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一部一群历史学家写的历史架空小说,有拿破仑滑铁卢的,请问这本书
滑铁卢
(滑铁卢战役)
编辑
滑铁卢镇距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大约二十公里。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许许多多小镇一样,滑铁卢镇古朴而宁静,并无多少特色,但它的名字却是响彻世界。即使对它毫不了解的人也常常把它的名字挂在嘴边,说起某人在某场官司或某场比赛中遭到失败时,就必定会说,某某遭遇了滑铁卢。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说起滑铁卢(Waterloo),人们除了联想到失败之外,稍懂历史的人一定还会想到一个地方和一个人。这个地方就是比利时的滑铁卢镇,而这个人就是欧洲的历史巨人拿破仑·波拿巴。
中文名
滑铁卢
外文名
Waterloo
地 址
布鲁塞尔南二十公里
引申义
成功到失败的转折点。
景点
铁狮峰 铁狮子
纪 念
滑铁卢战役
特 色
古朴而宁静
目录
1 主要景点
▪ 铁狮峰
▪ 铁狮子
2 英雄之战
3 失败者变崇高
4 最大赢家
▪ 展开大战
▪ 交易所老板
▪ 情报收集
▪ 意义重大
▪ 内森的商业
▪ 描述
5 古战场
主要景点
编辑
铁狮峰
小山叫铁狮峰,属于人造山,建于1826年。当时没有推土机,41米高的山峰据说是当地妇女用背篓从两公里外的地方背土垒成的。
铁狮子
滑铁卢镇拿破仑雕像
沿226级台阶拾级而上,峰顶上迎接人们的是一头威风凛然的铁狮子,它的前爪紧紧地抓住一只象征着世界的铁球,两只眼睛“狮”视眈眈地盯着南方的法兰西,于威严中透出一股肃杀之气。这头雄狮重达28吨,据说是为纪念欧洲联军的胜利,用缴获的法国军队的枪炮熔铸而成的。铁狮下的碑座上没有题词,只刻着“1815.6.18”字样。但就是这串简单的数字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200多年前的那场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战争。
英雄之战
编辑
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仑·波拿巴(威灵顿评价:“在过去的时代,在现在的时代,在任何时代,最伟大的将军都是——拿破仑。”)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和以英国人威灵顿公爵(拿破仑皇帝评价:“公爵的治军之才不在我之下,而且还有小心谨慎的长处。”)为统帅的欧洲联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14万多人,战局几经反复,厮杀异常激烈,田野一片血红。这场决战持续了大约12个小时,欧洲各国的君主们此时此刻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知道自己的军队战胜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大战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而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至于其中的原因,维克多·雨果也在《悲惨世界》滑铁卢一卷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大战的前一天突降大雨,整个滑铁卢田野变成一片泥沼,拿破仑·波拿巴的作战主力火炮队在泥沼中挣扎,迟迟进不了阵地,所以进攻炮打晚了。失败由此成为定局。如
拿破仑视察军队
果没有那场大雨,进攻炮提早打响,大战在普鲁士人围上来之前就结束,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这一战,不仅彻底结束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使这一大片堆满了六万多具将士尸骨的土地永远载入史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凭吊的古战场,“滑铁卢”这三个字也从此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而流传下来,并在全世界广泛使用。
胜利未使胜利者名利双收。威灵顿公爵当年的总参谋部就设在滑铁卢镇上,那是一座两层的小楼,现在是威灵顿纪念馆。这个纪念馆里至今保存着比利时国王关于威灵顿的“授封书”:授予威灵顿滑铁卢亲王一世称号,并将滑铁卢周围1083公顷的森林和土地同时封授。此称号和封地永远有效并可世袭。
威灵顿
遗憾的是,威灵顿虽然获利不小,但却没留下什么威名。对于前来凭吊古战场的各国游客来说,寻找威灵顿将军纪念馆并不难。但奇怪的是,游客中对于这位得胜的将军似乎并不感兴趣,去过他纪念馆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威灵顿为何许人。前来滑铁卢的人只知有拿破仑·波拿巴,不知有威灵顿,这着实是桩耐人寻味的怪事。
在今天的滑铁卢,除了威灵顿公爵住过的这幢作为联军统帅部的纪念馆以外,再也找不到一处关于这位凯旋将军的纪念地、纪念碑或者别的什么纪念物。滑铁卢镇上有许多出售纪念品的小商店,这些纪念品无论是图片还是纪念章几乎都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头像和名字,却很难见到与威灵顿有关的东西。惟一能听到或见到威灵顿名字的地方,是铁狮峰下的滑铁卢战争纪念馆,那里有许多图片、实物以及音像制品,它们向游客再现了这场大战的经过,其中自然要提到交战双方军队的统帅。许多游客就是在这里才第一次得知拿破仑·波拿巴在滑铁卢碰到的对手原来是个英国人,他的名字叫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公爵 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失败者变崇高
编辑
1815年,滑铁卢大战几天后,拿破仑·波拿巴被再次流放。这次他被远远地流放到大西洋一个孤岛上,1821年5月5日17时49分拿破仑·波拿巴死于圣赫勒拿岛上,死因为砒霜中毒而死,但也有人说是病死的
铁狮峰中文说明
,说法多种多样。
然而,“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仑·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波拿巴更为高大。”维克多·雨果的话在今天的滑铁卢得到了确实的印证,在铁狮峰下的拿破仑·波拿巴纪念馆旁边、进入滑铁卢镇的入口处,这个矮子将军的铜像傲然耸立在一座高高的圆柱形基座上。这位一向高傲自大的法国皇帝,身着戎装,身体略微侧斜,两臂交叉抱胸,两眼直视前方。那神态潇洒自信,俨然一副目空一切的胜利者姿态。假如威灵顿在世,不知他对拿破仑·波拿巴的雕像会作何感想。
而对比利时人来说,把一个失败的侵略者的塑像立在自己的国土上,却是需要非凡气度的。这样做,不只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拿破仑·波拿巴的尊重。在包括比利
