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股票行情连认钜金创信
扩展阅读
新雷能的股票代码 2025-01-23 09:00:30
花呗额度不够怎么分期 2025-01-23 08:59:53

股票行情连认钜金创信

发布时间: 2023-11-07 12:21:39

A. 请问企业的市值是怎样估算的

1、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发行股份按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其计算方法为每股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发行总股数。整个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即为股票总市值。
2、股票的面值和市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股票价格可以高于面值,也可以低于面值,但股票第一次发行的价格一般不低于面值。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预期股息的多少,银行利息率的高低,及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股票市场是一个波动的市场,股票市场价格亦是不断波动的。
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主要有:开市价,收市价,最高价,最低价。收市价是最重要的,是研究分析股市以及抑制股票市场行情图表采用的基本数据。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市值 capitalization,market capitalization。亦作:总市值。名。不可数。美国英语。英国英语为:capitalisation。缩写为:cap。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即公司现有股份数额乘以每股市场价值。如某公司发行股票1亿股,每股的市场价值为15元,公司的总市值为15亿元。市值是投资者选择投资品种的一个重要指标,市场上的股票根据市值规模分为大盘、中盘、小盘等。另为:estimated market cap;market cap。

B.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大量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然后达到控制这个公司的目的吗

股票本身就是拿来买卖的,特别是对于A股同股同权来说,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话语权越高,如果持股达到较高的比例,进入公司的管理层并控制公司也并非不可能。

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股权有几个界限,不同的股权比例所享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

绝对控制权67%,当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只有一个公司67%以上的股权,那么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这个公司,别人反对一点作用都没有;

相对控制权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这个公司;

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 ;

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临时会议权

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当然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股权结构是建立在同股同权的基础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购买的,符合监管的相关要求,那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之后,你不仅可以进公司的管理层,甚至有可能控制整个公司。

但从实际上来看,想要通过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个公司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关于大量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以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几年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万宝之争。


当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过5%,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就必须发布公告,而一旦发布公告之后,大家知道有人要举牌上市公司,会有更多的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从而在短期之内推升这家公司的股价,这会让收购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举牌之后,就会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警惕,他们肯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制,比如通过回购股票,以及舆论压力给收购方施加压力等等,这会大大的增加收购方的收购难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控制权落入他人的手中,他们在上市的时候创始人团队所掌控的股权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持股比例都达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长持股比例达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个人通过公开市场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为第一大股东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权。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为了保持创始团队的绝对控制权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同股不同权的股票方式,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京东,阿里巴巴等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比如在京东的股权结构当中,虽然刘强东只有15%左右的股权,但其所拥有的投票权却超过75%,相反,虽然腾讯旗下的投资公司拥有京东18%的股权,但其投票权却只有4.5%左右。 这种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设置,可以让创始人团队以较少的股份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恶意收购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开启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股权单薄反收购措施,当一个上市公司面临恶意收购的时候,上市公司公司创始团队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权,就会大量低价增发新股,让收购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从而达到稀释收购方股权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对盛大收购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毒丸计划,最终盛大只能无奈的放弃收购新浪的计划。

C. 邮储银行公布股东名单,弃股的人会有什么心情

一、结果显示,网上网下投资者合计弃购超1.18亿股,对应金额约6.53亿元。弃购金额创历史新高。在股票市场申购弃购股票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不必大惊小怪,许多弃购者是因为不看好邮储银行的股票,肯定是认为邮储银行估值过高,最终会破发的,想法很正常,再说股市上破发的股票屡见不鲜。

总结 :股市里的起起伏伏,变化无常。其股票的投资价值是市场说了算,不是以马云马化腾为风向标就能取胜获利。大部分投资者投不投邮储银行还主要看的是它的内在价值和整体估值。

D. 首创置业退场背后:业绩与经营维艰

秦佳丽/发自北京

资本市场迎来送往,首创置业也产生了去意。7月9日晚,短暂停牌一天后的首创置业发布公告称,向港交所申请自愿撤销H股的上市地位。

目前公司大股东首创集团新近注册成立的北京首创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首创城市发展”)作为要约人,与首创置业签订合并协议。要约人注销相应股份需支付对价52。9亿港元,其中向H股股东支付每股2.80港元的注销价溢价达62.79%。

