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邓小南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PDF版或txt版
本书论述“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讨论涉及赵宋“祖宗朝”的政治举措及其倾向、“祖宗之法”的提出及其被崇奉的过程、“祖宗”形象的塑造与“祖宗之法”的神圣化等问题。
Ⅱ 中国古代史(上)哪个讲得好邓小南老师讲的下,那上呢
上是中央民族大学录制的
Ⅲ 邓小南的个人简历
1978、9——1982、7 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1982、9——1985、7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1985——1997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8年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6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海外讲学:
2003年3月~6月,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科,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历史专题”(本科)、“唐宋课绩与资格制度研究”(研究生)。
2006年 1月21日~2月11日,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讲学;4月6日~5月2日,访问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2006年9月14日~2007年1月8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史料选读”、“宋代政治制度专题” 。
2008年9月15~2009年1月15日,应邀到台湾成功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
2009年4月15日~8月15日,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任教,9月23日—2010年2月18日,应邀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
Ⅳ 胡坤的个人简介
胡坤 ,男,安徽歙县人,1980年7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历史学博士。2011年6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制度史,现已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点校整理工作。 1999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3年9月—2006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6年9月—2009年6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9年7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1、参与姜锡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宋西夏金代通史”,项目成果《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
2、第四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宋代荐举文书”。
3、参与邓小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 1、《〈长编〉点校本标点辨误一则》,《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符氏家族与宋初政治》,《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宋丽之间的政府交往》(第二作者),《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五代后周时期围绕周世宗皇位继承的斗争》(第二作者),(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1号,2006年12月;
5、《简论范纯仁在神宗、哲宗两朝的政治活动》(第二作者),载于刘道兴、杨德堂《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
6、《宋代辟举中的宾主关系》(胡坤、胡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7、《宋辽瀛洲之战与澶渊之盟》(第二作者),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8、《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胡坤、胡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宋代应辟者的价值取向》(刘冬青、胡坤),《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
10、《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11、《宋代台谏官荐举新论——以〈宋史·本纪〉的记载为切入点》(姜锡东、胡坤),《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12、《困惑与矛盾:宋代荐举法密弊多现象的讨论》,(韩国)《全南史学》2009年第4期;
13、《王晓龙博士〈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评介》,《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学术界朱熹研究新进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7月26日;
15、《宋代荐举与士风》,《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
16、《宋代应对选人改官的待次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7、《“近代贵盛,鲜有其比”——三代外戚武将宋偓事迹考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18、《临民与治军:宋代帅臣荐举权述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9、《限考受荐:宋代选人改官的资格》,《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
20、《宋代荐举之弊》,《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1、《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中国史研究》 2014年第2期。
Ⅳ 讲座 邓小南:研究中国历史,为什么需要外
对话,其实是需要有一些问题意识作为主导的。问题意识与历史学一贯追求的反思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阅读,不仅是我们“对话”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能够让我们进入特定语境的方式。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即便同样是汉语世界的学人,我们在和古人、和前辈、和同事对话的时候,仍然会有言语上的隔阂和理解上的参差。同样的文章、同样的材料,不同的读者会体悟出不同的内容。就同一个读者来说,在不同阶段和心境下,也会读出不同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要放下身段,不断地追问,往复地对话。而这种不断追问和往复对话,在邓小南看来,是需要引导的。而这个引导,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二者是能够深入对话的前提。
