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专业主义
扩展阅读
可转债股票怎么买 2024-09-28 06:44:22
有个股票软件zb 2024-09-28 06:39:11
股票看买几卖几 2024-09-28 06:27:11

专业主义

发布时间: 2021-05-11 04:17:15

A. 新闻专业主义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专业人士是指有专门知识并组成特定行业的人,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体面的职业,例如医生、律师、建筑师或教授,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当然,目前的新闻专业与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仍然是有区别的:医学、法律、建筑都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专业人士多数来自学术的高层。在就业于传统的专业前,需要专门的训练,通过考试后持证上岗;同行学术评议委员会对其能力进行鉴定,也是专业生涯中必备的程序。这些与新闻专业有所不同。不过,一旦冠以“专业人士”的名称,美国新闻工作者社会地位陡增,职业形象焕然一新,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穿着体面、出入高层,进行社会信息鉴别的把关人、对社会舆论具有判断作用的仲裁者。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facts)——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对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有许多需要破除的“神话”。
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客观性是资产阶级新闻学最重要的价值观,是新闻活动方式的巨大进步。但是,西方学者根据大量证据指出,某些客观报道本身便是有偏见的,尽管这种偏见往往是隐含着的,不易察觉的。而且,新闻事实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
新闻专业主义对政府可见的独立性是西方媒介社会地位的基石。然而,这种独立性并不像媒介人竭力表现的那样真实。美国新闻媒介对政府的监视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服务的,是“小骂大帮忙”。而且,大众传播媒介还忽略了自身权力的膨胀。对于这种未经民选而膨胀的“第四权力”,似乎无人能够监督或制约。因此,人民的权利始终是一个问题。

B. 中西方的媒介专业主义有什么区别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1)理论背景。新闻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不断摆脱外在的压力和束缚的历史。然而,在“廉价大众化报刊”后期,自由的报刊无限地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浅层次的感官刺激、从而为读者提供低品味的信息。此时的新闻界急需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行为,新闻专业主义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正如麦奎尔所说“对大众报刊媒介行为失范—尤其是商业主义、缺乏政治独立性—……重要的回应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2) 基本理念。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时期而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独立报业时期,其确立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1896年奥克斯执掌《纽约时报》。虽然业界和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但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新闻界对于一些普遍性准则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C. 媒介专业主义同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可以等同不不如果不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百度百科上面的就不说了

仅供参考:媒介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在理论上具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它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喉舌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实证科学原则为基石的意识形态;它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制相区别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烙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新闻专业主义是近代新闻业发展以来行业立身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新闻机构追求的目标,尽管解释有所不同。我们因此要抓住“新闻专业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关注这两个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最后,以此来观照中国新闻媒介专业主义现状和特征。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

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一一“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比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一一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最初,它们格调低下,为政治偏见所左右。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早在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从此新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03年,普立策向哥伦比亚大学捐助250万美元,建立新闻系并设置新闻奖金,以培养和鼓励专业人才。1908年,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一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诞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专业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美国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找适当的专业规范。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订《报业信条》,美国记者公会于1934年制订《记者道德律》。美国的广播(1937年)和电视(1952年)也各自拟定了对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在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后的50年间,委员会的多数建议成为新闻界自律的基础。

与自由化的美国报纸不同,美国的广播电视从一开始就受到法律的规范,被要求作公共信息的运载渠道,服务于“公众的利益、便利与必需”。广播电视顺利地投入专业主义的主流。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对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有许多需要破除的“神话”。

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客观性是资产阶级新闻学最重要的价值观,是新闻活动方式的巨大进步。但是,西方学者根据大量证据指出,某些客观报道本身便是有偏见的,尽管这种偏见往往是隐含着的,不易察觉的。而且,新闻事实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

