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市场股价每股10元,员工持股计划认购一般是每股多少钱
员工持股计划给员工的股票价格都是很便宜的。名义上是为了激励实际上就是福利。一般不上市的公司是股东剥削员工,上市公司是员工剥削股东,员工天天见,股东谁知道谁是谁。
㈡ 员工持股成本价和发行价一样吗
不一样。发行价是公司上市时确定的价格,员工持股成本价主要是根据计划在市场购买的价格。例如万达信息,发行价是28元,而最近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后的购买均价为137.26元(除权后成本价为68.53元),贵了40元
㈢ 近期跌破员工持股成本的股票有哪些
时间:2017-04-20 13:52
39家公司年内完成员工持股计划15只成长股跌破员工持股成本
近期,A股市场呈现震荡回调态势,多家上市公司最新收盘价已低于员工持股的买入价格,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此,市场普遍认为,对于一些股价跌破员工持股价的上市公司来说,虽然目前股价低,但考虑到持股的员工多为公司核心人员,而这些持股人员对公司情况比较了解,其持股价格有一定的保底效应,一旦市场转暖,部分品种或率先迎来反弹。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39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员工持股计划。目前,以19日收盘价与购买均价计算,有21家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处于浮亏状态,占比53.83%。其中,富春股份(300299)、印纪传媒(002143)、九鼎新材(002201)、智慧松德(300173)、新文化(300336)、天通股份(600330)、万润科技(002654)、电魂网络(603258)、鸿利智汇(300219)等9只个股最新收盘价均跌破员工持股成本的10%以上,分别为-24.21%、-21.90%、-21.31%、-18.95%、-18.42%、-16.10%、-11.90%、-11.78%、-10.54%。另外,杭电股份(603618)、金诚信(603979)、诺普信(002215)、怡亚通(002183)、康恩贝(600572)、润和软件(300339)、梅花生物(600873)、启明星辰(002439)、柯利达(603828)、大洋电机(002249)、火炬电子(603678)、康得新(002450)等个股最新收盘价也低于员工持股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21家最新收盘价低于员工持股成本的公司中,截至目前,有11家公司已披露2016年年报,有10家公司2016年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分别为万润科技(153.73%)、梅花生物(144.84%)、天通股份(74.21%)、润和软件(55.93%)、大洋电机(49.29%)、康得新(36.45%)、火炬电子(26.03%)、电魂网络(17.74%)、新文化(6.86%)和杭电股份(0.74%)。除上述11家公司外,还有7家公司披露了年报业绩预告,富春股份、智慧松德、印纪传媒、怡亚通、启明星辰等5家公司业绩预喜。合计15家公司2016年业绩实现或有望实现增长。
㈣ 股票跌破了员工持股价,是不是意味着将来某一天肯定会涨到甚至超过那个价位啊各位大侠帮个忙!
这个问题那要看此股是在历史高位还是低位,如果是低位肯定现在风险不大,未来会超过员工持股价的
㈤ 由员工持股公司代持的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要退股时,每股价格怎么算谢谢
1、不合法
2、应当是议价或者评估加转让
㈥ 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有什么影响
员工持股主要是为了留住人才,给员工分红配股都是公司的福利政策。一般员工持股都有限售期,且主要是对有一定服务年限和级别的骨干员工配股,首要的目的是留住人才和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对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的责任感)。对股价的影响不是很大,但至少说明该公司的经济面是好的,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㈦ 员工持股中股权的定价问题
这个一般是按照购买时候公司的净资产来定价的
在我国,股票的面值是1块,如果是公司成立的时候入股,那么就是1块1股,后期的话,就应该按照净资产定价,当公司还很小的时候,净资产这些很低的,所以给员工股权的定价也会很低的
补充:
不是预计的总股数,是原来的嘛,卖给员工股票前,公司的净资产/总股份
㈧ 员工持股计划封闭期满后,赎回的价格是按照股票市价还是购入价
按照股票停牌前一天的收盘价
㈨ 员工持股12元/股,实际价格是多少
股票的原始发行价,一般是每股1元钱。但那是公司初创时期,原始股东才有的。股份公司设立几年后,每股净资产,已经不是1元钱。或升值或贬值,随经营情况而异。公司的盈利水平是股价的决定因素。
㈩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股价多少
对于员工所持的内部股股价不同的公司股价不同,但是都比股票市面上,股价要低。
员工股
为进一步增加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吸引员工关注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激励人才、稳定人才,提高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效益相结合,真正实现公司与员工双赢,经公司董事会决定,在公司内部实施员工股。
员工股实施范围
员工股实施范围原则上包括除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人员以外的所有正式录用人员,每年实施比例不超过员工总数的40% ,具体人员范围由董事会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