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晶报
扩展阅读

晶报

发布时间: 2021-05-04 17:33:44

❶ 晶报的刊物优势

新兴的都市生活类报纸,版式新颖,印刷大气美观,阅读舒适,报道领域比较全面,色彩与图片赏心悦目,报纸给人充满时代朝气的感觉。
(一)发行量优势
《晶报》2001年8月1日正式创刊,创刊仅 两个月,创下了日零售量达近20万份的奇迹。2002年1月诞生仅5个月的《晶报》发行量一举突破50万份大关,2003年《晶报》的发行量已达60万份 ,而且区域日广 ,在深圳本地发行市场稳扎稳打的同时 ,向周边地区进行强力的辐射 ,迄今《晶报》在东莞、广州等地区的发行量已高达10多万份 ,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媒体 ,深圳报业集团的又一艘护卫舰。
(二)广告优势
《晶报》目前的广告已涉及数十个不同的行业 ,上百个国内国外知名品牌选择了《晶报》。2003年1月以来,《晶报》的广告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稳健高速增长,前景未可限量。
(三)广告价值
1.读者忠诚度分析
《晶报》的忠诚读者(经常阅读+比较经常阅读读者)比例为99.2%,其中,高度忠诚读者占85.6%。该数据一方面反映出《晶报》在当地的影响力之大和其可读性之强,受众面广;另一方面对于连续性投放的广告来说,这样的目标群体对广告接触频次较高,广告的投放效果会更好。
2.报纸来源分析
《晶报》读者读报超过1小时的读者比例高达67.5%,可见,报纸这一媒体形式是《晶报》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换而言,报纸传达的信息容易被《晶报》读者接受。

❷ 晶报的社长致辞

《晶报》是2001年8月创刊的,当时之所以考虑创办这么一份都市类的市民报纸,主要是因应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媒体竞争。众所周知,国内的传媒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国外传媒借着我国加入WTO的契机也厉兵秣马伺机而动,全方位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一家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报业集团,在办好机关党报的同时,新的情势下如何别开新声,以为群众所认可、所喜爱、所信赖的形式走进他们的阅读视野,成为反映、影响、引导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盏精神航灯,同时也成为集团旗下一支报业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这些年来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两年前创办的这份《晶报》则是这种思考的现实努力。
在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下,在集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两年来《晶报》的同志们在探索自己的媒体角色和谋求自己的市场定位方面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努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而且迅速地增长,应该说,已经部分实现了当初的创办初衷。
从新闻报道方面来讲, 《晶报》始终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报道宗旨, 始终坚持并弘扬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的办报思路,写群众身边事,说群众心中话,想群众脑中想,建树了自己面向广大都市民众的阳光品格和独特的媒体形象。
在国际报道、文体报道和以舆论监督为特色的本地新闻方面,《晶报》更是多方着力,持续开拓报道领域,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推出了一大批诸如《直击私宰生猪》、《戏剧与悬念》、《我的眼睛为何饱含泪水》等社会反响强烈的新闻报道。
与此同时 ,凭借着新闻报道建构起来的竞争优势,《晶报》在市场经营开拓上也取得了斐然成绩 。报纸发行方面,《晶报》后来居上,目前日总发行量和日零售量都已跃居深圳市各大平面媒体的前茅,同时还辐射到东莞、惠州、广州等周边城市,快速成长为深圳的又一影响广泛的主流媒体。
在广告开拓方面,《晶报》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收入总额年增长超过了100 %,成为深圳报业集团内部又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服务至上、权威准确、覆盖广泛、效果卓越的市场形象。如此大型的日报,创办两年来即可在经济上开始盈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晶报》两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我们相信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为追求目标的《晶报》在迎来灿烂霞光之后,还将为自己的非常品格继续着自己的非常努力,同时也期待着社会各界对《晶报》继续给予充分的关注与大力支持,让这棵业界新苗吸吮着阳光与雨露,继续茁壮成长,并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❸ 深圳晶报和晚报哪个好看

