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平台 » 股票交易软件schwartz
扩展阅读
intel公司股票代码 2024-09-24 14:29:12
买茅台股票最少多少钱 2024-09-24 13:56:56

股票交易软件schwartz

发布时间: 2024-09-24 12:43:23

❶ 索罗斯是何许人也

  1.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犹太人。本名是捷尔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著名的慈善家,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和政治行动主义分子。

  2. 现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务委员会董事会前成员。他以在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中扮演的角色而闻名世界,在美国以募集大量资金试图阻止乔治·布什的再次当选总统而闻名。

  3. 索罗斯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敌42国,其一生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

❷ 索罗斯是怎么在香港失败的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1930年8月12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本名捷尔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慈善家,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
索罗斯曾于1997年闪袭香港金融市场,使港元汇率一路下滑,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入市,中央政府也全力支持。在一连串反击行动下,索罗斯在香港的“征战”无功而返,损失惨重。

应答时间:2020-12-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❸ 电子商务论文

http://www.bcu.e.cn/truekxyj/gerenwangye/hyeleem/xinxikx/jsjwlaq/wlaq.doc
字数超了 ,你觉得好就直接下上面的地址
下面是摘抄 前面一点点部分的
第1章 电子商务与网络安全
1.1什么是网络安全
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
1.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上个世纪末人类生活中最具影响的重大事件之一.
根据 www.glreach.com 2000年12月30日的全球在线统计,全球上网用户为4亿零300万,其中使用英语的用户数为1亿9210万,占全球上网用户总数的47.6%,非英语用户数为2亿1130万,占全球上网用户总数的52.4%,在非英语用户中,使用汉语的用户数为2900万,占全球上网用户总数的7.2%.估计到2003年,全球上网用户为7亿9000万,其中使用英语的用户数为2亿3000万,占全球上网用户总数的29.1%,非英语用户数为5亿6000万,占全球上网用户总数的70.9%,在非英语用户中,使用汉语的用户数为1亿6000万,占全球上网用户总数的20.3%.
根据INTERNIC的统计,全球已注册域名35244448个,其中以 .com 注册的公司域名为21285794个.中国大陆以 .cn 注册的域名106272个,中国台湾以 .tw 注册的域名36546个,澳门以 .mo 注册的域名395个,香港未详.
另据香港政府的资讯科技及广播局的统计资料,全港所有住户中,49.7%家中有个人电脑 ,其中73.3%的个人电脑已接入上互联网,37.3%的机构单位已联接互联网.一九九九年,所有机构单位通过电子途径售卖产品,服务或资料而获得的业务收益合计为46亿元港币.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1年1月17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有约89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4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751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2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36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约为154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34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上网的用户人数为92万.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122099个,WWW站点数(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约265405个,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2799M.
2.电子商务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给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掀起了网络上的浩荡风云.这首先是由于,互联网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更快,更省地处理经济事务,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所有的这些都大大减少了交易费用,节余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其次,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市场交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市场交易机会,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甚至在创造着人类前所未有的新需求,例如创造和激发了巨大的信息消费市场.同时,互联网还创造了互联网基础建设,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中介,互联网商务等市场需求.这些新增长的需求必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互联网促进竞争,促进创新,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互联网使每一个厂商都面临着同样的全球化的市场,自由竞争将导致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互联网使得供需双方的信息能够充分流通,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状况,从而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十分自然地优化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根据贝克利大学世界经济圆桌会议的报告,1999年的全球网络购物和网络交易额为130亿美元,2000年估计为2000亿美元,2003年估计将超过3万亿美元.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世界各国无不磨拳擦掌,惟恐裂肉分羹之不及.