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宇视股票公司
扩展阅读
带f信号的股票软件下载 2024-09-19 23:29:52
世界工程机械行业 2024-09-19 23:21:04
超图软件股票代码是多少 2024-09-19 23:10:28

宇视股票公司

发布时间: 2024-09-16 07:10:10

Ⅰ 监视器十大品牌排行榜监视器有哪些品牌


监视器十大品牌:1、Infinova英飞拓;2、Honeywell霍尼韦尔安防;3、HIKVISION海康威视;4、DAHUA大华;5、BOSCH博世安防;6、SONY索尼;7、Uniview宇视;8、Tiandy天地伟业;9、Axis安讯士;10、Techwin韩华。监视器是闭路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控系统的终端设备,充当着监控人员的“眼睛”,同时也为事后调查起到关键性作用。
Infinova英飞拓
Infinova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安防与光通信设备制造商,股票代码为002528。公司一直秉承“以科技和敬业服务安全”的经营理念,坚持创新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产品涵盖全系列视频监控设备,包括摄像机、快球、高速云台、视频矩阵、IP视频系统,以及光端机和门禁控制系统,并被全球许多大型安保项目选用。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的国际质量认证,建立了一套严格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Honeywell霍尼韦尔安防
霍尼韦尔安防集团隶属于霍尼韦尔国际公司自动化控制集团,是世界最大及最富经验的电子保安系列产品制造商之一,我们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正保护着全球数百万的家庭、工厂、企业单位、商业机构、公用事业及政府机关的安全。
HIKVISION海康威视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和可持续研发能力,提供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并针对金融、公安、电讯、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军队等众多行业提供合适的细分产品与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和方案面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奥运会、大运会、亚运会、上海世博会、60年国庆大阅兵、青藏铁路等重大安保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Ⅱ 海康威视③:对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的一点思考 | 三省案例26集

视频监控行业过去20年的发展成就了两家公司,一家是海康威视,一家是大华股份,两家公司于2001年相继成立,2019年海康威视收入达到576.58亿,大华股份达到261.49亿,位居全球前两名,中国市场份额约50%。

这次研究海康威视我在思考一个问题:20年前有很多做视频监控的公司,为什么是海康、大华脱颖而出?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康、大华的过去,但是我想通过“过去”理解未来。

我还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视频监控行业和白酒行业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两个行业最大的区别是变化速度。

白酒行业从酿造工艺看是一个变化特别慢的行业,甚至是不需要变化,“越老越好”,只是在需求端,随着消费水平提高,为满足不同客户,产品结构有一定变化。

视频监控行业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需求都是一个变化特别快的行业,而“变化快”就是过去20年视频监控行业发展的主题,谁能适应变化,或者谁能引领变化,谁就能在监控行业里“冲浪”,海康威视、大华股份都是“冲浪高手”。

技术“浪”

过去20年,视频监控行业主要经历四次技术升级:模拟化——数字化——高清网络化——人工智能化,目前处在人工智能化阶段。

2001年3月,大华有限成立;2001年11月,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两家公司成立时正好是中国监控市场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型起步期。

数字化核心产品是数字录像机(DVR),DVR技术门槛非常高,当时主要由国外产品主导,海康威视2003年推出DVR产品,大华有限2003年推出16路嵌入式DVR(大华2001年开始生产、销售DVR)。

海康、大华通过DVR进入视频监控行业,并且很快搭上行业向数字化转型快车,拉开与其他视频监控公司距离。

2006年,海康威视在编解码和后端储存产品相继取得成功后,将业务拓展到前端摄像机市场。同年,大华推出球机等产品,进入前端市场。

此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继续主导视频监控行业技术升级,从数字到高清网络,再到当前的智能化。

两家公司也从最初的后端DVR产品,扩展到前端、传输,再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到现在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

需求“浪”

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因为技术“浪”,还因为需求“浪”,甚至需求“浪”的作用比技术“浪”还要大,中国在安防领域的投入,远远高于国外,为海康、大华的成长提供“沃土”。

2004年建设平安城市;

2012年建设智慧城市;

