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当前金融危机与1929年危机在原因、传导机制、应对政策,结果方面的比较
1.
最近由华尔街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有若干相似之处,包括风暴发生前的房市高涨、长期信用扩张和股市下跌。不过,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今天的决策者已从大萧条和许多国内外金融危机中获取教训,美国现在的金融体制优于以往,不会重蹈覆辙。美国《时代》周刊也分析,今天不同于往日,经过
近80年,各国政府已懂得如何善用“有形之手”,令经济危机不至陷入无止境的萧条。
不堪回首的历史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指1929年~1939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全球工业国家无一幸免,可以说是史上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经济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上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繁荣。此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享乐之风盛行,人们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
尽管这一繁荣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繁荣本身却潜伏着危机。农业一直都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始终贫困,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贫富极度不均。全美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够温饱的2000美元水平;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于大部分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引发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大量资金并没有投入到再生产过程,而被投向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证券投资领域。
上世纪20年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自信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场,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上涨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这是一个让人恐惧的数字。历史上金融危机前的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了。
股市崩盘:一切化为乌有
1929年初,狂热的美国股市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然崩盘,接下来的两三天,众财团和总统纷纷为救市出招。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失去的财富高达100亿美元。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许多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1929年~1933年间,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从73美元跌到8美元,有9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关门。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
美国大萧条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使德国、英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数以百万计的劳工失业。由于经济大萧条,美国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国外的短期贷款,影响所及,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大陆引起恐慌。7月,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停业;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在大萧条的影响下,到了1932年,世界贸易总值减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惊人。
事实上,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灾难,一举摧毁了众人的希望。经济停滞一直持续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人力和军火的需求,加上对工业技术的刺激,进而出现新的经济复苏时期。
大萧条的原因及化解之道
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化解?经济学家提出他们的看法和解决方法。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Keynes)曾指出,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由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引起。他提出以“有效需求”作为政府处理经济萧条的理论基础,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赤字,扩大支出,增加就业机会来解决大萧条。
另外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认为:对于这场大萧条,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在大萧条时期,联储会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于是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使货币存量急遽地减缩,因此应该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今天,各国政府吸取当年教训,已懂得如何处理类似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危机,因此这次金融海啸演变成另一次大萧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
http://www.23.com/thread-78018-1-1.html
② 货币流动性的影响探讨
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探讨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环境,资产价格在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中的变化特征是每一个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货币流动性的经济涵义
货币流动性(Monetary Liquidity)反映了货币供应的一种基本状况。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 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都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畴。 衡量货币总量的指标包括 M0、M1、M2、M3等M0指流通中现金。“狭义的货币”— M1,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货币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组成。“广义的货币”— M2 在M1的基础上加入了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则在M2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广义货币涵盖了不同金融机构持有的各种货币形式,较好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已成为发达国家货币当局关注的重要指标。。 我国央行定期公布狭义货币供应量M0和M1,以及广义供应量M3的统计数值。
货币数量理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指出了货币供应量同经济活动及物价水平的相互关系,具体可由费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表示: MV=PT。 其中,M指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P指平均价格水平;T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量。理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和交易量(T)在短期内不发生改变,这样,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价格水平(P)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流动性的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方式变化的影响,其复杂多变性可能使传统货币数量理论所理解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稳定。
