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市萧条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影响股市有内外因素:
外因主要有,美国的次贷危机,这是影响最大的外因,导致国外经融市场的动荡和萧条,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状况,中国的经济也难免不受到其影响。其次是油价的大幅上涨,现在石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油价上涨导致很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企业压力巨大。第三,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和股市环境不好!美国股市的大跌,直接导致周边股市的下挫,从而影响到国内的股市。
内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国内通货压力巨大,由于人民币升值因素,国外热钱的疯狂涌入,国家为了控制热钱,一直从事货币从紧政策,这间接的冻结了股市中的大部分流动资金。而且中国的股市经过了前几年的疯长,泡沫严重,今年和明年又是大小非解禁高峰年份,但是市场里资金却明显不足。所以股票市场内外压力都很大,大跌在所难免。
但是中国经济总体走势是好的,最然最近两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不该其总体的发展上升走势,所以股市现在也是最艰难的时刻,后市继续看好,只要度过了这个难关,后面就是彩虹!
② 美联储宣布年内进行第二轮压力测试,拟延长银行派息回购限制
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发布了2020年对大型银行进行第二轮压力测试的两种假设情景,这将是美联储首次在一年内对银行进行两轮压力测试。美联储还表示,正在考虑将对美国银行的股息支付和股票回购限制延长至第四季度。
作为第二轮压力测试的一部分,美国大型银行(含在美外资行)将在两种具有严重衰退特征的假设情景下接受测试,评估大型银行在未来9个季度的假想衰退情景下的贷款损失和资本水平。监管机构计划不晚于2020年底公布压力测试结果,但并未透露结果是否会影响该行业的资本需求。
在第一种情景下,失业率在2021年底达到12.5%的峰值,然后下降到7.5%左右。从2020年第三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约3%。在这种情况下,海外经济也会大幅放缓;在第二种情景下,失业率在2020年底达到11%的峰值,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到最后只下降至9%。这两种情景均包括全球市场受到冲击的因素。美联储将对拥有大规模交易业务的银行进行测试,以防范最大的交易对手的“意外和突然的违约”。
6月25日美联储公布的第一轮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新冠疫情对大型银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少数银行可能面临资本不足的潜在风险,因此美联储要求大型银行采取三季度暂停股票回购并限制股息支付等行动确保其资本充足。
美联储从2009年开始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以确保大型金融机构在面临经济衰退等不利条件时仍有充足的资本维持运营。
校对:丁晓
③ 银行股出现严重破净,为什么不能启动股权回购呢
银行股是A股是市盈率最低,严重被低估,而且大部分银行股的股价都是低于每股净资产的,银行股是A股市场安全性最高,最值得投资的股票。
至于银行股为什么不启动股份回购呢?根据现实中的银行股进入深入分析,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导致银行不会回购自家股份。
还有一种情况,银行即使相关回归,监管层肯定也会考虑自身利益,监管层呢未必会同意银行回购股份的。如果银行在未批准的情况之下,偷偷回购股份,这是会受到监管层处罚的,这种行为银行也是不愿意冒风险的。
所以总结起来答案已经很明确,虽然银行股破净率很高,但银行也不愿意去出资金回购股份,主要是由于银行不想拿资金去回购自家股份,银行回购股份没有意义,最关键还是需要交管所审批,回购股份能否深审批通过都是未知数,这些都是会成为银行不回购股份的主要因素。
④ 半数公司回购静默期已过 美股重燃希望
美股市场波动幅度加大,市场寄希望于三季度财报以及企业回购股票之上。美股三季度财报季早已拉开序幕,已有近半数美股上市公司度过股票回购静默期。在市场人士看来,回购这个美股上涨的最大“推手”有望回归,美股的春天或许不远了。
据媒体报道,美股企业在公布财报前的一个月内禁止回购自家公司股票,也就是回购静默期。按照美国监管规定,在上市公司存在可能影响股价的非公开信息时,就不得回购自家股份,否则就可能构成内幕交易。对于执行回购计划的高管来说,他们通常会早于公众获取公司财报信息,因此在财报公布前的一个月为股票回购静默期。
高盛首席股票策略师David Kostin在报告中指出,在标普500公司成分股企业中,已有48%的企业过了股票回购静默期,意味着这些企业又可以开始购买自家股票。德银统计也显示,从本周开始,度过静默期的美股上市公司数量开始显著增多。
截至上周五收盘,标普500指数月内累计跌幅达到8.8%。对于近期的市场动荡,市场此前给出了许多下跌的理由,例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3%,美联储“鹰派”作风等,但市场却忽略了回购管制期的问题。对比2月份美股市场“闪崩”,当时也恰好处在财报公布前的回购管制期尾声。随着公司密集发布三季度财报,股票回购静默期的集中到来也是美股下跌难以忽视的原因。
美国上市公司一直都将大笔资金用来给股东分红和回购股票,分红和回购成为美股牛市的主要动力来源,高盛更将其称之为“最大的股票需求来源”和美股的“最大买家”。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上市公司已斥资4.4万亿美元回购股票,规模甚至比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还要多。今年以来,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企业的最大现金开支就是用在股票回购之上,上半年企业股票回购额同比增长48%至3840亿美元。截至9月中旬,所有美国上市企业已批准的股票回购总数达到7620亿美元,年底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刷新历史纪录。
