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黄酒酿造设备
扩展阅读
药明股份股票行情 2024-11-15 19:38:36

黄酒酿造设备

发布时间: 2021-05-20 21:28:52

❶ 家庭酿酒设备——黄酒制作工艺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黄酒的制作方法(以下是两斤粮食的制作方法):

1、 准备材料:糯米或大米,甜曲6克(小曲、家乡曲亦可)

6、 杀菌:将生黄酒置于锅内(干净铝锅即可)用文火烧至80至85℃并保持20至30分钟即达到杀菌左右。

7、 贮存:用陶瓷缸存放,若久藏则可用水泥封口地藏。

黄酒有美容抗衰老、促进食欲、舒筋活血等功效。

1.黄酒作佐料,在烹制荤菜时,特别是羊肉、鲜鱼时加入少许,不仅可以去腥膻还能增加鲜美的风味。

2.烹调时酌量使用,直接饮用以30毫升左右为宜,每次最多不超过200毫升。
3.秋季吃蟹搭配饮黄酒,冬季热饮黄酒暖身暖胃。

更多酿酒技术可网络搜索“唐三镜黄丽娜”了解更多酿酒资讯

❷ 古代用来酿酒的设备叫什么

酿酒器具包括很多,有煮料用的陶鼎,发酵用的大口尊,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
我国古代酿酒的传统工艺流程如下:
1,粮食煮熟(使其淀粉糊化)。2,粮食摊凉,3,粮食复蒸,4,撒酒曲(按比例,不同酒曲比例不一),5搅拌均匀。6,装桶发酵(注意控制温度,注意卫生,)7,等发酵时间7-10天.8蒸馏,9,成品酒

❸ 黄酒酿造工艺流程

浸米酿制黄酒的糯米需要用清水浸发两日两夜,我们到达酒厂时糯米已在大缸中待满了时日,师傅们正忙着将缸里的糯米盛出来准备蒸饭。有些朋友会问蒸饭前为什么要浸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糯米吸水膨胀,使淀粉颗粒之间逐渐疏松起来,并适当发酵产生一定酸度,便于后续的蒸煮糊化、糖化发酵和形成黄酒独特的风格。

蒸饭蒸饭是为了使糯米中的淀粉加热糊化,便于糖化发酵。 糯米在蒸饭前必须经过称重,一桶糯米饭即一缸黄酒,因此需师傅们必须确保每次蒸饭的重量为41kg,将误差减到最小,不容出半点差错。

糯米的蒸煮一定要达到熟而不糊、内无白心、透而不烂、成熟一致,师傅必须严格把控好时间与火候,正常情况下一桶糯米全部蒸熟完毕大约需要30分钟时间。Ps:下图中运载大木桶的手车也是劳动智慧的结晶啊。

淋饭刚蒸熟的糯米饭需要通过冷水喷淋降温,以达到糖化和发酵的最佳温度,这一步即淋饭法名字的由来。淋饭需将蒸熟的糯米饭快速降温至28—31摄氏度,师傅们可不会使用现代的温度计,全凭多年经验判断,温差控制极其准确。

投料落缸糯米饭温度合适后,就到了投料落缸环节,投料落缸就是将水、饭、麦曲拌和, 接入糖化菌和酵母菌, 放入缸内进行糖化发酵。瞧这一大桶糯米饭,至少得两个人才能抬得动。

这道工序完成后,凑到大缸前,在缸的底部你会发现糯米整体呈漏斗状的窝,这样做是为了增加糯米饭和空气的接触,有利于糖化菌的生长繁殖,释放热量,因此这个漏斗要求搭得较为疏松,以不塌陷为度。而且这样的结构也有利于观察和检查发酵情况。

漏斗状的窝搭建完成后应及时做好保温工作以保持正常发酵,所以我们能看到每个酒缸都加了稻草制成的盖子,也都穿上了“草裙”。

然后在所有大缸上加上一层保温塑料袋,大缸的保温工作完毕,投料落缸环节至此圆满完成。

祭酒神今天最后一道对黄酒酿制来说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祭拜酒神了,摆上炖好的肉,放好多种水果,插上筷子,点上蜡烛,在八仙桌后面摆放整齐的酒坛的见证下,师傅们都来虔诚的祭拜酒神,祈福此次酿酒的完美成功。

总结来说,黄酒酿造有12道手造工序:蒸坛、浸米、蒸饭、淋饭、摊饭、拌曲、落缸、开耙、榨酒、煎酒、滤酒、封坛、陈化。同时需要精心安排温度、湿度、通透性良好的专业仓库,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让酒的陈化得到保障。

