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法国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响
扩展阅读
张国荣同性恋的原因 2024-11-17 23:12:10
西安自驾游 2024-11-17 23:04:27
山东俊富公司股票 2024-11-17 22:38:43

法国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4-03-26 10:00:38

1. 说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
影响南海泡沫事件与1720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价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况,更被后人发展出“泡沫经济”一词,用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很大震荡,国人对股份公司留有阴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废除,反映国民经过长时间才慢慢对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镑离场。牛顿曾因而叹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见事件影响之大。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核数行业的长足发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相反,辉格党的罗伯特·沃波尔却因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残局,使其声望日隆,继而成功于1721年起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首相(虽然当时未有首相一职,但沃波尔却有首相之实),主导政局。此後,辉格党政府持续主导政坛至1770年,期间只曾有托利党的标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暂出任首相,其余时间尽由辉格党人任相。

2. 经济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疯案分别是: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下可以吗谢谢

英国南海泡沫:

16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拥有强大的船队,一度控制并垄断了世界贸易的40%,还是股份制公司的发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兰成立,同时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堪称现在的美国。

1593年,第一朵郁金香引进荷兰,没过多久,就成为时尚、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早期的郁金香商人转到钱之后,更多人加入,最后老百姓也加入,郁金香不仅仅是奢侈品,也彻底变成了投机品。

郁金香从下种到开花,需要7年时间,非常难养,因此郁金香是很稀缺的东西(和大牛股非常类似:稀缺,独一无二,具有的故事也独一无二)。但是全民参与的后果就是,郁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郁金香火爆到什么程度呢?连还没有开花的球茎也拿出来交易了,也就是郁金香期货市场出现了(所以应该说,第一个期货交易市场也是在荷兰诞生),因此,郁金香的价格暴涨再暴涨。

在郁金香最疯狂的时候,贵族们最华丽的嫁妆是一支郁金香,如今让众多屌丝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个老婆,该是多好的年代呀。

当时,有一场著名的拍卖会叫做阿尔克马尔城的拍卖会,说的是99朵郁金香拍卖总价格为9万荷兰盾,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300年的总收入,做一个粗略类比,目前中国一个4口之家一年各种灰不灰色收入约20万人民币,300年相当于6000万人民币。没错,6000万!看来当时荷兰人真的疯了,赌徒的脑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

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比较类似,在发生时间上也比较靠近。

法国政府当时债台高筑,著名的苏格兰人约翰·劳提出纸币供应计划,具体来说就是我成立个大银行,可以发行货币,有钱了,自然就可以解决政府的债务危机了,但是如何保证这个银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样的套路,要保证信用那就得讲一个大故事,——没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买下密西西比公司,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进行贸易,法国政府承诺给他25年的垄断经营权。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由500里弗尔涨到15000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

但后来路易斯安那州传来未发现金矿的消息,加上货币已经严重超发,公众信心动摇,密西西比股价连续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尔,跌幅95%。

荷兰郁金香狂热、南海泡沫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历史早期爆发的三大的泡沫经济事件。

(2)法国密西西比河公司股票泡沫的影响扩展阅读

此后几百年里,股市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泡沫,比如19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疯(听说总市值从 50 亿美元膨胀到 1000 亿美元)、1987年大股灾、1990年前后的日本股市楼市泡沫、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机、2015年中国股市泡沫(当然,中国股市泡沫时间多了去了)等。

当然,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这些「变种」泡沫其实发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样的:标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赚钱效应,媒体等使劲鼓吹、人人奔向转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赚钱,最后人类的羊群效应会疯狂到让你目瞪口呆。破灭的时候也非常类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3. 密西西比泡沫的背景