一般来说,美股企业管理层通过回购股票在向华尔街发出信号,象征这个公司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高盛指出,这主要是源于美国上市公司强劲的营收增长以及管理层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巴菲特曾表示,如果公司无法找到其他方式来配置其庞大的现金储备,他也会考虑回购股票。
高盛和德银均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尚无利空消息,投资者没有理由进一步削减仓位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归来将对美股股价带来支撑。不过,即使更多的企业度过回购静默期,也并不意味着股价就会上涨。有分析人士表示,美股投资者还非常关注2019年的企业盈利预期,包括利率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美元走强等多项变量,也都将在美国企业财报数据中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手握巨额现金的美国上市公司或许发现,除了回购,这些钱似乎无处可用。“企业将给现金找到一个家——回购、分红或者并购,但不会是资本支出。”B。 Riley FBR首席市场策略师Art Hogan如是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⑤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第一次: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解决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预,这次恐慌可能影响更深远。摩根押上大笔自己的金钱,并说服其他纽约银行家做同样的事情,以加强银行体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一战”后大兴土木,建筑费用飙升,带动了钢铁、木材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整个工业产值。实体经济的过分扩张,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物价大幅下降,利润被不断挤压,公司倒闭重组现象频现。
解决措施:罗斯福新政的整顿银行,调整工业和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并引导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67年6月5日,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主动发动袭击,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1973年,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不断萎缩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导致欧美经济陷入衰退。
解决措施:美国采用削减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等措施,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9月,美国上调官方利率,联邦德国也随美国提高了利率,此举立即遭到当时美国财政部长贝克的严厉批评。贝克的这一席话引发证券市场恐慌,投资者开始在股票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抛空,由于当时华尔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发出的平仓盘加速了股市暴跌,从而导致了股市崩盘。
解决措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承诺使市公司略微恢复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继续维持回购行为,使股价逐渐恢复。
第五次:2007年次贷危机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解决措施:通过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重塑金融监管体系,通过改革住房贷款发放程序来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国逐渐败落了危机。
⑥ 美股退市需要回购股票吗
在美国,如果是因为造假退市的上市公司,则上市公司需要将投资者手里的股票回购回来,但是回购价很低,一般来说是1美元/股的价格回购。
在我国没有法律条文规定公司退市后需要回购股票,一般来说公司退市代表公司经营状况不好,现金流差,因此退市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回购股票。有些主动申请退市的公司可能会将投资者手里的股票回购回来,但具体要看公司政策。
我国内地退市的股票会转入老三板市场进行交易,投资者要去券商开通股转系统权限才可以交易。
近期被纽交所强制摘牌的中国三大运营商企业,退市后如果持有三大运营商的股票,可以将存托凭证给三大运营商指定的投行,换取三大运营商在香港发行的港股。所以即便美元回购,但能换取港股,对投资者来说没有直接的损失。
回购(Buy-back),又称补偿贸易(CompensationTrade),是指交易的一方在向另一方出口机器设备或技术的同时,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由该项机器设备或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
这种做法是产品回购的基本形式。有时双方也可通过协议,由机器或设备的出口方购买进口一方提供的其他产品。回购方式做法比较简单,而且有利于企业的成本核算,使用较为广泛。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该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保留,仍属于发行在外的股票,但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分配。库藏股日后可移作他用,如发行可转换债券、雇员福利计划等,或在需要资金时将其出售。
