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清楚,李嘉诚蛇吞象,当初6亿是如何60亿和黄。我很想知道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六十多亿港元。而长实只是一间资产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诚不但控得和黄,还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誉为“超人”。和黄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诚退出九龙仓角逐,将目标瞄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产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本港零售业。初时规模名气不大,远不可与怡和、置地、邓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有下属公司20间,初具规模。
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船坞几经迁址,不断充资合并易手,成为一间公众公司。到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形成维修、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除此,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
二战之后,几经改组的和记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该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太古施怀雅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并列为本港英资四大家族。20世纪60年代后期,祈德尊雄心勃发,一心想成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冲天,展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把黄埔船坞、均益仓、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小公司归于旗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产必旺的产业大趋势,关闭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将修船业务与太古船坞合并,迁往青衣岛,并将其他仓场码头统统转移到葵涌去发展。腾出的地皮,用来发展黄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厦等。祈德尊满天开花大兴土木,地产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
传媒说祈德尊是个“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鳖”。他一味地吞并企业,鼎盛期所控公司高达360间,其中有84间在海外。祈德尊虽长有“钢牙锐齿”,“肠胃功能”却太差,“腹泻不止”——不少公司状况不良,效益负增长,给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从事股票投机生意,以其暂获弥补财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灾,接着是世界性石油危机,接着又是香港地产大滑坡。投资过速、战线过长、包袱过沉的和记集团掉入财政泥淖,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标志着祈德尊时代的结束,和记成了一间非家族性集团公司。汇丰物色韦理主政。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韦理有“公司医生”之称,但他一贯是做智囊高参辅政,而从未在一间巨型企业主政。又因为祈德尊主政时,集团亏空太大,公司医生韦理上任,未见其妙手回春——和黄的起色不如人们预想的好。
乘虚而入,是战场常见并有效的战术。李嘉诚在觊觎上九龙仓的同时,也垂青和记黄埔。 他放弃九仓,必然要把矛头对准和黄。 舆论皆说,和黄一役,足见李嘉诚是聪明绝顶的人。
其一,李嘉诚成全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实则是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块瘦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反收购。包氏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了个平手。怡和在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必有一番血战恶战。
反之,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抗反击。身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黄集团,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利益意见不合,他们正祈盼出现“明主”,力挽颓势,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
只要能照顾并为股东带来利益,股东不会反感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这便是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
其二,李嘉诚权衡实力,长江实业的资产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高达62亿港元,蛇吞大象,难以下咽。和黄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本港的华商洋商,垂涎这块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为和黄在本港首席财主汇丰的控制下,均暂且按兵不动。
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正常,必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是长期控有该企业。
在李嘉诚吸纳九仓股之时,他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
这对李嘉诚来说,不啻是个福音。长实财力不足,若借助汇丰之力,收购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诚梦寐以求成为汇丰转让和黄股份的合适人选。为达到目的,李嘉诚停止收购九仓股的行动,以获汇丰的好感。
李嘉诚卖了汇丰一份人情,那么,信誉卓著的汇丰必会回报—还其人情。这份人情,是否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