第一步:1716年5月约翰·劳经法国政府特许建立了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并且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约翰·劳的银行事务经营得很成功,币值稳定。而金银却因受政府的不明智干预时常贬值。于是劳氏银行的信誉蒸蒸日上,垄断了烟草销售,还独揽改铸金币、银币的权力。最终于1718年12月被国有化为皇家银行,但仍由其担任主管。
第二步:在法国政府的重商主义下,约翰·劳自1717年就开始日益获得各种贸易特许权,以至于其设立的密西西比公司拥有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贸易的独一无二权力(因为当时传说这两个地方遍地可见金银),且公司股票可以用国库券以面值购买,尽管面值500里弗尔的国库券在市场上只能兑换160里弗尔,投机狂潮开始席卷法兰西。时至1719年时密西西比公司又被全权授权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柯尔伯建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地进行贸易。垄断性的海外贸易确实为密西西比公司带来了不少超额利润,此时公司又称印度公司,新增5万股份,劳氏保证每份500镑的股票每年可获得200里弗尔的红利,而当时面值500的国库券只抵得上100的市值了。人们纷纷无法抵制诱惑,至少有30万人申请购买5万的新股。
第三步:借助此时法国公众的普遍热情,约翰·劳决定运用皇家银行的纸币发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实践其刺激经济和为摄政王解除政府国债负担的设想。约翰·劳首先向人们展示了异常辉煌的公司前景,接着密西西比公司于1719年9月12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别发行10万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尔,用于偿还15亿里弗尔(相当于6000万英镑)的国债。
股票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无论是豪门显贵还是村夫野汉,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从劳氏股票中获得无尽的财富。股票价格涨了又涨,直线飚升。有时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上扬10到20个百分点。早上出门一贫如洗的人,晚上归家时就可以腰缠万贯。最狂热的记录是半年内股价能从500里弗尔被炒到18000里弗尔。各地的人都纷纷涌入股票交易场所,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甚至不得不多次更换更大的广场。不仅用以偿还国债的纸币又流回股市,而且为配合股票投机对货币的需求,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纸币(为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里弗尔股票,1719年7月25日皇家银行已经发行过2.4亿里弗尔纸币)。总之密西西比股票的价格越高,皇家银行就同步发行越多的钞票。导火线点燃于1720年初,孔蒂亲王由于在要求以他自己的定价购买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时被约翰·劳拒绝,就用三辆马车拉着自己的纸币到劳氏银行要求兑换硬币。从此任何人都可以毫无困难地任意兑换硬币,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机者也都正确遇见到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攀升,纷纷兑换硬币并运往国外。
随之而来,时间一长国内的流通硬币到了极度匮乏的境地,闻所未闻的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硬币,违者除没收所有硬币外还要被处以数额很大罚款的法令也就应运而生了。同时还严禁任何人收购金银首饰、器皿和珍贵的宝石。随着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价暴跌,已经没有什么人还相信那个地区蕴藏着巨大财富的神话。但是,为了重新树立公众对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政府真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政府甚至宣布强制征兵计划,召集巴黎所有穷困的流浪汉,提供衣服和工具,让他们排成队,肩上扛着镐和锹,日复一日的通过巴黎街头然后来到港口等待被装船运往美洲,佯装到那里的金矿上干活。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国各地,不到三个星期他们中的一半人又出现在巴黎。为了维持9000里弗尔的股价,约翰·劳还于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别发行了3亿,3.9亿,4.38亿里弗尔纸币,使得一个多月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多。据估算当时流通中的纸币有26亿里弗尔之多,而全国的硬币加起来还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
终于约翰·劳控制不了局面了,不得不宣布股票贬值,国务会议通过决议让纸币贬值50﹪,银行则停止兑付硬币业务。股价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尔,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尔。至此昔日的经济繁荣泡沫彻底破灭,代之以经济衰退、民生重创的现实。这就是以约翰·劳为主角,依据其增发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的理念和摄政王的赏识,借助密西西比公司和皇家银行为载体,联合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演绎的一场带有浓厚政府性质的泡沫经济。 1715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驾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摄政。路易十四留给路易十五的是一个国库枯竭与巨额外债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路易十四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又极度奢侈浪费,弄得法国经济陷入极度苦难之中。于是,1716年,法国政府特许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资本约600万利弗尔(Livre)的私人银行,这便是后来的“皇家银行”。政府授予皇家银行有发行钞票的权力,以便它用所发行的钞票来支付政府当时的开支,并帮助政府偿还债务。这种钞票在原则上可以随意兑换成硬通货,人们乐于接受。因此,银行建立后,其资产总额迅速增加。1717年8月,劳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1]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其后,劳建立了西方公司,该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午11月,劳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负责对非洲的贸易,1719年,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更名为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对欧洲以外的贸易。劳所主持的垄断性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巨额利润。
1719年7月25日,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000万利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弥补这部分费用,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尔,股票价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尔。1719年8月,劳取得了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1719年10月,劳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收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000利弗尔。1719年,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利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1719年9月28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价格一涨再涨,达到了每股10000利弗尔,在半年之内涨了9倍。 密西西比泡沫原始地印证了当代关于泡沫经济的一些一致认识:
(1)证券市场是具有不完全性质的市场,不存在一个帕累托效率的均衡点,容易出现哄抬价格的泡沫现象。这是泡沫经济存在的本质理论原因,也解释了密西西比股价为什么能够完全背离公司盈利实力而纯粹受制于股票需求和股票买卖价差关系。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条件。
(3)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介入,往往是泡沫经济的触媒。这两点在密西西比泡沫中都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股票担负起清偿国债的功能,皇家银行大发纸币为其呐喊助威,政府出台政策只为保住股票价格。完全混淆了公司与政府的不同定位、分工和不同作用、目的。
(4)由于泡沫或迟或早、必不可免的破灭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损失,所以宏观经济当局应积极设法防止泡沫经济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后努力防止突然崩盘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正是一个政府的真正职责所在。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涨不落,吸引了本国大量的资余到股票市场,吸引了欧洲各国的资金的大量流入。这样,股票买卖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厚,投机活动的盛行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于是,每当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时,皇家银行就跟着发行货币,每次发行股票都伴随着货币的增发。因为劳始终坚信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1719年7月,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利弗尔钞票,用于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利弗尔的股票。1719年9月10日,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利弗尔。货币大量增发后,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直接动摇了民众的信心,人们纷纷涌向银行,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纸币兑换成黄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1721年11月,股价跌到2000利弗尔;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尔;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法国经济也由此陷入萧条,经济和金融处于混乱状态,多年之后还难以复苏。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约翰·劳曾经一度成为法国政府“特聘的专家”,一手主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在他背后,政府为了缓解财政亏空,大量发行纸币,制造虚假经济繁荣,最终引发了剧烈通货膨胀。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计划”成为泡影,股票变成废纸,法国金融体系因此崩溃。后来,约翰·劳逃离法国,1729年在威尼斯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创新源自于信用,而金融泡沫则崩溃于信用的透支。马克思曾说,约翰·劳“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因为他的“骗术”听上去与当代货币学理论颇为神似: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而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场的疯狂,就在于一旦泡沫被滥发的货币和无限的乐观预期所吹大,即便是强有力的政权力量也无能为力,通货膨胀几乎就是滥发货币的代名词,相应地,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丧失,必然导致资本市场甚至一国经济的最后崩溃。

