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则一供应链公司股票
扩展阅读
信息内股票行情 2024-11-18 15:42:26
经济萧条适合买什么股票 2024-11-18 15:42:16
股票软件成本显示不准确 2024-11-18 15:17:43

则一供应链公司股票

发布时间: 2024-03-05 18:34:13

Ⅰ 潜望丨900亿“专网通信”大骗局:神秘人隋田力操刀,13家上市公司卷入

摘要: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以“专网通信业务”为幌子的隐蔽融资性贸易网络浮出水面,规模超过900亿元,已知有多达13家上市公司卷入其中。

在这个庞大的融资性贸易网络中,上市公司资金以预付货款的方式流向供应商,若干时间之后,供应商或其隐性关联方,将资金通过一层或多层下游客户,以销售回款的方式回流上市公司。短期来看,上市公司提升了业绩,但当操盘者资金闭环断裂,上市公司的风险便彻底暴露。

这个庞大融资网络的操控者,均指向神秘人隋田力。而卷入其中的上市公司,又是否涉嫌虚增收入、业绩造假?

本文约 12000 字,阅读约需 30分钟

“专网通信”成A股惊天炸雷,而且仍在持续。

7月29日,凯乐 科技 (600260.SH)毫无悬念地“收获”了第四个跌停板。

此前一天晚上,公司公告称,“经公司自查,目前新增供货商逾期供货合同23.05亿元,相关款项存在损失风险”。而在6天前的7月23日,凯乐 科技 已经公告14.23亿元的损失风险。

从5月30日上海电气“首雷”开始,到7月28日的不足2个月内,爆雷大军已扩大至8家:上海电气、宏达新材、瑞斯康达、国瑞 科技 、中天 科技 、汇鸿集团、凯乐 科技 、中利集团——该等公司的“专网通信业务”皆出现重大风险。汇总统计,8家上市公司合计的可能损失金额高达240亿元。而这一系列风险事件,都关联着一个叫“隋田力”的神秘人。

此时,整个A股市场上下都在问:隋田力是谁?来自何方?何以引发如此密集的上市公司爆雷?专网通信业务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庞大的融资性贸易网络中,上市公司资金以预付货款的方式流向供应商,若干时间之后,供应商或其隐性关联方,将资金通过一层或多层下游客户,以销售回款的方式回流上市公司,短期内,上市公司业绩得到了提升。但当操盘者资金闭环断裂,上市公司的风险便彻底暴露。

这个庞大融资网络的操控者,最终指向了隋田力。

01 神秘的“专网通信业务”,至少13家上市公司入局

除了上海电气、汇鸿集团之外,其余11家都在年报中披露了该业务的历年收入明细(表1)。

最早大规模涉足的是新海宜。2014年,新海宜新增专网通信业务的首年即录得2.25亿元收入,占总营收近20%;此后该业务一路增长,并成为公司营收增量的核心贡献者,到2016年最高峰时达到11.7亿元,占总收入超过60%。

2015年,华讯方舟也新增了此项业务,当年即录得3.12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35.5%;在最高峰的2017年,其17.6亿元的营业收入中有16.4亿元系该业务贡献,占比93%。

2016年,凯乐 科技 和中利集团成为新加入者。凯乐 科技 甫一开辟专网通信业务,当年即录得51.5亿元的收入,占年度总营收高达61%;在最高峰的2018年,凯乐 科技 169.6亿元的总营收中,有147.3亿元由专网通信业务贡献,占比高达86.9%。中利集团起步于该年度的特种通讯设备业务录得收入10.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9.2%;2019年该项业务收入达到19.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进一步提升至16.5%。

此后的2017年,亨通光电、宁通信B涉足该业务;2018年,飞利信涉足该业务;2019年,瑞斯康达、宏达新材、中天 科技 也新增该项业务,但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小;2020年,国瑞 科技 新增该项业务。

不过,2018年之后,相关公司的专网通信业务步入下降通道,部分公司甚至退出专网通信业务。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伴随专网通信业务收入增加,该等公司预付款项也同步大幅增加。

以新海宜为例,在其新增专网通信业务之前的2013年,其预付款项不足2000万元,但在其新增专网通信业务首年的2014年,预付款陡然提升至6.51亿元;在接下来的2015-2018年,其预付款分别为10.86亿元、5.51亿元、3.87亿元、6.99亿元;随着其2019年退出专网通信业务,其预付款也迅猛下降至400万元水平,基本恢复至该业务出现之前的状态。诸如华讯方舟、凯乐 科技 、中利集团等公司也类似。

将1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汇总会发现:其一,这11家上市公司合计的专网通信业务收入经历了迅猛增加又快速下降的过程,且是影响11家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其二,这11家上市公司历年合计的预付款项变化趋势,与合计的专网通信业务规模变化基本趋同。在业务最高峰的2018年,11家上市公司的专网通信业务收入合计达到230亿元,预付款项也达到196亿元的峰值(图1及前述表1)。

根据该等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 其专网通信业务有着大体相同的上、下游结算模式:向上游采购原材料时需预付80%以上货款(大部分100%预付),而产成品对下游销售时只能预收10%货款。 因而,随着业务规模的增加,必然导致采购预付款的大幅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统计数据明细尚未包含同样拥有专网通信业务的上海电气及汇鸿集团,因其未有详细披露。

上海电气作为一家综合性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373亿元,专网通信业务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通过持股40%的子公司上海电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电通讯”)展开。上电通讯成立于2015年,应是从当年开始展开专网通信业务。

由于占比太小,上海电气此前从未单列披露过其专网通信业务收入及相关经营情况。直到今年5月30日,上电通讯巨额应收账款爆雷,上海电气才披露相关信息及下游客户,也首次披露了上电通讯2020年营业收入29.84亿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

汇鸿集团也是一家多元化综合企业,自2015年起,在主营业务延伸的基础上,通过子公司江苏汇鸿国际集团中锦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锦公司”)展开专网通信设备的采购与销售业务。汇鸿集团2020年营业收入379亿元,由于专网通信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也未单列披露。

02

多有重叠的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

如前所述,这些上市公司的专网通信业务有着大体相同的上、下游结算模式:向上游采购原材料时大部分需要预付100%货款,而产成品对下游销售时只能预收10%货款。这种模式意味着上市公司会发生大规模垫款。

就上游供应商而言

,主要包括上海星地通通信 科技 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星地通”)、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新一代专网”)、重庆博琨瀚威 科技 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博琨”)、宁波鸿孜通信 科技 有限公司(下称“宁波鸿孜”)、浙江鑫网能源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鑫网”)等公司。

其中,上海星地通出现在了4家上市公司(新海宜、华讯方舟、凯乐 科技 、宁通信B)的供应商名单中,新一代专网则现身于3家(新海宜、凯乐 科技 、中利集团),重庆博琨也现身于3家(凯乐 科技 、飞利信、瑞斯康达),宁波鸿孜现身于2家(新海宜、中利集团),浙江鑫网也现身于2家(中天 科技 、宁通信B)。

就下游客户而言,

主要包括富申实业公司(下称“富申实业”)、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普天信息”)、环球景行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环球景行”)、航天神禾 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下称“航天神禾”)、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京长江电子”)等公司。

其中,富申实业出现在了7家上市公司(新海宜、华讯方舟、凯乐 科技 、瑞斯康达、中利集团、上海电气、国瑞 科技 )的客户名单中,航天神禾出现在了5家(汇鸿集团、凯乐 科技 、飞利信、中天 科技 、中利集团),普天信息出现在了4家(新海宜、华讯方舟、凯乐 科技 、宁通信B),环球景行则是3家(凯乐 科技 、瑞斯康达、上海电气),南京长江电子也是4家上市公司(上海电气、国瑞 科技 、宏达新材、中利集团)。

