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朴作品赏析
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是对唐明皇思念杨贵妃凄楚情怀的深刻描绘。从马嵬坡的兵变,到杨贵妃的缢死,再到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回长安,退居西宫养老的凄凉境遇,剧作以唐明皇面对杨贵妃画像,百感交集的心情为线索,展现了他的复杂心理状态。
“端正好”至“呆骨朵”五曲,抒写了唐明皇面对杨贵妃真容时的怀念与感伤。通过唐玄宗的叙述,展现了他孤辰难熬,新添白发,思念成灾,对往昔笙歌筵舞的追忆,以及对杨贵妃生前娇态的想念。但如今的“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桐,不见倾城貌,抒写了唐明皇对往日繁华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怅调。
回到寝殿,夜色更加昏暗,景物更加衰败,唐明皇的内心也更加忧伤。从“芙蓉花”至“黄钟煞”十三首曲文,抒写了唐明皇的寝殿惊梦。前三曲写唐明皇入梦前的孤寂和焦躁,通过暗淡的串烟、昏惨的银河、喧闹的秋虫、满地的阴云、狂恶的西风、飘落的败叶、琅琅的殿铃、簌簌的朱帘、叮当的铁马,营造出一种凄凉、阴惨、焦灼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唐明皇孤寂、忧郁、烦躁的心绪。
“倘秀才”至“双鸳鸯”二曲,直接写梦会。唐明皇刚刚入睡,就梦见杨贵妃请他长生殿赴宴,往日的荣华富贵又浮现在眼前。然而,转瞬间睡梦又被惊醒,一切皆成虚幻。梦醒之后,内心更加感伤。
白朴把视野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梧桐雨。以下数曲极力铺叙“秋夜梧桐雨”的自然景象,抒写唐明皇孤凄、愁苦、顿乱的心境。通过梧桐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唐明皇内心的哀伤,也描绘了一幅凄凉、阴惨的画面。通过梧桐雨的描写,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方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绘雨打梧桐的意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孟称舜评价:“只说雨声,而愁恨千端,如飞泉喷瀑,一时倾泻。”这几句曲文,将梧桐雨作为唐明皇情绪的载体,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水乳交融,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堪称绝唱。《梧桐雨》第四折与《汉宫秋》第四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成就,使《梧桐雨》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1)梧桐雨白朴扩展阅读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