首创置业私有化已有先兆。早在6月25日,首创置业股价便以62.5%的涨幅直线拉升。彼时市场消息传出首创“私有化确在进展”,不过首创置业方面始终讳莫如深,如今传闻落地。

融资渠道受限,上市效益较低是其披露的退市主因。港股上市18年,“国家队”首创置业曾在京津冀房企中位居一线,却也受困于二级市场的低估值。目前公司业绩亦不够理想,三年前提出的千亿销售目标,截至2020年尚表现为700亿元出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0.5%。

但这家企业对新阶段的企业发展示以信心。首创置业层面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回应称:“私有化之后,公司将继续聚焦城市发展,发挥国企优势,打造全国影响力的稳健发展企业。”

溢价率超60%启动私有化进程

7月8日,首创置业突发停牌,宣布待披露收购内幕。次日私有化传闻成真,首创城市发展与首创置业发布“撤销上市地位”联合公告。

根据此次公告披露的要约细节,北京首创城市发展与首创置业订立了合并协议。前者将首创置业吸收合并。

作为要约人,首创城市发展系今年6月10日在中国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是首创集团为合并目的而设立,为首创集团全资拥有。

截至公告日,首创置业已发行的有关证券为43.63亿股,其中包括15.31亿股H股、24.74亿股内资股,以及3.58亿股非H股外资股。

为注销H股股东及非H股外资股股东股份,首创城市发展将支付注销价总额52.89亿港元,包括向H股股东以现金支付每股2.80港元;向非H股外资股股东以现金支付每股人民币2.33元。另需向内资股股东(即首创集团)支付每股人民币2.33元。

从价格上看,首创集团方面为私有化事项表现出较大诚意。对H股股东支付每股2.80港元的要约价,较首创置业停牌前日股价1.72港元溢价62.79%;较上市公司近30、60、90个交易日均价则分别溢价127%、150%、143%。

尽管停牌前首创置业股价仍然表现为低估值,但是较半个月前已经抬升一轮。与SOHO中国模棱多时相比,此次首创置业私有化进展迅速,却也不失先兆。6月25日首创置业出现股价异动,当天股价当天股价报收1.66港元,涨幅达52.29%。此后股价维持横盘,截至7月8日,累计涨幅达57.8%。

回溯当时股价抬升背景,尽管6月24日首创置业公告与北京金源鸿地产成立合资公司,拟作价23亿元向对方转让北京朝阳区禧瑞都5号楼项目,却也不足以引发如此震荡。彼时有市场消息传出首创置业或将私有化,但上市公司层面始终保持缄默。如今宣布退市并计划带给注销股东较为丰厚的溢价,靴子最终落地。

通常情况下,私有化是大股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发起要约收购,并最终退市,多发生于上市公司股价长期低于合理价格。这在首创置业身上同样适用,作为为数不多的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上市房企之一,首创置业停牌前1.72港元的股价,远低于每股净资产7.92港元。

“上市平台已不具备优势。”关于此次主动港股退市原因,首创置业方面向记者回应称,“第一,公司股价估值长期低迷,极大限制了公司股本融资的能力与效率;第二,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H 股上市房企股权融资长期受限;第三,公众人士持股比例仅31%,内资股增发亦已无空间;第四,上市成本较高,性价比较低。”

这些因素在首创置业的公告披露中有所印证。公告显示,截至最后交易止三个月H股日均换手率为0.62%,交易流动性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过去三年公司按介乎0.21至0.52的市净率之重大折让进行交易,限制了公司于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维系上市地位成本上升;2020年还是首创置业业绩波动的一年,12.7亿元的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7.4%,可能对股价产生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首创置地重点从两个方面披露退市后从集团获取的益处:“首创集团给予的资本支持渠道将更加通畅;首创集团考虑实施计划,完善集团业务、资产、物业及运营结构,退市有助于加强首创置业的控制并提高管理灵活性。”

