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口述史
扩展阅读
和府捞面股票代码是多少 2024-09-22 13:25:05
安徽合力的股票价格多少 2024-09-22 13:16:59
君弘如何看所有的股票 2024-09-22 12:57:25

口述史

发布时间: 2021-05-20 05:04:36

A. 口述史怎么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将口述者的话排列起来,读者看起来像是他们自己来讲这个故事一样。中间也可以穿插一些作者的话,可以补充说明。

B. 口述历史2000字作业

口述历史2000字作业

秦朝末年,在“天下苦秦久已”的口号下,六国遗族纷纷揭竿而起,秦始皇一心想要传世万代的大秦帝国,在他死后数年,就已风雨飘零。

大秦帝国几乎完全丧失对“新”秦之地的控制,之前灭掉的六国,纷纷重新建国,其中最强势的莫过于楚国的项家,其家主项羽勇猛过人。

在巨鹿上演破釜成舟的奇迹,大破秦军40万主力,秦军至此丧失收拾天下乱世的有生力量,只能龟缩于秦国故地防御。

项羽一战成名,被六国诸侯共推为反秦盟主,项羽开始走上人生巅峰,但也是在这个时候,项羽做了件非常“蠢”的事,他做的时候,可谓大快人心,各国诸侯王纷纷拍手叫好,也确实解决了当时头痛的问题。

但从长远来看,项羽无疑是将自己推向了失败的深渊,巨鹿之战结束时,秦军其实并没有被全歼,而是过半数的部队,不忍秦王的不仁,跟着主将投降了。

所以哪个时候,项羽手中有着跟自己军队同数量级的俘虏,俘虏也是人,要吃饭,而当时的项羽连自己军队的粮食问题都头痛,显然是养不起这么多俘虏。

而将他们放了,项羽又怕他们跑回去后,又被秦国重新武装,继续跟自己作战,得不偿失,加上当时六国遗族,心中报复秦军的情绪很大。

项羽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效仿秦国名将白起,将俘虏全部坑杀了,这样不光解决了粮草问题,也收了六国遗族的心。

但是项羽这么做,虽在当时,将自己的声望推到了巅峰,但也将关中到巴蜀的老百姓彻底得罪了,而项羽后来的对手刘邦,在这种事情的处理上,显然要比他高明很多。

其打入关中后,跟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严令自己的士兵守军纪,做到对关中百姓秋毫不犯,后来楚汉争霸,关中百姓力挺刘邦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当时的关中,经过秦国几百年的经营,已是当时全天下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加上秦末的战火,并没有过多践踏这里,刘邦入关,关内秦军大多都是选择直接投降,所以那时的关中,是秦末时期生产力保存最好的地方。

打仗除了杀敌要勇猛外,后勤也是必不可缺的,破釜沉舟的奇迹,不会天天有,项羽失去了关中这块富饶地的民心,等于就是丢掉了一个大大的后勤大补包,而这又被对手刘邦捡去了,此消彼长,项羽注明了输。

至于有人说,项羽要是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就好了,这显然是没有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表现,项羽的输,是在于他失了“民心”,不是在于他杀没杀那个人,若刘邦被杀了,此后肯定会有张邦、李邦出现。

C. 口述史的格式是怎样的

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史料与其他历史文献不一样的是,前期准备工作较长,划定历史时期,确定课题。选择口述人很讲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就某一阶段、某一课题寻找亲历者,对能找到的、有表达愿望的,进行口述调查记录。

其中对距现实远一些的时期,由于相关人群已不多,那么不管是重要不重要的人物,旁观者还是亲历者,统统都做口述记录。而对距现实比较近、相关人较多的情况,就要对人群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口述记录。

另一种方法是,历史事件发生在某一地区,见证人也集中在该地区,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或发布广告来征集口述人。在口述采访中往往会不断发现新的人选确定为口述对象。这种人选的记忆往往更中性,其价值更大。



(3)口述史扩展阅读

口述文献的使用涉及被采访人、采访人、出资人三方利益。欧洲范围内采用《知识产权法》保护各方利益。口述采录前,省文献馆授权采录者与口述者签署一份合同,请口述者放弃其对口述材料的拥有权。同时采录者与省文献馆也要签署一份合同,放弃对采录来的口述史料的著作权。

在文献馆保存的供查询的目录中,口述史或者是按题材、或者是按时间段编排目录,每个文件中前面要有简短的说明,即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基本信息和问题清单,也有的把几小时的录音切割成几段,每段前起个名字,以便于查询和视听。

D. 口述历史800字

凡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均可称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现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访谈录等形式,但不能称为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搜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再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口述历史则着重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阐释历史。因此,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
优点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质,当事人生动的口述叙述,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了彰显,从而将枯燥的历史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历史;

3、口述史作品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缺点

1、口述史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

2、口述史很难做到纯粹的中立和不介入,口述者的记忆有时会不可靠、或有意夸张。因此越是具体的情节越要注意,除非受到了重大刺激,不然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晰;

3、口述史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

E. 口述历史怎样写

以口直言 以人代笔

F. 口述历史的介绍

口述历史 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 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G. 什么是口述史

定义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 口述史现场
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广义
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
狭义
地说,口述史出现于 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因研究需要做部分口述史收集工作,但很少有学者和机构专门做口述史收集、整理工作,许多历史亲历者因为年龄过高离开人世。
编辑本段简介
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 口述史现场
中央党史研究室及各省党史研究室也较为普遍地采用这一方法来征集党史资料。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口述历史的概念、操作方法,以及法律与道德等问题在国内都未形成共识,在党史系统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尽管这方面的成果已经不少,但由于缺少科学的方法,一些已经发表的口述史料,还不能让史学工作者放心地利用。

