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城市化的定义
扩展阅读
康沃系统的股票代码 2024-11-17 13:39:38
排队网 2024-11-17 13:37:27

城市化的定义

发布时间: 2021-05-10 23:15:20

㈠ 城市化名词解释

城市化的名词解释是: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城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扩展阅读: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

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

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

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㈡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

目前,我国在“城市”和“城镇”的使用上比较混乱:
(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
(2)城市的广义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镇。
(3)城镇的狭义理解:含市和建制镇。
(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且含集镇。

对“城市”应作广义理解,因为《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对"城镇"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向基层深化,会涉及到一般集镇,这时可对城镇作广义理解。
由于对城市和城镇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译法,其实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Urbanization)。在日本和台湾又译成“都市化”,由于在我国大陆一般把都市理解为大城市,所以大陆不采用都市化的说法。如果大家对城市和城镇的含义认识比较一致,即广义的城市和狭义的城镇是相同的,那么,对城市化和城镇化就不会产生歧义。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于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 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以避免误解。但现在使用"城镇化"的说法仍相当普遍,在短期内还难以统一。我们也不强求统一,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

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为统一说法,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相一致,建议都使用“城镇化”。

㈢ 城市化的概念

都市化(英语: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 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 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 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1]

在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质量,还要考虑城乡协调程度:不仅要考虑城镇化带来的文明成果,还要考虑为此付出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代价。为此,本评价遵循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从城市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程度等三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

㈣ 新型城市化的定义

新型城市化战略是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

㈤ 什么是城市化

中文名称:城市化
英文名称:urbanization
定义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定义2: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分类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城市地区的过程。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主要原因(保障因素):
1.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较好。
2.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
3.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
4.电脑网络等现代通讯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5.电子工业的布局条件是人才和交通,不需依托大城市,工业布局出现由集中趋向分散的格局。

再城市化

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 老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弱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出现的再城市化。

正常的城市化

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㈥ “城市化”这个词是什么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㈦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㈧ 什么是城市化

一、定义: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城市化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影响:

1、积极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3)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2、消极影响:

1)环境问题:

㈨ 城市化标志的定义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㈩ 城市化的含义,是名词解释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