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诚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万股九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一石三鸟,既获利五千九百多万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的关系上,李嘉诚深知不如包玉刚深厚。包氏的船王称号,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汇丰的支持。包氏与汇丰的交往史长达二十余年,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与汇丰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他吃透汇丰的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自然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持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在场的大部分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有记者发问:“为什么长江实业只购入汇丰银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
李嘉诚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间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李嘉诚被和记黄埔董事局吸收为执行董事,主席兼总经理的仍是韦理。
记者招待会后的一天,和黄股票一时成为大热门。小市带动大市,当日恒指飚升25.69点,成交额4亿多元,可见股民对李嘉诚的信任。李嘉诚继续在市场吸纳,到1980年11月,长江实业及李嘉诚个人共拥的和黄股权增加到39.6%,控股权已十分牢固。其间,未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注:包玉刚入主的怡和系九龙仓不属独立洋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难以令人置信,难怪和黄前大班韦理,会以一种无可奈何、又颇不服气的语气对记者说:
“李嘉诚此举等于用美金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十多亿美元的资产。”
❷ 李嘉诚股票
长江实业(00001.HK)、和记黄埔(00013.HK)、长江基建(01038.HK)、香港电灯(00006.HK)、赫斯基能源(加拿大多伦多伦上市代码:HSE)、长江生命科技(00775.HK)、TOM集团(02383.HK)、和记港陆(00715.HK)、和记电讯香港(000215.HK)及英国上市的和黄中国医药科技(伦敦证交所另类投资市场上市代码不详)
❸ 李嘉诚旗下公司上市后暴涨,这家公司主要是经营什么的
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越有钱的人就会变得越有钱。首先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不会害怕赔本,也不会害怕冒险,由于对于消息的感知比较灵敏,所以通常情况下都能够有的放矢。而作为普通人来说,绝大多数不会用自己的金钱进行如此大的冒险,而且由于消息的感知度,注定了不能够让本金翻倍。
其实在药品研发方面,不仅要适用于临床,同时也要获得相应的批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而目前这种尚未盈利的状态,可以说并不会维持很久,庞大的利润就会对公司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观,而此次的暴涨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❹ 李嘉诚的公司在A股中上市的有哪些
李嘉诚家族在A股唯一的上市公司长园集团(600525)。
拓展资料:
一、A股
1、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A股也称为人民币普通股票、流通股、社会公众股、普通股。
2、A股不是实物股票,以无纸化电子记帐,实行“T+1”交割制度。
二、公司在主板市场上市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2、发行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人民币三千万元。
3、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五千万元。
三、A股的上市条件有这几点:
1、发行人应当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
2、发行人的资产完整。
A股——网络
❺ 小米公开招股发售股份数是多少股
小米IPO引入包括高通、顺丰在内的7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5.48亿美元(约42.74亿港元)股份。招股价格区间为每股17港元至22港元,计划发行21.79亿股,融资规模为47.2亿-61.09亿美元。
而据此调整后的小米总市值约为539亿-697亿美金。
小米也将成为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权公司。股票代码为1810(代表2018年上市,2010年创立)。
小米基石投资者共有七家,其中,中投中财(CICFH)认购1.91亿美元、美国高通(Qualcomm)认购1亿美元、中国移动认购1亿美元、CDB PE(国开基金)认购6700万美元、保利集团认购3150万美元、招商局认购3000万美元、顺丰速运认购3000万美元。
(5)2018季嘉诚公司股票升扩展阅读
2018年7月9日,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 。
小米2018年出货量1.2亿台以上,占比8.7%,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厂商第二,逆势上扬32.2%。
主要有:小米MIX系列、小米系列、Redmi系列、小米电视系列和米家系列等。
2019年6月初,小米股价一度跌破9港元。此后的一个月内,小米连续发起近20次回购,直至股价稳定在9.5港元至10港元之间。
除了市值几近腰斩,过去一年,对于从创业公司转身上市公司的小米来说,无论市场环境、组织结构或是企业文化,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有人将其形容为“阵痛期”,也有人称之为继2016年后小米的又一次“危机”。
❻ 李嘉诚旗下公司上市暴涨,目前李嘉诚的身价有多高
和黄医药由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出资建立,是我国最早一批做创新药研制的药企,也是少有的在港、美、英三地上市的医药公司。6月30日,和黄医药正式登陆港股。上市首日,公司股价涨幅一度达110%以上,最高价达85.8港元/股,总市值一度达700亿港元。到收盘,和黄医药报60.3港元/股,涨幅收窄至50.37%,现在总市值为512亿港元。
和黄医药是李嘉诚的产业他说,“这种方式可以加速优质公司上市融资,只要融到了资,他们才更有能力进行研制。但不管采取什么模式,企业是否上市,何时上市,去哪上市都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公司一定是具有研制能力和增加潜力的未来龙头,才能继续取得本钱商场的肯定,因为经过上市套利的年代现已完毕了。”
从股权结构看,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是和黄医药榜首大股东,长江和记透过CKHGI、和记黄埔我国及HHHL拥有约44.66%股份的权益。在港股上市后,李嘉诚是和黄医药榜首大股东,长和将持和黄医药股份的39.2%,公司董事持股2.1%,公众股东持股58.7%。长江和记、CKHGI、和记黄埔我国及HHHL将依然为控股股东。