4. 金融知识分享第63期:密西西比泡沫

每天一个金融知识

One financial knowledge every day

密西西比泡沫

欧洲早期三大泡沫之一

什么是密西西比泡沫:

什么是泡沫

简单来说,就是某种物件的价值被过度高估。泡沫看起来体积相当庞大,但是既脆弱,又不稳定,一戳就破。

密西西比泡沫

是指1719年-1720年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股市泡沫破裂的金融事件。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被称为欧洲早期三大泡沫。

事件过程

法国路易十四去世后,国库空虚,情急之下,法国摄政王腓力二世邀请约翰劳担任法国财政大臣。

约翰劳在法国政府特许建立了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纳手旁私人银行——通用银行,并且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

老百姓接受了纸币,剩下事就好办,缺钱就印...印那么多纸币,国库黄金又被挥霍完,万一百姓来换,那要咋整?

既然黄金不够,当务之急就是搞黄金!

但法国自己没有矿!于是约翰劳向摄政王提出了要开发“遍地是黄金的密西西比”。他提议法国政府实施一项新的债务-股权互换计划,目的是把剩余的行政债券全部吸收完毕。

1717年8月,密西西比公司成立,获得两个殖民地进行贸易的垄断权。因为他代表皇家,所以公司股票具有国家信誉。

声称洞橡那里有丰富金矿资源,只要资金到位,加上公司拥有特许经营权等,密西西比公司将会创造薯纳出巨额的利润。

CEO约翰劳还对外宣称公司的预期红利能够达到5000万里弗尔。此外,他还要求法国人民用政府的行政债券来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

约翰劳告诉法国人民,如果行政债券购买密西西比股票,投资回报率高达200%。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而政府发行的行政债券也都全部收回来了,国家债务瞬间消失了。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也从开盘的500里弗尔一路飙升到超过15000万里弗尔。法国人民陷入疯狂,谁都想赶在股票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之前去投资。