新闻专业主义对政府可见的独立性是西方媒介社会地位的基石。然而,这种独立性并不像媒介人竭力表现的那样真实。美国新闻媒介对政府的监视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服务的,是“小骂大帮忙”。而且,大众传播媒介还忽略了自身权力的膨胀。对于这种未经民选而膨胀的“第四权力”,似乎无人能够监督或制约。因此,人民的权利始终是一个问题。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指出了明显的三项功能:巡视环境、组合社会和传承文化。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则使用了更简洁的表述方式一一监视者(watcher )、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自由主义者分配给媒介的“看门狗”(watchdog)任务,是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新闻舆论功能。

在实施媒介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

“把关人”模式强调必须发现和散布重要消息。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取舍。同时,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新闻事业内在的矛盾。不过,它的确为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标准,因此成为通行的基本新闻价值观。

新闻专业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美国新闻工作者将专业的规定内化为对自己的约束,在具有商业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机构中,他们强调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卫者。新闻专业主义者相信进步、理性、普遍的真理或标准,同时,相信跻身于统治集团的可能性,即他们既有财富和参与权,同时却又是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与其老板讨价还价,赢得了专业的自治。媒介承担着警戒和守望社会的监视职责,把人民的关切、人民的意志传播到各个角落。专业主义者不仅是自己权利的捍卫者,而且是人民权利的捍卫者。媒介经济的繁荣与新闻专业的神圣也很合拍。新闻部与广告经营部相互分离。在“专业主义”的旗号下,美国媒介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客观性从整体上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径。随着媒介经济来源的改变,新闻的定义和外观也改变了。狂热的观点和表述失去了市场;公平和平衡的编辑方针伴随着客观性的写作方法开始大行其盛。在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中,客观性起先是职业精神的关键信条,后来则成为新闻实践的“策略性程式”一一它保护新闻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击。