比利时滑铁卢战场纪念碑
时在内的整个欧洲人的心中,拿破仑·波拿巴虽有其残忍、暴戾乃至卑劣的一面,但仍不失为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将军、真正的英雄。在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波拿巴虽然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可是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气概以及他的影响远远地压倒了他的对手,从而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象征意义:拿破仑一直打胜仗,直到在滑铁卢大败,之后拿破仑被囚禁。所以滑铁卢用来形容由成功到失败的转折点。
最大赢家
编辑
展开大战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和英国将军威灵顿指挥的反法联军
各国军队图示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的滑铁卢村展开大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滑铁卢战役。黄昏时分,反法联军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拿破仑的军队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商业情报员悄悄撤离了战场,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又转到奥斯坦德港。深夜时分,他跳上了一艘有特别通行证的快船。6月19日清晨,他在英国的弗克斯顿上岸。他的老板正在那里亲自等候。老板接过信件,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一下战报标题,然后就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交易所老板
这家股票交易所老板名叫内森·罗斯柴尔德,而这个名叫罗斯伍兹的人,则是受雇与罗斯
内森·罗斯柴尔德
柴尔德商业家族的情报员。罗斯柴尔德商业家族的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他原本是法兰克福的一名金匠,后来涉足银行业。到1800年的时候,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成为法兰克福最富有的犹太家族,内森是梅耶的第三个儿子。1798年他被父亲派到英国开拓罗斯切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内森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到1815年,他应经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与此同时,内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兰克福打理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大本营,他的二哥所罗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家分支银行,他的四弟卡尔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一个银行,他的五弟杰姆斯在法国巴黎建立了一家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由此成为金融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国际银行集团。
情报收集
早在滑铁卢战役之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的情报人员住在欧洲的各大城市。更关键的是,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和准确度远远超过了政府的信息网络。正因如此,罗斯切尔德家族才能在第一时间得知了滑铁卢战役的结果。
意义重大
滑铁卢战役的结果不仅在军事意义上重大,而且对金融界的影响同样深远。如果拿破仑的大军胜利,则法国就会成为欧洲的主宰,英国公债的价格就将大跌;相反,如果拿破仑大败,则英国主导欧洲,英国公债就会大涨特涨。
内森的商业
才能在这个时候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回到伦敦股票交易所后,他并没有大量买进英国公债,而是反其道而行,让交易员大量抛售英国公债。由于被大量抛售,英国公债的价格开始下跌,越下跌越有人跟着抛售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几个小时后,英国公债的价格只剩下原价的百分之五,这个时候,内森又让交易员大量买进英国公债。到了6月21日晚11点,英国军队在滑铁卢取得胜利的消息才传到伦敦。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因持有大量的英国国债,已经成了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这意味着英国人以后向英国政府的各项纳税所得,绝大多数都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的囊中之物,罗斯柴尔德家族也由此控制了大英帝国的经济命脉。有人估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滑铁卢战役之后的一两天内赚到的钱就超过了拿破仑打十年战争的受获。内森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他说: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样的人被放在这个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我控制了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
凭借着滑铁卢战役的狂赚,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势力急速膨胀,很快就操控了整个的欧洲金融市场。有人估算,到1850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就积累了60亿美元的财富,成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金融帝国。此后,他们在家族银行体系中首先建立了不用实物黄金运输的账目清算系统,而这竟成了今天国际金融的通用规则。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们家族竟然长期控制着国际市场上的黄金定价,直到2004年才宣布退出。