据《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到2021年1月15日,李嘉诚身价为2200亿元,排名全球第43位,为香港首富。以和黄医药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核算,李嘉诚宗族身价一日大涨200亿港元。
❼ 为什么李嘉诚能增持自己公司的股票而内地富豪只能卖股票
李嘉诚是通过李衫激嘉诚基金会来增持自己的股票。而内地富豪没有自己的基金会所以只能卖股票。
李嘉诚增持自己的公司股票,一种可能是保公司的股票价格,这与长实集团大举回购行动派塌扮相符;另一种可能是长实集团的回购行为只是配合李嘉诚的增持行动,目的在于增强李嘉诚家族对于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近两年来,李嘉诚家族在国内的动作愈发频繁,不难看出是对国内市场投资。
在合适的时机抛售旗下资产保证现金流稳定的同时,又把资本投资在适合投资的地方从而实现扩张,精明的投资与超高尘灶财技,是李嘉诚得以叱咤商界逾半个世纪的关键所在。
❽ 李嘉诚怎么做股票
在南方一所著名大学的管理学院,管理经济学课后的午休时间,一位在企业里从事营销管理派好好的高管,和我讨论起做股票的操作方法。 他认为,对股票这玩意要小心,不能老抓着不放,什么时候都要有避险的意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我倒是赞赏他的风险意识,问题是我们没法预知股票什么时候跌,所以也就不知道该什么时候跑。他告诉我,基于这种风险意识,他认为做股票投资,本质上应该短线为王,长期抓着风险是非常大的。他认为,股票价格每天升升跌跌,充分说明了股票价格的不稳定,这就是风险。既然没法稳定在一个价格以上,所以必须准备随时抛出,才有可能避开下跌,才有可能保住胜利果实。 我知道他是被套怕了,股价小跌就跑,每跑必亏,小亏积累成大亏。但个性又不服气,屡败屡战。我非常同情他,告诉他我们学习的理论认为,股票不应该这么做,应该是以公司的价值为核心来选择,而且必须持有必要的时间,以分享公司成长的成果。这位老兄显然有点生气,认为我真是书呆子,居然相信书中的那些理论条文,他说,我们的授课教授都没有用这种理论赚到钱,还靠讲课赚工资,这种理论能有多大用处?我告诉他应该注意一个现象,就是,那些世界著名金融公司里的员工,好像还都是读这些个理论出身的哦。而且,这些金融方面的理论,还袜州都是来自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哩,不会没有道理吧。 我仍然试图帮他恢复好心情,说既然经过做短线吃亏,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做长线?他好像没兴趣和我讨论下去了:短线都逃不过亏损,长线不是亏得更多?我说理论应该是对的,因为我见过这样的例子。有人五年内只买卖过三次股票,其余时间都把股票抓在手上,一动不动。几年总计下来,大约升了四十倍:一个五倍,一个两倍,还有一个四倍。这些倍数的股票可不少哦。动了情绪的他认为我基本上是被骗了,怎么可能抓得了那么久,怎么可能跌也不走? 我告诉他,李嘉诚就是这样做股票的。他开始嘲笑我了:李嘉诚是做实业的,做房地产的! 我说李嘉诚真的是做股票赚的大钱,而且李嘉诚做的股票不多,主要就是两只: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他持有两只股票的时间相当长,从一发行到尘铅现在,好像没怎么动过。我跟他分析:如果从阴谋论的角度,李嘉诚最清楚这两只股票的真实价值和公司内幕,他是最有机会和理由操纵股价的人。但是,除了几次出于其他动机,吃入自家股票以维持市面稳定,好像没有什么其它动作,这是事实吧。另外,我们都没有见过一个人,他买卖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股票,能有和李嘉诚一样的身家。如果我们把李嘉诚的角色分成两个,一个是他作为企业家,作为经营者,管理着这两家大企业,但从公开资料看到的结果是,他的这个角色好像并不能让他成为首富;而他的另外一个角色,是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持有者,他长期持有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倒是让他获利甚丰,并因此成为华人首富。 我总结出,在李嘉诚“做股票”的例子里,股价阴谋论、操作短线论好像都不支持哦!那些炒来炒去,不停买卖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股票的人,都没有李嘉诚做股票的成绩好吧!
❾ 香港富豪李嘉诚的详细资料及发家史
李嘉诚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8年
祖籍:广东潮安
1940年到香港。
1943年到一家钟表店当店员。
1945年在橡胶厂当推销员。
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杰出的世纪企业家。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白手起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企业王国。从开办塑胶公司到投资房地产业,目前又将视野投向信息产业,成为移动电话大王。在海外的主要投资包括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业、英国菲力斯杜集装箱港、巴拿马运河港和北京的东方广场等。重点投资项目包括地产、港口、通讯、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七大项,投资地点遍及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李嘉诚早已成为华人富商,但他的住房仍是30年前的,每次出行仍乘民航班机。但其时刻不忘回报社会,捐助福利事业。从70年代至今,他已捐出28亿用于资助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事业,兴建医院和老人院。根据他的贡献,去年,被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与《时代》杂志联合评为“世纪企业家”,该荣誉是从15位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杰出企业家中挑选出来的,李嘉诚夺魁当之无愧,他也是当今最大影响力的国际人物之一。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优酷吧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李嘉诚年历 1928·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 李嘉诚出生於广东省潮安县府城(今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5号。
1933 李嘉诚入潮安县府城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 1936 李嘉诚随父转入潮安县庵埠镇(今彩塘)崇圣小学就读至1938年。
1939·6月 李嘉诚随父到潮安县郭垄小学就读。是年6月21日,日寇侵占汕头,翌日又占领潮安县庵埠镇。
1940·年初 李嘉诚随父到祖母许氏出生地澄海县隆都镇後沟村避难。不久,全家又逃往文祠镇松坑村躲避战乱。 年终 李嘉诚随父亲从文祠镇松坑村长途跋涉,历尽艰辛,逃亡到香港。其後李嘉诚不忘自学,充实自己。
1943 李嘉诚的父亲不幸病逝。从此,李嘉诚只好提前挑起赡养母亲和抚养弟弟、妹妹的重担。後来到香港高升街一家钟表店当店员,两年後又到一家五金制造厂和塑胶裤带制造厂当推销员。
1948 李嘉诚任塑胶厂业务经理,後晋升为总经理。
1950 李嘉诚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5万港元,开设一间小型塑胶厂,取名 “长江”。
1957 在香港北角创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