D.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困境
1、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1)理论背景。新闻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不断摆脱外在的压力和束缚的历史。然而,在“廉价大众化报刊”后期,自由的报刊无限地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浅层次的感官刺激、从而为读者提供低品味的信息。此时的新闻界急需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行为,新闻专业主义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正如麦奎尔所说“对大众报刊媒介行为失范—尤其是商业主义、缺乏政治独立性—……重要的回应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1]
(2) 基本理念。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时期而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独立报业时期,其确立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1896年奥克斯执掌《纽约时报》。[2]虽然业界和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但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新闻界对于一些普遍性准则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特征概括为:①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②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③他们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是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④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⑤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3]
这些理念或是原则着重强调了媒介对于社会和公众的责任以及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这就避免廉价大众化报刊时代,媒介因恶性竞争而过分依赖经济或政治并无视或损害公众利益,从而为我们带来了“不会玷污早餐桌布”的独立报业时代。
2、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历史传承
(1)思想来源。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大众廉价化报刊”向独立报业时代过渡时期,随着他们用船坚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这一时期西方的新闻理念也随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无论鸦片战争之前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还是之后的《上海新报》、《申报》和《新闻报》,虽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为维护西方在华利益而服务,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理念和专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中国的新闻专业化道路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思想根源,它深受“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儒家文化影响,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民族危机和思想启蒙的大环境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近代报刊与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相伴相生……办报成为知识分子实践传统“士大夫”理想的新途径,也是他们获取社会名望的新途径。[4]所以中国近现代的著名报人,例如王韬、梁启超、黄远生、张季鸾等,大多提倡“文人论政”、“文章报国”,而作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报刊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开民智、树新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器。
可以说,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其实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下诞生的“混血儿”,它独立于国家权力体制之外,具有“公共领域”的性质。
(2)继承与发展。民国时期的报纸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景象,新闻专业主义也在不断迈进。在报纸类型上,不仅有《申报》、《新闻报》这样的商业化报纸,也有《大公报》这样高品位的精英主义报纸,同时也有官办报纸。在专业主义理念上,不仅有新纪《大公报》所提倡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宗旨,也有邵飘萍关于新闻应独立于政府、听命于人民的主张。在专业主义实践方面,胡政之只身一人采访巴黎和会,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开始对新闻学进行系统研究,1941《大公报》获得密苏里新闻学院颁发的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章。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专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为重构媒介和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改变新闻从业者群体结构的重要象征资源,具有“解放”的作用。[5]中国新闻事业又重新回归了新闻本位的理念。新闻媒体提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主张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实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活动。
3、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
新闻专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商业主义大环境中消费主义的弊端,避免了社会在“超真实”的媒介仿真过程中“内爆”的危险。它引导公众无限的接近真相,培养公众高雅严肃的文化品位,以及充当一个公共论坛的角色。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新闻专业主义逐渐遭到了理论和现实的挑战。
(1)不能独善其身的新闻业。主要体现在专业主义中假定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其实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媒介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只能将新闻以“仿真”和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这里没有绝对的客观和绝对的真实。正如布尔迪厄的“场域”[6]理论所揭示的那样,新闻场不断受到来自经济场和政治场的共同挤压。实际上,大多数新闻界在运作时,都会和政府、政党、有势力的经济利益以及其他权威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更应该被认为是带有特定目的的特定意识形态。[7]特别是当专业主义挑战国家利益和社会既定秩序时,媒介通常站在国家和社会一边。 (2)媒介逻辑的自说自话。新闻业虽然在专业主义的约束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这种约束大多以媒介自律的形式存在,而且都是自愿性质的,政府和法律因为新闻自由的原因而很少介入其中。因此,作为相对自主的空间,新闻场有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就难免导致了新闻的产生只与传播本身有关,与内容、目的和效果无关,媒介组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逻辑中(可能是无意识地)而无视大众和社会的感受,这集中体现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方面。“这种镜子游戏照来照去,最终营造出一种可怕的封闭现象,一种精神上的幽禁。”[8]
(3)真真假假的拟态环境。批判学派认为真实、客观、新闻价值和新闻生产惯例,以及新闻行业自身的媒介逻辑,无一不属于文化工业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性质上无疑是为现实社会秩序服务的“肯定性文化”之一。[9]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只不过是媒介仿真出来的拟态环境,而媒介也在不断促使我们消费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虚幻感,并顺从的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使我们形成了真实和意义模糊不清的虚假意识。
二、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
1、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介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所提出,而我们所最熟知的关于这一概念的论述和研究则要非德国政治哲学家哈贝马斯莫属。所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作为公众聚集的领域,它主要的功能在于提出批判,形成公众舆论……公共领域的精髓在其批判性”。[10]
现代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具有公共论坛的属性,公众可以通过这一论坛对公共权威进行批判和监督。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到:“传播信念的报刊是公众的一个讨论机制,它首先关注的是确立公众的批判功能。”[11]而新闻专业主义也强调新闻媒介应承担起反映民意、形成舆论和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到,公共领域与专业主义的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中西方近现代两份大报为例:无论是主张“不偏不倚、无私无畏”的《纽约时报》,还是坚持“四不”方针的《大公报》,都深深的展现出了新闻专业主义独立自主、客观公正的内涵。两份报纸都独立于政府,并介于公共权威和私人领域之间,它们针砭时弊、监督政府和为民请命的办报宗旨自然也体现出公共领域的特质。
2、被控制的媒介组织
如上图2-1所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媒介组织,其不但要来自政治、经济和社会(包括文化、公众利益等)这些外部因素的制约,还要受到组织内部自身场域内在逻辑和游戏规则的制约。可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媒介组织在与商业利益、政治制度、公共利益和自我制衡的互动中产生的。媒介不仅可以影响政治、社会、经济,同时也不得不遭受这几个方面的严格限制,它们会遭遇一些压力集团的控制、经济利益的裹挟、意识形态的偏见和社会大众的反馈。与此同时,媒介组织内部也会受到组织结构和具有不同背景、经验、个性的新闻工作者的相互制约。由此可见,这种互动是一种矛盾和张力的体现。从这一点来说,中西方的专业主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从第一章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中西方的新闻事业有各自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根源和历史环境。虽说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有“西学东渐”的成分,但二者仍有明显的差别。
3、中西方专业主义的区别
(1)个人主义与职业报人。西方一直奉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这一理论主张自由市场理论和有限政府理论,呼吁个体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在此影响下,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主张“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其主要受到来自经济场的压力,而政治场则一直被各种自由主义理论所压制,公众利益在一定时期的“枪弹论”概念下也被忽视。因此,在自由市场和司法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各种力量相互制衡促使媒介呈现多元化发展,新闻行业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业规范,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职业报人。
家国天下和文人论政。专业主义在中国有多个传统的渊源,面临各种力量的制约,在实践中具有碎片和局域的呈现。[12]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以家庭为本位的自然经济带来了强调群体共生的宗法式的社会关系。[13]“国即是家”的思想传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国族倾向和士大夫情怀,他们主张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因而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主要受到来自国家与政治的压力,并深深地印有爱国主义的烙印,而作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相比西方的职业报人,中国的报人背负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多心怀家国天下,主张“文人论政”,“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企图以文章报国”。[14]
【参考文献】
[1] [7] 麦奎尔,崔保国 等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9]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4] [5] [12] 陆哗,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71).
[6] [8] 皮埃尔·布尔迪厄.许钧 译.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事业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1] 哈贝马斯.曹卫东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3] 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 (3).
[14] 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李 琼