近年来,资本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迅速发展,许多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是用来满足所有经济活动的需要,其中不仅包括流通中的商品,也应该包括资产,因此应将费雪等式修正为MV=PT+S,这里S代表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 另一个关于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批评在于,很多学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根据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环境发生改变,不应假设其保持完全不变。 这些对货币数量理论的改进建议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货币数量理论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值得我们学习和继续探索。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环境。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定义是:流通的实际货币量同经济均衡状态下所需货币量之间的正偏差。流动性过剩可以理解成货币供给超出了保持物价长期稳定的需要。 根据流动性过剩定义,在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时,首先估算出经济均衡状态下的理论货币流通总量,然后计算与实际货币总量的差额,取得过剩或短缺的具体数值。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水平的货币供应量最为合理很难确定,并且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争论也很多。 因此,我们在实际中观察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绝对层面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也就是货币流动性宽松或收紧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用货币增长率同名义GDP增长率的比值衡量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若货币供应与流通速度的增长率超过实物和价格的增长率,流动性有宽松的变化趋势,反之则有紧缩的变化趋势。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代表货币流动价格的真实利率水平衡量流动性。 当利率下降时,流动性有宽松的变化趋势,反之则有紧缩的变化趋势。
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解释
保持平稳的价格水平一直是货币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资产价格水平得到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上面的两个阶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场指数在两个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而且都伴随着较低和平稳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实GDP增长率。 同时,货币流通量和贷款同样在这两个阶段中高速增长。这些事实显示资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巨大,也揭示了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消费品价格水平控制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联储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重点已经从通货膨胀转移到资产价格。 前美联储副主席Ferguson 也指出了货币当局关注资产价格的原因所在:由于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资产价格的非常变化将导致货币政策无法对经济活动产生有效影响;另外,资产价格中包含了货币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确保其揭示的信息与货币政策相一致。货币政策当局加强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机构投资者更清楚地认识货币供应对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把握市场走向。
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包括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理论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告诉我们:流动性的提高会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会引起长期名义利率的下降;长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美联储现行货币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个目标利率,然后调整货币供给(联邦储备金的供给)状况,直到联邦储备金率达到目标利率水平。 假设美联储希望降低利率,联储选择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在银行间市场上买入债券,这导致债券的价格上升、回报率下降,利率随之下降。 联储的行为提高了商业银行可以持有的联邦准备金,既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额度,最终提高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货币流动的价格。长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紧密的联动性,而且债券资产(如国债)的回报率是衡量长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债券利率在流动性增加时下降具有理论依据。长期利率的下降减小了债权资产的回报率,在股票资产风险溢价水平保持不变时,也就相应降低了投资者对股票类资产的要求回报率。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降低使得当前股票资产的回报率超出人们预期,人们将拥有的货币投入股票抬高股票价格,降低股票回报率,直到与要求回报率相吻合股票的价格取决于股票的供求关系。 而在计算股票内在价值时(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内在价值=未来收益/要求的回报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来收益或分红情况,以及利率和要求回报率,都起到决定性作用。(Baks and Kramer, 1999)。
债券利率下降与股票价格上升也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进行解释。 资金具有逐利性,当债券资产回报率下降时,资金会进入股票市场以获得高回报,直到资金的进入促使股票价格上涨,回报率降低,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另外,流动性增加后的宽松货币环境提高了对经济产出的预期,也提高了对公司盈利状况的预期。 要求回报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预期的提高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
第二,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价格水平。 在物价指数保持稳定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这个解释基于货币过剩带来的财富效应,居民所拥有的用货币计量的财富增加了;财富效应将用来购买商品;如果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那么财富会流向资产,资产价格水平就会上涨。 这个解释同样适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MV=PT+S,S代表资产对货币的需要)所代表的关系,货币需要满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仅包括消费品,也包括资产。 从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股票市场泡沫来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着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
很多学者就美国历史情况对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包括: ?
