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花旗银行股票评级
扩展阅读
有米股票价格多少 2024-11-25 04:35:32

花旗银行股票评级

发布时间: 2024-11-25 02:56:04

① 惊呆!大牛市,这家券商净资产收益率居然不到1%,连续三年!

净资产 收益 率(ROE)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本文主要通过ROE来探讨证券行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未来业务增长空间。

日前,主要上市券商2020年的工作成绩基本出炉,盈利能力还是有所分化,多家颈部券商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明显领先,头部券商业绩受到“坏账”影响。已经披露2020年报的36家券商,平均ROE为8.01%,中信建投以15.3%的ROE水平一马当先,中金公司、兴业证券、广发证券的ROE水平也超10%。

透过2020年年报披露的战略方向来看,券商行业增厚盈利的来源,正在从传统经纪业务扩散到财富管理、投行、FICC、场外衍生品等多个维度。

2020年ROE平均8.01%明显增长

截至4月22日,已有36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2020年年报基本披露完毕,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国信证券等主要券商都已发布。

2020年资本市场大发展,券商行业明显受益。36家券商2020年算术平均ROE为8.01%,同比口径2019年、2018年这36家券商ROE分别为5.98%、3.61%,相比前两年的情况,券商ROE水平明显连年增长。并且净利润在2020年明显增长,普遍增速在30%以上,中位数增速为37.64%。

这其中,此前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中信建证券,果然ROE水平表现出众,以15.3%的ROE目前位居行业首位;其次投行贵族中金公司也有12.02%的ROE在行业排名前列,兴业证券为11.09%,广发证券为10.6%,也都是在主要券商中排名比较靠前的。从净资产来看,这几家券商并不是行业最头部,属于颈部券商。

这几家券商当中,中信建投这几年盈利能力都是在行业前列,2019年ROE为10.56%,也是在行业最前列,2018年6.76%也很靠前;中金公司同样如此,2019年、2018年ROE分别为9.37%、8.85%,也都在行业前面;广发证券这几年也不错,2019年8.55%,2018年也有5.06%。

兴业证券则是经历了2018年的低迷之后,不断发力向前提升,盈利能力已经走出此前股权质押业务爆雷阴影。2018年遭遇爆雷的兴业证券的ROE仅为0.41%,到2019年就上升到5.27%,2020年再大幅提升到11%的水平。

最头部券商的中信证券,2020年的ROE为8.68%;同样是净资产规模比较前面的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ROE水平也差不多都在8%上下的水平;这几年反倒最头部的券商没能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现出最头部特征。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维逸表示,2020年券商各项业务全面开花,市场先抑后扬带动交易活跃,投融资热情高涨,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推进,股权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基金代销业务业务火热,财富管理也在见成效。从各类业务增长来看,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业务。

几个数据可以反映资本市场2020年热情。全年上证综指涨 13.87%,创业板指大涨64.96%;全年A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达 9072亿元,同比增长62%;两融余额达1.62万亿元,比前一年底增长59%。

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王一峰表示,不同券商的ROE差异主要体现在经营效率以及杠杆水平两个方面。“ROE高的券商主要由于三个原因,一是受益于权益市场向好,传统的经纪、投行等通道业务收入提升;二是受益于股票市场回暖,自营投资收益提升;三是经营杠杆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受两融业务的推动。”

不过,虽然2020年属于大年,券商的ROE水平相较其他金融行业,仍然不高。相比同为金融行业的银行、保险,即使银行业经常受到“坏账预期”的困扰,但还是保持着较高的ROE水平。已经披露2020年报的23家A股上市银行,平均ROE为10.3%;已经发布年报的5家保险公司,平均ROE更是高达14%。

“2020年在资本市场回暖的背景下,行业ROE较19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位于近四年新高。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机构、居民等投资人对于权益配置的增强,券商行业的ROE中枢预计将小幅稳步提升。”王一峰表示。

盈利能力领先券商的

投行+财富管理突出

虽然过去几年券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ROE水平在不断提升,但行业内部的分化也还是比较明显,即使这几年行情向好,仍有一些券商盈利依然较低。这背后,是不同券商的经营能力,以及业务发展模式的差距。2020年盈利能力强的券商,在投行和财富管理方面表现突出。