E. 专业主义的内容简介

是人才太少,还是不够专业?
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
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
差别就在这里!
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以及适应矛盾的能力。专业主义一书正是以这四个角度警示人们重新思考专业的内涵与效用,培养并吸纳专业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本书匡正了世人对“专业”的误解,管理者可按图索骥,寻觅真正的一流人才;对于个人来说,该书着眼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修炼,为职业人士指明了一条修身之道。

F. 什么是“ 媒介专业主义”

媒介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在理论上具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它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喉舌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实证科学原则为基石的意识形态;它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制相区别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

G. 什么是专业主义

首先,很感谢您向我提问
但我只能向您说一声抱歉,
因为这个问题我不能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答复
如果非要我解释的话,我只能按照我理解的回答
“……主义”在英文中的翻译是加后缀ism
-ism有什么的思想的意思
所以在我看来专业主义的理解可以是专业的思想
再说得通俗点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专家所必须具备的哪些思想,哪些技能和专长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大前研一先生的理解,也一并提供给您。
在大前研一的概念里,专业主义是对消费者负责,本着这样的商业态度,才是真正的专业主义。 他认为真正的专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
具体的您可以参考一下他的书籍《专业主义》
以上这些材料您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整合下,
相信可以得到您想要的答案。
最后,再次感谢您向我提问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让您满意。
谢谢!

