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今天股票大跌为什么是2009年2月18日的股票
央行挤压票据融资泡沫 三个月正回购放出天量
昨天,公开市场三个月正回购量猛增至1200亿元,创下了其历史最高纪录。市场猜测,央行此举可能意在通过微调短期流动性,适度平抑连月突飞猛进的票据融资。此外,这次巨额回笼只是结构性调整,并未改变资金宽松的局面,目前公开市场仍为向市场净投放资金。
央行昨天在公开市场选择对91天回购品种进行了正回操作,正回购量为1200亿元,为前次操作的2.4倍;收益率则为0.96%,与前次操作持平。
本周公开市场回笼资金力度增加显然与到期资金大量释放有关。由于上一年央票的大量发行,本周到期央票和正购量合计达到了1565亿元,比前一周增加了1125亿元,为2月份的最大单周资金释放量。因此,公开市场有必要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以免流动性过度投放,千亿级正回购操作量并未超出市场的预料。
然而,这一平常的冲销行为可能蕴藏着另一层深意。本周公开市场使用的回笼工具为91天正回购,而此前公开市场通常选用7天和28天这两个期限品种来调节短期流动性的收放,一旦涉及一个月以上的资金调控往往选择直接发行三个月央行票据。
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12月以来,银行贷款迅猛增长,其中票据融资的增速最为显著。今年1月,在银行的信贷总额中,票据融资占比已由去年12月的30%猛增至41.59%,并且直接推动当月银行贷款创下1.62万亿的历史新高。
利率低是票据融资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与同期的短期贷款相比落差大,企业通过票据借贷的成本低,积极性高。另一方面,票据贴现率的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近期资金宽裕,加之竞争激烈,银行票据贴现率已低于其资金成本,企业可以在贴现利率与政策利率倒挂的情况下,从中无风险套利。
尽管目前关于巨额票据融资增长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是如何确保银行信贷在年内实现持续均衡地投放,则是事关今年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关键。从技术上看,确保票据融资的正常增长无疑要从资金供给和资金价格两方面入手。票据贴现期限通常较短,基本上在3至6个月以内。因此,在央行的操作工具中,3个月央票和正回购则是比较“对症”的工具。其实,从本月初开始,3个月央票的发行节奏已经悄然加快,由原先的两周发行一次,转变为每周发行。一些业内研究人士认为,如果公开市场持续加大这一期限资金的回笼力度,必然将推动资金价格水平上升。一旦贴现率回复到银行的资金成本之上,将有效抑制企业套利行为,挤压票据融资中的泡沫成分。
虽然本周公开市场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三个月期限资金回笼,但这只是结构性的微调,并未改变整体资金面宽松的大局。从今年年初至今,公开市场仍然向市场净投放资金,资金净投放量约为2600亿元。(上海证券报)
1月大小非减持比重创近三个月新高
A股大盘开年后的持续反弹既对场外资金产生了强烈吸引,也为仍持“落袋为安”观念的大小非提供了套现的良机。尽管1月两市解禁、实际减持的大小非数量分别比去年12月下降了36.1%和30.7%,但当月大小非减持量占两市总成交量的比重却创下近三个月的新高。
平稳度过了去年12月的解禁“洪峰”,今年1月沪深市场面临大小非解禁总量的压力大幅减轻,但解禁小非的比重显著增大。
根据中登公司按月披露的股改限售股解禁和减持情况,1月两市合计解禁大小非80.48亿股,比前一个月显著减少36.1%。其中大非解禁54.42亿股,占比67.6%;解禁小非达到26.06亿股,创下自中登公司披露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26.06亿股小非“出笼”的1月,恰逢股指自6124点调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波反弹,当月上证综指在流动性充足、经济预期转暖、投资信心恢复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创出9.33%的涨幅,一度逼近2000点大关。数据显示,1月大小非实际减持5.7亿股,环比减少30.7%,其中小非减持2.68亿股,占比4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个月大小非减持总量显著下降,但其减持力度并未同步减轻。根据中登公司数据,1月沪深总成交量为2039.74亿股,环比减少超过四成,而当月实际减持大小非数量占总成交量的比重达到0.28%,比去年12月的0.24%高出0.04个百分点,也高于11月0.26%的水平。
截至上个月月底,两市累计产生股改限售股数量达到4685.35亿股,存量未解禁股改限售股为3228.90亿股,股改以来沪深累计解禁1444.80亿股,占比30.84%;累计减持292.80亿股,占比20.27%。
自中登公司2008年6月开始按月披露大小非解禁、减持情况以来,近8个月内两市累计解禁的股改限售股达到631.45亿股,实际减持47.24亿股。
本月,两市解禁股改限售股总量将再度反弹,西南证券数据显示,本月股改限售股解禁额度为1532亿元,环比增加134.97%;当月限售股解禁总额度1652亿元也比1月份增加134.33%,其中仅招商银行(600036)解禁的大小非额度就将占到全部限售股解禁额度的38%左右。
市场人士认为,本月大盘量价齐升的反弹无疑会加大大小非套现的意愿,但由于市场还比较看好这轮反弹的持续性,部分股改限售股股东也存在明显的惜售心态,在目前流动性充裕的市场环境下,本月大小非的释放不会对盘面造成很大影响。(上海证券报)
年报将至 39家公司高管及其亲属“准点出货”
乘着大盘回暖,同时也可以避开年报、业绩快报等敏感时期,不少上市公司高管纷纷买卖自家公司股票。统计数据显示,2月2日至13日,共有39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及高管亲属买卖自家公司股票总计98笔,其中减持占了绝大多数。
不仅交易频繁,而且不少中小板公司高管抛售套现的数额惊人。路翔股份董事郑国华于2月12日减持120万股股份,成交价13.35元/股,套现金额在1602万元左右。同样,恒宝股份的江浩然以及恒星科技的谢富强、谭士泓也在近日套现了上千万元。
业内人士分析,近期中小板高管套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盘最近回暖、个股升温,上市公司高管逢高减仓。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年报披露工作的推进。
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内,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不得买卖本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对本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发生之日或在决策过程中,至依法披露后2个交易日内,董监事高管也不得对自家股票进行买卖操作。此后,这一规定的适用范围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行为的通知》中又被推广至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配偶。
从目前年报披露情况来看,自今年1月20日永新股份率先披露中小板2008年年报之后,中小板公司的年报披露频率较慢。根据预约时间表显示,主要集中在3月、4月期间。由于年报前30日内,买卖自家公司股份有限制,因此不少上市公司高管赶在目前这个时间段买卖股票。
以恒星科技的减持为例,该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预定为3月10日,所以2月10日之后,公司的董监事、高管就不能买卖公司股份了。因此,公司董事谢富强、陈丙章、谭士泓分别在2月2日至6日期间通过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减持了大量上市公司股份。