美国作为网络技术和应用最先进的经济发达国家,正逐步加强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欧洲各国也不甘落后,1999年12月7日,欧盟15国在布鲁塞尔召开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欧盟电子商务统一法》,明确规定凡在一个成员国签署的有关电子商务合同,其法律效力在欧盟其他成员国都将得到承认,以此推动电子商务在欧洲的发展.2001年2月15日,德国议会通过了使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同样的法律效力的议案,用电子签名签订的合同将具有同样的合法性,这使德国成为第一个电子签名合法化的欧洲国家.目前在欧元区信息技术部门内共雇佣了80万人,至2020年还将创造75万个就业机会.日本则于1999年推出纲领性文件《迈向21世纪的数字经济》,并投资几十亿美元发展本国的电子商务.新加坡政府把推动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经济发展策略,并立志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子的到来,在国际经济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果我国能够及时调整对策,变革传统的贸易方式,我们将在21世纪国际贸易竞争中有望占有我们应得的市场份额,由此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
3.网络安全
互联网犹如为电子商务铺设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但是在这些道路上并不是很安全的,而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路上不太安全,就关张落板,不做买卖了,缩回到"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时代.我们要做的是权衡利弊,评估风险,以适当的代价,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安全系统,争取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收益.
说到安全,我们满耳朵灌进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令人头昏的字眼.诸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数据安全"等等,等等.界定这些名词的内涵与外延,是语义学专家们的事情.我们也不想从那些难以咀嚼的定义出发,来圈定本书的内容.
我们的想法是很直接,很朴素的.我们经过调查研究,从电子商务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本书的内容.电子商务在网络上遇到的安全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经过梳理,勾画出本书的轮廓,方方面面有关安全的问题我们都要点到,做适当的介绍.这本书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我们的目的不是去探讨高深的网络理论,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切合实际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针对危害安全的某些因素,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也许由于我们的安全措施存在某些遗漏或缺陷,一些不安全因素会得以扩张它的危害,我们必须想法弥补和加固我们的防护堤坝.然而,新的不安全因素是会在你一眨眼之间随时出现的,我们维护系统安全的战斗将永不停息.因此,本书并没有企图罗列若干万无一失的安全解决方案,以为铸造几个坚固的铁壳就可以钻在里面高枕无忧了,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挑战.
满山的草木千姿百态,我们只能摘一片叶子夹在书中留作纪念.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千奇百怪,解决之道也是层出不穷.要找一个非常准确的名词来概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权且叫做"网络安全"吧.
网络安全隐患分析
电子商务之所以非要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网络环境中谋求生存,其根本原因出自以下的四大矛盾:
商务活动要求广泛的互联而不能与世隔绝,然而这也给盗贼的潜入架桥开路:
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以及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为互联就必须开放,然而这也给病毒妈咪和黑客们尽数亮开了家底:
电子商务的操作必须简单,方便,然而这就给严格的安全检查出了难题:
互联网的建立的初衷是友善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它的结构和协议也不曾想到什么安全不安全,然而谁曾料想美好的乌托邦竟然成为刀光剑影的打斗场.
网络安全的隐患主要来自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的脆弱性和安全管理上的疏忽.
操作系统的安全的脆弱性
操作系统为了系统集成和系统扩张的需要,采用了支持动态联接的系统结构.系统的服务和I/O操作都可以用打补丁的方式进行动态联接.打补丁的方法为黑客们所熟知,也是病毒孳生的营养缸.
操作系统的进程是可以创建的,而且这种进程可以在远程的网络节点上创建和激活,更加要命的是被创建的进程还继承了再创建进程的权力.这样,黑客们在远程把间谍补丁打在一个合法用户特别是超级用户的身上,就能够逃脱系统作业与进程的监视程序的眼睛.
操作系统为维护方便而预留的免口令入口和各种隐蔽通道,实际上也是黑客们进出的方便之门.
操作系统提供的具有与系统核心层同等权力的daemon软件和远程过程调用RPC服务,网络文件系统NFS服务,以及Debug,Wizard等工具,更是黑客们翻云覆雨的百宝囊.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的脆弱性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和TCP/IP协议在创建之时并没有适当地考虑安全的需要,因而存在着许多安全漏洞和根本性的缺陷,给攻击者留下了可乘之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1)很容易被窃听和欺骗
数据包在互联网上传输的时候,往往要经过很多个节点的重发.而在局域网内,通常采用的以太网或令牌网技术都是广播类型的.这样,窃听者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你的数据包.如果你的数据包没有强有力的加密措施,就等于把信息拱手送给了窃听者.比较陈旧的DNS服务软件易受虚假的IP地址信息的欺骗.另外一种IP地址的欺骗方式是在阻塞了受害的某台主机后再用受害者的IP地址在网络上冒充行骗.
(2)脆弱的TCP/IP服务
基于TCP/IP协议的服务很多,最常用的有WWW,FTP,E-mail,此外还有TFTP,NFS,Finger等,它们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WWW服务所使用的CGI程序,Java Applet小程序和SSI都有可能成为黑客的得力工具.FTP的匿名服务有可能浪费甚至耗尽系统的资源.TFTP则无安全性可言,它常被用来窃取口令文件.E-mail的安全漏洞曾经导致蠕虫在互联网上的蔓延.E-mail的电子炸弹和附件里经常携带的病毒,严重地威胁着互联网的安全.至于X Windows服务,基于RPC的NFS服务,BSD UNIX的"r"族服务如rlogin,rsh,rexec等,如果你在配置防火墙时忘记了关闭它们在互联网上的使用,那么你的内部网络就等于裸露在黑客们的面前.
(3)配置的错误和疏忽
由于网络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配置防火墙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在没有更好的辅助工具出现之前,缺乏训练的网络管理员很有可能发生配置错误,给黑客造成可乘之机.在系统配置时过于宽容,或者由于对某些服务的安全性了解不够而没有限制或禁止这些不安全的服务,或者对于某些节点的访问要求给予太多的权力,都会给安全带来危害.