与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券商保持在同行较强盈利能力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中原证券、锦龙股份、华创阳安、国海证券等的ROE这几年却持续低迷。中原证券2018年到2020年连续3年的ROE都低于1%,也就是每年以100元的净资产赚不到1块钱,比买货币基金还低。旗下有中山证券、东莞证券的锦龙股份,2020年的ROE为1.96%,2019年为2.08%,2018年更是为负的5.06%。

落后的券商各有各的问题,领先的券商已经在重要的业务板块优势明显。恰逢注册制推进和资本市场大发展,2020年股权融资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在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方面表现强劲,是ROE领先的重要因素。而最头部的中信证券,虽然在2020年曝出减值大雷,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高达65.8亿元,但当年仍有544亿的营收和149亿的净利润,ROE还有8%以上。

中信建投证券的投行实力强,赶上注册制风口2020年增速很高。2020年公司投行业务实现收入58.43亿元,同比增长58.99%;公司全年完成股权融资项目68单,主承销金额1618.78亿元,均位居行业第2名。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中信建投证券投行项目储备数量丰富,有望借助注册制改革契机进一步释放投行业绩。作为投行贵族,受益于注册制改革深化、中概股赴港上市热潮以及公司自身国际化投行能力,中金公司2020年实现投行业务 手续费 净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40%。

各大券商也都在发力财富管理。中信建投2020年财富管理收入54.39亿元,同比也增长33.07%,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43.4亿元增速54.0%,代理销售金融产品收入5.4亿增速276.4%,公司融资融券余额人民币551.52亿元增速88.34%。在收购中投公司补全零售短板后,中金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高速增长。2020年实现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55%,财富管理业务营业利润18.5亿元,同比增长74%。截至2020年末,客户数量达到369.4万户,客户资产总值达到2.6万亿元。

新商业模式或助推ROE抬升

透过2020年年报披露的战略方向来看,券商行业增厚盈利的来源,正在从传统经纪业务扩散到财富管理、投行、FICC、场外衍生品等多个维度。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同的券商在新业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核心竞争能力也不同,龙头券商有望率先跑出。

以财富管理业务为例,其转型的路径正在逐步从传统佣金模式转型为服务佣金模式,而基金投顾将成为财富管理转型的重要抓手。而从去年行业情况来看,经历几年沉淀的财富管理业务正在逐步为券商贡献收入,有望成为未来券商摆脱“看天吃饭”模式的新盈利增长点。

国泰君安基金投顾业务负责人认为,基金投顾服务模式的不断推广,将为国内资产配置服务带来创新性历史机遇。但公募基金投顾不是单一的服务,券商需要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公募基金投顾是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随着各家机构在信息技术投入的规模逐步放大,金融科技赋能财富管理的优势也逐步显现出来。据年报数据显示,华泰证券官方APP已经发展成为月活超千万的优质客户端,招商证券已通过小程序销售金融产品规模超过17亿元。不少券商通过智能投顾布局为客户提供全生命流程、一键式资产管理配置服务。

日前,花旗将东方证券评级升至“买入评级”,核心理由在于看到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潜在市场。数据显示,中国财富和资产管理行业仍然很不发达,截至2019年底,总资产管理规模仅为86万亿港元,而中国家庭的可投资资产估计达到200万亿港元。内地家庭愈来愈多地利用基金投资增加股市的敞口,对专业财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建议和资产配置需求也不断增加。

花旗研报指出,以东方财富为代表的互联网券商市值大增长,这是基于渠道等给出的估值,从花旗银行对东方证券给出的买入评级来看,主要依据是“市场或低估了东方证券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能力”,显然,以东方证券为代表的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正为上市券商赢得新估值。

与此同时,投行业务的发展也将有望迎来黄金时期,成为券商赚钱收益的重要来源。中金公司指出,创业板注册制试点等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有望使券商股权承销业务实现明显增长;交易机制的放宽以及更多新经济企业的上市有望提振交投活跃度,增厚经纪相关业务收入;科创板的推出及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使得一级市场投资退出通道更通畅,券商直投业务以及创投企业有望受益。

