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家规定的电力安全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 (2)《安全生产工作规定》(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与变电站电气部分、电力线路部分,2005年版;热机部分,1994年版)。
『贰』 电力安全有哪些法规标准
电力安全领域法律法规标准有:
国家主席令[1995]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国家主席令[2002]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国家主席令[2005]第3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国家主席令[2007]第6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国务院令[1993]第115号 电网调度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1996]第196号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国务院令[1998]第239号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2000]第279号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2003]第393号令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2007]第493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2011]第599号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1999]第8号令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4]第1号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生产令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4]第4号 电业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4]第5号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5]第9号 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5]第15号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办法
国办发 [2006]1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
发改能源[2006]13号 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令[2006]第22号 电网运行规则(试行)
电监安全[2006]2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电监安全[2006]34号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电监市场[2006]42号 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7]第2号 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
电监安全[2007]38号 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9]第27号 供电监管办法
电监安全[2009]61号 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办安全[2010]88号 关于印发《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
电监安全[2012]11号 关于印发《电力安全事件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电监安全[2013]5号 关于印发《电力安全隐患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GB 50260—1996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防火设计规范
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 26164.1—2010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
GB 26859—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电力线路部分)
GB 26860—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
GB 26861—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高压试验室部分
『叁』 电力安全注意事项
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保证安全用电,防止事故发生。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用电活动。
3.工作制度
3.1 非有关人员不得进入电房。
3.2 高压电房只准合格电工操作,并严格按照电工操作规程进行,经常监视变电房和低压室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生故障由电工处理。
3.3变电室接地检查每年自行进行一次。避雷器每年请指定认可机构检测一次。
3.4配电房操作,必须按照以下操作程序:
a) 送电时,先合上闸刀开关;
b) 停电时,先停空气开关,后停闸刀开关;
c) 设备运行时,严禁带负荷拉闸刀开关。
3.5每台生产设备应设专人负责,开机送电前,要检查所开设备是否正常。如正常可以合闸送电。
3.6设备使用完毕,长期不用或下班时,要断开电源开关。
a) 每天下班前,车间岗位的班组长负责检查、停开关、关电房门。
b) 遇上加班时,加班后由组长或带班负责人检查是否停电、关电房门。
3.7按安全消防规定,有防静电接地夹的设备,使用前一定要夹上接地夹才能开机,使用者要经常检查接地夹两端接触金属的情况。
3.8要经常检查树脂、溶剂输送管的防静电钢丝是否妥善接到管头上。
3.9输送泵、风扇接地电源线,严禁人踩车压,有违反者,一经发现,要立即报告及检查处理,所造成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负全部责任。
4.注意事项
4.1车间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要立即通知维修部,不得私自处理。
4.2严禁任何岗位将溶剂洒在电缆桥架或电缆沟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及时通知维修部处理,当事人负全部责任。
4.3配电房不能堆放杂物,要定期做清洁,经常检查设备运行及电线线路情况,消除事故隐患。
4.4出入变电房或配电房,大门必须随手关上,以防老鼠或其它小动物溜入电房,造成线路被咬损或短路等故障。
『肆』 如何做到电力安全防范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以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员工的个人条件作为依据,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准绳,这样才能使规定真正地落到实处,才能够成为规范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
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方法: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 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 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陇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 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外,我们还耍对全体 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
(二)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也耍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倶进,开拓创新,以适应市场经 济体制的发展与要求。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树立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现代 管理理念。其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变 革,是在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再次要坚持机制创新, 关键是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要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职业技能 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 的要求。最后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企业信 息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充分发挥计算帆信息网络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微机监 控系统与网络结构可极大降低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三)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 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 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 盲目尚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 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 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
