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稀有金属的股票有哪些
稀有金属股票包括云南锗业(002428)、宝钛股份(600456)、五矿稀土(000831)、锌业股份(000751)、驰宏锌锗(600497)、东方钽业(000962)、盛屯矿业(600711)、天齐锂业(002466)、厦门钨业(600549)、中矿资源(002738)。
稀有金属是指在地壳中含量较少、分布稀散或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金属,如钼、镧、锗、铌、锂、铯、钒、钨、铍、钛等。根据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赋存状态、生产工艺及其他特征,稀有金属一般被分为五类:
1. 稀有轻金属,包括锂(Li)、铷(Rb)、铯(Cs)、铍(Be),这些金属比重较小,化学活性强。
2. 稀有难熔金属,包括钛、锆、铪、钒、铌、钽、钼、钨,这些金属熔点较高,与碳、氮、硅、硼等元素生成的化合物熔点也较高。
3. 稀有分散金属(稀散金属),包括镓、铟、铊、锗、铼以及硒、碲,这些金属大部分赋存于其他元素的矿物中。
4. 稀有稀土金属,包括钪、钇及镧系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在矿物中相互伴生。
5. 稀有放射性金属,包括天然存在的钫(Pa)、镭(Ra)、钋(Po)和锕系金属中的锕(Ac)、钍(Th)、镤(U)、铀(U),以及人工制造的锝(Tc)、钷(Pm)、锕系其他元素和超铀元素。
上述分类并非十分严格,有些稀有金属既可以归入某一类,又可以归入另一类。例如,铼既可以列入稀散金属,也可以列入稀有难熔金属。
钒钛股份属于蓝筹股,它是资源类的蓝筹股,主要经营钒钛产品和钒钛合金,目前主要是钒电池研究和开发。近日,钒钛股份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大连融科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就提高攀枝花钒钛之都钒产业引领能力,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实际上,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的合作由来已久。自2021年以来,钒钛股份就与大连融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产品及服务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一个是世界最大的钒生产企业,一个是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服务商,双方的合作有怎样的战略考量?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赶趟”钒电池风口仔细来看,钒钛股份与大连融科分别是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两者多番紧密合作或是为了赶上储能钒电池发展的东风。钒电池是一种以钒为活性物质呈循环流液态的氧化还原电池。它和锂/钠/氢电池不同,正负极都是液体腔闹扰,只有中间的隔膜是固体。也就是说,钒电池的本质是一种液态蓄电池。说起钒电池,估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更多是一脸懵,还以为是刚出的新事物。其实这种电池技术已经存在三十多年,其研究、开发与应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钒电池是和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同一时代的技术。不过,后来锂电池凭借着密度高、体量小率先出圈。现如今,在“双碳”背景下,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占伍旦比在快速提升,需要增加储能方案来稳定电力产出,而风光储能的方案主要是三种,液流电池、热储能电池、氢能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安全性较高、寿命长、扩容性强等特点明显,能够在大规模、大容量的场景发挥比较优势。有人曾用一句话总结钒电池的特性:比它安全的,装不过它;比它能装的,安全没它强。这种优势正好吻合了大规模、中长时的储能场景,钒电池也凭借此正在成为电化学储能大家族中的“时髦新秀”。除了性能优势之外,我国发展钒电池还具备原料自主可控的优势。与锂资源不同,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钒储量地。2021年中国钒矿产量占全球钒矿总产量的68%。国家能源安全有保障,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会受制于人。数据资产信息网,千际投行钒电池是大型长时储能方面较为理想的产品,随着我国储能的发展和钒电池性能的上升,钒电池在储能中的渗透率将快速上升。据国际能源署和国家能源局数据推断,液流电池全球市场规模未来将超过万亿,在中国的市场也将达到千亿水平。光大证券研报也指出,麦肯锡预计2025年全球长时储能(8小时以上)累计装机量将达到30-40GW,2040年将达到15-25TW(是目前全球储能系统装机量的8-15倍)。钒电池这都要起飞了,作为钒电池产业链的资深玩家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所以才有了上述两家公司的多番合作。推动钒电池储能商业化不过,看似前景良好的钒电池行业,当前也面临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问题。由于其产业链的不完善,其目前初装成本是是锂离子电池的2倍以上,跟成熟的铅酸电池相比更是没有价格优势。数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6》,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当前储能系统中,钒液流电池的投资成本高达25-35元/WH之间,远高于三元储能08元/WH左右的成本。其次,钒电池虽说寿命长,但体积也大。由于钒元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钒电池能量密度仅为12~40Wh/kg,低于锂电池的200~300Wh/kg,仅为后者的1/10。如果和锂电池相比,要存一样的电,钒电池的体积一般要大5倍以上,因此在消费电子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锂,钒电池始终是默默无闻的。此外,钒电池的技术尚未成熟。当前钒电池电解液成本占到40%,电堆成本占到35%,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上种种难题,或是因为当前钒电池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不够完善。CNESA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液流电池(基本为钒电池)在国内新型储能领域的渗透率仅为09%。而当前全球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商和领先的液流电池生产商的强强联手,是钒电池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绑定。在实际项目落地叠加龙头公司加快布局的背景下,或会推动钒电池储能的商业化进程。随着钒电池装机量不断上升,规模效应将引致产业链各环节放量降本,使得钒电池成本中枢不断下移,与其他电化学储能方式成本更加接近,带来的成本优势将使钒电池市占率加速上行。成本较高问题得以解决,钒电池也就离商业化不远了。总的来说,钒钛股份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大连融科三者之间的合作是为了赶上钒电池的东风,此次合作或将助推钒电池储能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