Jensen and Johnson (1995)用利率调整方向的变化作为衡量美联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的标准。 他们分析了1962—1991年间美国股票回报率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股票市场同货币环境紧密相关,当货币环境宽松时的股票回报要高于当货币环境紧缩时。 Patelis (1997)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变量也得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作用机制的结论。Mashall(1992)对美国1959—1990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费占GNP比例进行比较来衡量货币增长,发现实际股票回报率同货币增长呈弱正相关。Conver, Jensen and Johnson(1999)发现一些国家的股票回报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度十分显著,有的甚至要强于同国内货币环境的相关度。Baks and Kramer(1999)研究货币流动性在国际市场间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G-7国家货币流动性的增加同G-7国家真实利率的下降和真实股票价格的上涨保持一致。 Bordo and 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发现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随着货币发行和银行贷款的超额增长。
Ferguson(2005)用M3增长率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现货币流动性的增长同股票价格的相关联程度有限,而同房地产价格的关联程度非常高。 他认为统计上的非显著并不能否定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过于频繁,普通的相关性分析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总结前面的分析,货币流动性对股票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宽松的流动性对股票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理论界一方面对两者的相关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寻求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中国货币流动性与股票价格相关性分析
(一)我国货币流动性的主要特点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以稳定货币币值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操作目标)的框架。人民银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流动性政策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管理为主(人民银行,2005)。 根据我国现行外汇制度,企业要将外汇余额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这就是所谓的强行结售汇制度。而外汇银行必须将超过外汇指定头寸以外的外币资金卖给央行,这样我国央行就成为了外汇市场事实上的接盘者,央行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比较弱。 央行为对冲巨大外汇占款而大量增加货币投放是造成我国流动性充裕的直接原因,这样,宽松的货币流动性成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一,货币供应量占比很大,增速很快。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例非常高,单就M2占GDP的比例发展趋势来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我国货币流动性宽松的状况。
第二,货币增速与GDP增速比较。图3显示了过去15 年中(1991—2005年) M2增速同GDP增速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在大多数年度里超过GDP增速。
第三,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我国利率形成机制仍不完善,没有形成公认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在众多的短期利率中,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同美联储的联邦储备金利率最为相似。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具有成为基准利率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们用7天内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衡量流动性的价格的标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我国存在货币流动性宽松的现象。国债到期收益率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一定程度反映了长期利率变化情况。但是,我们发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同M2增速—GDP增速之间的变化没有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两个指标所体现的内容有所不同。 M2的主要成分是流通中货币和银行中存款,没有反映出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体现的是流通和储蓄的货币状况;而货币市场利率反映的是金融机构所有的货币情况,体现了投资行为中的货币供求状况。笔者认为,用利率反映的货币流动性具有更加广义的内涵。
(二)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流动性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货币流动性同资产价格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流动性的增加具有财富效应,居民用货币衡量的财富有所增加,增加对商品和资产的购买;流动性增加具有替代效应,引起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下降,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内在价值。 流动性具有逐利性,当货币流动性增加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债券回报率时,投资者会进入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寻求更高回报。
在统计验证分析中,我们选取了上证综合指数作为股票市场回报的指标,选取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作为房地产回报指标,选取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作为固定收益回报指标。 用广义货币M2增速与实际GDP增速的差额衡量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 以1997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为时间段,我们用向量自我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的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析,我们从结果中发现,Akaike AIC和Schwarz SC指标中反映的货币流动性和股票指数相关性较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是一种分析指标关系是否存在先后关系的分析方法。 我们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时发现,货币流动性指标的发生在国债指标之前,货币流动性指标对解释国债回购利率统计上显著。货币流动性对于解释房屋价格变化在统计上具有一定显著性;货币流动性对于解释股票回报在统计上显著性较弱。
(三)统计结果分析和主要结论
理论界普遍认为,流动性的增加会抬高价格水平。 首先,流动性的增加具有财富效应。 居民用货币衡量的财富有所增加,如果消费品供给得到满足,过量的货币会流入实体经济,被用来购买资产,抬高房地产和股票资产价格;在物价水平没有上涨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水平可能会大幅度上升。 其次,流动性增加具有替代效应,引起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下降,从而减小了人们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内在价值。资金具有逐利性,当货币流动性增加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债券回报率时,过剩的资金促使投资者寻求更高回报的投资途径。我们在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中发现:第一,我国流动性充裕,广义货币占GDP比例同其他国家相比很高;尽管央行采取多种手段收紧流动性,但是近年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持续下降,流动性充裕在短期利率中的表现明显。 第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货币流动性对提高债券类资产价格的影响显著,代表长期利率的7年期国债到期收益债率同短期利率走势保持一致。 第三,统计结果反映的流动性对股票价格的作用显著度有限。
总结相关理论和我国实证分析,我们认为流动性是决定债券类资产的决定性因素。货币流动性是股票资产价格和上升的必要条件。 统计结果不够显著是由于股票价格波动频繁,影响我国股票变化的因素比较多而且复杂,需要应用更加精密的统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2005年底以来,随着股权分置等改革的完成,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者的信心提高,流动性充裕带来的大量资金寻求债券之外的投资回报,这样的资金供给为股票市场的大有作为提供的有力支持。从股东开户数的上升来看,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无疑是股票市场上涨的首要支持力量。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对股票类资产的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 需要注明的是,本文研究的是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一般规律,我们相信短期内债券和股票资产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在进行具体投资时机和产品选择时,应考虑可能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的多方因素。?