2016年建设雪亮工程。

三大项目投入规模超过2万亿,其中智慧城市投入最大,超过1.5万亿,雪亮工程投入较少,预计在2000亿。

2009年海康威视收入21亿,2019年收入576.58亿,10年复合增长率39.27%;

2009年大华股份收入8.36亿,2019年收入261.49亿,10年复合增长率41.1%。

随着技术升级,需求“浪”也开始变化。

2016年之前,视频监控的目的主要解决公安、交通、企业安防“看得清”的需求。2016年之后技术升级,视频监控开始能够“看得懂”,需求开始从政府转向企业。

面对技术和需求的转变,2017年海康威视提出AI Cloud,2018年调整传统安防业务,划分为PBG、EBG、SMBG;2018年大华股份提出城市之心,业务调整为To G、To B、To SMB和To C。

两个麻烦

过去10年,在技术“浪”和需求“浪”的双浪驱动下,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是股票市场的佼佼者,海康威视连续6年ROE超过30%(上市5年以上公司仅两家,另一家是海天味业),大华股份连续9年ROE超过20%,近10年海康威视涨幅632%,大华股份涨幅713%。

但是近三年,两家公司似乎碰到一点儿麻烦,海康威视涨幅仅5.11%,大华股份下跌12.64%。

2018年、2019年海康威视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8.93%、15.69%,增长降速,大华股份分别增长25.59%、10.49%,同样降速。

实际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不是碰到一点儿麻烦,而是两个麻烦:政府投入降低和新竞争者。

2012年到2017年是智慧城市投入高峰期,2017年之后投入降低,接替智慧城市的雪亮工程,在规模上远远小于智慧城市,在政府需求端,增长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

在传统视频监控市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没有对手,排在后面的宇视、科达、东方网力与头部企业距离很大,很难撼动他们的地位,但是进入智能时代,视频的目的不仅是安防,还有很多新应用,所以吸引很多新竞争者,包括算法公司、芯片公司、云平台公司,其中华为“雷声”最大,要做“世界第一”,很多人认为,华为做什么都能成功。

我认为政府投入降低短期影响较大,视频监控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政府,现在政府投入已经进入存量阶段,但是政府对安防的需求不会降低,随着技术升级,存量市场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当然很难像过去50%那样增长,但是10%、20%的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新竞争,我比较乐观,如果我们仅看视频监控在安防行业的应用,那这个市场是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进入视频监控的目的不仅仅是安防,还有更大的物联网,所以从物联网的角度看,市场空间非常大,可以容纳很多企业。

基于对这两个麻烦的认识,我对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比较乐观,他们在供应链、渠道、客户、数据、技术、人才、资金都有很多积累,当然他们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他们还在主导技术升级,而不是被动升级。

三省 评分


海康威视得分75分,大华股份得分66分,我继续选择海康威视。

如果不看三省评分,我还会选择海康威视,两家公司成长时,大华股份似乎一直扮演追随者,目前仍然没有看到有超越的迹象。

估值

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很多公司的数据会很难看,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考虑,疫情有没有对该公司造成本质影响,如公司无法生存、竞争优势改变,如果没有本质影响,我基本忽略2020年的表现,而是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这家公司。

实际海康威视2020年一季度的表现还有一点惊喜,二季度全球疫情蔓延,公司数据将受到影响,但我认为不会影响海康的根基。

我对海康威视3年后的估值是3600亿到4500亿,合理买入区间在2000亿左右,目前海康市值2693亿。

海康威视,2020年6月12日,市值2693亿,股价28.82元,2019年PE21.55倍。


风险提示:本文仅是作者学习之用,文中可能存在很多错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文中数据来自相关公司公开资料及作者推算。封面来自:海康威视官网。

相关文章:


海康威视②:从安防公司向大数据公司跨越︱三省研究第二十六集



Ⅲ 海康威视的股票最近一直在跌是为什么

是因为他们的公司目前发展不是特别好,而且公司的经营出现了瓶颈期,所以股票才会一直下跌。

Ⅳ 阿里的「交通」局

「大交通」这盘棋里,阿里的野心。

作者 | 高秀松

编辑 | 余快

2013年5月,马云在卸任CEO前最后一夜,为阿里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斥资2.9亿美元入股高德,成为大股东。

