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迈克尔·米尔肯是靠“垃圾”起家的男人,凭什么华尔街视他为“神”
迈克尔米尔肯的一生主要有起步的启蒙发现了垃圾的价值和成为垃圾证券的垄断人,并且,建立了庞大的客户网络,并收购公司所称为杠杆收购,后结束了他垃圾证券大王的段掘传奇经历,但东山再起,进军教育,办成第一家进入世界最大企业行列的教育企业。
迈克尔米尔肯,被誉为毁誉参半的天才金融家,使许多公司明白,只赢不输是可能的,拥有这些金融产品,就能赚大钱,成为了上千万种小企业的一个重要资金未来,搜狗金融工程技术,缺一不可啊!
❷ 霍华德•马克斯简历_霍华德·马克斯玩转“垃圾债”
1978年11月,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第一次见到了后来被称为“垃圾债券大王”的迈克尔·米尔肯,此人被称为自J.P.摩根以来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故事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讲起,当时美国宏观环境恶化,许多基金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高回报债券被债券评级机构降低信用等级,沦为“垃圾债券”。米尔肯却逆势而为,踏上“垃圾债券”投资之路,获得巨额回报,经他推荐的“垃圾债券”年化收益率甚至达到50%。
马克斯当时在花旗投资管理部门工作,1978年,他刚刚升职,担任副总裁和高级投资经理。
马克斯回忆道:“那年我刚转入基金管理部,负责管理可转换证券和高收益债券的投资组合。此前,我负责股权研究。我记得当时米尔肯告诉我,如果你买入3A级债券,结果只有一种,就是3A级债券只会下降,不可能变得更好。相反,如果你买入B级债券并且最终没有违约,结果可能给你带来更高回报的惊喜。
马克斯后来按照米尔肯的建议这样做了,因为他发现,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高收益债券投资者,就要像打网球比赛成为冠军一样,不一定要扣球,不输球就行了。
“历史证明,现在市场上只剩下4个3A级的债券,当年那些好的债券最终都出了问题,变得更糟糕。而B级债券如果活下来,却可通过提升评级或者被其他公司收购,使你得到高额的回报。”
打网球的比喻不止一次出现在马克斯的描述中,在这个精明的投资大师看来,强调一贯性,不打输的球,就代表了“赢者自赢”。
都是大佬命各不同
在华尔街,投资者每年最期待的事,除了巴菲特每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外,莫过于马克斯写给客户的投资备忘录了。
两人年纪虽差了二十来岁,但在华尔街投资江湖,却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惺惺相惜之感。
比如两个人都热衷于写文,巴菲特每年给股东写信,马克斯则每年给客户写投资备忘录。马克斯的投资业绩接近巴菲特,马克斯是巴菲特的铁杆粉丝,他特别喜欢在自己的投资备忘录里引经据典,尤其是引用巴菲特的话。
巴菲特自己也天天看马克斯写的投资总结,他力挺马克斯:“当我看到邮件里有霍华德·马克斯写的投资备忘录,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打开阅读。”据了解,巴菲特另外推崇的一个人则是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巴菲特认为戴蒙写出了美国最好的年报。
新世纪科技泡沫在许多人记忆中仍深刻,马克斯因其在备忘录中成功预言该泡沫终将破灭而名声大噪。在安然破产事件中,巴菲特与马克斯领导的对冲基金橡树资本共进退,巴菲特还在自己的致股东信中引用橡树资本的数据。
橡树资本是马克斯于1995年创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今年4月橡树资本上市时,外媒还有评论认为,如果投资像赛马一样,那虚物么错过一个巴菲特给予如此高评价的人所领导的公司上市的投资机会,无疑是愚蠢的。
巴菲特则专注于投资,他就是自己的老板,不需要服务于谁。马克斯认为自己与巴菲特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希望反周期和逆向操作,不会把投资决策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之上,在投资当中很少情绪化和充满感性。
马克斯最擅长的神秘游戏是“投资于陷入困境的公司的亏镇债务,希望部分债券持有人最终将以低价控股这些公司。”他的橡树资本做到了这一点,并获得了超高的回报。
而当前,欧洲局势不明朗,高收益债券估值日渐显现,违约率正处于历史低位,如何投资高收益债券,对此,马克斯这样总结道:“高收益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违约,在此情况下,投资高收益债需特别关注发行人的资信水平。只有为发行人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才是一个健康的债券市场。”
800亿美元资本的掌舵者
2012年7月,马克斯现身北京。“PE(私募股权)投资差空液和别的投资没有什么不同,都遵循最简单的投资理念,那就是低点时买入,高点时卖出获利。”马克斯对《新财经》记者表示。多年来,马克斯以其在哀鸿遍野的市场环境中低价买入,而后高价卖出以牟取巨额回报而著称。
“从垃圾里淘金”是橡树资本的一大特点,马克斯在花旗集团从股票分析师做起,却在其后的职业生涯中,专注于债券投资,他其实更愿意扮演低估资产发掘者这一角色,通过重组使企业“起死回生”,从而获取高额回报。
典型案例莫过于今年5月,橡树资本向戴蒙德食品公司投资2.25亿美元,以重组其资产负债表。该投资将允许橡树资本修改该公司与现有贷款人的信贷协议,并执行其业务计划,以及及时偿还债务。
年初,戴蒙德食品公司陷入“财务丑闻”,其因向核桃种植者支付了不正当的付款约8000万美元未被准确记录,面临司法部调查。而美国证监会已经展开调查,其2010年、2011年两个年度的财报需要重写,在橡树资本介入之前,其股价曾暴跌达37%。