我们认为,机构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决策中应考虑货币流动性因素。现阶段,国际贸易情况、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变化等因素是影响我国货币流动性状况的重要原因,值得投资者关注。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资产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时应考虑资产价格因素。
参考文献
[1] Alex D.Patelis.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2, No.5,1997.1951-1972.
[2] Ben S.Bernanke and Alan S.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No.4,1992.901-921.
[3] Borio and Lowe.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P].BIS working paper, No.114,2002.
[4] C.M.Conover, Gerald R.Jensen, Robert R.Johnson.Monetary Envirom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23,1999.1357-1381.
[5] David A.Mashall.Inflation and Asset Returns in a Monetary Econom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XLVII, No.4.
[6] Europe Central Bank.ECB MB (European Central Bank, Monthly Bulletin)[C].May 2001.
[7] Friedman, M.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1968.2-17.?
[8] Federal Reserve Bank.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urposes & Functions[J].9th Edition, June 2005.
[9] Gerald R.Jensen and Robert R.Johnson.Discount rate changes and security returns in the U.S.1962-1991[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vol.19, 79-95.
[10]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课题组.关于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R].2005.
[1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课题组.中国利率形成机制研究报告[R].2005.
③ 金融的不确定性(1929年)
金融市场的量化密码系列文章(8)
金融的不确定性(1929年)
作者:Michael Zhang 麦教授
1920年代末期, 在艺术界和物理界认识到不确定性的重要性的时候,美国的金融市场也迎来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当时的美国用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接了新世纪的到来,1920到1929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美国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做咆哮的1920年代(Roaring Twenties)。这个10年美国经历了工业化浪潮,人们对消费有了空前的需求,电网和下水管道这样的基础设施的建成定义了城市生活, 汽车 、铁路、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电影、电话、电报、收音机等最新的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验。
金融和保险行业飞快发展,服务业占总生产的比重大幅攀升。在城市中产生了第一代的白领阶层,大批女性可以走进办公室去从事文秘等工作。当时女性群体刚刚觉醒(前面从印象派画作说起,如何理解艺术里的“不确定性” 中蓝碧卡的自画像《开蓝色布加迪的蓝碧卡》就是1929年的作品),她们有自己的职业,开始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财产,很多人把钱都投到股市中去。1924年的弗罗里达州的炒房热让很多人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人们从炒房中获得的热钱需要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渠道,大量的资金又涌入了股市,导致股价不断的被拉升。
美联储则用了一系列的手段给股市增温,包括后来改了好听名字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也就是降低利率,增加货币投放,允许政府债券进入市场交易等等的手段。1927年,证券经纪人贷出的贷款达到了36亿美元。 美国的经济平均每一百块钱里边有四十块钱投在了股市里,而投资者平均都加上了10倍的杠杆,也就是说当时股市里90%的钱都是借来的。 普通美国人之间的话题都和股市有关,电视上经常看到的是总统柯立芝(Calvin Coolidge)、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和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Andrew Mellon)让投资者放心投资的讲话。
科技 的发展也在给金融推波助澜,那时每个餐厅、邮局、小卖店里都可以找到一个小小的机器,在一条细长的纸带上打印实时股票报价,让投资者随时查找自己股票的表现。