H. 新闻专业主义是怎么回事,它和专制主义是一个概念吗

一、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介绍
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1.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
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最初,它们格调低下,为政治偏见所左右。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早在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AdolfOchs)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从此新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03年,普立策向哥伦比亚大学捐助250万美元,建立新闻系并设置新闻奖金,以培养和鼓励专业人才。1908年,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诞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专业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美国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找适当的专业规范。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订《报业信条》,美国记者公会于1934年制订《记者道德律》。美国的广播(1937年)和电视(1952年)也各自拟定了对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在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后的50年间,委员会的多数建议成为新闻界自律的基础。
与自由化的美国报纸不同,美国的广播电视从一开始就受到法律的规范,被要求作公共信息的运载渠道,服务于“公众的利益、便利与必需”。广播电视顺利地投入专业主义的主流。
2.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专业人士是指有专门知识并组成特定行业的人,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体面的职业,例如医生、律师、建筑师或教授,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当然,目前的新闻专业与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仍然是有区别的:医学、法律、建筑都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专业人士多数来自学术的高层。在就业于传统的专业前,需要专门的训练,通过考试后持证上岗;同行学术评议委员会对其能力进行鉴定,也是专业生涯中必备的程序。这些与新闻专业有所不同。不过,一旦冠以“专业人士”的名称,美国新闻工作者社会地位陡增,职业形象焕然一新,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穿着体面、出入高层,进行社会信息鉴别的把关人、对社会舆论具有判断作用的仲裁者。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哲学,即最高的信念。理想的法律专业的信念是“公正”;医学专业的信念是“救死扶伤”,新闻专业呢?新闻专业主义者说——新闻专业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truth)。(Patterson&Wilkins,第17页)
但是,这个信念是有问题的,在人类历史上,真理的标准一直在变化着。对谎言和真实的判别也是困难的。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中,人们容易区分“谎言”和“真相”的界限。但是,在媒介化了的现代世界,真实的概念非常难于把握。
既然真理如此地众说纷纭,既然真相如此地难于识别,新闻工作者便退而求其次,追寻简单的事实(facts)——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对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有许多需要破除的“神话”。
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客观性是资产阶级新闻学最重要的价值观,是新闻活动方式的巨大进步。但是,西方学者根据大量证据指出,某些客观报道本身便是有偏见的,尽管这种偏见往往是隐含着的,不易察觉的。而且,新闻事实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
新闻专业主义对政府可见的独立性是西方媒介社会地位的基石。然而,这种独立性并不像媒介人竭力表现的那样真实。美国新闻媒介对政府的监视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服务的,是“小骂大帮忙”。而且,大众传播媒介还忽略了自身权力的膨胀。对于这种未经民选而膨胀的“第四权力”,似乎无人能够监督或制约。因此,人民的权利始终是一个问题。
3.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指出了明显的三项功能:巡视环境、组合社会和传承文化。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则使用了更简洁的表述方式——监视者(watcher)、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自由主义者分配给媒介的“看门狗”(watchdog)任务,是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新闻舆论功能。
在实施媒介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
“把关人”模式强调必须发现和散布重要消息。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取舍。同时,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新闻事业内在的矛盾。不过,它的确为所有与新闻有关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判断标准,因此成为通行的基本新闻价值观。