1987年,马克斯在TCW雇用了布鲁斯·卡什(Bruce Karsh),8年后他们共同创办了橡树资本管理公司。橡树资本目前管理着达800亿美元的资金,专注于另类投资市场,擅长不良债务、高收益债等投资。2011年6月,马克斯与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布鲁斯·卡什申请将橡树资本上市。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马克斯发行了109亿美元的基金购买不良债务,此笔交易收益颇丰。2009年3月,橡树资本成为美国政府指定的9家投资集团之一,负责按“公私投资计划”吸收处于困境的银行的“有毒”债务。
2012年4月,橡树资本登陆纽交所,尽管比原定目标少25%,只达预计发行价格区间的下限,但仍然获得融资3.87亿美元。
马克斯毕业于秉承“市场自会调节”的芝加哥大学。但他认为,证券价格并不总是合理的,它只是市场共识的反映。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永远不要忘记一个6英尺高的人有可能淹死在平均5英尺深的小河里。
马克斯说:“运气往往在投资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投资,很多都是随机性的。正因为难以保证每次投资决策都正确,因此,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防御性投资策略才显得如此的重要,真正的网球冠军是能够控制局面的人。”
橡树资本第一次为中国业界所知,是其2005年对中国银行的投资。当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投资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橡树资本和另外一家纽约的基金管理公司总共投资了7.5亿美元,其巨额获利曾引发中国关于“银行贱卖”的大争论。除了中国银行,其在中国的经典投资案例还包括澳门房地产项目和中粮集团海外运输船队等。
2007年4月,橡树资本在北京设立办公室,此前1个月,马克斯还挖来摩根大通亚太区高管掌舵;8月,该公司完成其第一支专注于亚洲市场的基金,募集金额达到5.77亿美元;2009年9月,橡树资本获得来自中投公司的10亿美元的投资。
马克斯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声称其从不做敌意收购,只致力于资本增值,并在合适的时点选择退出。在中国,马克斯更关注增长型行业和公司,并且着眼于长期投资。
❸ “在中国没有垃圾债券,没有优先股,更没有认股权证”这句话怎么理解
垃圾债券一词译自英文Junk Bond。Junk意指旧货、假货、废品、哄骗等,之所以将其作为债券的一项形容词,是因为这种投资利息高(一般较国债高4个百分点)、风险大,对投资裤亮人本金保障较弱。其实垃圾债券,与公司债类似,只不过发债公司是那种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的公司,利息是很高,但承受的风险同样很高,仿祥而中国人投资比较保守,因为一般不会去接触这个,接触少了,自然就主观上的认为没有了。但是在国外,不缺这种喜欢专门炒垃圾债的投机分子,最著名的就是迈克尔-米尔肯,你可以去网络一下他的发迹史。
优先股(preference share)通常预先定明股息收益率,优先股股票实际上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举债集资的形式。由于优先股股息率事先固定,所以优先股的股息一般不会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而增减,而且一般也不能参与公司的分红。说白了,优先股是一种比较另类的公司债,因为优先股的持有人不享受分红,只有固定的股息收益率,而中国的上市公司,只要能上市,那圈钱就是一定的,因此,几乎都不会事先发行这类股票,因为没必要。
认股权证,又称“认股证”或“权证”,其英文名称为Warrant,是一种约定该证券的持有人可以在规定的某段期间内,有权利(而非义务)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标的股票的权利凭证。其实,权证在A股市场是出现过的,从2005年8月22日,第一只权证 - 宝钢JTB1,直到2011年8月18日,最后一只权证长虹CWB1,权证在这段时间内算是比较辉煌的。而中国之所以停止权证,是因为这种投资工具过度偏向于投机了,每天不设涨跌幅限制,甚至一段时期内,权证价格比股票正价还高,这有点背离了中国A股市场“价值”投资的初衷,因此被叫停了。
因此,并不是中国真正没有,而是主观上的认定他们没有,经过解释后胡大宽,我想小肥同学也了解到一些情况了吧,再多说点就影响和谐了,你懂的。
❹ 贼巢的蕴含思想
1、垄断以及流动性
这是投资的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垄断,第二是流动性。一个好的投资对象永远是带有垄断性的和流动性很强的。垄断性保证利润,流动性规避风险。
垄断,被巴菲特比喻为“一个收费的桥梁”,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被看作一个品牌,带有垄断性质的和强大的品牌效应的投资对象能够保证,在经济衰退的时候, 当竞争对手纷纷降价的时候,自己可以主动提高价格,不会陷入与竞争对手的焦土战中。垄断,其实就意味着任意定价的可能缓漏性,它能够保证市场份额和高利润。 《财富》五百强和今天大多数市面上市值很高的公司,大多具有某种垄断的性质——石油、军火、地产、电信、网络、银行、保险。