而这个庞大的交易网络并不是全部。

03

隋田力——上游供应商关键人物

比如,在上市公司供应商中名单中出现过的上海星地通,直接由隋田力持股90%;新一代专网,隋田力100%持股的上海星地通讯工程研究所(下称“星地研究所”)曾是其持股30%的股东,隋田力也曾出任其总经理;曾是瑞斯康达供应商的重庆天宇星辰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天宇星辰”),由隋田力间接持股40%;重庆博琨其现任经理滕然曾出任过重庆天宇星辰的监事。

此外,上海电气子公司上电通讯和宏达新材,在股权关系、人员关系上,与隋田力发生诸多关联。

上电通讯的第二大股东正是隋田力控制的上海星地通(持股28.5%),第六大股东上海奈攀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下称“上海奈攀”,持股6%)的实控人也是隋田力。在证券时报此前的报道中已查明,上电通讯60%的民营股东实际都与隋田力有关联。

宏达新材的控股股东为上海鸿孜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鸿孜”),而上海鸿孜的全资子公司宁波鸿孜(2家上市公司的供应商)与上海星地通的子公司宁波星地通的注册地址为同一栋楼,办公地址则在同一街道的两对面,且二者工商登记的手机号及邮箱相同。而这个号码同样是上海鸿孜的股东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骥勤投资有限公司的联系手机号。

并且,隋田力实际控制的上海奈攀(即上电通讯的第六大股东),其占比20%的出资人王吉财,既是上海鸿孜参股公司桂林坤弘的董事,也是上电通讯的董事。

另一个背景信息是,上海鸿孜于2019年取得宏达新材的实际控制权,后因无力支付受让股权的尾款,今年又在谋划将宏达新材的控制权转让。这说明上海鸿孜的资金实力较弱。此外,上海鸿孜明面的实控人杨鑫公开信息不多,宏达新材披露他曾担任上海翔贝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而上海翔贝又曾出现在新海宜专网通信业务的供应商名单中。

针对宏达新材的诸多蹊跷,7月29日一早深交所向公司发出问询函,要求其回答公司实控人杨鑫与隋田力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综上,上游供应商这种千丝万缕的关联,基本都围绕隋田力或隋田力阵营展开。

简历显示,隋田力1961年8月出生,大专学历,身份证号码前六位归属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1979年1月至1994年5月,隋田力在部队服役,其后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干了4年公务员。

从体制内离开1个月后的1998年11月,星地研究所成立,这是隋田力名下第一家工商主体,其100%持股并担任所长,由此开启了下海经商之路。

星地研究所早年也直接对外供货,浙大网新2009年半年报、江苏舜天2010年半年报中均出现了它的身影,前者当期对其预付3084万元的货款,后者在期末与其存在7181万元的其它应付款。可见在当时,星地研究所对下游客户的话语权并没有绝对的强势,还无法做到对所有客户全部预收货款。

2007年6月至2019年10月,隋田力任南京三宝通信技术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南京三宝”)的董事长。这家公司在其任职期间,多次成为包括华讯方舟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的供应商。隋田力离职后,南京三宝逐渐从上市公司公告中消失。

2009年11月至2017年9月,隋田力任新一代专网董事、总经理。2011年7月,隋田力、邹荀一出资设立上海星地通,分别持股90%、10%,隋田力担任执行董事至今。

2015年12月-2016年3月,隋田力通过上海星地通及北京赛普,以总计511万元的对价购入海高通信36%股权;一致行动人刘青以198.8万元受让海高通信14%股权。至此,隋田力成为海高通信实际控制人。2016年9月,海高通信在新三板挂牌,这也是隋田力实际控制的唯一一家公众公司。但海高通信的营收并不好看,最高的2016年也仅为3.2亿元,2020年已跌至7719万元。海高通信也在前述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名单中出现,不过交易金额仅数百万元。

同在2015年,隋田力通过上海星地通及上海奈攀,与上海电气合资成立上电通讯,成为持股34.5%的第二大股东。

由此可看出,上海星地通是隋田力最重要的工商主体,并通过其控制了至少22家公司,范围遍及江苏、宁波、哈尔滨、北京、重庆、上海、深圳等地。

04

数百亿预付款流向隋田力关联方

统计结果显示,除上海电气、汇鸿集团之外的11家上市公司,自2014年先后展开专网通信业务以来历年累计的预付款总额达到了735亿元,其中预付给这5家供应商的金额累计就达到了439亿元,占比接近60%(表2)。而且,这还是不完全统计,因为并不是每家上市公司、各个年份的前五大预付对象名称都完整披露了,如全面披露,5家供应商的预收金额及占比或许会更高。

从表2可以看出,这5家供应商大多是上市公司第一、第二大预付对象,且占据了极高的预付款比例,极端情况下,第一大预付对象就占了相应上市公司年度预付款的99.67%。

这些预付款,在供应商完成交货之后,最终都要转化成供应商的营业收入。5家供应商获得超过439亿元的预付款,意味着它们同样有着庞大的营业规模。

05

下游客户迷雾重重,隋田力再次隐现

数据显示,除上海电气、汇鸿集团之外的11家上市公司,自2014以来的专网通信业务收入累计总额为808.4亿元。上海电气未有披露其各年度专网通信业务收入数据,仅仅披露了从事该业务的子公司上电通讯2020年营业收入为29.84亿元。此外,上电通讯截至今年5月30日的应收账款余额为90.42亿元。汇鸿集团也未披露其历年专网通信业务收入规模,仅披露其1.96亿元应收账款逾期。

假设上电通讯的 历史 销售都没有回款,全部变成了应收账款,那上电通讯累计的销售收入也至少有90.42亿元;也同样假设汇鸿集团专网通信业务收入就是这1.96亿元应收账款。那么,加上其余11家上市公司专网通信业务的累计销售额(808.4亿元),13家上市公司专网通信业务累计销售额至少为901亿元。

统计显示,这901亿元的销售收入中,至少有436亿元由富申实业、环球景行、普天信息、航天神禾贡献,占比超过48%(表3)。当然,这也是不完全统计,因为并不是每家上市公司、各个年份的前五大客户名称都完整披露了,如全面披露,来自这4家客户的金额及占比或许会更高。

从表3数据也可以看出,这四大下游客户中,对普天信息的销售金额相对较少(43.6亿元),富申实业和环球景行占主要部分。而且,根据披露,宁通信B的下游客户普天信息,实际是宁通信B为其代工,代工产品实际销往富申实业。

作为7家乃至8家上市公司下游客户的富申实业成为了重中之重,且在该等公司的第一大客户名单中频频出现,但该公司却显得极为神秘。

华讯方舟、瑞斯康达等曾在公告中称,富申实业属于“上海市政府第五办公室”下属全资单位,性质特殊。

富申实业当前的性质显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成立时间是1992年12月。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富申实业暂无股东信息,主管部门(出资人)信息一栏为空白,自成立以来也未有过工商变更。

另一个下游重点大客户是环球景行,从现有数据来看,上市公司对其的专网通信销售规模略低于富申实业,但也应在百亿级别。

类似股东身份背景蹊跷的情况,在其他下游客户身上也一再出现。

比如,曾是新海宜下游客户的北京中电慧声 科技 有限公司、北京中电慧视 科技 有限公司,其股东已经注销,成为了没有股东的企业;比如,华讯方舟的下游客户中国天利航空 科技 实业公司(下称“天利航空”),也是一家没有上层股东的“无主企业”。