“再加上近期市场情况也不错,因此上市公司高管如果想减持的话,就要抓紧年报披露前的这段日子了。”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上海证券报)
标准普尔500指数今日首次跌破800点大关
因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前景感到担忧,美国周二大幅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自去年11月21日创下熊市低点后今日首次跌破800点大关。
原油期货大幅下跌,三月份交割的原油合约下跌了6.8%,报收每桶34.95美元。油价在过去三个月里共下跌了36.4%。
黄金期货上涨了2.7%,报收每盎司967.50美元,盘中最高涨至970.50美元。四月份黄金期货今年迄今共上涨了9.4%,过去三个月里共上涨了30.3%。金价的上涨反映出投资者为规避风险而选择安全度较大的投资。
主要股指盘中创自去年11月以来新低。
今日波动性指数自一月份来首次恢复到50以上的水平,当前上升17%,至51。该指数通常被人们称为恐惧指数,该指数在去年10月曾达到89.5。
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纽约2月份制造业指数(773.217,-25.45,-3.19%)从1月份的-22.2下跌至-34.7,创自2001年开始编纂这一指数以来新低。这一数据说明美国经济衰退正在进一步恶化,投资者还担心美国最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效果。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上一财季GDP按年计下降了12.7%,创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大降幅。
标准普尔500指数自去年11月21日创下熊市低点后首次跌破800点大关。
美国银行下跌了10.2%,摩根大通下跌近9%,富国银行下跌了7%以上,KBW银行指数下跌了7.2%。
Miller Tabak & Co。市场分析师丹-格林豪斯(Dan Greenhous)表示,“银行业的问题仍未解决,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我们在近期看不到有什么力量能够扭转这一趋势。”
他表示,“我认为当前股价并没有充分反映出2009年恶劣的经济形势。”
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297.81点,至7552.60点,跌幅为3.7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37.67点,至789.17点,跌幅为4.5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了63.70点,至1470.66点,跌幅为4.15%。
上周,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和银行救援计划可能无法扭转美国经济的下行趋势,美国股市震荡收跌。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均下跌5%左右。
周二最值得关注的消息是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GM)和未上市公司克莱斯勒(ChryslerLLC)向美国政府递交的复苏计划,这是其获得数十亿美元救命钱的前提条件。据《华尔街日报》报告,前Lazard银行家荣-布鲁姆(RonBloom)有可能被任命为政府顾问组成员,而他对汽车制造商的态度向来非常强硬。
另外,戴姆勒(Daimler) (DAI)报告第四季度亏损19亿美元,部分原因是其所持的克莱斯勒股权价值严重缩水以及梅赛德斯-奔驰销售业绩急剧下滑。
汽车制造商必须在美东时间今天下午5点前(北京时间次日早上6点前)提交自己的复苏计划。
沃尔玛(WMT)公布第四季度财报,其盈利表现略好于预期,但全年财测数字却未能达到预期。该股上涨了3.3%。
亚洲股市在香港及中国银行股的拖累下下跌,其中日经225指数收盘时下滑1.4%,上证综合指数重挫2.9%。
外媒诬称中国操纵统计数据 制造经济反弹假象
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和社会上广大统计用户所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如果政府得到的是真实的数据,企业得到的是“操控”的数据,政府的宏观决策就会和企业的整体预期产生背离,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调控效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不断增强,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在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
部分外国学者机械片面的理解导致站不住脚的判断
问:最近,我在路透社网站上看到了一篇题为“中国统计数据迷雾重重经济学家不知所措”的评论。作者引述了多位西方学者的言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被“官方操纵”,目的是“保持社会稳定”。文中还引述了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一位学者认为中国官员在向下调整数据,为2009年下半年制造一种相对强劲的数据反弹效果;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官方在向上调整数据,他们认为,2008年12月中国的发电量同比下降了7.9%,工业产出的增长率也在下降,所以,四季度6.4%的工业增长不可能带来GDP6.8%的“强劲”增长。这篇文章也给一些读者带来了“重重迷雾”,请你们对这个“评论”做一些评论。
答:这些学者在对中国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制度以及现实的经济活动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做出“官方操纵”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这不但影响他们自己对中国经济增长实际情况的真实判断,也对世界上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人们形成误导。
问:对统计局发布的发电量与工业增长的数据提出非议,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工业电力消耗与工业增长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
答:一些学者对于工业电力消耗和工业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机械的。
在我国,工业确实是电力消耗最大的部门,2007年工业的电力消费量占全部电力消耗量的75%。但在工业部门中,各个行业电力消费情况是不同的。除电力部门外,电力消耗占工业部门总消耗的比重最大的三个部门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这些正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如冶金行业去年11月的增长率为-4.8%,12月转为增长0.8%;有色金属行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3%和9.5%,石化行业为0.9%和4.4%。这些行业的增长所受到的影响在11月份表现得最为明显,12月份虽然有所回升,但除了有色金属行业外,增长率仍然偏低。相对于这些重化工行业,我国的低能耗行业也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但从整体上看,所受的影响要小于重化工部门。这就是我国发电量在下降,但工业仍然保持增长的基本原因。
问:去年四季度的工业增长率确实很低,如此低迷的工业能支撑6.8%的GDP增长率吗?