1812年,梅耶.罗斯柴尔德去世,去世之前,他立下了森严的遗嘱,绝对不允许后人向外界透露家族的财产情况,他的遗嘱也确实被后人严格的执行着,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人能清楚的说出这个家族到底有多少财富。可是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控制着欧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业,这一点,从来都是不争的事实。
描述
关于滑铁卢战役,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进行过很多激动人心的描述,可是,他们很少提到这场战役对世界金融业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确实存在、由此可见,我们解读历史也要从多面入手。如果遗漏了金融史,那我们阅读的滑铁卢就是不完整的。
总之,滑铁卢虽然只打了一天,但这一天足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滑铁卢战役之后,反法联军很快攻占了巴黎,声名显赫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之后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由于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的英国指挥官威灵顿也因此一举成名。可是,很多历史学家指出,滑铁卢最大的赢家不是威灵顿将军,而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内森.罗斯柴尔德利用自己布下的强大的信息网,打了一场漂亮的战争。某种意义上,拿破仑的滑铁卢成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凯旋门!
望采纳
❷ 出国留学现在要准备些什么有经验的进!
1.英国没有奖学金(可以说英联邦国家几乎都没奖学金)。要奖就只能去美国。
2.去英联邦考雅思,美国的话一般考托福,不过现在雅思也承认了。
3.没有一个考试简单的。SAT可以说是很难。不能想得太美啊~呵呵
推荐网站www.cuus.cn,是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自己的论坛,里面有很多申请经验。
以下是我以前在网络回答问题总结的一些经验
http://www.google.com/notebook/public/09349043502962546509/BDUOQIgoQhez8vsUh
http://www.google.com/notebook/public/09349043502962546509/BDSYjIgoQ8aGmjcAh
~~~~~~~~~~~~~~
Q:本科选择高中毕业后去美国读,那么高中阶段应该做哪些准备?
A1:要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有什么全国性的大赛要尽量拿奖. 学习成绩得保持非常优秀. 最好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准备SAT, 可以到Amazon买些原版的SAT习题来练习(或者到淘宝网搜索SAT看看有没有二手的便宜货), 背SAT词汇. SAT是可以考无限次的,不过国内没有考点要到香港考试, 一个月有一次考试,但是并不是每个月都有. 可以上http://www.collegeboard.com 查询SAT考试的具体信息。
高二时把SAT和托福都考出理想成绩,高二暑假开始研究学校,准备申请材料。学校如果有early decision那就是11月中旬截止,大部分学校正常申请的截至日期是12月底到一月中旬,排名靠后的学校可能截止日会更晚一些。在deadline前得把所有申请材料都寄到学校。
现在有几百所学校可以在线申请,具体可以到在线申请的网站“common application” http://app.commonapp.org 查询(最近网站在准备开始07年入学的申请,所以暂时无法登陆)。在线申请的好处是可以免申请费,可以只填一次繁复的个人信息表就同时寄送很多个大学。不过每个大学还是有独立的文章题目要写,在supplement forms里。这点一定要看清楚。
SAT可以考很多次一直考到自己满意的成绩(不过考太多次也不现实),然后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申请学校的数量没有限制,SAT每个成绩可以免费寄4个学校(具体记不得啦不好意思),如果你申请更多学校,可以向Collegeboard支付额外的寄成绩的费用。这个在Collegeboard上有详细说明和价格。申请学校的多少就看你精力有多好了……每申请一个就要准备很多不同的材料,写不同的文章。
多申请几个大学,同时申请奖学金。申请奖学金的过程基本就是填表格
申请的时候可以说明自己的特殊学习经历,然后申请文章写得再好点儿。选择大学的时候不要太集中于名气在外的学校。可以考虑liberal arts学院(只提供本科教育的私立学校,有时候奖学金机会还很多呢!尤其是中国人申请比较少,学校可能会考虑到多元文化的因素而有意识地想招几个中国学生)。比如著名的女校wellesley college就是liberal arts学院,smith college(女校)也不错。liberal arts学院因为专注于本科教育,所以毕业出来的学生大多都能进入优秀的研究生院或医学院。
——————————————————————
Q:留学美国还是英国?以及雅思考试问题
A:
雅思是去英联邦国家的。加拿大还是比较认可雅思,但是美国不是每间大学都认可。耶鲁是认可雅思成绩,但是英语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英语成绩再好也要看其他方面的素质(SAT成绩、高中成绩、推荐信、个人申请文章、竞赛经历、特殊经历等)。
申请美国名校逃不掉的SAT考试,那英语我认为对中国学生来说是是非常难的,词汇量要求极高。如果你对自己的英语没有信心,那么尝试SAT以后会更没有信心的…
Q:TOEFL Vs. IELTS
A:如果去美国,TOEFL 和IELTS二选一的话应该是TOEFL比较好。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可以认可IELTS成绩(美国有380所),比如耶鲁就认可。SAT I也是必考的。如果想申请好学校,建议SAT II也要考2门。
http://www.ielts.org/organisationsrecognisingielts/organisationsrecognisingielts/default.aspx
上面这个网址是IELTS官方网站上列出来的认可IELTS成绩的美国大学。其实有的没有在此名单上的学校也有可能认可雅思成绩,最好直接询问学校。
雅思和托福考起来感觉很不一样…我个人觉得雅思容易一点,比较灵活。托福主要靠多做题和狂背~~不过既然要准备SAT…SAT比托福烦得多呐!!背功是一定要练的,逃不掉。尤其是要申请好的学校,那就一定要多努力!
————————————————————
Q:A-LEVEL还是Foundation
