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股票狂跌之后公司会不会倒闭
扩展阅读
皮尔法伯集团股票代码 2025-04-13 13:20:45

股票狂跌之后公司会不会倒闭

发布时间: 2025-04-13 02:43:27

1. 股票崩盘是什么意思

崩盘即证券市场上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证券大量抛出,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无限度下跌,不知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停止。

1、股票崩盘即证券市场上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证券大量抛出,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无限度下跌,不知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崩盘。简单来说就是,目前场内的股民全部被套,没有新股民入场,当被套的股民开始只知道割肉卖股票,而不肯买股票时,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持续下跌,最终造成股市关门,即崩盘。
2、股票的崩盘往往是因为一些消息导致的。例如本次疫情导致美股持续性地大跌。在崩盘的过程中,投资者的持续性割肉会导致股民对于股市丧失信心,大量的抛售手中的股票,所以崩盘到来之际,没有任何股票都能扛得住。
3、在生活中股市崩盘往往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像是比较大的萧条期和投资空档期等。不过也有很多人都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买入股票,也就是抄底,当然此时的风险性会很大。
拓展资料
世界最惨烈的股市崩盘
纽约1929大崩盘
一个小时内,11个 投机者自杀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 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 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
随后的一段日子, 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着的投机者,接下来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维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讲述的1929年 股市崩盘前后的一个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投机者的经典写照。
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 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就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他妻子刚开始拒绝了,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以倾家荡产而告终。
实际上,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噩运。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像其他人一样, 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 1929年大崩盘,而且还低估了这次危机对 美国和 世界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积累的财富在1929年崩盘时受到重创,几乎变得两手空空。
后来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到1936年的时候,他靠投资股市把财富又增长到了50万英镑以上(相当于现在4500万美金)。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资金又缩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盘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阴影。
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 股市崩盘导致 美国经济失去了由 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 支出的支撑。
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 失业的增加。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 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 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 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 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 大萧条。 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 大萧条的谷底, 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 美国的 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更严重的是, 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 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2. 中国的股灾是那一年,有什么引起的

有两年,分别是1996年和2001年,下面具体说明一下:

1、引起的原因: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2、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

3、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2)股票狂跌之后公司会不会倒闭扩展阅读:

股灾(The Stock Market Crash)是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异常经济现象。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

参考资料:股灾-网络

3. 股市大盘下跌时,股民手中的股票缩水,企业亏了,那市场的钱流到哪去了

关于庄家就是那些资金力量雄厚,能够直接控制一支股票或若干支股票走势投资者或者投资机构!
关于股市的盈亏,有两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一是:股市中有人赚就一定有人赔;二是你赚了一定有别人赔了。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有道理,却没有揭示出股市中赚钱的本质。

首先,股市不同于期货,它不是零和游戏。期货市场是买卖双方对合约的交易,有人赚,一定有人赔,你赚了,一定是有人赔了。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期货交易就是零和游戏,永远不会产生新价值。股市则不然,它是对资产的交易,是一种正反馈机制。

所谓正反馈机制,是说在一定情况下,大家都赚钱,在另外的情况下,大家都赔钱。

那么,股市中究竟是谁赚钱、谁赔钱呢?扬韬试以中国石油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石油的发行价是16.7元。发行数量40亿股。2007年11月上市的时候开盘价48.6元。

在股票上市之前,上市公司就已经获得了660多亿元资金,用于企业发展。上市公司的这笔钱,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永远。所以,最先赚的,就是上市公司,他们几乎是空手套白狼就获得了660亿元资金,可以去投资新项目。

是谁支付了这660亿元呢?是无数的中小散户、大户、机构和法人。他们按照每股16.7元付出,获得1股股票。上市后,如果按照48.6元的价格卖出,每股可以净赚31.9元。

由于首次上市的股份是30亿股,上市三周后成交32.8亿股。我们假设新股在此阶段卖完,成交均价为40.8元。则30亿股原始股累计获利720亿元。后来上市的10亿股平均卖到22.7元,合计获利60亿元。由此,打新股的人净赚780亿元。

至此,两大无风险群出现了:上市公司,拿走660亿,打新股一群拿走780亿元,合计1540亿元。

这1540亿元的股票,卖给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平均成本38.5元。

在股价从48.6元向下跌到今天的12.6元的过程总,二级市场投资者总损失(38.5-12.6)*40=1036亿元。

也就是说,在股价从48.6元开始下跌的过程中,市场所有参与者总体是亏损的。个别人侥幸抄到底部,比如10元,然后在12.6元卖掉,确实赚了一些钱。但他赚的这些钱,其实是别的投资者扩大的损失。在下跌的过程中,市场整体是一个零和游戏。

