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施政
扩展阅读
证券股票低开7个点 2024-09-30 05:36:16
股票交易看哪里 2024-09-30 05:10:02

施政

发布时间: 2021-05-08 04:30:10

㈠ 请问在政治生活中“施政”是什么意思呢属于行政领域还是属于执政范围呢

是执政范围吧

㈡ 科学施政有哪几项途径

1、以更新思路推进科学施政。

2、善于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

3、大胆突破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

4、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益民众的事。

5、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6、及时调整、完善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

7、采取并落实好相应政策和措施,使政府工作更具时代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㈢ 唐太宗的施政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唐太宗经常跟大臣们在一起谈论诚信,向他们说明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讲诚信;要求他们将诚信作为立身和处事的准则。而他自己在这方面很注意以身作则。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又跟身边的大臣讨论诚信问题。他先讲了孔子的一段话。这段话见于《论语·颜渊》,意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要做到三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取信于民。子贡问:在这三件事中,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件,那么应当去掉哪一件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充足。子贡又问:剩下的两件事中,如果必不得已要去掉一件,那么应当去掉哪一件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充足。第三件不能去掉,因为“民无信不立”,治国不可失信于民。在孔子看来,粮食、军备、诚信对于治国都很重要,实际上认为一件不能少;而在三者之中,他首先看重诚信。

接着,唐太宗结合历史经验教训,阐发了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当年项羽攻入秦朝都城咸阳,天下形势已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果能努力实行仁义、诚信,还有谁能跟他争夺天下呢?唐太宗认为项羽败就败在失信于天下。项羽败亡的原因诚如唐太宗所说。他带兵攻入咸阳后,没有一反暴虐的秦王朝的做法,采取紧急措施,解百姓于倒悬;而是以暴易暴,野蛮地实行屠城,并将秦朝皇宫付之一炬,掳掠财宝、妇女,满载东归,使喁喁百姓大失所望。

唐太宗的观点,为身边的大臣所接受。宰相房玄龄谈了他的体会:仁、义、礼、智、信,这是五条行为规范,违反哪一条都不行。能经常实行,大有好处。商纣王违反这五条,政权为周武王所夺得。项羽不讲诚信,终为刘邦所败。

总的来说,唐太宗在施政中讲诚信是比较自觉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接受大臣们的监督。只要唐太宗对诚信稍一疏忽,以忠言直谏闻名的魏征就向他提意见,说他“未尽于诚信”。唐太宗听了不但不觉得丢面子,不但不生气,还表扬魏征。

唐太宗也有糊涂的时候。他见很多候选官员在资格、出身上造假,便下令对假冒者从重处理:假冒者必须自首,如不自首,将处以死刑。不久,有个假冒者被查出, 唐太宗要处死这个人。主管刑狱案件的大理寺的首长戴胄说,依照法律条文只能判处流放。唐太宗怒曰,你想守法而使我失信吗?戴胄说,皇上的命令和国家的大法不同,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皇上恨候选官员假冒的多,故想处死他们。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妥,再依法判处他们,这叫“忍小忿而存大信”。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说道,你能公正执法,我还担心什么呢?他知错就改。

唐太宗难得也有失信的时候。有个老臣叫党仁弘,立有功劳,并且有才能,有政绩,但犯了贪污罪,“赃百余万”,依法当处死。唐太宗怜悯这位即将被处以极刑的白发老臣,向大理寺官员求情,请免其一死。大理寺官员坚持依法办事,五次上奏要求处死党仁弘。唐太宗乃把五品以上官员召集到太极殿,对他们说:执行法律,“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表示要到长安南郊,坐在草席上,一天只吃一顿素,向老天谢罪三日。后来,由于宰相房玄龄松了口,党仁弘没有被处死,改为流放钦州。唐太宗偶尔失信一次,就有一种负罪感。

不以权术驾驭群臣

唐太宗对群臣有一颗诚挚之心,不以权术、诈道对付臣下。

他对大臣长孙无忌等人说过,他即位之初,不止一人上书称:“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就是说,作为皇上,要专制独断,不能信任臣下,不能放手任用他们。唐太宗没有采纳这种似乎为他着想,实际于国家不利的建议。