再比如,宏达新材的下游客户中宏正益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宏正益”)、中宏瑞达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宏瑞达”),挂在了某大型国有银行的第六层及第七层孙公司,二者皆疑似假国企。

06

风险集中爆发,已披露总额240亿元

这种蹊跷而又迷雾重重的上下游关系,最终迎来了风险总爆发。

从5月30日到7月28日不到2个月时间内,上海电气、宏达新材、瑞斯康达、国瑞 科技 、中天 科技 、汇鸿集团、凯乐 科技 、中利集团等8家上市公司接连发布“爆雷”公告——专网通信业务出现重大风险。汇总统计,8家上市公司合计的可能损失金额高达240亿元(表4)。

具体而言,上海电气(下属的上电通讯)风险金额112.72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90.42亿元,存货减值风险22.3亿元,下游客户包括环球景行、富申实业、南京长江电子、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贸易分公司(下称“首创贸易”)、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哈工投资”)五家。

中天 科技 风险金额37.54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5.12亿元,存货减值风险11.07亿元,预付款项风险21.35亿元。上游供应商为浙江鑫网,下游客户为航天神禾。

凯乐 科技 风险金额37.28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0.61亿元,存货减值风险2.11亿元,预付款项风险34.56亿元。上游供应商为新一代专网、上海星地通、重庆博琨,下游客户为富申实业、环球景行、航天神禾。

中利集团(含参股公司中利电子)风险金额29.39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13.85亿元,存货减值风险7.83亿元,预付款项风险7.71亿元。上游供应商为海高通信、宁波鸿孜,下游客户为富申实业、南京长江电子、航天神禾、上电通讯。

瑞斯康达风险金额11.95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10.16亿元,预付款项风险1.79亿元。上游供应商主要为重庆博琨,下游客户主要为富申实业、环球景行。

汇鸿集团风险金额5.51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1.96亿元,存货减值风险3.55亿元,下游客户为航天神禾。

宏达新材风险金额3.72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1.21亿元,存货减值风险2.51亿元。涉及下游客户包括江苏弘萃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弘萃”)、保利民爆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保利民爆”),以及前文提及的分别挂在某大型国有银行第六、第七层孙公司的中宏正益、中宏瑞达。

国瑞 科技 风险金额2.65亿元,其中应收账款逾期1.67亿元,存货减值风险0.98亿元,下游客户为富申实业、南京长江电子。

风险出现后,尽管相关上市公司皆表示,已经起诉或将起诉相关违约方,以讨回款项。但从该等上市公司公告的措辞表达来看,这些风险可能产生全额损失,讨回款项前景不容乐观。

07

隐蔽的融资性贸易网络

围绕这个庞大的上下游交易网络,如果业务是真实的,则有太多有违商业逻辑、常理无法解释的地方(比如,上市公司做这项业务何以接受对上游预付100%而对下游仅预收10%的结算条件);如果业务是虚假的,则编织这张大网的隋田力及其所在阵营的运筹能力着实惊人。

在这张横跨7年的交易大网所涉及的13家上市公司中,新海宜、华讯方舟、中利集团、亨通光电、宁通信B这5家的专网通信业务已经于2019-2020年先后消失。不过,新海宜及中利集团系将从事该业务的子公司剥离出上市公司。

其中,2020年营收仅1.59亿元、亏损2.9亿元的新海宜已被ST;而华讯方舟则被证监会查实,2016-2018年上半年存在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及利润的情形。如今,连续亏损、净资产为负数的华讯方舟,股票简称也已变成*ST华讯。

而剩余8家仍有专网通信业务的,有7家已出现应收账款/预付款项爆雷,其中瑞斯康达、宏达新材、中天 科技 及国瑞 科技 还是2019年或2020年刚刚开辟的这项业务。而已经把从事该业务的子公司剥离出上市公司的中利集团,也未能免于爆雷。

从8家公司风险提示公告披露的信息来看,其专网通信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个共同特点:或者预付款项出现风险,或者应收账款出现逾期,或者存货存在减值风险。每家至少占据其二,甚至三项全占。

把这些公告翻译得通俗一点就是:上市公司预付了大笔的采购款,但供应商不供货了,预付款收不回来;已经交付给下游客户的产品,应收账款也逾期收不回来;而还没交付给客户的产品存货,客户也不准备提货了(因而有存货减值风险)。

换句话说,似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都不约而同与上市公司出现交易中断,因而大面积产生合同逾期。逾期的上游供应商中,上海星地通、新一代专网、重庆博琨、海高通信等,自然核心指向了隋田力;而逾期的下游客户中,航天神禾也是隋田力实际控制的。

这至少意味着,隋田力的一部分关联公司是该等上市公司的上游供应商,另一部分关联公司又成了上市公司的下游客户。

进一步追问,其他逾期的下游客户是否会与隋田力产生关联?比如,上电通讯的下游逾期客户——环球景行、南京长江电子、富申实业、首创贸易、哈工投资,其再下游又是谁?下游客户的销售去向会否为隋田力的关联方?

该知情人士称,上电通讯销往的下游都是隋田力指定的,而下游再销往的下游也是隋田力指定的。他进一步透露,货物从上电通讯发出后,被直接运往了隋田力旗下公司江苏航天神禾在南京的仓库以及宁波的某公司仓库。而产品的最终去向无人知晓,产品的最终用户在哪也无人知晓。他说:“凡是我接触过的这个贸易链条里的所有主体,其实都搞不清楚他们在买卖些啥,以及他们卖的东西到底能起到啥作用,最终用户是谁。”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迹象,也旁证了上市公司的直接下游或为过账公司。

比如,华讯方舟的审计机构在审计其2019年年报的过程中发现,该公司下游客户富申实业及天利航空(前述提及的没有上层股东的“无主企业”)所填写的收货验收单据,两家的字迹完全相同。为此,接受审计访谈者称,该等单据为上海星地通公司人员所填写(基于此,审计机构质疑其业务的真实性,并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另据国瑞 科技 的公告,其所起诉的2家下游逾期客户——富申实业、南京长江电子,上海星地通已签署协议,对二者的付款违约金承担连带责任。

同出现应收账款逾期风险及存货减值风险的宏达新材,在7月16日发布的年报问询函回复中,进一步披露了其专网通信业务的下游客户,除了前述四家——江苏弘萃、保利民爆、中宏正益、中宏瑞达之外,还包括上海星地通、江苏星地通、新一代专网。这几张熟悉的面孔,皆为前述诸多上市公司的上游供应商(或供应商子公司),即隋田力的关联方。

不仅如此,问询函回复中还披露,宏达新材的直接下游江苏弘萃,将产品销往了宁波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宁波新一代”)。宁波新一代正是新一代专网的全资子公司。

这再次证明,隋田力的一部分关联公司是该等上市公司的上游供应商,同样这批公司又成了上市公司的间接下游客户。

由此,资金闭环也形成:上市公司资金以预付货款的方式流向供应商,若干时间之后,供应商或其关联方,将资金通过一层或多层下游客户,以销售回款的方式回流上市公司。业内人士分析,这属于融资性贸易的典型表现。

以这些“产品”及原材料作为交易标的,上市公司付出了资金被占用的代价,却也通过该等交易做大了营业规模,“创造”了业绩,至于这是否涉嫌虚增收入、业绩造假,有待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认定。

