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钦骐的扬帆国际
拥有21年历史的诺帝卡(Nautica)与保罗·拉夫·劳伦(PoloRalphLaurent)和唐美·希绯格(TommyHilfiger),在美国并称为男士休闲服饰3大品牌。诺帝卡品牌的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朱钦骐(DavidChu)是一位华人,今年50岁。世界最大的成衣公司VF集团(VFCorporation)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诺帝卡(NauticaEnterprises,Inc)。VF集团收购诺帝卡公司的溢价比达到28%。VF集团还将支付1460万美元现金购买诺帝卡员工的股票期权,总计投入达5.86亿美元。
诺帝卡品牌的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朱钦骐(DavidChu)是一位华人,诺帝卡的英文“Nautica”源自拉丁文“Nauticus”这个航海词汇,其服装哲学崇尚海洋生活,富含自然色彩,既充满活力又无拘无束。2003年,诺帝卡旗下25个系列产品的全球零售额达到20亿美元。
VF集团的收购对诺帝卡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实际上,美国经济近两年一直不够景气,男装业更是如此。根据美国国家零售业联会的统计数字,即使将通货膨胀因素算在内,美国男装专卖店的销售额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下降到了2002年的99亿美元。2003年头6个月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8到11个百分点。诺帝卡的发展也没有逃脱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诺帝卡正向世界市场包括欧洲、中南美洲和远东地区扩展。诺帝卡25个系列产品行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诺帝卡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都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装加工及成衣出口国,还拥有人口最具潜力的成衣消费市场,诺帝卡当然不会错失中国的良机。1994年,诺帝卡进入中国。近3年来,诺帝卡在中国发展速度飞快,总收入的增长连年翻番。2003年,诺帝卡在中国大陆地区已有25个经销商,60多个专卖店,销售收入大约为4500万元。目前,整个亚太地区对诺帝卡销售收入的贡献是10%。
诺帝卡中国/香港地区的执行董事裴嘉思在纽约长大,在中国生活超过15年,他用流利的中文说:“国际男士休闲品牌在中国,竞争不算激烈。”他继续解释道:“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虽然本地的男士休闲品牌众多、价格低、店铺广为分布,但都还不成熟;很像美国20、30年前的情况,大多数都定位不明确,产品组合也不够好,追求的是大众化的市场。真正在中国展开拳脚的国际男士休闲品牌只有少数几个。”诺帝卡定位的中国消费群体是年龄28-40岁、受过良好教育、追求衣着品位、向往户外运动、享受时尚生活的白领阶层、商务人士和企业家。“诺帝卡要与百货公司、经销商等合作,努力发展中国市场。20年后的市场一定不一样,到时只有少数几个重要的牌子能够获得发展。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诺帝卡只要能在中国生根,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裴嘉思信心十足地说。
在中国,诺帝卡是发展节奏比较快、领先市场的国际男士休闲品牌之一。法国的拉科斯特(LaCoste)、美国的唐美·希绯格等品牌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建树。比如,拉科斯特进入中国也有10年,在全国有128个销售点,其中上海和北京自营店为24个,其中2个是独立店,2个折扣店(outlet),20个是百货公司中的专柜;在其它城市还有104个加盟店。近年来,拉科斯特在中国的营业收入每年都是两位数的成长。从订货量来看,2003年的增长率超过20%。拉科斯特服装中国总经理潘茱莉说:“中国的市场还很大,我们没有终极的目标。但2004年,我们将把拉科斯特的销售点增加到140个以上。”正如拉科斯特公司现今掌门人贝尔纳·拉科斯特(BernardLacoste)2003年10月在北京宣布的,“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拉科斯特在世界上三大主要市场之一,”他说。
越来越多中青年开始以休闲装代替西服,随着中国时装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将出现细分,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会走向品牌化,中、高档休闲服装的市场将持续增长。2004年,诺帝卡还要进军女性休闲服饰领域。拥有李(Lee)、威格(Wrangler)和北面(NorthFace)等品牌的VF集团对诺帝卡一直有浓厚兴趣。“休闲服饰占到服饰行业的半壁江山,”VF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克唐纳(MackeyMcDonald)说。完成对诺帝卡的收购后,VF集团的资产组合中将增加全新的生活服装品牌,在百货店行业内的影响力也加强了。VF集团认为该收购行动将至少为今年的每股利润增加5到8美分。诺帝卡则将受益于VF的供应链管理、存货管理和品牌管理的经验。
朱钦骐本人留了下来,担任新设的分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负责诺帝卡的全球设计、产品开发和营销。根据收购协议,VF公司将在4年内付给朱钦骐共计1.04亿美元。朱钦骐还将收取设计版权费。他是这次并购最大的赢家。20世纪60年代后期,13岁的朱钦骐从故乡台湾移居纽约。原本打算从事建筑设计或者广告设计的他,在高中升大学的暑假,因为想了解素描与服装历史,参加了纽约时装设计学院(FIT)的一个夏季课程。这个课程改变了朱钦骐的一生。在课程学习中,他在设计和比例方面的天赋得到了两位教授的认可,他们为朱钦骐指明了事业的方向。在他们的启迪下,朱钦骐决定改学时装设计。“当时我18岁,对未来并没有详细的计划,但我确实对设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朱钦骐非常坦白。毕业后,他在美国的一家服装公司做了5、6年的设计师,直到1983年的某一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6件夹克。
