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中关村二小霸凌
扩展阅读
洛阳泪业股票代码 2025-01-16 08:13:51
股票一次买多少划算 2025-01-16 07:53:18
过了零点可以买股票吗 2025-01-16 07:41:12

中关村二小霸凌

发布时间: 2021-05-05 14:35:41

Ⅰ 停止霸凌,孩子被欺负应该怎么办

方法其实还是很多的。

我们云学Time曾经写过两篇文章来深挖这个严肃的话题!这里我贴出一些文章的片段。

一、面对欺负——5岁及以下的孩子

首先,我们认为,所有霸凌其他小朋友的孩子都是从欺负别人开始,而所有被霸凌的孩子,都是容忍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致使霸凌者得寸进尺。

如果我们从根源找起,就不得不从谈到“欺负”。

那么什么是欺负?英语中欺负叫Tease。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攻击性行为,它可以是生理的拳打脚踢、言语的讽刺嘲笑或关系性质的——没有人想和你玩。

2001年,北师大发展心理学教授张文新就曾推算出,中国近1/5的孩子都面临过被欺负的问题。

孩子慢慢长大,家长也无法24小时呆在孩子身边,所以孩子被欺负貌似是一件很难避免并且需要靠运气才能躲开的事。

但父母能做到的是,从小就要教育TA 被欺负时应该如何面对,以及被欺负后又该如何处理。

我们整理了下面实用技巧,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演练是个好办法!

父母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预演各种被欺负的情况,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TA用正确的方式,保护好自己。

2. 勇敢!勇敢!勇敢!为自己挺身而出。

面对欺负时,首先不能退缩。

不是说直接让孩子开打,而是气势不能输,不能让别的孩子给自己贴上软柿子的标签。

3. 镇定!镇定!镇定!大声说“不!

直视对方的眼睛或鼻子,大声说“不!”或者“停!”。

教给孩子有效的语言以及教他们如何进行语言交流。即使是很年幼的孩子你也可以训练TA学会举起手,并坚定地对威胁TA的人说“住手!”

4. 寻求他人的帮助。

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都是TA坚强的后盾,当自己受到伤害,一定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把自己遇到的糟糕的事情说出来,这并不是件丢人的事。

以上这些方法都应该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教授,这样,即便是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们也能知道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

可能大家也发现了,上面所说的应对方法中并没有涉及到主动出击。

这是因为我们不提倡5岁以下儿童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去处理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的矛盾。

因为儿童早期的经历会形成一个持续一生的反应模式,不采取暴力,也是为未来,能遇事冷静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竟就算是成年人的世界,也不能一言不合就开打。如果孩子同样面对着一个法律终将会健全起来的国家,那么,不开“暴力”的这个头,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面对霸凌——6岁及以上的孩子

霸凌是比欺负更高一级的存在,它更有可能出现在6岁以上孩子们的世界。

儿童期经常欺负别人的小朋友,长大后他们极有可能成为霸凌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体格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发育。身强体壮,人高马大,成为了霸凌者必要的条件之一。

什么是被“霸凌(bullying)”?挪威心理学博士Dan Åke Olweus曾这样定义它:

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简言之就是遭到高频率恶意骚扰。

中关村二小的这位被霸凌者也有过一年多被欺负的经历。

三年级被起外号侮辱,四年级经常被推搡踢撞,而霸凌者正是那一言不合就喜欢动手的一方。


面对霸凌,孩子又该如何处理?

上述几条对抗欺负行为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霸凌,但还需补充几条tips,请参考这些建议:

1. 远离喜欢欺负人的孩子

尽量避免孩子接触那些有暴力倾向、喜欢欺负人的霸凌者,不给TA提供霸凌的机会,明哲保身以减少伤害。

2. 锻炼身体

身体瘦弱也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弱不禁风一看就很好欺负,这肯定不行!