这个累计金额超900亿元的庞大贸易网络,最终指向了隋田力及其阵营。

这个隋田力精心编织的、卷入13家上市公司的庞大融资性贸易网络,过往多年低调潜行,鲜有人知。如今,随着一众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应收账款或预付款项大规模逾期,风险陆续暴露,这个神秘的网络终于浮出水面。随着相关部门调查的深入,相信更多的真相也将大白于天下。

Ⅱ 长生不老药再被热炒,一瓶1799元有公司收5涨停,实际仅是食品

文|王灿

编辑|鹿鸣


继去年NMN(注:NMN即β-烟酰胺单核苷酸,有观点称其是一种抗衰老保健品)被舆论冠以“长生不老药”、“长寿药”之称,并因巴菲特“背书”而大火后,NMN相关概念近日在二级市场被热炒。


自7月9日起,包括金达威、雅本化学、兄弟 科技 、银禧 科技 、红太阳、友阿股份在内的“NMN概念股”股价涨势明显。其中,金达威、雅本化学、兄弟 科技 股价分别曾五连板、三连板、两连板,金达威总市值增加近100亿元。


7月16日,A股多股下跌,NMN概念股多也下跌4%-10%,雅本化学、兄弟 科技 跌幅均超过10%。


这轮行情自7月9日开始。值得注意的是,金达威董秘7月9日在互动平台表示,金达威在美国工厂生产的Doctor ' s Best NMN β-烟酰胺单核苷酸NAD抗衰老逆龄,已经上市销售。


据凤凰网 财经 统计,7月14日晚上七点许这款产品的月销量为536件。16日下午,金达威旗下doctorsbest官方旗舰店所售首批NMN产品已售罄,后又开启新预售,预售量近300件。店内NMN产品价格在1499元至1799元不等。

店铺客服向《 财经 天下》周刊表示,doctorsbest的产品是膳食营养补充剂,美国原装进口,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的商品在美国属于食品,在中国算保健品。”


对于股票异动,金达威15日晚回应称,公司在Doctor's Best天猫旗舰店销售的一款NMN产品占公司的销售比例很低,未对公司目前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且未来可实现的销售规模亦存在不确定性。


NMN真的能让人“抗衰老”吗?


公开资料显示,NMN即β-烟酰胺单核苷酸,在人体中是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又称辅酶 I)的前体,后者则是一种催化细胞代谢功能的辅酶,可帮助促进糖、脂肪、氨基酸的代谢,参与能量的合成。


2020年5月,发布在《自然》子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的一篇综述指出,哺乳动物的NAD+水平随着衰老而降低;且由于不会被细胞吸收而无法直接补充,可以通过补充NAD+的前体来提高NAD+水平。在小鼠模型中,补充NAD+水平的策略延长了动物 健康 生活的寿命。


但从小鼠模型到人类临床应用之间隔着相当的距离。


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王戈林曾谈及国际上对NMN和NR的相关研究。王戈林称,这些研究不仅与衰老相关、还与代谢疾病等相关,试图回答的科学问题是,在生物体内的利用度是多少,安全剂量是多少,是否对疾病有效等相关问题,以期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药物。


除了NMN外,NR(烟酰胺核糖)也是最常被检测的一种前体,前述综述指出,目前对NMN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对NR的几项临床试验虽然结束,但是样本数目都比较小。该文章表示,在动物模型中展现的益处能否在人体中重现仍需要进一步确认。


缺乏人体临床数据是目前对于“NMN抗衰老”的最大质疑。


据界面新闻援引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观点称,“目前并无人体试验证据证明服用NMN或者NR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这种论证将非常难。”长城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NMN/NAD+的抗衰老、DNA修复等功效及机理尚未大规模临床应用于人类身上。


对于没有人体临床数据等质疑,另一NMN产品生产公司基因港的创始人王骏曾回应称,“做科研是一个 探索 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总要有人先试。”


综合来看,NMN的抗衰老“功效”对人类是否适用或尚缺乏定论。

产品价格不菲


NMN目前远未到可以被认定为“长生不老药”的地步,但市面上已不乏NMN商业化产品。这些被戏称为“长寿药”且价格不菲的产品来自哪里?


公开资料显示,NMN商业化起源可追溯至哈佛大学教授(David Sinclair)的一篇文章。2013年,在《细胞》上发文称,用NMN提升NAD+一周后,22个月大的小鼠与6个月大的小鼠在线粒体稳态、肌肉 健康 等关键指标上有相似的水平。


该理论后被多家公司引为理论基础或宣传手段,其中包括美国霍伯麦(Herbalmax)公司、金达威旗下doctorsbest等。其中,金达威的NMN产品宣传页上挂出了Sinclair的相关履历,并提到其“支持补充口服NMN补充NAD+”,来为自家产品背书。

目前主打NMN产品的公司并不多。据长城证券研报,主流NMN产品大多数来自美国、香港、日本等地,其中以美国的Herbalmax,香港的基因港和日本的Shinkowa等公司的下属品牌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7月,巴菲特旗下供应链公司McLane表示同Herbalmax达成战略合作,以推动其产品普及。这似乎为NMN产品“背书”。


不过,NMN产品的价格都不便宜。淘宝上Herbalmax官方旗舰店的NMN产品售价有1980元、2980元两档;基因港官方旗舰店的NMN产品售价在499元至2000元之间。


上述公司并未对外披露过NMN产品的相关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港创始人王骏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大家能够用买“一杯咖啡”的成本来负担基因港的产品。这个愿景和目前基因港产品的定价相差不小。

A股概念股为何火热?


再看A股被热炒的“NMN概念股”,其中金达威、友阿股份、银禧 科技 的业务直接和NMN产品或NMN产品的销售有联系;雅本化学、兄弟 科技 和红太阳的业务则涉及到烟酰胺生产。


不过,《 财经 天下》周刊查阅金达威过往公告,并无更多涉及NMN产品的相关信息,也无相关财务数据。


友阿股份方面,公司仅在15日表示,于2020年年初与Herbalmax中国代理商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Herbalmax品牌已在公司电商平台售卖、在线下体验店体验展示。

银禧 科技 则表示,公司参股孙公司景航新材料投资的苏州引航生物 科技 NMN相关产品目前属于研发早期,未来能否研发成功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该公司尚处孵化期,尚未盈利。


对于其他仅涉及烟酰胺项目的“NMN概念股”来说,其股价更像是被带动上涨。


NMN概念被热炒时,有券商发文称看好NMN未来市场。中信证券化工首席分析师王喆认为,当前国内每1%保健品人口对应的NMN市场空间为304亿元。国信证券浙江分公司也在相关文章中表示,行业远期市场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不过,在NMN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刚才起步的当下,这尚待时间验证。

Ⅲ 谁会死,谁能活供应商揭开了这些造车新势力的老底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的分水岭,他们迎来两种命运:一边正在崛起,蔚来、小鹏、威马、理想头部企业市场占比从6%提升至15%;一边深陷泥潭,赛麟、博郡、拜腾相继“暴雷”,已经进入濒死边缘。

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这是市场的必然选择”、“根本没有交付、量产能力”、“钱烧完了企业也就趴下了”,业内众说纷纭。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人才管理、产品规划、融资情况、资金链、生产资质、交付时机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本就脆弱的造车新势力走向覆灭。

面对造车新势力生死之问,与之紧密关联的供应商最有发言权。从拿出PPT,到产品研发测试,再到交付量产,都有着供应商的身影。谁在真造车?谁在“跑龙套”?谁有核心技术?谁在向上突围?谁又走向深渊?零部件配套合同见分晓。

牛铭奎告诉汽车之家:“造车新势力走到盈利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毕竟整个行业还处于培育期,企业在研发、渠道、工厂、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大。只有产品交付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最终走向盈利。”

市场波云诡谲,即便如蔚来这样的头部造车新势力,也难言最终的成功。汽车之家也在造车生死考系列文章中深入探讨,造车新势力想要取得一时的胜利很难,想要取得长久的胜利更难。在不少零部件企业看来,现在就认定哪家造车新势力已经胜出为时尚早,造车新势力还处于爬坡期,配套风险依旧存在。

但是,零部件供应商追随造车新势力的信心也在。正如牛铭奎所言,新能源汽车是发展大趋势,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如果不能抓住配套机会,未来发展只会越来越窄。“我们的想法是长期投入,做好短期内不盈利的准备。前提是要找到靠谱的造车新势力,风险共担,走向共赢。”

◆编辑总结:零部件企业打的什么算盘?

