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画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炮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表明我们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政绩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如何克服和消除这种现象,我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
(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㈡ “左迁”、“出官”、“迁谪”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释义:贬官。
㈢ 出官是指京官外调,有没有涉及到官职的升降呢
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一般指被贬谪从京城调到地方!
㈣ 作文题“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具体是啥意思
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弄虚作假。
据不久前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已成立统计法修改领导小组,统计法的修改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修改统计法,乃当下统计数字“注水”现象不断严重所迫。
“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句“著名”的顺口溜早在多年前就流行开来,可悲的是,时至今日它还未“过时”,官员玩弄数字盗取更大乌纱之案件时时见诸报端,实在有必要“旧话“重提,好好分析一番。
数字注水是“个别现象”吗?恐怕很难这么说。今年年初,媒体披露的一条消息曾令人大跌眼镜: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达26582亿元!今年时间过了大半,这方面情况是否大为改观了呢?我是不敢乐观的,因为当下深谙 “数字出官”奥妙的绝非少数人,在不少地方,“层层作假,级级糊弄,按需捏数,皆大欢喜”已成为“通行做法”、不公开的事实,许多干部都已见多不怪了。
往年查处的许多干部腐败案也证明了一个现象:在贪污受贿上“胆比天大”的腐败分子,在编造政绩、数字造假方面往往也有“惊人之举”。这也不奇怪,贪官所贪,无非名利二字,在这些人看来,“名”与“利”是密不可分的:有了“政绩斐然”这个“名”,就可晋职升级;升了官,自然可捞取更多的利。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中就是一个典型人物,此公发迹的每一步都与数字造假有关。他当县委书记时大笔一挥,将上报的乡镇企业收入由几千万元“变”为几个亿;他当市委书记时,有一年竟将上报的财政收入“定”为400多亿。他还命令阜阳市计委将该市“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目标定为22%,实际上只有4.7%。想当年王怀中步步高升之时,想必也曾为自己掌握了“数字出官”的奥密而得意过,岂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想想真是可悲。
玩弄数字也成瘾,自然是为官者的悲哀。更大的悲哀在于,一面是一个个“王怀中”因造假而身败名裂,一面是仍有官员依然将玩弄数字视为圭臬,前“假”而后继。这无非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时下对政绩造假的查处仍有“隔墙扔砖头——砸着谁是谁”的味道,风险系数不大,“掺假”者不怕。你想想,“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2%”、一个穷市“年财政收入为400亿元”,这种街头卖菜人都看得破的“神话”,居然能通过省里的检查,这说明了什么?其二,就算政绩上掺杂使假有点风险,但数字确能出官,“投入产出比”较高。换句话说,造假真能升官。为何若此?不是上级愚钝昏庸,上级心里明白着呢,之所以假装不察,是因上级也要向自己的“上级”汇报政绩,乡里的GDP高不可及,县里的才高耸入云,市里的就上了太空。说到底,下级涉险造假得到的“政绩”,顺理成章成了上级政绩的一部分,这上级领导岂能不假装不察?偷着乐还来不及呢!
不但假装不察,有些地方的领导还是故意编造数字的高手。这数字造假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拔高。比如GDP、农民人均年收入、财政收入等。只要他在此地为官,这些数字只能逐年攀升,以显示其执政有方。其二是“砍低”,为了向上面争取各种补助、拨款,就要压低、瞒报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一句话,只要是为利益、为官帽服务,统计数据就是某些人手中的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多大就捏成多大。为得到“理想”的数字,有些领导暗示、授意基层虚报,有的直接闭门造“数”,有的甚至篡改基层的统计数据。有些地方还规定,上报统计数据必须由党政领导研究决定,变成了赤裸裸的班子集体造假,荒唐至极。
官出数字,直接与当下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有关。有些地方用干部,唯“发展”一条标准。 “凭实绩论英雄”没错,错误的是将数字等同于实绩。谁的GDP大就用谁、谁发展速度快就提拔谁,这种用人导向造成的恶果是:不少官员“政绩不够数字来凑”,成了“掺水”高手。就此点而论,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有些地方不再将GDP等数据列入干部考察内容,而是既看发展速度、又看发展的质量和群众公论,实在是英明之举。
数字掺假也与当下统计体制不完善有关。从今年起,统计数据的发布已实行“下管一级”,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各省的GDP 数字,各省自行发布的不具法定效力。有些地方目前还实行统计数据联审制度。这些当然是好事,但只要地方党政领导对统计干部的任免仍有“说话权”,数据的权威与公正就还难令心信服。
我们寄希望于“法用重典”。可叹的是,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尖锐地指出:“与价格法、会计法、税法相比,《统计法》简直不叫法,是‘水法’、‘豆腐法’。说统计法很“水”,是指在惩罚上规定得太有“弹性”、太缺少刚性。比如,《统计法》规定:“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统计违法,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时至今日,好像还没有看到一名官员因为数字造假而蹲大狱的!我们只能期望,在新的《统计法》诞生后,“统计风暴”亦会迅猛而来。
㈤ 皇城相府皇上出官的音乐
神庙有果吃打一生宵
㈥ ‘左迁 ’‘出官’‘迁谪’的意思分别是
左迁:降低官职的调动。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迁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㈦ 出官的近义词
贬谪 左迁 罢黜 削职 离职
㈧ 官出数字,数字官出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部分政绩不足或者是未完成任务的官员,就靠数字作假,借此来保住乌纱,所以就有了数字出官。而因为官爵是靠虚假的数字获得的,所以就有了官出数字。
“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句“著名”的顺口溜早在多年前就流行开来,可悲的是,时至今日它还未“过时”,官员玩弄数字盗取更大乌纱之案件时时见诸报端,实在有必要“旧话“重提,好好分析一番。
数字注水是“个别现象”吗?恐怕很难这么说。今年年初,媒体披露的一条消息曾令人大跌眼镜: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达26582亿元!今年时间过了大半,这方面情况是否大为改观了呢?我是不敢乐观的,因为当下深谙“数字出官”奥妙的绝非少数人,在不少地方,“层层作假,级级糊弄,按需捏数,皆大欢喜”已成为“通行做法”、不公开的事实,许多干部都已见多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