又有人给唐太宗出主意,用诈道除去佞臣。唐太宗就问此人:你知道奸佞之人是谁吗?回答说:臣不能确知谁是佞人,请陛下佯装发怒以试群臣。如果直言进谏,不怕冒犯圣上,则是正直之人。如果阿谀奉迎,则是佞人。唐太宗对他说:我要在普天之下实行诚信,不想以诈道教化臣民。你的话虽然好,但我不想采纳。

唐太宗为何不采纳用诈道清除佞臣的建议呢?他对封德彝说出了原因:流水是清是浊,取决于源头。国君是政治的源头,臣下好比流水。国君自己行诈术,而要臣下行直道,就好比源头混浊,而望流水清澈,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常常因为魏武帝曹操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像他这样做,政令怎能贯彻呢?

唐太宗说曹操多诡诈,是有历史记载作依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曹瞒传》云:一次曹操带领军队出征,军粮不足,私下问主管军粮的人怎么办,回答说发放军粮时改用小斗。曹操说,很好。后来士兵们说曹操欺骗他们。曹操生怕士兵闹事,便把主管军粮的人找来,对他说:“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意思是只好借你的死平息众怒,不然此事解决不了。于是将他斩首示众,还在其脸上题了10个字:“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曹瞒传》说,“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可能是以上这类记载,引起了唐太宗对曹操为人的反感。他要以曹操为戒。

对自己任用的大臣,唐太宗从不轻易怀疑。要想在唐太宗面前诬害一个人,是难以得逞的。宰相萧瑀曾诬告房玄龄结党营私,对皇上怀有二心,只是尚未谋反。唐太宗对萧瑀说:你的话未免太过分了。国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我虽谈不上圣明,但还不至于糊涂到好人坏人都分不清。对房玄龄,唐太宗一如既往地信任。

对犯有过错的大臣,唐太宗总是批评教育,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一棍子打死。有一次宫中宴会,发生了纠纷:时任同州刺史的功臣尉迟敬德生气地对坐在他上首的人说:你有何功劳,坐在我上首!坐在尉迟敬德下首的任城王李道宗劝说尉迟,哪知尉迟对李道宗报以老拳,几乎将其眼睛打瞎。唐太宗一气之下,宣布中止宴会。他对尉迟敬德说:我见汉高祖刘邦诛灭功臣,常常有责怪他的意思。我想与你们这些功臣共保富贵,想不到你屡次犯法。我才知道韩信、彭越这些功臣被杀,并非汉高祖的罪过。国家的纲纪,就靠赏与罚维持。好自为之,不要后悔莫及。遭到唐太宗训斥之后,尉迟敬德开始变得老实起来。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处理君臣关系较好的一位。他自称,他与群臣相处融洽,做到了“相亲如一体”。这方面的动人故事很多。

大将李世绩(唐太宗死后改名李绩)得了急病,医生的药方上写着“须灰可疗”四个字。唐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世绩和药。把李世绩感动得“顿首出血泣谢”。唐太宗说:我这样做,是为国家,不是为你个人,何谢之有!儒家有一个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对父母负责,必须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不得损伤之。唐太宗作为一位君主,为了给李世绩治病(疗效如何是另外一回事),能够剪下自己的胡须,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难得的。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攻打高丽的战争中,大将李思摩中了弩矢,唐太宗亲自为他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

宰相房玄龄病危时,唐太宗派人将其接到宫中治疗。病情稍稍稳定,唐太宗则喜形于色;病情加剧,则深深忧虑。房玄龄临终时,唐太宗“握手与诀,悲不自胜”。

唐太宗以上这些举动,显然不是“作秀”。因为“作秀”是做表面文章,唐太宗却是怀着一腔真诚做这些事的;“作秀”是偶一为之,唐太宗却是经常这样做的。

以真诚之心纳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他是一位很清醒的君主,接受了强大、富庶的隋帝国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训,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以及施政中的过失,能够自觉地听取臣下的批评意见。