零部件供应商眼中的造车新势力,与外界看法有所不同。在他们的认知逻辑中,与造车新势力一道找寻中国汽车产业机会,是唯一的目标。所以,他们对于造车新势力看法十分务实,谁行谁不行,配套见真情。汽车产业链上,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还是造车新势力,整零关系从来都密不可分,甚至是荣辱与共的关系。

如今,即便蔚来喜提5万销量,小鹏喜获5亿美元融资,理想远赴纳斯达克上市,造车新势力依旧危机四伏。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赚快钱不如布局长远,所以他们更看重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正如汪国真的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文/汽车之家李争光)

相关阅读

《造车生死考|拜腾为何倒在了量产前夜?》

《造车生死考|内外双压零跑还能走多远?》

《造车生死考|首车难天际“高”处不胜寒》

《造车生死考|现金流承压爱驰的自救筹码》

《造车生死考|风口已过难扭转的造车败局》

Ⅳ 宁德时代9支股票年赚38.9亿元,这一成绩在业内属于什么水平

中国储能电池经销商宁德时代(300750.SZ)因一度总市值超万亿得到“宁王”头衔,而对那样一家领域大牌明星级公司,它的项目投资帐簿也一直遭受关心。4月22日,宁德时代公布了《关于公司2021年度证券与衍生品交易情况的专项说明》,在其中公布了2021年股市投资名册和盈利状况。依据该公示内容,宁德时代在2021年拥有9支个股,年之内总计盈利做到38.9亿人民币。

而天华超净发展于抗静电洁净技术性商品,后面慢慢进到医疗设备、锂电池原材料业务流程。2018年,该公司与宁德时代等企业一同注资基本建设天宜锂业,合理布局氢氧化锂跑道。宁德时代2021年购买该上市公司1.2亿人民币个股,期限内盈利为2.7亿人民币,得到方法为“公开增发”。

在锂电池材料紧缺的大题材下,天华超净销售业绩及股票价格大幅度拉涨。前不久天华超净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该企业预估汇报期限内纯利润最大1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率近10倍,净利润增长率同比增长率预估超过13倍。但从股票价格行情看,该企业自上年9月迄今从137元不断滑掉。4月25日,天华超净盘里创60日最低,收盘报50元。

华联新材的主要经营的业务则为锂电池原材料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关键设备为钴酸锂电池、复合型三元、驱动力三元及高锰多晶体系列产品原材料。宁德时代初期购买为0.77亿人民币,期内盈利做到2.5亿人民币,持仓由来为“战略配售”。华联新材先前一直是宁德时代的头顶部经销商,而宁德时代也是华联新材的大顾客。依据该公司的业绩预增,其将在2021年完成实现盈利。

Ⅳ st飞马国际股吧

飞马国际(002210)股吧,股民朋友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分析讨论股票名的最新动态。东方财富股吧,专业的股票论坛社区。
深圳市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致力于高端物流服务的专业供应链运营商。
深圳市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致力于现代物流服务的专业供应链服务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内、国外客户采购与销售方案和运作的建设,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大型制造业和流通领域的企业提供国际国内采购执行、国际订单执行、塑化市场与供应链服务、大型特种设备国际采购与物流、贸易执行、全国口岸进出口通关、保税物流、集团采购与标案执行、国际国内物流服务、集货与分拨、精益化仓储管理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拓展资料:
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1inkage)组成的网络结构。也即是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形象一点,我们可以把供应链描绘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生产企业构成树根;独家代理商则是主杆;分销商是树枝和树梢;满树的绿叶红花是最终用户;在根与主杆、枝与杆的一个个结点,蕴藏着一次次的流通,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信息管理系统。
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生物学中的食物链类似。
在“草一兔子一狼一狮子”这样一个简单的食物链中(为便于论述,假设在这一自然环境中只生存这四种生物),如果我们把兔子全部杀掉,那么草就会疯长起来,狼也会因兔子的灭绝而饿死,连最厉害的狮子也会因狼的死亡而慢慢饿死。可见,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破坏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势必导致这条食物链失去平衡,最终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同样道理,在供应链“企业A—企业B一企业C”中,企业A是企业B的原材料供应商,企业C是企业B的产品销售商。如果企业B忽视了供应链中各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过分注重自身的内部发展,生产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如果企业A不能及时向他提供生产原材料,或者企业C的销售能力跟不上企业B产品生产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B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这条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注:“价值链”,它与供应链是同一个观念。还有提到的所谓全球运筹管理,实际上也跟供应链是相通的,所讲的范畴都是一样。

Ⅵ 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

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

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近日,杨国福麻辣烫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的相关材料,杨国福麻辣烫的IPO之旅才刚刚开始,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

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1

不管是住宅区还是学校附近,周边最不缺的就是餐饮,其中又以麻辣烫、奶茶店为主,比如杨国福、张亮、一点点、蜜雪冰城这些大众品牌。但谁能想到,在继备受关注的“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之后,平常20块钱的麻辣烫竟然也要跑出一个赴港IPO的公司。

据报道,证监会国际部披露,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提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材料。目前进度已达接收材料阶段,后续还有多个环节等待反馈和通知等。

这意味着,一旦材料通过,杨国福麻辣烫就能冲击“麻辣烫第一股”。

源起四川,却在东北人手中“发扬光大”

麻辣烫起源于四川,在经东北做法改良之后,流行于全国各地。其中创立时间已长达19年的杨国福麻辣烫,是该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头部玩家。

不过最初的时候,杨国福本人并不是做麻辣烫的,只是当时一家生意火爆的麻辣烫让他十分羡慕,于是他收起原本的烤串生意,打算拿凭这赚到的钱去试做麻辣烫。

但如前文所言,麻辣烫源自四川,而川菜重麻重辣的口味是很难被东北人接受的。于是杨国福关起门自研,按照东北人的口味折腾起麻辣烫。在几番波折之下,还真让他研究出了独特的、符合当地人品味的麻辣烫底料。

在2003年,哈尔滨出现了一家名为“杨记麻辣烫”的店铺。此后第二年,杨记麻辣烫正式被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

到了2009年,已经成立一家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的杨国福,又对麻辣烫进行了一次改革,首创了“论斤称重”商业模式,即不再按照固定的价格进行一碗一碗的售卖,而是让顾客根据自己的食量进行消费。