当时,阿里正处于极速扩张的阶段,先后投资了微博、陌陌、美团、友盟等企业,而被其视为发展O2O模式最重要的抓手——高德地图,也自然而然成了囊中之物。

一年之后,阿里再斥资近11亿美元,将高德正式收编。

收购高德的效果是显著的,阿里不仅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搞得风生水起,其另一核心——菜鸟网络,接入高德地图的数据之后,在物流方面也开启外挂模式,已发展成估值约1900亿元的超级独角兽,电商业务也因此获益。

虽然阿里收购高德的初衷是为了利用地图这一流量入口来赋能其O2O业务生态,但高德的意义却不仅于此。

2016年,阿里在通过追加4亿美元的投资之后,成了滴滴出行的大股东,并且签订了一份由高德地图为滴滴出行司机提供地图导航服务的合作协议。

表面看,这是为了巩固高德地图的用户群和业务,但实际上,这是阿里进入交通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在此之后,阿里在交通出行领域的投资多达数十起,涉及公共交通、车联网、二手车、自动驾驶等多个业务,从 汽车 生产到生态,从公共出行到 汽车 服务,从智慧高速到城市大脑,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的行业布局,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交通“高端玩家”。

氪金之路

“互联网没有边界,就像电一样。”

马云曾如此说道,其意指互联网通过对各种行业的兼容并包,能够打造新的“网络经济体”,让“个人和企业都从中受益”。

但这同时也表明:互联网公司的基因,本质上是扩张性的。其表现就是通过投资并购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在业务上进行协调配合,最终反哺到整个公司,形成“扩张-盈利-再扩张”的正循环。

阿里在智能交通行业的布局也遵循这个逻辑。

在收购高德地图之后,阿里又马不停蹄地投了“快的打车”(后与滴滴打车合并)、“神州优车”、“斑马 汽车 ”等公司。据IT桔子统计,过去十年间,阿里在 汽车 交通领域的投资共41起,其中有33起发生在投资滴滴(2016年)之后,涉及金额达数百亿元。

可以看出,阿里的投资比较明晰:以交通出行为核心,围绕人的用车需求,建立从产品到服务的“车生态”。

智己 汽车 是一个新能源 汽车 品牌,2020年由上汽、阿里和张江高科共同成立,这是阿里在投资小鹏 汽车 之后的第二家新能源 汽车 。

虽然都是投资,但事实上有差别:投资小鹏,就像普通人买股票,更多看中的是投资收益;投资智己 汽车 ,更多是为了发展自身业务,而这又与斑马智行密切相关。

斑马智行是由斑马网络和Ali OS于2020年重组而来,由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担任董事长,阿里副总裁张春辉担任联席CEO,是妥妥的阿里系成员。

并且Ali OS的完整技术体系和核心技术人才也被完全纳入斑马智行,由此可见斑马智行的重要性。

作为阿里布局车联网的重要抓手,斑马智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 汽车 操作系统上,Ali OS目前已在上汽荣威、名爵的部分车型落地,而智己 汽车 L7车型的操作系统“Cloud Car”也由斑马智行提供。

在车已经被视为下一个现象级消费场景的趋势下, 汽车 操作系统已经被“再定义”,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

从地图导航到电子支付,从 汽车 娱乐 到车生活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业务生态,而这都需要一款具备良好用户体验的车载操作系统。

但研发车载操作系统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趋势下,系统与芯片、传感器之间的适配就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智己L7不单使用Ali OS,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主要由速腾聚创、AutoX来提供,而这三家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股东:阿里!