风口浪尖上的首创置业

作为北京市国资委实控的首创集团旗下房地产业务旗舰企业,成立于2002年并于次年成功赴港上市的首创置业,无异于“含着金汤匙出身”。依托国企资源禀赋,在京津冀积淀大量土地资源一度是这家企业的招牌优势。

推动此次私有化进展前,这家企业已进驻港股市场18年,如今一朝退市,昔日的“北京地王”多少令人唏嘘。

港交所上市途中,首创置业其实早早萌生过“撤离”H股之意。2004年其公布A股IPO计划,可惜谋划回归A股路十余年未果,最终在2018年撤回A股发行申请。

梳理退场原因,首创置业持续低估值背后,脱离不了其陷入危机的营收业绩。首创置地亦在此次公告中承认,由于行业监管环境日趋严厉,集团经营业绩发生波动,对H股股价可能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过去一年首创置业的业绩指标位于低谷。公司报告显示,2020年度其净利润为人民 币12.7亿元,较2019年与2018年分别下降47.4%、50.5%。签约销售额则为708.6亿元,同比减少12.31%,与2018年提出的三年冲刺千亿目标距离尚远,

“三道红线”则触碰两条。截至2020年底,公司有息负债为974亿元,剔除预收款后的净资产负债率为71.3%,净负债率127%,现金短债比为1.13。

疲软的业绩表现显然与商业地产的拖累息息相关。公开数据显示,首创置业在2010年的净资本负债率还仅为26%,但在转型进行"奥特莱斯+住宅"的过程中,仅18个月就使其净资本负债率提升了4倍。受疫情影响,负责奥特莱斯综合商业项目的首创钜大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3.2亿元,刷新了近年盈利新低。

与此同时,早年重仓的京津冀市场布局,令首创置业在环京地区调控背景下有所失速。2015年,首创置业看空三四线市场,失掉了冲刺规模的好时机。此后由于重仓的京津冀地区调控频出,公司在该区域的销售增速不断回落,由2017年的16.23%降至2019年的1.16%,增长近乎停滞。

申请主动退市前,首创置业其实不断谋划“自救”。2020年,首创置业强调坚持全国化布局,对冲区域调控风险,放缓了京津冀区域的投资力度,提高长三角区域的投资占比。

今年3月,首创置业甩掉奥特莱斯“包袱”,向首创集团转让旗下全部奥特莱斯业务,拟集中资源发展住宅及非奥莱业务,而首创钜大在首创集团的直接管理下继续专注奥莱物业项目。彼时首创置业总裁钟北辰表示,此项出售可有效盘活资产,把回笼资金用于降低杠杆。

伴随此次被首创城市发展吸收合并,如今首创置业私有化已经成为潜在事项。根据公告,上市公司股票将于7月12日复牌。合并完成后,要约人将承接首创置业的全部资产、负债、权益、业务、人员、合约以及一切其他权利及义务,首创置业司最终将在完成适用的工商注销登记手续後注销登记。

在业内人士解读中,首创置业的退场不失为“识时务”。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记者,保持上市公司地位是服务于持续融资需要,如果市场对公司前景不看好或者公司对行业前景失去信心,则在资本市场的后续融资就会比较困难,同时又要承担维持业绩的压力与维护上市地位的成本,还不如对公司摘牌和私有化,更有利于一些短期内很难出业绩但是却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目标的实施。

“即使退市以后,首创置业作为北京市重要地方国企的身份,仍然会具备诸多融资便利,未必就会影响首创置业有关业务的顺利开展。”他进一步表示。

首创置业方面亦向记者回应称,启动退市进程是出于推动业务更好地发展等考量:“自2003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来,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公司非常认可和看好香港证券市场的治理水准和国际化的标准,但基于公司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要求,计划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关于企业新阶段的发展规划,首创置业方面表示:“公司一直以城市综合营运商为发展定位,以创享美好新生活为品牌愿景。私有化之后,公司将继续聚焦城市发展,发挥国企优势,以做好城市功能提升、美好生活创造,立志成为行业引领力、全国影响力的稳健发展企业。”

目前来看,当上市“失掉其原意”,首创置业果断离场;但私有化后的地产业务回血,这家企业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E. 宝能要占有万科多少股权才能变成万科实际控制人