老酒的酿制并不容易,但这样才有越陈越香的那份味觉冲击。

❹ 黄酒的酿造步骤及方法

我国浙江绍兴产绍必黄洒而驰名于中外,因洒的色泽不同,分有黄褐色的“状元红’’与淡黄本色的“竹叶青还有贮藏多年,含酒精量较高的装于坛内,坛外先涂红色颜料,干燥后再涂黄绿色花纹,胶泥封坛口,再在封泥上加绘彩色,这种酒叫做“花雕”。

1.浸米。选择较好的江米或大米,经过淘洗;用普通凉水浸泡8—10小时,沥干后备用。

2.蒸饭。将沥干的米上锅蒸至九成熟离火。要求米饭蒸到外硬内软,无夹心,疏松不糊,熟透均匀熟后不要马上掀锅盖,在锅内把饭放至快凉时再出锅;出锅后将假打散;再摊盘晾至28℃以下人缸。

3.前期发酵。把准备好的水、培养曲和酒药倒人缸内与蒸好的米饭搅拌均匀,盖好盖,夏季置干室温下,冬天放在暖气上或火炉前,经3天左右,米饭变软变甜,用筷子搅动,即可见到有酒渗出。此时缸里的温度达到23℃左右,即可停止前期发酵。

4.压榨。将经过前期发酵的物料装入一干净的布袋中,上面压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液。

5.煎酒(加热杀菌)。把压榨出的酒液放人锅内蒸(各种蒸锅均可),当锅内温度升到85度,即停止加热。

6.过滤。用豆包布做成一个布袋,把蒸过的酒液倒入袋中过滤,将滤液收存起来。

7封存。把滤液装进一个干净的坛子里,用于净的牛皮纸把坛口包好,再用稻草或稻壳与上和成稀泥把坛口封严,然后把坛子放到适宜的地方,两个多月后即可开坛饮用。

绍兴黄酒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和繁杂。经过一代又一代,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口传心授,不断总结黄酒做法、工艺,又经现代科学技术完善、改进,才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❺ 黄酒酿造需要哪些工具

传统工艺生产黄酒以浓醪和高密度酵母、高密度细菌进行发酵,这是形成黄酒风味丰富性、复杂性的因素。对发酵醪中酵母进行了分离,并对各酵母菌株的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酵母种类极其丰富,己分离出很多具有不同作用和价值的酵母菌株。在未弄清微生物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机理以前,绝不能随意改变传统绍兴酒的酿造工艺和环境(即熟地)。并且空气的污染对熟地上微生物群系影响较大,必须预防空气污染。(2)酵母大部分来自酒药保存下来的酵母,另外来自曲、熟地上微生物群系中的酵母自然接入。(3)有几株酵母形态和性能非常独特,对发酵的进程和风味形成有独特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机械化黄酒所用的酵母菌株为2~3株,而传统工艺的50株以上,这是机械化生产黄酒的口味比传统工艺生产的黄酒口味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❻ 传统黄酒酿造与现代黄酒酿造的程序及他们的异同和优劣

黄酒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特中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其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传统酿酒
公元前200年的汉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齐民要术》、《酒诰》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酃酒、新丰酒、兰陵酒等名优酒开始诞生。张载、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酒文化名人辈出,中国传统黄酒的发展进入了灿烂的黄金时期。
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它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
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的主要流程
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
如今的科学酿造黄酒的流程
近年来,黄酒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融入为传统工艺的改革、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产品不断创新,酒质不断提高。
原料多样化。除糯米黄酒外,开发了粳米黄酒、籼米黄酒、黑米黄酒、高粱黄酒、荞麦黄酒、薯干黄酒、青稞黄酒等等。
酒曲纯种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传统酒药中分离出优良纯菌种,达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艺科学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热、红外线消毒,流水线作业等科学工艺生产,酒质好,效率高。
生产机械化。蒸饭、拌曲、压榨、过液、煎酒、罐装均采用机械完成,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个人觉得传统的要好,比较是几千年的老法子,应该是很有历史渊源在里面的,现代再快,没有什么历史情结吧。望采纳。

❼ 黄酒酿酒设备要多少钱一套

传成酒械的设备由于密封性和冷却性比较好,材质采用进口不锈钢和优质铝合金,质量和产量有保证,我们的设备有各种类型,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功能价格都一样。详情可以到传成酒械来详细的考察