可见,在股价下跌的时候,市场的正反馈机制决定了亏损越来越大,所有参与者最后都是亏损的。谁赚钱?除了上市公司和原始股卖出者外,没有别的人赚钱。

但反过来,如果股价上涨呢?在从12.6元涨到38.5元之前,市场始终处于零和游戏状态中,即参与者总体亏损。只有股价超过了38.5元,才开始进入赚钱的正反馈。那时候,所有的人都是赚钱的,只不过赚多赚少而已。

在股价涨到58.5元的时候,市场将获得总额800亿元的利润。这个利润,接近打新股的人获利的水平。从38.5元涨到58.5元,是没有人赔钱的。也就是说,你赚的,并不是别人赔的。

那么,你赚的钱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上市公司的盈利造成的资产价格上涨。如果中国石油将来每股收益达到5元,市场按照12倍左右的市盈率予以估值,大家愿意以58.5元的价格买进来获取公司分红的收益。那么,股价就将稳定在60元上下。此时,所有人都赚钱而没有人亏损。只有股价从最高点再次下跌的时候,市场才会重新进入有人赚有人赔的零和游戏阶段。直到股价跌破38.5元,才重新进入所有人都亏损的阶段。

明白了这个过程,我们也许就能清楚地知道:股市中要想大家都赚钱,归根结底需要上市公司经营水平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从而使得股票有投资价值。这是股市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能支撑股价,市场反复投机炒作,那就最终是零和游戏,有人赚,就有人陪。到最后,所有人都亏损,只有上市公司稳赚,只有打新股的稳赚。

这也正是为什么所有公司都喜欢发新股、增发新股、配股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打新股这么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不承担任何风险却能稳赚不赔,而二级市场投资者从买进那一刻起,就承担了风险,就进入了零和游戏阶段,要寄望于上市公司经营改善能支撑开盘价,才会进入大家赚钱的阶段。

所以,不管怎么救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股市就不会有人赚钱,炒来炒去,只是零和游戏。救市,根本上要从改善上市公司利润角度入手,才是根本救市之策。

