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绍世界名城
巴黎是真正的鲜花之都。称之为“花都”毫不为过。无论是在餐桌上、阳台上、院落中,还是在橱窗前、街道旁、人们的怀抱里,满眼都是盛开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 而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店和花团锦簇的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这里曾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革命群众攻克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幕。7月14日由此被定为法国国庆节。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举行了震惊世界的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也是一座具有很高文化品味的城市。它的文物古迹众多,受到保护的古建筑就有3千多座,很多古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走进巴黎,就如同走进了建筑的博物馆,文化的圣殿,艺术的宝库。漫步于巴黎街头,无论是在蒙马特区狭小的胡同里,还是身处气宇轩昂的香榭丽舍大道,你都常常会与那些心仪已久的历史遗迹及艺术建筑不期而遇:卢浮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更有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
雾都不再--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喜爱英国文化的旅游者或许会暂时沉缅于雾都的朦胧景色,但长住在此的伦敦人对此深感困扰。浓雾会妨碍交通,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健康。为此,英国于1875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减少城市污染。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对工业加强管理,煤在工业燃料中所占的比例下降,煤烟污染有所减轻,但并无质的改观。
1952年12月4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类似的烟雾灾害随后又发生过几次,对英国人产生了很大震动。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煤烟污染的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1968年又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符实。
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完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量持续增加的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们主要关注汽油的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铅汽油逐渐受到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也成为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物质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称为"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目前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工具。市政府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标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率、清洁的发动机技术以及使用天然气、电力或燃料电池的低污染汽车。
如今,慕雾都之名而来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无数英国文学作品中曾经描绘过的沿街滚滚而下的黄雾已经消失了踪影。阳光驱散薄雾后,四周是一片清明,让人难以想象当年迷离晦暗的雾中情景。对伦敦来说,或许是失去了少许神秘和浪漫的气氛,但得到的却是更高的生活质量。生活在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中是何等重要!
㈡ 急需的资料,名城介绍
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座落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面
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大的进
出口港,市区有1万多条街道。该市由3部分组成,即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合称大
伦敦市。
伦敦是欧洲的一座古老城市,有近2000年的历史。伦敦始建于公元43年。早在公元
1世纪时,罗马军队渡海入侵,曾在这里驻军筑城,成为当时的主要兵站,称为“伦甸
涅海”,据考证,此名称来源于凯尔特语,意为“山丘之要塞”。
11世纪时,伦敦已成为商业和政治中心。历史上,伦敦曾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
市,虽然后来退居到第7位,但仍是欧洲的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港口。
从飞机上俯视这座城市,铁路、公路和建筑物密密麻麻,碧绿的泰晤士河水自西向
东浩浩荡荡地穿越市区,将伦敦整齐地分为南北两部分。河上27座建筑风格不同的桥梁,
将两岸的城区连在一起。桥上行人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桥下船只穿梭往来。河两
岸花草树木交相辉映,议会大厦、政府机关、宾馆、旅店、影剧院和众多的古老建筑掩
映在绿树丛中,景色迷人。
没有到过伦敦的人,也许以为这座世界名城一定是处处摩天大楼,实际上整个市区
绝大多数是三四层高的楼房,高楼大厦数量不多。乘车观赏伦敦市容,展现在人们眼前
的是古老城市的风貌。古香古色的大厦、教堂、钟楼与尖塔比比相连,木结构旧式房宅
举目便是,竖立着的古代名人雕像随处可见。很多街区由各自的特点的建筑群组成。在
一条街道上,各建筑物的高度不相上下,外墙色调基本一致,建筑风格十分近似,好像
是同一位设计师设计、在同一个时期建筑的。许多建筑物的外表看起来显得陈旧,但那
古老的风格,谐调的色彩,却给人以美的享受。英国人对古代建筑视如家传珍宝,英国
政府早年就通过一条法律,对古建筑只能装修加固,不得推倒另建新楼。为了保持伦敦
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建筑物不是向高空发展,而是重点改进内部布局和使设备现代化。
许多宾馆、饭店、商店、公司、企业的办公楼,室内设备采用光电和电子设备,使用计
算机工作,实行电脑控制,但大楼外表依然不改旧容。房屋不变,街道也自然无法改变,
因此,伦敦市区极少见到新式多层公路和立体交叉桥,处处是弯曲狭窄的街道。小街小
巷纵横交错,外来的客人走进去,绕来绕去,如同进入迷阵。那些在伦敦居住多年的人,
出门总是带着一张市区路线图,不然就会迷路。这种古老的街景,常常让人触景生情,
追忆伦敦昔日古老的风貌。
大伦敦市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伦敦城,面积1.6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自成一区。
城内有罗马式城墙,那是1800多年前罗马人征服伦敦的遗址。伦敦城如同纽约的华尔街
一样,是英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以伦敦城为大本营的金融
垄断资本,不仅控制着英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对世界许多地方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
响。伦敦城居民仅4000多人,但那些金融界、商业界人士,每天似潮水般涌进这块地方,
流动人口多达50万。
伦敦西区,是英国政府所在地,也是繁华的商业区、文化区和贾商巨富的聚居区。
在白厅大街一带,是英国首相官邸、外交部、内政部、财政部及海军部所在地。著名的
议会大厦座落在白厅大街南端。议会大厦西边,是英国最壮丽的哥特式建筑杰作西敏寺,
这组建于1050年以教堂为主的建筑群,规模宏伟,装饰华丽,历来是英国女王举行加冕
的地方和王室及知名人士的墓葬之地,牛顿、达尔文的遗体都安葬在这里。西敏寺往西,
是白金汉宫,是现在英国女王居住的地方。伦敦西区被人们视为英国的神经中枢,也是
英国政治的象征。
伦敦是英国历代王朝建都的地方,市内文物古迹、历史名胜很多。伦敦也是英国文
化艺术名城,市内有雾都——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是一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城市。它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金融中心,更以“雾都”著称于世。 伦敦也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这里五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这里的雾常常弥漫不散,连续好几天,空中都是充满了白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两岸的尖顶教堂,高层建筑都被掩盖起来,只剩下一些空中楼阁。
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剧院。
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座落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面 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大的进 出口港,市区有1万多条街道。该市由3部分组成,即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合称大 伦敦市。 伦敦是欧洲的一座古老城市,有近2000年的历史。伦敦始建于公元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