3.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的脆弱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通过用户的登录验证,用户的权限,数据的使用权限以及审计功能提供安全性能.但是黑客通过探访工具强行登录和越权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提高安全性,但是加密往往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发生冲突或者影响了数据库的运行效率,不一定总是可行.使用"服务器—浏览器"结构的网络应用程序因为由应用程序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应用程序的某些缺陷有可能威胁到数据库的安全.使用"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的三层结构的应用程序通过标准的工具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其安全性有所加强.数据库的安全等级应当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相适应,否则缺口是会首先从最薄弱的环节打开的.
系统管理员对系统和数据库的绝对的控制权力也是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管理员,他有权查阅和删改任何任何敏感数据,系统对他的权力没有任何约束,这就可能出事.应当实行系统管理员,安全员,审计员三权分立的互相制约的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必须得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生效.
4.安全管理的不力
调查表明,国内的多数计算机网络,都缺少经过正规教育和训练的专职的网络安全管理员,缺少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规范,没有定期的安全测试和检查,更没有安全监控.甚至有许多网络已经运行多年了,而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的登录名字和口令还是缺省状态未予改动.对于病毒妈咪和黑客们来说,这些网络真是"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危害网络安全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第一个病毒程序是在1983年11月由Fred Cohen博士研究出来的.它潜伏在DEC公司的VAX 11/750型计算机系统上,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当它发作时则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从此,在神奇美丽的计算机王国里,开始了一场挥之不去的恶梦.
1988年11月3日,由Cornell大学的23岁的研究生Robert Morris制造的"蠕虫"病毒感染了当时的互联网上将近1/10的6000多台计算机,使网络陷入瘫痪,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1500万到1亿美元.Robert Morris也因此被判刑3年监禁缓刑,罚款1万美元和做400小时的社区服务.Robert Morris的父亲老Morris是一个对互联网的创立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师,并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局.Robert Morris以自己的"蠕虫"盖过了他父亲的一代英名.
最离奇的一个案例是Randal Schwartz.他是一个 在编程方面特别是Perl语言上功绩彰著的优秀程序员.1993年他在Oregon为Intel公司工作,作为系统管理员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他为网络安全而安装了一个Crack工具软件,这个工具软件可以用来破译UNIX中的密码和网络口令.1993年10月28日,另一个系统管理员发现了这个Crack软件,并于4天后向警方作证而导致Schwartz被捕,罪名是违反了Oregon的计算机犯罪条例.
1995年,俄罗斯的列文(∧евин)在英国被捕.他被指控使用笔记本电脑从纽约的花旗银行非法转移至少370万美元到他自己的帐户.后来列文被引渡到了美国,被判处3年监禁和归还花旗银行24万美元.花旗银行除了蒙受了经济损失之外,尤其严重的是商业信誉上的损失.当时就有6家竞争对手立即利用这个事件游说花旗银行的最大的20个客户改换门庭.因此有许多金融和商业机构在遭受黑客袭击时却严格保密不敢露出风声,惟恐因为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缺陷而导致丢失自己的客户.
1998年我国某工商银行的网络管理员郝金龙和他的弟弟内外勾结,在银行的电脑终端机植入一个控制软件,同时用各种化名在该银行开设了16个帐户.他们利用这个软件将虚拟的720000元人民币电汇划入银行帐户,之后从该银行的8个分行提取真实的人民币260000元.后来,郝金龙兄弟2人被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了死刑.
每年4月26日发作的CIH病毒感染了全球6000万台计算机.这种病毒是一种恶性的
病毒,它发作时能用垃圾数据填充硬盘而毁坏所有文件和数据,尤其可恶的是它能改写Flash 芯片的BIOS程序,使计算机完全瘫痪.受害者为之莫不咬牙切齿.CIH病毒是台湾大同工学院的4年级的学生陈盈豪在1998年制作的.当年因为无人告诉,警方不能采取行动,使陈盈豪长期逍遥法外.毕业后在台军方服役,曾扬言要制作针对大陆的简体汉字系统的病毒.1999年4月30日,有CIH病毒受害者曾先生起诉陈盈豪,陈乃被台北警方逮捕.
2000年2月在3天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黑客攻击了美国的数家顶级网站,包括Yahoo,Amazon,eBay,CNN等.黑客们用大量的垃圾信息阻塞了网站的服务器,使其无暇为用户提供正常的服务而陷入瘫痪,称为"拒绝服务"攻击.一时间,引起这些顶级网站的股票一路下跌.
2000年5月4日,一种叫做"我爱你"(ILoveYou)的电脑病毒开始在全球迅速蔓延,短短的一两天内就侵袭了100多万台计算机.美国和欧洲 的计算机系统损失尤为惨重."爱虫"病毒通过电子邮件传播,与1999年席卷美国的"梅丽莎"病毒类似.它的攻击对象是使用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及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的计算机.这种病毒能删除计算机上的部分文件,并 制造大量新的电子邮件,使用户文件泄密,网络负荷剧增.英国约有10%的企业遭到了它的攻击,英国劳埃德银行估计,这一病毒将给英国造成数千万英镑的损失.美国参议院,国务院和国防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等诸多机构也受到"爱虫"病毒的攻击.在瑞士,"爱虫"病毒袭击了瑞士通讯社,法语广播电台等机关和企业,甚至苏黎世州警察局也未能幸免.另外,在4日德国至少有5万台电脑被传染上"爱虫"病毒,丹麦议会,丹麦电信局和挪威一家电视台都宣布受到"爱虫"病毒的侵害.追查"爱虫"病毒妈咪扑簌迷离.有人说是菲律宾的一些黑客,也有人说是一名在澳大利亚学习的名叫迈克尔的德国学生.
