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汉诺威世博会

汉诺威世博会

发布时间: 2021-05-12 08:06:17

1. 德国汉诺威世博会 中国馆 的设计理念。最好是有关于其中中国元素详细的文字介绍。中英文均可。

【参考文献】
1、仝冰雪《世博会中国留影》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年4月;
2、蔡军、张健《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4月;
3、郑时龄、陈易《世博与建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4月。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中国馆
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主题为“自然的睿智”,由于主办方提供了统一标准的建筑给各参展国使用,中国馆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建筑外立面改造和室内展示两方面,爱知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设计主题为:“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展示面积2300平米,中国馆主展馆由五个部分组成:生命之树主造型、华夏文明之旅大型多媒体浮雕墙、紫檀斋、水晶影视厅、中国礼品售卖厅。外观采用大红色彩,建筑正面上部是红色鲜艳的12生肖剪纸图案、侧面是浮雕的百家姓汉字造型,围绕墙面下部是泛出青铜色的九龙壁浮雕。室内展示设计引入了仿生设计理念,在生机盎然的绿色环境中,围绕7株顶天立地的“生命之树”主造型为中心,生命之树用中国的宣纸制成、结合现代影象技术、模仿了自然界水珠溅起的姿态和植物叶脉舒展的形态,以艺术化的手法表现自然的生机。
内壁是一圈名为“华夏文明之旅”的浮雕墙,长74.5米高9米的双螺旋上升的,镌刻着象征中国5千年历史的兵马俑、编钟、清明上河图、百家姓等内容,并镶嵌有多个大型多媒体电视屏幕,展演着中国12座代表性城市的自然、历史、经济、与人文景观。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世博会设计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和竞标产生方案的开始。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中国展区 为加强中国馆展出效果,中国贸促会此次使用永久性展馆进行展出。中国是本届世博会上唯一使用永久性展馆展出的亚洲国家。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中国馆此次展出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宣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探讨21世纪人类面对的问题及采取的科技对策和手段。中国馆的主题区域由信息高速公路展区、未来航天展区、现代展区、古代展区和环幕电影五部分组成。

2. 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展馆

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更突出地反映在此届世博会的建筑设计上,所有的图20世博广场中心的椭圆形膜顶舞台表演区展馆均面向未来,自然资源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再生材料和天然能源被广泛使用,强调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及节能效果[1]。展馆形式简单明了,外观引人注目,既符合经济生态学原则,又符合最高的质量标准和审美标准。其中,以日本馆、荷兰馆和瑞士馆最具代表性。
2000年9月23日,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举办中国馆日活动,来自中国的文艺团体表演的功夫、杂技、民乐等中国传统文艺节目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中国馆
中国馆自6月份开馆以来参观总人数已超过250万,约占世博会总参观人数的四分之一,是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图为观众踊跃参观中国馆。
日本馆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ru Ban)从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出发,来切合世博会的主题,设计了这座建筑史上规模最大、重量最轻的纸造建筑,其骨架全是由再生纸管构成的,覆盖墙面和屋顶的是一层半透明的再生纸膜,因此,不必人工照明。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全部回收利用,体现了“零废料(zero waste)”生态设计理念,是此届世博会主题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这次世博会最受瞩目且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日本馆的成功建造,为今后的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类解决居住问题提供了一条快捷的途径,因而获得了此届世博会的大奖。
荷兰馆
被认为是本次世博会上最“酷”的建筑,由荷兰著名的MVRDV建筑事务所设计。它的设计主导思想是“荷兰创造空间”,因此,建筑师们将典型的荷兰风景竖向叠成一片片“三明治”,建成为40m高的塔楼,这也是世博会中最高的国家展馆。这一设计强调了荷兰人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的能力,并以此来说明该国的土地是荷兰人从大海中挽救出来的。整个展馆由“屋顶花园”、“雨林”、“森林”、“根”、“园艺花圃”和“沼泽沙丘”6层叠加而成,有一个自给自足的风力发电系统和水循环系统。荷兰馆以这种全新的自然空间组织形式和自主的能源系统,向世人展示了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也为城市空间未来的自然化问题提出了解答。
瑞士馆
是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为此次世博会上最富有感觉意义的建筑,也是对“人·自然·技术”主题的一个最激进的诠释。出于对展馆这种“临时性建筑”的最基本思考,他把技术、功能和内容有机结合,用3000m2松木堆砌成9m高的“瑞士八音盒”,“盒”中有“通道”、“内院”和“中庭”等,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不受限制地进入其中,这种空间结构也象征着瑞士人的开放心理。展馆也是一个为观众提供各种感官体验的场所,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嗅到树木的芳香,感触木村的肌理,感知自然的通风、阳光、雨滴以及丰富的自然光线变化,欣赏瑞士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感受轻松与休闲。展馆的建设体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理念,建筑师放弃所有会损坏木材本身的连接方式,没有钉子,没有螺栓和黏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固定仅借助于钢杆和弹簧。世博会闭幕后,这一展馆将被拆除,材料会在瑞士某地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设计师利用世博会这5个月的时间作为这些木材的“干燥期”。