这种做法被延续至今,后来更是成为了行业惯例。

总的来说,杨国福和麻辣烫可以说是相互成就。更有人称,四川人发明了麻辣烫,而杨国福夫妇则创造了麻辣烫。这句话当然也不是一句戏言,杨国福在业内取得的成绩,是很多商家都难以企及的。

门店突破6000家,靠自建物流的模式保障供应链

据杨国福官网显示,截至目前,杨国福麻辣烫全国店面突破6000家。与此同时,该公司也在开辟海外市场,据报道,目前杨国福已经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5个国家铺设了门店。

图源官网

而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除了老对手“张亮麻辣烫”以外,当前行业内还没有第三个品牌的门店超过1000家。由此可见,如果麻辣烫赛道真的要跑出一个IPO,很大可能就是在杨国福和张亮之间。

图源网络

巧合的是,并称为麻辣烫“双雄”的杨国福麻辣烫和张亮麻辣烫除了互为竞争对手之外,还存在一层曾让人津津乐道的亲戚关系。

此前,微博上有一个热搜叫做“张亮是杨国福的外甥”,虽然后来杨国福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辟谣,但亲戚关系还是得到了肯定,只不过离得比较远,属于平辈远亲。

图源网络

之所以杨国福麻辣烫走在了张亮麻辣烫的前头,或许是因为从2021年开始,杨国福就在为上市做准备。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2021年12月,杨国福进行了企业类型变更,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成股份有限公司。

一般来说,这种改变都是为了大规模资本运作铺平道路。业内人士认为,股份公司更易吸引投资机构,优化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而向证监会提出IPO上市申请,所以杨国福进行变更,是在为上市进行铺路。

除了门店数量力压行业内大部分公司,杨国福的经营模式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前年,疫情较大地打击了餐饮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0年1至4月,全国餐饮业收入8333亿元,同比下降41.2%。在此背景下,杨国福麻辣烫在其微信官方账号上交出了逆市上涨的成绩,该公司2020全年新签门店不减反增,达到1466家,年净增为47.5%。由此可见,杨国福在行业内有着不错的竞争力。

对比起张亮的外采经营模式,杨国福则采用了自建物流的模式,自2010年开始,该公司在哈尔滨、上海等地建立起九个物流基地。这种做法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在保障口味统一的同时,也将供应链的自主权握在手中,这或许也是该公司能在疫情期间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此外,港股研究社的我也对周边杨国福与张亮麻辣烫的店铺进行了对比,据美团的数据显示,两家离得最近的杨国福麻辣烫的评分分别为4.8分和4.5分,而对应的两家张亮麻辣烫的评分分别为4.6分和3.8分。单从打分来看,杨国福麻辣烫的表现还是要好于张亮麻辣烫。

图源美团截图

不过再好的行业也会有一些弊端,再牛的公司也存在一些风险。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杨国福麻辣烫,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或成最大隐患

近年来,因为食品卫生问题,杨国福麻辣烫曾遭多次爆料。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杨国福相关风险一栏中,光是关联企业敏感舆情就达52条,其中不乏“被通报”、“存在食安问题”等字眼。

据钛媒体APP报道,2021年7月,一位视频博主“内幕纠察局”暗访杨国福麻辣烫,拍摄到仓库内食材被老鼠咬后仍继续使用、厨房抹布既洗菜又洗鞋、猪肺不清洗直接水煮等问题。

同年,北京消协就食品安全问题列出存在食安问题的企业名单,而杨国福麻辣烫又因为多次被投诉却屡教不改、被爆出过“汤料污秽不洁”、“汤汁里漂浮着苍蝇”等问题榜上有名。

图源:2021年7月视频博主暗访杨国福麻辣烫门店视频截图

虽然不管是杨国福,还是华莱士、星巴克,他们都在出现食安问题之后迅速进行了道歉和补救,并进行了相应的停业整顿。但食安问题对于餐饮行业尤为重要,每一次的“爆料”都是在消磨品牌的信誉度,尤其是对于即将上市的杨国福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影响只会被资本市场放大。

以此前的星巴克事件为例,当该公司无锡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被爆出之后,其股价连续六日都在走跌。

因此,杨国福在正式上市之前,首先就需要过食安这一道关。

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2

“麻辣烫第一股”要来了!

近日,杨国福麻辣烫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的相关材料。一旦获得受理,就意味着杨国福麻辣烫取得“小路条”,或很快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进度跟踪显示,杨国福麻辣烫的IPO之旅才刚刚开始,目前仅完成“接收材料”第一步,后续可能还有“受理通知”“书面反馈”“书面回复”乃至“行政许可决定书”等多个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虎年春节前后,国内餐饮赛道热闹非凡,多个餐饮品牌相继传出IPO消息,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西贝、老乡鸡、和府捞面等,在日益拥挤的IPO赛道上,杨国福能否得偿所愿?

杨国福麻辣烫品牌始创于2003年,是一家集品牌管理、美食研发、配方研制、原料供应、加盟培训、特许经营于一体的的全国大型餐饮连锁管理企业。

杨国福麻辣烫采用中草骨汤作为汤底,同时提供应季蔬菜、肉类等产品,并配有数十种小料产品。主要通过线下门店为用户提供餐饮服务,同时提供线上预订以及送货上门等服务。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杨国福麻辣烫已然成为中国麻辣烫界的一块耀眼招牌。官网信息显示,杨国福麻辣烫在海外5个国家、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00余家加盟店。

最近两年,餐饮赛道获得资本热捧,麻辣烫也成了资本宠儿。这其实不难理解,资本选中麻辣烫,无非是麻辣烫类似于炸鸡、汉堡,是最可能做成万店连锁的一个品类。

投行人士对麻辣烫的评价是:“首先,它的产品基因、品类认知足够强大;第二,小门店夫妻档具备足够强的门店复制力;第三,它整个供应链容易标准化;第四,它在下沉市场拥有足够多的受众。”

当一条赛道获得资本的高度认可,跑在最前面的品牌往往最引人瞩目。但令人意外的是,成立至今,杨国福麻辣烫都没有经历过融资。

实际上,几家头部机构都曾接触过杨国福麻辣烫,但无一例外都吃了“闭门羹”,主要原因是杨国福麻辣烫始终专注于“默默做加盟,闷声发大财”,公司根本“不差钱”。

作为加盟制的.麻辣烫品牌,加盟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当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一家杨国福麻辣烫需要支付加盟费27900元/年,其他地级市、直辖市为23900元/年。

按照当前的经营规模推算,杨国福麻辣烫每年收到的加盟费就上亿元。但公司并不过度依赖加盟费,而是有更赚钱的业务,即通过自设研发工厂向各个加盟店输送原材料。

2019年,杨国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9年公司营收预计将达到13亿元,而加盟费只占其中两成,多数收入来自商贸模块,比如向加盟商销售调味料、食材、厨房设备、餐厅家具等。

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因素的影响,杨国福麻辣烫的门店营业额仍达到60亿-70亿元,杨国福集团的营收也突破12亿元。

杨国福麻辣烫财大气粗,资本转而投向新生代麻辣烫品牌,并且相当疯狂。2021年 6月7日,麻辣烫品牌小蛮椒宣布完成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启赋资本。

在此之前,小蛮椒先后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分别是番茄资本、绝味食品和饿了么联合发起的绝了基金,投资方可谓大有来头。

小蛮椒2015年成立于上海,以外卖为切口打开麻辣烫市场,后期逐渐发展出“堂食+外卖”双渠道运营,是新生代麻辣烫品牌当中的典型代表,获得资本连续押注也算意料之中。

不过,进入2021年,杨国福麻辣烫进行了多个企业层面的变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企业类型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此举被外界视为公司准备IPO的前兆。