还有一个笑话.北京有一家公司研制开发了一个防火墙,于是向全世界的黑客发出挑战,称谁能攻破我的防火墙,我就付你奖金若干若干.但是这家开发防火墙的公司,竟然忘记了要给自己公司的网站安置一道防火墙.甘肃省有一个叫"黑妹"的,把这家公司的主页黑掉了.公司经理说:"哎呀呀,不算不算!我忘了." 因为管理上的疏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物理上的破坏也严重地威胁着网络的安全.我们经常可以反复看到一些如出一辙的报道,称某某地方的架空光缆又被无知的盗贼割断了,不同的只是时间和地点的变换.以至于光缆的架空杆子上挂出了这样的牌子:"光缆割断不能卖钱……"就是沉入海底的光缆也不能幸免于难.2001年2月9日上午中美海底光缆被帆布涨网鱼船在该海域非法作业时钩断,一时间,使用这一光缆的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数百万互联网用户发生"大堵车",直至2月23日才得以修复.直接维修费用估计在500万至600万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帆布涨网捕鱼是在90年代中期从韩国流传过来的,这一作业方式对海底光缆威胁最大.2000年,有关部门决定在5年内彻底淘汰这一作业方式,但是帆布涨网渔船有增无减,仅浙江舟山地区就有1500艘.据了解,1999年中国海域内海底光缆被阻断达18次之多.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中国海底电缆公司准备增加4条巡逻船,加强24小时雷达监控.同时,上海有关部门加强了打击破坏光缆的力度,严禁渔船在海缆路由及两侧各两海里范围内抛锚及进行捕捞作业.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途径
加强国际合作,从根本上改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安全性能
例如IPSEC工作组推出的IP协议新版本IP v6,Netscape公司在ISO/OSI七层体系结构的传输层加装的安全套接层协议SSL,以及Phil Zimmermann在应用层开发的PGP加密软件包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
加强国家的安全立法工作,为网络安全提供法律依据
有关安全的法律体系包括:① 国家的根本大法即宪法有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权利的根本性的法律规定;② 国家安全法,保密法等通用的涉及国家安全和信息活动的法律;③ 有关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的专用法律;④ 有关具体信息行为的法律界定.
我们国家的法律,不但要规范中国公民的行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稳定,而且要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能够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本国公民的权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胆敢把一些有问题的产品销往中国,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法律的不完善.中国公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了损害,却拿不出索赔的法律依据.
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独立版权的安全产品
我国现在所用的大多数安全产品都是进口的,这种状况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禁止向我国出口高等级的安全产品,我们只能拿到低等级的安全产品.另一方面是各种安全产品都存在着后门和隐蔽通道,有的进程甚至可以远程激活.在两国友好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跟我们开开玩笑,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谁又能料想怎样呢
从单纯的经济的角度看,在一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安全产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这样一个市场熟视无睹拱手让人确实有欠明智.
研究中国独立的加密体制
加密体制是安全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加密体制上受制于人就更不可取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的.在加密上我们会有一些更加奇特的思想.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加密的算法只有特定的部门才能研究,这当然有利于阻止民间产生一些政府安全部门所不了解的密码.如何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集中民族的智慧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是一个有待探讨 的问题.
5.培养网络安全的各个层次的人才
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人才,无论是高级的研究开发人才,还是大量需要的管理应用人才,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在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只有四川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海淀走读大学等少数学校开设有信息安全专业,而一般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开设网络安全课程的也为数不是很多.有的学校不是不想开设网络安全的课程,而是苦于师资无法解决.
建立网络安全的组织机构
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对网络进行分类,分级的管理.在种类上网络分为:① 互联网,② 国际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③ 通过专线接入互联网的企业内部网络.在级别上分为:① 互联网络,② 接入网络,③ 用户网络.
在各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同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安全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应当赋予相当的权力,能够处理涉及安全的各种问题和协调单位内部的各种关系.同时机构内部的各个成员的权力必须有互相制约的机制,避免内部成员的权力失控带来的安全危害.在网络管理中心,系统管理员,安全员,审计员的三权分立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机制.
建立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
网络的所有的用户在网络上的行为必须有章可循.必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必须明确规定,并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规章制度要简明扼要,严密详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通过各种形式,经常性地反复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得到切实的执行.
网络安全要贯穿于网络生存的全过程
在规划设计一个网络时,就应当列入网络安全的需求.在建设一个网络时,网络安全要同步地建设.在发展一个网络时,网络安全必须同步地发展.在维护一个网络时,网络安全必须同步地维护.任何一种延误,迟缓和失误,都有可能给网络安全带来危害.
应当看到,网络安全的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同各种危害网络安全的内外因素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懈怠和侥幸的心理.
1.2 电子商务对网络安全的需求