❽ 用农村土法酿酒设备可以酿黄酒吗

可以
白酒俗称烧酒,是一种高浓度的酒精饮料,一般为50~65度。根据所用糖化、发酵菌种和酿造工艺的不同,它可分为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三大类,其中麸曲酒又可分为固态发酵酒与液态发酵酒二种。

原料配方 凡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原料均可酿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酿制出的白酒风味各不相同。粮食类的高粱、玉米、大麦;薯类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废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麸皮、淘米水、淀粉渣、甘薯拐子、甜菜头尾等,均可作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樱子等,也可作为代用原料。

我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为固态发酵法,在发酵时需添加一些辅料,以调整淀粉浓度,保持酒醅的松软度,保持浆水。常用的辅料有稻壳、谷糠、玉米芯、高粱壳、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辅料之外,还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产白酒时,淀粉需要经过多种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进行发酵的糖,这样才能为酵母所利用,这一过程称之为糖化,所用的糖化剂称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为主的原料做培养基,培养多种霉菌,积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种粗制的酶制剂。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产名酒、优质酒用),小曲(生产小曲酒用)和麸曲(生产麸曲白酒用)。生产中使用最广的是麸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转化为酒精等物质,即称之为酒精发酵,这一过程所用的发酵剂称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质为培养基,将酵母菌经过相当纯粹的扩大培养,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养液。生产上多用大缸酒母。

所用设备
1.原料处理及运送设备。有粉碎机、皮带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螺旋式输送机、送风设备等。

2.拌料、蒸煮及冷却设备。有润料槽、拌料槽、绞龙、连续蒸煮机(大厂使用)、甑桶(小厂使用)、晾渣机、通风晾渣设备。

3.发酵设备。水泥发酵池(大厂用)、陶缸(小厂用)等。

4.蒸酒设备。蒸酒机(大厂用)、甑桶(小厂用)等。

我国的白酒生产有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固态发酵的大曲、小曲、麸曲等工艺中,麸曲白酒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故此处仅简述麸曲白酒的工艺。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

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0.6~0.8、润料水分48~50%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

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

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

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6.入窖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

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

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那个酒就一点点的留下来,用陶瓷罐装好,再放在地窖中封藏,注意了这里有三个阶段,前后期的酒比较戳捏,中期最好!

❾ 黄酒文化的黄酒酿酒技术

一文献资料简述
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传统的黄酒酿酒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至迟在宋代基本定型,
唐代留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在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在酿酒实践中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是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共分为三卷,上卷为经,其中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并且对全书的酿酒,制曲作了提纲契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北山酒经>>与<<齐民要术>>中关于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罗列制曲酿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阐述较大规模酿酒作坊的酿酒技术的典范,那么与朱肱同一时期的苏轼的<<酒经>>则是描述家庭酿酒的佳作。苏轼的<<酒经>>言简意赅,把他所学到的酿酒方法在数百字的<<酒经>>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苏轼还有许多关于酿酒的诗词,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
北宋田锡所作的<<麴本草>>中,载有有大量的酒曲和药酒方面的资料,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暹罗(今泰国所在)的烧酒,为研究蒸馏烧酒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概由于酒在宋代的特殊地位,社会上迫切需要一本关于酒的网络全书方面的书,北宋时期的窦苹写了一本<<酒谱>>,该书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从酒的起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温克(指饮酒有节),乱德(指酗酒无度),诫失(诫酒),神异(有酒有关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异域(外国的酒),性味,饮器和酒令这十几个方面对酒及与酒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
大概成书于南宋的<<酒名记>>则全面记载了北宋时期全国各地一百多种较有名气的酒名,这些酒有的酿自皇亲国戚,有的酿自名臣,有的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库,也有的出自民间,尤为有趣的是这些酒名大多极为雅致。
二<<北山酒经>>中的酿酒理论
<<北山酒经>>借用五行学说解释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北山酒经>>中,朱肱则用 五行学说阐述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朱肱认为: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也,投___所以要甜也)。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水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
土是谷物生长的所在地,以土为媒,可理解为以土为介质生产谷物,在此土又可代指谷物。甘代表有甜味的物质,以土之甘,即表示从谷物转变成糖。 辛代表有酒味的物质,酸表示酸浆,是酿酒过程中必加的物质之一。整理朱肱的观点,可发现当时人们关于酿酒的过程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之:
土→谷物→甘→辛
↓↑↑
水———→酸—
在这一过程中可明显地看到酿酒可以分成二个阶段,即先是谷物变成糖(甘),然后由糖转变成酒。(甘变成辛)。
现代酿酒理论阐明了谷物酿酒过程的机理和详细步骤。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分为二个阶段,其一是由淀粉转变成糖的阶段,由淀粉酶,糖化酶等完成; 其二是由糖发酵成酒精(乙醇)的阶段,由一系列的酶(也称为酒化酶)完成。
现代理论和古代理论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机理来阐述的,后者是从酒的口感推论出来的。
三<<北山酒经>>中的酿酒技术
<<北山酒经>>中的黄酒酿造技术是较为完善的。一方面,它继承并完善了远古的古遗六法(即<<礼记>>中的六必),继承了北魏<<齐民要术>>中酿酒科技的精华,另一方面,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实践之后,人民又创造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北山酒经>>对这些做了全面的总结。<<北山酒经>>虽然记载了一些酿酒的配方,方法。但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外在于阐述传统酿酒理论。不仅说明如何做,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合酵,酒曲→酴米(主发酵)←酸浆