米尔肯的成功,本质上和老一代的资本家洛克菲勒和摩根非常类似,掌握了某种带有垄断性质的金融工具,这个工具就是美国第四次兼并浪潮中,大公司闻风色变的 垃圾债券(junk bonds)。这种债券在八十年代以前不受重视,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它的信用级别低,缺乏流动性,风险高,偿还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垃圾债券一直是非主流的 产品。米尔肯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能够制造一个流动性很强的二级市场,其实,垃圾债券的风险并不高,而且,它的收益远远大于一般的债券。最早,垃圾债券的 推广非常艰难,米尔肯费尽了力气说服投资者购买垃圾债券,几年之后,当大环境到来的时候(恶意兼并、税法改革(杠杆融资避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政府),垃圾 债券变得流行起来,而米尔肯的德莱克塞尔公司掌握了美国市场上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垃圾债券的承销业务,它帮助一些套利人和公司的袭购者以及一些小公司, 通过发行高利率的垃圾债券,恶意收购大公司,然后将买下的公司拆散,再卖一个高价。在垃圾债券界,米尔肯甚至掌握了定价权,他拥有忠实的客户群,垄断性使 得他自己可以任意给二级市场的垃圾债券定价。凭借对垃圾债券——这种大的投资银行不重视的非主流金融工具,米尔肯走了一条蹊径,自己制定了金融业的规则, 控制了垃圾债券的市场。
除了垄断性之外,就是流动性。巴菲特的投资对象中,除了包括知名的品牌例如可口可乐、吉列、迪斯尼、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公司,还包括了流 动性很强、现金流非常健康的企业包括美国运通(它发行的卡在美国可以流通,当作货币流动,而且卡的业务可以实现,先收钱,后兑现的效果,现金流充足)、银 行和保险公司(尤其是后者毕哪态,收钱在先,理赔在后),这些投资对象们可以用很少的投资成本实现最大的回报,可以特许权经营,零资金实现扩张。可以这么说,最 好的投资对象一般来说,是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它的结果的,在没有投资之前,钱已经可以确保收回来了,或者说,非常清楚的知手源道,自己可以很容易套现,把风险 迅速转嫁给别人——保险、运通、可乐的品牌特许等等,都是类似的道理。能先把钱收回来的公司,往往风险很小,这些公司占有大量的预付款(盛大的点卡、国美的进场费、房地产公司的购房预付款、一些中介公司的定金、麦当劳的前期加盟费、基金的前端费用.....),仅靠这些预付款,公司的就可以生存了。
垃圾债券的成功,和米尔肯对流动性的理解关系很大。垃圾债券本身是一个符号,就如同股票、荷兰郁金香、邮票、古董这些东西类似,本身并不是货币,不可直接 兑换,但如果建立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易的二级市场,它就变得有价值了,因为它具有流动性,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对象是否有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它本身值多少 钱,而在于市场上它的流动性有多强以及对它的需求有多大。互联网泡沫的时候,我们评价很多富豪,说这个人身价多少多少,那个人身价多少多少,其实,这意义 不大,如果它的股票缺乏流动性的话而仅仅停留在估算的基础上,身价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如同,某个人买了一大堆房子,房子价格高的没人买,市场上缺乏流动 性,这时候,看似他的资产很多,但其实这些资产是很难变现的,真实的价值并不多。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类似的,某个人在一家公司的工资很高,技能很 高,但是离开这家公司之后,市场上不认同他,这时候,他的价值就大大缩水,因为他的技能缺乏市场,缺乏流动性,认同他的人很少。垃圾债券也是类似,它的价 值不在于它是不是信用级别低或者风险高,而在于它是否具备一个二级市场,是否有其他人认同它,我们对风险的定义就是,是否具有流动性,如果垃圾债券具有广 大的二级市场,它本身的风险是很少的,如同股票一样,不需要看公司的业绩如何,只需要看股票是否能够升值之后顺利套现。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说过,用低于 价值很多的价格购买一只股票,是几乎没有风险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低于内在价值很多的、具有很大的安全边际的价格购买一只股票,即使股票最后没能升到预 测的价位,自己手中的股票也总能顺利套现,因为安全边际就意味着流动性。一般来说,投资的风险的高低主要看流动性,好的投资一定是在没有投资之前就知道该 如何脱手的,差的投资一定是投进去钱之后才发现被套了,其中唯一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流动性,是否有下家接手。为什么一些比较知名的投资家总喜欢在别人 恐惧的时候贪婪,就在于,这时候投资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安全边际,虽然暂时缺乏流动性,但是当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时候,流动性就会慢慢增加,交易量就会逐渐 增大,这时候,看似风险很高的投资就变得没有风险了,因为它的流动性增加,只要流动性增加了,投资对象就没有风险,反过来,大多数群体总喜欢看到一个投资 对象很多人购买,被炒的很热的时候才开始进入,这时候进入,未来的流动性是未知的,也就是说,风险是无法预测的,结果也往往是,最终被套牢,手中的股票或 者房子卖不出去了。
2、信息和人脉网络就是财富
人脉和信息如同一个存折一样,是财富的来源。美国的很多公司聘用一些退休的公司首席执行官当董事,这些董事们每年无须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只需要介绍几个人就行了,他们得到的则是巨额的咨询费用,这些咨询费用就是对他们广泛的人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补偿。