此外,包括衍生品业务、FICC等高价值、轻资产的创新业务发展,也将成为未来券商盈利的新增长点。

王一峰指出,受益于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力度的加大,未来券商的业务发展空间广阔。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未来在海外业务领域、衍生品业务领域以及直投业务等方面可以提升ROE水平。

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境内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新增名义本金累计4.76万亿元,累计交易高达11万笔。其中,收益互换2020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2.16万亿元,场外期权2020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2.6万亿元。

多数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衍生品是券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是提升券商资本金利用效率的工具。做大资产负债表以提升利润中枢,短期来看是券商行业的竞争路径。招商证券衍生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场外衍生品业务相对于经纪、投行、投研以及自营等券商传统业务而言,更能满足机构客户的个性化投资以及风险规避的需求,有利于增加券商的机构客户粘性进而丰富券商的收入来源,提高券商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而在FICC新赛道上,龙头券商也开始跑马圈地、抢占新市场蛋糕。从近期披露的券商融资项目进展看,在资本中介业务发展的同时,FICC业务的市场竞争也已启动。比如红塔证券披露80亿配股预案,其中40亿将发展FICC业务;此前海通已经连续投入超100亿资金投入FICC业务。

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指出,FICC业务核心是为机构客户提供跨风险类别的综合金融服务。FICC业务完善券商全产业链,并将串联券商买方和卖方业务,通过拓宽业务边界、发力重资本业务和构筑行业壁垒助力高阶转型。FICC业务顺资本市场大势发展,有望成为国内券商创新业态核心突破口。“券商需加快构筑资本实力、产品创设、交易、投资、风控、科技、业务协同七大核心竞争力,以专业实力逐鹿天下。”

王一峰表示,目前A股券商行业平均估值在1.6倍PB左右,估值处于历史中枢以下的区域,并且未来有资本市场改革、业务进一步对外开放等催化剂,投资的价值相对较高。

记者观察:

券商模式轻重资产的选择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莉

很多人会疑惑,一直被称为“牛市旗手”的券商行业,为什么其盈利能力表现长期无法逃开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喊了这么多年的行业转型,到底是什么业务在发生变化?

回答这些问题,其实需要从证券行业本身的商业模式来观察。在券商各分支条线业务的盈利表现背后,轻资产业务和重资产业务的不同路径选择,正在深刻影响着行业整体的估值评价和盈利能力。

所谓轻资产业务主要是指依靠券商牌照来实现利润的业务,包括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等。过去,金融行业的核心商业模式多数被视为“牌照业务”,证券公司借助佣金模式实现市场拓展,更是形成了明显的“靠天吃饭”生意模式。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正是券商传统经纪业务周期性表现的生动写照。而从往年的A股行情变化及财务报表上,也不难发现,这一规律也已经成为投资者判断券商股估值空间的重要指标。

在2015年大牛市行情翻篇后,券商机构逐步开始意识到传统佣金模式的利润空间正在变得日渐稀薄。这是因为,牌照管理限制放开,经纪业务的稀缺性不再,导致疯狂的价格战和激烈的行业竞争。

有券商投行人士曾感慨:“哪怕是龙头券商,在投行项目中火拼价格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这意味传统的轻资产模式背后行业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这样的项目谁能挣钱?!”

从2010年3月和2013年5月,资本市场试点的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让券商开设了新的业务模式,其资产负债表也得以快速扩张,同时盈利模式也开始经历明显的重资产化过程。资本中介和股权投资类业务比重抬升,无疑成为券商模式逐步向“重资产化”转变的印证。

所谓重资产业务是指券商更多的依靠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获取利润的业务,如自营、做市、直投以及资本中介业务。中证协公布2020年证券业经营数据显示,2020年度行业实现营收、净利同比分别增长24.41%和27.98%。截至2020年末,行业总资产、净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2.50%和14.10%。

这一轮券商资产扩张中,资本中介和投资类业务贡献占比快速飙升。比如中信证券公布280亿配股计划中,大部分融资将投入到资本中介等业务。与此同时,国海证券、东兴证券、国联证券先后公布的再融资计划中,也将融资融券等信用交易业务规模抬升作为资本扩张的重要落脚点。