甜糜(酒曲)→投__(喂饭发酵)

压榨→酒糟→再次发酵(冷泉酒)

澄清

煮酒(或火迫酒)

成品酒
<<北山酒经>>在阐明古代酿酒传统技术的同时,还反映了宋代酿酒的一些显著特点及技术进步:
1酸浆的普遍使用
<<齐民要术>>中的四十例酿酒法,仅有三例提到了酸浆的使用。这说明那时酸浆的应用并不普遍。人们在认识上也没有把酸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北山酒经>> 中,把酸浆的应用看作是酿酒的头等大事。酸浆的制法也有多种形式。<< 北山酒经>>中总结了三种酸浆的制法。一种是用小麦煮粥而成的,效果最好;也有用水稀释醋制成的;最常用的是用浸米水煮沸后用葱椒煎熬后得到的。
2酴米,合酵与微生物的扩大培养技术
酴米和合酵是<<北山酒经>>中的两个专门术语。用现代的话来说,“合酵”就是菌种的扩大培养,相当于现在的一级种子培养和二级种子培养;“酴米” 就是酒母。“酴米”是三级种子。从<<北山酒经>>中的记述看来,这样精细的菌种扩大培养技术,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人们对微生物却仍然是混然无知。
上述合酵制造及使用步骤可用下图表示全过程。
醅面(即酒醅的表层)

曲末→拌匀

阴干(此步骤也可免去,或也可用阴干的酵作引子)

曲末→合酵←放冷←煮粥←酸浆烫过的米←酸浆

培养(八小时)