《贼巢》一书里,把金融业普遍存在的利用内幕消息获取财富和权力的现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这些承担收购交易的公司里的 很多人们,常常利用自己所在的特殊位置,透漏内幕消息给其他朋友,换来的则是其他朋友对自己的互惠,彼此互利,不仅可以用自己的帐户交易,而且一些消息灵 通者能够用这些关系网增加自己的价值,赢得公司其他人的好评,为公司带来生意。在当时的美国,由于恶意兼并盛行,公司的袭购手和套利人往往利用证券公司的 内线们透漏内幕消息,大笔购进目标公司的股票,反过来,承担收购顾问或者反收购顾问们利用这些套利人们对公司恶意兼并的威胁,提高股价,为自己赚得高额的 交易费用,结果变成了,西格尔代表的防收购的公司、米尔肯代表的收购公司的融资工具、布斯基代表的恶意袭购手,几个关联方互通内幕消息,相互利用,互惠互 利,最后受害的大多是客户们,客户公司往往要付出巨额的交易费用。
在任何交易市场上,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的现象都普遍存在着,尤其是股市,无论是监管机制相对完善的美国还是新兴的市场中国,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的现象 非常非常普遍。华尔街的一个交易员、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利文甚至说过,他的目的是“提前一天阅读华尔街日报”,他的工资不高,但是通过内幕消息赚得的钱多的 让他一辈子花不完。之所以说股市是一个搏傻的市场,意思就是说,躲在幕后、通晓内幕消息的聪明人赚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消息闭塞的傻子们的钱,比如 说,一个重大交易的新闻出来之前,早已经有很多知晓内幕消息的人偷偷的购买了目标公司的股票,等待新闻变成公众的消息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已经迟了,这 些聪明人们马上把股票脱手,卖给那些不知道内幕消息的人。虽然证券法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做了很多规定和约束,但是,这种现象永远是不可避免的,这 就是市场的运行法则,也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信息和网络就是财富之源。
3、保守秘密。
蒙娜丽莎美丽的地方在于她的神秘,可口可乐好喝的地方也在于它的绝密配方。女人和男人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前者能够保守年龄的秘密,后者能够保守钱包的 秘密。“这么老了!!!这么少的钱!!!!”往往意味着一场灾难。我认为一些历史的伟大之处也在于它制造了神秘性——神秘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因为有 了信息不对称,有了秘密,世界才变得更加精彩。有时候,保持一点神秘性远远比真相大白更能吸引人。商业机密和军事机密,正因为它们的机密性,才显得如此重 要,否则,所有的行动都一清二楚,也就没了威胁。
巴菲特本人在创业之初,对其他人说,我不对投资人具体公布我的投资状况,只会在年末做一个股东报告。巴菲特被人称为“奥马哈”圣人,在这个远离华尔街的地 方,他用博克希尔这家纺织厂企业控制了很多公司的股权,博克希尔如同一个spv,利用它充当面纱,进行投资活动,这些投资活动进行的隐蔽和机密,大多数人 不知道它背后的操纵者是谁。米尔肯之所以在垃圾债券市场如此神通广大,就是在于他拥有广泛的网络,在别人按照常规做事的时候,他早已经得知幕后的消息,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暗箱操作,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一句话也许说的很现实,但非常真实,它是“无私被当作一层面纱,掩盖内在的自私和贪婪”。我们不从伦理上评价它的对错,从策略的角度讲,这种做法是最优的。
4、做别人不做的事情
做大多数人同时做的事情,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大多数人得到的结果。因此,要想多得到一点,必须多做一点,做的不同一点,只有如此,才能显出特殊性。
米尔肯在大多数投资银行家纷纷抢着进入摩根和美林这样的公司的时候,他则选择了留在一个不知名的德莱克塞尔公司专攻垃圾债券的课题,这个课题是华尔街上无 人问津的,而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没有价值的,米尔肯才努力研究它,最后成为了这方面的权威。类似的还有马丁利普顿和马丁西格尔,前者是第四次收购浪潮中 的著名律师,他发明了很多反收购的策略,最著名的是“毒丸协议”。在那个年代里,和别的律师不同,他顺应了潮流,走了一条别人不走的道路,率先开辟了反收 购咨询业务,而自己也凭借这个法律领域的创新成为华尔街炙手可热的并购律师。后者是一个明星交易员,他和其他人不同,没有做传统的业务,和利普顿一样,顺 应潮流,研究起收购方面的课题,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做别人不做的事情,就意味着出类拔萃的可能。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人,叫丹尼斯·利文,这个人不学无术,旷工,迟到早退,专攻左道旁门之 术,也就是说,研究小道消息,但是,凭借他灵通的线索,他服务的很多公司为此受益,他本人也因为做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而拿到了高薪。
❺ 米尔肯的百科名片
创造性人物--美国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
很多中国同胞对米尔肯并不熟悉,他辉煌的时候,我们还一片懵懂,等咱睡眼惺忪的明白点事儿的时候,人家已经不玩了。因为,1990年4月20日,米尔肯被美国司法部判决终生禁入证券业,那一年,他44岁。
