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韧性城市
扩展阅读
宁波润禾股票行情 2024-09-25 01:09:30
基金理财股票的区别吗 2024-09-25 01:00:00
为伥说基金比股票风险小 2024-09-25 00:42:27

韧性城市

发布时间: 2021-05-15 16:57:47

⑴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坚持房住不炒

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国仕英表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重提“房住不炒”定位,并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首次提出就房地产在经济刺激中的作用进行定调,回应了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舆论中有所升温的房地产刺激论调,也给地方政府明确了标准,击破房地产调控放松的幻想。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既明确“房住不炒”定位,又首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体现了中央政府控制房价上涨、确保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决心。这也将使得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政策选择上更加审慎,对市场波动更加敏感,政策出台的频率和力度都有可能会加强。

⑵ 什么是安全韧性与市政基础设施

是市政基础设施一手抓安全一首抓质量,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通过加班加点、调整建设计划等方式,争取把耽误的时间和进度抢回来,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举例:让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有韧性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于海
5月3日,记者在铁西区揽军泵站施工现场看到,虽然正值假期,但这里的工人并没有减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沈阳建设的排水防涝二期二批工程,具体包括89项工程,有近135个施工现场。
据介绍,工程一方面将在积水严重的区域建设7个排水系统,包括肇工系统、崇山东系统、和平大街系统、联合路系统等;另一方面对目前仍存在的积水点位开始集中整治,新建东贸路泵站、机场路下穿桥雨水泵站等11座泵站,对细河、小浑河、北分干渠等水系进行改造以及生态调蓄设施完善等。
“我们的项目自3月起开始正式复工,目前有200多名工人在工地施工。”揽军泵站施工方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部分项目建设暂停,导致工期有所延后,但他们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通过加班加点、调整建设计划等方式,争取把耽误的时间和进度抢回来。目前,沈阳浑河以北老城区改造的38个项目已开复工35项,其中怒江街管渠工程已完工;5项主线已完工;16项正进行主体管线及沟槽开挖施工;龙王庙泵站桩基础、冠梁、降水井施工已完工,正进行土方开挖、锚索施工。
为了抢抓工期,市排水防涝工程建设指挥部加强组织调度,全力推进雨水管道、河道系统、调蓄系统综合治理各项工程,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与此同时,沈阳还同步做好工程档案资料留存、交接准备等各项工作,实现工程建设与交付使用无缝对接,确保各项节点工程在今年主汛期来临前建成。
据介绍,在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过程中,沈阳城市防灾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沈阳将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建设,力争新区新建道路综合管廊建设率大于30%,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超过2%。针对沈阳市排涝设施承载能力不足、汛期降雨积水,将打通断点、消除堵点,对84处积水点位进行排查,通过实施89项工程,解决84处积水等问题。此外,还将依托现代科技,到2020年底建成2-3个智慧工地项目。
“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是解决沈阳市城乡建设领域安全发展深层次矛盾,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的、难以解决的安全隐患的好机遇。”市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⑶ 韧性城市的内容有什么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

"韧性"和"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

⑷ 为什么要实行环境永续和韧性城市发展

为了地球可持续发展

⑸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新”在哪儿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发布,这次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新”在:公共服务——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老城保护——明确11类保护对象;街区更新——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韧性城市——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林荫街巷——乔灌草结合的街道空间;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1、公共服务——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

核心区控规进一步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模与结构。

规划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人口结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方面,通过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在这里,考虑到当前的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确定因素,核心区控规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这一用地类型。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2、老城保护——明确11类保护对象

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规划围绕老城核心价值,深入解读“应保尽保”的保护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九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基础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明确核心区11类保护对象,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其中。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价值挖掘、更加广阔的保护视野,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街区更新——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里的特定说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个特点: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这些特点在核心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实施以街区为更新单元、以保护为更新重点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区的特点与定位。街区保护更新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目标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区保护更新的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间、公服设施、城市部件等内容。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筑屋顶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类建筑,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修缮以及调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街区保护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应该是减量更新;不以规模论,而是以服务品质论。这就需要以绣花功夫做出精细活,以节约、高效为原则,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政策设计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与利用水平,促进核心区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4、韧性城市——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明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在核心区保留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检测功能,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其“探头”作用。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长效合作协同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标准设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备洗消设施。

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准防疫水平。

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强化32个街道公共卫生职责,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用好物业企业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加强失管、弃管小区的服务管理。

建设韧性城市。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注重留白增绿,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