答:2008年四季度6.4%的工业增长率反映的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长率,即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增长率。虽然它反映了工业增长的趋势,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增长。
从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来看,并没有都出现大幅度下滑,有的行业增速还出现了近两年来的新高。从分季不变价增加率来看,农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达到7.2%,比2008年三季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2007年和2008年两年来季度增速的最高点;建筑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为8.6%,比三季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也达到了2008年年内的新高;批发和零售业2008年四季度的增速为15.2%,也是自2004年以来除2008年三季度以外的最高增速;金融业2008年四季度增速为15.0%,比三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
从2008年数据来看,上述四个行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了30.3%,在2008年四季度6.8%的经济增长中,这四个行业的拉动率为3.1个百分点。因此,仅仅根据工业增长下滑来否定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是站不住脚的。
不能低估国内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问:一些学者非常重视评估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们是不是低估了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答:是的。中国经济增长是靠“三驾马车”拉动,而不是仅仅靠出口驱动的。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去年四季度,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有所下降,但由于前一段时间我国企业为应付原材料的涨价,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在出口小幅下降时,进口却是大幅下降的,这样我国的顺差反而是提高的,达到了1145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50.5%,如果扣除掉汇率和价格上涨因素,上涨幅度至少在15%以上。
再看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投资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2003年至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约在GDP增长率的两倍左右。但是到了2008年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名义同比增长率虽然还保持了22.6%,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只达到16.8%,这和6%左右的GDP增长率是基本呼应的。
最后看看消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7.2%。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按季度公布支出法的GDP数据,但是从最终需求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下降,净出口和消费增速却在上升,尤其是消费的增长仍然相当强劲,从这些变量与支出法GDP中的有关变量的联系看,如果利用支出法计算GDP增长率,结果可能还会略高于用生产法得到的结果。
客观准确的统计数据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问: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不时听到对我国统计数据的批评,时而说高估,时而又说被低估了。作为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的学者,你们怎么看待这些批评?
答: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由计划体系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也由传统的MPS体系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共同使用的SNA体系。反映在对经济总量的统计上,就是GDP核算代替原来的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和MPS体系的国民收入统计。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官方统计尤其是宏观经济统计数字,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这些数据是“官方操控”的,那么建立在这种虚假数字上的宏观调控也是脱离实际的。但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从整体上看是科学、合理和正确的,这本身就说明我们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数字依据在不断发展完善,对经济运行的描述越来越客观。现在,以官方统计反映的中国综合实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如果中国在经济遇到困难时就“操控”统计数据,那么每次“失之毫厘”,加起来就会“谬以千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不但需要满足政府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制订政策和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学术机构、个人和国外的各方面的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和社会上广大统计用户所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如果政府和企业得到的数据是不一致的,即政府得到的是真实的数据,企业得到的则是“操控”的数据,政府的宏观决策就会和企业的整体预期产生背离,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调控效果。