强身健体,学会一些必要的防身手法,让自己看上去精神气十足,才不会轻易被霸凌者欺负。

3. 结伴同行

霸凌往往都是发生在人少,冷清的角落,如厕所,空荡的走廊等。

如果孩子感觉到有人针对TA搞恶作剧甚至做更恶意的事情,家长应第一时间取得和老师的联系,并明确告知孩子不要单独行动,甚至去厕所都和好朋友一起。

这样也能减少霸凌者对自己下手的几率。

4. 镇定勇敢地面对,不能哭!(و*•̀ㅂ•́)و

告诉孩子,就算不幸遭到霸凌者的挑衅,也要勇敢、镇定面对!并且一定不能哭,否则正中了霸凌者的下怀:TA们希望看到的就是你软弱的样子,这会让他们得到巨大的心理满足。

一旦示弱,就极有可能遭遇霸凌者的第二次、第三次找茬。

5. 运用语言的力量

让孩子记住,语言也可以是强有力的存在,只要孩子有足够强大的内心。

如果要和霸凌者对话,应该怎么说?

•深呼吸并反问,与TA斗智斗勇。

如:

霸凌者:“你是个傻帽/白痴”

被霸凌者:“我是傻帽/白痴那你是什么?还喜欢和傻帽/白痴聊天?”

最好能一句话噎住他,然后无视并抬头挺胸走开;

•镇定自若以幽默的方式反击。

如:

霸凌者:“我看你不爽很久了”

被霸凌者:“或许你长大了就不会这么看我了”

•以无所谓的态度回应霸凌者。

“你是个傻帽/白痴,”

“所以呢?你说是我就是了吗?”

•大喊对方的名字引起他人注意,尝试制止TA 的行为。

不要试图和霸凌者讲道理或者有过多的交流。正确做法是说完该说的话,转移了霸凌者的注意力,然后迅速离开,到人多的地方去。并将自己经历的事告诉父母,老师,必要时报警寻求帮助。

6.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当周围没有其他人能来帮忙,呼救也没有得到回应,并且霸凌者不是第一次对自己动手,曾经告知老师也没能得到解决。

那么,如果对方再次动手,我们同意“打回去!”。

但也要控制好力度,不要过于拼命,并且还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关键部位,头、胸口等处,适可而止。打完后再去找老师报备,告知老师自己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选择动手自保。

7. 不承担他人的过错

帮助孩子尽快脱离霸凌的阴影。生命是短暂的,不要把注意力总是集中在被霸凌后的伤痛中。告诉孩子,因为别人犯错,而让自己难受,这并不划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一半左右的霸凌者来自有虐待倾向的家庭。与其他同龄人相比,霸凌者有更多的反社会人格倾向,在成年后也更可能触犯法律(Haynie et al., 2001)。

所以,霸凌者的家长也应该注意,不要再沾沾自喜以为自家孩子多厉害。李天一都坐牢了,孩子以后若是犯法,难道家长就一定能为TA一手遮天吗?

所以,该教的教,该管的管,该从自身找原因的就去找。

三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施暴、折磨、殴打同学遭重判也是今年才发生的事。在这,我也很想对所有霸凌者的家长说一句:

您要是想一辈子干给孩子擦屁股的事,那就请继续,总有一天社会会教TA做人。

回到中关村二小这件被闹得沸沸扬扬的事,现在想想,这个事件被广泛传播批判其实也是件好事。

暴力就像城市里太阳照不到的阴暗面,隐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果不曝光这么几起,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事情发生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家长们势必一脸茫然不知该如何处理。

当然,我们都希望这样的霸凌事件永远不会发生……

但是一旦发生,我们也都该知道如何处理!

