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纽约抵押信托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什么股票软件显示庄家 2025-01-13 06:10:47
买入股票已报是什么意思 2025-01-13 05:57:59
002打头股票新手可以买吗 2025-01-13 05:36:48

纽约抵押信托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4-11-04 23:36:51

❶ 美国纽约的华尔街有多少家证券交易

国际金融的神经中枢 提起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在国际金融业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以其魔幻般的巨大威力,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是梦想家的天堂,不知有多少暴发户一夜之间从这里跨入了金融巨子的宝座;它也是企业家的地狱,又不知有多少知名企业家一夜之间也是从这里破产身亡。这时是天堂与地狱的交汇处,这里是魔鬼与天使的聚集地。巨大的诱惑,巨大的实力,使它无愧于国际金融业神经中枢的地位。华尔街位于被誉为美国的象征、纽约的精华的曼哈顿岛最南端,与纽约世界艺术表演中心“百老汇”毗邻,同著名的纽约唐人街也仅一箭之遥。

“墙街”由来 当年,荷兰人为了防范印第安人及英国人的攻击,从哈得逊河列东河之间筑起一道木墙,华尔街“墙街”翻译的名称由此而来。

人造大峡谷 它曾是新阿姆斯特丹总督驻地,也曾是农产品和黑奴交易中心所在的街道,如今却是大银行、证券公司、股票交易所、保险公司等大金融机构的云集之地。别看它全长不过1/3英里,中间却横过9条街道,从头到尾120个门牌全是清一色的摩天大楼,这些高楼遮光蔽日使华尔街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昏暗、狭窄的“人造大峡谷”。

梦想家的殿堂 这是一条没有丝毫浪漫色彩,也不具有诗情画意的所在,它像一架不知疲倦的巨型机器,分秒不差地运转着。金融道高手在这里布阵斗法,梦想家在这里“一枕黄粱”,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个个表情漠然,严肃异常,令人望而生畏。

世界金融业的脉搏--股票交易所 华尔街11号,坐落的是鼎鼎大名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别看这座只有7层楼的大厦普普通通,而且夹在高耸入云的纽约摩根抵押信托大厦和欧文信托大厦中间,似有受压迫的委屈之感,可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如果说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业的心脏,那么股票交易所则是其脉搏,只要它轻轻一跳,国际经济与金融界立即就随其晃动。华尔街今天的显赫,与股票交易所密不可分。

股票交易所 纽约股票交易所建于1903年。如果追源探渊,早在1792年它就已经初具规模。1882年,来自罗得岛的查尔斯·道和爱德华·琼斯两人又创建了一整套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指数的情报系统--道琼斯指数,纽约股票交易所随之一天天壮大起来。如今的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只准佩带证件的会员出入。每个会员每年要交纳一笔数目可观的会费,用以保住自己的会员身份。在股票交易所的2楼,有一条狭长的公共走廊,从这里透过密封的玻璃窗,可以清晰看到股票开盘时交易大厅内那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喧嚣而紧张的场面。这条公共走廊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对公众免费开放,虽然交易大厅里喧声如潮,可这里却安静无扰,一点也听不到吵杂之声。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行情,牵动着世界亿万人的心,左右着美国及世界的经济形势。而美国政局的演变,内外政策和世界经济形势也反过来影响着华尔街的股票行情,两者可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在与纽约股票交易所迎面而坐的饪家信托大厦西北处是一座纪念馆。从前,它是美国联邦政府大厦。1789年4月30日,美国第一任总统、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在这里宣誓就职,世界著名的人权法案在这里通过,同时它还是纽约股票市场的“发源地”。纪念馆门前矗立着华盛顿的全身铜像,这位英姿飒爽、叱咤风云的将军双目炯炯地注视着华尔街上熙往攘来的人流,不知他是否已意识到,如今华尔街上每日进行的现代化的商业大战,其激烈与残酷的程度并不亚于当年的炮火硝烟。华尔街上各公司、各银行大门口那一杆杆随风飞扬象征着自己的旗帜,那高高悬起的各自的店徽,莫不就是一座座固守着的阵地?商场如战场!

