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花旗金融和花旗银行的区别
花旗金融和花旗银行都属于花旗集团的,但两者业务有所区别。花旗金融国际金融信托、票证融资、产业重组,项目投资及国际进出口业务。投资规模在1亿以上。花旗银行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花旗金融和花旗银行都属于花旗集团的,但两者业务有所区别。花旗金融国际金融信托、票证融资、产业重组,项目投资及国际进出口业务。投资规模在1亿以上。花旗银行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
一、花旗银行和其他银行有什么区别?
以花旗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两者的区别如下:
1.两者成立的时间不相同。
花旗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于1912年2月5日正式成立。
2.两者的分支机构数量不相同。
花旗银行是一家在全球近一百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399号。而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及中国内地及57个国家和地区,所以两者的分支机构数量花旗银行要比中国银行多。
3.两者的性质不相同。
花旗集团目前是全球公认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不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务业盈利与成长速度最高的企业中连续占据领先地位,更由于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务连锁公司。中国银行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 国家副部级单位。
二、花旗银行信用卡的申请条件?
1、年满18周岁
2、需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
3、有工作证明及盖有单位财务章的收入证明
4、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5、其它财力证明,如房产、汽车、股票、债券等
三、花旗银行信用卡申请流程?
1、填写申请表
2、给银行本人的资料,和资料复印件
3、银行寄送给信用卡中心
4、信用卡中心进行审核,制卡,发卡
5、拿到卡片后,开卡,等密码函
❷ 花旗银行持有的股票可以买吗
花旗银行持有的股票可以买。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花旗是银清凳行,也可以做证券业务,花旗的股票可购买,花旗答吵旅银行Citibank是花旗集团碰枯旗下的一家零售银行,于1812年6月16日成立,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❸ 求美国花旗银行的简介
http://www.citigroup.com/citigroup/homepage/
总部坐落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是华盛顿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人财政总监(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纽约城市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国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20世纪初,纽约国民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国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万国宝通银行之前,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Muro,1984,p.47)。万国宝通银行成立于190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对中国及菲律宾的贸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不久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设立海外分行32家。通过兼并万国宝通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银行(1927年以后,纽约城市国民银行的中文行名改为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00家。
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7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成为美国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最主要发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大规模将ATM机引入银行系统,目前,花旗银行已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
❹ 花旗银行可以炒港股吗
可以。
花旗是银行,但是也可以做证券业务,与没烂瞎香港的银行金融性质相当地类似,在国内买卖股票只有枯空证券公司有这种资格历纤
花旗银行全称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2007年4月,花旗成为第一批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的国际银行之一。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为美国花旗银行有限公司全资所有,在全国多所城市都拥有了分支网点。
❺ 美国3大银行,4大投行各自的业务分类是什么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 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除了花旗银行,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 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信用卡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信用卡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 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Morgan称号的金融机以前都是约翰摩根控制的摩根集团下属的,后来由于美国大萧条后出的反垄断法被分割,现在比较出名的是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J.P.Morgan,摩根大通是J.P.摩根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的产物,摩根大通是个全能金融集团,而摩根斯坦利是专业的投资银行。从规模上来比,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摩根大通也就是JP MORGAN CHASE,是由原JP摩根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而成。摩根大通银行是其在中国的注册名称。而且去年年底已经与美国排名第四的美一银行合并(bank one)合并了。不过即使在没合并的时候,以商业银行业务论其也是美国第一的商业银行。