Ⅱ 如何看待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

从多个角度看吧,肯定谁都有责任,不能一味的指责一方

Ⅲ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

2016年12月,就读于中关村二小的斌斌(化名)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孩子一身。
中关村二小13日,披露此事基本经过及调查情况,并表示对该事件发生“深深自责”,对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伤害“深表歉意”

Ⅳ 校园欺凌属于黑恶势力吗

“校园欺凌”是恶势力变异不可小觑!
如今社会舆论在哗然与愤怒之际,最大呼声就是希望政府对治理“校园欺凌”要有所作为。我记得,在校园暴力频发期就有过这样的建议,进行有效的校园欺凌防治。首先是要推动教师对欺凌事件的研究,提高教师处理欺凌事件的能力,落实欺凌通报机制与处理流程。其次,需要在课程中导入生命教育和人权教育,建立学生正确的反欺凌观念。可惜的是,学生以成绩为主当下,根本没把“校园欺凌”当回事。
事实上,不是因为有了“校园”二字,“校园欺凌”就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己的事情,因为“校园欺凌”有太多的社会属性在其中,只因在每一件“欺凌”中,我们总隐隐约约感觉到“不良人”的黑手伸进校园。另外,“校园欺凌”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因为问题学生有可能成为问题公民,问题公民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所以解决校园欺凌必须采取采取综合之策。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共同行动。必须深刻认清产生校园欺凌的社会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家长在“潜伏期”介入欺凌事件是最有效的。但也很可惜,由于家长的公务繁忙或粗心大意,若孩子不主动求助,往往要等到“爆发期”才知道,这时被霸凌者的身心已遭受严重伤害。
我们必须警觉,不良书籍、影视作品、与网络暴力思想对学生影响巨大的。在学校,一切向分数看齐,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形同虚设等,都是“校园欺凌”抬头的原因。 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不能再简单看待“因为无知,所以无惧”。而是要本着“要早防治、快根除,”的积极态度,不能让“校园欺凌”这枚毒瘤野蛮生长!

Ⅳ 是不是校园欺凌,谁说了算

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国外一般认为主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倚强凌弱,双方在力量上存在差异;二是有重复性,也就是反复实施;三是造成伤害后果。在中国如何处理校园欺凌、如何定义校园欺凌?“在中国认定是否构成校园欺凌,我认为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要素:首先校园欺凌指的是学生之间发生的行为;二是主观上存在故意,即蓄意或恶意欺负其他学生;三是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或侮辱行为;四是造成伤害后果。”佟丽华介绍。

就这四个要素来说,主观故意有时很难判断,同学之间通过肢体、语言和网络等手段实施的开玩笑、恶作剧等行为也可能会给其他同学造成伤害,也就是说,同样的行为和后果,有的可能是校园欺凌,有的可能就是同学之间开玩笑或恶作剧。具体如何认定,还需要结合同学之间的关系、双方日常表现等综合情况做出判断。
那么,这究竟是不是欺凌?究竟谁来认定欺凌?是不是校方认为不是欺凌而是“逗你玩儿”就不是欺凌?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调查、处理校园欺凌行为,在校园内也必须有合法的程序,不能就由学校行政主导调查———由于学校校方也是利益相关方,“事关”学校声誉,因此,就由学校行政处理,很可能被淡化处理,甚至不了了之。对于涉嫌校园欺凌这类行为的调查、处理,应该由学校学生事务中心进行,学生事务中心成立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社区代表和人大代表)共同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进行独立的调查,并在调查中举行听证会、听取当事学生的辩护,根据调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罚,并告知学生,学生如果不服处罚,可提出申诉,学校事务中心再成立申诉委员会进一步启动调查,根据新的调查结果进行处理。
什么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有何区别?
在了解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区别之前,首先来了解几个概念。
校园欺凌:欺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欺凌。校园中霸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
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或校外附近地方发生的打架斗殴、侮辱谩骂等行为举止的事件,一般包括学生暴力、老师暴力、校外暴力三种。
其实,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有持续性,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校园欺凌不仅仅包括肉体上的折磨,还包括了区别对待的软暴力。比如: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与喝骂,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等等。较之前者,软暴力对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伤害更大。
校园暴力则不局限于学校范围,是突发的,性质也更为严重。
但是,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等。
校园欺凌主要包括哪些行为?
围殴打骂、狂扇耳光、强吞秽物、扒光衣服……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因其可以触动社会关注的“痛点”,往往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关注、谈论。但和校园暴力不同的是,校园欺凌往往没有那么血腥、扎眼,不仅是学校,即使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也往往认为并未出现严重身体暴力,没有殴打或者没有造成严重伤害。所以校园欺凌被很多人简单的认为就是一般的同学打闹、闹矛盾,在面对学生甚至家长的反映时,也往往并不足够重视。但必须承认,校园欺凌确实容易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有些造成严重后果。校园欺凌的主要行为可以划分为骂、打、毁、吓、传五个方面:

在言语上: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嘲笑讽刺(阴阳怪气),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威胁、恐吓、强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敲诈勒索,干涉他人的个人财物
在行为上: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除此之外暴力行为、肢体攻击是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由美国卫生公众服务部发布的校园欺凌主要的行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语言和社交,起外号、戏弄、散布谣言或谎言位居前三,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项均属于“软暴力”,而打、扇耳光等暴力行为只占到29.2%。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发生地既有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也有欠发达的青海、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都有发生。 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则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如何建立有效的预防、调查、处理及应对机制
其实在中国,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引发了官方的关注。为治理校园欺凌,今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11月,教育部下发了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将专项治理纳入长效防治,提出“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等多个要求。但是如何将政策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司法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在应对“校园欺凌”危机时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熊丙奇认为,防治“校园欺凌”,建立健全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机制极为重要,没有健全的处罚、惩戒机制,就无法给学生最基本的法规教育。“归根结底,治理校园欺凌,需要依法治教,尤其是明确法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司法机关也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坚持做到不越权、不缺位。针对不同的欺凌行为,只有综合发挥教育、行政和司法的作用,方能让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都得到有效保护。”熊丙奇说。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主任佟丽华也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包括学校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有效应对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及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不论是因开玩笑、恶作剧导致学生受到伤害,还是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学校都应该及时启动相关应对机制,及时有效、专业地处理。包括中关村二小在内的很多学校缺乏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缺乏有效的调查、处理及应对的机制。”
除此之外,佟丽华还为处理“校园欺凌”提出建议:不论是何种校园伤害事故,及时、友好、妥善处理都是对孩子权益的最好保护。从加害方来说,父母要及时教育的孩子,共同向受到伤害的孩子真诚道歉,反思并改正过错;从受害方来说,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要及时、积极处理问题,避免长期处理和矛盾升级给孩子带来更大伤害。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该法律、条例的建设为主,国家要及时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法律、条例,做到上下结合,美国的中小学就严格遵守‘不宽容原则’,学生即使有些小的违法行为也会受到处罚,家长也会受到严格的处罚。;其次应对‘校园欺凌’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对孩子进行家规教育,让家庭教育科学化,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第三,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除此之外,我们的网络游戏、影视剧等往往通过暴力、色情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社会应该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在接受搜狐教育《智见》的采访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介绍。
校园“熊孩子”多受家庭环境影响
面对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认为,首先是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家长们过多的注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对孩子们的表扬过多,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既暴躁又脆弱,到学校碰到挫折之后往往会出现暴力倾向。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恶化,家庭暴力也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社会风气对孩子们的影响也很关键。“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的业余生活都在打网络游戏,但是游戏中充斥着太多的暴力倾向,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暴力、色情内容,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影响。”陶宏开说,“此外,现在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也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学生们之间通过收保护费等方式获取金钱的现象也很突出。”

Ⅵ 对中关村二小学的霸凌事件,你们有什么看法从中引发的一个问题,我们以后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受欺负

北京中关村二小凌晨回应:涉事学生非“校园欺凌”
2016-12-13 07:45:07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中关村二小
原标题:北京中关村二小:涉事学生不足以构成“校园欺凌”
新华视点官方微博12月13日消息近日网曝“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欺凌’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对此,中关村二小13日凌晨对新华社记者披露此事调查情况,认定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同时,校方表示,“对该事件发生深深自责,对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伤害,深表歉意”,将汲取教训,以此为鉴,本着认真理性、客观公正的原则,妥善处理。(新华社记者魏梦佳、梁天韵)