唐太宗认识到,“人苦不自知其过”,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过错是不容易的;作为国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自己,尤其困难。他说:“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禄位。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国君处在怀有各种企图的人的包围之中,他们用种种手段来影响、迷惑国君。国君稍一懈怠,在哪一方面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就很危险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才经常地、自觉地要求大臣们面对面地、直截了当地向他提意见。

唐太宗不但自己纳谏,还教育太子纳谏。他对太子因“材”施教,见到什么,就以什么为教材,对太子进行教育。见太子乘船,就对他说《孔子家语》中的一段话:“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太子在树下休息,就对他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这两句话出自《尚书·说命(上)》。“后”在此处作“君主”讲。全文的意思是:锯木头靠墨线才能直,国君靠听取臣下的谏言才能圣明。他希望把纳谏作为李唐王朝的一个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唐太宗听取大臣们的批评意见是很恳切的。他经常要求大臣们对他的过失“明言之”,“直言无隐”。有一次,唐太宗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见,长孙无忌等人说,皇上没有过失。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批评他们说:我问你们,我有何过错,你们却对我阿谀奉承。我想当面列举你们各位的长处和短处,让你们改掉说奉承话的毛病。接着唐太宗说出了在场的每一位大臣的优缺点。

唐太宗也有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意见的时候。有一次,河南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皇上修洛阳宫,劳民;收地租,厚敛;民俗好高髻,都是受了宫中的影响。唐太宗很生气,对房玄龄等人说道:皇甫德参希望国家不役使一人,不收一斗租,宫人都不留头发。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满意?魏征谏道:汉文帝时贾谊上书说,“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言语不激烈,不能打动国君。所谓狂人之言,圣人择焉,愿皇上裁察。听了魏征的一番话,唐太宗怒气全消。他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不再对皇甫德参的上书愤愤不平。还赏给魏征24匹绢。过了几天,魏征又提意见,说皇上近来不喜直言,虽然接受了,但是有点勉强,不如以往闻过则喜。唐太宗表示虚心接受,加大了对魏征的赏赐。

只有唐太宗这样清醒有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国君,才能容忍魏征这样的敢言直谏的大臣。正因为能容得下魏征这样的忠直之士,唐太宗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几位“明君”中的佼佼者,真正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尚书》中的两句话:“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知得失

㈣ 孟子施政是什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父孟激,字公宜,早逝。由母仉氏培养教育成人。《韩诗外传》载有孟子母亲“断织”、“买东家猪肉”、“不敢去妇”等事,刘向《烈女传》载有“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宋人王应麟编著《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权威代表人物。后世以孔孟并称。

孟子为了实行他的政治主张,曾经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皆不见用。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论和活动,表达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主张“仁政”,与孔子提出的“德政”一脉相承。其基本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实行一夫授百亩田的小农经济,宣传“王道”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告诉梁惠王说:“仁者无敌。”告诉齐宣主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认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具体措施要“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孟子把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孟子还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四端”,皆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他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是有意义的。但是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孟子好辩,文章论据充分,方法恰当,推理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笔锋犀利,文中流动着浩然之气。同时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论辩的说服力。有时只用一句话:“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来说明问题;有时讲一个情节。如“五十步笑百步”、“日攘一鸡”来讲道理;有时用寓言故事发人深省。如《孟子·离娄下》所讲的寓言: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得满嘴流油、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妻子问他和什么人在一起吃喝?他说全是有钱有势的人。于是,他的妻子把他说的话告诉了他的妾,并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决定跟踪丈夫,看看他究竟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晨起来,妻子尾随在丈夫后面走,走遍全城,没有一个人站住跟丈夫说话。最后丈夫走到东郊外的墓地,到扫墓的人那里乞讨残菜剩饭吃,不够吃,又东张西望地到别的地方乞讨——原来这就是丈夫吃饱喝醉的方法呀!

齐人的妻子回到家里,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终身依靠的人,如今他竟是这样无耻。”妻子和妾咒骂着丈夫,在堂屋里抱头痛哭。丈夫还不知道,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吹胡子瞪眼耍威风。

在君子看来,某些人所用的乞求升官发财的方法,能不让他的妻妾感到羞耻而哭泣的,实在太少了!

