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忽见陌头
扩展阅读
股票捆绑的银行账号忘记 2024-11-24 10:27:35
护手霜排名 2024-11-24 10:23:20

忽见陌头

发布时间: 2024-10-05 01:07:07

1.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什么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闺怨》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释义: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

主旨赏析: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2.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出处】《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忽见陌头扩展阅读

1、《闺怨》创作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2、《闺怨》鉴赏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3. 闺怨原文及翻译

《闺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诗歌,下面是《闺怨》的原文和一种翻译:

1、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翻译:在闺房中的少妇不知愁绪,春日里凝妆出现在翠绿的楼阁上。突然看到街头杨柳的娇嫩色彩,后悔嫁给丈夫,让他去追求封侯的荣华。

闺怨诗歌背景

《闺怨》这首诗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和婚姻制度。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家庭的封闭环境中,整日无法外出,只能在闺房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她们的社交圈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追求个人的兴趣。

此外,婚姻在古代社会被视为重要的家族联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女性的婚姻往往由家长或者长辈决定,注重门当户对和家族间的利益考量。很多时候,女性的婚姻并不是由自己来选择,而是被迫嫁给亲人或者富贵人家为了家族的利益。

因此,《闺怨》的背景就是古代妇女困境中的写照。诗中的少妇感到愁苦和遗憾,她在闺房中无法自由行动,对婚姻的选择感到后悔。她对外面的美景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使她产生了不满和痛苦。这首诗揭示了古代妇女的真实情感和对束缚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