关于股票回购问题,在国外股票市场上,由来已久,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回购的案例日渐增多。比较成功的案例有:1992年大豫园合并小豫园、1994年陆家嘴回购国家股等。云天化和氯碱B又传出了股票回购消息,从而引起市场各方人士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回购概念股被炒作得红红火火。
⑦ 政府干预对股市的影响,以及干预的手段
从理论上讲,政府干预经济,主要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自由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信息对称,市场出清。在此基础上,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可以让经济自动实现均衡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存在经济主体获取信息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称,市场也无法彻底出清,因此,单纯的自由市场机制不可能让经济自动实现均衡发展。经常出现的商品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就是具体表现。由于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的缺陷已经从理论上证明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等,这些都使得市场调节“万能论”的观点及政策主张受到强烈冲击,有关宏观经济调控的各种理论和政策应运而生。目前,各国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即宏观经济调控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就股市来看,政府干预也是有意义的。例如,作为一向标榜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最发达国家之一,美国对于股市危机也不是坐视不管的。早在1929年美国股灾发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后的第三天,就“关闭”了当时还在营业的所有银行,禁止黄金出口,中止了一切外汇交易。三天之后,罗斯福又签署了《银行紧急状态法案》,使银行的休假时间被无限期地延长。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干预股市的措施,例如,总统布什亲临华尔街视察讲话以恢复投资者信心,暂停股市交易,支持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提供资金回购本公司股票,连续降息等,以保证股市的正常运行。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也都有政府干预股市的成功范例。
那么,政府该如何干预股市呢?显然,政府干预股市,不应该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对股市供求强行进行行政管制,也不应该完全依照自由市场的逻辑让其放任自流。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在股市低迷时,我国政府曾经多次借助“有形之手”的作用,以政策托市;也曾试图强化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由调控市场。但是,实践证明,两者的效果都不够理想。这些说明,过度的行政干预和完全的自由放任,都不能成为推动股票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举措。政府要做的应该是,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监管,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交易主体等实施全方位的监管,为市场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从而实现风险逐步缓释、避免风险高度积累、充分发挥股市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在股市出现崩溃时,政府会采取非常手段来控制局面。
在我国,如果股市出现问题,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理。但是,在一个高效、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回报及波动性,在宏观上和长期内主要应受实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其对政策的反应也是适度的。因此,政府对股市的干预,主要体现在致力于为股票市场提供良好的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如加强监管、严格执法。至于和大白菜性质相同的作为商品的股票价格之高低,不断经历风风雨雨的股民自会有判断,股民也必然要承担股票价格涨跌的风险,也就是所谓的“买者自负”。此外,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作为调控经济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工具,其调控的目的不是股价,而是通货膨胀。因为如果投资者预期通货膨胀加速的话,评级较高的债券的投资地位就会下降,投资者会大量地购买股票,并将其作为一种保值的方法,从而刺激股价的上涨。因此,以央行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应公开明确宣布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至于资产价格(以房价和股价为代表),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其与物价指数密切相关。所以,当货币政策工具目标锁定通货膨胀的同时,其实也瞄准了资产价格。央行此举,不仅能调控股市,还能同时免去因股市波动而所受责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 手段很多,最简单是就是加收印花税,其次是加息,征收资本利得税等,还有各种压制行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