近期万科A(18.750, -0.07, -0.37%)(000002.SZ)股票大涨揭秘,宝能系大举买入,将华润甩出一大截,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12月6日,万科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2月4日收到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钜盛华”)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截至2015年12月4日,钜盛华通过资管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微博]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公司A股股票5.4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69%。
本次权益变动后,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合计持有万科A股股票22.11亿股,占万科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钜盛华及前海人寿均为宝能系旗下公司。这已是宝能系今年第四次举牌万科。
对于股权分散的万科而言,“野蛮人”登堂入室,一场激烈的股权争夺再次升级。万科在公告中已直言,虽然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但公司目前仍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第一大股东二次易主
近日万科股票大涨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房贷利息抵税的消息只是表面,宝能系争夺第一大股东才是真正的原因。
12月1日至12月2日,万科A股股票连续两日涨停,此后几日依然呈现上涨态势。12月1日至12月4日短短4个交易日内,万科A股的股价从14.99元上涨到了18.98元,涨幅高达26.6%。这个股价也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新高,万科的市值上涨至2095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询深交所[微博]信息发现,万科A在12月2日期间登上了深交所的龙虎榜。数据显示,12月1日至12月2日,有两个机构专用席位以及西南证券(7.510, -0.02,-0.27%)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滨河大道证券营业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深圳福华一路证券营业部、申银万国[微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川路证券营业部在大举买入万科A股,净买入金额分别为25.7亿元、7.9亿元、35.1亿元、15.4亿元、4.1亿元,共88.2亿元。
从万科的公告来看,上述交易的背后应该就是宝能系旗下的钜盛华。按照12月1日至12月4日的万科A股均价17元计算,宝能系此次增持耗资逾90亿元。
此番增持之后,宝能系以20.008%持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并不是宝能系第一次超越华润。此前,宝能系于7月~8月间通过旗下的前海人寿、钜盛华连续三次举牌万科,并在8月26日以0.15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力压华润,坐上了万科第一大股东宝座。
不过,宝能在这个位子上仅坐了一周,华润便迅速出击将其夺回。
市场预计,万科的股权争夺将会升级。果不其然,宝能系在两个月后再次突袭,不惜高价接盘。
而华润似乎还未做出反应。截至9月30日,华润持有万科15.23%股份。12月2日,万科因股票连续两日涨停发布了公告,称华润在12月1日、12月2日并未买卖万科股票。
地产进入“野蛮人”时代?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微博]早些时候已经公开承认宝能系为“野蛮人”。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宝能系在前三次举牌万科时,都未事先与万科董事会或管理层进行过沟通。虽然宝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寿一直表示对万科仅为财务投资,但从上述做法来看,恐难言善意。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就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宝能系应该是想获得万科的控制权,如果仅仅是战略投资,完全可以像中国平安(31.780, -0.17, -0.53%)那样入股碧桂园。
万科在公告中也表示了较为强势的态度。万科称,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微博]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定义和关于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认定的相关规定,公司认为第一大股东虽然发生变更,但公司目前仍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可以预见的是,面对宝能系的强势进攻,万科管理层的神经再一次紧绷。拉拢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推动华润增持万科、继续回购计划等,这些都可能是抵御之策。
但宝能系在资本市场一向凶猛,对于万科这块“大肥肉”,或许不会轻易放手。
事实上,宝能系举牌万科只是近年来险资攻城略地的冰山一角。出于对稳定投资收益的需求,地产企业股票成为险资较好的投资选择。
从去年开始,生命人寿接连举牌金地集团(10.460, -0.12,-1.13%),到去年9月底已成为金地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股高达29.9%。
今年4月1日,中国平安[微博]入股碧桂园,共斥资62.95亿港元持股9.9%,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宝能系此番拿下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宝座,或许会掀起险资举牌或入股房企的新一轮高潮。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从实际影响力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险资举牌房企尤其是成为大股东之后,险资对于被举牌的房企的影响力会逐渐加大,险资的介入有可能会使一部分房企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并且资金成本上远远低于同行,这些房企也可能因此插上新一轮规模化扩张的翅膀,形成“强者恒强,大者恒大”的局面。腾讯众创空间,一个去创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