❹ 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给你两篇文章吧。

《机会成本概念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分析》

机会成本概念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分析

在我们引进的经济学概念里,“机会成本”深入人心的程度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活跃于经济学理论学术界,而且深得现实经济生活里各方面的器重,甚至于扩展到了政治体制、法律观念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至于在金融投资、股票、证券行业里,“机会成本”常常与风险概念一并使用,成为投资决策与风险判断的最重要的方面。不谈“机会成本”而言投资者,多半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投资者。

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它是指在生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一种货物占用资源而不能用于生产另一种货物的价值。换言之,就是当一种资源只能用于生产一种产品时,未被选择的生产产品的价值大小,就是被选择的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如一批钢铁用于生产机床时,它们就不能被用于生产汽车,生产汽车产生的价值便是生产机床的机会成本;同样,当钢铁用于生产汽车时,生产机床产生的价值就是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生产者只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决策上做出选择,择一而须弃另一,择得合适,便是机会成本低下,经济效益好;相反,择得机会成本高者,经济效益就不好。由于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选择定的生产产品的成本,它更大程度上是观念性的。

无疑,这是一个很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经济学概念,当它从生产领域引入到投资领域后,投资资金便作为资源来看待了。在投资的选择上,择一而不能投另一,便有投资的“机会成本”考虑。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无一不是在投资项目的多方面对比与选择后才完成的,那种被列于选择,而最后又没有投资的项目,自然成为了机会成本的计算主体,在这一主体上投资可能得到的全部的价值收益加上投资价值量,就是被选择定的投资的机会成本。

当机会成本概念引入投资领域时,相应地,人们对于风险的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投资活动里,人们通常只从投资活动本身计算成本,如投资咨询成本、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成本、投资的生产资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它构成了投资的实际成本。一个投资项目或对象,只有耗费于其上的各种支出才是成本计算范围内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投资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投资后产生的收益,投资成本水平高低则取决于收益的多少,它与投资活动范围以外的项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这种成本概念下的投资风险,也就是投资后可能没有任何收益,而且可能损失投资资本的结果。有了机会成本概念之后,投资者便将风险的范围扩大了,如果投资的项目或对象虽然得到了收益,但没有达到预计的水平,没有达到投资于另一个项目或对象可能产生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说,投资实现的收益水平并没有高于机会成本,这便是投资的不成功,投资没有得到“机会”性收益,投资决策错误,与此相关的投资决策与活动就是风险巨大型的。

正是这样的投资机会概念和投资风险概念,使得投资者对于投资的考虑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投资者不再简单地将投资的直接收益作为评判投资成本与否的标准,而是将收益与风险和“机会成本”联系分析,对投资的成功要求大大提高了。相应地,人们推出了新的风险分析办法,并且推出了大量的避免风险的工具与方法,试图在任何一次投资活动中,都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将风险降低到最小水平。金融衍生产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应当说,当前的金融衍生产品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主要还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它似乎在表明,凡是与金融活动相关的产品,无一不可以来“衍生”一下,利率可以,股票指数可以,外汇可以,债务当然也可以。因此,我们目前还根本细分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大体与金融活动相关的期货、期权、调期、回购等都在金融衍生产品范围之内。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定义为已有金融产品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新的投资对象。显然,作为投资对象,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就是清楚的:一是避免风险功能;二是投机套利功能,投资就有投机的可能,金融衍生产品不是一般的投资对象,投机功能就是强大的。就金融衍生产品的避免风险功能而言,在投资者风险概念扩大了的情况下,金融衍生产品的这一功能似显得更加招人喜欢,也更显得地位突出。

以股票期货指数为例来讨论。对于单个投资而言,股票投资可能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投资之一,这就产生了投资避险的要求。股票指数期货正是应这样的要求而“衍生”出来的产品。对于一个有多种股票的投资者而言,股票指数期货就是最有效的避免风险的工具了,它以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反的操作。一定时间后,股票的价格真的下降了,投资者手中的股票贬值了,他的投资受到了损失;但是,股票期货也下跌了,他通过买入股票期货来对冲,赢得了期货市场上的正向收益,结果,该投资者没有损失,或许还能赚点,最普遍的情况,便是损失得很少。

同样,如果一个投资者卖出股票后,做了空头,股票价格上升,而且显示出了继续上升的热头,这对于投资者是一个损失,他需要别的方式对这种损失进行补偿,于是,他需要买入股票期货来避免这种风险,如果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他出售股票的损失也就越大;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上,股票指数期货价格上升,卖出合约可以得到相当价值的收益,这样一收一付,正负相抵后,至少也是风险减少,股票指数期货的避免风险功能表现得格外充分。

在这样的股票市场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反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留心到如此的事实:如果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做的是多头,而同时并不利用期货市场上的避险保值功能,那么,投资者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出现:一是股票的价格上升,股票的投资者将抛出股票,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二是股票的价格下降,股票的投资者由于资金周转等问题,他不得不抛出,由此蒙受较大的投资损失,与既做股票市场多头,同时又做股票期货市场上的卖空来说,投资者可能赚得痛快,也可能赔得惨重,收益的波动曲线是大幅度的;而利用了股票期货市场者,就在不赔不赚和小赔小赚之间波动,曲线是平缓型的。