微博截图
早前报道: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真相依然成谜
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事件,近日刷爆了朋友圈。有学生家长称自己的孩子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抱怨学校方面处理不妥。另有“家长”在网上发文称事出有因,家长不该只许自家孩子占便宜不吃亏,更不该借舆论施压。
而校方10日的回应称这只是“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回应不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激起更大的舆论风波。在很多学生家长心目中,中关村二小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名校,名校该如何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引发各方的关注与思考。
11日,就中关村二小有学生受伤害事件,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援引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媒体调查
母亲发文称儿子在校受辱
失眠、易怒“急性应急反应”
刚过去的周末,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文章作者称,自己是一位母亲,儿子是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刚刚满10周岁,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她听完孩子的哭诉后,随即给班主任打电话,要求处理,并表示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并被诊断成急性应急反应。然而,家长找学校沟通未果,家长称“老师把这个事说成是‘过分的玩笑’,还让我们大事化小,我们不能接受。”
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后,中关村第二小学10日发表声明:“近期,一起发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级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此外,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
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介入调查后,该事件迅速登上网络热搜。然而,该事件在11日迎来了热点新闻出现后常见的反转。
事件反转
有家长称发帖者夸大事实
“母亲是个编剧,很会编故事”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网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网友称“事情根本不是文章描述那样,会出现反转!”
之后,有其他“家长”发朋友圈说,此事件事出有原因,暗示双方互有不当行为,文章称当时只是孩子们之间的课间打闹,并非诚心欺辱。还说,只许自家孩子占便宜的家长是有的。文章称发帖的“被欺凌”学生家长“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更有人贴出“通过找关系进的学校”“母亲是个编剧很会编故事”等内容。
短短的一个周末,此事不断发酵,原帖被众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连续转发,引起网民热烈讨论,各种分析文章迭出。
从家长、学校的各种“声音”来看,同学之间的“课间打闹”确实是存在的。究竟这个学校同学之间的“打闹”存在了多长时间,“打闹”的程度是什么样的,“打闹”给同学造成多大伤害?中关村二小方面没有正面回复。同时,网络上更多的声音评论说,中关村二小的发声,过于官气、与家长不能平等交流,甚至上升到冷漠的态度。
网友质疑
真相究竟是什么?学校回复为何如此冷漠?
真相未明,但网上的争论已经白热化,仅原网帖的评论就超过3.6万次。
梳理了一些微信公众号留言可见,一些网友表示:“这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家长出面使事情复杂化了。”
也有网友认为家长应该站出来。“在孩子受到欺负受到伤害时,如果父母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那么孩子以后将会失去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有网友认为,“若我是施暴孩子的妈妈,我会立即道歉,争取尽早解决问题,同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还有网友认为,“一定要坚持到底,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名为“张铧倩”的网友说:“必须坚持到底,我们家长是孩子最后的港湾!”还有网友认为,这位母亲一定是投诉无果,所以才会借助网络进行“战斗”。
一位名为“子凡”的网友认为,“作为妈妈,没有教育孩子在被欺负的时候要反抗吗?这么受欺负都不反抗,甚至不敢告诉老师,这样长期积累会让孩子形成心理问题。”
更多的网友对学校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在与学校交涉过程中,这位发帖的母亲称她遭到学校有关领导“劈头盖脸一顿发难,大声呵斥。”一些网友认为:“最可怕的不是孩子间的行为,而是学校的态度。”
有的网友对学校的声明也表示不满:“这是一所‘名校’中发生的、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但学校的做法背后,却有浓浓的权力气味,透出高高在上的冷漠和傲慢。”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学校还是要尽快解决问题,应该认真了解事情真相并客观对待!”
事发后新华社记者联系涉事双方家长。“被欺凌”学生的父亲10日表示,事件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孩子情绪尚不稳定,仍未返校上课。“我们现在需要更多时间去专心陪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带他走出困境。”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统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
北京市教委同时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每一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侵害他人的事情。
孩子父亲
“后悔最初没有站出来保护儿子”
孩子父亲王先生告诉媒体记者,从今年9月份开始,儿子乐乐(化名)开始频繁跟他诉说自己经常受同班一个同学言语上、肢体上的攻击和骚扰,并被起外号;课下乐乐可以躲开,但课上因为座位在一起,经常被骚扰,极大地干扰了他上课。
乐乐多次说起此事,让王先生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王先生便主动跟班主任、对方家长沟通,他曾告诉对方家长,乐乐不喜欢这种肢体上的接触,包括对方所谓的开玩笑和外号,“我家孩子说起的外号是侮辱性的,是讽刺的语言。”
“老师表示知道了,要去了解一下,但是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我每天送孩子上学的时候,能感觉到他很无奈,但晚上回家的时候又说某某某又骚扰他了”。王先生说,后来他再一次向学校要求,希望班主任把两个人的座位调开,“老师说效果好多了,之后的一小段时间,乐乐也没说自己在课上受干扰了。”
但是,就在调开座位大概十天以后,就发生了乐乐被扣厕所垃圾筐的事情。“我最后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时间跟我说自己受到侵犯的时候,我没有选择站出来保护他,而是想让他自己去解决这件事情,让他躲开他们”。
“孩子现在对我也比较抵触。”王先生说,9日晚上孩子突然哭了,浑身都在颤抖,持续了20多分钟,他们在一旁毫无办法,孩子不让靠近,最后在母亲的怀抱中慢慢平静下来,“只有真正做好了准备我们才能让他去上学”。
对于中关村二小发表声明,呼吁社会让教育问题回归学校处理的处理态度,王先生表示,他对自己的话负责,他的要求是:“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保护我儿子不受二度伤害”,“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
专家说法
不能把类似校园事件看成简单的“恶作剧”