很多时候,对话会涉及到内在与外在的关系问题。大约十年以前,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老师翻译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田浩(Hoyt Tillman)教授的著作《宋代思想史论》。在译完这部书后,杨立华就他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做了一个总结,写成一篇文章《在母语的防线上》发表。他说道:“从真正的内在立场看,我们对汉语文化的注目根于内心深处不容或以的冲动。这冲动超越了所有的计度和衡量,也超越了所有的价值考虑。”但是他觉得,相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外国学人是以阅读中国为目标的。田浩教授在《我的思想史研究》这篇文章中,也直接说到了作为老外在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优势和好处。他说:“老外有一个好处,可以从外面的角度来看一个传统。一个在传统中长大的人,研究这个传统,很容易觉得这样子的演变、发展是自然的,不必解释……从外面看,可以看出一些新的立场或是问题。”外部的立场对于刺激一种新的认识很有益处。由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主编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不久前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中译本。在这套书的总序部分,卜正民教授也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卜教授引用了朱维铮教授的一段话:“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邓小南认为,内在的视角和外在的视角确实是应该互补,不同观察视角的组合,人们才能对中国和世界各个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包括生活的经验有一些新的体悟。“内在理路”和“外部立场”其实不仅体现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出发点不同,也反映出人们对很多问题的观察都会有面向上的差异。但正是由于有这些差异,才能够丰富学界对于整体的认识——这也是我们需要寻求“深度对话”的原因。通过深度对话,我们希望建立“共通”的而不是“共同”的话语,让我们的叙事和理解能够更加贴近历史的现实。
Ⅵ 邓小南的《祖宗之法》有木有大神研究过,写一份研究成果行吗
研究成果没有...别想着什么都抄,但有一些随笔什么的我帮你找到一些,你可以参考一下。
希望对你的思路有一定帮助~
邓老师以问题意识为研究导向,从长时段的发展过程、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三方面论述宋代的祖宗之法。
此书显现了近年大陆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转向,即不再把政治人物、事件与制度,作为政治史研究的重点,而是把研究重点转向揭示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邓老师也强调,她此书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宋代“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的关系。书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从长时段观察宋初宰相的职权,并不是常说的削弱而是加强(梁太济等人观点)。
宋初宰相“坐论之礼”的废除是专制皇权发展、中枢运作方式变化的结果,君臣忙于处理政务,无暇坐论。枢密院从晚唐代宋初,经历了内廷机构到外朝机构曲折的演变。邓老师分析细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地方,如宋初太祖所言之“宰相需用读书人”只是一个导向而已,当时实际没有这么做。又如对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解读。
Ⅶ 邓广铭先生叫做宋史主要奠基人,这是为什么
邓广铭(1907~1998)中国历史学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德州临邑。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陈龙川传》,深受指导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证》、《宋史刑法志考证》等,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证》作序。1943~1946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撰写了《岳飞》一书,把岳飞传记的写作提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
邓广铭先生一生主攻宋代史研究,著作等身,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成了宋代史研究领域内绕不开的经典。
无论从宋史领域的几个研究大项的系统性阐述,还是提议并参与筹建宋史相关的研究机构,邓广铭先生都居功至伟。
邓老前辈不但自己水平高超,还教出了一群过人的弟子,比如漆侠、邓小南,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刘浦江老师也可以算进来,可以说是弟子三千,达者72人了!
如果说邓广铭先生在宋史研究领域披荆斩棘,开辟道路,也是走在前人经验之上的。
Ⅷ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新雅书院目前来看有几个令人担心的东西:
- 怎么和本专业设置的课程抢时间。很多专业平时的课就很多(虽然有用的没多少)的。
- 不系统。现在全校的通识教育设置一团糟,连导论课的广度或深度都到不了。
- 怎么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果的。最后不要变成跟今年经管的毕业生演讲那样“虽然我专业知识比不上隔壁但我相信通识教育是有用的”。
如果题主希望对新雅书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的话,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四、师资力量
因为我高考是文科生,所以重点谈一下新雅的文科。正如上一条所说,新雅书院几乎集合了清华校内在文史哲以及社科方面最顶尖老师,在通识课程的质量上可以说是全国顶尖。当然可以说清华人文学科的整体水平限于规模和建设时间不如北大,但是把这些给新雅开课的老师单独拎出来,我并不认为水平比北大的老师差,所以如果选择新雅,重点应该在于给新雅开课的老师的水平深度和北大比如何,而非单纯比较两校的整体水平。
同时,新雅书院的PPE专业课会外聘北大的顶尖老师来讲授,例如杨立华、吴飞、吴增定、先刚、阎步克、邓小南、王铭铭等老师,这些老师在北大的分量也不必多说,而他们也会给PPE的同学讲授专业课程,同时PPE还会外聘人大、中山、复旦等学校的顶尖的老师来授课,我想在师资力量上新雅书院和新雅PPE专业都是全国顶尖的水平。
五、实践活动
新雅书院每一届的全部同学在大一寒假都会去欧洲实践,九字班今年分为罗马、雅典和牛津三个支队,但是限于疫情而未能成行。而大一暑假会进行学工学农活动,日间学工学农,夜间诵读论语。耕读悟道、知行合一,避免“作秀式实践”,更希望同学们能够消解一些崇高,深入到中国的土地上去体悟。
同时新雅书院会有自己的特色节日冬至,这在清华校内是独一家,通过冬至庙会、冬至晚宴和共同包饺子等活动,进行书院共同体的建设。
六、与元培对比
我自己并不了解元培,同时也要承认没人能够同时深入地了解新雅与元培,我在此不比较二者的优劣,题主如果在高考后能够在新雅和元培中选择的话,当然还是希望能够全面的了解两所学院的风格。至于我自己的选择,自然也是在新雅和元培中纠结,当时我自己的考虑不是在清华和北大中选择,而是在新雅和元培中选择,我自己更加认可新雅的理念,自己认为新雅规模较小,比较适合贯彻通识的理念,而且自己希望学PPE,觉得新雅可以拥有清北两校的优质师资,所以选择了新雅。当然只是自己的决定,仅供题主参考。
我认为新雅和元培都是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验,它们都代表着通识的理想在中国土地上的萌芽,也都是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新雅和元培当然各有千秋,但是并不能用孰优孰劣来简单的评价,借我们辅导员的话,我希望新雅和元培应该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关系,共同探索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
Ⅸ 有一部国产短片动画,应该是近几年的
名字:《空》
动画片《空》是中国传媒大学09级动画系学生牛悦,王天舒,邓小南,夏扬的毕业设计。在经历过关于以毕设为主题的几个故事之后,以一张画为契机,我们创作了一个关于交叠时空创造出的一场特别的相遇的故事。在亲情的主线外,这个故事里,我们想讲述的是,年少的梦想和一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