判了八年的唐万新,也没说禁止入市啊!要不要采访,能不能播出,让我们这些好孩子习惯性地犹豫了一下,然而只上网匆匆google一下,我们就灶老认定,值!不能说别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但你能说,创造了金融新天地的“垃圾债券大王”,《华尔街时报》认定的“最伟大的金融思想家”,《生活》杂志评选的“改变了80年代的五位人士之一”,号称自J.P摩根以来美国金融界最有应影响力的风云人物,是没有意义的吗?待到万里迢迢地赶到洛杉矶参加一年一度的米尔肯基金全球论坛,看到与会的三十几位诺贝尔得主,看到时代华纳、迪氏辩磨斯尼的CEO们,我彻底服了。按我的美国朋友的话说,why not?那些大歼斗公司的老板们为什么不来,没有米尔肯的昨天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为什么?”“因为他太聪明了!”乍一听似乎是个所答非所问的回答,可却是另一种的一语种的。
不要以为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MCI、美国有线新闻网这些今日须仰视才见的巨无霸多么根红苗正,二十年前也和咱们如今占中国企业数量99。6%的中小企业一样,为没钱而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而大企业则吃香喝辣,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如众星捧月一般。可是,华尔街出现了米尔肯。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些大型文化反思作品和潮流的影响下,正值青春期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比着出“思想”,你说“开卷有益”不对,我就说曹操可是大好人,可那种批判与质疑的思维模式还没固化成精神特质就随着青春远去了。说到底,还是对想批判的东西认识不深。不像米尔肯,从小就给当会计师的父亲做义工,然后发现,父亲说的不一定对呀!“永远不要忘记,生意场上信誉第一,而信誉的创建是从财务报表开始的。”这也正是传统的华尔街投资规则——过去比未来更重要。
这一切,被年仅25岁的米尔肯彻底颠覆了,从经营那些从高等级债券滑落为垃圾债券的“坠落的天使”入手,到主动找垃圾——一些低等级甚至无等级的但是有前景的小公司,他们通常意味着投资利息高、风险大、对投资人本金保护较弱的债券,一个为华尔街所抛弃的群体。在米尔肯眼中,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拥有的“所有权债券”,在利率风险很大的时期反倒能保持稳定,因为其回报是与公司的发展前景相连,而不是同利率挂钩的。在市场行情下跌或剧烈动荡时往往意味着较小的风险。
于是,他创建了高回报债券的包销市场,为那些新兴公司甚至高风险公司筹措资金,甚至进行“蛇吞象”的杠杆收购,米尔肯成为小公司的天使,却被那些缺乏活力的大公司恨的咬牙切齿。由于听从米尔肯的意见购买的债券总是能获得高收益,投资公司对他的判断高度信任,如果需要,他甚至可以筹措出购买GE的资金量。“我们真正的业务是给企业找到正确的融资途经”。采访中,米尔肯这样解释自己曾经的工作。“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取金钱和进入资本市场的权利,是看他的能力。而不是看他的父母是谁或是曾在那所名校就读。”
如果米尔肯同意为某项目出手,你就瞧好吧!标购公司会接到一封发自他供职的德雷克斯公司的信函,声称“有高度信心”为收购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而债权人根本不管收购方如何看上去不过是只小癞哈蟆,借款额与收购方的估值无关,而与标购公司有关,有米尔肯在,成功后还怕你还不起?所以这封信一旦发出,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能够幸免。
“微软和甲骨文都曾经很小,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两家最大的公司之一”。“从1970年到2000年30年间,美国的小企业创造了6200万个就业机会,但是大企业中有400万人失业。”“就一个国家而言,中国99%的企业都是低投资等级的企业。”米尔肯认为,国家可以不借钱给他们,但个人如果愿意,为什么不呢?个人的投资决定对社会并不构成风险。“如果我们现在不对年轻并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投资,那国家就不会有未来。”事实是,米尔肯在八十年代所做的一切,为美国新兴工业的兴起,尤其是对光纤产业与移动通讯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面对中国的现状,他说:“我再一次重申,我估计中国的第一批企业债券投资者会是想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国外投资者。”在随后的洛杉矶论坛上,我注意到38个主题中,有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债券市场的机会”。
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的一切,使他所在的德雷克斯公司短短4年间,从十亿美金收入的公司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公司,他本人在1986年的佣金所得高达5.5亿美元。然而,在改变美国证券发展史的时候,米尔肯的命运也带来几乎毁灭性的转变。
恶意收购带来的压力最终将米尔肯送上法庭,1990年米尔肯承认六项罪名,包括掩盖股票头寸,帮助委托人逃税,隐藏会计记录等,在当时,如同他所创建的金融工具一样,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据说,宣判时,米尔肯的fans们在法庭外悬挂条幅“米尔肯,我们相信你。”
最终,他被判处十年监禁,赔偿和罚款11亿美元。
1993年,米尔肯被提前释放的时候已是被判了死刑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在他之前,他的家族已有六人死于癌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12-18个月。我们现在知道,13年了,他依然活得很好。