公司迟迟没有实现巨额利润,股价不可能毫无依据无限上升,泡沫总有破灭。

1720年夏天,投资人对公司的信心大减,股票价格跌回500里弗尔。没多久,股票价格崩溃,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破产。

对于很多加杠杆炒股的人,他们失去了偿还债务的能力,银行出现倒闭恐慌,金融机构倒闭,违约高潮出现。

法国政府虽然暂时化解了20亿债务危机,但这次金融泡沫却给法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5. 经济也疯狂 | 细数那些我们应该记住的金融泡沫

郁金香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花朵,跟随人类一路从帕米尔高原到土耳其。

16世纪顷缓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艘土耳其商船到比利时时,船上就放了几只郁金香的球茎。作为礼物,土耳其人把这几个球茎送给了比利时人。

一开始,睿智的比利时人还以为这些球茎是一种洋葱,毕竟长得确实很像。他们切开尝了尝,发现也太难吃了,没准心里还问候了土耳其人几句。

不过,带都带回家了,那就种下吧。结果洋葱没长出来,一簇簇艳丽的郁金香从土里冒了出来。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对,就是这么多偶然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金融泡沫,命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这位比利时人邀请了一些植物学家来家里参观郁金香。其中有一位是荷兰皇家花园管理员,他带回去一些样本精心研究,在他的培育下,新品种的郁金香开始在荷兰的大地上盛开。

如果这位花园管理员有先见之明,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培育郁金香,也不知道后来巨大的泡沫有没有连他一起吞噬。

郁金香引起了上流社会的关注和喜爱,富人们争相在他们的后花园里显摆最新和最稀有的郁金香。要不说当时的欧洲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呢,一朵花就虚荣上了。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一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等价格上涨再倒手一卖,岂不美滋滋?

不久,在舆论的吹捧之下,荷兰人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追捧。

按说,花嘛,主要就是用来观赏的,但当时的荷兰人可能被猪油蒙了心,竟然赋予了郁金香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价值。比如认为尊贵的家庭才值得拥有郁金香啦;喜欢郁金香说明你有品味啦;婚嫁时新娘拿着郁金香手捧花最时髦啦;未婚夫给你买郁金香说明爱你啦;郁金香可以入药啦……

我估计泡沫破裂,荷兰人苏醒以后,他们应该想去医院看看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反正这朵象征着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花朵,迎来了价格的暴涨。

1635年,一种名为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一株就卖到了1615荷兰盾。你可能不知道荷兰盾的购买力,可以这么对比下,当时买1头牛需要120荷兰盾,也就是说这株郁金香,比13头牛还要贵。按现在的价格算,13头牛大概17万元。

要是雀悔模有人拿着这么一朵郁金香,跟你说这朵郁金香多么多么好,要价17万卖给你,你会不会给96110反诈中心打个电话?

第二年,一株更稀有的郁金香,据说全荷兰只有两株,以4600荷兰盾的价格售出。再后来,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以6700荷兰盾售出。在当时,6700荷兰盾足够买下一栋阿姆斯特丹河边的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也只有150荷兰盾。

要是有人拿着这么一朵郁金香,跟你说这朵郁金香多么多么好,全中国只有2朵哦?然后让你拿北京市中心一套大平层来换,你会不会给北大六院神经科打个电话?

有时购买一朵郁金香球茎,不到一个月就能涨20倍,面对这样的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无论是贵族、市民,还是工匠、船夫,甚至是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开始卖房卖地卖黄金,只为抢购一株郁金香。后来恨本金不够,他们又开始借钱炒股,啊不,炒郁前昌金香。

当时一名历史学家说:“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买荷兰的郁金香,你开价多少都行。上帝眷顾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

历史学家就好好搞历史,你说你瞎预言啥?

在经历了疯狂炒作后,终于有人从癫狂状态走了出来,问了一句大实话:郁金香,究竟凭什么这么贵?

我说,你买之前咋没想明白?

