较为丰富。直到后来随着平安凭借个人营销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展,太保才开始跟随性的发展寿险业务。
1999年,由于监管的要求,交行将其股份转让给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府随后逐步转让给其下属企业,太保的控制人随即也从交行转到了上海市政府。太保独立之后,管理层也意识到了寿险业务的"利差损"问题,而同时财险业务盈利能力却要好很多,这也在公司内部引发了究竟要不要发展寿险业务的争论,市场份额也因此有所下滑,与此同时平安借"投联险"继续攻城拔寨。
2001年,同样也是由于监管的要求,太保发起成立了寿险和产险公司。由于寿险公司独立经营,有了自己独立的财务资源,因此寿险开始快速发展,个人代理人数量由2001年底的14万人上升至2002年底的21万人。由于大规模发展初期投入很大,形成了一些累计亏损,而同时业务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资本金,两方面因素导致公司寿险业务在2004年存在115亿元的偿付能力缺口,限制了分支机构的开设和业务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太保集团与凯雷在2005年底共同出资66亿元(其中凯雷出资4.1亿美元)对寿险进行注资。在这一阶段的2002年,公司还进行了一次增资,引进了宝钢集团和大连实德作为股东,管理层对公司的话语权加大。
2007年4月份,为了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同时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经与凯雷磋商,将凯雷对太平洋人寿的股权转为对太保集团的股权,为上市铺平了道路。
4.2.组织架构
公司发行前的最大股东为华宝投资有限公司,占比20%,是由宝钢集团及下属企业合并股份转让给华宝投资有限公司。申能集团是其第二大股东,占比19%。凯雷通过两个基金控制了公司19.9%的股权。
太保同平安一样也是集团整体上市,同时对子公司均是高比例控股,其占寿险、财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比例分别是97.83%、98.14%和90%。同时还持有太平洋安泰50%的股权和太平洋香港公司的100%股权。估值基本相同下买保险还是买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