铜臭味之外的圣洁之地 如果说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壕”中,还有一处能使人透出一口气的“圣洁之所”的话,那只能说是坐落在华尔街的“三一教堂”了。这座古远而庄严的教堂是美国第一座英国天主教派教堂,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300年来它犹如一个饱经忧患的老人,看着这条街上为钱而疲于奔命的人们,定会感慨万千吧。

街道探奇 以华尔街为中心的老市区,叫下曼哈顿,后来市区又向北发展到全岛。除南端街道比较杂乱外,曼哈顿大部分街区像韭畦棋局,整齐划一。南北向称大道(),从第一大道编号到第11大道(另有几条大道不以号码为名,如公园大道);东西向称等()。街名也以阿拉伯数字排列,一直排到最北端的第220街。棋盘格局中的例外是百老汇大街,它横冲直撞,不守规矩,由东南斜插到西北,贯通全岛。整个曼哈顿常住人口150万,每天从四面八方涌入市中心的人数高达300万。18座桥梁和4条水底隧道(其中布鲁克林大桥和林肯隧道最为有名)把曼哈顿岛与纽约市其他名区以及新泽西州连接起来,交通十分拥挤。这些桥梁、隧道和道路,像倔强的蛇龙一样,忽而爬高,忽而降低,忽而分作上下层,在这寸土寸金之地,只得从平面交通发展到立体交通,甚至直升飞机的应用也相当普遍,停机坪就设在楼顶上。

金钱奴隶华尔街悲哀 华尔街是一条高效率,高浓缩的金融“巨子”,全纽约50多万金融业员工,华尔街就占了10多万人。这条又窄双短的街上竟容纳着10多万人,每天望着满街黑黝黝的人头,看着他们茫然无色的表情,真不知你感受到的是人间奇迹的喜悦,还是人被异化的沮丧!或许,人类就是在这悲悲喜喜之中转演着自己的历史?匆匆往来于华尔街的人们,也许都不会忘记70多年前的那个“悲惨的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属于美国1280家最有名望的企业股票突然急剧下铁,失去了控制。到中午12点,仅短短几个小时,就发生了两个银行家、一个经纪人因破产而自杀的惨案。最终全部证券贬值一半,几百万人破产。人类创造了财富、制造了金钱,可人类又在一点点失去自身的本质,成为金钱的奴隶。虽然受美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在诸多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华尔街金融业务已不再像昔日那样辉煌,一些大的公司也开始向外延伸,但是,华尔街仍以其巨大的实力,在国际金融业占据显赫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❷ 求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详细介绍,如位置、布局、历史等

界金融业的脉搏--股票交易所 华尔街11号,坐落的是鼎鼎大名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别看这座只有7层楼的大厦普普通通,而且夹在高耸入云的纽约摩根抵押信托大厦和欧文信托大厦中间,似有受压迫的委屈之感,可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如果说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业的心脏,那么股票交易所则是其脉搏,只要它轻轻一跳,国际经济与金融界立即就随其晃动。华尔街今天的显赫,与股票交易所密不可分。

华尔街两侧本来绿树成荫,经过英国人的砍伐,只剩下几棵孤零零的梧桐树。1792年5月17日,24个经纪人在华尔街68号门口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著名的“梧桐协议(The Buttonwood Agreement)”,成为纽约股票交易所这一著名机构的前身。他们商定以后每周用几个上午在这棵树下聚会,按照只进行相互交易、一律排除外人、服务按规定价格收费的“三条原则”进行活动,同时举行了所有成员参加的拍卖。公众对这种新的、相对保险的赌博活动给予了无限的热情,无论刮风下雨乐此不疲。1817年,有组织的中介商们创立了纽约股票与交易委员会(NYS & EB)。

1853年,更名为“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原纽约股票与交易委员会试图控制整个市场,在1869年与其对手——公开(Open Board)交易所合并了。

到20世纪20年代出现新的上涨行情时,纽约股票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Inc)战胜了所有挑战,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交易所,成交量占美国上市证券交易的75%。1929年危机骤起以后的大萧条使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华尔街的信任,尤其是对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信任。美国国会在1933年的《证券法》中设立了联邦披露的要求。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将那些未被规范的交易所置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督之下。

作为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股票交易市场,纽约股票交易所以其近3000家上市公司和16万亿美元的总市值,成为监视世界经济运转状况的中心。而纽约股票交易所股价综合指数和选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股票贬值的道·琼斯股价平均数,则成为了解股市行情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成为衡量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今天,纽约股票交易所仍然在1901年至1903年建造的老房子里。其位于布罗德大街18号的正门依然富丽堂皇。这座早期爱德华式的建筑体现了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6根凹槽的科林斯式的圆柱,装饰华丽的三角门墙,上面刻着6个浅浮雕人像,分别代表农业、矿业、动力和设计等几个方面。中间站着一个被称做“诚实”的丰满的女人像,两旁有两个较小的男人像接收并记录别人带给她的成果。

❸ 金融危机前,美国3大银行,5大投行的强项

金融债券银行都是他们的强项哈,这些都是资本世界的寡头,他们是做很多业务哈,所以都是强项哈,以下是这些公司的网址:
华旗http://www.citibank.com.cn/homepage/cn/cn_homepage.htm(大中华地区的)
摩根大通http://www.jpmorgan.com/
boa,https://www.bankofamerica.com/
高盛集团官方网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 英文