H. 口述史的发展现状

口述史现场
从20世纪60 年代到 80 年代,口述史有了极大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法、德诸国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出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由于非洲的特定历史状况,口述史也引起了非洲各国史学家的重视。这期间不仅召开过多次关于口述史的国际学术会议,第 15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还对其进行了专题讨论。总之,口述史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从某个角度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后者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从方法上说,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由于口述史料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史、社会史,从时间上说是现当代史的研究更易接近真实,减少史学家的主观性。特别是口述史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料收集工作。
所有这些,都吸引着史学家去从事这项工作。其中代表作如斯坦利·维斯塔尔描述印第安人领袖的《西亭·布尔》、西奥多·罗森加顿揭示黑人农民看待美国南部史的《上帝的全部危险》、脍炙人口的《根》 ,以及拉斐尔·萨缪尔的《伦敦东区的下层社会》等。 访谈者向被访者所提的问题,应以超越历史的中性问题作引导和启发,而不能以主流历史观来设定问题。要仔细研究口述者背景、经历、宗教禁忌等材料,确定哪些词不能用。尽量做到中性、开放式的。采录者工作时应尽量避免叙述历史资料,不要让口述者认为你们掌握的材料比他多,这样会影响甚至使访谈进行不下去。首次见面后准备正式的问题清单。但要根据采录过程中的情况,有所取舍、调整。问题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来提问;第二种是按主题来提问。每次采录不超过两小时。采录者在此期间应尽量少讲话。即便口述者有长时间停顿,一般也应耐心等待,不另提问。四是关于口述的成果形式。采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作支持,录音、录像确保清晰无误。录制环境保持安静。录完作为原始文献保存。同时附上一份备忘录,内含被采访人、采访人的所有信息。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所有的技术手段、问题清单,以供别人使用该口述史时作为辅助信息资料。每完成一份口述文献,其保存有三种形式:即原始录音、录像刻成光碟;对外传播录制成MP3格式;永久收藏则用音像合成的DVD技术。
口述史工作者的修养:理论修养和专业修养
1 理论修养
口述史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理论指导。
1.1 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价值中立
口述史学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历史的真实,这使得它与弄虚作假、私心邪念是绝不相容的。为了实现既定的学术目标,口述史往往侧重搜集一般不易记录和留存的史料。而这类史料多具有负面性。要正确记录和处理这些史料,口述史工作者首先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
价值中立并非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放弃社会理想,绝对客观的进入研究领域,而只是要求研究者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研究对象,使研究过程和所得结论尽量不受和少受主观好恶或价值观念的影响。
1.2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唯物史观
在理论修养方面,历史观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史学研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英国历史学家赫勒说过:反对利用指导性原则的历史学家犹如一个水手,决定不用地图、罗盘,甚至不听听别的水手有关海上经历的叙述,便扬帆出航。从事口述史工作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做指导。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揭示历史的真相,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把它运用于具体的研究工作,使历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1]在当代中国,对于口述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善于用科学发展观考察研究历史,从历史和全局的角度,扎实、稳妥地开展口述史研究。
2 专业修养
史学工作者的专业修养往往决定了史学研究的成效。只有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才可能熟谙所要研究的特殊对象及其问题的所在。[2]对于口述史工作者而言,就是既要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又要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2.1 拥有一定的史学功底
口述史学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不是人人能为的。只有那些接受过历史专业训练,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素养的学人,才有可能胜任口述史学的工作,并且做出自己的成绩。[3]口述史工作者应该具有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才、学、识、德等的要求。如:在才这方面,需要落落大方,短时间、近距离赢得受访者的信任,具有进行访谈的能力。在德这方面,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学这方面,需要对受访者的性格特点、个人经历以至涉及的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当然,还有一些从这项工作的独特性产生的要求。
口述史学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口述史料进行历史研究,这也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有一定的史学功底。因为时间久远,受访者记忆偏差,口述中难以避免的包含或多或少不真实成分。这就需要口述史工作者在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上,对受访者加以提醒、引导和纠正。在保证口述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从搜集到的史料中整理和发掘出其深层次的价值。在这样一个流程中,只有经过严格的史学专业训练,才能保证我们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张岂之就此指出,口述历史的整理者绝不是简单的录下音,然后复印出来。[4]
2.2 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
《隋书·经籍志》云:“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口述史学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研究领域应用广泛,这就要求口述史工作者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在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过程中,要求口述史工作者: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以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环境;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受访者的语言;懂得心理学,以了解男女老幼各种不同人心态上的差异;拥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以适时的把握提问时机和取得共同的话题;熟悉相关法律知识,以维护采访者和受访者的权益。
除了面对形形色色的受访者,口述史工作者还要面对的诸多法律难题(像采访家庭暴力时遇到的隐私问题)、技术问题(如采访少数民族时的语言沟通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口述史工作者必须掌握部分相关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口述史工作者通过主体的努力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然而目前的口述史研究,缺乏一批做口述史的专业队伍。大家就像新闻记者采访一样,拿着录音机采访,做出来的东西与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不是一码事。缺乏专业队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搞培训,把全国的有志于口述史的学者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培训。请那些国内外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有心得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5]此外,国家应给予口述史学相应的学科地位,建立中央、地方口述协会或口述室等。国家应对口述史学有长期和短期规划,并对优秀的口述史学理论和实践项目给予立项资助,设立口述史学精品项目,建立口述史学培训机构,加强口述史学人才队伍建设。[6]
[1]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梁景和 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张岂之.口述历史暨口述自传丛书出版座谈会发言[C].口述历史(第三辑),2005(6).
[5]邓小军.做口述史要有紧迫感和奉献精神—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J].中国档案,2006(1).
[6]周新国.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