如今,杨国福麻辣烫IPO一事已经箭在弦上,落地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倘若公司顺利上市,或将摘得资本市场“麻辣烫第一股”的桂冠。

在中国餐饮界,提起麻辣烫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种起源于四川的麻辣食物,却在东北人的带动下火遍了大江南北。

在杨国福麻辣烫IPO的背后,就是一对东北夫妻携手创业的故事。时针回拨到20多年前,杨国福夫妇还是一对靠摆地摊为生的小商贩,夫妻俩非常勤勉,但收入一般。

2000年,杨国福夫妇在街头与麻辣烫偶遇,自此便与这种发源于四川的麻辣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杨国福夫妇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出第一家麻辣烫门店,名叫杨记麻辣烫。

然而,川味麻辣烫重麻重辣的特性,并不适合北方人的胃口,于是杨国福决定研发一款适合北方人口味的麻辣烫汤底,但研发过程并不顺利。

杨国福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道:“那时候学习同行买回香辛料放到锅里炒,甚至尝试用豆瓣酱研制底料,虽然有盈利,但客户的评价不好,便决定将店面关掉,等研究成功后再开业。”

之后,杨国福夫妇不停寻找香料,尝试各种底料的搭配,在口味上试错,收集食客们的反馈,经历几番的开张、停业,才在摸索中研制出独特的底料配方。

这种独家配方,成了杨国福麻辣烫的制胜法宝,也成了杨国福麻辣烫迅速发展壮大的根基。多年后,杨国福自豪地表示:“可以喝汤的麻辣烫,是从我们这儿开始的。”

随后,杨记麻辣烫正式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并对外开放加盟,杨国福麻辣烫从此踏上了快速扩张之路。

2010年,杨国福麻辣烫已经拥有1000家加盟店;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门店总数突破5000家;2020年,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门店数量进一步突破6000家。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起,杨国福麻辣烫迈出了海外扩张的步伐。有公开报道称,截止2020年,杨国福麻辣烫已经覆盖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5个国家。

但杨国福并不满足于此,2019年底,杨国福曾在采访中透露,五年内,公司计划将海外门店的数量扩展至1000家,国内门店数量增至9000家,集团整体营收达100亿元。

眼看麻辣烫生意如此火爆,杨国福的亲朋好友们也从中看到商机,相继加入到麻辣烫的创业队伍当中,并逐渐衍生出一些新品牌,如杨国福亲弟弟创业做出了汆悦麻辣烫。

在东北麻辣烫创业大军中,可以与杨国福麻辣烫媲美的当属张亮麻辣烫。张亮麻辣烫成立于2008年,与杨国福麻辣烫几乎齐名,外界对两位创始人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猜测。

对此,张亮曾在对外专访中澄清,二人确有亲戚关系,杨国福是张亮姑家的表姐夫,二人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平辈。同时,张亮承认其进入麻辣烫行业,确实受到了杨国福的影响。

同样发源于东北地区,张亮麻辣烫与杨国福麻辣烫“相爱相杀”许多年。如今,杨国福麻辣烫抢先一步冲刺资本市场IPO,麻辣烫江湖“双雄争霸”的格局,或在不久的将来被打破。

经过多年布局,杨国福麻辣烫俨然成为圈中顶流,从北上广深到三四线小城,随处可见其身影。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争议也如影随形,其中最严重的是食品安全问题。

2017年3月,有媒体报道在某外卖平台上,北京有27家杨国福麻辣烫存在问题,其中13家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剩余14家店铺则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公示不完整等问题,北京市食药监局介入调查。

2018年,杨国福麻辣烫广州门店被曝员工切肉时将双脚放到菜板上。

2021年7月,某视频博主潜伏到杨国福麻辣烫的厨房,拍到仓库内食材被老鼠咬后仍继续使用、厨房抹布既洗菜又洗鞋、猪肺不清洗直接水煮等问题,直接将杨国福麻辣烫送上热搜。

对此,杨国福麻辣烫回应称:近期公司关注到网络上关于个别加盟店食品安全的报道,成立项目组进行调查。目前涉事门店已停业整顿,且公司已派工作人员前往监督,同时向门店重申食品安全及标准作业流程。公司将增加全国门店每月消杀次数,持续加大消杀力度。对个别门店不遵循管理的行为,将引以为戒,绝不容忍更不会姑息此类行为。

2021年9月,北京消协发布题为《胖哥俩、杨国福等多家餐饮门店被罚,你吃过几家?》的文章。文中显示,杨国福麻辣烫多家门店被依法责令整改、予以警告处罚。

此外,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大量消费者投诉在杨国福麻辣烫就餐,吃到了头发、塑料、蟑螂等异物,甚至有消费者控诉杨国福麻辣烫害自己吃出了肠胃炎。

有业内人士指出,杨国福麻辣烫推行的品牌加盟连锁的运营模式,注定了各个门店的食品安全很难去管控,尤其随着门店数量激增,食品安全与卫生、流程规范化等问题将更加突出。

食品安全无小事,甚至有可能影响本次IPO的结果。或许,在杨国福麻辣烫全力冲刺IPO的同时,还应分出部分精力来保障食品安全无虞。

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3

两年前因疫情而遭受重创的餐饮行业,在2022年正迎来资本化的高光时刻。近期,多家餐饮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启上市竞备赛。

1月29日,A股上市公司绝味食品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参股投资的和府捞面计划境外上市。在2021年一级市场的新面馆融资潮后,和府捞面将有望成为“新面馆第一股”。

无独有偶,杨国福麻辣烫也正在冲击“麻辣烫第一股”。证监会信息显示,杨国福麻辣烫已提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材料,并且在2月8日获证监会受理。此外,乡村基、老乡鸡、老娘舅等多家餐饮企业,此前也都披露了上市计划。

“这些餐饮企业的扎堆上市会让更多人关注行业,而且会形成造富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其中,这对全行业来说是好事。”一位新餐饮品牌的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餐饮是现金流很好的生意,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资本化程度却极低。一级市场的VC/PE机构对餐饮行业投资相对谨慎,二级市场餐饮上市公司数量也并不多。

近几年,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完善、行业数字化浪潮来袭、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餐饮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诸多VC/PE机构开始重新审视餐饮板块,并不惜投下重注。当下,一批发展相对成熟的餐饮企业纷纷筹备上市,无疑让从业者和投资人都为之振奋。

不过在振奋之余,也有多位餐饮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餐饮企业上市潮现象。一方面,现阶段来说,国内A股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利好政策比较多,但对餐饮企业上市审核仍然较为严格,企业能否“闯关”成功仍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港股市场虽然相对来说标准更为宽松,但大量公司上市后的表现并不太好。对投资机构来说,被投餐饮企业港股上市可能只是有了退出的通路,完成阶段性任务,但最终退出成绩如何并不好说。

从夫妻老婆店到连锁品牌化,餐饮企业成资本宠儿

中国餐饮行业可谓大江大河,《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为4.7万亿元。虽然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餐饮市场规模下滑至4万亿元,但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恢复至4.7万亿元,之后随着行业的重新健康成长,2024年市场规模可达到6.6万亿元。

