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穆迪信用评级等级
穆迪公司由约翰穆迪于1900年创立,位置是是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债券评级机构,原本是邓白氏的子公司,而后在2001年和其分立成为单独的公司,而穆迪评级则是主营业务。
穆迪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穆迪,他于1909年发起了铁路债券的信用评级。1913年,穆迪开始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穆迪在世界各地有800名分析师和1700多名助理分析师,在17个国家设有机构。其股票在纽约证券证券交易所(代号MCO)
穆迪评级给投资者服务公司的信用评级标准从高到低分Aaa、Aa、A、BA、Ba、B、CA、Ca、C。Aaa债信用质量最高,信用风险最低;c级债务是最低的债券等级,收回本息的机会很小。在从Aa到Caa的六个等级中,还可以加上数字1、2或3,进一步显示同一评级中各种债务的排名,1为最高,3为最低。
此外,穆迪还对信用评级进行了展望性评价,以表明他对评级中期趋势的看法。展望可分为“积极”(评级可能升级)、“稳定”(评级不变)和“发展中”(评级随事件变化)。
一、如何理解穆迪评级呢?,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服务中介。他们对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政府和个人等各种经济实体以及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发行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对其履行相关经济承诺的能力和可信度进行打分,并用简洁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可以称之为经济“体温表”。
业内人士称,三大评级机构通常依靠公司的信用评级模型来评估风险。除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还款能力的因素,如GDP增长趋势、政治因素、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和结构、财政收支等,还要考虑金融体制改革带来的财政负担。
但对于分析师来说,对一项新交易进行评级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序。在电脑上打开穆迪的评级模型软件,输入被评级产品的基本数据,然后点击,软件自动运行。经过几百万次的计算,将每次得到的评分结果进行积分得到平均值,从而产生一个评分结果。
从初步讨论到公布评级,穆迪的评级过程大约需要60到90天。不过穆迪透露,他们可以根据发行人的需求和时间安排,尽可能“灵活”地做出相应调整,以“匹配”更紧的融资时间表和其他要求。
❷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为什么对世界经济有影响
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四大影响
对美国主权评级被下调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国主权债务风险,目前尚无充分的数据可以支持对其影响程度的详细评估。课题组主要从四大方面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判断和分析。
第一,影响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定价锚,提升长期融资成本。鉴于美国经济金融市场以及美国国债在全球的重要性,美国国债质量的任何微小变动都会影响美国甚至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美国主权评级自1941年以来均是AAA的最高级别,此次下调是史无前例的。毫无疑问,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锚,美国国债被视为“无风险资产”,所以国债的收益率通常被看成是“无风险的利率”,全球其他金融产品都以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作为定价的标准。例如,企业发债会以美债利息率作为基准,再加上一定程度的溢价作为公司债的定价。由于美国主权评级降级,美国国债作为全球金融产品定价基准的重要角色将会改变。当市场已充分认识到美国国债不再是“无风险资产”,金融市场将不得不开始调整和重塑基础定价锚,这意味着所有金融产品的定价都会重新调整。全球金融市场若失去这一避险“天堂”,则更易出现证券挤兑,引发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旧的秩序难以为续,新的规则一时又难以建立,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美国国债信用评级被调低,可能会导致美国国债价格走低、收益率曲线上升,美国公共债务的融资成本则会上升,融资难度将增加,进而抬高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溢价。如果国际评级机构做出降级的一致决定,将推高美债日后的融资成本60~70个基点。未来有可能出现拥有AAA信用等级的企业融资成本低于财政部发行的国债成本。一旦美国国债融资成本高于部分私人部门融资成本,那么美国财政部继续以赤字融资将受到市场风险溢价的牵制,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政府的债务可负担性和融资能力恶化,进一步影响美国国债的信用质量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全球回购、衍生品和期货市场中有4万多亿美元国债作为质押品,这些质押品质量下降将导致交易对手方要求对美国国债作为质押品的价值进行更大幅度的扣减,将对投资者带来深远影响。如果未来三家主要国际评级公司一致对美国主权债务评级进行下调,部分基金,例如退休基金,受到只能购买AAA资产的限制,将削弱对美国国债的需求。