3. 谁知道哪里可以下到清晰的汉诺威世博会标志

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shexpo/zlzx/sbdt/userobject1ai18821.html

4. 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标志的设计者是谁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会徽设计者麦克盖斯

这个资料也许对你有益吧,是历奋博览会的详注
http://hi..com/zxm0323/blog/item/e1642ff5c94e0527bd310964.html

网址没有帮你找到

5. 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规划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EXPO 2000 Hannover)的场地规划是在中标者阿纳博尔迪/卡瓦迪尼(Amaboldi/Cavadini,瑞士洛迦诺)、阿尔伯特·施拜尔及其合伙人事务所(Albert Speer & Partner,德国法兰克福)和基纳斯特·沃格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Kienast Vogt Parter,瑞士苏黎世)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1]。他们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建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 的指导方针,进行世博会场地总体规划,体现了此届世博会的主题思想。
经济实用的场地规划
世博会场址占地约160hm2,由东西两部分展区组成。西部展区利用原90hm2的汉诺威贸易展览会场地,经过适当的改造,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场址,避免了不必要的征地。在这一区域中有18hm2的场地用于建造部分国家展馆,这些国家展馆在世博会闭幕后即被拆除、搬迁或回收,以节约汉诺威贸易展览会园区有限的备用土地[2]。东部展区为新辟的克龙斯堡(Kronsberg)地段,占地70hm2。这一区域建造的展馆,分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类。因此,在规划中,东部展区在世博会结束后将发展成以居住为主的新市镇,而永久性展馆则发展成新市镇的商业及休闲娱乐中心,如法国馆用于销售体育用品,中国馆改为中国中心。这样就避免了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后出现的“废墟公园”的景象[3],解决了世博园周边地区的后续开发问题,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完美结合的新旧展区
由于原来的贸易展览会场址和许多其他设施之间缺乏一个整体的联系,因此,为了实现对世博会场址的可持续利用,规划小组将新旧场馆统一考虑,采用正交系统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规划。将原有90hm2的贸易展览会场地组织成为城市空间上的有机整体,同时通过“联合林荫大道”(United Tree Avenue)和中央灯柱步行天桥(Exponale)将其与新开发的克龙斯堡地段连接在一起。联合林荫大道始于世博会西入口,经中央灯柱步行天桥通往世博广场,形成了东西方向的轴线,成为整个体系的中枢。而其向北、向南拓展的绿色分支道路与之形成了正交系统,使整个场地充满了结构感,使世博会建筑组成几个群体——综合展厅群、主题展馆群和独立展馆群,这些展馆群也同样布置成正交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了、易懂的框架结构,造成一种城市型的、围合的空间气氛。与此相对应,在展馆群之间填充了一些大型的、线性的绿色空间,调和了各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将展览建筑群和开敞空间进行有序安排的规划,不但使汉诺威展览会的原有地段得到了重新组织,而且也使它们与新辟的克龙斯堡展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和功能组织
汉诺威世博会场地的环境设计非常具有亲和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展区的正交系统规划,沿袭了汉诺威市明晰、现代、不刻意标新立异的城市设计风格,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阿尔伯特·施拜尔领导的规划组创造了一种简单便捷的道路结构和功能分区,从而使展览会的各个地段都能够为观众所识别,便于游客的参观。另外,在各展馆之间穿插了不同主题风格的广场及带状绿地,如世博广场、波浪公园、地球花园、发展花园等等,为人们创造了休憩娱乐的空间,同时也使展馆群之间有一个和谐的过渡。现代化的设施,如四座灯柱步行天桥,为游客进入展区游览提供了方便。另外,展区内还设置了12处游戏平台,专职的儿童看护在此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小客人认识世界。这些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既保证了参观者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又为户外表演、户外活动提供了场所。