换句话说,没有直接宣布造车的阿里,私下里却不断搞“小动作”:一边搞 汽车 操作系统,一边投资新能源 汽车 公司。而且阿里达摩院也在搞自动驾驶,虽然聚焦于物流场景,但技术上的共通,难保不会使用在乘用车上。

因而,阿里虽然一直很低调,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自动驾驶的相关布局。

不过,如果说阿里投资智己 汽车 、斑马网络以及速腾聚创、AutoX等公司并且自研 汽车 操作系统,仅仅是为了抢占下一个流量入口来拓展其业务生态,这未免太小看了阿里的格局。

2019年5月,阿里斥资35.95亿元入股千方 科技 成为二股东,顺道拿下了千方 科技 旗下的宇视 科技 。

千方 科技 是智能交通行业里的TOP级玩家,而宇视 科技 则是AI安防的佼佼者。2017年,千方 科技 以45亿元的作价收购宇视 科技 母公司交智 科技 ,将这个国内仅次于AI安防巨头海康、大华的企业纳入麾下。

阿里入股千方 科技 的目的很明显:千方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已沉淀多年,与千方合作不仅能更快地进入行业,少走弯路,而且可以高效配合自己的城市大脑。

另外,虽然阿里已经在单车智能方面取得进展,但在车路协同,甚至车联网的建设中,还缺少一个重要的帮手,千方显然符合这个条件。

而作为国内第三大视频监控企业,宇视的作用则在于提供“端”的感知,这是阿里这种互联网巨头较少深耕的领域。

监控摄像头作为路的眼睛,对于实时感知路面情况,比如交通拥堵、事故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阿里入股千方,其意在一箭双雕:既能与千方合作搞交通大脑,又能让宇视参与到感知端的建设。

也就是说,阿里除了在“车”“管”方面下功夫以外,也在“路”上有布局,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车+路+管”的模式,共同为阿里的智能交通战略服务。

但,这就够了吗?

细心的人会发现,阿里不仅投了车和路,还投了网约车、二手车、洗车机器人、 汽车 维修、停车等等与车相关的车生活服务公司。如果把所有的投资项目融合在一起,从城市交通的角度理解,便不难得出阿里的野心:

建立起以交通出行为核心的大交通业务生态。

这个大交通业务生态不单单局限于交通行业,而且可以赋能阿里的其他业务,比如支付、物流、广告等,从而形成开头所说的正向循环。

于是“重氪”之下,阿里终于从“职业小白”晋升为“高端玩家”,在智能交通行业,形成了以交通出行为核心的商业版图。

然而,高玩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人民币以外,还得有过硬的技术,或者说装备,才配得上“高玩”的称呼。

阿里的这些业务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点,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始终没能连接成面。就好比一个个散件装备,缺少了核心,无法融合在一起,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那么,阿里的核心装备是什么呢?

核心装备

如果把地图、出行、交通、停车......这些词写在纸上,用一个关键词将其串联起来,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云计算。

作为AI时代的新概念,云计算可以帮助人和机器更加高效地处理数据,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急需AI赋能的交通行业,也不例外。

不论是城市交通治理,还是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再到交通出行,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来赋能交通,就需要云计算服务。

阿里之所以能够在智能交通领域一枝独秀,其核心装备就是阿里云。

作为国内云计算的排头兵,阿里云能牢牢占据国内公有云市场的头一把交椅,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阿里的城市大脑项目,而城市大脑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交通治理。

2017年,阿里云城市大脑1.0诞生,其主要功能就是AI信号灯和交通事件自动识别及处置,从通行疏导和事件处置两个方向来提高通行效率;

2018年,阿里云推出城市大脑的2.0版本,在交通治理的基础上,向政务、水务等领域拓展,并且落地全国多个城市;

2019年,阿里云、千方 科技 与高德地图三方联合发布“千方阿里云城市大脑交管联合解决方案”,同年推出了城市大脑3.0版本;

除了城市大脑以外,阿里云在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上也有实践项目,包括高速云控平台、自由流收费稽核、监控管理和视频上云、车路协同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阿里的城市大脑已在全球数十个城市落地,而阿里云参与的国内智慧高速实践项目达到二十多个。

在阿里云的赋能下,阿里的智能交通建设如鱼得水,2020年成立了“阿里巴巴数智交通研究院”,并且推出“智慧交通操作系统TBOS”。

该系统融合了云计算平台、数据融合引擎、视觉AI等人工智能技术,并与阿里生态下的高德、菜鸟高度互联,可以整合外场硬件和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而在这些项目的反哺下,阿里云也于2020年首次实现盈利,结束了长达11年的亏损状态。