中信证券明确表示:“资本中介业务具有客户广泛、产品丰富、利差稳定、风险可控的特征,是公司近年来重点培育的业务方向”。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目前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做好资金上的准备,将来有利于提升券商的利润,同时提升业务收入。

与此同时,在注册制改革的深刻影响下,券商竞争IPO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投行+直投”模式;同时,围绕 上市公司 需求开展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也成为投行业务外延的方向,这些业务的布局背后也将意味着巨量资金的投入。从当前行业状况看,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这三家“投行先锋”优势突出,其融资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

即便是以轻资产运作为业务亮点的东方财富证券,这两年也开始提出了要重视融资融券等重资产业务的战略目标。2020年,其母公司东方财富两度发债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达231亿元,其中投入信用交易业务、扩大两融业务等重资产业务的资金高达205亿元。

对于融资原因,东方财富表示,随着东方财富证券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相较经纪业务规模接近的可比券商,东方财富证券在净资本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资本规模不足的短板又进一步限制了东方财富证券的债务融资能力,导致东方财富证券的业务拓展日益受到资金瓶颈的严重制约。

在重资产化过程中,券商的估值方法也将迎来调整。据国信证券研究分析,重资产业务在提升券商经营杠杆的同时,也拉低了行业ROA水平,整体上体现为ROE弹性的下降。行业适用估值方法由业务模式决定,重资产模式之下,盈利源于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所以净资产的体量基本决定了其盈利能力,券商行业估值将无疑更适用于PB估值法。“较低的估值水平和清晰的公司战略定位,是我们推荐券商板块的主要逻辑。”

此外,参考海外投行的发展历程来看,券商机构杠杆率的抬升和重资产化模式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券商商业模式的逐步重资产化,资本中介业务和机构交易业务逐步发力,意味着未来行业ROE水平将迎来明显的拐点机会,头部券商更是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

② 美国3大银行,4大投行各自的业务分类是什么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 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除了花旗银行,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 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信用卡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信用卡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 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Morgan称号的金融机以前都是约翰摩根控制的摩根集团下属的,后来由于美国大萧条后出的反垄断法被分割,现在比较出名的是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J.P.Morgan,摩根大通是J.P.摩根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的产物,摩根大通是个全能金融集团,而摩根斯坦利是专业的投资银行。从规模上来比,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摩根大通也就是JP MORGAN CHASE,是由原JP摩根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而成。摩根大通银行是其在中国的注册名称。而且去年年底已经与美国排名第四的美一银行合并(bank one)合并了。不过即使在没合并的时候,以商业银行业务论其也是美国第一的商业银行。

摩根斯坦利是一家大型的资本投资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由大通银行、J.P.摩根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 J.P.摩根早先作为一家英国的商人银行由JohnPierpontMorgan的父亲在伦敦建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公司对包括美国钢材、通用电器以及美国电话电报等一些知名企业最初的建立构造及融资起了重大作用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美国)商业咨询委员会

华尔街老牌投行贝尔斯登的轰然倒下,成为今年以来次贷风暴中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贝尔斯登破产对金融市场产生的直接冲击,也包括对市场预期的颠覆,一年之前,有谁会知道一个有着85年历史的传统投行在倾刻之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而且,贝尔斯登的惨剧引发了市场更多的猜想:会有更多的投资银行加入到贝尔斯登的行列吗?在目前美国的四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中,雷曼兄弟的日子最为艰难,之前该投行预计需要募集高达100亿美元的资本金来支持其资产负债表,截止到7月30日,雷曼兄弟的股价今年已经下跌了72%,同样遭受了大幅资产减记的美林跌幅位居第二,今年以来股价跌去了近一半,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表现稍好,今年以来股价分别跌去了25.9%和12.9%。从估值的方面看,四家投行的08年P/E已经跌入10倍之内;次贷危机中损伤不大的高盛的市值按7月30日收盘价为737亿美元,几乎等于其余三家投行的市值之和。虽然股价大幅下滑,但四大投行受基金青睐的地位并没有太大改变,基金在四家投行的持仓比重在33%到44.5%之间不等,其中雷曼兄弟的基金持仓比重最高。

表1 美国四大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 市值(十亿美元) 08年P/E今年以来回报% 基金持仓比重%
雷曼兄弟 12.64.97-7244.49
美林 26.57.34-48.941.31
高盛 73.79.35-12.940.97
摩根士丹利 42.66.8-25.933.55