熟谙设计之道的他当时对市场推广毫无感觉,只好提着设计样品,一家家地走访自己喜好的百货公司,推销产品。知名的纽约巴尼百货公司(Barneys)向他递出了橄榄枝。虽然是区区3200美金的订单,却为朱钦骐日后的事业拉开了序幕。随后,他和朋友合伙成立了诺帝卡公司,那年他29岁。朱钦骐的作品色彩搭配鲜艳大胆,讲求细节,与当时单调、死板的男性休闲服完全不同,因此大受欢迎。1984年,朱钦骐获得了当时正在寻求扩充的奥缅因公司(State-o-Maine)的青睐,他的第一个合伙人将股权售让给奥缅因公司。与奥缅因公司正式合并后,公司于1993年上市,并更名为诺帝卡。
从1983年直到三、四年前,在美国经济的强劲推动下,诺帝卡的发展顺风顺水。1987年,诺帝卡在纽约曼哈顿哥伦布大道(ColumbusAvenue)开了第一家独立店。哥伦布大道是年轻的雅皮最喜欢光顾的地方,非常时尚。把第一家独立店放在这里,朱钦骐真是煞费苦心。诺帝卡倡导的生活方式(lifestyle)在店内完全展现出来,受到许多大百货公司的认可;从那时候开始,大型百货公司的大门就向诺帝卡敞开了,现在诺帝卡已经在世界各地的百货公司设立了大约2600个专柜。
公司刚开始时,由于产量不多,朱钦骐很难找到工厂配合生产。“我不是学商业的,一切都要边学边做。我一个人包揽了设计、采购、销售……好在产品很受欢迎,订单来源非常充分。”第一年的销售额达到70万美元。最初的二、三年里,公司以几何速度成长。公司成立后的第三年,公司的销售额达1000万美元,当时全美国只有一个公司的夹克产量比得上它。这时,朱钦骐不由担心:“继续成长是不是不可能了?”但他很快就找准了发展方向。朱钦骐并没有将诺帝卡定位为流行成衣品牌,“我的脑海里,诺帝卡不是服装公司,是设计公司。诺帝卡要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在个人、家庭等相关的领域,有独到的设计观点时,诺帝卡就会涉足进去。如今,诺帝卡品牌已经扩充到整个生活方式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活时尚品牌,逐步涉猎正装、包括眼镜、手表、香水在内的全系列配饰、男女睡衣;男女牛仔装;女子泳装以及男童装等。
朱钦骐还把诺帝卡理念拓展到了家居设计的领域,包括整套的寝具、浴衣、餐具和家具。2002年,虽然休闲服装在美国差不多已经达到饱和点,但整个品牌2002年的成长率约为8%-9%。现在美国成长最快的业务正是5年前开始的家居用品和家具系列,2003年的批发收入已达1.2亿美元。诺帝卡公司15年来的平均成长速度达35%到40%。“服装行业不是一个容易做的行业,”朱钦骐说。回首21年的路,朱钦骐有着这样的体会:“一位出色的航海家远远的就能感觉到风向。他善于利用船、风和帆的力量,加快船的速度。”朱钦骐就是这样一位航海家。
⑵ 李嘉城简介
李嘉诚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
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旅生涯,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皆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称之为"超人"。
而其企业发展壮大与其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有关。1974年4月,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并相继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1978年9月5日,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了"黄埔"公司9000万股股票,同年,还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是年9月25日,"长实"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于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1985年,购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斥资百亿港元,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地产发展、金融、贸易、货柜码头、运输业、能源、电力、通讯、卫星广播、酒店业、零售业等。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⑶ 电视剧“大时代”中“华人会”是什么证券公司吗还是证券交易所还是什么
是从事证券生意的华人自发组织的团体。因为当时香港商界主要由英国人把持,华人不得不团结起来谋求生存。
⑷ 李嘉诚是做什么的
李嘉诚是一名商人,是做房地产出身的。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一个慈善家,捐钱建立了汕头大学。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汉族,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祖籍福建 莆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生于广 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家庭。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2018年5月10日,李嘉诚正式退休。
(4)香港华人股票交易所创始人扩展阅读:
李嘉诚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
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李嘉诚 网络
⑸ ftx交易所的创始人是谁