入酿饭发酵
<<北山酒经>>中酴米的酿造过程是:
卧浆→煎浆→浓浆曲合酵
↓↓↓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
从上述过程可看出酴米的制造过程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酿酒过程,但其特点是突出了一个酸字。卧浆用来烫米,并一直留在米中,使米粒内部也吸透酸浆。因此酴米的酸度很大。杂菌繁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酴米酿造过程中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曲量较大。有时,酒曲全部加在酴米酿造中,有时一部分曲是在补料时加入。
3投料
东汉时盛行的九酿法,到了宋代,并不强调这么多的投料次数。一般为2-3次,投料依据同<<齐民要术>>中的曲力相及的理论,控制投料次数及投料量。 <<北山酒经>>中提出了二点:一是补料要及时,二是补料的比例要恰当。
4压榨技术的新发展
在北魏时代及其以前,酿酒的后道工序是较为简单的。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酿酒的专用器具种类增加,对于提高黄酒的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迟在唐代,已有压榨酒用的专用设备。到了宋代,由于压榨设备的改进,压榨工艺技术的完善,压榨酒技术就基本成熟了。压榨设备有家庭用的,较为简单,也有较为复杂的,用于大型酒坊。
<<北山酒经>>中有上槽一节。专门论述压酒操作。对榨酒设备虽没有作详细的描述,但从所叙述的榨酒操作过程中可了解当时所采用的榨酒设备的一些基本结构。
榨具称为槽或榨。主体结构应是榨箱。酒醪置于其中。附件有压板, 砧(捣衣石),簟(竹席)。酒醅可能是直接装入榨箱内, 还未使用布袋盛酒醪。有可能使用滤布。
在<<北山酒经>>中对榨酒工艺技术进行了阐述。这在酿酒技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其要点有:
酒醪的成熟度应适当。在不同季节,酒的成熟度应不同。如在天寒时,酒须过熟;温凉并热时,须是合熟便压。
在压榨过程中可能会发热,导致酒的酸败。
压酒时,装料要均匀,压板上砧的位置要放正,所贵压得均干,并无箭(溅) 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出酒率,减少损失。
压榨后的酒,先装入经过热汤洗涤过的酒瓮。然后还需经过数天的自然澄清。并去除酒脚。直候澄折得清为度,即酒味倍佳。
四煮酒灭菌技术
黄酒是低度酿造酒,不宜长期保藏。古代一般选用冬天酿酒。夏天酿造的酒尽快饮掉或卖掉。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加热杀菌技术并不是很迫切需要的。
古代加热杀菌技术的采用,可能经历了“温酒”、“烧酒”,再发展到目的明确的“煮酒”。可能在汉代以前,人们就习惯将酒温热以后再饮,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温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和刘恂的<< 岭表录异记>>也提到烧酒,而且讲述了其制法。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
火迫酒的做法与上述的烧酒相同,在<<北山酒经>>叙述得较为详细,其过程是在酒瓮底侧部钻一孔,先塞住,酒入内后,加黄蜡少许,密闭酒瓮,置于一小屋内,用砖垫起酒瓮,底部放些木炭,点火后,关闭小屋,使酒在文火加热的情况下放置七天。取出后,从底侧孔放出酒脚(混浊之物)。然后供饮用。
唐代的烧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馏酒,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这种技术实际上还有加热杀菌,促进酒中凝固物沉淀,加热杀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术关键看来是文火缓慢加热,火力太猛,酒精都挥发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从酒的质量来看,火迫酒胜于煮酒。书中说此酒耐停不损, 全胜于煮酒也。
虽说火迫酒质量优良,但生产时较为麻烦,时间也较长(七天)。作为大规模生产,显然火迫酒的这一套作法不大合适。相比之下煮酒较为简便易行。
煮酒,可能就是从唐代的烧酒演变过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唐代的烧酒是采用明火加热,宋代的煮酒是隔水煮。明确记载的煮酒工艺早在<<北山酒经>>问世之前就被采用。<<宋史>>卷185中食货志中有此记载。
<<北山酒经>>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煮酒技术,其方法是:将酒灌入酒坛,并加入一定量的蜡及竹叶等物,密封坛口,置于甑中,加热,至酒煮沸。
煮酒的全套设备就是锅,甑和酒瓶。这说明是隔水蒸煮。这种配合是比较原始的。但与唐代的烧酒方式相比又有了进步。酒的加热总是在100 ℃的温度下进行,不致于突然升温,而引起的酒的突然涌出。即使有酒的涌出,也是少量的。
<<北山酒经>>中关于煮酒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为了更长时间地保藏酒。避免酒的酸败。尽管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酸败的原因何在。煮酒技术的采用,为酒的大规模生产,为避免酒的酸败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国煮酒加热技术的采用比西方各国要早七百多年。西方的啤酒和葡萄酒的保藏问题,也有类似发生酸败的问题。但在古代一直未得到解决。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一些微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巴斯德的大量研究,发现引起酒酸败的根本原因是酒中除了能引起发酵的酵母菌外,还有杂菌存在。正是这些杂菌使酒发生酸败。通过多次试验,巴斯德发现只需将酒加热到6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维持一段时间,酒就不会酸败。此法用于啤酒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此法后流行于各国,被称为巴斯低温灭菌法。
宋代时人们还认识到热杀菌并非避免酒酸败,长期保存酒的唯一可行方法。 <<北山酒经>>中说:大抵酒澄得清,更满装,虽不煮,夏月也可存留。这个结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现代所采用的超滤技术,用孔径极细微的膜,可将酒中的细菌过滤去除,从原理上来说,与古人的是相同的。
<<北山酒经>>中在煮酒工艺中还有一些至今仍价值的技术,如加入黄蜡(也称为蜂蜡)。其目的是消泡,酒液冷却后,蜡在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有隔绝空气的作用。
五黄酒的勾兑技术
勾兑技术就是将几种风格不同的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从而得到一种风味更佳的酒。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短文,酒有和劲,是目前已知最早论述黄酒勾兑技术的文章。寥寥数语,将黄酒的勾兑技术描述得生动而具体。
其一,用于勾兑的原酒各有特色,但又都有所缺陷。合而为之,才能完美无缺。用较为柔和的酒,与酒度较高,口味较辛辣的酒酒混合,就得到了口味适中的酒。其二,两种原酒,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合。