要上英国好的大学,建议去读英国的A-level课程。一般国内是读完高一或高二过去读A-level,2年,所有大学都认可A-level成绩
如果你要在国内高中毕业考完雅思过去,也不能直接上大学,要先读一年预科才可以进大学一年级,这是因为英国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不同,大学只有3年,中国高中毕业过去无法衔接,所以一定要读预科。但是预科的缺点就是有些顶尖大学不接受读预科的申请者,他们只认可A-level成绩
英国是小学6年,初中3年,GCSE课程2年,A-level 2年然后大学3年,研究生1年。5岁入学。A-level不是每个人都要读的,也不同于国内高中的概念。A-level是专门为想要考大学的学生准备的课程,全称advanced level,其实就相当于英国人读的大学预科。
FOUNDATION是一个一年的课程。基本就是专门针对想到英国读本科的国际学生。所以班级里的同学不会是英国人。由于教育体制问题(英国大学只有3年),中国高中毕业生、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如果想留学英国,一定要先学习Foundation。
Alevel是一个两年的课程,称为sixth form或Year 12& Year 13。虽然叫“Advanced Level”,翻译过来也是“大学预科”,但是它的课程是与高中相联贯的,也是在高中校园授课,而不是像Foundation那样被孤立在高中和大学之间。每个想读大学的英国学生也一定会读Alevel,所以留学到英国先读Alevel可以说是真正经历英国比较传统的本土教育。
Foundation有点像是各个大学为招收国际学生而特别设立的课程,所以培训机构往往隶属于某个大学。但是读完某大学下属的Foundation还是可以申请其他的大学。但是顶尖的Oxbridge和LSE之类的学校不承认Foundation,而且自己学校也没有开设Foundation,他们只认可Alevel成绩。这也是不少中国高中生选择读Alevel的原因。
❸ 外国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
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前323.6.13)古代马其顿国王( 前336~前323 ),著名军事统帅。亦称亚历山大大帝。腓力二世的儿子。幼年时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酷爱兵法。16岁随父征战。前338年在喀罗尼亚之战中率部英勇作战,取得胜利,为马其顿在希腊诸城邦中取得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前336年夏,父亲遇刺身亡后他继承王位。随后平定宫廷内乱,镇压北方部族暴动。继而挥师南下,血洗底比斯,迫使希腊诸城邦再次确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并推举他为希腊联军最高统帅。 前334年春率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战船组成的联军开始东征。5月在格拉尼库斯河畔击败波斯军,乘胜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安哥拉(今安卡拉)等地。前333年在伊苏斯之战中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统率的军队。翌年攻占提尔(今黎巴嫩苏尔)、加沙,接着进入埃及,被拥为法老(国王)和“阿蒙神之子”。为建立东征的后方基地,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前331年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歼灭波斯军主力,继而南下夺占巴比伦、波斯都城苏萨和古都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前330年夏率部沿里海南岸继续东进,经帕提亚(安息)、阿里亚、德兰吉亚那,北上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在中亚转战近三年。前327年夏到达印度河上游(旁遮普)。翌年打败波鲁斯王国后停止东进,于前324年春返抵巴比伦(见亚历山大东征),次年6月病逝。 亚历山大征战10年,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他发展了古希腊的军事体制和方阵战术,创建既能乘马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战略上,决策果断而灵活,善于利用有利态势孤立和打击敌人;战术上,重视步骑协同,发挥骑兵的突击作用,善于出敌不意和大胆穿插、迂回包围。常能以少胜多,速战速决,把古代军事学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马略军事改革 古代罗马军事家和政治家G.马略 (前157~前86)推行的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公元前 2世纪末,由于罗马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连年战争,小农纷纷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公元前 111年罗马与篡夺努米底亚王位的朱古达发生战争 。因罗马军队腐败,指挥无能,以致战事旷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当选执政官),授权征讨朱古达,并开始推行军事改革。他于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继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卢 (今法国一带)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日耳曼人的金伯尔和条顿诸部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完成了军事改革。 马略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突破按财产资格服役的限制,将征集公民兵改为募兵制,招收穷苦公民服役 。规定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应装备、给养和支付军饷。退役士兵由国家分给土地。扩充军团人数,由4500人增至6000人;实行新编制,1个军团包括10个联队,1个联队下辖3个中队,中队下分2个森图里亚 (又译百人队);采用不同武器、兵种和训练程度为基础的战斗队形,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加强军纪和训练。 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同时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重要因素。 