就这么一个基本的问题激起千层浪,一场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1637年2月4日,由于庄家,啊不,卖家突然大量抛售,公众开始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突然崩溃。

顷刻之间,郁金香的价格一泻千里,又过了几天,郁金香的价格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价格甚至不如一颗洋葱。当时比利时人不就告诉你们了吗,这玩意儿还不如洋葱好吃。

绝望之中,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挽回损失,但并没什么卵用。1639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跌到了高点的0.005%。

至此,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泡沫剧完美收官。

泡沫轮流转,今到法兰西。在荷兰郁金香泡沫破裂80年后,1719年又出现了法国密西西比股市大泡沫。

1716年5月法国政府特许约翰·劳成立了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同时认可其发行的货币用来缴税。这种操作足以说明约翰·劳和政府的关系相当密切。

你别说,这家银行银行经营得还挺好,发行的货币币值稳定,比国家发行的的金币银币都稳定。紧接着劳氏银行步步为营,不但垄断了烟草销售,还有了铸币权。

在法国政府的授权下,约翰·劳获得各种贸易特权,以至于他的密西西比公司有密西西比河流域独一无二的贸易权力。当时传说密西西比河流域遍地是黄金,反正普通民众没去过,政府说啥信啥。

紧接着,法国政府又授权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等地贸易。海外贸易本来就赚钱,再加上垄断性,密西西比公司的利润确实超预期。要是当时有财报,密西西比公司的财报应该会非常漂亮。

之后公司又增发5万股,约翰·劳保证每份500镑的股票每年可获得200里弗尔的分红。这就是法兰西的大善人啊,让大家躺着赚钱。当时至少有30万人购买了股票,投资热情开始席卷法兰西。完了,一样的剧本又来了。

借着民众的热情趁热打铁,约翰·劳决定用银行货币发行能力和密西西比的贸易实力,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为他的伯乐摄政王减轻国债负担。

约翰·劳首先向人们全方位展示了公司美好的前景,什么垄断地位啦、市场啦、技术啦、未来啦,反正就是各种画大饼。紧接着,密西西比公司于1719年分三次共发行30万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尔,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

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无论是贵族、市民,还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从股票捞一笔,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股票价格直线飚升,估计当时也没有熔断机制,有时几个小时就可以涨10到20个百分点。辛苦工作一天赚200,股票几个小时赚1万,要是你你怎么选?

最疯狂的记录是半年内股价能从500里弗尔涨到18000里弗尔。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20倍。

早上出门三和大神,晚上回家香车宝马,太诱人了!

这么说比较枯燥,来形象地感受下。你一开始谨慎地投了20万,也就一年时间变成400万,是不是走路都带风了。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全法兰西人民陪你一起疯,怎么感觉写出浪漫来了呢?

1720年,有一个“好事者”孔蒂亲王想按他定的价格买股票被拒绝(可不得拒绝,你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就用马车拉着纸币到劳氏银行兑换硬币,从此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兑换,这也为挤兑埋下了风险。

在这儿多说两句,我们存在银行的钱,银行可以贷出去,这符合法律规定。但是这意味着银行的现金总和小于所有储户的存款总和。所以全世界不管哪家银行,当它所有的储户都去取钱时,金库里的钱肯定不够,因此倒闭的银行不在少数。

聪明人早就料到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涨,毕竟大家都在赚钱,那赚的是谁的钱呢?于是纷纷换成硬币。暴跌由此引爆,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

至此,法国密西西比金融泡沫剧完美收官。

虽然大家都是泡沫,但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还是有区别的,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炒作,大家互相割韭菜;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是官方入场,大家一起被割韭菜。

泡沫轮流转,今年到日本。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日本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中,和日本有关的最重要的一条是:日元汇率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

协议签完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剧烈变动,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风险进入日本。

而日本国内受到“土地资源匮乏”、“经济会不断发展,收入会越来越高”、“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地价开始大幅上涨。

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约等于美国全部国土的地价总和。地价上升使得大家的纸面财富增加,纸面财富又刺激了国民消费,消费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总之大家知道当时日本经济相当好就对了,1995年日本GDP可是中国的8倍。

1986年,东京平均房价直接暴涨120%,在1991年平均接近300万日元每平米,而东京市区更是达到1000多万日元每平。当时白领们有了一点积蓄,就赶紧买房,生怕错过了上车机会。当然,还是少不了跳广场舞的大妈。

直观感受下,北京六环的房子要是80万一平卖给你,你要吗?