高盛集团中国网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hkchina/ 中文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控股和被控股的关系:组成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于1860年,以J·皮尔庞特·摩根名字命名。创建之初,该公司只是一家个人经营的办事处,专门买卖外汇。尔后业务不断发展。1864年更名达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称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1895年改为J·P·摩根公司。该公司从早期开始,就同美国金融界发生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公司包揽美国对西欧的金融业务,大发其财。根据1933年银行法,摩根公司改为商业银行,把原来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交付给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后,摩根公司由合伙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经营信托业务。
美林:http://www.ml.com/index.asp?id=7695_15125_17454
其他的不清楚哈。

具体说下高盛,这几年和中国政府合作密切,以下是简介和发展历程:高盛集团简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1]

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计划对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50亿美元。[2]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高盛公司的创立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

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 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衣骑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骑士”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 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 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高盛公司推陈出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债券使德雷塞尔公司迅速发迹,而抵押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大量家庭贷款的打包及转信业务的出现,使罗门兄弟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盛的公开发行风波

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一、公开发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气大伤。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今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

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目前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二、公开发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开发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认,许多合伙人,尤其年轻人,与其说是关心高盛的未来,不如说更关心自己资本帐户上储蓄的惊人数目。资本的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高盛的股本基础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为66亿,摩根士丹利为138亿,美林为117亿)。但目前的行政总裁柯赛和前行政总裁怀特德都说较少的资本只会使公司能更好地决策,竞争对手也认为高盛并没有由于资本缺乏而受到限制。 DLJ证券公司的行政总裁莱比说:“我希望能找到由于资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业务。”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高盛资本的数额,而在于资本结构和资本的稳定性。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他们可以抽回资本;若大批的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可撤回大量资本。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恶梦的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波动损毁了高盛的盈利,合伙人纷纷逃之夭夭。 (而公开发行的主要倡导者柯赛,于1994年成为行政总裁,并不是巧合)。目前对于这方面的限制更为严厉: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时,他们仅仅能撤走一部分资本,其余的可在至少5年后撤回。但资本还是可以逃离。

另一问题是高盛资本的成本。有两家外部机构,日本的住友银行和夏威夷的毕舍普地产公司,在高盛投资了相当大的数目----1998年中期为 15亿美元,占总资本的23%。由于高盛税前利润的一大部分为这些外部股东占有,因此很难从留存收益中扩大资本,尤其是当股市不好时。以帐面值几倍的价格公开发行筹集的股本本应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础。”

三、公开发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点: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 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

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今年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目前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

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

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

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

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

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 ,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

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 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16、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

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 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❹ 华尔街五大投行是什么

华尔街五大投行是高盛、摩根、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
1、高盛:高盛公司是由德国移民马库斯·戈德曼于1869年创立的,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
2、摩根:摩根斯坦利,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目前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万多人。
3、美林:美林是世界最著名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作为世界的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询公司之一,它在财务世界响叮当的名字里占有一席之地。
4、雷曼兄弟: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同时,公司还担任全球多家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
5、贝尔斯登: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是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系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为全世界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
拓展资料:
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分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
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
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
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在公用事业方面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南方公司。

❺ 你知道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是什么吗

REITs就是房地产投资信托,是英文“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的缩写(复数为REITs)。这种信托设计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亚洲部分国家(或地区)效仿了美国的这一信托设计,但在称谓上略有差异。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称其为“不动产投资信托”,我国香港地区称其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而我国大陆称其为“房地产投资信托”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不动产投资信托”的称谓更加准确和贴切,理由是:第一,“Real Estate”在法律上就是“不动产”的意思,“房地产”的外延明显小于“不动产”;第二,“Investment Trust”就是“投资信托”的意思,应该属于商业信托的一种模式;第三,目前使用的“投资信托基金”实际上有同义反复之嫌,毕竟我国的契约型基金(也称为信托型基金)应属于信托之一种;第四,在房地产领域,我国大陆效仿我国香港地区的“专业话语”由来已久,“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这一称谓与此同出一辙。虽然从用语准确贴切的角度讲,使用“不动产投资信托”为最佳;但是,从尊重既成惯例的角度讲,使用“房地产投资信托”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也未尝不可。

美国的REITs是一种采取公司或者信托的组织形式,集合多个投资者的资金,收购并持有收益类房地产(例如公寓、购物中心、写字楼、旅馆和仓储中心等)或者为房地产进行融资,并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机构。大部分REITs采取公司形式,其股票一般都在证券交易所或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进行自由交易。根据REITs资金投资的对象不同,REITs可以分为抵押型REITs、权益型REITs和混合型REITs。REITs实际上是房地产证券化产品。其中抵押型REITs属于房地产债权的证券化产品;权益型REITs属于房地产权益的证券化产品。(来自c-reits.com)