5、林荫街巷——乔灌草结合的街道空间

核心区的林荫街巷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通达性,并能够体现老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城市风貌。林荫街巷根据空间位置、功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分别是作为老城棋盘路网格局的林荫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构成的林荫景观街,以及景观生态与文化功能并存、串联了城墙遗址、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特色场所的林荫漫步道,共同形成贴近市民日常活动、满足各类步行需求的林荫网络。

林荫街巷不断追求绿化景观的优化建设,提升市民出行的绿色获得感。林荫街巷将种植高大茂密的乔木,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尺度亲切的街道空间,并设置植篱、花坛、花架与休闲设施,共同营造环境优美的街巷景观。

尤其是林荫漫步道将使市民在漫步中领略自然的生机盎然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什刹海环湖绿道、传统商业文化漫步道、红墙漫步道、文化探访路漫步道等多种主题的街道风格串联其上,展示核心区特色,成为核心区步行的精品路线。

6、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核心区控规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通过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加大步行、自行车路权保障,提高沿街绿荫覆盖,加强停车治理调控,综合改善慢行体验,多措并举引导绿色出行,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在安宁交通方面,核心区控规提出,要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

⑹ 韧性城市 海绵城市 还有什么城市

关于城市的概念有很多,智慧城市,可持续城市,绿色城市,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各种美好期望。
应该怎样发展未来的城市,不同的机构从各自的立场来看,自然关注不同的焦点。不过在各种潜在灾害威胁下,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且正常运转下去是大前提。归根结底城市的韧性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研究其它的潜能,绿色也好,创新也好,智慧也好。韧性的概念最早是由ICLEI于2002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的。

⑺ 2020年8月5日宁晋县撤县设市有进展吗

宁晋县撤县设市处在过渡期
8月5日没有新进展
有好消息告诉你哈

⑻ 如何使海绵城市更具"弹性

突显城市功能,铸就城市生命线 弹性城市应运而生

国际韧性城市联盟指出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和灾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同时将其分为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及经济弹性。
弹性城市建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城市主要功能和生命线在内涝和外涝的干扰下,能保持、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
二是城市系统在软、硬件方面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抗洪水、内涝、极端气候的冲击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整恢复能力。
三是从长期来说,城市系统在应对各种干扰(洪涝)的过程中,与干扰共同进化,改善自身的脆弱性。

防止过度工程化,着手六大方面打造更具“弹性”海绵城市

在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仍存一些照抄照搬工程文件的做法,致使海绵城市弹性下降。对此,应从六方面着手,使海绵城市更具“弹性”。
一要扩展“系统性”。

系统治理要从横向和纵向上简单化。从横向来讲,“山、水、林、田、湖、城”要构成一个“六位一体”的生命共同体。从纵向来讲,流域上下游、区域、城市、社区与建筑应协同。
二要提高“适应性”。
海绵城市贵在问题导向为主,同时兼顾经验、目标导向;因此,要活用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对不同流域、气候条件应用不同海绵方法。切忌“一刀切”,海绵城市就是因地制宜。

三要落实“多样化”。
弹性海绵城市本质是多模式、分布式、自组织、微循环。从多模式来看,当前将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进行梳理,一些技术已经标准化,新标准亦在建立。
面对洪涝,应采用多样化的洪水出路,将六字方针全面运用。如果活用标准化的具体技术,从建筑顶部持水,再到停车场、小区、排水管、渗水井,最后将多余的水通过排水井排出;通过多样化、分布式将系统“做活”。

分布式

同时,任何一个海绵体必须有自组织的自净能力,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

自组织

每个海绵体自动的充分发挥作用是微循环的特征,但是工业大循环摧毁了很多微循环。微循环体现在具体细节上,城市是否是海绵体由细节决定,如果将细节(如排水设施)完善起来,城市的海绵体则可自动实现。

微循环

四要推广“模块化”。
城市本身是层层套嵌构成的大系统,模块化也有利于标准化。各种模块组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用高质量的配装式来完成,保证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保证海绵城市的“弹性”。

利用自然高差实现景观化、提高水含氧量

五要加深“冗余度”。
城市每个“单元”“细胞”都有一定的海绵冗余。城市在应对洪涝就能“游刃有余”。通过多层次综合设计,保障城市海绵的冗余度。
六要普及“智慧化”。
善用信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协同自然与城市的多种关系。做到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少用泵,重点在于公益、生态、灾害应对三方面。实现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网堵塞实时监测、智慧水循环利用;推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治理。
任何智慧化离不开 “监测、收集”,“运算、传输”,“指挥、执行”,“反馈、修正” 四个闭合循环。