如果降级推高美国国债利率,将使美联储推出新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上升。当前美国经济受到滞涨局面的困扰,在财政政策已无计可施的背景下,国债发行量的继续增加在所难免,而投资者由于受降级影响未来可能减少持有,这可能促使美联储再次新增购买美国国债,以推高股市、降低长期利率、维持美元贬值和促进出口增长。当然也应看到,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阻力和顾虑比一年前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时更大,因此美联储马上推出QE3的可能性不大,而是承诺继续维持低利率至2013年,在稳定市场信心的同时,先期采取力度相对较小的措施,包括把手头所持短期债券更换为长期债券、下调银行在美联储存放资金的利率等。
第二,各国政府将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和投资损失。客观地说,美国自独立以来还没有出现过主权违约,信用记录一直保持优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府还本付息和维持最高信用级别的意愿,如果再把美国世界第一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情况考虑进去,美国发生直接违约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是,美国采取变相违约或改变偿付条件却有先例。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就曾通过宣布民间拥有黄金非法、把所有黄金收归国有的方式,主导美元贬值41%以缓解危机。最近30年来,美元又先后出现过两次大幅贬值。第一次大幅贬值发生在“广场协议”签署后的1985~1988年,第二次美元大幅贬值发生在美国科技泡沫破灭后的2002~2008年。到2008年3月,美元指数跌至70,创下了自1973年以来的新低,从2002年1月的最高点贬值37.21%。此间,美国的负债消费能力急剧扩大,2002年至2007年的5年间,美国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在2.5%以上,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占到了GDP的70%,创下了历史新高。
由于美国的对外债务多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幅度越大,债务的价值含量就越低,债务负担也就越轻,因此弱势美元就成为了对冲债务风险、转嫁成本的最有效手段。截至2011年5月,美国公共债务为14.3万亿美元,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投资者持有4.51万亿美元,占比达31%,这意味着各国投资者在此过程中被迫承担了部分损失。假定为了清偿债务而美元贬值20%,则意味着全球各国在美国国债上的损失将达到9000亿美元。中国持有1.1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若按上述估计,中国仅在美国国债投资上的损失就有1200亿美元。尽管这可能仅是账面损失,但无法排除发生实际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受阻,通胀压力陡升。从2011年二季度的经济表现来看,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著下滑,美国失业率出现反弹,凸显经济复苏内生动力不足,难以经受重大风险的考验,而标普正是在这样一个全球经济脆弱的时刻调低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了全球主权债务成本,淡化了无风险利率的概念,对于艰难回复的全球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危机前,发达国家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低利率条件下金融部门的过度衍生化发展和私人债务的持续扩张,而非依赖实体产业竞争力获得的收入增长,从而导致经常账户的失衡。危机中,私人部门去杠杆化,总需求大衰退,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部门扩张负债,承接了私人部门的债务。实践表明,这种依赖债务增长扩张需求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已经深陷债台高筑的困境,而评级机构对主权信用评级的调整直接影响了“举步维艰”的债市,进而对维持市场信心、刺激私人部门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复苏带来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在“金融市场→实体经济→进出口”的传导过程中走向“滞胀”的风险增加,不确定性增强。
第四,各国银行业面临补充资本金要求,长期盈利能力受到影响。美国国债信用降级意味着其风险上升,从而带动以此为定价基准的金融衍生产品在银行资产中风险权重的提高,可能引发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目前,美国银行业持有的国债、政府机构证券以及政府支持抵押债券占其所持1.6万亿美元债券资产规模的60%左右。由于美联储已经决定维持美国国债、其他联邦政府代理债券以及政府担保的债券在银行资产中的风险权数不变(美国国债为零,房利美、房地美类似机构为20%),因此美国银行业的资产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暂时不会受到影响。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欧洲银行业持有美国国债的总值约为7526亿美元,是除美国外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海外银行。当前欧洲银行业正深受欧债危机困扰,本身面临巨大融资缺口,美国国债评级下调将促使其调整资产结构和杠杆水平,对其资本充足率造成进一步冲击。此外,目前全球回购、衍生品和期货市场中的质押品中有4万多亿美元国债。美国国债在金融市场中一直作为普遍接受的无风险质押品,其信用等级下降将导致交易对手方对美国国债作为质押品的估值下降,这对银行资金链及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将会很大。