(四)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其一,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已损坏的和定期试用中检查 到不合格的工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并破坏至不能使用。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 报废的工器具转售(租)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
其二,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 资质审查制度。发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应认真行使安全监督职能。
其三,要制定 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试 记录、验收记录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五)加强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创新并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安全管理手段在预见事故的水平和超前控制事故的 能力上不尽人意。安全性评价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它 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 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 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伍』 电力安全标准
DL 409-9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GB12158-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GB13955-199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
GB4776-84电气安全名词术语
GB6995.1-1986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GB 3805-83带电作业电压电力术语安全电压
带电作业电工电子设备防触电保护分类
电击防护装置和设备的通用部分 GB/T 17045—1997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防雷与避雷雷电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GB/T21431-2008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
防雷与避雷雷电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94
辽宁省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定
漏电保护器安全监察规定
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 GB 6829—86
宁波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政府令〔2006〕142号)
安全管理用电安全导则 GB/T 13869-92
『陆』 电力安全知识是指的什么
《电力安全知识》对安全教育、安全用电常识、现场紧急救护知识、安全用具、防火与灭火知识进行全面介绍,并提供了相关练习。
前言
第一章 安全教育
第一节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节 事故
第三节 安全责任
第四节 安全生产与法制
第五节 贯彻安全文件,熟悉安全警语
复习题
第二章 安全用电常识
第一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第二节 安全电流、电压的规范
第三节 电气安全距离
第四节 人体触电方式
第五节 静电伤害及安全防护
第六节 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第七节 电气工作票
复习题
第三章 现场紧急救护知识
第一节 触电急救
第二节 心肺复苏法
第三节 外伤救护
第四节 烧伤急救
第五节 中署、中毒、溺水急救
第六节 冻伤急救
第七节 动物咬伤急救
复习题
第四章 安全用具
第一节 安全用具的作用和分类
第二节 基本安全用具
第三节 辅助安全用具
第四节 防护安全用具
第五节 安全色、安全标志、语言警告牌
复习题
第五章 防火(爆)与灭火知识
第一节 消防基本常识
第二节 灭火设施和器材
第三节 电力系统主要设备的防火(爆)与灭火
附录 习题解答
第一章 安全教育
第二章 安全用电常识
第三章 现场紧急救护知识
第四章 安全用具
第五章 防火(爆)与灭火知识
『柒』 电力安全工作措施有哪些
电气线路安全工作的组织措施有哪些?在电力线路上工作,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1、现场勘察制度;2、工作票制度;3、工作许可制度;4、工作监护制度;5、工作间断制度;6、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
『捌』 电力安全隐患有哪些
一、作业类隐患
1. 厂内机动车辆行驶时违章带人;
2. 打锤时戴手套或挥动方向正对人;
3. 随意移动、损坏、拆除安全设施或移作他用;
4. 两人站在同一梯子上工作,或站在最高两档上;
5. 将电源线钩挂在闸刀上或直接插入插座内使用;
6. 高处作业时工器具不系保险绳,无防坠落的措施;
7. 使用手持电动工具或建筑电动机械未经漏电保护器;
8. 对有压力、带电、充油的容器施焊或未采取措施对盛过油的容器施焊;
9. 在电缆沟、隧道、夹层、锅炉烟道内工作不使用安全电压行灯照明或行灯电压超过36伏;
10. 运行中将转动设备的防护罩打开或将手伸入遮拦内,戴手套或用布、棉纱对转动部位进行清扫或检查维修等。
二、装置类隐患
1. 机械转动、带电部分无防护罩;
2. 电动工具、电动机械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
3. 工作现场、高处作业区域的孔洞上无牢固盖板或围栏;
4. 高处交叉作业、拆除工程等危险作业,四周无安全警戒线;
5. 拆除的木料、脚手架、钢模板、架杆等未及时运走,堆放杂物;
6. 安全设施损坏或有缺陷未及时组织维修,或工作完毕后不及时回收;
7. 高处作业的平台、走道、斜道等处未装设防护栏杆或未设防护立网;
8. 易燃易爆区、重点防火区,消防器材配备不齐,不符合消防规程要求,无警示标志;
9. 现场低压配电开关护盖不全或导电部分裸露,电气安全工器具、绝缘工具未按规定定期试验;
10. 脚手架搭设后未经使用部门验收合格并挂牌后就投入使用;脚手板未按标准敷设或有探头板未绑扎牢固。
三、管理类隐患
1. 不顾职工身体实际状况,强令工人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
2. 工作项目无安全措施或未交底,工作负责人就组织工作;
3. 无视安监部门的整改通知要求,未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 安排未经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或安全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现场工作;
5. 安排或默许不具备相关安全知识、不会使用消防器材的人员在易燃、易爆区工作;
6. 招用未经资质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外包队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外包队伍;
7. 工作负责人擅自更改经批准的技术措施、安全措施或工作票、操作票、危险点分析卡和作业指导书;
8. 违章指挥,默认工人违章作业、冒险作业、在没有可靠的技术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的状态下工作;
9. 各工作单位领导没有及时组织对划分的文明工作区域进行清理。擅自决定变动、拆除、挪用或停用安全装置(设施);
10. 安排或默许六级以上恶劣天气时进行高空露天作业,或在霜冻、雷雨天气条件下进行高空作业,无防滑、防跌措施。
四、其他综合类隐患
1. 频繁操作项目不执行操作票凭经验操作;
2. 雷雨天气巡视室外高压设备不穿绝缘靴;
3. 外借工、临时工未办理许可手续就进入现场工作;
4. 卸酸、碱时不带防护眼镜、口罩、手套、不穿胶靴;
5. 开沟、挖土前不清楚地下有无电缆、管道,擅自开挖;
6. 检修结束后不认真验收就终结工作票,不清理现场;
7. 不严格执行“三检查”(出车前、途中和收车后检查)制度。
8. 擅自移动安全设施或变更工作票中的安全措施进行工作。
9. 在高温物体周围工作时,不穿长衣、长裤,接触高温物体时不戴手套;
10. 使用不合格的梯子或不正确使用梯子,梯子与地面的倾角过大或过小;将梯子放置在不稳固的支撑物上登高作业,或人站在梯子上工作时移动梯子,梯子底脚未采取防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