数据来源:Morningstar晨星 数据截止到2008-7-30
目前,贝尔斯登已经被摩根大通成功收购,为了进一步了解和透视那些重仓于这些投资银行的基金的表现,晨星为投资者精选了美国十只最重仓于上述四家投资银行的基金。我们的筛选条件排除了行业基金,集中投资于金融行业的基金,它们在四家投行的仓位比重可达到总资产的10%以上。

当贝尔斯登的两支对冲基金在今年夏天倒闭后,华尔街大摇其头——这种情况看起来是那么难以避免:两支基金的杠杆高达1:10。这样高风险的杠杆固然能在市场繁荣时创造奇迹,但在衰退时则会导致灾难。这正是华尔街眼下对贝尔斯登的现状忧心忡忡的原因——该公司整体的杠杆已是令人震惊的1:29.9,每1美元的资本,都对应着29.9美元的杠杆。

华尔街大行的交易员们再次被愁云惨雾笼罩,惟恐陷入以前在流动性危机中倒台的同行们的噩梦:从迈克·米尔肯内部交易丑闻爆发后破产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到被巴菲特拯救的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以及最终被瑞信(Credit Suisse)收购的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

投资者和分析师或许还能自我安慰:贝尔斯登只是遭遇重创,但还并没有出局。投资银行业的特点从来当是振荡剧烈,财富倏去倏来。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定义了今日的华尔街,但眼下,他们的境况就像那些陷入次级抵押贷款麻烦的借款人,买了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房子。他们的麻烦缘于让自己同花旗和摩根大通这样的全能银行区别开来的努力。为此,在过去的10年中,他们偏离投行主业,进入一个风险更高的细分市场,并用自己的资金投下重注。曾几何时,这种转变是高回报的,但是现在,基础正在逐渐坍塌。

10月底,美林宣布在第三财季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重估及其他冲减给它造成了84亿美元的损失,使得该公司在第三季共亏损22.4亿美元。美林强势CEO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 被迫下台,成了他所言今夏以来“史无前例流动性危机”的牺牲品。而在此前,他被广泛视为在近几年将美林从低谷中拉出来的功臣。

奥尼尔或可宽慰自己。这次,他是败在了凯恩斯所言的“惯例之下”——仅一周内,全能银行霸主花旗集团也“史无前例”地蒙羞:在第三财季业绩中已冲销了约22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资产损失后,它在11月初宣布接下来还需再做80亿至110亿美元的冲销。自2003年从花旗集团传奇掌门人桑迪·韦尔接过权杖后便一直处于争议中的CEO查尔斯·普林斯由此黯然下台。没多久,摩根士丹利也宣布在第四财季中冲销37亿美元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资产。

一片悲歌声中,只有高盛眼下仍维持着令人目眩的利润,证明它仍是华尔街最聪明的交易商,不但主宰着华尔街,甚至主宰着世界。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如果评级公司接下来对抵押债券评级再进行大规模下调,它可能也不会幸免。随着各大行第四财季报告的陆续公布,分析人士预计华尔街大行需总共冲销掉逾600亿美元的资产——自1987年股灾以来,华尔街大行的日子从没有像眼下这么难过。

在分析人士看来,他们中的一两家会不会被迫合并是个悬念。更大的疑问则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是否就是缺陷的。

交易员时代

在人们的通常想象中,华尔街投行由一群傲慢而不受拘束的家伙组成。没错,他们的确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但其核心业务——承销和收购兼并这样利润非常丰厚的投行业务——却是一个相当安全的业务。

不过,从1990年代末开始,情况开始变化。股票承销业务开始商品化,使得来自公司支付的佣金看起来好像缩水了。同时,像花旗这样同时拥有投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能银行由于资金雄厚,可以用通过提供贷款的办法诱使企业向他们寻求投行服务,专业投行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接下来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真正出现下滑的是那些全能银行的“金融超市”模式:花旗和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缩水,美洲银行则放弃了投行业务,德银和瑞信的表现也只能说勉强。相反,自市场从网络泡沫破灭的打击中恢复来后,绝大多数专业投行枝繁叶茂,利润和股东回报飞速上升,正如他们的股票价格一样。从2002年底到今年中,高盛的股票上涨了240%,同期雷曼兄弟股票上涨200%,在危机爆发前,贝尔斯登的涨幅也高达175%,全部跑赢大市。