这就是我要说的,智慧是生产力。聪明人干什么不行?!积极而有节制的生活,丰厚的财力,关键是过人的头脑。他把商业规则引入到了癌症研究中,什么闲散产生创造力,什么从基础研究抓起,什么研究成果有门户之别不能共享,统统靠边站!米尔肯等不起!他自己建立前列腺癌基金会,用超常的效率为能出应用成果的研究提供快钱,确定时间,成果共享,于是缺乏研究资金的科学家们纷纷效力于他的门下。昔日的投资大王重写了医学研究的投资规则。在自己的病逐渐好转的同时,米尔肯的另一个身份:大慈善家,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除此之外,不让进入证券市场有什么关系,他号称发现了一个利人利己的巨大市场,他说,教育产业是比垃圾债券大得多的市场。美国的垃圾债券市场每年约2000亿美元,教育市场则高达8000多亿美元。他要办成世界上第一家进入世界最大企业行列的教育企业,在你从零开始的人生每一步,都能让他赚到钱。在1996年创建的知识寰宇公司的成长历程中,你可以看到昔日“垃圾债券大王”的背影。
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对传统地颠覆常常会带来曲径通幽的豁然开朗。望着眼前身材颀长,有些秃顶的米尔肯,我想到的一句最生动的话就是: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❻ 垃圾债券的相关人物
巴菲特所有的投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发布了第四季度年报,显示利润增长到11.8亿,主要是由于其在垃圾债券中获得高盈利。这是其公司从1998年以来第二季度以来最高的利润收益。巴菲特说:“购买垃圾债券证明是利润很高的一项业务。虽然普通股在跌了3年以后价格已经很吸引人,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很少有股票能够吸引我们。”巴菲特在给投资者的信中写到他将关闭其公司的衍生品业务,因为他觉得金融衍生品是“定时炸弹”,很难评估价值。
2009年在垃圾债券上狠捞一笔的巴菲特发出警告,至今的美股形式不适宜买垃圾债券,想要投资回报率上两位数的人纯属做梦。详情参见《巴菲特警告:别碰垃圾债券》。 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驰骋华尔街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是自J.P.摩根以来美国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曾经影响并轻轻改写了美国的证券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找到了一个无人竞争的资本市场,先入为主并成为垄断者。
米尔肯生于1946年,父亲是一位会计兼律师,从小他就帮助父亲进行支票的分类、编制银行的报表和会计账目。
1970年,米尔肯在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后加入费城的德雷克如轿斯投资公司当分析师。他研究发现传统的华尔街投资者在选择贷款或投资对象的时候只看重那些过去业绩优良的企业,往往忽视了它们未来的发展势头,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垃圾债券”的投资贺橡辩之路。
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攀升,信用严重紧缩,刹那间,许多基金公司的投资组合中的高回报债券都被禅缺债券评级机构降低了信用等级,沦为了“垃圾债券”,在投资者眼中,它们成了不能带来任何回报的垃圾。许多基金公司都急于将手中的低等级债券出手,以免影响基金的质量形象。
但米尔肯却敏锐地发现:“由于美国在二战后逐步完善了许多监管措施,旨在保护投资者不会因为企业的破产或拖欠债务而遭到损失,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类大公司是不准许破产的,它的股票并不会停止交易。因而债券的信用等级越低,其违约后投资者得到的回报越高。”他把这些垃圾债券形象地定义成值得拥有的“所有权债券”,并且认为,这些债券在利率风险很大的时期反倒能保持稳定,因为其回报是与公司的发展前景相连,而不是同利率挂钩的。
当时,拥有大量“垃圾债券”的“第一投资者基金”接受了米尔肯的意见,坚定地持有了这些“垃圾债券”,结果1974年至1976年,“第一投资者基金”连续3年成为全美业绩最佳的基金,基金的销售量大增。
米尔肯在德雷克斯投资公司成立了专门经营低等级债券的买卖部,由此开始了他的“垃圾债券”的投资之路。他四处游说,寻找愿意购买“垃圾债券”的人,德雷克斯公司再把这些人变成“垃圾债券”的发行人,很快经他推荐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的“垃圾债券”的年收益率达到了50%。米尔肯和德雷克斯公司则因此声名鹊起,并成为了“垃圾债券”的垄断者。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米尔肯的引领,这种高回报的债券已经成为非常抢手的投资产品了。由于“垃圾债券”的数量有限,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基金公司的购买欲望。
米尔肯灵机一动:与其坐等那些拥有“垃圾债券”的公司信誉滑坡,信用降级,不如自己去找一些正在发展的公司,若放债给他们,他们的信用同那些高回报债券的公司差不多,但正处在发展阶段,债券质量比那种效益下滑、拼命减亏的公司的债券好得多。
于是,米尔肯成了替新兴公司甚至是高风险公司包销高回报债券融资的财神爷,其中与MCI公司的合作堪称经典之笔。MCI公司创立于1963年,仅靠3000美元起家,当MCI向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发出了挑战的时候,米尔肯为MCI筹得了2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使得MCI成功地打破AT&T对长途电话市场的垄断。
1977年到1987年的10年间,米尔肯筹集到了930亿美元,德雷克斯公司在“垃圾债券”市场上的份额增长到了2000亿美元,让米尔肯成为了全美“垃圾债券大王”。
1982年,德雷克斯公司开始通过“垃圾债券”形式发放较大比例的贷款来兼并企业,即杠杆收购。