横扫亚欧的帖木儿 帖木儿(1336 ~1405.2)帖木儿帝国创建者,军事统帅。生于中亚谒石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附近一突厥化蒙古贵族家庭。曾任西察合台汗国大臣。14世纪60年代政局动乱时期,周旋于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诸封建主之间。击败政敌后,于1370年杀死同盟者侯赛因,自立为大埃米尔,建都撒马尔罕。1372~1388年五次出征花剌子模,征服阿富汗、伊朗。1389~1395年三次远征金帐汗国,同时入侵伊拉克,占领巴格达;北进南高加索,夺取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并侵入俄罗斯境内。1398年进兵印度,攻陷德里。1399年西征小亚细亚。1402年7月在安哥拉之战中,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至此,建立起东到北印度、西达幼发拉底河、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和咸海的大帝国。1404年率兵20万东征中国。第二年死于进军途中。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2. 6~1598.8.18)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统一全国的武将。生于尾张国中村(今属名古屋)。原姓木下,后改姓羽柴,赐姓丰臣。早年为尾张国大名(领主)织田信长的部将,屡建战功。1577年信长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后任征西先锋,在中国(今本州西部地区)、四国、九州等地指挥作战,先后平定播磨(今兵库县南部)、备前(今冈山县南部)、美作(今冈山县北部)、但马(今兵库县北部)、因幡(今鸟取县东部)五国。1582年进攻中国,包围高松城(在今冈山市附近),与毛利氏决战。同年信长被部将明智光秀杀害后,与毛利氏讲和,回师讨伐光秀,并拥立信长幼孙秀信为继承人。但信长部将柴田胜家欲立信长三子信孝。1583年,秀吉经贱岳之战消灭胜家与信孝的联军。同年建大阪城,作为统一日本的根据地。1584年与信长次子信雄和德川家康联军战于小牧,失利后媾和,并与家康结盟,确立织田信长继承人的地位。1585年率10万大军平定四国领主长宗我部,出任关白(辅助天皇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翌年兼任太政大臣,控制军政大权。1587年兴兵30万进取萨摩国(今鹿儿岛县西部),进而平定九州。1590年出动26万大军灭北条氏,平定奥羽地方,完成日本统一大业。1591年将关白职位让予养子秀次,自称“太阁”。1593年将北海道正式划入日本版图。1592年和1597年两次出兵侵略朝鲜(见朝鲜壬辰卫国战争)。1598年8月因侵朝失败,郁闷而死。执政期间,丈量农地,增加贡租;收缴武器,实行农、兵分离;统一货币,废除关卡;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领主统治,为幕藩体制奠定基础。 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1745.9.16~1813.4.28)俄国元帅,著名将领,军事家。出身将门。1759年炮兵工程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761年晋准尉并任连长。次年参加远征波兰。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战争期间,先后在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麾下任职,作战勇敢,指挥有方。1774年在战斗中负伤,失去右眼,得名“独眼将军”。出国治疗期间,考察普鲁士、英国、荷兰等国军事。1782年晋准将,1784年晋少将。1792年起先后任驻土耳其大使、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驻芬兰俄军司令、立陶宛督军和圣彼得堡督军。1805年俄、奥、英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后,率俄军主力前往奥地利,迎击拿破仑一世统率的法军。鉴于奥军在乌尔姆被歼,指挥俄军主力后撤400余公里,从而保存了实力。奥斯特利茨之战中,俄军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干预遭惨败。1806~1812年俄土战争中,于1811年出任摩尔多瓦俄军总司令,采取退避三舍、相机反击战法,在同年8月鲁什丘克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土军主力,迫使土耳其签订和约。1812年法俄战争中,在俄军失利情况下出任总司令,面对优势法军实施战略撤退和坚壁清野,在博罗季诺之战中重创法军后继续后撤,直至放弃莫斯科。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开展游击活动并组织预备队,形成兵力优势后适时转入战略反攻,指挥俄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法军,歼敌于别列津纳河畔鲍里索夫地区。1813年4月率部向法国本土推进前夕,病逝于西里西亚小城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他精通法、德、英、波、土等多种语言,知识渊博,驰骋沙场50余年,作战指挥经验丰富。他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等进攻作战思想,而其战略防御理论更为各国军事家所称道。他强调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应避免不利决战,以保存实力;主张疲惫和消耗敌有生力量,不失时机地实施战略反攻。 没进过军校门儿的兵学大师——若米尼 A.H.若米尼(1779~1869),又译约米尼,生于瑞士帕耶讷市市长之家。19岁参加瑞士军队,曾任陆军部长的副官、秘书长及营长等职。25岁转入法军服务,曾任M.内伊元帅的副官 、参谋长 。在拿破仑一世远征俄国期间,先后任维尔诺城防司令和斯摩棱斯克总督。1813年转投俄军供职,任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军事战略顾问达20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军事学院奠基人之一,被授予步兵上将军衔。晚年定居法国,靠俄国养老金生活,经俄国同意应聘为拿破仑三世的军事战略顾问。 若米尼自幼向往军旅生涯,酷爱军事。1796年在巴黎一家银行当办事员期间,为拿破仑 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的胜利所鼓舞,开始自学并潜心研究军事,大量阅读军事著作尤其是军事历史著作,汇集整理当时拿破仑军队与反法联盟军队的战况,撰写军事行动日志,记载各参战国战况,并对战局发展进行评论。1798年进瑞士军队服役后,通过战争实践逐步走上军事理论研究的道路,1804年出版第一部军事著作《大战术理论和应用教程》。