6. 德国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影响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国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由于世博会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是最具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博览活动之一,因此它被誉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作为一种“世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为人类探索未来提供了线索,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将先进理念与完美技术巧妙结合,回答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今世界最大的命题。它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创举,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庆典,必将永远载入史册。同时,我们学习、研究它成功的经验,对我国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是个有益的启迪。

7. 上海世博会对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借鉴

汉诺威是德国北部下萨克森州的首府,第39届世界博览会于2000年6月1日至10月31日在这里成功举办,这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举办世博会。如今乘坐火车抵达汉诺威的人,一下车就能看到写着“欢迎来到世博会之城”的大牌子。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希望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展示人类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共处。根据统计,共有18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魏尔市长说,举办世博会为汉诺威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说:“2000年的世博会对汉诺威市来说十分重要。直到今天,我们还非常乐意回顾当年的美好时光。汉诺威人能够有机会接触到非常多的不同的文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汉诺威也变得举世闻名。我想,上海在成功举办世博会之后也会有和我们类似的经历。”

正如魏尔所说的,世博会的举办给汉诺威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早在1990年汉诺威获得世博会的举办权之后,就开始筹划基础设施建设。当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总投资达到近70亿欧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的费用就高达40亿欧元,包括地铁、轻轨、火车站、机场等在内的100多个城建项目进行了改扩建。汉诺威人还在世博会场址附近按照生态标准建造了新的城区,使用低能耗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汉诺威市所在的下萨克森州州长乌尔夫表示,汉诺威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对汉诺威市,对整个下萨克森州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乌尔夫说:“我觉得有两个很明显的变化。首先是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机场、铁路、公路等,有了很大的改善。直到今天,甚至是未来,汉诺威市都从中受益很多。此外,汉诺威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世博会期间他们对不同的文化、宗教以及语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而汉诺威市本身也借助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国际化的、包容的、友好的博览会之城。这些都积极地改变了汉诺威。”

在汉诺威世博会上,环境保护是各个参展国家试图诠释的主题之一。比如,当时日本馆的网状建筑体是用覆以半透明的防水薄膜的废纸筒搭建而成,世博会结束后,这些纸张全部回收,运回日本,用以制造学生的教科书和练习册。

在建设场馆的时候,汉诺威人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展馆,对它们进行了功能改造,只新建了极小比例的新馆。整个世博园由东西两部分展区组成。西部展区主要利用原有的汉诺威贸易展览会场地,将其改造成世博会的主要场址。东部展区为新建的科龙斯贝格区,这里也被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类展区。临时性展区在世博会结束后被改造成以居住为主的新城区,而永久性展区则改造成新城区的商业及休闲娱乐中心,比如这里的中国馆就成了汇集中国医疗、文化交流、语言学校和餐厅等的多功能中心。