那时很多投资者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全职投资股市,由于加持了杠杆,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挣到了毕生都不可能赚到的钱。 当所有投资者都认为市场会一直上升没有不确定性的时候,也许就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时候了。
1929年10月初,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欧文·费舍尔(Irving Fisher)在《纽约时报》上表示: “股价已经达到了看似永久的高位(Stock prices have reachedwhat looks like a permanently high plateau)”。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错误的金融市场解读之一。 费舍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是对的:1929年9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膨胀到 历史 新高,达到了8年增长期的终点,期间其价值膨胀了6倍。
在一片确定性的解读下,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市场下跌了11%,四天后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又下跌了13%;接着的黑色星期二,又下跌了12%。费舍尔无法相信自己的确定性的模型怎么会失效,宣称下滑只是暂时的。 然而之后人们面对的是长达10年多,股市总跌幅超过80%的30年代大萧条。
费舍尔并不是华尔街唯一的乐观主义者。在见证了近十年的增长之后,大多数经济学家、投资者和行业大佬都认为市场的自然方向是上涨。崩盘的开始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金融末日的征兆,而是一个逢低吸纳的机会。当时《纽约时报》充满了积极的预测。平等信托公司(Equitable Trust Company)的总裁说:“我不会担心继续下跌了”。
包括费舍尔在内的许多乐观主义者到11月中旬就破产了,当时道琼斯指数已经损失了近一半的崩盘前价值。费舍尔继续发展了一个关于引发崩盘的新理论: 过于自由的信贷政策鼓励美国人承担过多的债务,就像他自己为了更多地投资股票而做的那样。
然而,那时没有人听。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的理论才得到推广,在他去世多年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宣布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后来,当过度宽松的信贷额度和巨额债务在2008年促使美国市场再次崩盘时,费舍尔的债务通缩理论再次成为焦点。
1929年10月24日,后来的英国首相,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正在美国访问并在参观华尔街,他看到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口聚集着的人群,问陪同的美国人发生了什么,他被告知股市发生了 历史 上最严重的股灾。这次股灾丘吉尔损失了他在美股的全部投资,是他预支的书稿稿费。他当时承诺写一本关于他的祖先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Duke Marlboro)的传记。这部书最后他写了4部总共100万字,用了10年时间完成。但是当时他一个字还没写,所有的稿费已经赔光了。他在美股的所有投资损失,换算到今天的价值应该超过了一百万美金。当晚,丘吉尔在和纽约金融精英举行的晚宴上向 “朋友们和前百万富翁们(friends and former millionaires)”敬酒。
并不是所有人都血本无归,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也就是 约翰·肯尼迪总统(John F. Kennedy)的父亲,听到给他擦鞋的鞋童开始给他讲股票了就卖了股票退场,也因此奇迹般的在1929年大崩盘前获利退出(这个故事后来也被称为鞋童定律)。
从1929年9月初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损失了300亿美元(大约是市场总价值800多亿美元的1/3)。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之前贷款给股民做杠杆的银行因为拿不回贷款而成群的倒闭。美国GDP几年内下跌了一半。 道·琼斯指数(DJIA - 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452点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点,三年跌了接近90%。通用电器每股从最高的396美元跌到8美元,98%的价值蒸发了。
想了解关于这段 历史 更多的细节和故事,可以参见《1929年大崩盘》,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他的书《美国货币史》里也记录了这段 历史 。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们在那个时代突然在各个领域都把目光焦点放在了不确定性上了呢?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是技术。
技术会导致不确定性 ,摄影术的发明让画家放飞,因为他们的职责终于不再是严谨地反映现实,他们的工作从记录现实变成了纯粹的表达他们的内心。音乐也因为录音和立体声技术的发展而改变,人们更需要的是现场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快感而不是对乐谱的精准重现。艺术需要不确定性带来的观者和听众的参与创作。科学则因为实验技术的发展而能够把不确定性变成理论的一部分。
金融市场里,投资者信心和股价上升正向的自反馈会带来虚假的繁荣,让人们相信过去发生的会一直发生下去。 巴菲特给投资者的建议是:“不要赔钱”。无数行为金融的研究给人的建议是:“该买则买,该卖则卖。”然而怎么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怎么决定自己的行动呢?如何才能避免不确定性的陷阱呢?