若米尼在该书中运用数学理论论述战斗队形、行军和作战线等问题,被视为是其军事思想的萌芽。1805年若米尼到法军内伊元帅部队供职后多次参加远征,在战火中继续深入研究战争。同年出版《论大规模军事行动》。1824年撰成《革命战争批判军事史,1792~1801》。1827年出版《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1830年应俄罗斯帝国皇帝要求将其有关战争原则方面的著述汇集成册,取名《战争艺术概要分析》,后经修订增补改名为《战争艺术概论》,1838年出版。该书出版后,不少国家竞相翻译出版,定为军官必修教材,从而成为若米尼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若米尼在书中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创立了19世纪初期的战争艺术理论,提出了不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 若米尼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关于战争政策。若米尼认为,战争政策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他认为,战争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关于战略。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以及把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 关于战术。若米尼认为,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即指挥师或独立支队独立作战,在决定性时间和地点投入主力进行战斗以及在作战现地根据条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艺术。 关于战争勤务。若米尼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也是军队移动的应用艺术。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代天骄拿破仑,拿破仑战争则培育出若米尼这位近代兵学大师。他撰写的军事巨著《战争艺术概论》被欧美各国普遍列为权威性军事教材,曾是美国内战南北两军军官们囊中的必备读物。 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卡尔 菲利普 戈特弗里德 冯 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 1803年毕业于柏林普通军校。1803年起任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参加过1806~1807年普法战争。1808年起在普军总参谋部任职。1808~1809年任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1810当时,一些富有爱国热忱的将军和军官,如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博伊恩等反对普鲁士臣服于拿破仑1世。克劳塞维茨受他们的委托,于1812年2月起草了一份《日耳曼民族解放纲领》,名为《三个信条》。他在该纲领中提出了联合俄国、反对法国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思想。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 阿道夫战争、路易14战争、菲特烈2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战争论》的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 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 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 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 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 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海权论”鼻祖的马汉 A T马汉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海权论”思想使他闻名于世。马汉“海权论”思想的要旨是: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海权论”思想对美国以及一些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他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略家,最后的结局却是抑郁而终。 马汉可以称得上是将门虎子 。1840年9月27日他出生于西点军校教授楼。小马汉的父亲老马汉28岁就成为西点当时最年轻的教授。老马汉为纪念在西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塞耶校长,给儿子取名为阿尔弗雷德 塞耶 马汉。 由于父亲是一名军人,自己又在军校长大,小马汉从懂事起,就对军人的威武羡慕不已。对军校的一切都耳熟能详,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常常逗得大人们捧腹大笑。 马汉的父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父亲的书房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引人入胜的各种战争故事。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一些在军人看来都算枯燥无味的书,例如《海战指挥手册》,他却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书,他产生了对大海的迷恋、对水手的崇敬和对海军的向往。难怪小马汉成人后,违背父亲的意愿,不想考西点军校,非要考海军学院不可。 1886~1889年、1892~1893年,马汉两度出任海军军事学院院长。他把自己的先进军事思想投入到学院的教学中,亲自给学员授课,把以前分散的各种军舰战术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包括战列舰、巡洋舰、撞角舰和鱼雷舰在内的舰队战术体系。同时马汉为了教授内容形象直观,利于学员理解,还亲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舰船模型,并用蜡笔染上五颜六色,以区分各个国家的舰队。实践证明,在图板上和“澡盆”里显示海上作战,是一个富有想像力的创造。