ftx交易所的创始人是兼CEO Sam Bankman-Fried,Sam同时也是Alameda Research的创始人。Alameda Research目前是数字货币市场上最大的流动性供应商与做市商之一,全球排名前三的。仅在bitmex的盈利排行榜中,Alameda就占据了排行榜前十中的两席。作为行业中的元老级从业者,Alameda推出ftx交易所也是其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直接追问哦
⑹ 港交所是私人所有的吗股东有哪些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简称港交所,英文简称HKEx)HKEx: 0388,是香港的证券交易所。港交所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主要业务是拥有及经营本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以及其有关的结算所。主席为夏佳理,行政总裁为周文耀。
2004年,港交所资产净值为4,052,143,000港元,纯利为1,056,884,000港元。
早期发展
香港的证券交易历史悠久,早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但到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1914年,该会易名为香港经纪商会。1921年,香港股份商会注册成立,属香港第二间交易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所于1947年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四会时代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九龙证券交易所先后创立。
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创立年份:
★香港证券交易所 - 1947年
★远东证券交易所 - 1969年12月17日
★金银证券交易所 - 1971年9月15日
★九龙证券交易所 - 1972年
四会合并
一个城市拥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为罕见,而且也带来行政与监管上的困难。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下,四家交易所合并势在必行。198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经过多年筹备,1986年4月2日,四会正式合并,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1986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与期交所合并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
现况
2005年7月,港交所为使用接近20年,位于交易广场的交易大堂进行翻新,减少交易柜位,并增设多功能场地、展览馆及图书馆等设施。装修完成后的新交易大堂在2006年1月16日重新使用,并由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主持启用仪式。交易大堂的展览馆则在2006年4月26日由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主持揭幕仪式。
交易大堂
交易大堂在2006年完成翻新后,设有294张交易台,交易场地面积为12,200平方呎,设有传媒采访区及新闻直播室,交易大堂中央的电子显示屏幕则改用全彩色显示屏,以圆筒形设计。另增设交易所展览馆,占地13,800平方呎,对外开放,向公众介绍交易所的历史及发展,成人入场费20港元。
交易系统
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以电脑进行,第一代的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于1993年11月启用,至1996年1月,第二代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启用,系统让证券行的终端机连接,令交易不再局限于交易大堂内。第三代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 (AMS/3)于2000年启用,证券经纪可以透过开放式的连接器,将买卖盘直接输入中央处理系统进行交易,使交易更快捷,亦提高了交易所可处理的交易量。
结构
港交所董事会成员包括不多于6名由财政司司长委任的董事,不多于6名由股东选出的董事、及行政总裁。2006年4月26日,财政司司长委任夏佳理、史美伦、郑慕智、张建东、范鸿龄及方侠出任董事,而港交所股东大会则选出David Webb及陆恭蕙出任董事。
⑺ 谁知道深圳万利加集团李伟波的背景
李伟波是万利加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自2006年起担任集团主席。
李先生原藉广东电白,出生于农村家庭,家境清贫。李先生16岁踏足社会,起初于建筑公司任职工人,筑桥修路,后转任印刷厂工人。1981年,李先生来到深圳,从事小本建材生意。
1999年,李先生看准包装及印刷业务在国内的巨大发展潜力,转投印刷业生意,创建了伟诚集团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局主席。伟诚集团的主要经营项目是香烟包装制作及印刷。2004年3月伟诚集团在香港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到2006年伟诚集团的市值更达到70亿。2006年李先生带领伟诚集团与澳洲包装行业巨头Amcor-Fiber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易名为澳科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引领集团实现企业国际化。
2006年,李先生开始投资地产项目,成立了万利加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深圳为发展基地,积极发展地产业务。
李先生于2005年开始成为深圳市总商会的执行会员,任期至2010年;同时身兼仁济总理一职,积极投身公益事务。
目前,李伟波先生是世界杰出华人,是深圳市小商品协会会长/深圳市警察基金会名誉会长.