随着米尔肯成了中小企业和投资公司的财神爷,他个人的收入也随之飚升,如1986年一年的交易佣金收入就曾达到5.5亿美元。
他在金融界的影响也如日中天。1984年12月,米尔肯策划了使他名声大振的皮根斯袭击海湾石油公司的标购事件。标购虽未获成功,却证明了米尔肯有在数天内筹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能力。
由于企业收购需要米尔肯的债券部配合,如果米尔肯同意为收购该项目包销债券的话,德雷克斯公司就为客户发一封信,声明“有高度信心”为收购企业提供必需的资金。这封信的威力无比,一旦发出,没有一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能逃过被收购的命运。因此,不愿被收购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对米尔肯“有高度信心”的信,莫不胆战心惊。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就不断有人状告米尔肯违法经营。法庭于1990年确认米尔肯有6项罪名,这些罪名都是没有先例的:掩盖股票头寸、帮助委托人逃税、隐藏会计记录,但均与内部交易、操纵股价以及受贿无关。
米尔肯最终被判处10年监禁,赔偿和罚款11亿美元,并禁止他再从事证券业,从而结束了米尔肯作为“‘垃圾债券’大王”的传奇经历。
身为一名交易商,米尔肯开创并占领了整个“垃圾债券”业。米尔肯虽被关入监狱,但他的理论未被金融界抛弃。“垃圾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已被广泛接受,成为中小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途径,也是收购企业的重要手段。
1993年,米尔肯被提前释放。1996年,他与家人和朋友一起,投资5亿美元,以教育服务为目标,创建了知识寰宇(Knowledge Universe)公司,然后开始收购和联合相关企业。他收购了制造智能玩具的跳蛙公司,第二年就将其年产值从1700万美元增至8000万美元;他又收购了有良好声誉的学前教育连锁机构——儿童发现中心,作为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基地。知识寰宇公司已有下属企业13家,年产值15亿多美元。
❼ 4既然垃圾债券是"垃圾,"为什么还会有投资者购买它
垃圾债并不是垃圾,它是高收益债券,投资得当的话,是可以刨出金子来的。
垃圾债的另一个名字叫“高收益债”,就是指那些风险和收益率都比较高的债券。
比如说面值100元的一年期零息债券,一般企业燃改轿卖95元,相当于收益率5%。现在有一家企业风险更大,本金保障比较低,那么它可能就得卖90元甚至更低,因为投资人会要求一个更高一点的回报率,在这个例子里等于10%或更高。
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商业巨头,都是通过发行垃圾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的。比如时代华纳、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还有好莱坞著名的影业公司米高梅,都曾发行过很多垃圾债,然后为它们赢得了融资和生机。
(7)米尔肯垃圾证券股票投资扩展阅读:
垃圾债券投资发展史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整个经济增长下滑,所以很多企业就陷入了财务困境,债券的等级下调,然后皮肆被市场抛售。
这个时候市场把它们称为“堕落天使”——其实不单单是七十年代,后来像我们刚说的亚马逊,以及一些大家很熟悉的,像诺基亚、戴尔这些企业,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原来的企业业绩很好,债券的等级很高,结果经营业绩下滑以后,就被下调等级,所以被称为堕落天使。70年代的美国市场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堕落天使,投资者就不再愿意持有这样的债券。
这个时候,一个叫米尔肯的投资银行家就发现,这个里面有很大的商机。因为他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基本面其实挺好的,主要是宏观环境非常低迷,才导致它们的经营业绩下滑,只要挺过这个难关,可能一切就会雨过天晴。所歼脊以米尔肯就开始在市场上大肆地收购这些垃圾债券,然后再拿出去兜售。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很多听了他的投资建议的基金,业绩都变得特别好。
比如说有一支叫做“第一投资者”的基金,因为听了米尔肯的建议,差不多全部持有的都是垃圾债券。结果在1974年到1976年间,这个基金在美国的基金排行榜上,业绩连续排在第一名。渐渐地,这些高收益的债券开始得到了市场的重视,整个市场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投资者们突然发现,原来垃圾债也是可以买、可以投资的。
❽ 垃圾债券
学习笔记:垃圾债券。
垃圾债券分为三部分学习,第一部分概念的由来;第二部分垃圾债券的作用;第三部分中国的垃圾债券市场。
第一部分垃圾债券的来由。垃圾债的另外一个名字叫high yield bond(高收益债),就是指液型那些风险比较高的债券。典型的例子就是:沃伦·巴菲特就曾经买过亚马逊的垃圾债券。
垃圾债券背后的企业基本面其实挺好的,主要是宏观环境非常低迷,然后导致它们的经营业绩下滑,只要挺过这个难关,可能一切就会雨过天晴。
这样的企业被一些投资人看中后重仓持股最终获得不菲收益的过程就是投资垃圾债券,其创始人米尔肯。
第二部分垃圾债券的作用。米尔肯发现垃圾债券之后,在华尔街形成了一种低闹雀猜资金高杠杆撬动好企业的运作模式。是的企业高管人人自危,这很类似于去年的赵薇高杠杆炒作。在美国这种高杠杆炒作方式也没有盛行长久,米尔肯被告金融犯罪判刑。但事后很多学术研究发现,垃圾债加杠杆收购这件事情对美国企业的更新换代其实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第三部分中国的垃圾债券市场。在中国也有垃圾债券,只是由于垃圾债券风险高,而国人对于经济的无知,对于风险的无知,从政策层面就禁止了大众参与这种游戏。