可以说,它是美国海军进行模拟演习的开端。 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创建者伏龙芝 伏龙芝,米哈伊尔 瓦西里耶维奇,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军事家,卓越的统帅和军事理论家,苏联武装力量的积极组织者和创建者之一。 1904年加入苏联***。1916年伏龙芝被派到作战部队进行革命工作。伏龙芝化名米哈伊洛夫在西方面军全俄地方自治联合会领导明斯克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下工作,以及第3和第10集团军中党支部的工作。1917年二月革命后,伏龙芝任明斯克区革命军参谋长,领导平定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他组织了一支由舒亚和伊万诺沃纺织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2000人的队伍,率领该队伍来到莫斯科,参加了十月武装起义。 此后他被任命为雅罗斯拉夫尔军区政治委员,为组建苏军部队做了大量工作。 国内战争时期,他领导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进攻战役,取得了彻底粉碎敌人的战果。这些战役的特点是:主突方向和实施主突的时间选择得当;大胆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广泛运用正面和翼侧的突击;实施兵力兵器机动的高超艺术以及预备队的使用得当。 1922年4月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和军事学院(今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1925年1月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而从2月起兼任劳动国防委员会委员。根据党的决定进行的1924—1925年军事改革是在伏龙芝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这次改革是建设苏联武装力量和加强国家防御能力的重要步骤。 伏龙芝在发展苏联军事科学和军事学术——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在伏龙芝领导下奠定了苏联武装力量军事科学工作的基础,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经验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情况他撰写了:《工农红军的改编》、《统一的军事学说与红军》、《正规军与民兵》、《彼列科普和琼加尔回忆录》、《未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我们的军事建设和军事学术界的任务》等书。 他对军事科学和军事学术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结论。他认为进攻是军事行动的主要形式,但也不应忽视防御的作用,指出必须精通各种规模的防御形式,以便使防御成为积极的防御,为进攻创造有利条件。伏龙芝在其著作中指出,现代战争中后方的作用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大大加强,作为苏维埃国家防御能力的基础——国家后方的准备具有重大意义。认为未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战争,所以,给陆海军装备技术兵器和加强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的建设,应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提出。同时,伏龙芝还断言,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离开人,技术兵器是死的。现代战争中人和技术的关系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全面论述。 伏龙芝1918年1月起为历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1年起为俄共(布)中央委员。1924年起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死后葬于红场。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许多大城市的区和街道,以及帕米尔山的一座高峰都以伏龙芝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还有中学、集体农庄、机关、军舰、军事院校,其中包括军事学院和中央苏军之家。 二战名将朱可夫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在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国投降的是格奥尔基 康斯坦丁诺维奇 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出身于莫斯科西南卡卢加省一鞋匠家庭,19岁时应征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作战有功,获乔治十字勋章两枚。 十月革命爆发后的次年,朱可夫加入苏联红军,历任骑兵旅旅长、骑兵监察部助理、骑兵第4师师长、骑兵第3军和第6军军长、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等职。 朱可夫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道德品质影响了苏德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然而,有关朱可夫元帅遭遇的磨难和个人生活上的坎坷,直到今天仍是鲜为人知的。 1939年6月,朱可夫调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地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之后,一跃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次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朱可夫成为7名成员之一。