南都咯

❹ 深圳哪里订报比较优惠啊、像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晶报

你买了报纸/.那有写.你就直接一订订半年或一年了就可以了.其实价格都差不多

❺ 在深圳,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深圳晚报还有南方都市报,哪个报纸的发行量最大,分别是多少

晶报发行量最大,深圳晚报和深圳商报排在其后,深圳特区报次之,现在深圳没人看南方都市报了。

❻ 晶报是什么报

深圳晶报

❼ 深圳晶报是一个什么报纸啊

网络上是这样介绍的:《晶报》是深圳的新兴媒体,依托实力雄厚的深圳报业集团,在创刊后超常规发展,迅速壮大,如今已是深圳最优秀的平面媒体之一。她秉承“阳光媒体,非常新闻”的办报理念,亲近大众却不迎合,保持自身品味,因而其读者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知识水平高、消费能力强,是社会的主流人群。这使得《晶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均较强,。。。。。

❽ 晶报是什么报 / 为什么要叫晶报呢

《晶报》是深圳的新兴媒体,依托实力雄厚的深圳报业集团,在创刊后超常规发展,迅速壮大,如今已是深圳最优秀的平面媒体之一。她秉承“阳光媒体,非常新闻”的办报理念,亲近大众却不迎合,保持自身品味,因而其读者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知识水平高、消费能力强,是社会的主流人群。这使得《晶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均较强,可以使得在《晶报》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其在市场上的增长前景不可低估。 从新闻报道方面来讲, 《晶报》始终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报道宗旨, 始终坚持并弘扬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的办报思路,写群众身边事,说群众心中话,想群众脑中想,建树了自己面向广大都市民众的阳光品格和独特的媒体形象。