我们认为,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政府部门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反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关系是清晰的,在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中国的政府统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独立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广大社会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服务,这也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民间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从GDP核算本身来看,我国以生产法计算的GDP统计已经相当完善,进度和年度数据都是用生产法公布的,但是以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GDP,目前还只能提供年度数据。我们对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分析在口径上和生产法GDP是有差异的,这就影响了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经济增长进度研究。国家统计局已经表示,要尽快地将季度支出法GDP核算加以完善并且公布结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人民日报)
⑵ 巴菲特为何减持富国银行
2018年8月14日,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增持了1240万股苹果公司股票,增幅5.2%,共持约2.52亿股,季末市值约466亿美元。
在5月举行的伯克希尔2018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表示,苹果公司有一些非常好的消费类产品,不管要不要买,苹果股票都物有所值。对于苹果今年4月宣布包括回购股票在内的1000亿美元规模资本返还计划,他感到很高兴。当时巴菲特说,伯克希尔持有5%的苹果股票,也许以后持股比例会增加到6%、7%。
“如果你看看苹果,我认为它的收入几乎是美国第二大盈利公司的两倍。”巴菲特曾说。
银行股方面,伯克希尔·哈撒韦选择了增持高盛、减持富国银行。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次购买高盛的优先股。在2018年第二季度,它的持股数量增加了21%,增加到了约1325万股。截至今年6月底,这些股票价值约29.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来,高盛的跌幅已接近10%。
与此同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对富国银行的持股仍在继续减少。
二季度伯克希尔减持富国银行450万股,减持股份数量为一季度减持规模172万股的2.6倍,持仓降至约4.52亿股,季末市值约251亿美元。使得富国银行成为该公司二季度末的第二大持仓。8月14日,富国银行股价收涨0.8%,报58.07美元,较二季度末涨近4%。
不过,这一减持未必代表伯克希尔对富国银行的不看好。
8月13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官网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称:“这些买卖决策并未反映我们的投资管理层对相关股票吸引力的看法,而是遵守持股不超过10%的原则”。
伯克希尔公司在这份声明中称,除了少数例外,该公司希望避免持有10%或更多的被投资股票。
“由于许多投资者正在回购这些股票,伯克希尔有时需要进行少量出售,以避免达到10%的门槛。在第二季度,这种自我设定的限制导致伯克希尔出售了银行和航空业的少量股权,同时伯克希尔还购买了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股票。”声明中这样写道。
⑶ 工行市值干掉富国银行,何时重夺全球市值第一大行
工商银行最新市值2639亿美元 全球银行净利润排名超富国
2017.5.31.9:54 来源:中国基金报
全球金融巨肆数升头之争风云变化,在股市连涨五天和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的带动下,工商银行的最新市值刚刚超过了富国银行,两者市值分别为2639亿美元和2619亿美元。
工行曾长期占据全球市值和盈利第一大行的宝座,曾被成为“宇宙第一大行”,目前工行的净利润仍然居于全球第一,遥遥领先于美国和全球的银行巨头,只毕塌是市值方面目前仍距离摩根大通银行还有15%的差距,需要继续努力才能重夺全球市值第一大行。
工行股价五连涨 富国银行三连跌
中国基金报统计显示,2016年年底时,富国银行是全球和美国的第二大银行,市值达到了2716亿美元,明显领先于当时工行的2226亿美元的市值。
当时工行的市值只是小幅超过美国第三大银行美国银行,当时美国银行市值为2192亿美元。
没想到,短短不到五个月时间,工行的市值大幅增加到了2639亿美元,而富国银行的市值小幅下降到了2619亿美元,工行实现了对富国银行超越。
从目前来看,工行2639亿美元的市值仍然距离摩根大通3033亿美元还有近15%的市值差距,工行市值想要超过摩根大通,还需要工行的继续努力和A股市场的配合。
目前国内和国际股市给工行等国内大银行的市盈率低于7倍裂老,就是对于传统银行业务优势和盈利能力能否持续的担忧,工行等国内大银行只有真正实现了业务转型,股市才会给这些银行10倍以上的正常估值水平。
转型后的工行若能继续保持每年400亿美元以上的净利润水平,市场给予工行的市盈率达到8倍以上,那么就可以轻松超越摩根大通银行,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
工行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用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在2016年年报展望中的话来说,“未来属于毫不懈怠的创新者,属于脚踏实地的实干者。”工行将始终坚持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律,保持战略定力,担当尽责,砥砺奋进,努力以新理念、新举措、新作为带动转型发展走出新天地……
⑷ 有的股票已经在底部了,为什么有的散户还割肉呢
作为一个投资者,大家都非常想在股票的底部买入,然后在股票的高点卖出,赚取一定波段的收益。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事与愿违,经常出现在股票的底部割肉卖出的情况。由于利益的驱使,大部分是散户都喜欢追涨杀跌,经过几轮的操作,不但没有赚到金钱,相反本金也损失殆尽。有的股票已经在底部了,为什么有的散户还割肉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二、建立一套完备的股票交易体系。很多散户在底部割肉都是对自己的股票没有自信,不知道能不能涨回来。所以需要自己建立一套完备的股票交易体系,当自己准备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就已经制定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当股票上涨的时候怎么样操作,涨到什么时候应该卖出;当股票出现下跌的时候是否应该割肉等,这些在买入以前就应该计划好,才不至于在底部割肉。
⑸ 美联银行的收购事件
受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深陷困境。美国花旗集团于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9月29日宣布,已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的协助下与原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达成原则性收购协议,同意以21.6亿美元股票收购美联的银行业务,包含承受美联530亿美元负债。美联银行则会继续拥有它于2007年收购的经纪公司AG Edwards、以及共同基金Evergreen。
据悉,花旗集团收购美联银行的协议已经得到双方董事会的批准,不过最终协议还需要美联银行股东会表决,其表决的最后期限是2008年12月31日。
北京时间二零零八年十月三日晚消息,富国银行(Wells Fargo(WFC)和美联银行(Wachovia)(WB)宣布就150亿美元并购计划达成协议。这起并购案让市场清晰地看到了富国银行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其扩大公司在美国东部业务范围的决心。