投资者注意到了专业投行的骄人战绩以及不败能力。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宣称其从来没有遭遇过没有盈利的年份。雷曼成了固定收益和抵押市场的赢家。而高盛,则成了王者中的王者。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拿更多自己的钱去冒险。当然,他们仍旧提供一流的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但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他们在公司内部成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在做市和自营交易业务上投以重注。在雷曼,自有资金投资收益占到总收入的55%,而从1999年到2004年,这个数字平均维持在44%。

将高盛比喻成是一家对冲基金已不是新鲜的提法了。当然这不是说这个比喻有什么不对。在高盛2006年的收入中,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占到了68%。而在1999年到2003年,这个数字从来没有突破50%。

正是高盛,确立了交易员在华尔街最近10年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可从最近几任高盛掌舵人的变迁见端倪。

1999年高盛上市前夜,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交易员背景的联席CEO约翰·科赞被迫离职,投资银行家背景的亨利·鲍尔森成为惟一的CEO。原因?当时高盛收益近30%已是自营交易。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也打击了在交易领域颇为活跃的高盛,让其被迫推迟上市计划。高盛需要向投资者表明,其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稳健的投资银行业务之上的,而非交易业务。

鲍尔森当时辩称:“投行业务与交易业务对高盛一样重要。”但正是在他治下,高盛成了一个更纯粹的交易机器。在高盛的三大部门中,交易部门的收入自1999年到2006年翻了4番,去年为250亿美元;资产管理占到总收入的17%;传统的投行业务比例最小,为15%。去年,高盛为其2.65万名员工平均支付了62万美元的薪资,堪称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机器。

其乐融融背后,是交易员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投资银行家们的影响力大不如以前。当鲍尔森在去年离职赴白宫任美国财长时,接替他的正是让固定收益商品部(该部门从事抵押债权、原油和货币等大量商品的交易)这一高盛支柱部门笑傲同侪的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从2002年开始,随着黄金交易员起步的布兰克费恩在高盛内部迅速崛起,鲍尔森最初掌管高盛的左右手约翰·桑顿和约翰·赛恩相继挂冠而去。在布兰克费恩成为CEO后,包括副董事长苏珊·诺拉·约翰逊(Suzanne Nora Johnson)在内的几位投行高管也离职。

高盛把弱化的投资银行业务视为公司的“前端”。作为公司客户初次接触高盛的部门,投资银行业务建立的关系能使这些公司会成为高盛交易部门的客户,交易部门既为这些客户也为高盛自己的账户创造利润。资产管理部则把投资者的钱投入到高盛的投资银行家们做顾问的交易和股票中,同时吸引由高盛承销或做并购顾问的公司客户中富起来的人成为资产管理部的新客户。高盛自己的明星玩家,则会把个人财富也放到赌注里。

这就是高盛的内部杠杆机制。在杠杆收购领域,高盛通常既是投资者,也是顾问。根据Dealogic的估计,高盛的私人资本运营业务与其它业务融合的是如此无间,以致去年高盛的投资银行家们仅从其私人资本收购的交易中就赚取了1.05亿美元的佣金。

这一模式本身也有其问题:与自己客户的利益冲突。比如,一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可能是高盛投资银行部的客户,也是高盛自己的私人资本运营部的竞争对手。一些银行家感觉,高盛越来越把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了客户利益之上。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交易业务本身的高风险特征,这让一些投资者对高盛的态度非常谨慎。尽管高盛拥有作为风险管理者的出色纪录,一旦市场由热转凉,或是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爆发,它便会发现自己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毕竟,固定收益商品部的损失差点让它在 1994 年和 1998 年濒临绝境。

在其它华尔街大行这里,看到的只是效仿的动力——2005年重返摩根士丹利出任CEO后,麦晋桁(John Mack)一直在公司内外宣讲要利用公司的资产进行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作为结果,华尔街五大行去年45%的收益来自它们的自有资金投资。1999年科技股热潮达到顶点时,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比例只有30%。从那时开始,大行们的资产负债表膨胀起来,并幸运地迎来了市场机会绝佳的7年。投资者愿意投入资金并承担风险,这让大行有充裕的资本,资产价格开始攀升,大家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并更多地使用杠杆。