在中国,是有垃圾债市场的,但是名字不叫垃圾债,叫中小企业私募债。为了保护无知的散民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最低准入门槛是500万,如果你没有这个资金的话是不准投这个市场的。而有这个资金实力的人也不会无缘故炒作这类证券。因此,在中国垃岁差圾债券一直处于小冷门投资产品。
❾ (四十一)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
垃圾债券,现在听起来好像毫不值钱,确实,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垃圾债券很少有人关注,但是有一个人改变了这一切,让整个华尔街像追逐金子一样追逐着垃圾债券,这个人就是被称为 垃圾债券大王的迈克尔米尔肯 。
迈克尔米尔肯1946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犹太人社区,性格内向特立独或圆镇行,大学期间,他从不参加社交活动,而是一个人躲在图书馆专心学习专业。1970年,他从沃顿商学院以全A成绩毕业之后来到华尔街德崇证券公司,任高风险债券分析员。
美国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从AAA到D总共是分为十级,前四个是投资级,以下为投机级,也叫作做高风险债券。 因为债券信用评级低,经常会发生债券到期之后无法偿还的现象,于是就给他们起了一个外号叫做垃圾债券。
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和美元疲软的影响,很多美国企业陷入经营的困难,他们发行的债券评级也被下调,由原来的投资级变为垃圾级,债券价格大幅下跌。但是有些企业在度过困难期之后经营好转,债券评级被上调,价格也跟着大幅回升,米尔肯从中看到了机会,他专门选择凤凰变乌鸡的债券。当这些债券的价格跌到足够低的时候,他就会大量的买入结果,结果他所在的基金从1974年到1976年连续三年成为全美业绩最佳。
但是从优质债券初步沦落为垃圾债券的速度太慢了,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米尔肯认为 与其坐等逐步形成的垃圾债券,还不如主动的制造垃圾债券来满足市场。 他把目光锁定在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和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身上,这些企业由于资产不多,利润微薄,信用评级都不高,但是米尔肯认定他们会成长为凤凰。
他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对年轻并且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投资,那国家就不会有未来,于是他用发行垃圾债券的方式为这些企业筹集资金。从1977年到1987年,米尔肯通过发行垃圾债券筹集到930亿美元,他的低等级债券经营部在垃圾债券市场份额达到2000亿美元,米尔肯也成为了华尔街公认的垃圾债券市场的大人物之一,但是真正让米尔肯赢得垃圾债券大王称号的还是他 对杠杆收购大力支持 。
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低迷,股票价格是大萧条以来最低的,那个时候 买企业比创办企业划算,由此美国就掀起了新一轮的兼并浪潮,也叫第四次重组重组浪潮。 那么这轮重组,一般都是从二级市场下手,恶意的收购比较多,而且 蛇吞象式的杠杆并购 就成为一个主要的特点。
1985年年初,米尔肯的一个老客户三角工业公司找上门来,他们想收购芝加哥的一家制罐公司——国民制罐公司,但是没有足够多的钱。当时三角工业公司的年收入只有2.91亿美元,而国民制罐公司的年收入是19亿美元,这是一起典型的蛇吞象。
米尔肯对他们想法很感兴趣,爽快地答应为他们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 米尔肯先找到一家银行,腔磨让他们贷款给三角公司,抵押物就是被收购对象的资产,米尔肯保证他随后将为三角公司发行垃圾债券用来偿还银行的贷款。 当时的米尔肯在垃圾债券市场呼风唤雨,银行当然非常乐意接下这一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1985年衫粗的3月中旬,三角工业公司宣布以每股41美元的价格收购国民制罐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在4月4号,双方达成了协议,交易价格是每股42美元,这桩并购总共是耗资4.65亿美元,而三角公司仅仅拿出了7000万美元,剩下的都是米尔肯的垃圾债券提供的资金。这是米尔肯亲自导演的第一桩小鱼吃大鱼的游戏,而从此以后,米尔肯在并购市场上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仅1986年,米尔肯就包销了125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
米尔肯 使垃圾债券从普通投资品变为并购工具 ,他在华尔街的名声达到了与摩根比肩的程度,时的石油大王皮塞斯,传媒大亨默多克,世界最大并购基金KKR,都曾经请求米尔肯帮助他们发行垃圾债券并且完成大并购。然而好景不长,1990年,米尔肯被控因为利用次级债券操作市场,借用他人名义购股,以及谎报控股权等等被判处10年监禁,禁止从事证券业。
米尔肯离开了华尔街,但是垃圾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已经被华尔街广泛的接受,它成了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企业并购中离不开的有力武器。华尔街日报称他是最伟大的金融思想家, 米尔肯改变了摩根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法则,创造出小鱼吃大鱼的并购工具,永久的改变资本市场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