这一大胆动作使得美联银行和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C)之间的交易落空。上周一,花旗表示同意收购美联银行的银行和抵押贷款业务。在这一由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促成的交易当中,花旗同意以21亿美元的股票收购美联上述部门。美联银行也表示已与花旗进行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监督下的谈判,交易有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援助。
富国银行宣布准备,准备按照0.1991比1的比例交换美联银行股票。
以富国银行周四收盘价35.16美元计算,本次对美联银行的收购出价相当于每股7美元,而周四,美联银行收盘时的股价为3.91美元。
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斯蒂尔(Robert Steel)表示,与富国银行合并不需要政府支持,这有助于公司保持完整,更能体现美联银行作为一家完整公司的价值。
根据熟悉内情的人士提供的消息,花旗集团高层对这一消息表示遗憾。据悉,富国银行是在得悉花旗集团的收购计划后才加入对美联银行的追求的。
另外,花旗集团的收购条款当中不包含违约金,否则美联银行要为中断与花旗合作付出沉重代价。
总部设在旧金山的富国银行是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机构之一,由于没有接手那些将自己的同行和其他金融服务公司拖垮的高风险贷款业务,该公司在房地产市场崩溃以及接踵而至的信贷危机当中躲过一劫。
富国银行宣布,准备以100亿美元的代价将美联银行的问题资产转移至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同时发行200亿美元证券以改善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美联银行宣布其董事会已经在周四晚间批准了富国银行的收购提议。 截至美东时间上午9:50(北京时间晚上9:50),美联银行飙升2.97美元,至6.88美元,涨幅76%;富国银行大涨3.27美元,至38.43美元,涨幅9.3%;而花旗集团重创2.81美元,至19.69美元,跌幅12.6%。
FDIC帮助
美联银行和富国银行指出,与稍早前华盛顿互惠(Washington Mutual)(WAMUQ)与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JPM)合并案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合并不是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撮合下进行的。
富国银行对美联银行的收购显然对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有利,因为这样一来,后者就不用再为花旗因承担美联银行3120亿美元问题资产而遭受的损失提供保护了。在这些数额庞大的问题资产当中,有美联银行在2006年房市繁荣期收购Golden West Financial时接收的超过1000亿美元的选择性浮动利率抵押贷款。
交易完成后,富国银行将得到美联银行4480亿美元银行存款。这笔存款将成为其稳定的资金来源。
该银行宣布,两公司合并后,其业务范围将遍及美国39个州的10,761个区域。
在这起交易当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富国银行将以公平值计算美联银行不良资产,这具有两个方面的 首先,它表明富国银行的资产状况非常稳健,能够应付收购美联后必须进行的资产减记;其次,它对赞成按市值计价规则的从业者和监管人员投出了信任的一票。
该公司宣布,“我们预计可能发生100亿美元左右的并购和整合开支。为了保证良好的资本状况,我们计划发行200亿美元证券,其中主要是普通股。”
联邦反垄断监管机构2008年10月10日批准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价格收购美联银行,为历时一周的美联银行收购争夺战盖棺定论。
富国银行的收购计划,在花旗集团退出竞购后一天内便迅速获批。9日晚些时候,花旗集团因在如何分割美联业务上未与富国银行达成一致而宣布退出收购谈判。当天,富国银行称将继续推进收购进程,并计划在第四季度未完成交易。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10日公布的一份“提早结束”反垄断审查的交易名单中把该交易包括其中。“提早结束”表示,该委员会或司法部门在反垄断法规定的30天审查期结束之前便完成了审查。
目前,该收购交易还有待美联银行股东的一致通过。
据花旗集团提供给法庭的文件显示,上月26日,美联银行储户从该行取走50亿美元储蓄存款。当天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鲍勃·斯蒂尔约见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维克拉姆·潘迪特商谈收购事宜。
9月29日,花旗集团宣布已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协助下与美联银行达成原则性收购协议,同意以21.6亿美元收购美联的银行业务。但本月3日富国银行突然介入,宣布美联银行董事会已同意富国提出的以117亿美元收购全部美联银行的方案。花旗集团以同美联银行的排他性收购协议遭非法终止为由,计划向法庭提交诉讼,索赔最高600亿美元。 那年夏天贝尔到任后,她才发现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机构。她说:“这么久以来竟然没有一家银行倒闭。我们那时还在所谓的银行业黄金时期,监管措施不受欢迎,而向来被认为是严厉监管者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更是处境艰难。”公司的预算被大幅削减,员工被辞退,士气低落。在任的第一年,除了和亨利·鲍尔森有过长达十秒钟的握手以外,她从来没有和鲍尔森说过一句话。
但是,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开始在次级贷款问题上回归管理本位,虽然当时还没有其他的监管机构这样做。到了2006年,次贷金融行业开始跨入雷区,给任何想贷款的人发放贷款,但是这些贷款很多是欺诈性的,带有隐藏性收费和不平等条款。大多数次级贷款带有可调节的利率,一开始非常低,但是几年之后会突然高得吓人,使许多拥有房产的人无法支付月付房贷。而贷方则毫不在乎,因为他们把贷款卖给了华尔街金融机构,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再把这些打包到抵押保证债券中,再卖给投资者。
控制次级贷款泛滥本应是拥有消费者部门的美联储的职责。但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非常讨厌过分监管市场,对控制次贷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还有其他的银行监管机构,比如监管全国性银行的美国金融管理局,以及负责监管储蓄和贷款业务的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本来也应该对此作出反应。但是他们对这个日渐严重的问题的回应,好的时候是不冷不热,坏的时候简直是充满敌意。(美国金融管理局实际上利用了自身的联邦权力,来阻止地方控制次贷泛滥的努力。)到贝尔进入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时候,金融管理局已经用了一年去为监管的银行制订“自愿执行的次贷指导条例”,但还是没有正式颁布这个条例。