然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高买”——显然不是一个多棒的商业模式的范畴。当然,大行们也为自己的风险做了对冲。即便考虑到这个因素,他们仍使自己置于高风险之中。在今年第二季度末高盛的杠杆比率为24.5,2003年底的比率则为18.7,雷曼在第三季度的杠杆比率为30,一年前的数字则是25.8。可资比较的是,1998年崩溃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杠杆比率为25。在最近一个季度,投资者才意识到这个收入模式有多脆弱。贝尔斯登、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部门都受到重创。

另外次贷中,谁的QDI投入成份越大,贷款贷得越多谁就损失越惨重

③ 花旗银行 真的 破产了吗

据称花旗财报负资产按揭可能高达754亿美元 花旗将申请破产保护

花旗集团:作为全球化金融服务公司,在100多个国家约为2亿客户服务,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从消费银行服务及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服务到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现旗下公司主要有花旗银行、旅行者人寿和养老保险等。1902年5月,花旗银行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目前是中国最具全球性的外资银行。

据报道,华尔街目前盛传花旗集团有可能申请破产保护,因为该公司并没有收到来自中东投资者,特别是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75亿美元的投资。

这一传闻真假尚难判断,但似乎像是某些交易机构为操作花旗短期股价而放出的虚假消息。花旗集团为平衡资产负债表正在积极地做着努力,其宣布获得阿布扎比基金投资已超过一个月,且上周宣布的29亿美元公开市场增发股份已经被抢购一空。

花旗上周的业绩报告显示,相关次按的拨备达181亿美元,使亏损达98.3亿美元,这两个数字使花旗成为次贷危机中受伤最重的银行之一。业绩报告出台之后,标准普尔将花旗的信贷评级降为AA-。

而一位摩根士丹利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分析师表示,“花旗财报埋伏着很多炸弹,仅负资产按揭一项可能就相当严重。”

在国内消费信贷方面,花旗产生了41亿美元的损失,主要包括6.9亿美元的高等级信贷净损失和33.1亿美元的净贷款损失准备。信贷损失的增加主要包括一次住房按揭和二次住房按揭的违约率增长,以及未保护的个人贷款、信用卡和汽车贷款等方面。

目前花旗的一次楼按和二次楼按的信贷规模一共2144亿美元。业绩报告上的LTV指标 (指楼按对楼宇价值的比率)显示花旗按揭有很大的比例已经暴露于风险之中,楼价下跌将对银行产生很大影响,一次、二次楼按可能变为负资产按揭的规模高达754亿美元。

如果经济陷入衰退,随着消费者无力偿还信用卡和汽车贷款,花旗和其他银行可能需要计入更多亏损,为此,花旗在第四财季计提74亿美元潜在贷款损失准备金可能远远不足。

另悉,花旗集团现正在英国裁去400名投资银行事业员工。

报道指出,此为花旗在全球裁去4200人的一部分。目前花旗在英国约有1.1万名员工。

而除英国的部分外,其余裁员可能为美国的消费金融事业、印度及亚洲其他地区。花旗集团发言人丹努南未回复媒体的访问电话。和讯

美国银行欲卖建行股权救急

受次贷危机影响,参股中资银行的外国银行开始考虑出售持有的中资银行部分股权,来拯救其因次贷危机而重创的资产负债表。有报道称,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已表示,正考虑兑现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部分股权。

此前,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控股已于去年减持2.8亿股建行H股和10.82亿股中国银行H股,共套现7.92亿美元。

将持股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名单排列起来就像是次按危机“受害名人录”。除了美国银行,名单中还包括花旗集团、汇丰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集团。

另有报道称,汇丰控股和花旗集团,有意提高其在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瑞银集团中国证券交易主管表示,外资机构面临两难,即出售持有的股份套现,还是继续在中国和新兴市场加大投资,来弥补其他地方损失。