长期来看,由美国国债降级引发的长期融资水平上升将削弱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阻,银行业长期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
参考资料资料http://money.163.com/11/0929/17/7F4T3AA80025335L.html
❸ 这次美国信用评级下降又会对我们中国股市影响多久中国股市经过这次下跌后是否到了底部
美国如果真违约,不仅令美国国债失去信用,也使美国成为全世界的众矢之的。美国赖账将导致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发生紊乱,美元会大幅贬值,全球金融、股市随之紊乱,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涨价。整个世界都受不了,也包括美国自己。
如果美债违约,世界经济立即进入大萧条。 如果美国债务上限不增加,美联储不再购买美国债券,那么到期的美债就会被列入垃圾级别。 同时,其它地方债务和企业债务也会降级,导致利息负担更加沉重。 美国财政将被迫削减开支,医疗机构、军工企业等高收入领域将遭到显著的打击。 同时,美国企业债务成本上升,会迫使大量高资产、高负债、低利润的企业亏损或者破产。 另外,债务成本压力将迫使美国资本回流,补充国内企业的资本金。 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世界经济的本质就是比谁更烂。 目前欧盟的救市措施,并不是实质上想改变什么,而只是想给自己“粉饰”得好看一些。 既然部分美债成为垃圾,那么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务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垃圾。 中国外储的现金很少,大多数由债券构成,包括1万亿左右的美债和可能超过4000亿的“两房”债券,还有数目不详的欧洲国家债券。 到时候,这些外储因为债券贬值,直接就会部分或者大部分成为损失。 同时,美债和欧债成为垃圾,就意味着欧美经济立刻进入“冰窖”。 中国已经连续减少的出口,将快速进入完全停滞状态。 同时,中国有8000多亿美元的外债,其中据说超过70%是短期外债。 而一旦美欧经济停摆,国际资本会快速回流。 届时,中国外储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无法变现)、进入中国的巨额国际资本撤离、加上偿还短期外债、另外国内资金也蜂拥外逃,中国的3.2万亿名义外储可以在短时间内流失殆尽。 中国将没有外汇买粮食、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橡胶等等大宗商品;也没有钱购买机械、电子元件、芯片、汽车、飞机、以及其它奢侈消费品等产成品。 没有钱买大宗产品和关键部件,中国社会活动将完全停止。 而中国需求消失,会让大宗商品回到历史低位,靠卖大宗商品富裕的中东和俄罗斯等产油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大宗矿产和粮食生产国,其收入将剧减。 这些国家从中国的进口,也会一夜之间消失。 同时,依赖产品出口中国的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教育出口)等国,大量产能也将闲置,投资将难以回收。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集中地,其金融、IT、消费品、教育文化等等领域也将全面进入神的萎缩状态。 这样的结果是2008年的场景重现,而且比2008年的状况更恶化。 届时,世界范围内的房地产、汽车、奢侈消费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将变得非常不值钱。
❹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与华尔街金融财团的关系
从免费服务到旱涝保收
1900 年,当约翰·穆迪以自己的姓氏创建了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时,他只是想通过对铁路证券(这些证券往往复杂多变到让投资者头疼)提供评级服务,在华尔街混口饭吃。和其他评级机构一样,穆迪在发展初期实行免费评级,不过穆迪的工作确实做得很出色,特别是在1929 年市场崩溃时,穆迪公司所给予高评级的股票没有一支出现价格大幅下滑,在投资市场赚足了眼球。投资者们相信穆迪公司的分析和评级是客观而有水准的,穆迪也逐渐开始向投资者收钱。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穆迪和它的竞争者们,包括标准普尔(这家公司比穆迪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成立于1913 年的惠誉国际,开始调整经营方式,它们不仅向投资者收费,还伸手向被评级的公司要钱,道德隐患就此埋下。1975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这三家评级公司为首批全国认证评级组织(NRSRO),它们从此被贴上了半官方的标签,更厉害的是,NRSRO 随后发展成了一个垄断组织,再也没有其他评级公司能够真正打进这个组织。
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们对三大评级机构奉若神明,市场上没有经过它们认证的债券几乎无人问津。无数融资公司向它们挥舞手中的美元,希望为自己的债券获得一张“3A”级标签。在这种背景下,评级机构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向融资企业收取评级费成为主要利润来源,并且偶然误判也没关系,没有企业敢向它们索赔。在评级行业,至少30% 的利润是很常见的,2006 年,标普税后收入高达12 亿美元,穆迪则赚到13 亿美元。