我们首先要理解的就是: 金融市场里是没有固定规则的。 投资机会层出不穷,但是这也意味着这些机会稍纵即逝。人们会跟风追逐,也就会遇到风云突变。 投资者在学习金融市场的规律时,金融市场也在悄悄变化着,当你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它已经变成了你不认识的全新的市场了。
基于这样的思维,我们后面会探讨如何更深刻的理解概率和数学知识,让这些科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在金融交易的场景,同时我们也借此对金融市场做更深刻的理解。
金融市场的量化密码系列文章
科学里的不确定性:上帝掷骰子吗?
从印象派画作说起,如何理解艺术里的“不确定性”
金融市场无限的未知里,有着无限的可能
获得真知的第一步,是走向未知
如何用两维思维方式解读苏格拉底悖论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真理也会成为假命题
不可能发生的事(1987年)
《金融市场的量化密码》系列专栏——前言
往期精选
AI在金融中的应用:忘掉回测
怎么理解波动率?下次股灾什么时候来?
一篇文章讲明白:女版巴菲特和她的ARK基金
④ 美国散户“血洗”华尔街,为何会出现这种奇幻大戏
主要还是因为美国人长期对华尔街不满,认为华尔街洗劫了他们的财富,所以才出现这种散户抱团对抗机构的场面。近日,美股出现了一出戏剧化的场面,一家游戏零售商被基金做空,随后大量游戏玩家团结起来,不断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该股价最终被推高了17倍,空头基金直接爆仓,最后不得不流血退场。该场战役的胜利,让美国散户们获得了战胜华尔街的信心,随后它们又如法炮制的抱团投资了多家不被看好的美国公司,这些公司股价也随之大涨,但战斗还未结束,华尔基随即反击,所以券商直接将网络交易功能关闭,大量散户根本找不到这几家股票,也就无法再进行交易了。
⑤ 根据规律,股指期货推出前大盘上长,推出后大盘下跌,中国的股指推出是否也会遵循在一规律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在股市暴跌的情况下,每个投资者都只能割肉斩仓或任其资产大幅缩水;也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O,证券市场必须对外开放、与国外接轨,近来关于开办股指期货的呼声日益高涨。 股指期货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1、对股指波动性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投机盛行,推出股指期货后,投机的心理倾向难以很快改变,买空卖空股指期货会加剧股指波动。但是,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存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增大股票指数的波动。之所以有时也会加大股指的波动,是因为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改善现货市场对市场信息的反映模式。 也有人担心,在股指到期交割日,股指可能出现异常波动。香港期交所的统计分析表明,股指期货到期日与非到期日股指的波动性没有显著的区别。 2、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 新兴市场开办股指期货的初期,往往会产生交易转移效应,即吸引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向股指期货市场,从而使股票市场的交易大为减少,流动性大为降低。日本初开股指期货时就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但是,股指期货还有另外一个效应,即可吸引场外资金。由于股指期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因此开办股指期货交易会吸引大量场外观望资金实质性的介入股票市场,此外还可减少一级市场的资金囤积。所以,对股市流动性的影响要看两个效应的相对大小。美国的情况是,开办股指期货交易之后,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呈双向推动态势。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开放式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等大的机构投资者未介入或只部分的介入股市,加上银行存款不断增加,场外资金可谓规模庞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可望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3、对市场结构和操作理念的影响 统一的指数和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市场结构和投资理念会发生新的变化。首先,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如指数基金、期货期权等。堪萨斯期货交易所1982年推出价值线指数期货后三年,美国就出现了复合性指数基金。其次,我国传统的庄家炒股型格局可能因此而慢慢改变,在套期保值基础上的价值型投资理念将获得更多的认同和实践。 4、对券商业务的影响 券商可能通过经纪商和自营商进入股指期货市场,这意味着券商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收入来源的增加,同时对券商的传统业务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逐渐转向价值型投资之后,投资者对信息和研究的需求将提高,因此,对券商经纪业务而言,目前以拉客户为主的低层次竞争将为人才、信息、服务创新等综合竞争优势所取代。证券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着券商是否能够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留住客户和拓展客户;此外,对于自营业务,可能在调研的同时需要更多的量化分析和风险控制,包括利用股指期货合理的规避系统风险等;对于承销业务,鉴于新股一般与大盘走势有较大的相关性,大势好的时候,新股发行价可以定得高一点,而且多呈强势;大势跌的时候,一般发行价定得低,走势也弱。