孟子的寓言情节曲折,人物惟妙惟肖,讽刺尖锐辛辣而不乏幽默情趣,文采焕然,直令后人拍手叫绝。

㈤ 公平施政

1949年1月5,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他说道:“我国居民的每个阶层和每个人都有权期望从我国政府得到公平施政”,“都有机会从我国日益增长的繁荣中获得他们公平的一份……除非我们对机会进行公平的分配,使我国的工农产品在广泛的范围内消费,否则我们就不能保持繁荣。”

主要举措:
(1)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2)提倡国民健康保险;(3)否决“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4)建造廉价公共住宅;(5)继续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计划;(6)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7)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8)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成效分析
总体而言,第二阶段的“公平施政”成就不大。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例如:制订民权保障立法,建立公平就业委员会,废除“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实行国民健康保险,征收更高的公司税,制定新的反托拉斯法,支持农业和教育等,均遭到失败。

成效不大的原因:
客观原因:(1)所处的时代与罗斯福“新政”时期不同。FDR就职后召开为期140天的国会特别会议,惊慌失措的议员们急如星火地通过了70多项法案。(2)统治集团内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冲突对“公平施政”起了制约作用。“自安德鲁·杰克逊以来,国会给予杜鲁门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总统更小,而给予他的麻烦比以往任何总统更多。”
主观原因:(1)杜鲁门在政治上保守(如反共等),在经济改革上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社会经济改革难以推行。(2)组织策略上,杜鲁门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宗派主义,形成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密苏里帮”。(3)外交路线上,推行霸权主义,搞侵略扩张,巨额支出用于对外。推行国内改进、社会福利时,就难免捉襟见肘。

扼要评价:
“公平施政”基本上是罗斯福“新政”的继续,属于自由主义改革范畴。

㈥ 新中国成立后用什么作为国家的施政方针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至今已整整60周年。虽然它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但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的法律文件。它对于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新中国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中国有法可依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框架结构。

㈦ 施政和行政有什么区别

个人理解:施政:行政部门对政策的实施。
行政:行政机关对于法律(公检法司除外,现在的中国搞司法独立,检、法不属于
政府的部门)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而这个解释就是施政。

㈧ “施政”方向在哪

一、组织委员职责

作为组织委员,有如下主要工作:

1. 组织活动。具体主要负责活动的策划和布局。一个活动的展开需要的是分工合作,但又要有明确的方向。大三了,活动开展应该没有时间问题,主要是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在策划中必须考虑到。

2. 班级团队建设。侧重于男生这边的思想工作方面,包括学习上的和生活上的。可以说,男生有大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上也有些颓废吧,我想,我尽力,一定会有所改观。

3. 会议记录和日记管理。这是组织委员最基本的任务。这方面,以我的文化功底,一般来说,没问题。每次班会召开,我都将认真地记录。日记方面,尽量一天一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其他辅助类工作。比如协助宣传委员组织人员进行宣传活动,合作管理班级档案等。

二、具体计划

首先,组织委员对团支书负责,对班主任负责,努力做好份内工作。

其次,组织委员只负责活动的前期预备工作,在活动中要做相关记录和思考,以便从活动中得到启发,使接下来的活动举办得更加成功。比如,活动的人员可以由我发动组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向我反映,然后由我组织相关负责人协调解决;活动结束后的的总结可以借鉴我的相关记录。

再者,做好思想工作。这是一个大的挑战,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任务。同龄人之间,而且是知识分子之间,不应该存在代沟,只要有共同语言,就一定会有效果。

最后,秉承着“能者多劳”的原则,做相关的协助。

三、总结

组织委员要的是文采和交际,我相信我能胜任。在接下来的一年工作中,我会不遗余力地为集体服务。

让我们在实践中共同进步!

㈨ 施政是什么意思

施政释义:

施行政务

施行,指方针政策等从某一天发生效力。

政务,汉语词汇。指政府的事务性工作;泛指行政事务。

㈩ 什么是施政报告

香港施政报告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每年十月发表,阐述来年施政重点。
澳门施政报告,全称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是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每年11月发表的报告。在澳葡政府时,澳门总督在每年11月中旬向澳门立法局宣读施政报告。澳门回归中国后,澳门行政长官依照旧例在每年11月中旬立法会复会时宣读施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