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经济学家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适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我说你们能不能管住嘴,别瞎预言。

1989年,日本政府觉得这么下去可不行,日本银行随即改变货币政策,银行多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房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

效果相当明显,1990年日本地价就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坑人的是,日本房价不是一夜崩盘,而是逐年阴跌。下跌最多的1991年,跌幅也才达到20%-30%,但日本人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按照历史经验看,不管以前跌多少,后面都会涨起来的,所以没有人卖房。

日本房价从1991年开始就一直在跌,一直跌到了2002年才到底。2001年最低谷时,东京平均房价已经从1991年的300万每平米跌到了60万。

可以想象下,辛辛苦苦工作数年,贷款700万买了一套总价1000万的房子,到最后房子总价跌到200万,还欠着银行700万贷款是什么感觉。

顺带提下,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一位政府高层一直在劝民众冷静冷静再冷静,这样的房价是不合理的。但是随着房价越来越高,到最后他自己都不信了,赶在泡沫破裂前夕买了一套。

本来是少有的正常人,却被癫狂的大众带成了疯子,不知道他心里作何感想。

牛顿也炒股,可就算是牛顿这样百年不遇的天才,依旧看不清波诡云谲的股市。在赔了一大笔钱后,留下一句:“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

之前看过一个问题:假如地球环境剧变导致粮食产量大降,全球粮食缺口达到10%,而此时政府又没有控制力,那粮食的价格会上涨多少?10%,50%,还是100%?

都不是,会一直涨到有10%的人买不起粮食为止,价格上涨可能是十倍,也可能是百倍。那10%买不起粮食的人怎么办?你说呢?数百年后,历史书上可能有一笔:二十一世纪天降大灾,人口直降一成。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历史,社会一直在发展,现在和当时相比,不管是理念、制度还是背景,差别已经很大了。你说得对,但我觉得当时的法国人、当时的日本人,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什么,你不信?来,我们数数,文玩核桃、藏獒、加密货币、炒鞋……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它们确实存在。

我尽量以轻快的方式和大家聊金融泡沫,但写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个体被裹挟在历史巨轮中随波逐流,却又无可奈何。

经济学看似比其他学科要温柔很多,但这是一种错觉,它的破坏力更像绵里藏刀,看似温柔却刀刀见血。

我们仿佛有一种本能,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社会在变,本性不变,只要我们还有贪婪、从众、狂热、偏执,金融泡沫的剧本就会稍作修改,然后再次上演。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马克·吐温如是说。

非研究类文章,以上用到的数据可能并不准确,请谨慎参考。

6. 说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经过和英、法两国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

南海泡沫事件始于法国。18世纪第二个十年,法国政府面临严峻的财政状况:30亿利弗尔的国债、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连年歉收和税收减少。为了重整经济,统一债务,奥尔良公爵决定,允许用国债券的票面值来购买一家贸易公司——印度公司的股票。由于国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及其免职的一半,所以绝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都迫切的向将手中的债券换成印度公司的股票。很快,出现了抢购印度公司股票的狂潮,股价扶摇直上九万里。
法国的成功使面临同样债务危机的英国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不过是用年金换南海公司的股票。与法国的情况一样,南海公司的股价也直线上升。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引起了股票行情普遍看涨。股票投机席卷伦敦、巴黎以及欧洲其他大都市,新的股份公司纷纷成立,这些公司大多没有世纪的经营项目,并且未经特许。在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下的股份公司的股价必然要有回归理性的时候,1720年,巴黎股票市场崩溃,8月,英国政府颁布“禁止泡沫公司条例”,控制投机活动。于是南海跑米事件发生了。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

7.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这是欧洲在18世纪最大的金融危机,是史上最惨烈的一次金融崩溃。法国王室也在这件事中臭名远播。

1717年,成立于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开拓殖民地(也就是现在的“新奥尔良”)。公司所有人约翰·劳(John Law,即官即商的一个人物)当时为法国央行行长,还被国王任命为主计大臣(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

当时密西西比河下游河谷其实只有沼泽和鳄鱼,但密西西比公司为了获取庞大的资金,撒了弥天大谎,把这里描述成金银遍地,有无限商机的一个地方。引得许多中产阶级相信进而投资,一时间,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飞冲天。许多人倾尽家产只为买这支股票快速致富。

然而几天后,有人意识到这股价实在太夸张,完全不可能维持,一有人脱手后,其他投资者争相收手,结果股价暴跌,简直就像一场雪崩。

为稳定股价,约翰·劳(法国央行行长 身份)决定买进股票,但最终耗尽央行资产也无以为继。这时他(以 法国主计长 的身份)又下令印制更多钞票,来继续购买更多的股票。就这样,整个的法国金融体系就成了一个大泡沫。