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这一片混乱中站了出来。贝尔十分了解这个条例,因为她在财政部任职的时候曾经努力使次贷贷方同意停止他们最坏的放贷行为,但是没有成功过,那时候这个产业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她发现,情况正在急剧恶化。贝尔指导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花大价钱买了一个昂贵的数据库,里面列出了所有华尔街卖给投资者的包含在抵押保证债券中的次级贷款。她为自己所见到的结果所震惊了。“突然大幅调高贷款利率、滥用提前预付罚金等,这些我们在2001和2002年认为是掠夺性的做法,现在却变成了主流行为。”她说。
到了2007年春的时候,她开始和金融业高管们会谈,敦促他们提高贷款门槛,优化贷款结构也就是修正贷款泛滥这样当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贷款无法偿还的时候,人们才不至于失去他们的房产。“这很正常,”她对我说,“调整结构是银行业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之一。”
她从这些会谈中看出的一点:抵押贷款服务商一般都是大银行的业务分支,大多数情况下,修改为拥有贷款债券的投资者安排的贷款,是他们拥有的法律权力。但是他们却没有这个动力。在施加了压力之后,贝尔觉得自己已经使他们做出了必定会履行的承诺。
她还迫使美国金融管理局颁布了次贷指导条例,虽然这个条例只能起到微弱的改善作用。绝大多数的次级贷款是由监管下的银行系统之外的金融机构发放的,根本不在美国金融管理局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管辖范围之内。但是这些非银行机构自身的融资却依靠被监管的银行。为了监管这些不受监管的借贷方,贝尔想到了一个主意:用官方颁布的次贷指导条例监管任何依靠联邦管制的银行来融资的公司。她说:“那些银行简直是拼尽全力和我们对着干。”结果她败了。
同时,贝尔还在银行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打一场后卫战。针对所谓的最低资本要求,也就是银行必须持有的一定金额的资金,以抵御损失。银行总是希望他们的资本要求越低越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冒更大的风险,而这将带来更多的收益,更能给高管带来更多的分红。2004年的时候,一个叫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的国际机构公布了新的条例,允许银行以风险资本比例为基础来调整最低资本金额,也就是说,如果资本的风险低,那么最低资本限额也相应地降低。(后来事实证明,三A级别的充斥了大量的不良次级贷款的抵押债券其实在巴塞尔框架下也被认为是低风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危机之前的几年里会有那么多银行大量买入这些证券组合。)更糟的是,巴塞尔框架II协议允许银行以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来评估自己的资产。
大多数欧洲国家很快就接受了巴塞尔框架II协议。美联储也非常希望这么做,美国金融管理局也是。但是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却担心,降低资金标准、让银行自己选择风险评估模型会增加银行破产的风险,所以反对执行巴塞尔框架II协议。这和贝尔自身的直觉简直是天作之合,她一到任就成了这些新条例的头号反对者。其他监管机构不高兴了,尤其是美联储,一直催促她签署同意;这并不需要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同意,但是所有银行监管机构联合执行重大政策变革却是在政治上极为重要的。而贝尔承认,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我们一直在拖延时间”。她拖延了很久,以至于直到金融危机降临美国的时候,巴塞尔框架II协议还根本没有执行。
拖延时间并不是那种能赢得赞赏甚至引起注意的政治策略,但是我一直认为,贝尔反对执行巴塞尔框架II协议,是金融危机时拯救金融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很少为人所知。欧洲银行业因为缺少足够的保底资金,在危机的打击中几乎崩溃。爱尔兰、冰岛这些国家的大银行纷纷倒闭,德国拨出了几千亿美元来支撑本国的银行。即使在危机之后的今天,欧洲银行的状况也比美国银行要糟很多。美国银行的资金也不充足,但是总比欧洲的同行要多得多。尽管当时也有许多问题,但是今天,美国银行的状况已经好了很多。
到了2007年夏,次贷危机泡沫破裂。不出贝尔所料,次级贷款的拖欠率急剧上升。预想未来,不难看出2006和2007年年初发放的那些可调节利率的贷款肯定会在一两年之内提高利率。在泡沫没有破裂的时候,房产价格一路上涨,房产拥有者还可以重新募集资金来抵消提高利率的影响。但是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再也无法按期支付贷款,于是灾难降临了。但是,似乎只有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把可能到来的灾难当回事,并且对后果抱有警惕。而鲍尔森和伯南克则坚持说,次贷泡沫破裂带来的破坏效应将会得到“遏制”,这是他们常用的说辞。
⑹ 银行股投资价值如何看
银行股投资价值如何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从巴菲特买富国银行看银行股投资价值。
以前,银行股是A股市场上为数不多估值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股票。随着去年以来的震荡调整,现在成为估值较国际同类股票严重打折的品种。这仍未能提振银行股走势,以周五收盘为例,银行板块仅有一只个股飘红。
少不了先聊下估值工具,本文将用市盈率来对比几个主要市场的银行股。市盈率对银行股而言可能是有争议的估值方法,经常有人说市净率是较正确的方法。考虑到市净率不能反映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文中提到巴菲特买入银行的理由时会涉及这一点,就采用市盈率这个指标吧。
从最新收盘价看,A股银行股市盈率全部在7倍以下,均值略低于5倍,最高是平安银行6.8倍,最低是兴业银行3.9倍,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都是4倍多。
对比其他股市的同类股票,上述股票估值显然低很多。香港市场银行股的标杆企业汇丰控股,市盈率12.5倍;美国市场的富国银行为11.8倍,美国银行更高达18倍。
咱们开始聊巴菲特。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2013年四季度报告可以看出,巴菲特投资仓位最显著的变化是继续增持富国银行,减持了康菲石油。经过多年增持,巴菲特持有富国银行4.635亿股,按最新收盘价46.05美元计算,持仓市值为213亿美元。2009年一季度,巴菲特增持1236万股富国银行。当年,伯克希尔持有富国银行超过3亿股,占总股本的6%多;2012年增至4.08亿股,持股7.7%,早已成为该银行第一大股东。
之前很多投资人士分析过巴菲特为什么多次增持富国银行,包括巴菲特非常了解富国银行,1989年开始买入富国银行股票,持有的年头非常长。富国银行的业务竞争优势明显,一直都是美国盈利最多、效率最高的银行之一,在起伏不定的银行业里,业绩相当稳定。富国银行资金成本低,客户基础庞大。
但在买点上,我觉得巴菲特最看重的是估值低。翻看巴菲特的言论,他把几次买股的理由说得很清楚:1990年买进富国银行股票是因为该股数月时间股价几乎腰斩。他说:1990年我们买入富国银行的股价低于每股税后利润的5倍。”2009年富国银行再次暴跌,巴菲特再次增持时,又解释说富国银行股价低于每股税后利润的4倍。巴菲特说他评估银行股的方法主要是看资产盈利能力,而且要以一种稳健保守的方式来获得盈利。
股价相对每股税后利润的倍数,其实就是市盈率。按照巴菲特的这个标准,A股市场上所有的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都在估值极低、投资价值极高的区间,因为它们的市盈率都在4倍至5倍。
富国银行是一家盈利能力强的企业,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长16%。A股银行业的2013年报尚未出炉,从2012年报、2013年三季报看,大部分银行没达到这个数字,也基本都在10%以上。不论如何,股价与每股收益的关系,直观体现在市盈率上。相比富国银行,估值低一半多的A股银行股已经低于巴菲特的买点。