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为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自查治理阶段,9月至12月为专项督查阶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今年5月至8月,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此番中关村二小事件“刷爆朋友圈”,再次触碰社会长期痛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著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专家黄子芳认为,“作为学校,绝不能把类似校园事件看成简单的‘恶作剧’,应及时发现问题根源,对孩子进行疏导,培养孩子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黄子芳认为,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家长和学校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这起事件给各方带来很多启示,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孩子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应鼓励孩子主动与父母、学校沟通,让孩子自信、乐观、开朗地成长。”
究竟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面对网友的质疑,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和学校有何答复?10日上午开始,新华社等媒体记者一直在和中关村二小联系。截至11日11时,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以及该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没有给记者任何回复。
立即评
治理“校园欺凌”,绝不能“和稀泥”
蒋璟璟
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仍在发酵,校园欺凌现象再次回归公众视野并引发广泛讨论。事实上,这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相较于最开始全社会对此类事情的无动于衷,如今公众的愤怒与反弹已然成为主流情绪。这一变化实则表明,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校园欺凌”所面临的现实处境已经极大变化。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的失当不无关系。一方面,现有的学校教育,极缺关于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的部分,即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另一方面,许多学校也并未教授学生们足够的自我保护技巧,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欺凌事件的产生概率与施害后果……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而轻视情绪辅导、性格引导,学校教育模式的天然偏僻,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校园欺凌的恶果。
校园欺凌,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施暴行为。但在过去很大一段时间内,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只是将之当成“学生争执”淡然处之。在这种认知前提下,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欺凌预防、介入和应急处置机制。由此,常态化防范的缺失,直接导致极端恶劣的个案一再频发。在一些校园里,教师很少会对“被欺凌学生”的投诉足够重视,而那些长期施暴的“危险学生”也很少会得到足够的风险评估和事前干预。相较于校园欺凌的普遍程度,我们的学校显然还未形成一套与之对应的标准化的处置方式。
时至今日,在一次次的个案之后,在一轮轮的讨论之后,我们理应找到一套广泛适用的经验和方法,来有效地保护孩子们不再遭受暴力与欺侮,治理“校园欺凌”,最怕的就是“和稀泥”,只有对这样的个案“零容忍”,才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网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节选:
今天是儿子十岁的生日,是个大日子。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顶着星星早起去上学,而是睡到太阳透过窗帘缝隙,刺到了眼睛。起床后,我又开车排在四环一点点向前蹭,而导航的目的地不是学校,是北医六院。
漫长的等待,见了医生,开了一堆检查单子,拉着孩子楼上楼下在迷宫一样的诊室里穿梭,终于在医生下班前取到了所有的报告。
女医生很无奈的看着我,一个小时前她就应该下班了,但是看到我拿着中度焦虑、重度抑郁的报告回来,她还是很尽职的坐下来在病历上写下了诊断:急性应激反应。
“不要再让孩子上学了,在家休一周,学习什么的没那么重要,家长自己在家教教就行了,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起这件事,不要让孩子有任何压力,你们大人得去承担,去把这件事解决了。记住!不能带孩子去解决,你必须保护他。哎,你们哪个学校的呀?”第一次看病听到医生说这么多话。
“哦,中关村二小。”我恍如隔世般回过神,回答了医生。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十年前的今天,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
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
上周四,课间操时,他一个人去卫生间小便,随后同班的两个男生跟了进来,一个堵在他所在隔间的门口大喊:“xxx我要打开门看看你的屁股!”
由于那个隔间的门锁坏了,儿子很怕,很怕那个一直找他麻烦的胖子会冲进来,他想要赶快尿完跑出去,就在这时,另一个男生从旁边的隔间扔下了一个垃圾筐,正砸在他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
卫生间里又剩下他一个人,这时他开始哭了起来,他说自己太害怕了,一脸都是尿特别臭。因为很多男生淘气,经常会尿在垃圾筐里。
当他回家告诉我这一切时,孩子已经抖成一团,我想安慰他拉他去洗澡,他立即嚎啕大哭起来,告诉我他已经在学校用凉水冲了好久好久,已经没有臭味了。
天啊!当我把他哭着说出来的断续片语连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知道,他遭遇了校园霸凌,在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厕所里。
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无论多么艰难,妈妈都要带着十岁的儿子向校园霸凌说NO!
该怎么看待“校园欺凌”?
我们都该读一读小说《蝇王》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十年前的今天,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这样的文字让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读来动容。虽然事情的具体细节还在核实,但校园欺凌的话题,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
刷爆网络的“中关村二小事件”仍在发酵,不禁让人想起了威廉·戈尔丁在195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蝇王》,这部小说讲述了一群流落荒岛的孩子,因缺乏成年人指导变得十分混乱,最终演化为野蛮原始人的故事。
文艺作品,从来都是对生活的映射。
“中关村二小事件”背后,让人想起的还有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校园欺凌,不能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
面对“校园欺凌”,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防微杜渐,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Ⅶ 校园欺凌是否是黑恶势力