有股指期货之后,弱市下券商可以通过反向操作对新股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部分承销风险。 5、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的影响 a.股指期货不会改变股市的长期趋势 股指期货的推出,只是推出了一个新的期货品种而已,对股市而言既不是利好也不是利空,它更多的是影响人们的心理,引起股市的波动,但不会改变股市的长期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股指期货上市前指数会上涨,股指期货上市后指数会下跌,但是股市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1982年2月,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上市前,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15.38点上涨到120.4点。推出股指期货之后,指数就连续下跌至108.61点,下跌9.79%。美国股指期货的推出虽然在短期内造成指数的下跌,但并没有对当时美国股市的长期上涨趋势产生影响,股市仍然依托于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呈现出稳步上扬走势。1986年5月,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上市时,恒生指数创下了1865.6点的历史性高点,接下来就开始了两个月的回调。在这之后,恒生指数又恢复了上涨趋势。1986年9月,新加坡金融期货交易所(SIMEX)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NIKKEI 225)。1986年8月20日,日经225指数创下18936点的新高。推出指数后的一个多月内,日经225指数从18695点跌至15820点,跌幅为15.38%。休整近两个月后,日股又恢复多头行情,1987年1月16日打破股指期货上市时的高点。1996年5月3日,韩国KOSPl200指数期货在指数长期下跌的趋势中推出,股指期货的推出让KOSPI200指数在期货上市前上涨17.5%,并于4月29日达到了110.7的高点。但股指期货上市后,指数又恢复下跌趋势。台湾综合指数期货是在 1998年7月21日由台湾期货交易所正式推出,当时台湾股市处于在一个下跌通道中。虽然股指期货推出之前指数被拉高,但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立即又恢复了原本的下跌趋势。 从以上国家和地区股指期货上市对股市的影响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律:“上市前涨,上市后跌,长期趋势不改变”。 影响我国A股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如经济增长率、利率、汇率以及政策因素、行业前景、企业赢利水平等经济基本面因素。股指期货是投资者对于股市价格的预期,是一种新的投资品种,它本身并不能改变基本面。因此,长期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股市的价格走势。 b.股指期货可能会使股市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股指期货在短期有“助涨助跌”的作用,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资金对指数成份股的关注程度会提高,这些指标股的表现将更加活跃。长期可以稳定股价,使股市估值趋于合理。在短期内,股指期货会在牛市助涨,熊市助跌。牛市中,投资者买入股指期货,套利者将卖出期货,买入股票,因而,推动股指加速上涨;而在熊市中,投资者看空后市,将大量卖出股指期货,套利者将买入股指期货,卖出现货,因而,推动现货指数加速下跌。但是,股指期货的推出只能说放大了股市的涨跌,并不决定涨跌。 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各国股市表现一般来讲,股指期货上市前指数会上涨,股指期货上市后指数会下跌。股指期货上市前,机构为了取得指数的话语权,会将手中的持股调整到大盘蓝筹股,进而推升指数。上市后,为了操作股指期货,必须准备一笔保证金,所以会卖出一部分股票筹得现金,进而造成指数下跌。股指期货在短期会影响股市波动,但从长期看,Friedman (198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期货市场的存在加快了现货市场趋于平衡的速度,降低了股市中的泡沫成分,避免了现货价格变化的盲目性和市场炒作行为,使现货市场在长期倾向于有更小的波动性。 股指期货推出,可能影响A股市场的波动。在推出前,市场的上涨来自于对股指期货的预期,使得对沪深300指数中的权重股的需求增加,推动大盘上涨。在推出后,如果大盘股的价值被过度炒作,短期就会存在做空的动能,股市有可能回调整理。 c.推出股指期货可望增加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 由于股指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保证金比例低、杠杆倍数高等特点,股指期货的推出在短期内将会降低部分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由股票市场转向期指市场,产生一定的资金挤出效应,股市的资金会流向期市。新兴市场开办股指期货的初期,往往会产生交易转移效应,即吸引股票市场的资金流向股指期货市场。日本初开股指期货时就遭遇过这样的情况。 然而,股指期货还有另外一个效应,即可吸引场外资金。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为机构投资者增加了投资品种,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促进组合投资,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从原来的买进之后等待股票价格上升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双向投资模式。股指期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因此开办股指期货交易会吸引大量场外观望资金实质性的介入股票市场,此外还可减少一级市场的资金囤积。