约翰·劳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彻底崩溃。此刻,法国央行和国库手中只有大量股票,没有任何价值。及时抽手的人可以免遭伤害,但一些小型投资人则是倾家荡产,许多人更是因此自杀。

这些惨烈的金融崩溃,就是因为政权操纵市场引发的结果。密西西比公司利用其政治影响力操纵股价、推动购买热潮,结果让法国人民对法国金融系统和国王的金融智慧都失去了信心。

这也是导致了法国财政濒临破产的主要原因。因为国家失去了信誉,不仅贷款困难,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贷款给他,而且由于信誉缺失,其贷款的利率也相比很高。法国国王只能越借越多,利率也是越借越高。直到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8. 经济史上著名的三大阴谋骗局

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

“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17世纪末,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于是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
1719年,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英国下议院通过南海公司交易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刻由129英镑窜升至160英镑。当下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价又涨至390英镑。于是投资更为踊跃,半数以上的参议员纷纷介入,连国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质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私赚90万英镑利润。丑闻败露后,他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比他更悲惨。损失惨重的还有英国经济和政府信用。

===============================================

郁金香泡沫,简言之,是社会集体投机赚钱的获利心理造成,后果是迟早爆炸的炸弹传来传去,落到最后的人倒霉.并会造成社会经济恶性动荡.损害了经济本来的发展趋势.
提起郁金香,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被誉为“鲜花之国”的荷兰。的确,荷兰人钟爱郁金香,将其奉为国花,并把它和风车、奶酪和木鞋一起,统称为荷兰的“四大国宝”。每到暮春时节,满山遍野的郁金香争奇斗艳,晶莹修长的叶片,像装满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他的传世名著《黑郁金香》中,曾这样赞美一种名叫“黑寡妇”的黑色郁金香:“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小说家优美的笔调,更为郁金香增添了一层传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曾几何时,郁金香美丽的花朵,竟使无数荷兰人为之疯狂;一枚看起来与洋葱头别无二致的郁金香球茎,竟然价值连城;甚至整个国家,都因郁金香而陷入混乱之中,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历史上最大的三个泡泡——郁金香投机风潮