4. 股灾的经济后果

一旦发生股灾,股市自身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任何一个发生股灾的股市都没有例外。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后,法国人视股票投资为畏途,导致了法国股市和股份公司长期发展缓慢。同年,英国南海股灾事件发生后,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面对股灾的惨重教训,英国国会在 1720年通过了著名的《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禁止公司自行发售股票,由此,刚刚兴起的股份公司在社会上被视为金融欺诈团体而被宣布为非法,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在以后长达一个多世纪中,英国市场上的股票几乎销声匿迹,英国股份经济发展也因此停滞了 100多年。
1929年美国股灾对市场的破坏力也大得惊人,人们谈股色变,视股市如虎穴,人人畏而远之,宁愿把资金投向利息 2.5厘的债券,也不碰利息可达 7厘的工业股票。这次股灾对美国投资者信心的打击,用了 20多年才得以恢复,道·琼斯指数也是在 25年才重返1929年的峰位。1992年日本股灾后,投资者入市信心严重受挫,外资纷纷撤离东京市场,股份公司新股发行也另寻它径。直到10多年后,日本股市还低迷不振。股灾之所以会对股市造成如此大的破坏,这是由股市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决定的。
从本质上说,股市是一个信用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是支持股市发展的动力。股灾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导致股灾的欺诈、违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过度投机行为使投资者有受骗上当的感觉而不敢入市。投资者不入市,市场就缺少需求,没有需求的股市不可能发展壮大,股市的筹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就会受阻。因此,股灾是对股市积极意义的否定,是股市发展的大敌。 股市经济损失多少,是衡量股灾破坏力大小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能称得上股灾的,首先表现为股市经济损失严重。股市经济损失可从两个方面来反映:一是股价指数跌幅大小。跌幅越大,经济损失越大。例如,1929年美国股灾,道 ·琼斯指数累计跌幅高达82.30%,这意味投资者在这次股灾中平均损失了82.30%的股票市值,或者说,股灾前 100元的股票市值,在股灾后已跌至 17.70元。二是股票市值损失多少。股票市值损失受股价指数跌幅和市场规模大小的共同影响。跌幅大,市场规模大,股市经济损失也大。
由于现代股市规模普遍较大,因此,现代股灾远比过去股灾的市值损失大。例如,1929年美国道 ·琼斯指数跌幅为82.30%,纽约股票市值损失只有 741亿美元。而 1987年美国道 ·琼斯指数跌幅为33.7%,但纽约股票市值损失则达到 8000亿美元,为 1929年的 10.79倍。此外,股灾导致的股市经济损失多少还与股灾波及的范围大小有关。世界性股灾或世界区域性股灾所造成的股市经济损失,远超过一个国家或地区股灾所造成的股市经济损失。例如,1987年 10年世界性股灾的股票市值损失就高达 17920亿美元。 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证合一的国家如此,银证分离的国家也是这样。这不仅因为证券市场的资金来自社会进而减少了银行资金来源,而且因为证券市场的许多资金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银行。股灾导致股票市值重大损失,必然使从银行流入股市的资金无法按原有数量流回银行;股灾导致经济衰退使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使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在股市国际化的国家或地区,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会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也冲击着银行和汇市。总之,股灾会引发金融危机。对于金融危机直接导致股灾的国家和地区,股灾的发生则会加剧金融危机。
1929年美国股灾首先遭受冲击的就是金融业。相当一部分银行长期贷款资金成为呆帐。与此同时,客户又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挤兑现象到处可见,许多银行纷纷倒闭破产。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 1929年的 659家增至 1931年的 2294家,最高比例达银行总数的10.6%。到 1933年,美国破产和行业整顿、改组的银行高达 4004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28.2%。
由于银行业推波助澜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股市过度投机的主要原因,因此,1992年日本股灾直接导致了日本深度金融危机。日本银行呆帐、坏帐迅速增加,据日本大藏省公布的数据就高达 50万亿日元。股灾后,日本银行普遍出现亏损甚至巨额亏损,一些银行破产或倒闭。1992年日本股灾对金融业的冲击多年后仍未完全消除,1997年就有阪和银行、京都共荣银行和北海道拓殖银行倒闭。由此,日本金融业在国际上信誉和声望大大降低。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分别引发了墨西哥股灾和东南亚股灾的发生,后者反过来又把前者推向深渊,从而形成了汇市与股市轮番下跌的悲惨局面。1997年7月至 1998年1月,除港元外,其它几乎所有金融开放的国家和地区货币都贬值,印尼盾贬值70%以上,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和韩元贬值幅度也高达30%~50%,新加坡元、新台币和日元贬值10%~20%。整个金融业陷入极度混乱状态和剧烈动荡之中。仅为了缓和或阻止货币贬值一项,墨西哥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就几乎耗尽了多年节余下来的外汇储备,结果仍然无济于事,留下来的是银行坏帐、呆帐和不良资产日益增多,银行信用降低,货币贬值,通胀加剧。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与经济共兴衰,这已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不管股灾的起因如何,已有的经济衰退迹象或投资者对经济衰退预期的普遍认同则是股灾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股灾的发生是对经济衰退所作的一种过分夸大的反应,不仅破坏了股市自身正常的发展,而且引起或加剧金融危机,这都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从而加剧经济衰退,严重时还会导致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性股灾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股灾引起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极度悲观,导致投资锐减。美国私人投资由1929年的160亿美元减至1933年的 3.4亿美元,美国经济因此失去发展的动力。需求减少导致生产下降,美国工业生产1933年比 1929年下降了50%,农场总收入由 1929年的 120亿美元降至53亿美元,下降了55.84%;国民收入由 1929年的 878亿美元降至 1933年的 402亿美元,下降了54.22%。生产下降导致工人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
1929年,美国人均收入为 681美元,1933年降至 495美元,减少了21.32%;失业率从 1929年的5%上升到 1931年的25%。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不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倒退了几十年,直到 20多年后才得以恢复。1991~1992年日本股灾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也是触目惊心的。20世纪 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是整个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人均GNP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1991~1992年日本股灾后,日本经济进入长期的衰退之中,资金外流严重,国内投资锐减,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并从高于西方其它国家演变到低于西方其它国家。
例如,1990、1991、1992和 1993年,日本GNP年增长率依次为4.8%、4.3%、1.1%和-0.2%。股灾前后经济增长反差极为明显。与此相反,同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却出现了明显的回升。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尽管有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机构大力援助,但较长时期仍未摆脱经济困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不仅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打击是空前沉重的,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增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股灾及其所产生的严重经济后果最终都会转移到人们生活上来,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
首先,每一次股灾都会加剧贫富分化。这是因为股灾的市值损失并不是平均分摊到每一个投资者身上的,只有在高位跟进且在股市暴跌中无法出逃的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在高位卖出反而因祸得福而成为股灾的受益者,在股市暴跌最初出逃的损失也较小。这就大大加剧了投资者收损的两极分化,有的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更多的则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其次,股灾加剧经济衰退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失业上升,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这也会引起社会动荡。此外,股灾加剧金融危机,造成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都将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们社会生活秩序混乱,社会动荡加剧。1997年至 1998年 1月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后,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商品抢购、游行甚至暴动的现象,亦能说明这一点。 1929年大股灾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灾难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狂跌不止。自杀风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当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 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
大股灾之后,随即发生了的大萧条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 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股灾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连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5. 股市大跌,钱都去哪里了,谁是最终受益者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