同样,当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做的是空头时,在不利用股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由于价格下降而庆幸抛得及时,减少了损失或是获得了收益;相反,如果股票价格上升,投资者则可能后悔抛股票过早,形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情况不同,如此的投资活动的收益波动曲线是高波峰和低波谷的。如果利用了股票期货市场,则拉平了收益的波动曲线。

可见,用不用股票期货来做反向操作,实际上是投资者对投资做不做保险的选择,如果做了,投资者就不再有投资损失的巨大风险,但同时,它也使投资者得到较大收益的可能性消失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风险是避免了,但赚取大钱的机会也丢掉了。我们承认,这的确是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保值避免风险的功能。但是,如果认识只是停留于此,我们的思想就显得过于狭窄了。

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避免做股票投资的风险,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夸大机会成本的观念在作崇,投资者将股票投资的非实际成本过于计较了。在多头投资者那里,他将股票价格可能下降而形成的风险夸大了,但他又不想马上抛出股票,由此利用起了股票期货产品;在做空头的投资者那里,他将股票价格可能上升而形成的风险夸大了,但他又没有办法不做空头,他也就利用起了股票期货产品。多头者想持有股票,空头者不想马上投资,都是以相反的操作作为机会成本来考虑的:多头怕抛了股票会有更大的损失,而空头则害怕马上买入会极不合算。这样的结果,机会成本成了投资的最主要考虑,同时又被放置于放大的地位上,投资者便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最后,干脆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保险”,夸大的机会成本马上变成现实的风险度量,投资者用股票期货消灭了风险,也消灭了增加收益的机会。

但是,机会成本毕竟不是实际成本,在进行股票投资时,考虑机会成本是必要的。若是过于计较,结果就失去投资本身的意义了。在进行任何投资时,投资量、实际成本支出、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量是四个真实的需要计算的指标,一个股票投资者做多头时,他应当对股票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如果他估计股票价格将下降,最简单可靠的反应是将股票及时地抛出;一个股票投资者做空头时,如果他估计股票价格将上升,他就应当在股票市场上及时地买进,以待谋利。如果投资者的估计错了,投资者将需要支付的是实际的投资损失量或是实际成本。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保险”价值,实际上是一种将手中现有价值延续到一段时间后不变的做法,它与股票投资者对市场的分析与判断不再有任何关系,市场是升是降,投资者手中的价值基本不变。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投资么?就此而论,股票期货产品的保值功能是消极的工具,它使投资者没有了投资价值的变化风险,也没有了投资价值增加的积极力量。

问题还远不止于此。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千千万万,如果每个投资者都是如此进行操作,不论做空头还是做多头,投资的风险都由股票的期货市场操作“保险”住了,那么,股票市场的价值变化也就将基本稳定了。从总的情况分析,现代的股票市场,不论是发达国家的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都具有“零和交易”或是准“零和交易”的性质,即是股票市场有人赚钱,一定是他人赔钱所致。在投资者都用股票期货来进行保值后,股票市场便一定是超常地稳定了,没有人能够利用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了,这样一来,股票市场的存在便有了问题,没有投机的股票市场,还有什么投机者呢?就是一般的投资者,谁又不想低价买入而高价卖出呢?股票市场的存在又还有什么必要呢?

从理论上讲,股票的期货产品如果只是让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作为保值来使用,这一产品的保值功能很可能就会将股票市场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但是,现实运行的情况表明,股票市场并不因为股票期货市场的出现而有生存问题,相反,这使得股票市场更加活跃,而且波动更大。这就充分地告诉世人,股票期货产品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保值,而是投机,股票期货产品虽然产生于股票产品,但它远比股票本身更具投机性,这是我们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目前还没有一致性的定论,对于它是褒是贬各有说法,毁誉参半,争论颇大。从我们的分析可见,金融衍生产品重要的不在于它有避免风险的功能,而在于它更大的投机性。事实上,投资者对股票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看重的,就是它们的投机功能,就是它们“以小博大”的投机方式,真正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进行避免风险保值者并不多。这样的格局,应当成为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重要的依据。当然,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管理的政策制定与决策部门来说,如此的结论更有特别的意义。

《投资决策理论新发展——实物期权理论研究综述》

现行投资决策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其成熟的标志是《资本预算》(Dean,1951)一书的出版。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即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这不仅受到诸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热烈欢迎,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
时至今日,现行投资决策理论的缺陷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呼吁对投资决策理论进行修正。对投资决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近十年来,投资决策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基于实物期权的投资决策理论的研究上。