“校园欺凌”是恶势力变异不可小觑!
如今社会舆论在哗然与愤怒之际,最大呼声就是希望政府对治理“校园欺凌”要有所作为。我记得,在校园暴力频发期就有过这样的建议,进行有效的校园欺凌防治。首先是要推动教师对欺凌事件的研究,提高教师处理欺凌事件的能力,落实欺凌通报机制与处理流程。其次,需要在课程中导入生命教育和人权教育,建立学生正确的反欺凌观念。可惜的是,学生以成绩为主当下,根本没把“校园欺凌”当回事。
事实上,不是因为有了“校园”二字,“校园欺凌”就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己的事情,因为“校园欺凌”有太多的社会属性在其中,只因在每一件“欺凌”中,我们总隐隐约约感觉到“不良人”的黑手伸进校园。另外,“校园欺凌”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因为问题学生有可能成为问题公民,问题公民很可能成为犯罪者。所以解决校园欺凌必须采取采取综合之策。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共同行动。必须深刻认清产生校园欺凌的社会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家长在“潜伏期”介入欺凌事件是最有效的。但也很可惜,由于家长的公务繁忙或粗心大意,若孩子不主动求助,往往要等到“爆发期”才知道,这时被霸凌者的身心已遭受严重伤害。

我们必须警觉,不良书籍、影视作品、与网络暴力思想对学生影响巨大的。在学校,一切向分数看齐,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形同虚设等,都是“校园欺凌”抬头的原因。 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不能再简单看待“因为无知,所以无惧”。而是要本着“要早防治、快根除,”的积极态度,不能让“校园欺凌”这枚毒瘤野蛮生长!