当然,估值高低、股价趋势,综合反映市场的新生态,投资者对行业、股票未来的预期,这远不是市盈率等估值指标可以具化的。只是,作为寻求投资安全边际的代表人物,在蓝筹股低迷市道中,巴菲特的角度是可以参考的角度之一。
更多银行股投资价值知识请关注股票知识网
⑺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赚钱解析查理·芒格的十大投资心理学
过多地强调投资的科学化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最终离不开人性。 人性在很多方面是非理性的。
马克·塞勒斯的文章《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里,谈到一个优秀投资者要具备的七个特质,里面就谈到,最重要,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是:
市场在大起大落中,投资人还能保持投资思路的一致性。而很多投资者都是涨了就看好,跌了就看空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的是投资人的情绪。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或许投资最能让一个聪明人感到自己何其愚蠢。
查理·芒格
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
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
在查理·芒格整个做人、做事、做投资的原则中,他反复强调了道德标准,金钱意识,资本主义里的自然法则等。所以小财整理了芒格的十大投资心理学,一起来看看这位智者在心性方面的过人之处。
芒格说过, “最重要的是,别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记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自知之明重要的一点是你要了解自己的情绪。 《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总结了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它们都会影响到投资。比如其中一节讲“嫉妒”,这是人之常情,却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投资行为。《金融危机史》作者金德尔伯格说过一句话:“最令人烦心、最人头疼的事莫过于看到朋友发大财”。为什么股市里羊群效应特别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周边的人赚了钱,在羡慕嫉妒心理的驱动下跟风随大流。
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总结了人类认知的四个阶段。95%的人处于第一个阶段,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你懂得了谦卑,能够承认“其实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意味着你已经进化到了4%的人群里,这是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个阶段是境界更高的“知道自己知道”。巴菲特和芒格起码在这个境界,他知道什么东西我买了不会亏。这样的人占0.99%的比例,可谓百里挑一。
而最顶尖的一群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占0.1%的比例,千里挑一。 做投资千万不要落在95%的人群里边,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实际上却并不知道。
战胜自己,指的是自律和理性。芒格说过,“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理想性格(投资性格),毫不妥协的耐性,自律自控—— 无论遭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动摇或者改变原则。”
芒格和巴菲特非常懂周期,而周期背后实际上是人性。芒格说:“所有人类对几何级数增长的过度追求,在一个有限的地球上,最终都以惨痛收场。”用大白话说,就是树不能长到天上去,这是常识。
但在现实中,当牛市来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可以一直涨,3000点看5000点,5000点看1万点,总觉得这次是不一样的。 “这次不一样”恰恰是金融史上最昂贵的教训之一,实际上最终都要均值回归。
芒格一直强调“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他更经典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知道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这与巴菲特的经典表达“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异曲同工。
巴菲特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金白银的干。2008年初,伯克希尔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他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他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这么多减少了的现金去哪里了?当然是去买股票了。
芒格说,我一生中仅投资了三家企业就很成功了,它们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好市多和李录的基金。
巴菲特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六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老子说, “少则得,多则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学生功课要做得好,必须每天给自己加压,反复练习。可是作为修为而言,有时候要做减法,必须把噪音、无用的东西都砍掉,才能够保持脑子清醒,保持理性。 所以做投资是一种修行,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
看芒格和巴菲特的生活状态,他们非常安静,他们干的事情最多的是看书和思考。芒格说:“我们花很多时间思考。我的日程安排并不满,我们坐下来不停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像学者而不是生意人。我的系统总是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几个小时。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芒格形容自己的投资方法是坐等投资法。他以每股16美元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现在每股是30多万美元,涨了18000多倍,当然等待的时间是50年。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也是长线投资为主,比如投资华盛顿邮报超过40年、可口可乐近30年、富国银行24年。当然这里边有美国的国情,在中国做投资,具体的时间不见得一定要跟他们去参照,但这个理念值得借鉴。
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财富90%以上是在他60岁之后获得的,60岁之前的增长非常平缓。这就是复利的魔方。所以巴菲特有句话说得非常妙,他说,“时间的妙处在于它的长度”。