新闻专业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美国新闻工作者将专业的规定内化为对自己的约束,在具有商业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机构中,他们强调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卫者。新闻专业主义者相信进步、理性、普遍的真理或标准,同时,相信跻身于统治集团的可能性,即,他们既有财富和参与权,同时却又是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与其老板讨价还价,赢得了专业的自治。媒介承担着警戒和守望社会的监视职责,把人民的关切、人民的意志传播到各个角落。专业主义者不仅是自己权利的捍卫者,而且是人民权利的捍卫者。媒介经济的繁荣与新闻专业的神圣也很合拍。新闻部与广告经营部相互分离。在“专业主义”的旗号下,美国媒介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客观性从整体上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径。随着媒介经济来源的改变,新闻的定义和外观也改变了。狂热的观点和表述失去了市场;公平和平衡的编辑方针伴随着客观性的写作方法开始大行其盛。在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中,客观性起先是职业精神的关键信条,后来则成为新闻实践的“策略性程式”——它保护新闻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击。
二、对客观新闻学的分析
自20世纪以来,客观性的实践准则逐渐在世界新闻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是新闻事业的自我规定,是新闻工作者取信于人的重要途径。客观性成为新闻界内外公认的标准。
“客观性”是西方新闻工作者自我保护的有效屏障。因此,它有时被西方新闻工作者看作护身符。客观性在西方虽然已经趋于没落,但在中国,却还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
1.客观新闻学的基本思想
“客观性”的视觉象征,是一个360度旋转的人眼——它意味着脱离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Patterson&Wilkins,1991,第19页)现在,这一图像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典型符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眼见为实”。
客观新闻学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同时,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客观新闻学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它的主要假定是,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对每个人都同样有效;个人的意见则是主观的,对他人而言缺乏合法性。新闻工作者对客观性的信念就是对“事实”的信任和对“价值观”的不信任,以及在新闻中对二者必须分离的承诺。
西方新闻工作者说,他们的专业职责是向公众提供“客观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观点、舆论也是事实,是社会中发生的现象。对此,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人民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也就是说,新闻媒介是观点的报道者,而不是意见的鼓吹者。
客观性是一种特殊的民主和多元的表述,它可以同时面对企业家、公共官员、劳工大众以及媒介的广告客户。新闻事业的客观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径。
客观新闻学的思想也经历了发展和变化。现在,根据公认的原则,客观性仅仅意味着,新闻业者必须避免偏见,避免歪曲,尽可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进行报道。
2.客观新闻学的发展变化
客观报道的来源已不可考。有人说,它来自电报和通讯社,因为要向各种不同观点的用户提供信息,所以媒介必须保持中立的立场;也有人说,它来自商品化的大众报纸,立足市场、依赖市场的特点使这种报纸既可能、又必须成为大众的公共服务者和代言人。客观性是商业媒介的职业需要,新闻业提供的产品就是——“事实”。
在许多与传播有关的技术发明中,照相术的发明给予人们特别的启示,成为“准确”和“真实”标准的最高境界。早期的照相术似乎是对真实世界的真实描绘。电视的出现对客观性的影响更大,电视新闻反映“真实”的效果一目了然。通过电视技术的透明幻觉,它使观众似乎直接看到了未经人为操纵的外在世界。70年代出现的电子新闻采访设备(ENG)和80年代出现的卫星新闻采集设备(SNG)又使客观报道的可能性大大前进。全球实时直播使事件与报道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了。虽然有机器性能和选材角度的局限,它仍然使人民直接看到了事件发生的许多情景。
然而,事实是可以操纵的,绝对的客观公正是不可能达到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无人相信“纯客观”的新闻了。到了20世纪20年代,许多西方新闻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客观性是值得追求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的目标。学术界也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
但新闻工作者又普遍认为,这种解释应该而且也可以采取一种客观的形式,这种构造应该而且也可以采取一种专业所允许的规则,从而使主观意志对客观事实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于是,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
3.客观报道的实践方法
19世纪30年代,美国便士报《纽约信使报》的出版人兼编辑本内特(JamesG.Bennett)提出了“记录事实、免除夸夸其谈和添油加醋”的要求,在层层把关的编辑部,竭力排斥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和选择性成为严格的新闻信条。久而久之,客观报道的技巧变成一种信念、一种标准、一种价值观,也成为一种程式。
客观性方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有技术的符号和实践的准则。这种方法表现在:对所有不为人所熟知的引语均使用引号;确切指出新闻的来源;以适当的(符合事实的)逻辑结构和组织信息;对公共议题表达所有相关方面的观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电视的“客观”报道给予观众更大的新闻“可信性”。传统的争议“平衡”,在电视屏幕上也有人格化和视觉化的体现——演播室中被采访者一左一右的布局、议会里政府官员与反对派政客的对阵、大街上警察与示威者队伍的冲突,等等。
西方新闻媒介创造了一种不同等级结构的新闻流派,以不动感情的“硬新闻”为基础和标志。但媒介也让少量新闻工作者去做表达价值观、提供解释、发出号召甚至提起辩论的工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仍然自称是客观的——它以平衡的各个方面、高高在上的裁判立场和公共利益的口号,提供辩论的场所,报道各种观点。
传统的客观性方法主要应用于“硬新闻”,即“直接新闻”(straightnews)中,这是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处理。对于一般新闻报道所不能解决的深度,在涉及背景的深度报道,特别是反映观点的评论中,新闻工作者发明了其他表示客观性的方式。