“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当一个“+”、“-”的调整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评级机构被推上神坛,华尔街贪婪的传统也入侵了这一领域。曾几何时,被视为安全投资黄金标签的“3A”级评级,变成了评级公司手中的盈利工具。“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来换取金钱”,在2008 年美国国会调查“金融海啸”举行的听证会上,穆迪一位经理级人士这样说道。
在业内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汉诺威是德国再保险业巨头,原先不是穆迪的客户。穆迪曾电函汉诺威称愿意为其初期提供免费的评级服务,并在未来建立收费服务关系。当时汉诺威已经是另外两家评级公司的客户了,就拒绝了穆迪。穆迪还是开始为汉诺威评级,2003年在其他评级公司都认为汉诺威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穆迪却把汉诺威的债券级别降至垃圾级,结果引起抛售,汉诺威在几小时内就损失了近两亿美元,最终不得不向穆迪投降。
2002 年到2007 年间,三大评级机构将华尔街制造出的数千种创新债券评为“3A”级,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次级债。就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穆迪和标普还给予了11 个随后陷入重大困境的金融机构以高评级级别,其中就包括危机的导火索——雷曼兄弟银行。
主权评级只手遮天
“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标普和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标普和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这样评价。
在美国国家机器的护航下,三大评级机构不仅对普通的公司,甚至对主权国家的信用都能产生杀伤力。虽说它们的确会考虑到GDP增长趋势、外汇储备等客观因素,但事实上,三大评级机构担任着美国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幕后推手。例如,穆迪和标普直到2003 年依然只给中国的主权信用打出很低的“3B”级别。
2009 年12 月8 日,惠誉率先将债台高筑的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3B+,同时将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确定为“负面”。标普和穆迪也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就此爆发。此后,三大评级机构对于希腊以及其他欧元区国家财政状况的每一次表态都牵动着市场敏感的神经。今年4月,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接连遭到信用评级降级,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甚至被标普定为垃圾级,希腊债务危机由此上升为欧洲债务危机。
三大评级机构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指责。安盛公司投资战略主任帕里斯-奥尔维茨甚至怀疑它们对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的降级时机是经过精心预谋的,“当希腊与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谈判取得进展的时候,我看不出为何迫切宣布对上述国家降级”。他认为评级机构代表美国国家利益制衡欧元的用心昭然若揭。
标普降级美债:一石激起千重浪
在金融交易日益复杂的今天,评级机构掌握着极大的金融话语权,如何规范和监管评级机构的行为,如何重新构建一个透明高效的评级行业,值得各国深思。我国也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改革经验,加快现有信用评级机构的质量提升和整合重组,建立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金融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最大程度地争取国际金融话语权。
全球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与信用评级角逐的博弈。8月5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立刻引来轩然大波,尽管奥巴马称“美国一直而且将始终是3A国家”,但国际股市就此大跌,国内A股也一度失守2500点,标准普尔凭借评级就能刺痛全球市场的神经。
事实上,全球最重要的国家信用评级和企业评级目前几乎全部出自这三家机构。标普目前对1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主权信用评级。
今年1月27日,标普把日本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 A”下调至“A A –”,长期主权信用展望维持在“稳定”。评级当天,日元兑美元跌幅超过1%,至1美元兑83.22日元。而在7月28日,标普与穆迪又分别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降级。
早在2009年,标普就“发难”过希腊,将其展望级别调至负面,4月底标普又降低葡萄牙长期主权信用级别,随后穆迪也将葡萄Aa2级主权信用级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惠誉紧随其后,将西班牙主权评级下调,由此,希腊债务危机蔓延至欧洲,最终引发美国和全球股市暴跌。
标普则是单枪匹马撼动目前占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美国。穆迪与惠誉都表示短期内持观望态度,穆迪只是发出警告称,如果美国财政或经济前景大幅减弱,其将在2013年前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