从本质上看,阿里云对交通的赋能是技术性的,而交通对阿里云的反哺则是经济上的。

如果把阿里在智能交通的投资当作一个个点,那么阿里云就是一条线,将这些业务串联在一起,通过阿里云来实现整个“大交通”业务生态的闭环。

正是有了阿里云这件核心装备,阿里才能在智能交通这条赛道上越走越远。而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智能交通建设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阿里云若要实现业务增长,就必然离不开这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还要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

按照一般的 游戏 规则,玩家在氪金拿到核心装备之后,要想获得更多资源,就必然要与其他玩家同台竞技,凭借硬实力来战胜对手,从而壮大己身,并且只有竞争,才能进步。

和阿里同台竞争的对手们,都有怎样的实力?

竞技时刻

提起阿里,就不得不说腾讯和网络。

曾经的BAT,凭借着各自的优势发展为现在的庞然大物,但在智能交通方面,三家的路径却有着相似之处:投资!

网络和腾讯在 汽车 交通方面的投资,比起阿里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三者投资的公司都有很强的共性与竞争性。

比如,阿里投了小鹏和智己 汽车 ,腾讯就投了蔚来和恒大,网络则投了威马和集度。

BAT 汽车 交通生态

可以看出,BAT在 汽车 交通的布局,总体来看差别不大,却也有各自的侧重点:网络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方面,腾讯更多布局 汽车 服务生态,而阿里则主攻城市大脑。

虽然BAT都意识到了“大交通”生态,但阿里显然提前一步,其城市大脑已经更新到3.0版本,并且在数十个城市落地;网络和腾讯即使也在快速跟进,但落地的项目相对较少,暂时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

在云计算服务领域,阿里云也占据了国内公有云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行业地位较为稳固;这意味着在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阿里可以凭借积累的经验和阿里云的硬实力,在城市项目招标时更具优势。

目前,城市大脑已经从交通向多个领域拓展。理论上讲,基于城市大脑项目,BAT都可以完成其“大交通”业务生态的布局:以导航地图为切口,打通以车为核心的交通出行服务各个环节;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将所有的业务串联起来,形成集“云边端”和服务为一体的智能交通产业生态。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阿里显然做得更好一些,但没有达到一骑绝尘的地步,网络腾讯这两个老对手,也正在加班加点地锤炼武器。而此时,另一个蛰伏已久的玩家悄然露面了,这个玩家虽然不像他们一样氪金,但其技术实力却足以引起重视。

这个玩家就是华为。

作为一家ICT公司,华为属于技术派,走的是以技术为核心、产品为武器的路径。

这名玩家性格僻静,但出手就是狠招:车联网、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路协同、城市大脑,从设备到系统,从车到路,提供“云边端”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也已经在多个城市落地。

而华为云,也正在发力,目前虽然比不上阿里云,却能和腾讯云媲美。这对BAT来说,意味着未来的云服务,增加了一名强有力的对手。

不过,华为在技术上功力深厚,但其交通业务生态相较于BAT来说比较窄,主要聚焦于智能交通内部,没有向更多的 汽车 出行服务作外延,这对BAT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

然而在智能交通建设上,BAT已经不能忽视H的存在,这名竞争对手的出现,将使这个市场的竞争趋于多元化。同时,也让这场 游戏 变得更为有趣。

时代的脉搏

马云曾在第四届浙商大会的论坛上,给予中小企业创业者一个忠告:创业要顺势而为、借势而为。

文章开头提到,阿里的投资并购在主要集中在2016年之后,这个时间点其实非常重要。

一是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之后,AI被彻底引爆;

二是国家提出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目标;

三是阿里云从幕后走向前台。

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在2016年,就会发现,上面的“一”是技术趋势,即以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问题;“二”是政策趋势,即我国交通行业从“大”向“强”的转变;“三”则是在两种“势”的背景下所作出的改变。

阿里正好是抓准了这个“势”,并且将技术用得恰到好处,才得以从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头部玩家。

其“顺势、借势”的思路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因为现在恰好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政策和技术的趋势已经指明方向,可谁也不知这条路上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

同台竞争的玩家越来越多,谁会成为交通领域的「终极boss」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