但在这个规模庞大的市场中,企业资本化程度却极低。A股餐饮上市公司屈指可数,港股大量餐饮公司市值长期被低估,行业中鲜有能够与麦当劳、星巴克对标的千亿美元市值“大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这背后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长期以来,中国的餐饮行业是一个传统但并不成熟的行业,大量餐饮企业是夫妻老婆店形式,以手工作坊的业态发展,不容易进行标准化复制。行业中成规模的连锁品牌不多,从业人员素质也没那么高,VC/PE机构很难在其中找到合适标的投资。

第二,餐饮企业上游涉及供应链采购、员工工资支付,下游涉及客户订单收款,过往两端大量都是现金交易形式,很难核查收入和成本数据的真实性,这也导致企业很难资本化走向上市。

但最近十年来,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人才梯队的成长,餐饮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不再是难题,连锁品牌的机会开始出现。另一方面,数字化、互联网浪潮下,给餐饮行业产生了极大的改造空间。尤其是移动支付兴起,餐饮企业的收入成本核算变得更加容易。

从需求端来看,当90后、00后新生代成为消费主力,由于他们经济富足感的增强,衣食住行各方面消费的品牌意识在觉醒,这也为新餐饮品牌带来崛起的机会。

由此在近几年,大量VC/PE机构开始关注餐饮投资机会。2021年仅在面条江湖,就有马记永、陈香贵和张拉拉三家兰州拉面品牌分别获得红杉资本、源码资本、金沙江创投投资的盛况。引起诸多关注的,还有网红餐饮品牌文和友、小吃升级代表品牌夸父炸串等公司。

VC/PE多年陪跑下谋求上市

新餐饮品牌不断获得资本押注,而那些起跑更早的餐饮企业,也获得主流VC/PE机构的垂青,并在当下的时间点纷纷计划走向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此轮寻求上市的餐饮企业成立时间大多在十年以上,经历了长时间周期的考验,有较为成熟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表现,且背后大多有VC/PE机构的投资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比如乡村基、老娘舅都成立有超过20年的时间,背后分别有红杉中国、基石资本等投资机构的支持。2003年成立的老乡鸡,在2018年获得加华资本的2亿元人民币投资,这也是其成立15年来首次接受外部投资。2022年初,老乡鸡又获得来自广发乾和、麦星投资的pre-ipo轮融资。

更为典型的是和府捞面,成立十年来已经完成六轮融资。其最近一轮融资是2021年7月,获得来自CMC资本、众为资本、腾讯投资等的近8亿元E轮融资。

当时和府捞面的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总数突破340家。2021年新增门店数较2020年翻番,全国约2天新开一家店,门店总数量预计达到450家。

财务数据方面,和府捞面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2020年,和府捞面的营收为11.07亿元,净利润亏损2.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和府捞面的营收为8.46亿元,净利润为1385万元。

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说,上市除了能够帮助公司在二级市场募资,对公司塑造品牌、解决流动性、吸引人才等也都能够带来帮助。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受基金期限的影响,VC/PE机构在多年陪跑之后寻求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A股、港股上市地选择各有利弊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二级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评判标准仍有差异。元昆创投投资了仔皇煲、船歌鱼水饺等餐饮品牌,其投资合伙人李忠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在一级市场,投资人会关注餐饮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可复制化程度、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做得好,是有机构愿意投资的。

“去年,很多VC/PE机构参与餐饮投资时,愿意给餐饮品牌高估值,形成一定的泡沫。今年资本会更加冷静,泡沫的情形会有所缓解。但在一些细分赛道仍然受到资本的热捧,比如烘焙赛道,这是天花板很高、增速很快的市场。”李忠敏说。而在二级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他们倾向于投资最头部的标的公司,其余大量公司交易活跃度都不会很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A股市场餐饮上市企业能够有更好的流动性,但上市审核标准更为严格,其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财务、门店运营管理水平等都提出较高要求,企业上市的不确定性较大。

近年来,A股上市的代表性餐饮企业是2020年7月上市的同庆楼,它也是继2009年湘鄂情(现更名为中科云网)上市十多年来,第二家真正意义上的餐饮上市企业。2017年虽然也有广州酒家、绝味食品成功在A股上市,但广州酒家以食品制造为主营业务,绝味食品更偏向餐饮零售化,这两家都不能算是纯粹的餐饮企业。

当前,老乡鸡、老娘舅积极冲击A股上市,着实让人充满期待。“A股市场会给餐饮企业更大的开放度吗?我们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将会有更多人愿意投一级市场的餐饮项目,餐饮行业无疑将迎来更蓬勃的发展。”一位一级市场投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在港股市场,已经有几十家餐饮上市企业形成板块。但除了海底捞、九毛九这少量几家比较活跃,味千等大量餐饮上市公司活跃度并不高。去年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目前股价在7港元左右,较19.8港元的发行价已经跌去六成。

“港股市场的餐饮上市公司可以看作两类,一类是相对仍比较传统的餐饮公司,流动性不高,低估值状态。一类是现代化餐饮公司,后者在不断实现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连锁化,有着更高的市盈率。”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宋向前分析指出,其实全球有各种各样的餐饮美食,包括日料、中餐、韩餐、法餐等。但只有美国的麦当劳、星巴克等,成为全球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做到全球化、连锁化、资本化。这不仅是美食层面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管理科学的胜利、品牌的胜利,这也是值得中国餐饮企业不断学习的地方。

Ⅶ 为什么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后股价就大涨

股价是由股票的供求情况决定的,当公司提出私有化时,大家对股价一致有了上涨的预期,结果持有股票的舍不得卖,没有该股票的则赶紧买进,最终形成大涨。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指公有组织或公有财产的所有权人直接或由其代理人越权将公有组织或公有财产以及这些组织或财产的所有权及其派生权利合法或非法地由公有组织或公有财产的全体公民或某一集体所有转变为个别私人所有的行为及其过程。

上市公司私有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退市方式。就是有人把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买了,不再在二级市场交易。这个操作在国外市场和港股似乎更常见,在A股比较少。

(7)则一供应链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两起比较经典在私有化案例

1、当当网

虽然最近当当接连让路人吃瓜,又是闹离婚,又是股权之争,又是抢公章。当当也是有过比较辉煌的时候,在美股成功IPO后,上市首日股价上涨了90%,一度超过30美元,当时的大股东李国庆也完成了大手笔的减持,套现2000万美元。

之后,股价一路下跌,到私有化的时候,只剩下6.7美元,相比发行价也是打了个折。市值也只有最高时的四分之一不到。

当当最后是由李国庆牵头成立的买方财团,筹集了大约3.789亿美元资金,完成了当当的私有化,其中过程也颇有波折,本来还有竞价对手,提出了更高报价的收购要约,但最后还是李国庆的买方团与当当网达成了私有化协议。

公司大股东想要私有化,在报价方面还是会有优势,小股东就容易吃亏,这中间交易所会起到监督的作用,但还是有漏洞可钻。所以,最后,李国庆他们相当于是在二级市场跑了一圈,先卖了个高价,又用个低价把东西买了回来。

2、美的私有化威灵控股

威灵是在港股上市的,刚开始也是美的从别人手里买过来,后来成为了威灵的控股股东。威灵控股是白色家电的核心机电部件的制造商,也就是美的的上游供应商。被美的收购之后,公司虽然有非常不错的市场地位,但利润表现并不是特别好,股价也一直不高。

市面上有消息说,是美的在做供应链的利润优化,将威灵的利润转移到了美的。这个无从考究,但从供应链协同的角度,关联方定价本就有很大可调节的空间。之后,美的就提出了私有化威灵,虽然也有不错的溢价,但相比之前为美的贡献的利润,可能仍是很划算的一桩买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