你从这些社会职务就能知道他跟官方和警界的关系啦,何必去挖那么深,给自己惹麻烦呢?
本溪那家铁矿储量相当于原本铁矿石丰富的辽宁省鞍山和本溪地区所有铁矿矿区储量的总和,具有埋藏深、矿体延伸大、倾角陡、矿体规模大等特点。深圳民企亿众鑫公司摘得了这座世界单体最大铁矿的开采权,该项目将由本溪市亿众鑫进行开采。该公司是由深圳市亿众鑫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辽宁地勘局、本溪钢铁于2008年1月29日在本溪市平山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三家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60%、20%、20%。而亿众鑫公司的真正老板就是李伟波.
仁济总理
⑻ 1973年香港股灾的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通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
其后两间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交易所先后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当时的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等倡议的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开业,1972年1月5日由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领袖陈日新创办的亚洲证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册成立,并计划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开业。为了阻止更多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罚经营未经认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证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会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至1986年四会合并为止。可见当年证券及股票市场发展之炽热。
“置地饮牛奶”事件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即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黐线”(“黐线”粤语中即是“神经病”的意思)之称的香港天线及同等人创办的香港电脑上市。
⑼ 香港证券交易所是不是正盘合法吗
年。香港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891年成立。1914年,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又成立了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1947年,这两家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到60年代后期,香港原有的一家交易所已满足不了股票市场繁荣和发展的需要,1969年以后相继成立了远东、金银、九龙三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四家交易所并存的所谓“四会时代”。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创立时间:香港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47年,远东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69年12月17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71年9月15日,九龙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72年。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九龙证券交易所先后创立。1973-1974年的股市暴跌,充分暴露了香港证券市场四会并存局面所引致的各种弊端。198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正式合并组成香港联合交易所。1986年4月2日,联交所开业,并开始享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交易广场,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1986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⑽ 谁能把香港证券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说一下。。。
香港的证券交易历史悠久,早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会(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1914年2月21日,该会易名为香港股份总会(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注册成立,结束香港股份总会垄断的局面,会员大多是被香港股份总会排挤的经纪,华人更占大多数,属香港第二间交易所。此外,更有香港股票及经纪社(1924年),加以香港汇兑经纪会所(年分不详),但此两间交易所均于三十年代初倒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股票经纪会和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947年3月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香港会”。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俗称“远东会”)、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金银会”)及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九龙会”)先后成立。 一个城市拥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为罕见,而且也带来行政与监管上的困难。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下,四家交易所合并势在必行。早于1974年7月四家交易所同意组成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联会(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简称“联会”),就未来发展及合并交换意见。