魏尔市长表示,汉诺威在举办博览会,特别是世博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希望能与上海同行分享这些经验。他说:“通过举办2000年的世博会,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们也很高兴在去年有不少的机会同即将举办世博会的上海同行们交流分享我们的经验。能够举办世博会对任何城市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上海应该为能够举办世博会而感到自豪。”

今年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成功举办10周年,汉诺威市为此从4月份开始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而在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上,汉诺威也将会有精彩的表现。魏尔市长对此表示说:“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汉诺威很荣幸地被邀请在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汉诺威将展示以2000年世博会时新建的科龙斯贝格区为原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构想,这是一个获得国际公认的方案,在水、能源处理以及适合人类居住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我们很愿意把这个构想展示给我们的中国朋友。”

8. 请问谁有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系统(要清晰点的,网上找的都不清晰),我这急需要,先谢谢各位了~~~

http://wenku..com/view/ab0bacc65fbfc77da269b1e2.html

9.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题是什么

人类、自然、科技

10. 如何评价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财政赤字

世博经济-运行规律及特征
多元性
从参与世博经济的对象看,不仅举办城市本身参与其中,而且周边区域和整个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
阶段性
在世博会的筹办、举办和会后各个不同阶段,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筹办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在迅猛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会后阶段,则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回落和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
带动性
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能够对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非均衡性
世博会对产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推动次之,而对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
长效性
世博经济对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会后延续5~10年,其收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潜在性的特点。[1]
世博经济-历届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
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经济的强劲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举办国家、特别是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和知名度。历史上,世博会提高了许多城市的知名度,使诺克斯威尔、新奥尔良、斯波坎、布里斯班、大田等一批中小城市一跃成为著名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国内外游客,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
大阪世博会
日本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持。财政规模的猛增显然与世博会建设投资和世博会的举办有直接关系。
此外,1968~1970年日本政府还在阪神高速公路上给予1059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财政支出的带动效应明显,估计最后在整个日本产生的派生生产收入为15600亿日元,日本1970年的GDP为73.3万亿日元,世博会的全国GDP效应约在2.1%左右,而且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各公司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
大阪世博会还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大阪市和大阪府的就业人口比率分别达到64.14%和63.45%,比1965年增长14个百分点。大阪世博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就业率一直上升,举办的1970年比申办前的1960年的人口就业比重增长16个百分点,而此后10多年一直稳定在60%左右。
汉诺威世博会
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39699.8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0.26%。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2000年世博会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下萨克森州的世博会世界项目以及参观者与展会工作人员的旅游支出对整体经济一共产生了112亿德国马克的原发推动。这种需求推动在国内带来的增加值为134亿德国马克,而且为德国提供了10万个工作机会(包括管理、直接参与、经营、安全保卫、文化娱乐等方面)。
此外,世博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仅仅用展出期间的短期利益来衡量。例如,下萨克森州州长加布里埃尔认为,德国世博会项目的财政赤字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因为,“世博会将会对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投资、就业、城市发展、市政建设方面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事实确实如此,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拉动效应巨大,到2000年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1891.8亿欧元。
其他世博会
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0.75%,当年日本GDP为320.4万亿日元。
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27.8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0.72%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1.2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5.7亿加元和1.7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6.3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13.4亿加元。
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世博园区内的许多建筑是传世名作,其中一些成为举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如最早的1851年伦敦世博会留下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了艾菲尔铁塔,以后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和1937年举办的世博会,又留下了亚历山大三世桥、夏乐宫、巴黎工业宫、国民广场、奥德赛宫,以及塞纳河边一系列标志性建筑;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留下了著名的宇宙塔等。