郁金香投机风潮

人们绝难想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
这一投机事件是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而被载入史册的,它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一例。经济学上的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便由此而出!
让我们回溯到17世纪的荷兰,看看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为之疯狂如何为之悲泣的。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一根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恶梦,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征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这两个泡沫的相同之处是:法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当年郁金香价格一样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约翰·劳的金融理论
在18世纪初,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使得法国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当时法国的税制极不健全,不仅对法国王室贵族豁免税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尽管法国政府不断提高税率,穷征暴敛,依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危机重重。
就在这个关头,货币理论的一代怪杰约翰·劳(John Law)应运而生。约翰·劳出身于英国爱丁堡,青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年轻时的约翰·劳血气方刚,他在1694年一场决斗中杀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乡。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从而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和许多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他认为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一旦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加产出。他认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纸币本位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了发行货币的银行更多的运转空间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能力(参见Law,1760)。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之所以被称为贵金属,是因为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纸币本位制的这个特点使之像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金融货币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约翰·劳认为拥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应当提供生产信贷和足够的通货来保证经济繁荣。他所说的货币供给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纸币、股票和各种有价证券(参见Michael Bordo,1994)。不难看出在约翰·劳的理论中已经蕴藏了当代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高度赞扬说,约翰·劳的金融理论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跻身于第一流货币理论家的行列之中。
天赐良机,约翰·劳获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国摄政王奥莱昂公爵正在为法国的财政窘态犯愁。约翰·劳的理论好像是向他抛出了一个救生圈,似乎法国只要建立一个能够充分供给货币的银行就可以摆脱困境,解决国债的资金融通问题。对于手握大权的奥莱昂公爵来说,只要能够搞到钱,就是建立10个银行也不成问题。于是,在法国政府的特许下,1716年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Bangue Genarale)。这家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通用银行建立后经营得非常成功,资产总额迅速增加。约翰·劳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当时,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属于法国的领地。由于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便把由约翰·劳一手导演的泡沫经济称为密西西比泡沫。随后,约翰·劳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诶ccident)。该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负责对非洲贸易。1719年约翰·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改名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约翰·劳所主持的垄断性的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
1718年12月4日,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仍然担任该银行的主管。皇家银行在1719年开始发行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约翰·劳在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节节取胜,声望鹊起。约翰·劳希望能够通过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解除法国沉重的国债负担。实践他的金融理论的时刻终于到了。
金融泡沫,昙花一现
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 000万里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尔。约翰·劳的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股票价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尔。
1719年8月,约翰·劳取得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约翰·劳认为法国的税收体制弊病很严重,征税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响到了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翰·劳向政府建议,由他来承包法国的农田间接税,实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万里弗尔。如果征的税赋收入多于这个数字,则归印度公司所有。由于这个数字大大高于法国政府的税收岁入总额,奥莱昂公爵何乐而不为?在约翰·劳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简化征税机构,降低征税成本,尽力扩大税基,取消了对皇室贵族的免税待遇。当然,为此约翰·劳得罪了不少贵族豪强。印度公司在法国声名大噪,促使其股票价格连连上涨。在1719年10月约翰·劳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税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 000里弗尔。
1719年约翰·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T?719年10月2日再增发10万股。股票价格一涨再涨,持续上升。印度公司的股票的面值在1719年4月间只不过为500里弗尔,在半年之内被炒作到18 000里弗尔。
1720年初,约翰·劳攀上了他一生的顶峰。1720年1月,约翰·劳被任命为法国的主计长和监督长。他一手掌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他和他的印度公司负责替法国征收税赋,持有大量的国债。随后,印度公司干脆接管皇家银行的经营权。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有如此好的机会来实践自己的理论。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猛涨不落,吸引了大量欧洲各国的资金流入法国。约翰·劳为了抬高印度公司股市行情,宣布其股票的红利与公司的真实前景无关。他这种深奥莫测的说法进一步鼓励了民间的投机活动。空前盛行的投机活动必然极大地促进了对货币的需求。于是,只要印度公司发行股票,皇家银行就跟着发行货币。每次增发股票都伴随着增发货币。约翰·劳坚信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1719年7月25日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里弗尔货币,用以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里弗尔的股票。1719年9月和10月,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货币。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在大量增发货币之后,经过了一个很短的滞后期,通货膨胀终于光临法国。在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为23%。如果说在1720年之前只是一些经济学者们对约翰·劳的政策表示怀疑,通货膨胀则直接给广大民众敲响了警钟。随着民众信心的动摇,在1720年1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
为了维持印度公司股票价位,约翰·劳动用了手中所掌握的财经大权。他把股票价格强行固定在9 000里弗尔,并且维持在这个价位上两个多月。约翰·劳的政策使得股票货币化,进而迅速推动了通货膨胀。1720年3月25日货币发行扩张3亿里弗尔,1720年4月5日扩张3.9亿里弗尔,1720年5月1日扩张4.38亿里弗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
到了1720年5月,约翰·劳实在支持不下去了。他发布了股票贬值令,计划分7个阶段将股票的价格从9 000里弗尔降到5 000里弗尔,同时也降低纸币的面值。约翰·劳和他的印度公司制造经济奇迹的神话突然破灭了。约翰·劳的指令马上就导致民众的恐慌,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资产,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股价在1720年9月跌到2 000里弗尔,到12月2日跌到1 000里弗尔,1721年9月跌到500里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约翰·劳使出了全身解数希望能够恢复民众的信心,但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民众的怒吼中。在股票崩盘中倾家荡产的法国人认定约翰·劳是头号骗子。1720年约翰·劳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四面楚歌中他重施当年逃亡故伎,连夜出走比利时。法国的支付方法又恢复到以硬币为基础的旧体制。密西西比泡沫的破产连累“银行”这个名词在法国被诅咒了一个世纪。9年之后,约翰·劳在无穷追悔之中客死他乡。
尽管约翰·劳的大胆实践彻底失败了,但是,不能以人废言。约翰·劳的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不少合理的因素,他在金融理论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约翰·劳的时代,他不可能对泡沫经济以及相关的理性预期学说有所了解。在他扩大货币供给的时候,没有料到会导致金融投机的热潮。他非但没有能够及时制止这种金融投机,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推波助澜,终于使得大局败坏,以致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