④ 花旗评级靠谱吗

不靠谱
这是个十足的诈骗平台,可千万别在充值了,把钱都冲到骗子们的口袋里去了!花钱买个交易,以后可千万别在网上投资理财了!
花旗集团(Citigroup):1955年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银行合并,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67年改为花旗公司。总部设在纽约。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⑤ 200分!金融风暴中涉及花旗银行的内容。

以下信息来自华尔街日报11月25日的头版头条。日期后面的是花旗当日收市价。

07/10/01 $46.67
花旗发出第三季盈利警告。

07/10/11 $47.14
花旗调整投资银行部门,任命Pandit为部门CEO。

07/10/15 $47.87
花旗公布第三季盈利只有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60%。

07/11/05 $37.37
Prince卸任CEO一职,花旗警告未来的次贷亏损将高达110亿美元。

07/11/16 $34.58
花旗替换其首席风险官。

07/11/26 $31.70
花旗从阿联酋融资75亿美元。

07/12/01 $34.77
花旗任命Pandit为CEO。

07/12/13 $31.47
花旗把490亿美元的陷入困境的表外资产划入其资产负债表。

08/01/14 $28.56
花旗任命前戴尔执行官为人才管理部门主管。

08/01/15 $29.06
花旗公布第四季度亏损98亿美元,缩减股息达41%,并宣布计划从国有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者融资145亿美元。

08/01/29 $27.65
花旗任命Edward Kelly为另类投资部门主席。

08/02/27 $25.72
花旗再次替换其首席风险官。这次提升的是CEO Pandit 的长期伙伴Brain Leach。

08/03/03 $23.71
花旗重组资产管理部门。

08/03/04 $23.09
一名迪拜的国家投资基金官员称花旗需要更多的融资。花旗股价跌穿账面价值。CEO Pandit在香港与花旗全球的高层执行官举行电话会议,保证花旗有足够的资金。

08/03/06 $22.15
花旗宣布计划缩减其房屋贷款部门,出售450亿美元的房屋贷款。

08/03/17 $19.78
花旗调整投资银行部门,任命CEO Pandit的心腹John Havens为该部门CEO。

08/04/18 $24.03
花旗公布第一季度亏损51亿美元,警告其消费者部门面临更多的麻烦,并宣称不排除进一步的融资。

08/04/21 $25.11
花旗发售60亿美元优先股。

08/04/22 $25.03
花旗召开年度股东大话,CEO Pandit被愤怒的投资者严厉指责。

08/04/30 $26.32
花旗发售45亿美元普通股,出乎投资者和分析师的预期。

08/05/06 $25.75
花旗再发售20亿美元优先股,进一步提高资金持有量。

08/05/09 $24.30
Pandit告诉投资者他无意拆分花旗这个金融巨头,尽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花旗会出售大约4000亿美元的资产。

08/06/20 $20.17
花旗警告第二季度其房屋贷款投资将面临进一步的减记。

08/06/23 $19.30
花旗宣布在全球的投资银行部门裁员数千人,计划把65000名员工缩减10%。

08/07/18 $17.97
花旗公布25亿美元亏损,比分析师预期要好。

08/08/06 $19.92
花旗与美林答应赎回170亿美元的拍卖利率证券。

08/08/22 $17.47
花旗开始检讨其投资银行的资本市场部门的结构。

08/09/22 $20.65
花旗的资产管理部门主管Sallie Krawcheck下台。

08/09/30 $17.75
花旗同意在政府帮助下以20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

08/10/03 $22.50
花旗收购美联银行的计划被富国银行打断。

08/10/10 $12.93
花旗退出收购美联银行。

08/10/16 $16.23
花旗公布第三季度亏损28亿美元,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08/11/13 $20.65
花旗的高级执行官团队与高层主管关系紧张,令部分主管考虑替换主席Win Bischoff。

08/11/19 $6.40
花旗收购其结构化投资工具剩下的174亿美元资产,导致11亿美元的资产减记。花旗股价下跌23%。

08/11/20 $4.71
沙特王国控股公司的阿尔瓦利德·本·塔拉尔王子增持花旗股票到5%,力挺Pandit。但是花旗股价在略微反弹后继续下跌,跌幅达26%。

08/11/24 $5.95
联邦政府在星期天较晚时候宣布拯救花旗集团,承担花旗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并注资2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