同时,因举办世博会导致的大量的投资,也极大改善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为城市经济的提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博会也是改善举办城市环境、增强活力、提供更适宜人类居住条件的大好时机。1967年加拿大政府为筹办197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加速建造了新的地铁系统,扩充了城郊高速公路网,改建了圣劳伦斯河边745公顷的废地,使该市成为世界上公共交通系统最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1970年大阪世博会全面改善了市内街道、公园、下水道、河流等环境;温哥华1986年世博会改造了海岸外观景象,沿海建造了包括会展中心、游艇码头等建筑群,形如帆船的“加拿大馆”已经成为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后,在世博园区内建设了南岸公园,占地16公顷,形成了四大风景区;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原先废弃的场地被改造成为集游乐和展示为一体的万国公园、政府办公中心和现代化的居住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该地第三产业发展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快于整个德国第三产业同期的发展,超出达2.9个百分点。通过世博会,汉诺威的会展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城”。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促进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图5所示,特别是旅游、零售、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在整个州的GDP中份额得以提高。这些行业总的份额在1980年为25%,到举办世博会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4个百分点。
高科技产业趁势起飞
有很多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在产业调整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趁势发展了高科技产业。例如:韩国大田世博会上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宇航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环保科技、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立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世博会结束后,在原来的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了大批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包括韩国化学研究所、韩国标准研究所、韩国能源研究所、韩国机械研究所和韩国通讯研究所等100多家机构,形成了韩国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大德科学园区”,大田的产业结构大幅提升,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结束后,原来完好的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并建立了“塞维利亚科技园区”,吸引了西班牙和世界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塞维利亚科技园区”现已成为拥有200多家高科技企业(包括塞维利亚大学的工程学院)、近万名科技从业人员的著名科技园区,总营业额在2001年接近10亿欧元。
强化周边经济合作
1970年大阪世博会促进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经济带,带动了关西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形成的经济带成了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预示了日本1970~1980年代在世界市场和科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本京阪神地区和大阪市旅客交通的流量在世博会举办当年和以后年份都有长足增长,尤其是1965~1970年时期增长尤为迅速。京阪神地区客流量从55.8亿上升到75.6亿,大阪市客流量从32.7亿上升到41.4亿。京阪神地区区域性客流量的增幅为35%,比大阪市27%的增幅高8个百分点。
从世博会带动的收入来看,大阪世博会在全日本产生了15600亿日元收入和5700亿日元附加值,而大阪本身在其中占了2000亿和700亿日元,即12.8%和12.3%,分别约有87.2%和87.7%的收入和增加值溢出到周边地区。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城市圈,以整个亚洲庞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为背景,开展贸易活动,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关西经济带。区域合作为大阪地区以后从原先的重工业产业向高科技、信息、物流、商贸、会展、金融服务、环保和中介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
同样,为举办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西班牙建设了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火车,促进了发达的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带动了落后的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历届世博会的经验证明,世博会给主办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大提前了城市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尤其是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升了主办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形象和知名度。
世博经济-中国世博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事,也无疑将是世博会158年历史上创造最多“之最”的一届———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主办的世博会,目前吸引了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预计全球来上海参观的游客将超过7000万人……
经济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作为跟踪世博会经济研究多年的专业机构,完成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其中重点就包括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日前该院院长陈信康教授表示,根据研究预计,上海世博会的“产出影响”将达到794.77亿元人民币,其中“增量消费”468.64亿元人民币。

陈信康表示,旅游产出的经济效益将成为世博会举办过程中最直观的收益。“根据联合国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来计算,1名参观者对当地的12个产业有推动作用,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我们再加上了零售业,这样包括酒店、交通、通信、餐饮等在内的13个产业都能从世博会中直接得益,增量消费主要来自于此。”陈信康分析说,根据这13个产业的产出效应,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半年时间里,如游客数量达到预计中的7000万人次,直接收入就可以达到468.64亿元人民币。再依照相关产业的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794.77亿元人民币。具体来说,世博会游客的购物规模有望达到175亿元人民币,据“保守估计”,世博会本地游客平均每人消费80元、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平均每人消费88元、境外游客平均每人消费157元。陈信康认为,这些收入一方面通过缴税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民的个人收入,园区内外,更可带动62.7万人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