一、实物期权理论的起源和确立

实物期权即实际投资机会,是指存在于实物资产中且具有期权性质的权利,换句话说,就是将期权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实物资产(real assets),特别是公司的资本预算评估与投资决策之中。其理论起源于实践工作者、战略专家以及理论工作者对现行投资决策理论的不满。
早在实物期权理论产生以前,公司经理和战略专家们就直觉地认识到经营管理柔性和战略作用的价值,所以,在现实中他们并不只是简单应用净现值法来进行投资决策,相反,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来作出决策。Dean(1951)、Hayes和Abernathy(1980)、Hayes和Garvin(1982)等指出,标准的贴现现金流量方法常常低估投资机会的价值,导致投资短视行为并造成投资不足。决策理论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进一步用决策树法来完善净现值法,然而这只能部分地反映投资决策的柔性价值。Myers(1977,1987)指出,传统的贴现现金流量方法在评估具有经营柔性和战略作用的投资机会时有它内在的缺陷,他认为由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来自于对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选择的权利。同时,他将期权的观念应用于实物资产上,提出可以借用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来评估此类投资机会。在Myers把一些投资机会看作是“增长期权”的思想基础上,Kester(1984)讨论了增长机会的战略和竞争作用。Trigeorgis和Mason(1987)指出在评价公司经营柔性和战略作用时,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评估方法是比较适用的方法。Baldwin和Trigeorgis(1993)指出,可以通过获取和管理公司的实物期权等主动活动来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并重建竞争优势。Mason和Merton(1985)、Trigeorgis(1988)、Brealey和Myers(1991)以及Kulatilaka和Marcus(1988,1992)等讨论了其他更一般的实物期权的概念。其中,Mason和Merton(1985)对许多投资运营的实物期权作了详细的讨论,并把它们通过一个假设的大规模能源投资项目的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

二、实物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

实物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来自Black和Scholes(1973)、Merton(1973)等关于金融期权定价的开创性的工作。Cox、Ross和Rubinstein(1979)提出的离散时间二项式定价模型使得期权定价相对简单易行。Margrabe(1978)讨论了两种风险资产互换的期权定价。Stulz(1982)分析了两个风险资产的最大(最小)值的期权的定价。Johnson(1987)进一步把上述分析拓展到对多种风险资产的期权定价。这些研究使得分析放弃、转换用途的实际投资机会(实物期权)成为可能。Geske(1979)讨论了复合期权的定价,这在理论上可用于评估增长投资机会的价值。Carr(1988)综合上述两类工作分析了序列(复合)交换期权的定价。以上这些工作,至少在理论上可以用来对序列投资以及其他实际投资机会(实物期权)进行定价。
Cox和Ross(1976)指出,金融期权可以看作是特定的可交易证券的组合,也就是提出了合成期权的概念,这使得对期权的定价成为可能。无风险定价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构造等价可交易证券组合。由于同风险态度以及资本市场均衡无关,风险中性定价对将来的期望收益以无风险利率贴现。Rubinstein(1976)在不存在连续交易机会和风险回避的条件下也给出了标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Mason和Merton(1985)、Kasanen和Trigeorgis(1994)等指出,理论上可以用类似于对金融期权定价的理论对实物期权进行定价,因为尽管实物期权并不能被交易,但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关心的是,如果公司的现金流量是可交易的话,那么它们的价值是多少。对于实物期权定价来说,在市场中存在同不可交易的实际资产具有相同风险特性的可交易孪生证券(或可交易证券的动态组合)已经足够解决问题了。Garman(1976),Constantinides(1978),Harrison和Kreps(1979)以及Cox、Ingersoll和Ross(1985)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无论或有权益资产是否可交易,在为它们定价时,只要我们将基本变量的预期增长率减去其波动率与风险市场价格的乘积,我们就可以用风险中性方法对其定价。这好比以无风险利率贴现等确定性现金流量,而不是以风险调整贴现率来贴现期望现金流量。对于无系统风险的实际资产来说,等确定性或者是风险中性增长率等于风险利率。然而,如果标的资产不可交易,那么它的增长率就要比等风险可交易金融证券的均衡期望收益率要低。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差距,在进行期权定价时,需要进行类似股息的调整。McDonald和Siegel(1985)指出,可以用市场均衡模型来估算二者之间的差额。

三、各种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的综述

现在已有许多关于实物期权定价研究的文献。这些研究文献大多是针对某一种实物期权进行分析,一般都给出了解析解。McDonald和Siegel(1986),Paddock、Siegel和Smith(1988)以及Tourinho(1979)等都讨论了推迟期权。Ingersoll和Ross(1992)研究了利率变化对投资价值的影响。Pindyck(1988)研究序列投资中推迟期权的价值,并分析最佳投资进度安排。Carr(1988)和Trigeorgis(1993)也讨论了序列投资问题。Trigeorgis和Mason(1987)、Pindyck(1988)研究了膨胀和收缩期权。McDonald和Siegel(1985)、Brennan和Schwartz(1985)分析了关闭和再运营期权。Myers(1990)分析了放弃期权。Margrabe(1978)、Kensinger(1987)、Kulatilaka(1988)以及Kulatilaka和Trigeorgris(1994)等研究了转换期权。Myers(1977)、Brealey和Myers(1991)、Kester(1984,1993)、Trigeorgis和Mason(1987)、Trigeorgis(1988)、Pindyck(1988)以及Chung和Charoenwong(1991)等把将来的投资机会看作是公司的增长期权,并进行了研究。
尽管上述这些研究丰富了实物期权定价的理论,但是,由于它们主要是针对特定时段的特定种类的实物期权进行定价,所以没有太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现实中投资项目一般比较复杂,通常一项投资中包括多种实物期权,而且这些期权的价值互相影响。唯一的例外是Brennan和Schwartz(1985)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分析了暂停(再开始)采矿的实物期权以及放弃采矿的实物期权的综合价值,他们指出,转换矿场运营状态的部分不可逆转性会产生一种惯性或者滞后效用,这使得长期保持稳定的运营状态相对有利。尽管滞后效用是早期决策对后期决策影响的一种形式,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地研究不同实物期权之间的相互影响。
Trigeorgis(1993)分析了实物期权相互影响的特性,并指出后续实物期权的存在可以使关于标的资产的早期实物期权的价值增大,因为早期实物期权的执行会改变标的资产本身的价值,从而会增加后续实物期权的价值。所以一系列实物期权的综合价值并不等于其中各个独立实物期权价值的简单加总。他还研究了决定实物期权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近来这种关于实物期权间相关性的研究,更是促使实物期权理论从理论研究阶段发展到实际应用阶段。