20世纪20年代,美国报业发明了特稿社政治专栏作家的形式,这是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reporting)的起源。解释性报道仍是属于客观性的一种报道方法。在信奉解释性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看来,直接报道是陈旧的,简单化的、浅薄的客观形式;而解释性报道则具有全面的、深入的客观性。解释性报道设计出一些特殊的显示客观性的新闻种类:背景材料、专栏分析、电视的杂志节目等等,将解释性内容小心地插入双方的观点和新闻报道之间。在报道争议问题时,客观性鼓励记者采用新闻来源的观点而不用自己的话,通过专家和有关方面的参与,以传统的平衡方式达到解释的目的,而不采取任何一方的立场,更不赤膊上阵,自作主张。因此,媒介仍是客观的引述者、报道者,而不是真正的解释者。
如果说,解释性报道主要是在事实的报道中加入分析和观点的话,调查性新闻(investigativejournalism)则更多地是对报道事实的增强。调查性新闻告诉公众的,不是简单的、表面的事实,而是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深入发掘的结果,是以思想和观点为导向、以隐藏的内幕为内容的对重大事实的揭露。调查性报道,特别是搜寻丑闻的调查性新闻,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扒粪”新闻(muckrakingjournalism,亦即揭露丑闻的新闻)。但是,揭丑报道遵循客观性的常规,采取的方式也是“客观报道”的。
此外,一种被称为“新新闻主义”(newjournalism)的报道方法也出现了。新新闻主义关注的是在公开的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幕和幕后的情况,并以独特的主观方式观察,以文学化的笔法报道。这种评论式的报道方法很有感染力,但也带来对“新闻”本质的争议,它还带来“小报式的”煽情主义倾向和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弊端。报纸由于电视新闻的活跃,开始转向时尚性、休闲性的非事件性报道(所谓“生活方式”报道),这种“软性”新闻已经不是原本意义的“直接新闻”了。商业电视节目也受到“小报化”的影响。美国各大电视网的杂志型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娱乐包装了。但是,美国电视网的新闻主管说,每晚新闻报道节目——直接的硬新闻——仍然是全部新闻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同时,一种特别注重技术及其客观性的社会调查性新闻却发展起来,这就是精确新闻主义(precisionjournalism)。精确新闻主义采用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途径,使用民意测验、内容分析等数量化方法,专门以“硬数据”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以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精确新闻强化了新闻的“客观性”特征。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客观性始终是西方新闻报道方法的主流。
4.新闻客观性的实用价值
到了20世纪末期,作为理想的新闻客观性在西方已经动摇了。但是,美国新闻工作者仍然将其视为专业的一个基础信条;同时,新闻报道的实践方法虽然发展了,但是,新的报道方式并未改变新闻学总体的客观性格局。
西方公众对客观性有许多批评。保守的右翼批评家指责新闻工作者具有自由主义的偏颇,过分热衷于“扒粪”。左翼批评家说新闻媒介以“客观公正”的面目服务于政府和大企业的利益。个人和团体则纷纷指控这个或那个报道不公平,有偏见。但所有这些批评共同的假定是,客观性至少是可能的。显然,新闻的客观性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许多社会科学学者说,新闻不是客观的;新闻不可能是客观的;新闻也不应该是客观的。新闻客观性是危险的理想,是一种控制策略,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用以掌握其他人的方法。同时,他们又认为,客观性是有效的传播手段,是“一个不会死的上帝”。(HackettandZhao,1998,第8页)
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报道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常识、期望,是人们构思、定义、安排、评价新闻文体、新闻实践和新闻机构的标准。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公正”已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当今统治性的新闻信条,是记者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
学者说,客观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能发现真相,而且仅仅发现真相,特别是在迅速和混乱的新闻环境中;客观性的可能和价值在于——它是理解世界的途径。客观性是判断信息可信性的多元标准和可行方法。(Lichtenberg,1996,第235~240页)
同时,客观性能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媒介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只有在“客观性”的准则下,媒介才可能既获得可靠的来源又不牺牲它们“独立”和“中立”的自我形象。它也才可能向社会的方方面面推销它的新闻产品——事实与观点。
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攻击性批评的一种策略程式。因为人们分不清判断是理性的还是怀有偏见的,因此记者最好表现得中立,似乎没有判断。客观性“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为即使是事实也不可能被信任的世界设计的。”(HackettandZhao,1998,第41页)它是一种新闻工作者自我保护的方法,可以免遭上级斥责和诽谤诉讼,可以避开新闻报道所隐含的价值观及其带来的其他后果。
当然,新闻客观性的思想和方法也是需要改革的。作为新闻道德,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让自己的先入之见蒙蔽自己的眼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也不看,或者他们不应该发现意义或揭示争议。同时,公众可以相信新闻业的客观性理想,并不一定要相信,任何新闻媒介及其个人都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相对合理的境界,而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标准。
舆论监督是当今重大的社会课题,应该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和客观新闻学经过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修正,是比较丰富、可资借鉴的职业经验。