7月29日,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能放弃给敌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驳:“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除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一阵争执之后,斯大林决定解除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派他到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以后的战争进程显示了朱可夫的预见,如果当时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就不会造成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几小时后朱可夫就动身去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他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尼亚地域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进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 1941年9月,当列宁格勒被德军包围时,朱可夫被任名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率该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作战,有力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挫败了希特勒要将该城“从地球上抹掉”的企图。 同年10月,首都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调回莫斯科,担任新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他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起坚强的防线,顶住了德第4集团军的正面强攻。当寒冬来临之际,苏军对疲惫不堪冻德半死的德军发起强大的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8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他会同华西列夫斯基制定了庞大的反攻计划,使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万德军被围歼。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朱可夫被授予元帅军衔。紧接着他又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成功。 1945年,德国、日本相继战败投降,此时战功卓著的朱可夫担任着最高副统帅、国防部长和陆军总司令等要职。 1946年6月9日,根据罗织的罪名,斯大林签署命令,指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指出“朱可夫元帅怀着仇恨,准备网罗一些失意者、被撤职的司令员,从事反对政府和最高统帅部的活动”。朱可夫担任的三个要职被撤销,从党中央委员会中被开除,受到降职处分。 朱可夫元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他的大型青铜塑像被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塑像揭幕仪式剪彩。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美国四星上将巴顿 乔治 巴顿 (George S. Patton),1885年11月11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豪门,1909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1911年12月调入位于迈尔堡的陆军参谋部任职。1912年年底在陆军参谋部办公室临时任职,一度担任陆军参谋长伦纳德 伍德和陆军部长亨利 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间他在《陆海军杂志》上发表改进骑兵军刀的建议获得采纳,他设计的2万把“巴顿剑”被配发到美国陆军部队,让他初扬大名。1917年他以军衔随潘兴将军赴法参战,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1939年授命组建装甲旅,晋升为准将。1942年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少将军衔,同年8月率4万铁骑渡大西洋登陆北非。1943年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联手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肃清了北非德军后,晋升为中将,任第一集团军司令,指挥了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战役。1944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利用闪击战率军横扫欧洲,直至奥地利,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擢升四星上将,任巴伐利亚洲军事长官,15集团军司令。1945年12月9日,打猎途中遇车祸不治,死于海德堡。 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引起世人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军事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 艾森豪威尔欧洲盟军最高统帅 战绩:1942年6月,艾森豪威尔担任北非和地中海战区盟国远征军总司令,成功指挥代号为“火炬”的北非登陆战役。1943年2月,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五星上将。 1943年,艾森豪威尔出任欧洲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一职。1945年10月,艾森豪威尔接任美军总参谋长职务。1946年4月晋升为永久五星上将。1951年4月2日,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北约最高司令。1953年荣登总统宝座,并连任两届。 评价:1945年5月8日,德军无条件投降当天,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给艾森豪威尔发来电报:“你以战争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完成了你的任务,出色地指挥了从来没有这样集结起来的最强大的军队,成功地解决了涉及各种不同的国家利益的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