谨小慎微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是一个贬义词,说一个人谨小慎微,感觉好像胆子不够大,没魄力,但在投资里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因为投资不在于你短期跑得多快,而是长期能够守得住,不出局,剩者为王。
巴菲特讲过类似的话,投资最重要三件事,“第一是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还是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是坚决牢记前两条。”投资第一位是不亏钱,一旦亏损了本金,意味着你再也回不来了。
巴菲特说:“风险恰恰来源于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可能连自己买的股票代表什么都不清楚,不亏钱才怪。
其实芒格、巴菲特他们也在变,这几年我们看到他们买了不少航空股和科技股。巴菲特早年在航空股上栽过跟斗,痛定思痛之后认为航空股典型的“价值毁灭者”,并发誓再也不碰航空股。然而这几年他又重新买进航空股。此外,伯克希尔·哈撒韦还买了苹果、亚马逊等科技股,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科技股最受欢迎的90年代,巴菲特始终拒绝触碰,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巴菲特和芒格放弃了自己的投资原则?不,他们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客观条件在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进化。他们的能力圈在扩大,以前看不懂的东西现在能看懂了。 所以投资之道,变亦不变,这也是一种辩证关系。
这看起来跟投资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我们看芒格的行为准则,他非常强调做个好人。芒格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每天做个好人,只有做个好人,才能最终做个好投资人。
芒格的行为标准明显高于一般世俗的要求:“有些事情就算你能做,而且做了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不会造成损失,你也不应该去做。”
老子有一句话, “不失其所者久”。这里的“所”就是原则和本分,只有不失本分才能走的很远 。某种意义上,芒格和巴菲特一生巨大的财富积累以及过人的长寿是对他们毕生坚守价值投资本分、坚持做个好人的最佳犒赏。
⑻ 富国银行的痛苦挣扎
这个丑闻给富国银行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同年10月时任富国银行的CEO的John Stumpf被迫下台,而银行监管机构对富国银行处以1.85亿美元的罚款。 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之下Tim Sloan 临危受命被董事会选拔接任Wells Fargo的CEO一职。Tim接手的可谓是一个烂摊子,面对着业绩下滑的市场压力以及监管机构的大额罚单,他上台之后的这一年半的时间可谓是内外交困,风雨交加。
深陷丑闻的富国银行被银行监管部门强制规定,在银行大幅提升其内部控制管理之前,其资产总额不允许超过1.95万亿。 于是富国银行不得不考虑售卖自己的资产,包括内部持有的交易资产,以及一些大型机构客户的存款,这将导致在这一财年富国银行的净利润下降4亿美元。
作为全美第三大银行,富国银行还面临着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摩根大通银行和美国银行在富国银行身处困境之际,也在趁机大幅收揽富国银行流失的人才。 作为富国银行最大股东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其掌舵人沃伦巴菲特在一次采访中说:“Tim每天都在疯狂的工作,想要去清理这一堆烂摊子,但是这个烂摊子实在是太大了。”
通常来说,在这样一个经济上行利率增长的周期当中,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会受益,但是富国银行的增长却大幅落后于同业竞争对手。 根据富国银行最新一期年报显示,富国银行的净利润较上期下跌五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美国其他的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长14%。 另外,根据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曾是美国消费者最信任公司的前20%的富国银行,如今排名已下跌到后50%的梯队。
那么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富国银行的CEO Tim Sloan又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扭转局面呢? Tim采取了以下三种措施:第一,打造服务创新型银行。 富国银行将会更大的投入在手机APP的改良以及大规模推广可以通过手机连接的无卡的ATM机。富国银行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消费者更加青睐服务的易用性和便利性。 第二点他做的事是大力推广富国银行的信用卡给那些还没有拥有富国银行账户的潜在客户,并且加强优化面向黑人以及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的住房抵押贷款。 现在美国市场上还没有哪一家主流银行关注服务少数族裔,富国银行觉得这一块会成为一个增长亮点。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富国银行要重新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曾经富国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完全着眼于实现激进的销售业绩目标,大力推广一种叫做cross-selling,即交叉销售的策略,为现有客户推广各种各式各样富国银行其他的金融产品。 时任CEO的John Stumpf强调我们要实现每一个家庭拥有8个富国银行的账户。为什么是8呢?因为Eight和Great很押韵。 而如今富国银行将关注于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客户满意度以及存款和投资产品的增长,更多注重客户真正的需求。
那么对于以上的措施,市场上又是如何反应的呢?华尔街分析师对富国银行的前景并不乐观,大多数的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者不要去触碰富国银行的股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分析师认为,尽管富国银行麻烦缠身,深陷泥潭,可银行依然有着强大的规模优势。 富国银行去年的净利润达到了220亿美金,是美国从2010年以来仅有的六家年度净利润超过100亿美元大关的六家公司之一,和富国银行同处于这一梯队的还有现在市场上炽手可热的苹果公司。 这真可以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在富国银行发生消费者丑闻之前,时任CEO的John Stumpf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银行何以能够成功躲过2008年的金融海啸的影响。 John引用了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企业策略只是企业文化的早餐: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 every morning。 意思是企业战略只是对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实现。而现任CEO Tim Sloan面临的挑战便是如何把富国银行的企业战略和企业价值观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