四、实物期权与传统投资决策的比较研究

企业在考虑投资决策时所采用的传统资本预算方案在评估比较稳定的现金流时是准确的。但是,它忽视了企业在制定决策后的管理弹性,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和企业投资人士的质疑。而实物期权与传统的资本预算评估方法(如常用的净现值法)最大的差别在于实物期权非常重视弹性决策中的考虑因素。
Hayes和Gavin(1982)指出使用折现现金流量评估法的公司由1959年的19%增加到1975年的94%,但却使得研究开发费用和资本投资逐年下降,这是因为折现现金流量评估法准则常低估了投资的机会,导致过于短视的决策、投资不足以及竞争力丧失等情况。
Donaldson和Lorsch(1983)认为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资本投资决策,由于所假设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且决策者在决策后毫无选择和修正的机会,只能消极地执行既定政策,这使得执行的最终结果与决策者在实际经营决策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实际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充满着竞争者进入等不确定性,所以投资后真正的现金流量与预先估计的现金流量可能并不一致,在市场环境及整个经营环境改变或不确定性因素消失时,决策者便会根据新的信息修正投资方案评估价值,原先的投资决策可能因此而改变。
Myers(1983)指出当采用折现现金流量评估法评估投资规划中运营或者战略性的期权时,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当折现现金流量评估法在评估较稳定的现金流量时,问题不大;但在评估企业的成长机会或无形资产时,特别是研究和开发投资项目的价值,因几乎都是期权价值,所以折现现金流量评估法并不适用。
Baldwin和Clark(1992)指出传统资本投资决策方法并不能正确评估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组织能力的发展可使企业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市场的机会,而获致较佳的运营绩效。他们建议应将组织能力视为投资的范畴,并讨论其在战略性资本投资上的重要性。Dixit和Pindyck(1995)认为净现值法虽然运用简单,但它隐含了错误的假设,即投资是可逆的(reversible),投资是无法递延的,然而大部分的投资是不可逆的(irreversible),而且是可以递延的(deferrable)。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不确定性与竞争者的反应往往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有所出入。当有新的信息或是不确定性逐渐明朗化时,企业往往发现不同的投资项目应有不同的管理弹性能力来修正原先设定的投资。例如,可以递延投资或扩张、紧缩甚至放弃这项投资项目。这些可以依照环境变化而对未来行动做出调整的管理弹性,使原本净现值的概率分布函数发生不对称性与偏态,这种不对称性和偏态来自于增加了可能的向上价值和限制向下的可能损失。当缺乏管理弹性时,传统净现值的概率分布是对称的,净现值的期望值将符合预期的分布;当管理弹性的效果显著时,即可以提供对未来改变加以调整或改变原先设定的策略,使得带来向上的潜在获利且限制向下的损失,在此偏态不对称的概率分布,它的期望值会超越静态的净现值的期望值,超过的部分就是期权的溢价,这反映了管理弹性的价值。
以期权方式评价资本决策构架的提出,是想把管理弹性观念化和数量化。当考虑决策者的管理弹性时,并不是放弃传统的净现值(或折现现金流量)法,而是通过期权评价的方式来量化管理弹性,避免出现投资项目的价值被低估的现象。基本上,当未来情况不确定性愈大、投资期间愈长,期权的价值愈高。传统上,不确定性愈大、投资期间愈长等因素会减少不存在实物期权情况下的净现值,但是却会增加期权的价值(正效果),从而抵消减少不存在实物期权情况下净现值的负效果,使投资项目在存在实物期权情况下净现值价值增加。
事实上,资本投资的期权理论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考虑了所谓投资项目所隐含的“弹性”价值。决策者要正确评估投资项目的真正价值,就必须将这一弹性考虑进来。在资本投资决策上运用实物期权,是将资本预算评估程序的现金流量折现法所需要的信息加以扩充(考虑管理弹性)。因此,在面临高度不确定的投资机会评估时,期权评价方法将可提供较现金流量折现法更为完善的决策方案分析结果,使之能符合投资项目的特征,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