摩根斯坦利是一家大型的资本投资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由大通银行、J.P.摩根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 J.P.摩根早先作为一家英国的商人银行由JohnPierpontMorgan的父亲在伦敦建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公司对包括美国钢材、通用电器以及美国电话电报等一些知名企业最初的建立构造及融资起了重大作用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美国)商业咨询委员会
华尔街老牌投行贝尔斯登的轰然倒下,成为今年以来次贷风暴中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贝尔斯登破产对金融市场产生的直接冲击,也包括对市场预期的颠覆,一年之前,有谁会知道一个有着85年历史的传统投行在倾刻之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而且,贝尔斯登的惨剧引发了市场更多的猜想:会有更多的投资银行加入到贝尔斯登的行列吗?在目前美国的四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中,雷曼兄弟的日子最为艰难,之前该投行预计需要募集高达100亿美元的资本金来支持其资产负债表,截止到7月30日,雷曼兄弟的股价今年已经下跌了72%,同样遭受了大幅资产减记的美林跌幅位居第二,今年以来股价跌去了近一半,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表现稍好,今年以来股价分别跌去了25.9%和12.9%。从估值的方面看,四家投行的08年P/E已经跌入10倍之内;次贷危机中损伤不大的高盛的市值按7月30日收盘价为737亿美元,几乎等于其余三家投行的市值之和。虽然股价大幅下滑,但四大投行受基金青睐的地位并没有太大改变,基金在四家投行的持仓比重在33%到44.5%之间不等,其中雷曼兄弟的基金持仓比重最高。
表1 美国四大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 市值(十亿美元) 08年P/E今年以来回报% 基金持仓比重%
雷曼兄弟 12.64.97-7244.49
美林 26.57.34-48.941.31
高盛 73.79.35-12.940.97
摩根士丹利 42.66.8-25.933.55
数据来源:Morningstar晨星 数据截止到2008-7-30
目前,贝尔斯登已经被摩根大通成功收购,为了进一步了解和透视那些重仓于这些投资银行的基金的表现,晨星为投资者精选了美国十只最重仓于上述四家投资银行的基金。我们的筛选条件排除了行业基金,集中投资于金融行业的基金,它们在四家投行的仓位比重可达到总资产的10%以上。
当贝尔斯登的两支对冲基金在今年夏天倒闭后,华尔街大摇其头——这种情况看起来是那么难以避免:两支基金的杠杆高达1:10。这样高风险的杠杆固然能在市场繁荣时创造奇迹,但在衰退时则会导致灾难。这正是华尔街眼下对贝尔斯登的现状忧心忡忡的原因——该公司整体的杠杆已是令人震惊的1:29.9,每1美元的资本,都对应着29.9美元的杠杆。
华尔街大行的交易员们再次被愁云惨雾笼罩,惟恐陷入以前在流动性危机中倒台的同行们的噩梦:从迈克·米尔肯内部交易丑闻爆发后破产的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到被巴菲特拯救的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以及最终被瑞信(Credit Suisse)收购的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
投资者和分析师或许还能自我安慰:贝尔斯登只是遭遇重创,但还并没有出局。投资银行业的特点从来当是振荡剧烈,财富倏去倏来。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定义了今日的华尔街,但眼下,他们的境况就像那些陷入次级抵押贷款麻烦的借款人,买了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房子。他们的麻烦缘于让自己同花旗和摩根大通这样的全能银行区别开来的努力。为此,在过去的10年中,他们偏离投行主业,进入一个风险更高的细分市场,并用自己的资金投下重注。曾几何时,这种转变是高回报的,但是现在,基础正在逐渐坍塌。
10月底,美林宣布在第三财季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重估及其他冲减给它造成了84亿美元的损失,使得该公司在第三季共亏损22.4亿美元。美林强势CEO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 被迫下台,成了他所言今夏以来“史无前例流动性危机”的牺牲品。而在此前,他被广泛视为在近几年将美林从低谷中拉出来的功臣。
奥尼尔或可宽慰自己。这次,他是败在了凯恩斯所言的“惯例之下”——仅一周内,全能银行霸主花旗集团也“史无前例”地蒙羞:在第三财季业绩中已冲销了约22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资产损失后,它在11月初宣布接下来还需再做80亿至110亿美元的冲销。自2003年从花旗集团传奇掌门人桑迪·韦尔接过权杖后便一直处于争议中的CEO查尔斯·普林斯由此黯然下台。没多久,摩根士丹利也宣布在第四财季中冲销37亿美元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资产。
一片悲歌声中,只有高盛眼下仍维持着令人目眩的利润,证明它仍是华尔街最聪明的交易商,不但主宰着华尔街,甚至主宰着世界。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如果评级公司接下来对抵押债券评级再进行大规模下调,它可能也不会幸免。随着各大行第四财季报告的陆续公布,分析人士预计华尔街大行需总共冲销掉逾600亿美元的资产——自1987年股灾以来,华尔街大行的日子从没有像眼下这么难过。
在分析人士看来,他们中的一两家会不会被迫合并是个悬念。更大的疑问则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是否就是缺陷的。
交易员时代
在人们的通常想象中,华尔街投行由一群傲慢而不受拘束的家伙组成。没错,他们的确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但其核心业务——承销和收购兼并这样利润非常丰厚的投行业务——却是一个相当安全的业务。