I. 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在19世纪末开始形成,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

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这种原则着眼于受众的知情权和接近权,以“公正、公开、公平”为目标取向,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1940年代,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历时4载,提出了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这个经典性的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我们建议报业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那样标准的公共服务。 ”委员会说,彻底的积极的可依赖的自由便是——责任。它赞扬了一些业已存在的做法。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作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法律上的确认 。

新闻专业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强调的是受众的需要,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责任和功能。在新闻选择过程中,有价值的新闻应当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作为“公民”应有的信息需要。

新闻价值的判断不仅来源于受众的喜好,更来源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从业者从大众立场出发的精英意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将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强调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市民提供信息,使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在实施媒介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

补充日期: 2003-10-17 14:04:38

转换行政职能完善行业规范体系

实现新闻专业主义,单靠新闻从业者个人的专业自觉还不够。用职业社会学的观点看,一个行业的自律,是这个行业迈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各级新闻机构的主办、主管单位是各级党政部门,行业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政职能面临转换,这是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新闻仲裁机构和投诉委员会。在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之前,陈杰人已经在诸多压力下提供了被采访对象的全部资料。他的行为是自觉而无奈的,因为在我国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为他的职业行为评判。而根据国际通行做法,通常先由新闻传播学者、律师、政治经济各界人士组成新闻仲裁机构受理人们对新闻单位的投诉,这就在司法介入之前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缓冲带。如美国明尼苏达州新闻评议会,1971年由明尼苏达州的报社和电视台共同创建。评议会的24位成员,只有12位来自新闻媒体,另外12位来自社会各界,还有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列席听证会。评议会的款项来自新闻机构和非新闻机构的捐款。③还有英国的新闻投诉委员会,瑞典的报业荣誉法庭,其他如法、德、意、韩、丹麦等世界各国也在战后成立类似机构。香港法律改革咨询委员会建议政府牵头成立相关的评定委员会,以接受社会团体和受众对报刊越轨行为的投诉,并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国外,律师资格、医师资格由法律授权的行业组织社会团体颁发。目前我国记者的记者证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鉴于新闻事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喉舌作用的不可动摇,由行政机关颁发记者证的制度具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同时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的完善体系,建立诸如职业培训制度、定期考核、不良记录处罚等制度,变媒体内部的纪律处分为开放的行业监督。新闻媒体或者新闻记者的违法及犯罪行为可以被各部门法律法规所规范,其违背职业操守和行业规范的行为则为行规处罚。轻则警告、没收稿酬和其他不合理收入,重则吊销记者证。

建立读者消费协会,任用“读者编辑”和“意见调查员”。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梁衡曾指出,“新闻具有四种属性”。政治属性是其指导主旨,信息属性是其立身根本,文化属性是其传播和积淀历史的承载,而商品属性则是市场经济下新闻事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表面上看,读者常常以低于价格的成本购买新闻纸,但事实上在注意力经济的今天,读者为广告付出的精力与时间也是其消费信息产品的重要成本。因此,严格地说,读者就是消费者。英国曾在1997年大选期间,自发性记者团通过的《媒体宣言》呼吁建立了消费者协会。如同消费者遇到商品质量问题一样,读者可以向协会投诉,此类投诉可以包括直接有所指的新闻侵权,也可以包括缺乏事实依据、违背新闻规律、违背公共利益但不直接侵害受众个人权利的行为。向读者消费协会投诉读者可以举证,协会也负责调查工作。读者消费协会可以设立在记协,也可以设立于新闻行政主管部门。

我们同样可以学习美国曾经设立的“意见调查员”和英国许多媒体设立的“读者编辑”。美国的意见调查员是新闻机构内部的良心,听取读者的投诉是他们的工作。许多报纸每天都公布意见调查员的电话号码和E-mail地址,收到投诉后,他们会与有关的记者进行讨论,或者把投诉内容用于专栏写作的素材,为报纸的行为作出解释,也对其提出批评。读者编辑在媒体工作,但在读者中产生,工作完全独立。(作者:胡滨斌)

J. 什么是专业主义精神

不断追求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