Ⅷ 你觉得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被夸大了吗

校园暴力问题并没有被夸大,确实很严重。

更准确的说,受到社会大量关注的校园严重暴力事件其实是极少数现象,并且近几年在明显减少,也正是因为稀缺,才具有了新闻报道的价值,从网上有关中关村二小的事件沸沸扬扬,由于贴上了名校的标签,也符合大众寄望于教育体系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迫切希望。

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事件本身是复杂的,基于不同立场,很容易得出不同结论,而偶发的个案,也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现象。

校园暴力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都普遍存在,而随着社会发展,整体治安环境的改善,近几年这样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校园冷暴力,其实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冷暴力其实是严重暴力事件的根基,这才是校园暴力真正严重的部分。

(8)中关村二小霸凌扩展阅读

要全面地看待校园暴力问题,至少要分成以下几个层面

1、首先是准确理解校园暴力问题的核心。

很多人把校园暴力的重点放在校园上,其实这是不对的,校园暴力是人类暴力现象在特定环境下的延伸,不管是暴力犯罪,家庭暴力还是校园暴力,核心都是暴力, 环境只是外部环境而已,真正影响暴力现象的,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崇拜。

而对暴力的崇拜,其实源于人对强大力量的渴望,这种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远古时崇拜图腾和神灵,到封建时代崇拜帝王和侠客,人类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的望向金字塔的塔尖,而暴力恰恰是达成个人目的。

制服他人最有效的手段,在高度强调竞争的环境中,暴力总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而简单粗暴的处事方法,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依然被很多人所信奉。

2、其次要区分暴力和冷暴力。

公众对校园暴力的理解只停留在孩子打架上,这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孩子打架始终还是一个极少数事件,真正可怕的是校园冷暴力——无处不在的歧视,而歧视恰恰是激化暴力行为的土壤。

人本身是非常多样化的,单一的标准无法用于评判他人,但是仅就学校中而言,老师用“听话”或者“不听话”来划分孩子,优等生歧视差等生,男孩歧视女孩,高个儿歧视矮个,瘦子歧视胖子。

我想这不是孩子们的失败,而恰恰是父母和老师的失败,是我们的行为影响了孩子们的观念,而歧视的存在,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人。

3、校园暴力不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从对孩子的长期影响来看,老师对学生的冷暴力甚至暴力体罚,是更为严重的现象,而在更极端的情况下,也不缺少学生对老师施加暴力的范例。

孩子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学校就会模仿老师的行为,而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减少了,但是侮辱学生的现象却非常普遍,很多教育者自身也分不清侮辱和批评的界限,指出某种行为的错误是批评,而指责某个人就构成侮辱,这种行为上的错误示范。

往往导致学生之间相互侮辱,更可怕的是,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种侮辱的行为往往异化成带有“正义感”的行为,而实质上所反映的,是“优越感”,这对于树立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得到尊重的观念十分有害。

不尊重学生的老师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而在缺少尊重他人的氛围中,相互歧视的现象就更为严重。而在老师带头体罚学生的班级里面,遇事动手解决,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天然正义,我们不能一边教育孩子不要打架,转过脸来就殴打别人,真正影响孩子的,是我们的行为,而非我们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