不动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REITs)于1960年产生于美国,它依照商业信托原理设计,是指信托机构面向公众公开发行或定向私募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受益凭证筹集资金,将其投向房地产项目、房地产相关权利或房地产证券等,投资所得利润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详见站内论文:不动产投资信托的全球化趋势)

❻ 关于1907年的银行危机

1907年金融危机简介:
1907年恐慌(又称1907年大恐慌、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金融危机),是指于1907年在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从前一年的高峰期,下跌了接近百分之五十。“1907年恐慌”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发生,当时有很多银行和信托公司被挤提。这次恐慌最终蔓延至美国全国各地,多家银行和企业破产。挤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些纽约银行的市场流通性收缩、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和美国缺乏法定最后贷款人。
1907年10月,一次操纵“美国铜业公司”的股票的行动失败,并引发危机,贷款给这次纵市场行为的银行被挤提。其后,挤提更蔓延到其他相关的银行和信托公司;一个星期之后,纽约市的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因此倒闭。“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的倒闭令恐惧蔓延整个纽约市的信托公司,因为区域银行自纽约市的银行提取储备。由于大量存款人在区域银行提款,恐慌扩大到全国各地。
如果没有金融家J·P·摩根的干预,这次恐慌可能影响更深远。摩根押上大笔自己的金钱,并说服其他纽约银行家做同样的事情,以加强银行体系。当时,美国并没有一家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资金。到11月时,金融危机基本上已停止扩散,但一家大经纪公司使用 “田纳西煤,铁和铁路公司”(TC&I)的股票作为抵押,借大笔债项使危机进一步出现。TC&I的股票价格,因反垄断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批准紧急收购,才避免了大幅下泻、崩溃。次年,美国参议员尼尔森‧欧德里奇建立并亲自主持一个委员会,来调查这一次的危机;并提出今后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了联邦储备系统。

❼ 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经济危机

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7)纽约抵押信托股票价格扩展阅读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市场经济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基本矛盾虽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严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时尖锐,有时缓和,呈现出一种波浪式发展的状态。

经济危机是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又反过来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暂时强制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危机并不能消除矛盾,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重新激化起来,使另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❽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第一次: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解决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预,这次恐慌可能影响更深远。摩根押上大笔自己的金钱,并说服其他纽约银行家做同样的事情,以加强银行体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一战”后大兴土木,建筑费用飙升,带动了钢铁、木材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整个工业产值。实体经济的过分扩张,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物价大幅下降,利润被不断挤压,公司倒闭重组现象频现。

解决措施:罗斯福新政的整顿银行,调整工业和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并引导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67年6月5日,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主动发动袭击,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1973年,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不断萎缩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导致欧美经济陷入衰退。
解决措施:美国采用削减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等措施,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9月,美国上调官方利率,联邦德国也随美国提高了利率,此举立即遭到当时美国财政部长贝克的严厉批评。贝克的这一席话引发证券市场恐慌,投资者开始在股票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抛空,由于当时华尔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发出的平仓盘加速了股市暴跌,从而导致了股市崩盘。
解决措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承诺使市公司略微恢复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继续维持回购行为,使股价逐渐恢复。

第五次:2007年次贷危机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解决措施:通过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重塑金融监管体系,通过改革住房贷款发放程序来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国逐渐败落了危机。

❾ 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

最近的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这就牵扯到美国的银行了。。。什么是次贷危机呢?
总的来说,就是美国银行自己倒腾出的问题。
当时有很多收入低下甚至没什么收入的人想买房子却没钱,一般银行也不肯向他们放贷,后来一些银行为了赚钱,向这些穷人发放买房贷款,也就是次级贷款——大白话这些申请贷款的人信用度比较次,O(∩_∩)O
别看这些穷人平时没钱还房贷,但是有个条件是——当时的房价一直涨(咱国金融危机前就是这情况),这些买房子人能够用房子增值的收益去还银行贷款,银行赚了钱,按揭的人也有房子可买,所谓皆大欢喜,发展到最后,次贷形成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问题出现了,美国的银行为了多赚钱,拼命的提高还款利率,不仅如此,当房价涨幅下降时,这些银行甚至推波助澜,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房子便宜的话,贷款买房的人也多了。。。。
等房子开始降价后,银行才发现,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买房的人没增值的钱还款了,银行就收回房子准备拍卖,但是那么多房子很难一下子变成流动资金,即使卖出去一两个,但是因为降价使得房价又太低,卖一个赔一个。银行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最后搞的资金周转不灵,怎么办?向其他金融机构借啊。。。
借款时候得有抵押的东西,这些美国银行就用自己的债权做抵押去借钱,也就是以债抵债。说白了就是拖别人下水。
结果,当一家银行因为持续亏损倒闭后,其他有牵连的纷纷落水,慢慢演变成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这个事实也教训了我们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