小结:海绵城市的韧性规划不仅涉及城市本身,还必须从流域整体来统筹抗洪防涝,从山河林湖城一体化来提高城市防灾韧性。针对不同城市及地区,要以问题导向为主,经验和目标导向为辅;充分发挥小型化、分散化、建筑、道路、广场一体化的海绵体的功能,并尽可能设计成为标准模块。切实将绿色基础设施与传统灰色排水系统效用协同起来;将气候降雨量的预测与各海绵体储水量的预调度密切结合起来;增强城市韧性。
简言之,海绵城市并非“一朝一夕”可建成,也不能“一劳永逸”获成效,需要“一以贯之”,在以上六方面不断磨合修正才能取得成功。

⑼ 智慧城市与掌通智慧城应该怎么逐步落地

经济韧性与城市韧性。汲取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亟待将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理念与实践,充分对接到城市治理与规划实施之中;与此同时,国外已经涌现大量关于韧性城市的测评方法和实践操作,而国内则相对匮乏,城市的“阵痛”斑块需要得到感知和响应。

数字经济与智慧经济。打造智慧城市创新平台群,扶持智慧经济与三次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快速将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衔接和跨界创新。通过发展智慧经济,促进地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落地。

安全体系与信息安全。智慧城市是兼顾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是服务目标与解决问题的协同体,智慧城市创建要紧密对接城镇化。因此,围绕“五化”总体布局,构建安全体系,并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建设中,将信息安全放在基础性地位是确保所有创新扎实、有效的首位要务。

⑽ 助力韧性城市建设,中科北影如何运作

12月22日下午,中科北影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以下简称UNDP)在中科院召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韧性城市建设论坛”。

正值国家大力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部署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之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韧性城市建设论坛”召开,本次论坛由UNDP、美国国际发展署主办,中科北影(北京)科技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青岛市、赣州市定南县及重庆市联合支持。

嘉宾合影

打造新型城市文化载体,助力韧性城市科学文化传播

会上,一场简短的视觉影像互动体验引燃了论坛氛围,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与艺术中心负责人张之益老师提到,此项视觉交互技术,借由奇观影像、人工智能、知识服务等前沿技术支撑,为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培育了新兴增长点,同时促进前沿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下沉。

高精度监测技术设备、科学的应急响应机制和平台、先进抢险技术装备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灾情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恢复重建等技术产品的不断升级,为灾后信息传递、灾害评估、资源调配、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撑。未来这项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包括防灾减灾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领域。

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与艺术中心负责人张之益

作为此次论坛承办单位的中科北影(北京)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郭建刚也谈了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解以及承办此次论坛的出发点,他表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城市的建设,日益成为城市规划、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理论命题。但同时,这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实践工程,不仅需要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创新缔造。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希望能够让这一理念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社会关注”。

中科北影(北京)科技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建刚

以“文化物联网”为突破口,前沿文化科技成果向基层下沉

据了解,中科北影是由中国科学院视觉工业产业化运作团队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的文化科技创新引领型企业,致力于打造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视觉工业体系。

目前,中科北影正在结合自身在“文化物联网”方面的实践布局,以前沿文化科技成果向基层的下沉及其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力为基础,面向城市在防灾减灾、可持续与韧性发展等方面的科学文化传播需求进行积极探索。

“文化物联网”是中科北影基于自身优势资源,创新前沿文化科技转化载体及文化内容输出渠道的重要探索形式,包括了培育以主题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科技文旅特色小镇、打造奇观文化体验中心、促进城市传统产业空间向数字创意产业载体升级等系列创新实践。

郭建刚透露,“中科北影也正在同UNDP开展相关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将文化物联网的具化载体,同步打造为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城市建设的传播平台,从而以文化科技力量更好地参与和助推美丽中国与韧性城市的建设。”

会上,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教授郭小东、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温家洪分别介绍了韧性城市与防灾减灾规划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张素娟、周舒文分享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工作与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地方政府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知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灾害管理处处长张素娟

论坛还围绕韧性城市建设与创新发展展开了嘉宾对话,青岛市市北区副区长刘文光,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朱颢,重庆市北碚区城乡建委副主任陈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灾害管理处处长及上海师范大学温家洪教授参与了讨论,并从自身城市建设情况出发展开深层对话,努力探索地方城市韧性建设与创新的新蓝图,为2018年城市新气象开个好头。

通过这次论坛,UNDP将更加有效地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带动以中科北影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和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链。

人民网、参考消息、新京报、界面、北京卫视等媒体记者到会采访报道,多家网络媒体实时报道,以及海外媒体雅虎、美通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等两百余家媒体发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