期间在1977年曾发生“香港会”及“远东会”私下的“小合并”事件,最终因“香港会”内部分岐而拉倒,但是在该年8月24日,经过多月筹备,"越所买卖"正式在“香港会”及“金银会”开始,成交踊跃,约有38万元。 1980年7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联交所”)注册成立,为正式合并踏出第一步。1981年10月30日,香港联合交易所举行第一届会员大会,选出21人委员会,其中,胡汉辉获选为为主席(583票),湛兆霖(523票)、李福兆(511票)、王启铭(505票)及马清忠,获选为副主席。1985年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Futures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期交所”)正式开业。经过12年筹备,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在收市后一同停业,结束四会并立的时代,当日恒生指数为1,625.94,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500亿元。4月2日,四会正式合并,上午10时正“联交所”主席李福兆邀请财政司彭励治(J. Bremridge)、经济司易成礼(J.F. Yaxley)及金融司林定国(D.A.C. Nendick)等进行简单的买卖仪式,宣布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采用最先进的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首项交易是彭励治买入太古洋行,原因一是彭氏曾任太古主席,二是行内称太古为大吉祥,是好兆头的象征,该日成交股数为3,300万股,成交达2.26亿。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Bourses de Valeurs)的正式成员,得到国际的肯定。同年10月6日再由港督尤德主持“醒狮点睛”仪式,在锣鼓声中宣布香港股市进入一个新年代。 停市四天 由于当时香港股市的市盈率比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低,所以恒生指数由1984年底1200.38点起步,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点的高位,上升6.09,最高更曾一度升上3968点。两年多升幅达175%,次日,成交亦创历史新高达54.07亿元。10月16日,美国杜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跌91.55点,约为当时的5%,遂使国际指数大幅下跌,香港亦不能独善其身,当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100多点,跌市最凌厉在中午的一段时间,那时市场全无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午后市道出现反弹,这反弹令不 少投资者对后市继续抱有信心,才会被接踵而来的狂泻杀个措手不及。当日全日指数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达107.1(现货月份),远期月份的溢价更高逾200点;报章引述证券业人士的看法,极大部分都继续看好后市,认为市底稳好,下周便可反弹回升。只有极小部分认为只受到美国加息的影响,调整之势或会持缤,但似乎没有人敢对后市看淡。 10月19日,市场受到美国纽约股市大跌的拖累,当日香港股市开市,强大的抛售浪潮便告出现,所有蓝筹股纷纷低开好几个价位,接着沽盘排山倒海般出现,二、三线股份跌幅更见凌厉,许多股份牌下更只有 卖家,没有买家。市场只有卖非但不跌,竟还逆市上升,十时十五分(开市后十五分钟)恒生指数已跌去120点,接着市场喘定下来,沽盘稍收敛,普遍股价企定于低位,十一时正恒生指数弹升了二点多,接下来另一轮沽售狂潮又再涌现,十二点钟恒生指数再跌去约140点,报3524.64。由于跌市实在过分,而且市场全无看淡的理由,于是十二点过后,一些经纪行开市执平货,使恒生指数轻微反弹23点,以3547.90收市。 下午二时三十分股市重开,卖盘排山倒海般涌至,连“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个下午短短一个钟头,恒生指数再跌185点,许多股票甚至是蓝筹股均只有卖家,买家牌下空无一人,股民欲沽无从、欲哭无泪,市场投资情绪就在这一日内从绝对乐观转为极度悲观。 当日香港股市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只,就是“百利达熊债券(1992年期)”,全日升幅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发展1996年认股证”,跌幅高达32%。由3783.20点急跌420.81点至3362.39点,跌幅之大及跌势之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联交所翌日早上8:30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停市4天,希望投资者有时间冷静情绪,避免恐慌性抛售,同时让经纪可以处理积压的交易。 10月26日股市重开,股民随即展开抛售,恒指急挫1120.70点,单日整体市值蒸发三成多。政府及市场人士以减息(两次各减1厘)、放宽合拼收购及贷款给香港期货保证公司(Hong Kong Futur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Limited)等救市行动,并未能收即时之效,10月底恒指报收2240.13点,较上月底下跌43.2%。 国企股及红筹股出现 中资企业取得上市地位,最早可于1984年,该年1月,华润及中银集团组织新琼企业,注资康力投资,以解其困境,共注资4.73亿港元,取得该公司67%股权。 1986年6月,中信集团向嘉华银行(即现在的中信嘉华银行)注资3.5亿港元,取得92.5%股权。 接近同期,招商局和兆亚国际组成新思想向友联银行(即现在的工商银行(亚洲))注资4亿,得61%股权。 1987年2月,粤海集团购入壳股友联世界,同期越秀集团又购入华盛国际,借壳上市。 直至此时仍较被动,至1989年,红筹只得6只,市值仅60亿,只占市值总额的0.2%。 1990年,中信集团取得泰富发展控制权,并注入以国泰航空、港龙航空等资产,成为现在的中信泰富。 在1992年7月,招商局把附属公司海虹在港上市, 集资8,200万元,成为第一只在港直接上市的红筹。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岛啤酒在港上市,以每股2.8元上市,第一天上市即升至3.6元,较招股价高约28.57%,其后更升至15.8元,升幅以倍计 。 与期交所合并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以每股3.88元,在联交所上市,当天开市为七点二元,最高为九点二元,收市为八点一五元,较招股价高百分之一百一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