美国的情况是,开办股指期货交易之后,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呈双向推动态势。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开放式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及QFII等大额资金对风险规避程度高,它们未介入或者只是部分介入股市,加上我国居高不下的银行存款找不到出路,场外资金规模庞大,具有避险功能的股指期货推出以后,资金潜在流入的规模远大于可能流出的资金规模。所以,推出股指期货可望增加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股市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也会得到提高。 d.股指期货促进股市结构优化 股指期货的推出,资金配置将大量向指标股倾斜,蓝筹股的资金聚集度进一步加大。Damodarn等(1990)对标准普尔500指数样本股所作的实证表明,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后的5年间,指数样本股的市值提高幅度为非样本股的2倍以上。 由于小盘股容易被操纵,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往往出现小盘股涨幅大于大盘股的现象。而且股指由一小部分的大盘蓝筹股拉动,因此,常常出现大多数股票下跌而指数上涨的现象。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机构投资者的避险和套利操作将使其对现货市场上的指标股需求大量增加,推动指标股的价格上涨,指标股价格的上涨又会吸引大量散户跟进,进一步推动股价的上涨;而非指标股活跃程度会日渐萎缩,小盘股会逐渐的被边缘化。因此,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市场经历一场优胜劣汰的结构调整,大盘蓝筹股进一步得到优化,而小盘股则会相对被削弱。 综上所述,股指期货能为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避险工具,在短期可能影响股市的波动,但不改变股市的长期趋势,股指期货能吸引资金进入股市,其对股市产生的“挤出效应”有限,使大盘蓝筹股进一步得提升,而小盘股则会相对被削弱。
⑥ 日本为什么会有泡沫经济,最后怎么破裂的
一、日本泡沫经济产生原因:
1、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就是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
会上5国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下调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当时日美贸易不均衡已成为日美之间的一大政治问题,美国再三要求日本“扩大内需”。地价上涨、税收增加、财务支出扩大,结果造成日本国内市场流动性大量过剩。
2、还有一个原因是1984年,日元—美元委员会推动的金融自由化。
当时日本仿照欧美,实行银行和证券的融合,放宽对银行业务的限制。证券业虽放宽限制改革进展缓慢,但是在某些政策层面上容易操作的部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尤其是存款利率自由化后,银行之间竞相上调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利息。
这导致了日本银行筹资成本过高,大量资金涌向高利息、可融资的不动产和建筑方面。最后造成企业投资过剩,加速泡沫经济的发展。
二、泡沫的破裂:
泡沫经济破灭的诱因一般认为是1989年5月日本银行调高法定利率和1990年3月大藏省对房地产融资实行的总量规制。
1990年1月股价就开始暴跌。当时谁都知道泡沫迟早会破灭,但资产价格开始暴跌后的一段时间内,大藏省和日本银行都还在推行挤破泡沫政策,致使情况雪上加霜。直到1991年7月才开始下调法定利率,而总量规则直到1991年年末才被撤销。
(6)friedman工业股票行情扩展阅读:
日本经济泡沫对我们的启示:
一、汇率大幅升值,未必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从而未必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和经济萧条。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应对外部需求的冲击,不能过多地依赖于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尚存空间的情况下,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是总需求管理的较优选择。
二、进一步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应当明确,互相独立。
财政政策主要负责调节需求和经济结构,而货币政策则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能受到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或者承担过多、过宽的政策目标。
宏观调控如果过于依赖货币政策,将蕴含着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除此之外,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总供给方面的效率改革也将有利于缓解总需求方面的政策压力。
三、关于稳定金融市场在央行政策目标中的定位。
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央行实现其他政策目标的前提。而且,在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当中,也只有央行掌握着稳定金融市场的信息以及政策工具。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当及时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做出判断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