不过,从1990年代末开始,情况开始变化。股票承销业务开始商品化,使得来自公司支付的佣金看起来好像缩水了。同时,像花旗这样同时拥有投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能银行由于资金雄厚,可以用通过提供贷款的办法诱使企业向他们寻求投行服务,专业投行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接下来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真正出现下滑的是那些全能银行的“金融超市”模式:花旗和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缩水,美洲银行则放弃了投行业务,德银和瑞信的表现也只能说勉强。相反,自市场从网络泡沫破灭的打击中恢复来后,绝大多数专业投行枝繁叶茂,利润和股东回报飞速上升,正如他们的股票价格一样。从2002年底到今年中,高盛的股票上涨了240%,同期雷曼兄弟股票上涨200%,在危机爆发前,贝尔斯登的涨幅也高达175%,全部跑赢大市。
投资者注意到了专业投行的骄人战绩以及不败能力。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宣称其从来没有遭遇过没有盈利的年份。雷曼成了固定收益和抵押市场的赢家。而高盛,则成了王者中的王者。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拿更多自己的钱去冒险。当然,他们仍旧提供一流的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但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他们在公司内部成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在做市和自营交易业务上投以重注。在雷曼,自有资金投资收益占到总收入的55%,而从1999年到2004年,这个数字平均维持在44%。
将高盛比喻成是一家对冲基金已不是新鲜的提法了。当然这不是说这个比喻有什么不对。在高盛2006年的收入中,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占到了68%。而在1999年到2003年,这个数字从来没有突破50%。
正是高盛,确立了交易员在华尔街最近10年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可从最近几任高盛掌舵人的变迁见端倪。
1999年高盛上市前夜,在一场“宫廷政变”中,交易员背景的联席CEO约翰·科赞被迫离职,投资银行家背景的亨利·鲍尔森成为惟一的CEO。原因?当时高盛收益近30%已是自营交易。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也打击了在交易领域颇为活跃的高盛,让其被迫推迟上市计划。高盛需要向投资者表明,其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稳健的投资银行业务之上的,而非交易业务。
鲍尔森当时辩称:“投行业务与交易业务对高盛一样重要。”但正是在他治下,高盛成了一个更纯粹的交易机器。在高盛的三大部门中,交易部门的收入自1999年到2006年翻了4番,去年为250亿美元;资产管理占到总收入的17%;传统的投行业务比例最小,为15%。去年,高盛为其2.65万名员工平均支付了62万美元的薪资,堪称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机器。
其乐融融背后,是交易员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投资银行家们的影响力大不如以前。当鲍尔森在去年离职赴白宫任美国财长时,接替他的正是让固定收益商品部(该部门从事抵押债权、原油和货币等大量商品的交易)这一高盛支柱部门笑傲同侪的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从2002年开始,随着黄金交易员起步的布兰克费恩在高盛内部迅速崛起,鲍尔森最初掌管高盛的左右手约翰·桑顿和约翰·赛恩相继挂冠而去。在布兰克费恩成为CEO后,包括副董事长苏珊·诺拉·约翰逊(Suzanne Nora Johnson)在内的几位投行高管也离职。
高盛把弱化的投资银行业务视为公司的“前端”。作为公司客户初次接触高盛的部门,投资银行业务建立的关系能使这些公司会成为高盛交易部门的客户,交易部门既为这些客户也为高盛自己的账户创造利润。资产管理部则把投资者的钱投入到高盛的投资银行家们做顾问的交易和股票中,同时吸引由高盛承销或做并购顾问的公司客户中富起来的人成为资产管理部的新客户。高盛自己的明星玩家,则会把个人财富也放到赌注里。
这就是高盛的内部杠杆机制。在杠杆收购领域,高盛通常既是投资者,也是顾问。根据Dealogic的估计,高盛的私人资本运营业务与其它业务融合的是如此无间,以致去年高盛的投资银行家们仅从其私人资本收购的交易中就赚取了1.05亿美元的佣金。
这一模式本身也有其问题:与自己客户的利益冲突。比如,一家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可能是高盛投资银行部的客户,也是高盛自己的私人资本运营部的竞争对手。一些银行家感觉,高盛越来越把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了客户利益之上。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交易业务本身的高风险特征,这让一些投资者对高盛的态度非常谨慎。尽管高盛拥有作为风险管理者的出色纪录,一旦市场由热转凉,或是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爆发,它便会发现自己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毕竟,固定收益商品部的损失差点让它在 1994 年和 1998 年濒临绝境。
在其它华尔街大行这里,看到的只是效仿的动力——2005年重返摩根士丹利出任CEO后,麦晋桁(John Mack)一直在公司内外宣讲要利用公司的资产进行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作为结果,华尔街五大行去年45%的收益来自它们的自有资金投资。1999年科技股热潮达到顶点时,其交易部门的收入贡献比例只有30%。从那时开始,大行们的资产负债表膨胀起来,并幸运地迎来了市场机会绝佳的7年。投资者愿意投入资金并承担风险,这让大行有充裕的资本,资产价格开始攀升,大家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并更多地使用杠杆。
然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高买”——显然不是一个多棒的商业模式的范畴。当然,大行们也为自己的风险做了对冲。即便考虑到这个因素,他们仍使自己置于高风险之中。在今年第二季度末高盛的杠杆比率为24.5,2003年底的比率则为18.7,雷曼在第三季度的杠杆比率为30,一年前的数字则是25.8。可资比较的是,1998年崩溃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杠杆比率为25。在最近一个季度,投资者才意识到这个收入模式有多脆弱。贝尔斯登、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部门都受到重创。
另外次贷中,谁的QDI投入成份越大,贷款贷得越多谁就损失越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