❾ 晶报的历史沿革

上海《晶报》 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小报之一,由浙江嘉兴人钱芥尘 创办。
上海《晶报》于1919年3月3日创刊,余大雄主编,本为《神州日报》附刊,随《神州日报》免费附送,也单独发售。嘉兴发行后广受好评,而《神州日报》积重难返,依靠上海《晶报》的收入贴补开支才得以勉强维持,“每逢附有上海《晶报》的日子,销数便大增,没有上海《晶报》的日子,销数便大减”。1927年春,余大雄将《神州日报》转让给其友蒋裕泉接办,自己全力经营上海《晶报》。蒋接办《神州》未久,即因事休刊,上海《晶报》亦正式独立,直到1940年5月停刊,历时21年。
上海《晶报》三日出版一期,又创刊于3月3日,遂取名为“晶”,其版式为横方型,分成内外四版,外面一、四版为广告版,里面二、三版为文字版,初期每版分成八排,用老五号字排版,每篇文章的题头字,将写稿人原稿上的亲笔字刻成木刻,嵌在篇首。三日刊的模式,开创了上海报刊史上的先河,此后十年间,三日刊小报在沪上风行一时,“社会上对于小报,也大有非看不可之势了”,“小报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上海《晶报》造成的。”
上海《晶报》的确切销售额难以查证,一说每期实销二万余份,一说1922年时销量增长到五万多份,就小报而言已相当可观。但实际阅报人数则要大大高于这个数字,1923年,一篇上海《晶报》创刊四周年纪念文中称:“本报每期虽尚未能销到十万份,但看本报的,或者不止十万人也未可知。”1923年10月6日,上海《晶报》开始推广到苏州,随上海报纸中在苏州销量第一的《新闻报》附送三期,此时上海《晶报》在上海销数,已“占了第三名的位置”。上海报贩街头的叫卖吆喝声中,“小晶报”和“老申报”比肩同列,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可略窥一斑。与其他上海小报类似,上海《晶报》的读者主体多为中下层市民,如大中学生、普通职员、店员等。但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并不限于此,它也得到一些政府要员、各界闻人或海上寓公的喜爱,如王揖唐、张学良、叶恭绰等都对上海《晶报》表示关注。名人题字更是常见于上海《晶报》,1933年11月6日,为庆贺上海《晶报》改三日刊为日刊,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题词“小报之王”。
上海《晶报》的新闻来源于非正规渠道,不雇用访员,也不依靠通讯社,其稿件多出自上海洋场文人之手,除长篇小说外,大多不支付稿酬。编辑余大雄交游广阔,人称“脚编辑”,为征集稿件不惮四处奔波,有人戏称其“搜括朋友著作,狠于官场之刮地皮”。
上海《晶报》创办时有两位著名主笔,一为张丹斧,一为袁寒云。张以诙谐隽永的小品文独创一格,体裁正适合于小报刊载,时人赞誉“小报文体之开创,实由丹斧作俑。”袁寒云则撰《辛丙密苑》长篇笔记,记述北洋掌故,连载上海《晶报》,使上海《晶报》销数大增。此外,编辑刘襄亭负责排版、校对、看样。除了张丹翁与袁寒云,上海《晶报》上比较固定的作者,较早如包天笑、钱芥尘、汪破园、李涵秋、孙癯蝯、毕倚虹、步林屋等人,后来加入的如刘襄亭、张恨水、周越然、萧鉴冰、孙东吴、冯小隐、张豂子、周今觉、冯叔鸾等。偶然为之撰文的如如叶楚伧、邵力子、张超观、何海鸣、夏奇峰、胡寄尘、周瘦鹃、唐志君、汪仲贤、苏少卿、杨怀白、舒舍予等。不过在上海《晶报》上撰稿的作者多使用笔名且时常更换,需要注意辨明。
上海《晶报》的作者班底其实是透过余大雄、张丹斧等人的关系网络而构建起来的。 藉由人际网络的建立,上海《晶报》旗下聚集了一批涉足各个领域的文化人士,其中不乏律师、医师、报纸编辑、通俗小说家、自由职业者、海上寓公、洋场才子,既保证丰富的稿件来源,又使该报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面貌,故张丹翁将晶报比作一锅“任何作风皆有”的“大杂烩”。秦绍德将上海《晶报》定义为“熔新闻、文艺、知识、娱乐为一炉”的综合性小报。上海《晶报》初期偏重文艺,后来重心逐渐向社会政治转移。除了受时事影响之外,其风格常随着主要撰稿人的兴趣而转变。1935年,余大雄曾将上海《晶报》历史划分为四段:第一期,注重小说、剧谈和花事;第二期,变为打笔墨官司;第三期,袁寒云、周今觉加入后,颇注重考古;第四期,毕倚虹、包天笑、钱炯炯执笔后,渐多批评时事。
就上海《晶报》而言,便不甘于将自己定位于“小报”,反而竭力与大报一争短长。余大雄将上海《晶报》的办报宗旨确定为,凡是大报不敢登、不便登、不屑登的,上海《晶报》均可登之。矛头直指大报,大有开辟一条新的话语脉络、分庭抗礼的意味。有人以“小报大王”之号相赠时,丹翁半开玩笑地提出异议,“上海《晶报》本身是小报,可不愿意和同类争这个元首位置”,“既做元首,必得不劳而获的在各大报中间做个元首”,仅就上海《晶报》撰稿的十几位文人,分一两位出去,“主持一个大报,那个大报,也比别的大报高的多了”。小报的短处反被宣扬为优势,虽然是三日刊,“还嫌不能达到海内第一张报的位置,如何敢日日发刊呢”;虽然篇幅短小,“就是小小的一张纸聚了若干名流,来竭力帮忙,也还愁未能得到海内第一张小报的声誉哩”,相应的,大报的价值则被大肆贬低,“五大张六大张的同业”,恐怕大半是“没关系紧要的事实,毫无价值的文章”,“虽说充满了几大张纸,白白教看的人不是费脑筋,就是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