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氏改名———皇民化运动一瞥
在昭和十二年(1937)之后,随着对中国的全面战争推进,日本帝国内的殖民统治接近尾声,皇民化运动达到了高潮。殖民政府不仅推广日语和民族文化,还触及了殖民地人民的传统姓名,这在朝鲜半岛被称为「创氏改名」,台湾则是「更姓运动」。像「高木正雄」、「岩里政男」等名字,正是这一运动的产物。
台湾在日据时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统治,早期的高压政策使得抗日力量逐渐消沉。随着「内地延长主义」的实施,台湾被纳入帝国的同化计划,日语教育普及后,皇民化进一步推进。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殖民政府担忧汉人台湾可能成为内部反抗的威胁,同时寻求台湾的支持,于是开始推行「内台如一」的口号,鼓励汉人改用日本姓氏。
1940年,台湾总督府发布法令,鼓励「自愿」改姓,但规定严格,如不得使用历朝天皇名讳等。尽管如此,为了在殖民政府中获得优势,许多人巧用汉字进行改名,如「黄」改「共田」、「周」改「田口」等。到1943年末,约有2%的台湾人口改用了日式姓名。然而,战争末期,殖民政府为征兵放宽限制,但已无法挽回局面,许多精英最终在战后回归汉姓。
在朝鲜半岛,「创氏改名」是强制性的,特别是1940年后的法律规定,几乎每个人都必须创造一个日本式姓氏。原固有的大姓如「金」、「朴」等面临改变,政府认为这有助于行政管理和同化。然而,这种政策不仅仅是改名,还涉及创造「氏」的概念,原本不存在于朝鲜的社会结构中。一些人被迫接受「倭名强要」的痛苦,而真正的日本化姓名使用比例远低于强制改姓的数字。
到了战后,军政厅发布命令,正式取消了日式氏名,许多人心怀不满,甚至用讽刺的名字表达对殖民统治的不满。最终,随着战败和朝鲜解放,这一运动成为历史,传统的朝鲜姓名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